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合集下载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一)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一)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一)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公共财政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财政发展的历史和实践的结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财政被称为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

公共财政的确立是为了弥补市场失效和缺陷。

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

如何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财政发展的历史和实践的结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公共财政”的提出公共财政作为一种财政模式并非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时,才出现公共财政模式。

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活动覆盖了包括政府、企业、家庭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的职能,与此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模式就是“生产建设型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政府职能开始出现众多“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

一方面财政仍在为许多不合理项目注入资金.另一方面却到处有对财政投入不足的抱怨。

从表面看,这些现象是由财政自身的困难引起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却应当从财政职能范围同整体经济环境的关系中去寻找,也就是选择怎样的财政运行模式。

综观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财政职能虽然形式多样.但侧重点都是以如何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现象为衡量标准,市场可以解决好的问题,财政就如介入,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财政才涉足。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公共财政”很好地解决了转轨经济的财政现实,是国家财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存在形式。

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提出.要转变财政职能,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

这是我国财政运行方式的重大转变。

我们所要构建的公共财政体系,必须从体制转轨的要求出发,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符合财政预算的范围、结构和方法,必须与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相适应,要充分体现和满足公共需要、服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我国国情和财力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论文

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论文

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论文内容摘要:公共财政的职能是财政基础的核心内容。

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从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的形式、特点、公共财政的职能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正确把握公共财政的职能,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职能一、公共财政的概念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

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特点是: ( 1) 公共财政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体制,作为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模式,它是一种缺陷财政,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首先必须满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本条件,否则就会出现“越位”和“缺位”; ( 2) 公共财政是一种服务财政,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社会集中代表的国家,其活动和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 3) 公共财政是一种民主财政,是按社会公意公益来进行的一种社会集中性分配。

他要求最大限度实行民主政策。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通过公民的买卖来作出决定,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即所谓的“政治投票”作出决策。

公共选择主要体现为通过代表民意的权力机关审批政府预算和决算。

; ( 4) 公共财政是一种法制财政,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对于政府来说,其活动和行为也应当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

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无疑必须受到法律约束和规范,从而具有明显的法治性特征。

其表现在公共财政收入方面,无论是开征税收、设立规费项目,还是发行国债,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办事,由财政税务部门依法组织征收的收入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

公共财政概论期末总结

公共财政概论期末总结

公共财政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机关为实现国家目标而进行的财政活动。

公共财政概论是一门介绍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我们能够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功能、原则和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对公共财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概念与特点1. 概念: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机关为履行国家职责、实现国家目标而进行的财政活动。

它是指国家通过税收和支出来管理资源分配、调控经济、维护社会公平和改善民生的一种手段。

2. 特点:公共财政具有重要性、社会性、公共性、政治性、经济性和调控性等特点。

三、功能与目标1. 功能:公共财政主要分为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债务管理和决策管理四个方面的功能。

收入管理是指通过征收税收等方式,获取财政收入;支出管理是指通过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方式,安排财政支出;债务管理是指通过借款、偿还和监督等方式,管理负债;决策管理是指通过制定财政政策和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进行经济调控。

2. 目标:公共财政的目标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稳定目标、社会公平目标、公共产品供给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等。

宏观经济稳定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维护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社会公平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经济增长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原则与制度1. 原则:公共财政的原则主要包括效益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和可持续原则等。

效益原则是指财政活动应追求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公平原则是指财政活动应在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实现公平;稳定原则是指财政活动应保持财政的平衡和稳定;可持续原则是指财政活动应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2. 制度:公共财政的制度主要包括预算制度、税收制度、财政支出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

预算制度是指国家通过预算法和预算决策程序等方式,对财政收支进行管理;税收制度是指国家对纳税人征收和管理税收的一系列制度;财政支出制度是指国家对财政支出进行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制度;债务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负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制度。

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摘要】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经济制度之一,具有重要的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从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基本原理、特点、功能、体制设计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强调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制度建设和实现现代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认识和研究,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加强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不断改善体制机制,实现现代化管理和运作,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背景意义、重要性、基本原理、特点、功能、体制设计、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现代化。

1. 引言1.1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背景意义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背景意义在于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撑,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落实公共权力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财政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共财政的运作,实现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和资源分配,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通过公共财政的运作,促进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在当今世界,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背景意义更加凸显,需要更加科学有效地运用公共财政手段,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背景意义,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重要性研究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国家财政管理,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研究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家财政政策的方向和重点,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进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

