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合集下载

论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论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论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一般是认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产物,一般人不拿它们来比较和研究,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研究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财政及其特征“公共财政本质上就是财政民主化、公开化,主要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贾康、白景明,《财政监督》,武汉,2003.6),公共财政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公共财政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财政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政府的主要产品是提供界定服务及由此派生的国防、公共安全和司法,简言之,是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动作的基础保证。

2、公共财政的物质来源,依赖于国家强制力:亚当.斯密认为“政府无非是合法地垄断性地使用强制有力的专业组织”。

强制力是政府提供公共财政的物质来源,象征税取得的财政收入,强制力包括了武力、操纵、说明、权威等形式,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其它社会组织不能提供的。

3、公共财政实行的是财政收支民主化:私人物品按照市场原则提供,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的非竞争性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边际收益难以成立.因此在一个契约型的国家中.公民通过专门的组成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并受立法机构的监督.民主财政体现体现要求,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的财政类型。

二、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共性和个性分析(一)、共性分析:1、财政分配关系都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财政和财政制度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马克思在评论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封建国家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冲突时曾说:“旧法律是从这些旧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它们也必然同旧社会关系一起消化,它们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顾社会发展的新的需要而保存旧法律,实质上不是别的,只是用冠冕堂皇的诗句作掩护,维护那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私人利益.反对成熟了的共同利益……其目的在于使那些专门维护私人利益的立法者继续掌握政权;其结果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探析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探析
又是转变财政职能的 内在需要 ,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 国财政 改革与发展 的 目标取 向。
[ 关键词 ] 公共财政 、 公平、 率、 效 公共财政 管理 【 中图分 类号 ]9 【 (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5 39 (06 1 一 18 0 1o — 42 20 )1 o5 — 2 作者简介 : 丁斐 ,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1 期 1 总第 18期 5
兰 州 学 刊
m l U x ek r zO u aI l
N .1 2O o 1 0 6 Ge e a. o 1 8 n r1 N . 5

管理学研究 ・
我 国公共财政管理探析
论哪一种项目 公共支出, 的 都必须依据既有的 制度安排, 不允许 有不受 监督、 游离于公共预算之外的 公共收 从这一点上看, 支,
由国 家职能和政府事权所决定的财政行为和财政活动也就具有
了法治性。
综上所述, 公共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 通过政府的收支活 动, 一部分社会资 用于 集中 源, 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的经济活动, 具有公共性、 调控性、 非营利性和法治性等特征。 但是公 共财政并没有一种固 定的模式, 它是由 市场经济的类型、 所处历 史文化背 景以 济发展阶 及经 段决定的。中国的市场经济 并非西方国家那 样是 逐步 发展起来的, 而是脱胎于 计划经济, 需
丁 斐
( 中国人 民大学 商学院 , 北京 10பைடு நூலகம்7 ) 0 82
[ 摘耍] 公共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 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 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 济活动 。它具有公共性、 调控性 、 非盈利性及 法治性等特征。建立健全公共 财政框 架, 既是建 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客观要 求,

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

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

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国家财政的收支、政府部门的管理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

理论和政策分析对于公共财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是纳税与开支的平衡。

纳税是政府收入的来源之一,通过纳税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开支则是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的投入,可以通过开支来实现为民服务、促进发展等目标。

但是只有纳税与开支的平衡才能保证公共财政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财政理论还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财政监管和政府部门管理。

资源配置主要指政府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收入分配与财政监管涉及到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以及政府通过财政监管来规范经济活动。

政府部门管理则是指政府部门对于自身的管理和规范。

二、公共财政的政策分析1. 宏观经济调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这包括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税收减免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方面。

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是把握好度、时机和力度。

2. 公共服务保障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对于民生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其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3. 财政监管财政监管是政府对于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市场的监管,规范经济运行,防范各种风险。

4. 政府部门管理政府部门管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推动改革。

政府部门的创新、服务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对于当前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全面推进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公共财政的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第七种观点认为:我们坚持国家分配论,不是说国家分配论已经完美无缺,可以原封不动地搬来指导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运行实践,而是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条件变化实际,国家分配论,完善国家分配论,赋予财政分配关系的新特点。

[8]二、关于“公共财政”的概念:第一种论述: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政府分配行为。

