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数据

合集下载

肺炎肺ct诊断报告单

肺炎肺ct诊断报告单

肺炎肺ct诊断报告单
检查部位:胸部肺部
临床诊断:肺炎
检查方法:胸部肺部CT扫描
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结果:
1. 两肺纹理增多,密度增高,伴有散在小斑点状高密度影。

部分小斑点状影表现为结节状或片状。

2. 双肺多处出现斑片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部分影像边缘模糊,尤以左下肺和右中肺最为明显。

3. 肺纹理模糊,部分小血管和支气管壁增厚。

4. 双侧胸腔积液明显。

结论:
胸部肺CT表现符合肺炎的特征,证实了临床诊断。

明显的双
肺纹理增多和密度增高,以及散在的小斑点状高密度影,支持了肺炎的存在。

双侧胸腔积液表明肺炎病情较为严重。

建议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

教你看懂医学影像CT、核磁共振诊断报告单

教你看懂医学影像CT、核磁共振诊断报告单

教你看懂医学影像CT、核磁共振诊断报告单在医院大家可能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已经出具了CT、MRI报告,但病人甚至我们的医生们常常还是拿着报告到影像科询问,报告上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科普一下如何看懂医学影像CT、核磁共振诊断报告单。

1、影像学检查类型影像学的应用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目前已经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现代医学影像检查有很多项目都是由字母表示的,很多患者不知道其表示什么意思,影像学检查大致包括以下几类:普通放射类检查:包括X线拍片、计算机X线成像(用字母CR表示)、数字X线成像(用字母DR表示)和胃肠造影(用字母DSI表示)。

超声类:包括超声成像(用字母USG表示)、经颅多普勒超声(用字母TCD 表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用字母CDFI表示)。

CT类:包括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用字母CT表示)、CT血管成像(用字母CTA表示)、CT增强扫描(用字母CE表示)、高分辨率CT扫描(用字母HRCT 表示)。

磁共振类MRI:磁共振血管成像(用字母MRV或MRA表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用字母MRCP表示)、弥散加权成像(用字母DWI表示)、磁共振波谱成像(用字母MRS表示)。

介入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字母DSA表示)、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技术(用字母TACE表示)、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用字母PTCA表示)。

核医学类:发射体层成像(用字母ECT表示)、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用字母SPECT表示)、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用字母PET表示)、PET和CT结合的产品用PET-CT表示。

2、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包含什么?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单主要由放射科医生完成填写,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

内容一般包含患者信息、检查信息(会写清是什么体位、什么条件以及检查日期和时间等)、影像所见(是最专业的内容,一般供临床医生看,病人看不懂这一部分)和诊断意见四个方面的内容。

而诊断意见是本次检查结果的结论部分,也是病人最关心的内容,可分为正常、异常、准正常、准异常等状态。

CT影像诊断

CT影像诊断

CT影像诊断1.巨块型肝癌巨块型肝癌最多见,CT平扫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巨大低密度肿块,肿块中央坏死区表现为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动脉期肿块周边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肿块中心更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门静脉期肿块密度降低,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平衡期肿块密度进一步下降,接近平扫密度。

2.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CT平扫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轮廓模糊,胰腺实质密度略减低,周围可见液性渗出。

3.腹部外伤(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多见于腹部闭合性损伤、刀扎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常见的包括肝、脾、肾损伤。

)肝破裂肝实质破裂出血在CT上表现为病变区高低混杂密度区,边缘模糊,高密度血肿密度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

脾破裂脾脏实质内损伤在CT上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高密度血肿。

肾损伤常见的肾损伤包括肾被膜下血肿、肾周血肿、肾实质内血肿和肾撕裂伤。

肾周血肿在CT平扫上表现为肾周间隙范围广泛的新月状高密度影,肾脏受压移位。

肾撕裂伤在CT 平扫上表现为肾实质分离,肾周围可见高密度影环绕,为肾周积血;增强扫描肾实质强化,其内可见裂隙样无强化低密度区,肾周积血未见强化。

4.颅脑外伤颅骨骨折颅骨骨折中较常见的是线样骨折和凹陷性骨折。

线样骨折在CT上表现为贯穿颅内外板的清晰而锐利的线样低密度影,骨折断端无移位。

凹陷性骨折的骨折线多呈不规则线状,颅骨内外板均塌陷移位。

硬膜外血肿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

CT平扫急性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双凸形(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锐利,邻近脑组织受压,头皮软组织肿胀。

硬膜下血肿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膜下血肿。

CT平扫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广泛,常合并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等占位征象。

5.急性脑出血脑出血急性期表现为出血部位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影,CT值60~80亨氏单位,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邻近脑组织受压。