亚当·斯密尽管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含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者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

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与支出并使其相习惯的事务”。

其基本主张仍是保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

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与调控,与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

比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含其理财活动,而且包含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与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

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与进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与“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习惯的一种财政模式。

我国尽管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能够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下列几个特征:1.公共性。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

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

这关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公共财政学理论和主要内容

公共财政学理论和主要内容

3、财政分配是广义的分配,它不仅是收入的分配, 而且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 4、财政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履行其其职能满足全 社会的的公共需要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1、财政公共性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政府)而国家, 不仅具有阶级性,更是凌驾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 的力量,它不拘泥于微观主体的私利,而是服务于 各微观主体,为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提供财力, 配置资源。
公共财政学是研究治国之道。要通过研究财 政活动研究这些财政活动所反映出的规律、 规则、本质。
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具体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上, 研究各种财政活动、项目、行为的依据、目标、特点、 影响、及其制度、规则、政策安排中的规律性问题。
三、公共财政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科,我国的财政学正在向公共财政学转变。即将政 府作为公共部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早期公共财政学 现代公共财政学
经 济
付 公共
市场
运 行
产品 要素支付

要素
政府与一般经济实体的区别
首先,政府规模巨大,无论其收入还是支出的活动规模都 大大超过一般经济实体。 其次,政府具有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可以通过行政手段 迁破其他实体服从他的意志。 第三,政府所拥有的资产、所取得的收入不是个人或某部 分人的,而是社会公众的。 第四,政府的行为目的应当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而 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
制,产生了阶级继而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财政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结构开始变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私有制逐步产生,分裂出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奴隶主 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组织的一切暴力机关构成了国家, 实行对奴隶的剥削。

论中国公共财政

论中国公共财政

论中国公共财政引言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规划、管理和分配。

在中国,公共财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公共财政的背景、特点、挑战和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背景中国公共财政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渐完善,成为国家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公共财政以税收收入为主,并通过财政支出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特点中国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地方财政依赖性强:由于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2.高度集中化:中国的财政体制相对集中化,中央财政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决策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集中化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统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

3.合理资源配置:公共财政在中国发挥着合理资源配置的作用。

通过公共财政,国家可以将资源从高流动性的个人财富转移到低流动性的公共事业上,促进社会公共需求的满足。

4.结构调整和改革: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着不平衡的结构问题,如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包括增加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推动税收制度改革等。

挑战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1.财政收入不稳定:由于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这会给财政支出规划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带来一定的困难。

2.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对较低,而城市地区则相对较高。

这种差距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公平。

3.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公共财政观点

公共财政观点

公共财政观点近年来,“公共财政”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尤其在财政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

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一、对“公共财政”的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财政的构成及其职能。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既是政权组织,又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行使着双重经济职能,即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的分配行为--国家财政是由两个部分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组成,它们各白具有不同的具体职能和任务,应采取不同的政策1该看法还认为:当前财政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大揽财政,随着社会的发展财政职能也将逐步转变。

财政必须立足经济大局,放眼社稷民生,做治邦安民的坚强后盾。

公共财政是财政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形态,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它是财政职能的调整,是财政管理深化与资金投向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必须努力构筑公共财政新框架,适应财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2第二种看法认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有和发展,这是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所鲜明昭示的。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白然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向公共财政转化的趋势:(1)税收占预算内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达90%以上;(2)税收制度从按所有制成分分别设置,逐步转向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同一税收制度上来;(3)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大为下降,而同期社会文教支出急剧上升;(4)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急剧下降。

该支出曾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直接财力手段;(5)财政的基本建设支出从直接投资建设盈利性企业为主,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为主转化。

3第三种看法认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持续促使着财政职能的转变、财政制度的改革和财政支出范围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2)第七种观点认为:我们坚持国家分配论,不是说国家分配论已经完美无缺,可以原封不动地搬来指导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运行实践,而是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条件变化实际,国家分配论,完善国家分配论,赋予财政分配关系的新特点。

[8]二、关于“公共财政”的概念:第一种论述: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政府分配行为。

概括起来说,公共财政是以市场失效为存在前提,是政府以政权组织的身份,依据权力,在全社会进行的以市场失效为范围的,以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政府分配行为。