概括起来说,公共财政是以市场失效为存在前提,是政府以政权组织的身份,依据权力,在全社会进行的以市场失效为范围的,以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政府分配行为。

其分配具有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体现,主要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从性质上也应是公共预算性质的,它提供的也是公共服务。

[9]第二种论述:“公共财政”不等于“财政”或“国家财政”,它仅是一种存在于特定时期的,有着特定内涵与活动范围的财政类型。

(1)公共财政是市场失效的产物;(2)公共财政以和个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的基点。

这两点对我国公共财政来说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存在着市场失效和追求自身利益,才使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存在;(3)公共财政不应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介入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这一基点,对于我国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就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在市场有效运行范围内凭借资产所有权开展的分配活动,不是公共财政活动,而是另一类型的财政活动。

这就表明,当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国家观为基础而提出社会主义双元财政问题时,它也能够作出符合国际惯例的理论说明。

[10]第三种论述:对于公共财政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财政就是国家财政,和我们经常谈的财政没有什么区别,加上“公共”两字主要是翻译的原因,后来约定成俗,把资本主义财政称为公共财政,而把社会主义财政称为国家财政。

中国公共财政理论发展研究综述与评析

中国公共财政理论发展研究综述与评析

收稿日期:20ll一03—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研究》(10AZD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与实践研究》(10BJY054) 作者简介:囝坤(1964一 ),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货币政策;刘新波(1981一 ),
的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9 J。
从上文对“公共财政”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到,学者们所给出的各种定义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只是强 调的重点不同。“市场经济”、“社会公共需要”、“分配”均是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关键词,是建设公共 财政的原因、目的和内容。在新近的文献中,我们越来越不容易找到对“公共财政”的直接定义,更多 的都是有关内涵、本质和特征的研究,而“公共财政”一词代表的则是复杂的“公共财政体系”。因此可
因此要把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问题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领域去解决。他提出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
三角模式,其中政府扮演着社会管理者角色,以公平为首要价值取向,从各个方面关注社会发展;市场 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以效率为首要价值取向,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社会则是发展成 果的最终享受者,在这里以公民个人、第三部门、公共舆论主要代表和体现,既要对政府监督,也要对
首都摇I埤贸易太誊学报
2011年第3期
中国 公共财 政理论发展研究综述与评析
闫坤1,刘新波2,3
(1.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北京100736;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100142;3.云南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于公共财政理论的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评析,
夫定义的财政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这一观点也被中国大多数的学者所接受, 但对财政职能的定义依旧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简单地说,财政职能是指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它是政府活动所固有的 经济功能,通常表现为政府“应当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李茂生认为财政职能的内涵是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中征收一部分去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财政职能 的外延则包括:提供原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收入分配和实行社会保障;纠正外部负效应和 促进广义效率的提高;调节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汪71。楼继伟则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将财政职能概括为: 弥补市场缺陷,直接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总需求的调节;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正激励和负激 励);向社会提供财经行为规范;作为政府活动的公共账户,接受社会的监督ⅢJ。 基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承担着经济体制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责任, 郭代模、杨舜峨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包括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职能,社会总供求的调控职 能,效率与公平的协调职能,和谐社会环境的保障职能,以及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制度供给职能旧J。 何振一特别指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公共财政职能各有鲜明特点,中国公共财政的特殊职能表现为: 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职能,以及促进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职能㈣J。 关于财政职能的争论首先集中在马斯格雷夫定义的财政三大职能。杨灿明、李茂生认为资源配置职 能应当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形态的社会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配置资源,因此,资源配 置只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中介或载体,而并不是财政职能本身。此外收入分配职能也是在进行资源配置, 所以不应该单独列出来,也只是实现财政职能的工具或载体。而且通常所说的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

论述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论述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论述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活动。

其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由政府直接介入市场,通过自身的财政收支活动,主动干预资源流向,来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最优效率状态。

一般来说,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等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在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机制建立的分配格局,使之达到社会认为的“公平”和“公正”的分配格局。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3.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发展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良性变化。

总的来说,公共财政是一种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其职能涵盖了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等方面。

从公共政府视角解读公共财政特征

从公共政府视角解读公共财政特征

从公共政府视角解读公共财政特征内容提要: 在西方国家里,财政就是公共财政,而在我国,可以说是经过几十年的旧式财政运行机制与新型市场经济体制激烈碰击之后才悟此真谛。

