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文明不仅使中国人民能够生存和繁衍,还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回顾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采集与捕猎转向种植和养殖。
最早的农业实践包括粮食作物的种植,如小麦、稻谷和豆类。
农业的兴起使人们不再依赖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是能够自主调控和安排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高效和规模化。
二、农业对社会的影响农耕文明的发展改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农业的兴起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的形成,人们开始在固定的土地上居住和生活。
这使社会组织变得更加复杂,村落和城市逐渐形成。
农民的劳动力也成为社会的重要财富,土地所有权和耕作权逐渐成为社会组织和政治权力的基础。
三、农业对经济的推动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产值的增加带动了贸易与交流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换和流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业的兴起和纺织、陶瓷等工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四、农业对文化的塑造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不仅仅对社会与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对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的认知与掌控。
这一认知促进了农民的智慧与劳动创造力的发展,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农事祭祀等文化活动。
同时,农民生活的节奏和习惯也影响了诗歌、歌曲、戏曲等文艺形式的发展。
五、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得到传承与发展。
虽然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农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但农耕文明仍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耕文明也不断在当代社会中得到重视与传承。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一、导入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和意义。
2. 掌握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农业发展方针的方法。
3. 能够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建议。
三、进修内容1. 什么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如何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农业发展方针?3.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作用。
四、进修过程1. 什么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发展方针和政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一种适应自然规律、尊重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如何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农业发展方针?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农业发展方针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
起首,要了解当地的土壤类型、水资源情况、气候特点等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农作物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确定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
同时,还要思量农产品市场需求、农民种植技术水对等因素,综合思量确定最佳的农业发展方向。
3.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土壤条件各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存在差别。
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而另一些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农产品供大于求。
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解决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
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作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农村经济发展。
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导学案
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导学案南方地区是指中国的江南、华南、西南地区,这里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密切相关,是中国农业的重要产区之一、本文将以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主题,探讨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一、自然特征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暖湿润的气候,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南方地区常年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适合农作物生长。
1.水资源丰富:南方地区众多的江河湖泊和丰富的雨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保证了作物生长的需水量。
2.气候温暖湿润: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冬季气温较高,不易受冻,有利于一些热带作物的种植。
3.土壤肥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中富含矿物质和营养元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
二、农业特点南方地区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物产:南方地区农业物产丰富,主要包括稻谷、茶叶、糖料、水果等。
其中,稻谷是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南方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稻米产区之一2.多种农作物种植:南方地区气候适宜,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除了稻谷,南方地区还种植茶叶、糖料、水果、蔬菜等,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3.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南方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特别是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比较完善。
南方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农业绿色化发展:南方地区注重农业的绿色化发展,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问题与挑战南方地区的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水资源短缺:尽管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显现。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水资源的短缺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土地资源紧张:南方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 学生
【导语解析】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成就: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知识导学】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和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神农”(农业的始祖)的传说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之一。
2、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支撑着中国古代的和。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谈谈你的看法: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知识点二: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以农耕”耕作方式:涉及农具、技术、制度及经营方式等。
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时期主要耕作方式主要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商周石器锄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很少春秋战国、汉代普及全国,数量大量超过前代、、唐代铁犁牛耕【思考探究】学习完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进——“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1、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进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商周时期奴隶贵族土地国有所有制(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井田制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国有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
初中地理农业的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的教案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 知道农业的含义和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
3. 据图掌握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和主要农作物。
4. 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5. 通过阅读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初步学会运用图文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难点: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适合某些产品的生产。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及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二、探究新知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教师板书: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学生阅读教材第90、91页图文资料,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列举自己知道的相关农业类型的产品。
2. 我国农业的分布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分布图,指出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主要由地形、气候等因素造成。
3.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农业的重要性、农业类型的特征、我国农业分布差异及发展方向。
