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2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

这一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充满着挑战和困难。

但正是在这些挑战和困难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初步探索的经验1. 坚定信念: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定地信念。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这种坚定的信念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和支撑。

2. 探索创新: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敢于探索创新。

我们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科学规划: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科学规划。

我们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制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规划,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初步探索的教训1. 国情分析不够充分: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教训。

其中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国情分析不够充分。

我们在初期对我国的国情和实际了解不够,对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一些政策措施的不够到位。

2. 政策措施不够精准: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政策措施不够精准的问题。

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对一些特定情况的考虑不够周全,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3.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

一些原有的制度体系在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下不够适应,在重大改革和调整时出现了一些难题。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我们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创新,注重科学规划,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高一历史必修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退出一战
• 俄国在1918年3月3日, 苏俄政府代表团在布 列斯特与德国签订 《布列斯特和约》, 是苏俄得意退出一战
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
• 在对外作战和镇压国 内反革命中,苏俄取 得胜利,同时涌现出 大量的英勇作战人物,
农业
•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 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项目年份 1931年 1920年 67 64 72 4.519 5.25 1925年 112 107 121 7.247 6.21 农业总产 100 值(%) 100 种植业 (%) 100 畜牧业 (%) 粮食(万 7.65 吨) 牛(万头) 6.06 1925年 /1913年 112 107 121 94.7 102.5
1913-1926年俄国工业生产情况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施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退出一战, 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它们妄 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 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1918年3月协约国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 势力勾结,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 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国内政治、经济 形势严峻。
工业
• 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 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 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 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 业生产情况
经济危机表现
粮食、原料和能源缺乏,使得工厂无 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 物产阶级队伍涣散
政治危机原因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致使工 人、农民不满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的理解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的理解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的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的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多次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重工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道路的核心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重工业,并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和土地改革来解决农民问题。

然而,这种道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力不足、城乡差距扩大等。

其次,中国共产党又探索了一条以工业为中心、重视科技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道路的核心是发展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力投入,并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改革。

然而,这种道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最后,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改革开放为主轴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道路的核心是引进外资、开展国际贸易、发展民营经济,并加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这种道路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只有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现市场经济。

通过对这些探索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经验教训:一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照搬外国模式;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不能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文化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管理和改革,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四是要加强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年)1.背景: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2.内容:⑴农业: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开始的标志)⑵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⑶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⑷分配:实物配给制,实行强制劳动——普遍义务劳动3.目的:⑴直接目的: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战胜敌人⑵根本目的:巩固苏俄政权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5.评价:积极作用:①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失误:①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②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 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①战争和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起人民不满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4.实质: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5.意义⑴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⑵苏俄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贡献)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有益的启示?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5.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苏联的建立(1922.12.30-1991.12.26)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机遇:美国:1933年新政;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俄国: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来恢复国民经济特点: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结局:美国: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使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刘德军、孔祥荣:《中共八大研究综述》,《山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5期。 张神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八大研究评述》,《中共党 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牛玉峰、黄立丰:《近三十年来中共八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 双百方针 (5) 加强党的建设
王香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八大路线研究评述》
(《党的文献》2009年第9期)

思考:

中共八大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 理论有什么样的关系?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中共 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续), 《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博文:《试论党的“八大”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 功绩》,《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1期。 李春林:《中共“八大”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世 纪桥》1996年第4期。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 主要任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明确了工作重点转移: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既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经济建设方针。 ‚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 和轻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等等。 ‚稳步前进‛,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 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 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社会主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学习目标]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和平时期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名师一号 · 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本专题主要介绍十月革命后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 初期探索、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主要包括: 1.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初期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在斯大林领导下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建成的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斯大林模式。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2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 一
名师一号 · 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3)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遵循 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 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发展,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巩固了工农联盟。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 一
名师一号 · 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3.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 ①办法:改变 国营企业 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②前提:坚持国家掌握 经济命脉 ,实行经济核算。 ③形式:部分国有企业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 。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2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 一
名师一号 · 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2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答案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核心内
容: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商品 买卖。 (2)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于破 产,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暴乱。为了解决 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俄共“十大”于1921年决定实施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 严峻的形势 “非常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年11月(俄历十月)
列宁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维埃政权刚建立,面临着国内外反 动势力的进攻,处境极端困难,为了集中一切力量 战胜敌人而实行的 材料:然而,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恨之入骨,纷 纷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 篮中;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 的天堂”,不断的在各地发生叛乱。1918年下半年, 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并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 基地,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社会主义祖 国在危机中!”
恢复了国民经济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思考
1、1920年,农民契柯夫在火车站出售一小批粮食,结果应是 A、他受到表彰鼓励 B、他的粮食被没收上缴
C、他被指定到市场出售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2. 1921年冬季,农民契柯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 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怎么办???
目的:为了集中一切力量战胜敌人 列宁的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祖国母亲在号召
你参加红军了吗?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1、农业: 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 2、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3、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否定商品货 币关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 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 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918--1921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上:内忧: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政权,不断发动叛乱外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一战,引起了列强的仇视(2)经济上:苏俄丧失了主要粮食产地,粮食极度困难(3)军事上:帝国主义联合国内反革命势力对新生政权发动进攻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流通: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产品分配:①实行实物配给制②成人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3、评价积极:①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为战胜敌人提供保障②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消极:①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②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背景:(1)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2)自然灾害(3)国内依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经济危机:粮食产量下降,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难政治危机:各阶层不满情绪严重,政权面临严重危机教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脱离俄国社会现实超越了人民群众所能承受的水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二、新经济政策实施1、背景:战时政策造成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2、内容:农业:废止余粮收集制,采用粮食税工业:改变国营企业过渡集中管理的办法,实现国家资本主义流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平均主义,按劳分配3、性质: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影响(1)经济:使苏俄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2)政治:克服了国内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摘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背景1.国际环境:冷战格局的形成2.国内环境: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1.苏联的经验教训2.中国的实践探索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启示1.坚持独立自主,反对盲目模仿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福祉正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在冷战格局的国际环境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内环境中展开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实践探索。