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公共财政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公共政府的执政理念的角度,把握公共财政的实质性特征,以期探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新路。

关键词:公共政府;公共财政;执政理念公共财政体制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是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是国际通行做法,是新时期推动财政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实现依法理财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在围绕着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这个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着公共财政的改革工作。

在界定“公共财政”的内涵和把握其基本特征方面,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讨论并达成共识,因为这是关系到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问题。

一、财政运行目标的公共性财政体制决定于社会经济体制。

从历史演变过程看,适应于不同经济体制的财政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典型的家计财政,其明显特点是公私不分,管理不规范、不透明,随意性大,收支缺乏有效监督;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其突出特点是政企不分,大包大揽,统收统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公共财政。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旨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始于17世纪末的英国,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西方财政学具有完整体系的标志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当时斯密对财政现象的表述,最多的是使用Public即“公共”一词来加以界定。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巴斯塔布尔才首次使用了PublicFinance一词来概括财政这一范畴,到20世纪又出现了PublicE conomy(ics)(公共经济)等词。

从西方财政学的形成过程来理解,都是以Public(公共性)来界定财政范畴的。

公共财政的概述(★)

公共财政的概述(★)

公共财政的概述(★)第一篇:公共财政的概述公共财政的概述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的关系。

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的特征公共财政具有以下特征: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存在市场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公共问题。

比如,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垄断问题、外部性问题等。

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是首要的“责任人”。

政府解决公共问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需要以公共政策为手段。

而公共财政的制定和执行,又以公共资源为基础和后盾。

公共财政既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执行公共政策的保障手段。

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包大揽的生产建设型财政而言,公共财政只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职责范围,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不介入;而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就必须介入。

2.公平性。

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公平竞争,体现在财政上就是必须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为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

不管其经济成分,不管其性别、种族、职业、出身、信仰、文化程度乃至国籍,只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政府就不能歧视,财政政策上也不应区别对待。

不能针对不同的社会集团、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制定不同的财税法律和制度。

3.非市场营利性,又称公益性。

浅析我国财政理论问题

浅析我国财政理论问题

论, 分歧 的实质在于: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条件下 , 财政 的范围要不要变化, 要不要继续对 国
有企 业投 资 , 别是 盈利 性 的行业 , 否要 从经 营 特 是
性行 业 中退 出来 , 政涉 及 的领 域要 增 加 什么 , 财 减
财政 开始对 经 济 进行 大 规 模 干 预 , 以便 弥 补市 场 缺 陷 , 分利 用市 场 的功 能作 用 , 进 经 济资 源 的 充 促 合理 配置 、 入 和 财 富 的合 理 分 配 以及 经 济 的稳 收 定 运行 。随 着 经 济 的发 展 , 府 干 预 经 济 在 实 践 政 中开始 暴露 出 自身 的缺 陷 ,O年 代 的“ 胀 ” 得 7 滞 使 人 们重 新认 识 “ 场 失 灵 ” 市 和政 府 干预 的关 系 , 以
公共 财 政理 论 中国化关 键是 其 实践 基 础 的本 国化 , 也就 是说 我 们 进 行 公 共 财 政 理论 研 究 的 实
少什 么 。争 论 中过 多 地 涉 及 了阶 级 性 的 问题 , 笔 者认 为对 于 公共 财 政 , 键 不 在 于其 是 否 在 谈 阶 关 级性 , 我们 又该 如何 去批 判 它 的缺 点 , 而在 于 它 对
于我们的财政改 革有什么借鉴 意义 , 我们该 如何 去学习它的优点 , 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 探索 我 国财政 改 革 的 出路 。
维普资讯
V 1 1 N . 0 _ .9 o2
Jun lo o ra fHa d n P ltc ncC l g n a oye h i ol e e
浅 析 我 国 财 政 理 论 问题
庞建 中
( 放军军事经济学 院, 武汉 解 40 0 ) 300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关于对公共财政的认识,应该说国内现在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共识的表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议。

学术的争论可以继续进行,有助于我们认识的深化,但是我认为这些争论并不妨碍我们把握一个主线,就是从转轨、财政转型的角度来正面理解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些实质性的。

这些实质性的内容现在还是一些粗线条的要点,随着今后改革不断的深化,我们对它的认识会越来越细,越来越清晰,这是旨在追求化的制度创新和生产力解放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去达到的。