放射科CT诊断报告模板

放射科CT诊断报告模板

放射科CT诊断报告模板1.头颅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脑液腔系统未见变形、扩张,中线结构未见移位,所示颅骨结构未见异常。

动脉硬化性脑白质病并多发脑梗塞CT表现:双侧侧脑室周围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减低区,边界不清,双侧基底节及放射冠区见多个点片样低密度灶,大脑半球脑沟略宽深,脑室系统略扩张,中线结构未见移位。

脑出血:脑实质内???侧基底节区近侧脑室前角处可见高密度区,范围约为???×???cm,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

侧脑室受压移位。

侧脑室内见高密度液平。

脑挫伤:???额叶及???颞叶可见不均质密度影,以低密度为主,范围约???×???cm。

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

脑室、脑池、脑沟未见明显扩张。

颅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部软组织肿胀。

小血管性脑缺血并多发脑梗塞:双侧侧脑室周围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双侧基底节及放射冠区见多个点片样更低密度灶。

大脑半球脑沟略宽深。

中线结构未见移位。

脑室系统未见异常。

基底节区梗塞:?侧基底节区见点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脑液腔系统无明显增宽,中线结构无移位。

脑内多发缺血灶:???侧基底节、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区见多发点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脑液腔系统无明显增宽,中线结构无移位。

脑萎缩:脑回变薄,脑沟脑裂加深,脑室系统扩大。

中线结构未见移位。

垂体CT扫描未见异常:鞍区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垂体内未见异常强化区,垂体未见局限性突起,垂体柄未见增粗及偏移。

鞍区骨质未见破坏。

垂体微腺瘤:垂体显著强化,密度欠均匀,其???侧部可见一低密度区,大小约为???mm,局部突起。

垂体柄增粗且向???偏移。

鞍区骨质???未见破坏。

顶深部小缺血灶:侧顶深部见小点状低密度灶。

余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

脑室系统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未见移位。

所示颅骨未见异常。

额部脑膜瘤:???部颅骨内板下见一半球形高密度影,大小约???X???cm,边界清晰,以广基底与颅骨内板相连,病灶呈明显强化。

CT诊断常用数据(值)(经典总结)--dxy

CT诊断常用数据(值)(经典总结)--dxy

初学者快来啊,老专家的经典总结。

欢迎来贴!!!!一、头颈部眼环厚度2-4mm。

视神经粗3-6mm。

第三脑室宽3-8mm。

顶部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

内听道开口前后径正常为3-5mm,大于5mm为增大。

垂体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女性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π/6(单位:ml)。

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

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

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 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

颅内血肿的CT值多高于60Hu,在60-90Hu之间,最大不应超过94Hu(红细胞压积为100%时的CT值)。

脂肪组织的CT值为-80~-130Hu。

硬膜下血肿分期:急性<3d,亚急性4d-3w,慢性>3w。

透明隔囊肿:其横径大于3mm,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球形,脑脊液密度。

眼球突出:在摆位良好的横轴位图像上,于两侧颧突之间作一连线,正常人大约有眼球的1/3位于该线之后,如位于此线后方的眼球面积少于1/3时,指示有意义的眼球突出。

骨性外耳道大约1.5cm长,占据外耳道之内2/3,外侧1/3为软骨部。

颈部食管后上方平第6颈椎下缘,前上方平环状软骨,与咽相接,下平颈静脉切迹至第1胸椎上缘的斜面。

颈部气管上端位于第6颈椎下缘水平,与环状软骨相接,下界前缘平颈静脉切迹,后缘位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气管,成人颈部气管长约6.5cm,横径约1.94cm,矢状径约1. 87cm,有6-8个气管软骨,仰头或低头时气管上下移动约1.5cm,其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较深,距皮肤约4cm。

CT诊断报告大全

CT诊断报告大全

CT诊断报告大全一、头部CT诊断报告:1.病例类型:头颅CT检查日期:2024年1月1日诊断结果:头颅CT显示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双侧额叶、颞叶和枕叶皮层光滑、对称。

脑室、脑沟未见扩大和移位。

双侧额窦、乙状窦、横突、琴骨正常。

鼻腔、鼻窦未见异常。

眶、鼻粘膜、眼眶、鼻甲、上颌窦未见异常。

结论:头颅CT显示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无明显颅内病变。

无颅脑外伤证据,无明显异常。

建议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2.病例类型:头颅CT检查日期:2024年2月1日诊断结果:头颅CT显示左侧颞叶内见脑实质错误,局部散在小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模糊。