其分配具有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体现,主要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从性质上也应是公共预算性质的,它提供的也是公共服务。

[9]第二种论述:“公共财政”不等于“财政”或“国家财政”,它仅是一种存在于特定时期的,有着特定内涵与活动范围的财政类型。

(1)公共财政是市场失效的产物;(2)公共财政以和个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的基点。

这两点对我国公共财政来说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存在着市场失效和追求自身利益,才使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存在;(3)公共财政不应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介入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这一基点,对于我国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就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在市场有效运行范围内凭借资产所有权开展的分配活动,不是公共财政活动,而是另一类型的财政活动。

这就表明,当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国家观为基础而提出社会主义双元财政问题时,它也能够作出符合国际惯例的理论说明。

[10]第三种论述:对于公共财政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财政就是国家财政,和我们经常谈的财政没有什么区别,加上“公共”两字主要是翻译的原因,后来约定成俗,把资本主义财政称为公共财政,而把社会主义财政称为国家财政。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现状特点及方向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现状特点及方向

我国财政改革的现状特点以及改革方向摘要:在公共财政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公共财政制度,应该能够促进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的解决。

中国式公共财政制度要构建规范化的政府预算制度,使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构建规范化的政府收入体系,建立适宜的税制;构建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使政府间财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构建高效的财政政策调控体系,提高财政效率。

关键词:改革,法制化,民生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概述与现实状况(一)公共财政概述中国的“公共财政”的概念是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社会快速转轨的客观要求而就财政转型提出的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

现时的社会已经不是国家-个人之间的权利分野,也不是简单的强势群体(如企业)与弱势群体(如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对峙,而是政府、社会与个人的三者利益的相互冲突,相互制衡的格局。

在此前提下,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公共财政制度应以社会利益为先,并且能协调平衡三者的利益,有效在公平、效率与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经济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之上。

公共财政最多只能在是市场失效的范围内活动。

同时,由于信息不足,官僚决策、权力滥用等原因,导致政府财政行为也会失控,必须加以规范。

公共财政的关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二、减轻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稳定宏观经济;三、保证社会平稳运行;四、实现社会正义,尤其是实质正义。

总之,在公共财政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公共财政制度应该能够促进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的解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平衡协调各方利益,保证社会平稳和谐运行。

(二)我国公共财政制现状与特点我国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2003年十六届二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再到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与完善公共财政己成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识。

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思考

公共财政理论和实践思考
特点
公共财政具有公平性、法定性、公开性、无偿性和规范性的 特点。
公共财政的重要性
1 2 3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公共财政通过税收等手段收集资金,然后有计 划地进行预算分配,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维持市场秩序
公共财政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可以弥补 市场失灵,维持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稳定和 可持续发展。
税收的种类
主要包括所得税、增值税 、消费税等,不同税种具 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预算理论
预算的定义
预算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 目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 和批准的财政收支计划。
预算的编制
预算编制应遵循科学、规 范、透明、完整的原则, 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图和资 金使用方向。
预算的执行
预算执行应严格遵守预算 规定,确保资金使用的合 法性和规范性。
01
02
03
采购计划
采购过程
采购监督
根据公共需求制定采购计划,明 确采购物品或服务的种类、数量 和质量等要求。
采购过程要遵循公平、公正和透 明的原则,确保竞争的充分性和 公正性。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防止腐败 行为和不正当交易,保障公共利 益和国家利益。
转移支付
1 2 3
转移支付类型
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以满 足不同地区的公共需求和特定发展目标。
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分配的合 理性和公平性。同时要关注专项转移支付的使 用效益。
转移支付监管
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防止挪用和滥用 现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04
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的挑 战
财政压力与财政风险
财政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承担的公共支出日益增加,财政压力也随之 增大。为了满足公众期望,政府需要寻找新的财政收入来源或者重新分配财 政支出。

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

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我国自己的公共财政论的提出,显然受到西方理论的强烈影响,是借鉴西方理论的结果,但它决不是单纯对西方理论的模拟和抄袭。

从根本上看,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我国财政的改革实践而形成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理论。

了解、分析和探讨这些特色,对于我国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理论体系的重构、财政学科的建设等,尤其是对于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实践,都具有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意义。

一、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是否存在“公共财政”,是我国构建自己的公共财政论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这是由我国与西方所处的经济体制背景的差异决定的。