根据自己的认识,我想提出四点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表述。

我认为所谓公共财政,顾名思义,很关键的一个内在导向就是强调其“公共性”。

公共财政的特征,首先就是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主要的目标和工作的重心。

这样一个要点,包含着如何正确处理公共性和阶段性的关系的内容。

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国家财政,的支柱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其所强调的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所以强调了其阶级属性和阶级专政的性质。

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指明了主义条件下的国家消亡。

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阶级属性仍然存在,但是在往前逐渐的过程中,要进入一个马克思主义所勾画的国家消亡这样一个可能很漫长但是必然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看,不能否认阶级性,但不能整天放在第一位来强调。

我们的国家政权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但我们在宜传上并没有把专政像过去的阶级斗争那样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总体上我们更需要创造一个社会和谐、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富裕这样一种氛围和态势。

所以,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国家消亡这样一个大方向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抓住什么主导性的东西。

社会主义既然是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采谋求发展,在理财上必然是要强调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这和历史发展趋势是相合的,和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建设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纲领的具体方针和具体任务也是紧密结合的。

财政理论相关概念

财政理论相关概念
1、市场失灵论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主要是经由市场渠道、通过市场方 式自发进行配置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 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弥补与克服的缺陷,种种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 赋予了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的必要性。这样,作为直接计划 配置资源手段的政府财政,必须参与纠正市场失灵问题。由此,市场失灵 导致财政的产生。
“国家分配论”是我国传统财政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对财政本质 问题的研究方面,其区别于其他财政思想与观点的最具特色之处,当数它 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依据,通过层层“剥笋”式的剖析,揭示出财政 与国家之间所存在着的本质。“国家分配论”以财政活动满足国家职能的 需要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这似乎强调了国家的意志,带有任意性和主观 性。同时,由于国家的需要无穷大,这会导致财政缺乏客观定量,在支出 方面陷于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国家分配论”与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 即强调发挥市场在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1)财政、信贷收支平衡的必要性。 第一,财政性存款是信贷资金的重要资金来源。 第二,银行需要用财政投资建立和充实自有资金。 第三,专业银行运用财政资金进行信贷投资。 第四,财政增拨信贷资金以弥步信贷差额。 第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如收不抵支则向银行透支。 第六,银行向财政上缴税收利润。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四平理论是1985年理论界在“三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外汇收支平 衡形成的
但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民经济状况己发生 很大变化,对这一理论需要重新认识和更新.比如,随着统收统支体制的打 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再讲财政平衡是综合平衡的关键已难 成立;再如,在传统体制下,由于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较少,居民货币收入水 平和储蓄倾向都较低,因而企业和居民收支在综合平衡中的作用微不足道. 但在市场体制下它们已成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等等。

【推荐下载】浅论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推荐下载】浅论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浅论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摘要】为您整理了财政研究论文浅论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

 我国自己的公共财政论的提出,显然受到西方理论的强烈影响,是借鉴西方理论的结果,但它决不是单纯对西方理论的模拟和抄袭。

从根本上看,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我国财政的改革实践而形成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理论。

了解、分析和探讨这些特色,对于我国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理论体系的重构、财政学科的建设等,尤其是对于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实践,都具有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意义。

 一、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 是否存在公共财政,是我国构建自己的公共财政论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这是由我国与西方所处的经济体制背景的差异决定的。

 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是在市场因素已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公共财政模式也已经形成了的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此时西方理论界要解决的,就不是公共财政的有和无的问题,而只需要对现存的公共财政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把握其运行机理和特性,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公共财政活动,就足够了。

正因如此,作为公共财政论创立者的亚当斯密,尽管分析的是政府如何为履行职能而收支,但却是从市场失效和社会一般利益等角度去把握和认识财政问题的,从而极为自然地以公共性(Public)一词去概括财政活动。

对此,西方经济学界不仅丝毫没有提出质疑和反对,反而在其后的200余年间,公共性一直是定义财政现象的不可替代的用词。

 我国的公共财政论,则是在改革开放还不到20年的背景下提出的。

此时尽管政府已经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但并未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问题。

此外,至今为止,公共财政模式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财政理论界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在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之后,按理说是不应该发生有无公共财政之争的。