双侧额叶、额中沟、太阳窦、乙状窦、琴骨及颞骨正常。

脑室、脑沟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头颅CT显示左侧颞叶内脑实质错误,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胸部CT诊断报告:1.病例类型:胸部CT检查日期:2024年3月1日诊断结果:胸部CT显示双侧肺实质未见明显异常。

心脏大小、形态正常。

主动脉弓上错畸形,主动脉狭窄,胸主动脉未见扩张。

纵隔未见明显异常。

胸腔内未见积液或肿块。

骨骼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胸部CT显示双侧肺和心脏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上错畸形,主动脉狭窄,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2.病例类型:胸部CT检查日期:2024年4月1日诊断结果:胸部CT显示左上肺段见多发结节状影,大小不一、右侧肺野未见明显异常。

纵隔轻度移位,胸腔内未见积液。

骨骼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胸部CT显示左上肺段多发结节状影,病变需进一步鉴别诊断。

三、腹部CT诊断报告:1.病例类型:腹部CT检查日期:2024年5月1日诊断结果:腹部CT显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轮廓光整。

肝内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胆囊形态正常,胆管未见扩张。

脾脏形态大小正常,脾内未见明显异常。

胰腺形态大小正常,胰管未见扩张。

肾脏形态大小正常,肾内未见明显异常。

盆腔未见明显异常,泌尿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腹部CT显示肝、胆、脾、胰、肾及盆腔未见明显异常,提示腹部无明显病变。

CT诊断报告模板(完成)

CT诊断报告模板(完成)

CT诊断报告模板(完成)《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1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CT诊断报告模板大全(一),新手必备啊

CT诊断报告模板大全(一),新手必备啊

CT诊断报告模板大全(一),新手必备啊展开全文《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1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ct诊断报告

ct诊断报告

ct诊断报告CT模板一、颅脑1、颅脑平扫双侧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脑沟未见增宽,中线结构无偏移。

所见颅脑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2、增强双侧颅内动脉走形自然,轮廓、形态正常,管腔未见明显狭窄、扩张。

双侧脑实质、软脑膜未见异常强化。

中线结构无偏移,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正常,脑沟未见增宽.所见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颅脑增强扫描未见异常。

1、硬膜外血肿左颞、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梭形高密度灶,最大截面积约 1.5cm*5.9cm,边缘光滑、清晰.病灶密度均匀,CT值74Hu,临近脑组织受压向内移位。

右颞叶见右小片状稍低及等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最大截面约1.1*1。

4cm,余脑实质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正常。

左颞骨乳突部骨质见有线样低密度影,邻近颅外软组织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

意见:1、左颞、顶部硬膜外血肿;2、右颞叶脑挫裂伤;3、左颞骨骨折;4、左颞、顶部软组织肿胀。

2、硬膜下血肿右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新月形等、高密度带影,CT值35~52Hu,最大厚度2。

1cm,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向内移位;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明显左移,余脑实质未见异常.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1、右额、颞、顶亚急性硬膜下血肿;2、大脑镰下疝。

3、脑出血右侧小脑半球见一团片状高密度影,最大截面约3。

4cm*4.0cm,病灶密度均匀,CT值67Hu,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带环绕,部分层面病灶与第四脑室相连。

脑干受压、轻度变形,四叠体池受压缩小。

侧脑室、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形态、大小正常,内见有条片状高密度影。

余脑实质未见异常。

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右侧小脑半球血肿破入脑室.4、脑梗死右侧额、颞、顶叶见有大片状低密度区(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布),部分边界模糊,密度较均匀,CT 值17Hu,灰白质交界线消失,邻近脑沟变浅,同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轻度左移。

肺结核CT诊断报告

肺结核CT诊断报告

肺结核CT诊断报告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40岁住院号:XXX
主诉:
患者因体检发现咳嗽3个月,胸痛1个月,无明显缓解,伴有咳痰、发热,入院以“肺部感染”为主诉。

影像学表现:
CT扫描示:双肺多发病灶,主要分布于上叶两侧,以中下部为主,多较为规则的实性结节影,边界清楚,周围有散在分布的细小结节影,部分病灶伴有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结节直径约0.5-2.5cm。

无明显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

诊断建议:
结合影像学表现及患者临床表现,考虑肺结核的可能性较大,建议进一步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刮片检查及结核病原学检测。

同时,鉴别诊断结核的同时,还需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结论:
肺CT表现符合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提示患者可能罹患肺结核,需进一步确诊及治疗。

建议进一步支气管肺泡灌洗、刮片检查及结核病原学检测,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最全的ct诊断报告模板

最全的ct诊断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2.左/右侧额/颞/顶骨骨折于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梭形致密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隙增宽,脑白质塌陷,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见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颅内未见异常。

