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故都的秋PPT
《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共25页。
《故都的秋》PPT课件包含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层次结构、全文分析等内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
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因而写下此文。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被追为烈士。
主要作品有《沉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1~2段)总起,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3~12段)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色。
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第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
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
《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
“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
《故都的秋》ppt课件23张
参考板书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黄酒 味柔 —— 白干 味烈
喻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喻 体
鲈鱼 味清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范围小——骆驼 范围广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烘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4、相当于文本中记叙、抒情的文字,第12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有何用意?找出段落中的表达作者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 呢?采用了怎样写法?
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以江南之秋反衬北国之秋的特色, 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有意境,有姿态,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 热爱与向往之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3、阅读文本13段,思考这一段语言有什么特点?采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秋意特别清、特别 静、特别悲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的苦闷和难以言讲的 寂寞这样的心境的真实流露。 故都的秋景原本无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内外 和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诗情画意。
活动三:再度赏析
1、阅读文本第二段,思考作者在第二段写了“江南之秋” 的什么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秋槐落蕊
请同学们找出所写之人、事、物、景 标出表现情感的词语,注意一些动词 形容词。从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像花而又不是花
“铺得 ”
“
,声音也没有”“极 极ຫໍສະໝຸດ 落蕊、“一条条”“ ”“清闲”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
的”
有点儿落寞 深沉
秋蝉残嘶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写“秋蝉”文字, 从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PPT课文课件
思考
为什么 中国文人喜欢描写秋天?
秋景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
描写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作者介绍
郁 达 夫 1896-1945
课题释义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描写的内容
故都 的秋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文章的结构
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 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原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 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 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 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 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 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故都的秋》ppt课件25张
作业
在故都里,我们见识了郁达夫 眼中“清、静、悲凉”的秋。 那么你眼中的秋又是怎么样的 呢?请以记叙文的方式,写一 篇500字的小作文。
谢 谢 观 看
淡绿微黄 色彩饱和度低
清
清秋
写景角度 感官角度、色彩角度
分析完这五幅秋景图,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要详写 这些景色呢?
名胜古迹中作者所欣赏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 景观,而这几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 甚至随处可见,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 表现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热 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品味。
作者既然写了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写江南的秋呢?
以江南的秋烘托对比北方的秋,衬托北方秋天的醇厚、浓郁
思考文中那些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天”,写了秋天的什么?试用几个简 洁的词语概括。
秋院清晨(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鸣(5)
秋雨话凉(6-9)
秋日胜果(10)
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进 行赏析。
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怀念?(试看找出课文中最简洁的能够概括故都 秋天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奠定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文中除了故都的秋,还有没有描写了其他地方的秋呢? 请读1、2自然段,找找作者眼中其他地方的秋的特点。
江南的秋:慢、润、淡
2.课文最后两节作家采用了什么手法?
第12节,承接上文,呼应开头,同时采用了一组鲜明的 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 情。
《故都的秋》 课件(共39张PPT)
小院清秋
清晨静观 秋光细数 小院秋晨
秋蕊轻扫 秋槐落蕊
落蕊铺地 槐之秋韵 落叶知秋 落蕊留痕
秋蝉残鸣 秋蝉残声 秋蝉悲鸣 寒蝉啼秋 秋蝉哀啼
秋雨闲情
寒秋落雨
秋果奇景 盛季秋果
清秋佳果 秋果佳韵
五 四 三 二一 故
秋 秋 秋 秋秋 果 雨 蝉 槐院 奇 话 残 落清
都 秋 景
景 凉 鸣 蕊晨 图
性格:抑郁善感(早年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 受屈辱和岐视。) 代表作品:《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创作风格:“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感伤情怀、主观色彩 浪漫主义倾向
作者自幼丧父,遍尝艰辛,后留学日本,饱受 屈辱,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
我 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 介 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他本 绍 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 作 《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 者 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
百万
年里
杜 甫
多 病
悲 秋
《独常
登登作
高台客
》。,
故都的秋是———,————;
故都的秋是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文中又是怎样对比的?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黄酒不如白干性烈,稀饭不如馍馍解饿, 鲈鱼不如大蟹味厚,黄犬不如骆驼个大。比 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 秋更够味,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掩卷沉思,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 是颂秋还是悲秋?(第12段的议论能否删去?)
《故都的秋》ppt课件41张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第5段)
秋蝉残鸣图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 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中秋雨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 于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 凉”心绪。在作者心里,对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阅读教材,整体感知
请
快速浏览课本P106输入-108《故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 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 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 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 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文章结构
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 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忆秋)。 分写(3-12) 记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绘秋)。 总括(13-14)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 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恋秋)。
都的秋》思考:
你 的
题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目 故都指
的是哪里?