然而,我国财政理论界对此的争论却是激烈的。

其原因在于,一是几十年来我国财政界一直在反对、否定乃至批判公共财政,一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狐疑和否定态度在财政理论上的具体化。

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我国自己的公共财政论的提出,显然受到西方理论的强烈影响,是借鉴西方理论的结果,但它决不是单纯对西方理论的模拟和抄袭。

从根本上看,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我国财政的改革实践而形成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理论。

了解、分析和探讨这些特色,对于我国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理论体系的重构、财政学科的建设等,尤其是对于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实践,都具有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意义。

一、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是否存在“公共财政”,是我国构建自己的公共财政论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这是由我国与西方所处的经济体制背景的差异决定的。

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是在市场因素已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公共财政模式也已经形成了的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此时西方理论界要解决的,就不是公共财政的“有”和“无”的问题,而只需要对现存的公共财政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把握其运行机理和特性,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公共财政活动,就足够了。

正因如此,作为公共财政论创立者的亚当·斯密,尽管分析的是政府如何为履行职能而收支,但却是从市场失效和“社会一般利益”等角度去把握和认识财政问题的,从而极为自然地以“公共性”(Public)一词去概括财政活动。

对此,西方经济学界不仅丝毫没有提出质疑和反对,反而在其后的200余年间,“公共性”一直是定义财政现象的不可替代的用词。

我国的公共财政论,则是在改革开放还不到20年的背景下提出的。

此时尽管政府已经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但并未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问题。

此外,至今为止,公共财政模式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财政理论界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在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之后,按理说是不应该发生有无公共财政之争的。

然而,我国财政理论界对此的争论却是激烈的。

其原因在于,一是几十年来我国财政界一直在反对、否定乃至批判公共财政,一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狐疑和否定态度在财政理论上的具体化。

论中国公共财政

论中国公共财政

论中国公共财政引言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规划、管理和分配。

在中国,公共财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公共财政的背景、特点、挑战和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背景中国公共财政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渐完善,成为国家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公共财政以税收收入为主,并通过财政支出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特点中国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地方财政依赖性强:由于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2.高度集中化:中国的财政体制相对集中化,中央财政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决策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集中化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统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

3.合理资源配置:公共财政在中国发挥着合理资源配置的作用。

通过公共财政,国家可以将资源从高流动性的个人财富转移到低流动性的公共事业上,促进社会公共需求的满足。

4.结构调整和改革: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着不平衡的结构问题,如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包括增加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推动税收制度改革等。

挑战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1.财政收入不稳定:由于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这会给财政支出规划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带来一定的困难。

2.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对较低,而城市地区则相对较高。

这种差距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公平。

3.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论中国公共财政

论中国公共财政

论中国公共财政前言公共财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政府的重要职能,即为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利和经济的稳定。

本文将就中国公共财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中国公共财政的现状中国公共财政在历经多年改革和发展后,已经经历了从财政稳健到财政赤字,再到财政持续赤字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财政总收入177.05万亿元,财政总支出222.21万亿元,财政赤字45.1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9%。

这表明我们的国家财政收支出现了大幅度的缺口,这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的困境。

在公共财政的收入方面,政府通过税收、财产收益、国有企业的利润等途径获得财政收入。

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税收收入增速的下降使得公共财政收入减少。

而且,对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投资比例较低,也导致了财政收入的不稳定。

在公共财政的支出方面,政府需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和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这无疑增加了财政开支负担。

同时,基础设施、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需要政府大力投资。

这些都导致政府的财政支出超过了收入。

同时,我国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问题,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实现,是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面临的难题。

中国公共财政的问题在我国公共财政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政府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支出持续增加,而财政收入增长却相对缓慢,这就导致了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增大。

加之金融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商业垃圾和虚假广告数量猖獗,涉及到政府政策的服务适;制创新,方案层出不穷,需要政府大力投资,使公共财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改革进展不够顺利尽管我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公共财政改革的进展仍有待完善。

改革落实不力,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投资占比偏低等问题。

如果公共财政继续沿着这样的路径走下去,我国公共财政状况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自己的公共财政论的提出,显然受到西方理论的强烈影响,是借鉴西方理论的结果,但它决不是单纯对西方理论的模拟和抄袭。

从根本上看,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我国财政的改革实践而形成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理论。

