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 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学案1(第3课时)
《五人墓碑记》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
分析全文是如何围绕“义”这一核心展开内容的。
提示:“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是全文的关键。
文章开篇说明五人之死的原因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接下来,文章叙述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第5、6段)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总之,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
2.本文是一篇墓碑记,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什么?它与其他墓碑记有什么不同?提示: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它通常叙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而本文与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首先,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高度评价。
其次,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贯穿全文始终。
2.怎样理解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正义行动及作者的生死观?提示:五位平民因周顺昌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当时周顺昌被逮时,苏州市民“哭声震动天地”,对阉党爪牙“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巡抚毛一鹭吓破了胆,躲进了厕所。
五位英雄受刑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他们生于编伍之间,为了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博得了苏州人民的爱戴,“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1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注意下面的读音蓼liǎ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 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缳huán(绳索,套索)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ǒng(光、明亮)四.学生自己重读一遍课文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6课 五人墓碑记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6课 五人墓碑记(一)作者简介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
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一)背景链接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五人者,盖 当 蓼洲周公 之被 逮,这五个人,就是在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的时候,激于义 而死焉 者也。
至于 今, 郡之 贤 被正义激愤而死于这件事上的。
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 请 于 当 道,即除 逆阉 废祠之士大夫们向当权的人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的址以 葬 之,且 立 石 于 其墓之门, 以旌 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立了一块石碑,来表扬其 所为。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一、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二、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
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
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目叱之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
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
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乱经过。
(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
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
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三、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
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
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
(以下各段同此)评点: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2、能力目标: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能体悟五位义士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教学还是要求教师在对文言文疏通的基础上进行检测之,以期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文言的教学程式,在此基础上很大的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和臧克家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来导入。
生命的价值在于“取义”,因为义重于一切。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五人墓碑记》,想想这五个人是为何而死的呢?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听录音,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检测预习。
1、听录音,找出生字并注明生字音。
2、检查翻译疏通情况。
做到字字落实。
三、整体感知(一)思考: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语言。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明确: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问: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为何而逮捕?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
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_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一、填空题(1)张溥,字,号,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著有《》等。
(2)注音蓼()洲敛赀()溷()藩()皦()皦户牖()缇()骑()逡()巡谥()阉()旌()傫()然詈()冏()曷()缳()抶()湮()(3)写出通假字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敛赀财以送其行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选择题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A.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士先者(品行可作为)..得志之徒(出手大方)②吾社之行为B.①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之大(偏指“死”)..(亲信、党羽)②亦以明死生C.①吴之民方痛心..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焉(痛苦)②非常D.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黄金)②颜色..不少变(指脸色)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指崇祯皇帝)B.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领袖)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不前去拜访)D.颜色不少..变(一点也不)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去今之墓.而葬焉B.缇骑按剑而前.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D.人皆得以隶.使之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抶而仆.之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际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李牧连却.之5.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B.断头置城上C.扼腕墓道D.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6.选出与“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句式不同的一项()A.激于义而死焉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7.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②子孙视.之不甚惜③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④卒.与尸合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8.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吴之民方痛心焉.③激于.义而死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9.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②谈笑以.死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亦以.明死生之大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②徒.留无所施③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④慷慨得志之徒.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题目:《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主旨。
2. 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
3.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小说文本鉴赏和解读。
3. 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把握小说主旨。
2. 文本鉴赏和解读,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学科素养不足,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力度不够。
3. 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
2. 阅读指导法。
3. 活动探究法。
4. 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步骤:1. 教师为学生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背景和史料,带领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享小说中人物、情节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和内涵。
3.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鉴赏,让学生分析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
4. 教师分组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5. 学生整理探究成果,以小组演讲的形式呈现给全班。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题探究成果。
2. 学生小组演讲的表现和合作情况。
3. 学生成绩单的书面表现。
八、教学资料:1. 《五人墓碑记》原著。
2. 《五人墓碑记》的研究文献和历史资料。
3. 文学鉴赏和探究学案。
九、教学总结:1. 当前高中教育要注重学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培养,而这种能力恰恰是通过学科素养的提高来实现的。