四、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结合家庭所在地,分析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及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
(2)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思考哪些农产品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业类型。
二、探究新知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农业的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1)教师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
(2)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农业呈这样的分布格局?学生回答: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 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优化等。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三、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农业导学案》
《农业》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了解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 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二、导学内容:1. 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通过种植农作物、饲养畜生等活动,生产粮食、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食品和原料的经济活动。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产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 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过农耕、农牧民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农业的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不息改进,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的应用广泛普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息提高,但也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3. 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直接干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问题。
(2)社会:农业是农民的主要职业,直接干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宁社会稳定。
(3)环境: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环境都会产生影响,需要采取措施珍爱环境。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1)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措施:采用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导学问题:1. 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作用是什么?2. 农业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农业现状存在哪些问题?3. 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何影响?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四、拓展延伸:1. 请调查一下你所在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养殖情况,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
2. 请分析一下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的应用,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
《农业》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和进步历史;2. 精通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3. 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和生产方式;4. 了解农业摩登化进步的趋势和挑战。
导学内容:一、农业的定义和进步历史1. 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经济活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2.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
3. 农业的进步历史可以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中世纪农业、近代农业和摩登农业等阶段。
二、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1.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基础,为人类提供粮食、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3. 农业是农夫的生计来源,干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夫的生活水平。
三、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和生产方式1. 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2. 农业生产方式包括传统农业、集约化农业、有机农业、摩登农业等。
3. 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土地资源、劳动力水平、技术水对等因素。
四、农业摩登化进步的趋势和挑战1. 农业摩登化是农业进步的必定趋势,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保卫环境等方面。
2. 农业摩登化面临的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等问题。
3. 农业摩登化需要政府、企业、农夫等各方共同尽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进步。
导学活动: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农业的定义和进步历史,做简要介绍。
2. 分组谈论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总结并汇报。
3. 观看农业生产的视频,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和生产方式。
4. 小组展开谈论,探讨农业摩登化的趋势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对农业有了更深度的了解,明白了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农业摩登化的进步趋势和挑战。
期望同砚们能够关注农业问题,乐观参与农业摩登化建设,为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贡献自己的力气。
4.2农业(第2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4.2《农业》第二课时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我国各地_________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发展农业都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_________”。
2.这里地形______,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_______,这叫“宜林则林”。
3.这里地形______,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_________”。
4.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_____业,这叫“_________”。
5.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_________”。
【学习探究】1.活动:探究学习——自然条件和农业活动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的农业部门分别适合哪些自然条件。
农业类型自然条件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2.活动:合作探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在图4.15中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如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活动: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
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考虑,请给下列地区选择适合的农业部门。
甲地a种植花卉、蔬菜等乙地b种植果树丙地c发展海水养殖丁地d种植水稻、、、【课堂检测】1.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表现在()A.干旱地区适宜种水稻B.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C.乳产品加工厂要靠近矿山D.服装厂要选择在农村边远地区2.下列做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A.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柑橘B.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C.青藏高原地区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3.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B.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C.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D.四川盆地发展热带经济作物4.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东西向地形剖面及年降水量分布,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A.林业、畜牧业、种植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C.畜牧业、种植业、林业D.畜牧业、林业、种植业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掌握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了解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2.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2. 分析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粮食产量、农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国民经济?三、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15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2. 分析农具的发展变化,如石、骨、木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和曲辕犁等;3. 引导学生思考:农具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提高有何作用?四、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0分钟)1. 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如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等;2. 介绍影响农业地区分布的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等;3. 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什么?五、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2. 分析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环保农业等;3.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如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专题一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导学案学科:历史编号:编写人:李福光审核人:使用时间: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农业的耕种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难点: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带着重难点预习课文。