自学指导一 2分钟
《故都的秋》ppt课件36张
鲈鱼 体
黄犬
大蟹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浓
骆驼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大
与 向 往
关卡二:寻找故都秋景图。
李华是南方人,他从未去过北方,但他也想看看北方的秋景。请 你为《故都的秋》中几幅秋景图命名,一解李华“思秋之苦”。
秋院晨景图(3) 秋槐落蕊图(4)
秋蝉残鸣图(5) 秋雨话凉图(6-10) 秋果奇景图(11)
积壹 累 字 词
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混混沌沌 ( hùndùn ) 潜意识 ( qián ) 廿四桥 ( niàn ) xiāo( 萧 ) 索 平 zè ( 仄 )
潭柘寺 ( zhè ) 一椽破屋 ( chuán )
着着单衣 ( zhuó zhe) 夹袄 ( jiá )
普陀山 ( tuó )
xùn鸽 ( 驯 )
李华: 谢谢你。但我还想更直观地欣赏秋景,你能帮我画出来吗?
关卡三:小组合作,画出“故都的秋”。
1
每个小组任选两 幅秋景图,以小 组合作的方式画 出来。
2
画的时候注意修 饰词,尽量还原 修饰词所描绘的 场景。
3
绘画结束后,小 组展示画作,并 介绍自己小组的 画作。
秋晨小院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 悲凉 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 悲凉 ,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 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 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静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清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 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 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 悲凉 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 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 课件 (共34张PPT)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 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 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 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 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 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 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 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 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 感悟。
议展
作者在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 这个秋味的呢?
牵牛花、槐蕊、 秋蝉、秋雨、 秋枣
议 展 真正描写故都秋景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北国秋和南 国秋的比较。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 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思
1、理解题目《故都的秋》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学习重难点: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 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 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 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作者简介
•
郁达夫, 原名 郁文 ,字 达夫 ,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 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 代表作品《 》《 》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4张PPT)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 落蕊?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 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 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郁文
•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 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 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 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 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 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 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 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 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 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 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迷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小院秋景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整体感知:
1、“故都的秋”具有 什么特点? 2、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整体感知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 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 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 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 这秋,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平的四季选读
•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 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 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 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 孙所保有的旧都城!”——北平的四季
寻章摘句味情思
• 怎样理解文中的四个对比: • 黄酒之与白干: 香醇与浓烈 • 稀饭之与馍馍: 清润与干硬 • 鲈鱼之与大蟹: 秀丽与霸气 • 黄犬之与骆驼: 细巧与粗犷
寻章摘句味情思
• 二、对比强调 •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
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 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 那么相对来说,北国的秋应该怎样?
寻章摘句味情思
• 相对来说,用作者的话说北方的秋应 该是:
• 草木凋得快: 肃杀之气,也就是“严 • 空气来得燥:多厉风”少雨,也是显得萧索 • 天的颜色显得深:
深沉、幽远
寻章摘句味情思
•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 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 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小结
清静
悲凉
晨院静观 秋槐落蕊而知秋 秋蝉残鸣而报秋 秋雨淋人人话秋
秋日胜果之奇观
文人悲秋
•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宋玉《九辩》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 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
——(汉)刘彻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唐)王健
•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秋: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 境界。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 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 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 声。
探究思考
• 北平有许多胜景,作者却写了这些在很多 人眼中并不起眼的景物,为什么?
4.此处为河谷地带,来自印度洋的暖 湿气流 沿河谷 深入, 导致此 地气温 较东西 两侧高 。 5.该日此地为阴雨天气,夜间大气逆 辐射强 ,气温 较高, 未出现 霜冻。 6.冷锋。冷锋符号画线在雨带南侧, 由北向 南移动 ,画图 略。
7.土地利用以绿地为主,绿地面积呈 增加趋 势;建 筑面积 增加最 多,水 域、其 他用地 、滩涂 持续减 少。 8.布局在郊区,地价便宜;远离市区 ,能有 效减小 对市区 的污染 ;临海 分布, 便于运 进原料 和输出 产品。 9.结合上题,主要从政策扶持,发展 有机农 业;提 高农业 技术, 科学施 肥;因 主要从 我国人 多地少 ,农业 生产压 力大以 及耕地 资源的 特点等 方面分 析加强 农产品 质量监 管等方 面分析.