颅内未见异常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

颅内未见明显血肿,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

颅骨内板下方未见明显局灶性高密度影,骨窗示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矢状面定位像示垂体窝扩大,横断及冠状面鞍内及鞍上可见类圆形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 X cm,边界清楚,平扫呈等密度,CT值Hu,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有轻中度均匀强化,CT值Hu,冠状面见肿块呈“花生米”状,在鞍隔平面受阻变窄呈束腰征象,垂体柄受压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鞍上池变形,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积水。

垂体内小低密度影,符合垂体微腺瘤。

垂体冠状面直接增强示垂体上下径为cm,上缘膨隆,垂体密度欠均匀,于垂体左/右侧/底部见一小低密度影,直径约为cm,垂体柄向左/右侧偏移,正常垂体明显均匀强化,鞘底骨质下陷,鞍旁及鞍上其它结构未见异常。

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转移瘤于脑内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病变,平扫呈低密度,中央坏死呈更低密度,病灶周围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颅咽管瘤。

横断面扫描示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 X cm,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可见壳样/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三脑室前下部受压,三脑室后部及侧脑室扩张积水。

CT影像诊断常用的数据

CT影像诊断常用的数据
骨性外耳道大约1.5cm长,占据外耳道之内2/3,外侧1/3为软骨部。
颈部食管后上方平第6颈椎下缘,前上方平环状软骨,与咽相接,下平颈静脉切迹至第1胸椎上缘的斜面。
颈部气管上端位于第6颈椎下缘水平,与环状软骨相接,下界前缘平颈静脉切迹,后缘位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气管,成人颈部气管长约6.5cm,横径约1.94cm,矢状径约1.87cm,有6-8个气管软骨,仰头或低头时气管上下移动约1.5cm,其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较深,距皮肤约4cm。
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π/6(单位:ml)。
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
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
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
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增高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被测得,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500U/dl,(正常值40-80U/dl,Somogyi法),其后7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尿淀粉酶测定也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一项敏感指标,尿淀粉酶升高稍迟但持续时间比血清淀粉酶长,尿淀粉酶明显升高具有诊断价值(正常值80-300U/dl,Somogui法)淀粉酶的值越高,诊断正确率越大,但与病情轻重不成正比。
颈椎椎管近似一尖端向后的三角形,C1-C3逐渐变小,C4-C7大小一致,前后径在C1为16-27mm,下颈部颈椎椎管为12-21mm。
甲状腺位于颈正中气管两侧,由左右两叶和连接两叶的峡部组成,呈蝴蝶形,左右两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起自甲状软骨,下至第6气管环,相当于第2-4气管软骨的水平,正常甲状腺重10-60g,一般为25-30g。

CT诊断常用数据

CT诊断常用数据

CT诊断常用数据(值)经典总结一、头颈部眼环厚度2-4mm。

视神经粗3-6mm。

第三脑室宽3-8mm。

顶部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

内听道开口前后径正常为3-5mm,大于5mm为增大。

垂体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女性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 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π/6(单位:ml)。

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

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 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

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

颅内血肿的CT值多高于60Hu,在60-90Hu之间,最大不应超过94Hu(红细胞压积为100%时的CT值)。

脂肪组织的CT值为-80~-130Hu。

硬膜下血肿分期:急性<3d,亚急性4d-3w,慢性>3w。

透明隔囊肿:其横径大于3mm,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球形,脑脊液密度。

眼球突出:在摆位良好的横轴位图像上,于两侧颧突之间作一连线,正常人大约有眼球的1/3位于该线之后,如位于此线后方的眼球面积少于1/3时,指示有意义的眼球突出。

骨性外耳道大约1.5cm长,占据外耳道之内2/3,外侧1/3为软骨部。

颈部食管后上方平第6颈椎下缘,前上方平环状软骨,与咽相接,下平颈静脉切迹至第1胸椎上缘的斜面。

颈部气管上端位于第6颈椎下缘水平,与环状软骨相接,下界前缘平颈静脉切迹,后缘位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气管,成人颈部气管长约6.5cm,横径约1.94cm,矢状径约1.87cm,有6-8个气管软骨,仰头或低头时气管上下移动约1.5cm,其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较深,距皮肤约4cm。

医院CT诊断报告单模板

医院CT诊断报告单模板

某某省某某市医院
多层螺旋CT诊断报告单
病人ID:0001132511 姓名:周某某性别:男年龄:21岁
住院号:申请科室:门诊耳鼻喉科床号:检查设备:检查室二
检查部位:鼻骨;检查时间:20XX-10-20XX:09:36
检查方法:鼻骨;CT平扫+三维成像
CT表现:
以Toporam为定位标志,行双侧鼻骨平扫及三维成像,层厚2.5mm,层距2.5mm。