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是在市场因素已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公共财政模式也已经形成了的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此时西方理论界要解决的,就不是公共财政的“有”和“无”的问题,而只需要对现存的公共财政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把握其运行机理和特性,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公共财政活动,就足够了。

正因如此,作为公共财政论创立者的亚当·斯密,尽管分析的是政府如何为履行职能而收支,但却是从市场失效和“社会一般利益”等角度去把握和认识财政问题的,从而极为自然地以“公共性”(Public)一词去概括财政活动。

对此,西方经济学界不仅丝毫没有提出质疑和反对,反而在其后的200余年间,“公共性”一直是定义财政现象的不可替代的用词。

我国的公共财政论,则是在改革开放还不到20年的背景下提出的。

此时尽管政府已经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但并未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问题。

此外,至今为止,公共财政模式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财政理论界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在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之后,按理说是不应该发生有无公共财政之争的。

然而,我国财政理论界对此的争论却是激烈的。

其原因在于,一是几十年来我国财政界一直在反对、否定乃至批判公共财政,一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狐疑和否定态度在财政理论上的具体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财政的标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财政的标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财政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这就要求财政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共同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最大目的及“公共性”的本意和宗旨,即符合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愿望和最根本利益。

(2)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

经过改革探索,中国放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

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全能型、包揽型、建设型及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僵化的体制机制必须加以改造和改革,因此,我们确定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目标模式就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3)是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财政。

财政乃庶政之母,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财政与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密不可分。

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汲取与配置、公共产品提供、资源再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协调、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以及调控能力行使等都与财政密切相关,公共财政承担着现代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的职责,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

(4)是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财政。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财政,是具备了国际视野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开放型财政,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大国担当财政,是促进世界多极发展与和平发展的包容财政,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勇立潮头的责任担当财政。

《公共财政的理解》课件

《公共财政的理解》课件

科பைடு நூலகம்文卫支
总结词
科教文卫支出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教育 、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水平,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详细描述
科教文卫支出涵盖了教育、科研、文 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支 出旨在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 进社会全面发展。
05 公共财政的管理 与监督
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编制公共财政 预算。
详细描述
经济建设支出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能源、通信、农业等方面 的投资。这些支出旨在提高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支
总结词
社会保障支出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 生活权益,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 者等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详细描述
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 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 的支出。这些支出旨在帮助弱势群体 度过生活困难,维护社会稳定。
2
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主要任务,主 要通过税收、政府支出等手段实现资源分配和收 入分配的调节。
3
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法制性和公开性等特征 。
公共财政的特点
公共性
公共财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 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法制性
公共财政的运行必须严格遵守 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资金使用 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资金来源不同
公共财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政 府支出等,而私有财政的资金主要来 源于市场交易和盈利收入。
运行机制不同
公共财政的运行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 制约和监督,而私有财政的运行主要 受市场机制的调节。
02 公共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我国财政特色分析

我国财政特色分析

我国财政特色分析[摘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收入还是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的目标圆满完成。

2009年以来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的一年。

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6230亿元,达到年初预算安排,增长幅度定为8%。

财政赤字规模控制在9500亿元。

它的快速增长与去年中国自身的特点和整体经济形势密不可分。

[关键词] 中国;财政;经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正是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形式和时代特点,因此相比于其它国家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

在我国,自己的公共财政论的提出,很显然会受到西方的理论的巨大影响,这主要也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体系的原因,但是它可决不是简单的对他们理论的照搬。

我们可以从根本上看,这是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并且针对我国自己的财政特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而来的,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探讨、分析和了解这些特色,我国财政改革推进以及财政理论体系重构还有财政学科建设等,特别是对于公共财政模式构建实践,都具有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意义。

对于当前我国德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同时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

单单从财政上看,伴随着2009年同期财政收入基数的逐步抬高,导致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因而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全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较突出。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昨日也表示,上半年财政收入增幅看起来高,但是相比2008年同期水平并不高,同时基数原因将使得下半年的财政收入增幅下降。

从支出来看,目前上半年支出占预算的比例比较高,而每年的下半年又是支出重点,所以说收支会紧张。

如今已有很多的预言,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然后呢,在20年后超过美国,我国201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将超过8万亿元,这也让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以后的全球第二财政收入大国;当然也有不少的证据,比如说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总量已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一位,到目前来看,外汇储备余额实现突破2.64万亿美元,这在全球第一。