2. 教学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可以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3一、课题导言: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二、学习任务:1.丰富词汇,充实词语仓库,正确、清晰、连贯性地使用文学语言,提高文学语言的使用能力。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言文与鉴赏能力。
①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②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③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
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⑤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⑥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3.培养兴趣,提高议论性作品的写作能力。
三、过程和资源:第一课时准备阶段一.入课程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明朝末年的相关图片二.印发本课相关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2、能力目标: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能体悟五位义士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教学还是要求教师在对文言文疏通的基础上进行检测之,以期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文言的教学程式,在此基础上很大的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和臧克家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来导入。
生命的价值在于“取义”,因为义重于一切。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五人墓碑记》,想想这五个人是为何而死的呢?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听录音,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检测预习。
1、听录音,找出生字并注明生字音。
2、检查翻译疏通情况。
做到字字落实。
三、整体感知(一)思考: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语言。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明确: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问: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为何而逮捕?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
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4苏教版必修3 教案
3、学生回答问题。
课外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
教 学 小 结
五人墓碑记
课题
五人墓碑记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将教学过程中,文言字词易混知识进行二次巩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
难点:学生掌握“之”用法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整理
1、结构助词“的”,连结定语和中心词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蹈:踏上(赴汤蹈火)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卒:终于(卒与尸合)
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关闭(杜门不出)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比较,和……相比
发其志士之悲哉 发:抒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徒:仅仅、只有(徒有虚名)
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暴霜露,斩荆棘)
赠谥褒美 谥:谥号,褒贬死去的皇帝的称号或高官。
四海之大
宾语前置句: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状语后置句: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被动句: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判断句: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三、重点实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易:改变 (世易时移)
素不闻诗书之训 素:平时、平素(素不相识)
人皆得以吏使之(代指人,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代指物,石碑)
安能屈豪杰之流(指示代词,这)
5、助词,无实意,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常识。
3•、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张溥(1602 —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
2、背景简介: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一一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3、文体简介: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二、辨形正音蓼洲()被逮()皦皦()赀财()逡巡畏义()缇骑()溷藩()傫然()詈之()投缳道路()猝发( ) 抶打() 缙绅()户牖()蹈死不顾( )阉党( )矫诏() 佯狂( )扼腕() 暴于朝廷 ( )社稷( )匹夫()钩党()冏卿()高爵显位( )张溥() 废祠() 淹没()曷故() 赠谥褒美( : )三、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古今字①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词类活用现象学案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词类活用现象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2、学会判断词语活用类型。
【学法指导】先了解“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判断后边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现象(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后面跟宾语(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就变成了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
2、名词前面有"乃、将、已、未"等状语,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3、名词前面有"敢、能、欲(要)"等能愿动词,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例: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例: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三)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例: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徒、私、行、明”等;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为”等;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并熟练运用【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预习学案)二、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提问重点..字词句,然后课件呈现预习学案答案)2.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由学案知识转化为应对问题的能力)目标(1)归纳重点词:发、为(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解释)目标(2)(07年年某某卷)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07年某某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06年某某卷)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05年某某)四海之.大,有几人欤(05年某某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目标(3)综合应用1.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选自《吕氏春秋·权勋》)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必不吾受也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
有什么好担忧呢?”2..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第二专
五人墓碑记一、填空题(1)张溥,字,号,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著有《》等。
(2)注音蓼()洲敛赀()溷()藩()皦()皦户牖()缇()骑()逡()巡谥()阉()旌()傫()然詈()冏()曷()缳()抶()湮()(3)写出通假字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敛赀财以送其行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选择题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A.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士先者(品行可作为)..得志之徒(出手大方)②吾社之行为B.①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之大(偏指“死”)..(亲信、党羽)②亦以明死生C.①吴之民方痛心..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焉(痛苦)②非常D.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黄金)②颜色..不少变(指脸色)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指崇祯皇帝)B.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领袖)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不前去拜访)D.颜色不少..变(一点也不)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去今之墓.而葬焉B.缇骑按剑而前.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D.人皆得以隶.使之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抶而仆.之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际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李牧连却.之5.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B.断头置城上C.扼腕墓道D.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6.选出与“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句式不同的一项()A.激于义而死焉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7.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②子孙视.之不甚惜③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④卒.与尸合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8.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吴之民方痛心焉.③激于.义而死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9.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②谈笑以.死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亦以.明死生之大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②徒.留无所施③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④慷慨得志之徒.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获奖学案苏教必修3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获奖学案苏教必修3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获奖学案苏教必修31.能够准确理解“为、发、除、徒、当〞等实词的含义,及“之、焉、而、以、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并能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他的散文具有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豪放、直抒胸臆的特点,著有《七录斋集》。