了解、分析和探讨这些特色,对于我国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理论体系的重构、财政学科的建设等,尤其是对于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实践,都具有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意义。

一、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是否存在“公共财政”,是我国构建自己的公共财政论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这是由我国与西方所处的经济体制背景的差异决定的。

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是在市场因素已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公共财政模式也已经形成了的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此时西方理论界要解决的,就不是公共财政的“有”和“无”的问题,而只需要对现存的公共财政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把握其运行机理和特性,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公共财政活动,就足够了。

正因如此,作为公共财政论创立者的亚当·斯密,尽管分析的是政府如何为履行职能而收支,但却是从市场失效和“社会一般利益”等角度去把握和认识财政问题的,从而极为自然地以“公共性”(Public)一词去概括财政活动。

对此,西方经济学界不仅丝毫没有提出质疑和反对,反而在其后的200余年间,“公共性”一直是定义财政现象的不可替代的用词。

我国的公共财政论,则是在改革开放还不到20年的背景下提出的。

此时尽管政府已经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但并未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问题。

此外,至今为止,公共财政模式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财政理论界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在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之后,按理说是不应该发生有无公共财政之争的。

然而,我国财政理论界对此的争论却是激烈的。

其原因在于,一是几十年来我国财政界一直在反对、否定乃至批判公共财政,一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狐疑和否定态度在财政理论上的具体化。

为此,要建立我国的公共财政论,在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上,就必须创造性地回答以下的主要问题:1.什么是公共财政?200余年来,西方财政学大体上都是将公共财政作为已知之物来介绍的。

为此,它以“公共性”(Public)加诸于“融资”(Finance)或“经济”(Economy)之前,就给出了财政的定义,同时辅之以简单介绍各种财政现象,就回答了这一问题。

而我国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并加以证明,为什么市场经济上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类型与以往的家计财政类型和国家财政类型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等等,从而得出了“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等结论。

2.公共财政有哪些基本内涵?西方的公共财政学有着鲜明的市场性,诸如政府及其财政不能侵犯市场,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只能着眼于共同消费性质的活动,只能提供公共服务等分析,就是其集中体现。

由于西方社会在数百年发展中早已自动做到了这点,其公共财政论只是对这些现象作简单的说明,而无需大量详细分析与阐述,更谈不上为此而争论。

我国则不同。

至今为止,不仅在实践上,就是在理论上,也远谈不上已解决了政府与市场关系、财政与市场关系。

人们不得木大量探讨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详细分析了以下主要问题:什么是市场失效?为什么公共财政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为什么公共财政必须对所有的经济成份一视同仁?为什么公共财政只能进行非盈利性活动?为什么公共财政必须是法治化的财政?等等。

[!--empirenews.page--]3.公共财政有哪些基本的运行机理和活动方式?这是西方公共财政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和重心,并构成了其最丰富的内容。

诸如对各个税种和政府支出从效率与公平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就是其最典型的表现。

这部份内容是我国目前的公共财政论所缺乏的,有的也只是对西方分析的生搬硬套,因而是其薄弱之处。

这是与目前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尚未建立健全,理论缺乏实践基础直接相关的。

在明确了公共财政的改革目标模式之后,人们应当从“有无公共财政”的无谓争论中脱身出来,相信是能够在这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的。

二、姓“社”姓“资”的问题姓“社”姓“资”的问题,是我国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一问题在我国的财政学界争论是异常激烈的,它具体表现为关于“公共”与“阶级”、“剥削”关系的争论。

建国后几十年来,我国财政界一直对“公共”财政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强烈批判,认为它否定着财政的阶级性,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财政观。

这样,改革开放中对于我国公共财政论的构建,曾经遭受的典型非议,仍然是这种理论不讲阶级不讲剥削。

应该说,如同市场经济姓“社”姓“资”问题一样,这也是加诸于公共财政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不解决这一问题,公共财政是无法在我国立足的。

在改革开放中,人们逐步达成了市场经济不姓“社”也不姓“资”的共识。

这就为公共财政姓“社”姓“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根本条件。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在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服务于市场的平等交换和既定的产权关系,对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作用和资本的保值增值,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存在和运转,都提供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既然市场经济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那么对公共财政来说当然也不存在这一问题。