今非“西”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

今非“西”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

今非“西”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一、中西观念的差异与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公共财政在面临西方财政理论挑战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双重压力下,逐步意识到需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同时也需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分析中西财政观念的差异,探讨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

二、财政权责的明确与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体系是财政权责的有机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央与地方之间权责划分明确、基本国策的确立,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直接应以建立权责相当与合理分配的财政制度为目标。

本文将分析我国的财政权责明确的制度特点与其在公共财政体系中的作用。

三、财政支出管理创新与公共财政体系财政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实现有效运转的关键环节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治理效能的提高,财政支出管理不断创新发展。

本文将分析财政支出管理的创新与对公共财政体系的推动作用。

四、信息化建设与公共财政体系时代变革与技术进步使信息化与各行业密不可分,对于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来说,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极为重要。

本文将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分析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是从解决重债局面发展而来的,是长期任务的缩写。

2009年开始的改革,是财政制度改革的一场全面升级,对于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本文将分析财税体制改革对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效果。

案例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财政体系实施方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快速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建设,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财政体系实施方案》。

方案总共提出了8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增强财政调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

该实施方案体现了公共财政体系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特性,强调了加强财政调控的同时推进社会事业、支持就业的发展。

中国的公共财政和财税体制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公共财政和财税体制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公共财政和财税体制有哪些特点中国的公共财政和财税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它在保障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公共财政和财税体制的特点。

一、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期,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许多重点领域依赖国家投资进行发展,而现在,则注重加强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医疗、社保等。

这种调整表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福祉,关注社会发展的全方位需求。

二、地方政府的财政自治中国实行的公共财政体制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自治权。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需求,灵活安排财政支出,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地方政府也面临财政收入不足、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财政管理和有效的监督。

三、税收体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中国的财税体制注重税收制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稳定性方面,中国的税制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定的可预见性。

而在灵活性方面,税收政策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

这种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有助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中的地方财政补偿机制中国财税体制中的地方财政补偿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财政相对薄弱的地方可能无法自给自足。

因此,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调剂税收等方式,向这些地方提供财政支持,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五、控制财政风险的监管机制中国的公共财政和财税体制注重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以控制财政风险。

国家审计、财政监察等机构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确保公共财政的合规运营。

此外,透明化的财政信息披露也是中国财政体制的一个特点,通过向社会公开财政信息,提高了运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公共财政和财税体制具有多个独特的特点。

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注重地方财政自治、税收体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及完善地方财政补偿和监管机制,中国的财税体制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提供了支持。

建立中国公共财政的思考

建立中国公共财政的思考

决算报告: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 总结和评价,为下一年度预算编
制提供参考
A
B
C
D
预算执行:按照预算计划执行, 确保财政资金合理使用
预算监督: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 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合法、合
规、合理
财建 政立 的中 必国 要公 性共
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经济增长: 公共财政可以提 供基础设施、教 育、医疗等公共 服务,促进经济 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 公共财政可以调 节收入分配,缩 小贫富差距,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
保障民生:公共 财政可以提供社 会保障、扶贫等 民生服务,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 公共财政可以调 节收入分配,缩 小贫富差距,促 进社会公平。
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0
0
0
1
2
3
公共财政是 保障社会稳 定的基础
02
公共财政的主要 目标是提供公共 产品和服务,促 进社会公平和效 率。
03
公共财政的特点 包括:非营利性、 强制性、公平性、 公开性、民主性 等。
04
公共财政的职能 包括: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经济 稳定和发展等。
公共财政的特点
公共性:财政资金来源于公共税收, 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公平性:财政政策应体现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效率性:财政资金应合理配置,提高 使用效率
法治化:财政管理应遵循法律法规, 确保财政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民主化:财政决策应充分听取民意, 体现民主原则
透明化:财政信息应公开透明,接受 公众监督
公共财政的重要性
01
促进经济发展:公共财政通过投资、补贴等方 式,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我国自己的公共财政论的提出,显然受到西方理论的强烈影响,是借鉴西方理论的结果,但它决不是单纯对西方理论的模拟和抄袭。

从根本上看,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我国财政的改革实践而形成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理论。

了解、分析和探讨这些特色,对于我国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理论体系的重构、财政学科的建设等,尤其是对于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实践,都具有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意义。