双侧鼻骨见多发骨质不连续,断端部分鼻腔内塌陷,右上额骨骨折线;右颌额前壁亦见多发透亮线影,断端略错开移位,右额颌内见少许低密度患附着。

鼻中隔上部都见骨质断裂,断端稍错位。

CT诊断:
1、双侧鼻骨粉粹性骨折,右侧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
2、右额颌前壁骨折并颌腔内积液
报告医师:张某某审核医师:。

ct结果报告的数字解读

ct结果报告的数字解读

ct结果报告的数字解读
当接收到CT(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报告时,其中可能会包含
一些数字。

这些数字通常用于描述器官或组织的特征、大小、密度等。

在解读CT结果报告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些数字。

首先,CT结果报告中的数字可能涉及到器官或组织的大小。

例如,如果报告中提到肿瘤的直径为3厘米,这意味着肿瘤的大小相
当于3厘米的直径。

其次,数字还可以用于描述器官或组织的密度。

CT扫描可以根
据组织的密度来生成图像,不同的密度在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灰度。

在报告中,数字可能表示某个区域的密度值。

例如,报告中提到肿
瘤的密度为40 Hounsfield单位(HU),这表示肿瘤在CT图像上呈现出与周围组织不同的密度。

此外,数字还可以用于描述病变的数量或分布。

例如,报告中
可能提到肺部有多个结节,其中一个结节的直径为1厘米。

这样的
信息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变的程度和分布情况。

另外,CT结果报告中的数字也可能涉及到血管的直径或血管狭
窄的程度。

例如,报告中可能提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为50%,这表示动脉的直径在该段位置上被狭窄了一半。

此外,数字还可以用于描述CT扫描的参数。

例如,报告中可能提到扫描的层厚为5毫米,这表示每个图像层的厚度为5毫米。

需要注意的是,CT结果报告中的数字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或放射科医师来解读。

他们会根据临床背景和其他影像学表现来综合分析这些数字的意义,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总之,解读CT结果报告中的数字需要结合临床背景和其他影像学表现来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准确评估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CT诊断报告模板(完成)

CT诊断报告模板(完成)

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脑外伤(颅脑损伤)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2.左/右侧额/颞/顶骨骨折,左/右侧额/颞/顶部右额部头皮血肿。

于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梭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为cmxcm,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隙增宽,脑白质塌陷,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约cm。

左/右侧额/颞/顶部右额部颅骨外见一新月形高密度影,所见副鼻窦清晰。

骨窗条件下见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

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于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CT值Hu,密度均匀或略不均匀,边界清楚或边界欠清楚,大小约为cmxcm,周围脑组织轻度受压内移,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同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约cm。

各脑室、脑池、脑裂及脑沟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

所见副鼻窦清晰。

左/右侧额/颞/顶叶脑挫伤于左/右侧额/颞/顶叶内见斑片状或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区,大小约cmxcm,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同侧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中线结构无移位或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脑裂及脑沟显示形态正常,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所见副鼻窦清晰。

左/右侧额/颞/顶叶脑挫裂伤。

于左/右侧额/颞/顶叶内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改变,其内混杂不规则斑片状、斑点状高密度影,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左/右侧脑室受压变形、变窄,中线结构居中/向左/右移位。

各脑室、脑池、脑裂及脑沟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所见副鼻窦清晰。

1.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萎缩。

平扫于纵裂池、小脑上池、右侧外侧裂、左侧侧脑室前、后角、颞角或三角部及双侧额、颞、顶叶部脑沟内见高密度影,余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及部分脑沟、裂增宽。

颅骨未见骨折征象或未见异常。

CT平扫诊断报告模板

CT平扫诊断报告模板

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颅脑CT平扫各层显示脑干、间脑及双侧大脑、小脑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

头颅CT平扫+三维成像未见异常颅脑CT平扫各层显示脑干、间脑及双侧大脑、小脑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骨窗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脑萎缩颅脑CT平扫示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境界不清;余脑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脑室、脑池扩大;脑沟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左侧额顶叶脑梗死颅脑CT平扫示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病灶边界清晰。

临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余脑实质、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示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均未见异常强化灶。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颅脑CT平扫示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

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

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右侧基底节-外囊区急性脑出血颅脑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外囊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约90HU,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略左移位,右侧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右侧丘脑脑出血破入脑室颅脑CT平扫示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约88HU,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侧脑室内,第三脑室内也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脑出血吸收期脑出血治疗后复查:与对比,现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不规则高密度病灶密度较前减低,病灶较前变小,病灶边缘稍模糊,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中线结构左偏移,同侧侧脑室受压,以上占位征象较前片有明显好转。