首先,在国际环境方面,冷战格局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我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积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在苏联的经验教训方面,我国从苏联的发展模式中吸取了重要经验。

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强国,给我国提供了借鉴。

但同时,我国也注意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民生等问题。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方面,我国结合自身国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此基础上,我国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启示方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反对盲目模仿。

我们认识到,不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需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简单地照搬别国的模式。

同时,我国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使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此外,我国还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福祉,为人民谋福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摘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背景1.国际环境:冷战格局的形成2.国内环境: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1.苏联模式:借鉴与反思2.独立自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正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任务。

这一探索是在冷战格局的国际环境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内环境下展开的。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反思,以及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首先,苏联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参照。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我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然而,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过度集权、忽视经济规律等。

因此,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必须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内环境下,我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这一过程中,我国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我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探索包括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以及尝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初步探索的背景和意义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四、总结正文【引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我国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初步探索的背景和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由初步建立向全面建设过渡的阶段进行的。

这一阶段的探索,旨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探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二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为我国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1.农业集体化: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极推行农业集体化,通过合作社等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进行农业生产。

这一探索,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农业现代化。

2.工业化: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极推行工业化,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等方式,推动工业的发展。

这一探索,旨在提高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等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一探索,旨在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通过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多种方式,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人民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祖国母亲在号召
你参加红军了吗?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面包会有的, 一切都会有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必要性)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哪些内容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项目 农业 工业
分配
主要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核心内容) 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余工取实 粮业消物 收国自配 集有由给 制化贸制

固 定
国 家
实 行
按 劳
粮资自取
食本由酬

主 义
贸 易
工 资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直接进入失败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从根本上说由于
()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2007年5月4日,俄罗斯 议会上院投票一致通过保留 俄罗斯军旗(胜利旗帜)上 的镰刀斧头图案。俄罗斯军 旗上的镰刀斧头曾是苏联的 象征。
近年来,俄罗斯国歌恢 复了苏联国歌的旋律,许多 苏联时期的雕像和纪念碑在 封存多年后也重新展现出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莫斯科 克里姆林宫及红场
3.要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 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 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2): 苏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1、要正确认识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国情的改革策略。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 必要性。
战争期间,物资短缺,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并 坚定地告诉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75%
50% 13%
(4)1920-1925年苏联的经 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 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 结论?
È Î ¹ ï ² ú Á ¿ 1913Ä ê
¤Ò ¹ µ × Ü ² ú Á ¿ 1920Ä ê 1925Ä ê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 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 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 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相关史实,回答 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实质各是什么? 3)纵观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这三次大调整,你认为判 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是什么? 4)从这三次大调整中你可得出什么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
背景
内忧外患
农业
工业

历史: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历史: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小站练兵:
练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 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 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 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 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练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 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 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情景探究:
情景描绘:1918年,一位瘦弱的老农 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 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 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 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历史: 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人民版必修2)
——王健(江苏省扬州中学教 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中部)
抗衡苏联:美国愤怒..联合国谴责..抵制奥运会
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人注目的大事。 (观看影片,了解苏联)
本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前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建设: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主义政策有哪些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不难论点企业认大识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商业 国特家点取消:了排自斥由贸市易场、货币关
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分配 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 劳动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不得食”)
感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 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 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 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 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 “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民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评课稿

人民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评课稿

人民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评课稿一、课程概述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教材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单元的评课稿,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过程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经过和成就,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历程;2.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实践和发展道路;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政策、成就和困难;4.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点1.细致解读中国社会主义初期探索的背景和动力;2.剖析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和实施过程;3.着重介绍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