一、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是否存在“公共财政”,是我国构建自己的公共财政论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这是由我国与西方所处的经济体制背景的差异决定的。

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是在市场因素已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公共财政模式也已经形成了的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此时西方理论界要解决的,就不是公共财政的“有”和“无”的问题,而只需要对现存的公共财政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把握其运行机理和特性,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公共财政活动,就足够了。

正因如此,作为公共财政论创立者的亚当·斯密,尽管分析的是政府如何为履行职能而收支,但却是从市场失效和“社会一般利益”等角度去把握和认识财政问题的,从而极为自然地以“公共性”(Public)一词去概括财政活动。

对此,西方经济学界不仅丝毫没有提出质疑和反对,反而在其后的200余年间,“公共性”一直是定义财政现象的不可替代的用词。

我国的公共财政论,则是在改革开放还不到20年的背景下提出的。

此时尽管政府已经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但并未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问题。

此外,至今为止,公共财政模式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财政理论界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在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之后,按理说是不应该发生有无公共财政之争的。

然而,我国财政理论界对此的争论却是激烈的。

其原因在于,一是几十年来我国财政界一直在反对、否定乃至批判公共财政,一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狐疑和否定态度在财政理论上的具体化。

为此,要建立我国的公共财政论,在有无公共财政的问题上,就必须创造性地回答以下的主要问题:1.什么是公共财政?200余年来,西方财政学大体上都是将公共财政作为已知之物来介绍的。

为此,它以“公共性”(Public)加诸于“融资”(Finance)或“经济”(Econ omy)之前,就给出了财政的定义,同时辅之以简单介绍各种财政现象,就回答了这一问题。

而我国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并加以证明,为什么市场经济上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类型与以往的家计财政类型和国家财政类型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等等,从而得出了“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等结论。

2.公共财政有哪些基本内涵?西方的公共财政学有着鲜明的市场性,诸如政府及其财政不能侵犯市场,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只能着眼于共同消费性质的活动,只能提供公共服务等分析,就是其集中体现。

由于西方社会在数百年发展中早已自动做到了这点,其公共财政论只是对这些现象作简单的说明,而无需大量详细分析与阐述,更谈不上为此而争论。

我国则不同。

至今为止,不仅在实践上,就是在理论上,也远谈不上已解决了政府与市场关系、财政与市场关系。

人们不得木大量探讨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详细分析了以下主要问题:什么是市场失效?为什么公共财政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为什么公共财政必须对所有的经济成份一视同仁?为什么公共财政只能进行非盈利性活动?为什么公共财政必须是法治化的财政?等等。

3.公共财政有哪些基本的运行机理和活动方式?这是西方公共财政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和重心,并构成了其最丰富的内容。

诸如对各个税种和政府支出从效率与公平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就是其最典型的表现。

这部份内容是我国目前的公共财政论所缺乏的,有的也只是对西方分析的生搬硬套,因而是其薄弱之处。

这是与目前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尚未建立健全,理论缺乏实践基础直接相关的。

在明确了公共财政的改革目标模式之后,人们应当从“有无公共财政”的无谓争论中脱身出来,相信是能够在这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的。

二、姓“社”姓“资”的问题姓“社”姓“资”的问题,是我国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一问题在我国的财政学界争论是异常激烈的,它具体表现为关于“公共”与“阶级”、“剥削”关系的争论。

建国后几十年来,我国财政界一直对“公共”财政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强烈批判,认为它否定着财政的阶级性,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财政观。

这样,改革开放中对于我国公共财政论的构建,曾经遭受的典型非议,仍然是这种理论不讲阶级不讲剥削。

应该说,如同市场经济姓“社”姓“资”问题一样,这也是加诸于公共财政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不解决这一问题,公共财政是无法在我国立足的。

在改革开放中,人们逐步达成了市场经济不姓“社”也不姓“资”的共识。

这就为公共财政姓“社”姓“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根本条件。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在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服务于市场的平等交换和既定的产权关系,对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作用和资本的保值增值,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存在和运转,都提供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既然市场经济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那么对公共财政来说当然也不存在这一问题。