右侧顶部硬膜外血肿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示;左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可见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78HU,边界整齐锐利,周围占位效应明显,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移。

CT诊断报告模版

CT诊断报告模版

CT诊断报告模版头颅CT平扫(外伤)颅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各脑室、脑池、脑沟裂无异常改变;脑中线无移位。

骨窗示脑颅骨未见确切骨质异常。

1、本次头颅CT平扫未见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征象。

2、脑颅骨未见确切骨折。

3、请必要时复查。

头颅CT平扫(内科)颅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各脑室、脑池、脑沟裂无异常改变;脑中线无移位。

1、头颅CT平扫颅内未见异常阴影。

2、请必要时复查或MRI详查。

老年脑:头颅CT平扫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扩大,脑沟、脑裂加深、变宽;脑中线无移位。

1、老年性脑改变。

2、请结合临床隔期复查。

副鼻窦、鼻咽部CT平扫(全气化)各组副鼻窦气化良好,窦腔清晰,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各窦壁骨质结构完整。

鼻中隔居中,双侧鼻甲不大,鼻腔通畅。

鼻咽腔形态规则,双侧咽隐窝存在,咽旁间隙清楚,未见异常密度影。

1、副鼻窦、鼻咽部CT平扫未见异常密度影。

2、请结合临床。

副鼻窦、鼻咽部CT平扫(额窦未气化)额窦未气化,其余副鼻窦气化良好,窦腔清晰,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副鼻窦骨质结构完整。

鼻中隔居中,双侧鼻甲不大,鼻腔通畅。

鼻咽部形态规则,咽隐窝存在,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1、双侧上颌窦、筛窦、蝶窦CT平扫未见异常阴影。

2、鼻咽部CT平扫未见异常。

3、请结合临床必要时复查。

C3-7 椎间盘CT平扫定位像示颈椎生理曲度存在,各断面椎体及附件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C3-4、C4-5、C5-6、C6-7椎间盘形态规整,未见异常征象。

相应层面椎间隙、椎孔无狭窄;黄韧带无增厚。

1、C3-4、C4-5、C5-6、C6-7椎间盘未见膨、突出征象。

2、各断面颈椎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3、请结合临床必要时复查。

L2-S1椎间盘CT平扫定位像示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各断面腰椎椎体及附件骨质结构完整,L2-3、L3-4、L4-5、L5-S1椎间盘形态未见异常。

相应层面椎间隙、椎孔无狭窄,黄韧带无增厚。

1、L2-3、L3-4、L4-5、L5-S1椎间盘未见膨、突出征象。

新冠诊断标准ct值

新冠诊断标准ct值

新冠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Ct值判定标准是Ct值越高,新型冠状病毒含量越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到的Ct值称为周期阈值,是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感染的依据之一。

由于病毒含量很低,直接检测方法往往不够敏感,因此,临床上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大多通过PCR进行,其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以指数方式扩增低浓度的病毒核酸,从而达到非常高的浓度,便于检测,放大次数越多,时间越长。

Ct值意味着要准确检测病毒核酸扩增需要几个周期,如果病毒浓度较低,扩增次数会相对较高,即Ct值较高。

一般会检测N基因和ORF1ab基因的CT 值,两个检测通道无Ct值或Ct值≥35,检测结果为阴性;当两个检测通道均为Ct值<35,检测结果为阳性,如果N基因、ORF1ab基因其中一个检测通道无Ct值或Ct值>35,而另一个检测通道Ct值≤35,则说明结果无效,需要采样重检。