四、教学难点1.理解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国情和历史环境;2.分析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3.讨论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五、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正处于国家解放后的特殊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苦难和战争,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成为无可回避的历史命题。

本部分将介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战争胜利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势。

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政策和实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政策,旨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内容,如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改造等。

3. 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如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的初步建立、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建设与政治稳定的平衡、资源短缺和技术落后等。

本部分将详细讨论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并帮助学生进行评价和思考。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地介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史背景、政策和成就;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理解和评价;3.视听材料:使用PPT、录像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资料;4.问题导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把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为 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和富强的社 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 的工业国,是毛泽东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当党和毛泽东接过国民党留在大陆的烂摊
子的时候,中国还不能生产一辆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当他1976年离开人世的时候,中国不
仅能够制造这些东西,而且还造出了火车、轮船、发电机、水压机、
鞍 山 钢 铁 厂
(2)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3) 1956年,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沈飞集团公司) 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4)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安 装 机 床
(5)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 长江南北的交通。 武 汉 长 江 大 桥 建 成 通 车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
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主 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但是,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不符合中国实际,需要在实践中 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 •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实践成
• 3. 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旧中
国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在73年间仅修筑铁路
2.18万公里、公路8.07万公里。旧中国的铁路不仅数量少、 质量低,而且布局不合理,大部分在沿海地区。西南西北
地区几乎没有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修建铁路、
公路和桥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到1976年, 中国的铁路达到4.63万公里,公路达到82.34万公里,初 步形成了全国的路网骨架。
• 4. 三线建设大规模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征收的税应当根据农户的收获量、 材料:征收的税应当根据农户的收获量、人口和 实有牲畜数量, 实有牲畜数量,从农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或按份 额扣除。税额应当具有累进的性质;对中农、 额扣除。税额应当具有累进的性质;对中农、力 量薄弱的农民和城市工人等,税额应当低一些。 量薄弱的农民和城市工人等,税额应当低一些。 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 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 以自己全权处理, 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巩固和改善自己的经 也可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 济,也可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 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 实行交换。 选自《 实行交换。——选自《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 选自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 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的实施,调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的实施, 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 1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困境,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 困境,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国家的财政收 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 2是否符合国情 是否符合国情; 是否符合国情 的基础。 的基础。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
贸易 取消自 政策 由贸易 分配 制度
恢复自由贸易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的工资制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 极性
实行实物 配给制
新经济政策主要“ 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何处? 在何处?
“新”: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新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发展商品经济。 发展商品经济。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 非常措施。 实质) 非常措施。 (实质)
积极性 政策的实施为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 政策的实施为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 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 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 尝试。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 尝试。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 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 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 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局限性 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 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要有实事求是 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5.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言之有理即可) (言之有理即可)
结合材料和教材, 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苏俄当时 的国内形势? 的国内形势?
二、山穷水尽疑无路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长期的战争破坏,加上自然灾害, 经济危机:长期的战争破坏,加上自然灾害, 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使得苏俄经 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使得人民生 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活极端困难, 活极端困难,引发了人们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极度不满, 主义政策的极度不满,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 危机。 危机。
(1)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在农业方面的什么政策?这 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在农业方面的什么政策? 一政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 一政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 (2)在材料所述政策的时期,该政府在除农业之外的 在材料所述政策的时期, 其它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有何作用? 其它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有何作用?
面临的形势。 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重点: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
政策的异同
难点: 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危难时刻显身手 危难时刻显身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 面临怎样的形势呢? 面临怎样的形势呢?
由此可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 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 握主要的经济命脉前提下, 握主要的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 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 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经济政策给苏俄带 来了怎样的影响? 来了怎样的影响?
项目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余粮收集制。 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主要内容
A
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B
4、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 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 际情况却表明, 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 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 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行的 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布哈林的这一思想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
答:(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 理自己的剩余粮食,受到农民的欢迎, 理自己的剩余粮食,受到农民的欢迎,他们生产 积极性大大提高,努力扩大耕地面积, 积极性大大提高,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 生产。 生产。 :(见下表 (2)其它措施及作用:(见下表) )其它措施及作用:(见下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项目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 余粮收集 政策 制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工业 全面推行工 国家资本主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政策 业国有化
材料一: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 年 苏俄农民中流传: 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 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 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 什维克” 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 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 号。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归纳苏俄实施新经济 政策的具体背景有哪些? 政策的具体背景有哪些?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参考图示)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参考图示)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 工人、农民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 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集中人力、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
A
2、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 列宁认为, 那么就“ 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 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921年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有哪些?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有哪些?开始 实施的标志是什么? 实施的标志是什么?
1)直接目的 )
目的: 目的:1)恢复经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恢复经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根本目的 )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 巩固苏维埃政权; 巩固苏维埃政权;3)建立社会主义的经 济基础; 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济基础;4)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标志:1921年 月俄共( 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通过《 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的报告》 集制的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