公共财政姓“社”姓“资”的争论,并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

它具体表现为我国财政制度逐步从原有的服务于国营经济和压抑私有经济,转到了对所有的经济成份一视同仁上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否则的话,如果这些年来我国政府继续通过财政手段在各个经济成份之间筑起一道人为的鸿沟,继续实行优待国有经济和公有经济,歧视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政策,则市场化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三、价值理论与国家学说的问题财政是政府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因而任何一种财政理论,都直接间接地涉及到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问题,涉及到国家学说问题,都必须建立在某一价值理论与国家学说基础之上。

对此,公共财政论也不例外。

这恰好又成为我国建立公共财政论必须突破的基本难点之一,因为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和阶级国家观的基础之上的。

后者是马克思所持的基本观点,而前者则不是。

这样价值理论与国家学说问题,就似乎成为两道横亘于我国公共财政论之别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其实不然。

这些问题,是可以随着我国改革实践的进展而逐步解决的。

从价值理论来看。

边际效用分析深入到西方财政理论的每一领域和具体方面,成为其论证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开展计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可以这么说,没有边际效用价值论,就没有现代西方公共财政学。

这就对我国公共财政论提出了是否也接受该价值理论的尖锐问题。

应指出的是,公共财政论并不天然与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因为亚当·斯密就是以劳动价值论,而不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构建其公共财政论的。

这就表明,至少我国也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构建自己的公共财政论。

当然,问题到此并没有结束,这里还需要回答若干问题:一是如何看待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最终都转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上来的问题;二是如何看待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西方公共财政论高度吻合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问题;三是如何看待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公共产品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关系问题;四是我国财政学如何与国际通行的财政理论体系接轨的问题,等等。

所有这些,其症结还是边际效用价值论问题,因而我国的公共财政论仍然难以回避这一问题。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财政理论,而是整个经济理论都面临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实践对整个经济理论提出的尖锐挑战。

其典型的例子,是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问题。

改革中,我国从原有的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体系,改为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等指标体系。

但这立即就涉及到价值理论的问题,因为前者是以劳动价值论,而后者则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

对此,我国理论界是试图通过创立社会劳动价值论来摆脱窘境,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而问题仍远未解决。

尽管如此,它丝毫也没有影响我国对于GDP和GNP等指标的采用。

由此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对于我国公共财政论的价值基础问题,是暂时可以存而不论的,而先重点解决构建公共财政模式这一实践问题。

至于理论上的最终解决,则将依托于整个经济理论的发展,它不应当也无能力由财政理论来单独完成的。

从国家学说来看。

西方的公共财政论显然是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尤其是其关于公共性的分析更是如此。

当着人们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我国的公共财政问题时,它实际上是不成其为问题的,因为社会契约论实质上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国家学说。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契约关系,这是以契约关系来描述社会公众与国家关系的“社会契约论”的客观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从社会契约角度来考察全体人民与政府关系的理论,就很难说是错误的。

所以,就如“公共性”与“阶级性”是兼容的一样,“契约国家”学说与“阶级国家”学说也应是兼容的。

这就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它是契约国家,而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则它是阶级国家。

这一认识对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也将是具有重大作用的。

这是因为,20余年的改革过程,也就晕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变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从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个人从的行政附属物状态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这是市场经济关系得以在我国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

此时强调财政的公共性,承认社会契约论是一种从契约角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归纳和概括,就是必要的了。

四、新旧财政理论的关系问题作为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一种新型财政理论,我国的公共财政论不仅需要解决如何借鉴和吸收西方理论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如何对待我国原有的理论,吸收其合理成份的问题。

这其中的焦点,则是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关系问题。

我们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都是不正确的。

一是将公共财政论说成是国家分配论的坚持和发展,即仍然将公共财政论说成是国家分配论的组成部份,而实质否定公共财政论。

不管人们是否能够从公共财政论中找到与国家分配论的共通之处,也不管人们作出怎么样的努力以公共观去补充、发展和完善国家分配论,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即国家分配论毕竟是国家分配论,而不是公共财政论。

这点,几乎所有的人,其中包括作出这些努力的人们,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否则的话,人们就不必一再强调要坚持和发展国家分配论,就不必作出巨大的努力,试图将公共财政论说成是国家分配论的组成部份了。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要解决的是木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立论基础与经济体制背景,显然是两个不同的财政论。

它们一个是立足于计划型的“国家财政”类型,而另一个则是针对市场型的“公共财政”类型而形成的,即一个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论,另一个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