2.探寻背景课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奋,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1.识字注音〔1〕重点字张溥.〔pǔ〕皦.皦〔jiǎo〕敛赀.财〔zī〕缇.骑〔tí〕抶.而仆之〔chì〕溷藩..〔hùn fān〕傫.然〔lěi〕户牖.〔yǒu〕投缳.〔huán〕詈.〔lì〕缙绅..〔jìn shēn〕湮.没〔yān〕谥.号〔shì〕〔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同“皎皎〞,明亮的样子〕〔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慷慨..得志之徒古义:胸怀大志,义气豪放。
今义: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复习获奖教案苏教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复习获奖教案苏教必修3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复习获奖教案苏教必修3复习目标:1.能口述作者的相关知识〔天如、西铭、七录斋、《七录斋集》、应社、复社〕;2.能给24个加点字注音;3.能写出“除、去、按〞等12个实词的意思;;4.能写出“有、皦、赀〞三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5.能写出“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痛心〞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6.能写出“墓、疾病、先、前、仆、函、远近、隶、屈、明、大〞等词的活用情况和意义;7.能写出“当、盛、发、徒、卒、私〞这六个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8.能辨析“以、而、焉、之、其、于、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9.能准确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10.能准确翻译文中的三句话。
课前预习作业一.文学常识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末政治活动家、文学家。
自幼勤学,书斋名为“七录斋〞。
著有《七录斋集》。
天启年间,在太仓组织成立应社;崇祯时,与同乡张采等了组织爱国社团复社。
二.拼写下列24个字词的拼音。
张溥.(pǔ) 蓼.〔liǎo〕洲祠.(cí)湮.(yān)没皦皦.〔jiǎo〕赀.(zī)缇骑..(hùn)〔fān〕傫.〔lěi〕然..(tí)〔jì〕抶.〔chì〕溷藩詈.(lì)缙.(jìn)绅.(shēn) 矫诏.〔zhào〕逡.巡(qūn) 投缳.(huán) 赠谥.〔shì〕褒.〔bāo〕美户牖.(yǒu) 扼腕.〔wàn〕社稷.〔jì〕冏.〔jiǒng〕三.解释下列12个加点实词的意思。
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除,整理2.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3.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4.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并合在一起的样子5。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6.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7。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主旨和文学特色。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自我意识,提高情感认知和自我决策能力。
二、教法措施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大量阅读、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墓葬、写作和演讲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五人墓碑记》的文学特色和背景知识。
3.《五人墓碑记》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4.《五人墓碑记》的写作与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了解并探究学生有关墓地和死亡的文化与认知背景。
提问:为什么人们建造墓地?你对死亡有什么想法?2.阅读教学(1)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言行和命运,以及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3)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各种隐喻、象征和反思,比如“枫叶”、“银杏”等自然景观,以及“鬼魂”、“蝉”等文化或宗教符号。
3.写作教学(1)以《五人墓碑记》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2)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和文学特色,进行表达和演讲,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4.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参观墓地,感受人生短暂、生死相依的主题,了解人类对死亡与命运的各种印记。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人类命运与社会关怀类的志愿者活动,体验志愿者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笔试成绩:分析学生对小说情节、主题、文学特色的把握和理解情况。
2.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参观墓地、进行实践活动和演讲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五人墓碑记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总体学习目标】1.学习全文,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和意思;2.积累如下重要实词:去、声、相、发、按、逮、矫、视、私、徒;3.理解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以及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4.学习并能够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几个长句的停顿;2.几个疑难句子的翻译;3.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4.积累重要实词【学法指导】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用好课本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知识链接】1.五义士: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
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出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又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
3.张溥与复社: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
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常识。
3.、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
2、背景简介: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3、文体简介: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二、辨形正音蓼.洲()被逮.()皦皦.()赀.财()逡.巡畏义()缇.骑.()溷.藩()傫.然()詈.之()投缳.道路()猝.发()抶.打()缙.绅()户牖.()蹈.死不顾()阉.党()矫.诏()佯.狂()扼腕.()暴.于朝廷()社稷.()匹.夫()钩.党()冏.卿()高爵.显位()张溥.( ) 废祠.()淹.没()曷.故()赠谥.褒美()三、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古今字①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同,意为________________②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同,为__________③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谁为哀者?(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5)中丞匿于溷藩以免(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7)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8)不能容于远近(9)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10)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11)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1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15)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非,否定判断(17)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副词表判断(18)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19)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三、阅读第一段:(1)解释加点词语: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亦盛矣哉!..()。
呜呼(2)判断划线句式: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重点语句: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大意:叙述五人的___________及建墓立碑的___________蕴含了作者对五人的____________之情,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四、阅读第二段:(1)解释加点词语: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不足..()而死,死而湮没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2)翻译重点语句: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独五人之皦皦,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用“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_________五人的皎如日月,光明磊落,死得不寻常。
五、阅读第三段:(1)解释加点词语: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宾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按剑..()..()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2)判断划线句式: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句式:_________________。
②谁为哀者?句式: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句式:____________。
⑤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句式:____________。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重点语句: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宾寅三月之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大意:叙述苏州百姓反暴斗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第四段:(1)解释加点词语: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不少.()..()置.()城上,颜色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翻译重点语句: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颜色不少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