在最新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解除隔离管理和出院标准被定义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连续两次检测,N基因和ORF1ab基因的Ct值为≥35时,荧光定量PCR的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扫描很容易发现心包积液,少至50ml液体即可检出,仰卧位少量积液一般位于左室后壁下方,宽度较小,心外侧及心前区仅有少量或无液性暗区,其积液量一般在100ml以下;中等量积液均匀分布于左室后方,心尖、心脏外侧、右室前壁之前,以房室沟处最多,其积液量在100-500ml之间;大量积液,积液暗区较宽,遍布心脏周围,心后最多,左房后壁之后也可见到,有时心脏悬浮于积液中,其积液量在500ml以上。
甲状旁腺有两对,上面一对位于甲状腺左右两叶后面上1/3处,常埋于甲状腺内,下面的一对位于左右甲状腺下极,每个甲状旁腺大小约5×3×1.5mm3重约30-50mg,正常CT上不可见。
甲状切迹是位于两侧甲状软骨结合前上部的切迹,约平颈5平面。CT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通行标准是1.5cm以上。
二、胸部
胰腺长约15cm,位于腹膜后腔前肾旁间隙,为凸面向前的弓形软组织影,横跨第1-2腰椎之间,正常胰管内径约2-4mm,在高分辨率的CT图像上,偶可见胰管的1-2个区段,只有扩张的胰管才能在整个胰腺全程显示。
一般来说,胰头大小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体尾部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的2/3,胰头部最大径(前后径)29.3mm;体部最大径25.6mm;尾部最大径21.2mm,对突然超过邻近胰腺3mm以上的隆起变化应予高度重视。
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增高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被测得,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500U/dl,(正常值40-80U/dl,Somogyi法),其后7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尿淀粉酶测定也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一项敏感指标,尿淀粉酶升高稍迟但持续时间比血清淀粉酶长,尿淀粉酶明显升高具有诊断价值(正常值80-300U/dl,Somogui法)淀粉酶的值越高,诊断正确率越大,但与病情轻重不成正比。
颅内血肿的CT值多高于60Hu,在60-90Hu之间,最大不应超过94Hu(红细胞压积为100%时的CT值)。
脂肪组织的CT值为-80~-130Hu。
硬膜下血肿分期:急性<3d,亚急性4d-3w,慢性>3w。
透明隔囊肿:其横径大于3mm,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球形,脑脊液密度。
眼球突出:在摆位良好的横轴位图像上,于两侧颧突之间作一连线,正常人大约有眼球的1/3位于该线之后,如位于此线后方的眼球面积少于1/3时,指示有意义的眼球突出。
一般把胃壁的厚度>10mm视为异常,但如发现局限性增厚,即便<10mm亦视为异常。
小肠、空肠占踞左上腹,可显示羽毛状或环形的粘膜类型;回肠踞右下腹和盆腔,无特征性的粘膜类型。
通常小肠肠腔不小于3cm,正常小肠壁厚度小于3-4mm,小肠皱壁厚度约2-3mm,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时不可见,或显示为直径小于5mm的线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π/6(单位:ml)。
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
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
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
肺内结节或肿块的分叶:弧弦距/弦长≥0.4为深分叶;=0.3为中分叶;≤0.2为浅分叶。
肺内病变小于2cm者80%为良性;大于4cm者绝大多数为恶性。厚壁空洞其壁厚大于3mm。
肺内小结节或粟粒结节大小约1-2mm。
左斜裂后端位于第3-4胸椎水平,向前下走行抵于前肋膈角;右斜裂后端位于第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止于距前胸壁约3-5cm处;横裂平第4肋骨水平内端指向肺门角,后端相当于斜裂中点,外端止于侧胸壁。正常心包厚度上界为4mm,如大于4mm为异常。
前列腺30岁以下的男性,上下径为3cm,前后径为2-3cm,左右径为3.1cm;60-70岁上下径达5cm,前后径为3.4cm,左右径为4.8cm。
成人睾丸长3-4cm,厚1-2cm,宽2-3cm。
成人卵巢平均长2-3.5cm,宽1-1.9cm,厚0.5-1cm,35-40岁逐渐缩小,绝经期后可缩小一半以上。
CT诊断常用数据
一、头颈部
眼环厚度2-4mm。
视神经粗3-6mm。
第三脑室宽3-8mm。
顶部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
内听道开口前后径正常为3-5mm,大于5mm为增大。
垂体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女性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颈椎椎管近似一尖端向后的三角形,C1-C3逐渐变小,C4-C7大小一致,前后径在C1为16-27mm,下颈部颈椎椎管为12-21mm。