公共财政姓“社”姓“资”的争论,并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

它具体表现为我国财政制度逐步从原有的服务于国营经济和压抑私有经济,转到了对所有的经济成份一视同仁上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否则的话,如果这些年来我国政府继续通过财政手段在各个经济成份之间筑起一道人为的鸿沟,继续实行优待国有经济和公有经济,歧视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政策,则市场化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三、价值理论与国家学说的问题财政是政府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因而任何一种财政理论,都直接间接地涉及到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问题,涉及到国家学说问题,都必须建立在某一价值理论与国家学说基础之上。

对此,公共财政论也不例外。

这恰好又成为我国建立公共财政论必须突破的基本难点之一,因为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和阶级国家观的基础之上的。

后者是马克思所持的基本观点,而前者则不是。

这样价值理论与国家学说问题,就似乎成为两道横亘于我国公共财政论之别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其实不然。

这些问题,是可以随着我国改革实践的进展而逐步解决的。

从价值理论来看。

边际效用分析深入到西方财政理论的每一领域和具体方面,成为其论证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开展计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可以这么说,没有边际效用价值论,就没有现代西方公共财政学。

这就对我国公共财政论提出了是否也接受该价值理论的尖锐问题。

[!--empirenews.page--]应指出的是,公共财政论并不天然与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因为亚当·斯密就是以劳动价值论,而不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构建其公共财政论的。

这就表明,至少我国也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构建自己的公共财政论。

当然,问题到此并没有结束,这里还需要回答若干问题:一是如何看待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最终都转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上来的问题;二是如何看待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西方公共财政论高度吻合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问题;三是如何看待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公共产品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关系问题;四是我国财政学如何与国际通行的财政理论体系接轨的问题,等等。

所有这些,其症结还是边际效用价值[1][2][3][4]下一页论问题,因而我国的公共财政论仍然难以回避这一问题。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财政理论,而是整个经济理论都面临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实践对整个经济理论提出的尖锐挑战。

其典型的例子,是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问题。

改革中,我国从原有的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体系,改为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等指标体系。

但这立即就涉及到价值理论的问题,因为前者是以劳动价值论,而后者则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

对此,我国理论界是试图通过创立社会劳动价值论来摆脱窘境,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而问题仍远未解决。

尽管如此,它丝毫也没有影响我国对于GDP和GNP等指标的采用。

由此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对于我国公共财政论的价值基础问题,是暂时可以存而不论的,而先重点解决构建公共财政模式这一实践问题。

至于理论上的最终解决,则将依托于整个经济理论的发展,它不应当也无能力由财政理论来单独完成的。

从国家学说来看。

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显然是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尤其是其关于公共性的分析更是如此。

当着人们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我国的公共财政问题时,它实际上是不成其为问题的,因为社会契约论实质上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国家学说。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契约关系,这是以契约关系来描述社会公众与国家关系的“社会契约论”的客观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从社会契约角度来考察全体人民与政府关系的理论,就很难说是错误的。

所以,就如“公共性”与“阶级性”是兼容的一样,“契约国家”学说与“阶级国家”学说也应是兼容的。

这就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它是契约国家,而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则它是阶级国家。

这一认识对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也将是具有重大作用的。

这是因为,20余年的改革过程,也就晕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变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从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个人从企业的行政附属物状态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这是市场经济关系得以在我国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

此时强调财政的公共性,承认社会契约论是一种从契约角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归纳和概括,就是必要的了。

四、新旧财政理论的关系问题作为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一种新型财政理论,我国的公共财政论不仅需要解决如何借鉴和吸收西方理论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如何对待我国原有的理论,吸收其合理成份的问题。

这其中的焦点,则是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关系问题。

[!--empirenews.page--]我们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都是不正确的。

一是将公共财政论说成是国家分配论的坚持和发展,即仍然将公共财政论说成是国家分配论的组成部份,而实质否定公共财政论。

不管人们是否能够从公共财政论中找到与国家分配论的共通之处,也不管人们作出怎么样的努力以公共观去补充、发展和完善国家分配论,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即国家分配论毕竟是国家分配论,而不是公共财政论。

这点,几乎所有的人,其中包括作出这些努力的人们,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否则的话,人们就不必一再强调要坚持和发展国家分配论,就不必作出巨大的努力,试图将公共财政论说成是国家分配论的组成部份了。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要解决的是木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立论基础与经济体制背景,显然是两个不同的财政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