2、通过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并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预习时间30分钟)★导学过程【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地位(阅读“神农”的传说,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农业的起源:(1)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的国家之一。
(2)传说,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2、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被视为国家的“根本”、“本业”。
▲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阅读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完成)阶段时期表现①刀耕火种春秋战国以前使用石制的耒耜、石刀、石锄等作为农具,耕作前用火烧、耕作后用水除去杂草②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技术和制农具汉代(1)逐渐普及,出现(二牛挽犁);铁制农具增多(2)东汉,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唐代出现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阅读“贫者无立锥之地”,完成)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集体公有)(2)商周时期,实行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则归国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自耕农土地所有制(4)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由于土地私有制,国家允许土地买卖,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大量土地据为己有,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必修二】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及答案
(3)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劳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和压榨都容易导致
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4.评价
(1)积极作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
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
贡献。
(2)局限性:①农民的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导致农民起义周期性
爆发。②以土地为社会主要财产的小农经济,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的突出,成为生态环
境恶化的因素之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最决定的作用。”
材料二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淮南 江南 岭南
地区
共计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前期 11
20
16
54
5
4
22
3
135
后期 13
7
2
3
6
13
49
3
96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
材料三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丰收和艰苦中探索、研究农业,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本文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科技以及农业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中国的原始人类开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农业活动包括采集野果、捕捉野兽以及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等。
这些农业活动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生产工具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早的农具是石器,随后发展出了木器、铜器和铁器等农具。
例如,木耒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耕地工具,用来松土和翻耕土地;犁是一种耕田工具,可以将土壤翻转为培肥土层,促进作物生长。
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业科技的进步古代中国也有许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如,古代农民掌握了农作物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多种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品种。
在水利方面,古代中国农民建设了灌溉系统,如井田灌溉、引黄灌溉等,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此外,古代中国农业还使用了农药和肥料等,应对害虫和疾病,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这些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四、农业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对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支柱,农业几乎占据了当时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
农业生产的增长,促进了农产品的丰富与多样化,并为国家提供了粮食、纺织原料等重要物资。
其次,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兴起。
例如,农民种植的棉花成为了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之一,织布和制衣成为农村家庭的重要副业。
再次,农业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形成了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血缘关系,并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 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农业》。
2. PPT课件。
3. 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林业等生产活动的一种产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如梯田、水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2.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2. 列举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并分析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掌握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并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一地理农业讲解教案
初一地理农业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农业的发展历程;3. 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4. 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
二、教学重点:1. 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农业的发展历程;3. 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农业的现代技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讨论农业对人类的重要性。
2. 学习农业的定义和作用。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明白农业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
4. 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
通过地图、图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各地农作物的种植特点。
5. 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如化肥、农药、机械化等。
6. 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农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农业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对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经济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农业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大部分的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提供了人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农场为主。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大多数农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作物或饲养牲畜,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维持生计。
这种家庭农场经济模式在古代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3. 农业生产工具相对简单。
古代农民使用的农具主要是犁、耙、耕牛等简单的农具,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这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同时也雇佣了大量的人力。
二、农业生产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耕种、灌溉、养殖等方面。
1. 耕种技术。
古代农民使用犁、耙等耕作工具进行耕种,采用了旱作和水稻的种植方式。
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古代中国农民形成了一系列的耕种技术,包括田间管理、肥料运用、种植密度控制等。
2. 灌溉技术。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水系丰富,农业生产需要进行灌溉。
古代中国农民发展了一系列的灌溉技术,包括抬水灌溉、引水渠道等,有效地改善了土地水分状况,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3. 养殖技术。
古代农民不仅从事农作物的种植,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养殖业。
包括家禽养殖、畜牧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多样性和养殖业的发展。
三、农民的生活状况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主要以农田为中心,严格按照季节性的农事活动进行生产。
1. 种植作物。
古代农民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选择适合的作物进行种植,包括小麦、稻谷、棉花、蔬菜等。