甲状腺位于颈正中气管两侧,由左右两叶和连接两叶的峡部组成,呈蝴蝶形,左右两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上部,起自甲状软骨,下至第6气管环,相当于第2-4气管软骨的水平,正常甲状腺重10-60g,一般为25-30g。
骨性外耳道大约1.5cm长,占据外耳道之内2/3,外侧1/3为软骨部。
颈部食管后上方平第6颈椎下缘,前上方平环状软骨,与咽相接,下平颈静脉切迹至第1胸椎上缘的斜面。
颈部气管上端位于第6颈椎下缘水平,与环状软骨相接,下界前缘平颈静脉切迹,后缘位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气管,成人颈部气管长约6.5cm,横径约1.94cm,矢状径约1.87cm,有6-8个气管软骨,仰头或低头时气管上下移动约1.5cm,其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较深,距皮肤约4cm。
气胸:如果气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4时被压缩的肺大约为25%左右;1/3时被压缩的肺约为50%左右;1/2时被压缩的肺约为65%左右。肺泡壁破裂融合而成含气空腔,大于10mm时称为肺大泡,无壁。大叶性肺炎的分期:充血水肿期(12-24h);红色肝样变期(2-3d);灰色肝样变期(4-6d);消散期(7-10d)。
三、腹部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成人肝重约1300g,约为体重的2%,肝脏有腹膜包绕,但有3个区域无腹膜:下腔静脉窝、胆囊窝、膈面裸区。
CT上肝脏左右两叶的分界是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即坎特利氏线(Cantlie)。
肝内血管系统有三套:肝静脉、肝动脉、门静脉。肝脏血供是双重性的,肝动脉20-25%;门静脉75-80%。
食管壁厚度取决于膨胀程度,一般不超过3mm,纵隔内淋巴结任何径线大于1cm者均视为异常。胸骨切迹是位于两侧胸锁关节与胸骨之间围成的切迹,约平胸2平面。肺结节是指直径小于4cm的肺内类圆形病灶,4cm及其以上者则称为肿块,粟粒结节指4mm以下的点状结节。
空泡征是指病灶内1-2mm(或<5mm)的点状透亮影。
正常椎管前后径15-25mm,横径为20-30mm,侧隐窝前后径(椎体后缘到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正常大于5mm,黄韧带厚度3-5mm。
CT能提供多种有关椎管形态的测量资料,就临床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测量椎管中央前后径,颈段<10mm为椎管狭窄,腰段12mm应视为比较狭窄,若减到10mm时为绝对狭窄,文献报道腰椎椎体前后径平均为16-17mm,下限为11.5mm,椎弓根间径平均值20-21mm(腰5为24mm),下限为16mm,侧隐窝前后径≤3mm提示侧隐窝狭窄,≤2mm肯定为狭窄。
正常结肠在膨胀情况下壁厚不超过3mm,当空虚时不超过5mm,其壁厚度超过5mm,为可疑增厚,超过10mm肯定为异常。
直肠长约12-15cm。正常肾上腺的厚度不会超过同一扫描层面上同侧膈脚的最厚部分。
成人肾上腺长约1-4cm,宽约1-3.3cm,厚约0.2-0.8cm。
肾脏约3-4个腰椎椎体长,即12-14cm,宽5-7cm。右肾较左肾低1-2cm,两肾大小差别不应超过1cm。
生育期未经产妇子宫长5.5-8.0cm,宽3.5cm,厚2.5cm;经产妇长7.0-9.0cm,宽4.5-6.0cm,厚2.5-3.5cm。
子宫腔为一狭窄的缝样裂隙平均长6cm,子宫肌壁厚1.5-2.5cm。
剑突约平胸10平面。脐孔约平腰3-4平面。耻骨联合约平骶尾椎平面。
四、脊柱
CT横断位可清楚的显示每个椎弓的7个附属突起,即1个棘突,2个横突及4个关节突,关节间隙正常为2-4mm。
胆囊壁厚薄均匀一致,正常厚度1-2mm(CT上不可见),超过3.5mm考虑为异常,大于5mm为肯定增厚。
胆囊长径4-5cm,胆囊增大CT表现为长径大于5cm,由于胆囊壁的炎性水肿,充血或肝组织继发性水肿,其壁与胆囊窝及周围肝脏界限模糊或出现低密度环。通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
肝内胆管扩张依范围可分为3级: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既有肝门有有外周胆管扩张者为中度扩张;肝门及外周均明显扩张者为重度扩张,依肝内胆管Ⅰ-Ⅲ级分支扩张程度分为直径0.5cm为轻度;0.6-0.8cm为中度;0.9cm以上为重度。
脊柱主要体表标志:第7颈椎棘突最长;第3胸椎棘突平肩胛冈内侧端;第7胸椎棘突平肩胛骨下角;第4腰椎棘突平两侧髂脊的最高点和脐;硬膜囊终于第2骶椎水平,下端变细附于尾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升主动脉总是大于降主动脉,两者比例为2.2-1.1:1。
奇静脉淋巴结正常直径可达10mm。
右肺动脉心包内部分正常测量值12-15mm,正常主肺动脉直径不应超过29mm。
胸内气管长约6-9cm,位于中线或稍偏右侧,正常人气管直径约10-27mm平均男性19.5mm女性17.5mm。
成人脾重100-250g,长12cm,宽7cm,厚3-4cm,正常脾长度不超过15cm,脾下缘不超过肝右叶最下缘,脾前缘不超过腋中线。
CT横断面以5个肋单元作为脾的正常标准。
正常胃壁在适当膨胀情况下,通常厚度较均匀,约在2-6mm之间,平均为4mm,有两个区域胃壁厚度可超过1cm,一是胃食管连接处,其厚度在0.6-1.8cm之间,形成所谓的“假肿瘤”;二是胃窦部小弯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