农民需要不断劳动,耕种、翻耕、施肥、收割等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
2. 培育家禽和牲畜。
初中地理人教版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自信、乐观等积极品质,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积极体验成功的积极体验。
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理思想。
教学重点: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现象,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了解?农业在我国有什么重要性?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图表资料,获取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2. 讲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3.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及原因。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练习与思考(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国农业?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农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保护农业资源?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农业概念、特点及分布差异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导学案】耕地与粮食安全
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三节耕地与粮食安全1.结合图文资料,讨论耕地资源的价值。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运用统计图和分布图,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结合图文资料,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探讨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4.运用资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与进口增长态势,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1.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点。
2.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填空版】一、耕地资源的价值1.耕地的概念耕地是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耕地的类型(1)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
(2)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
(3)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4)而耕地资源既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
3.世界耕地资源的特点(1)数量的稀缺性世界上已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为17.3亿公顷,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6%。
(2)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受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
4.耕地的价值耕地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1.耕地总量,人均占有量。
2.耕地总体质量,优质耕地。
3.耕地分布,东部西部。
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难度。
三、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开发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1.耕地总量呈趋势。
2.耕地质量呈趋势。
主要原因:(1)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而新补充的耕地质量,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
(2)耕地负荷,长期重用轻养,加之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的影响,使得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地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
南方
耕地方式
熟制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二)、林业
1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②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____________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2、我国主要防护林 体系及其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①“三北”防护林体系:__________、保护农田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涵养水源、_________
二、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1、读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油料作物以_____、_____为主,主要分布在_______和______;
②我国的糖料作物分布呈现出南_____北____的特点,其中甜菜主要分布在____、____、 ____、_____;甘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图一图二
(1)图一中,西部牧区与东部农耕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_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2)试分析我国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的差异。
(3)、将下列农业类型填入图二中空格内:
A、旱地农业B、绿洲农业C、河谷农业D、水田农业E、灌溉农业
(4)青藏地区和新疆地区种植业的分布有何不同?指出其区位选择的主导自然因素。
区位优势分析
2生产特点和布局
3问题分析
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南方低山丘陵的立体农业
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采用“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
下图为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该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条件。
(2)简述该种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
四、我国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基本思路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此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基本条件,及现有基础,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付诸实施。
1、东北地区农业
1生产条件优劣势比较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 图(图10)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1)。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河,判断理由是。(6分)
(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深度1.6米处是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理由是。(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4分)
③棉花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大棉区。
2、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和_____,其地区分布呈现“____________”的格局。
探究: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③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_________________的侵袭,有效保护农田
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___________,保护农田
(三)牧业
1牧区畜牧业:位于______年等降水量线以西,有我国的四大牧区,即________牧区,_____牧区,______牧区和_______牧区。
2、农耕区畜牧业:以____ ___为主,是城市乳肉产品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一、中国主要农业部门的地区分布
(一)、种植业:
1、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______地区。一般以 _______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_____,以南地区主要是______
3、珠三角的农业
例题:下图为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基地,为什么?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4)F地区是我国干旱严重的地区之一,请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渔业
渔业包括_____渔业和_____渔业。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______________地区,最大的渔场是______________。
(5)E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一,试分析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1、D2、A 3、温带大陆性降水少畜牧业 温带季风 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松嫩
一.农业概况 1、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粗放密集自给 商品
二.中国农业分布(一)、种植业 1、平原 秦岭—淮河 旱地 水田
A.昼夜温差大B.年降水量少C.水土流失严重D.地质灾害频发
2.该河谷农田用水依赖ﻫA.当地降水B.远程调水C.冰雪融水D.地下水ﻫ3.该河谷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A.甘B.新C.藏D.滇
(2011广东卷)41.(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2、对比填写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
北方[来源:学科网]
南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围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方式
旱地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旱灾害频繁是共性)与优势:
(1)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2)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3)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4)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2011海南卷)某考察小组在7月份进入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河谷,看到谷地中绿油油的青稞和黄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而目力所及的山坡却寸草不生。ﻫ1.山坡寸草不生,反映出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