一.听读课文,筛选信息。
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了怎样 的情感?请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 一读,体会一下。
寻章摘句味情思
•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味之殊
•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 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 味。
2.第4段作者看到槐树落蕊的感觉如何? 何以见得?
3.第5段可见作者对“秋蝉” 有怎样独特的感受?
4.第6-10段北方的秋雨有怎样的特点? 此部分为何会提到“都市闲人”?
5.第11段作者为何说北方的秋果也是 一种奇景?“奇”在何处?
一字一句见情思
• 一、小院秋晨
• 1、这是一个怎样的秋晨?特点是?
寻章摘句味情思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 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 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 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 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 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 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 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 这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或表现 方式?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 对比,列锦格。说明南秋视觉 冲击不够,印象不深。
一字一句见情思
• 三、秋蝉残啼
• 1、作者对秋蝉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
• 衰弱的残声:
悲凉
• 无论什么地方皆可听见啼叫: 以动衬静
• 家家户户的家虫: 不反感,如宠物 清
一字一句见情思
• 四、雨后秋凉
• 1、北方的秋雨,有何特色?
•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 味,下得更像样。
• 奇:“忽而”“息利索落”“卷” 清
• 这段使用了哪些修辞? • 这说明南秋之于北秋,作者认为
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劲道不足
小结
• 《故都的秋》中秋晨、秋槐、 秋蝉、秋雨、秋果所组成的一 组有机结合的屏风,形成了一 种萧索、悲凉的情境,体现了 作者落寞、凄凉的心境。
北平的四季选读
•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 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 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 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 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 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 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 妙。……
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比自称道
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我岂是
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生的命 运,不得不如此自遣耳。”
•
——《沉沦》自序
郁达夫简介
•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
• 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
• “祖国呀祖国!…… 你快富起来!强起 来罢!”
•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郁达夫简介
• 志向:“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 如今百事空。只见人骑肥马去, 更无心唱大江东。”
• 零余者的悲凉,颓唐惨沮的情感 • 相逢同是天涯客,只 为佳人难再得。”
• 坎坷蹭蹬,飞鸿倦旅
郁达夫简介
• “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清 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的被金钱
思考探究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 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之秋呢? 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 北山即钟山,又称紫金山,位于南京市中 山门外,此诗尽显舒闲容与之态,然“坐 久”、“归迟”者,绝非仅在于落花、芳 草,作者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 南京);从中可想见作者人生所历之波澜。
• 有味:“咬”“一立”“缓慢悠闲”“微叹”
• (都市闲人的情态表现他们怎样的心境?)静
• 像样:一层秋雨一层凉
悲凉
一字一句见情思
• 五、秋日胜景 • 1、作者说这是一种奇景,怎么个奇法? • 2、怎么见得清、静、悲凉呢? • 淡绿微黄而不是火红 • 尘沙灰土而不是清朗 • 清秋之节有种冷落悲凉之感 • 3、GOLDEN DAYS是一种升华
•
——《沉沦》
总结
• “闲暇是一种包容着智慧、中庸、愉悦 诸文化因素的高尚的精神生活,是把 特定历史时间的真善美溶为一体的自 由境界”。
• ( 邹贤敏《闲暇与觉识——亚里多德 美学思想拾遗》)
拓展阅读
• 《想北平》老舍 •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 《秋声赋》欧阳修
第 二 课 时
解题
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 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 在春天到北山游玩,为这雨后落花飘飘点 点的美景所陶醉而流连忘返,就写了这首 诗,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抒发了爱春惜 时的情感。
•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自题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 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 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 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 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故都的秋意
• 这些北国的名胜虽内蕴凄凉,但 都让人感觉非常典雅优美,可作 者并没有在意这些胜景,反而转 笔写其他的了,在他的心目中哪 些景物才应该是故都的秋的代表?
• 小院秋晨
• 秋槐落蕊
• 秋蝉残鸣
• 雨后秋凉 • 胜日秋果
1.秋季。在北半球,台风多出现在夏 、秋季 节;此 时亚洲 高压已 经出现 ,故此 时应为 秋季。 2.天气晴朗。此时我国京津地区位于 冷锋锋 前,受 单一暖 气团控 制且等 压线稀 疏。3.秋 冬季节 ,亚欧 大陆北 部降温 快,降 温幅度 大,气 温下降 引起气 流收缩 下沉, 形成冷 高压。
文人咏秋
• 毛泽东:“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 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 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
• 秋瑾也盛赞秋风:“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 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 秋霜。”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补充资料
• 一九三五年春,作者在《寂寞的春朝》中 对时局的观感是:“中国的现状,同南宋 当时实在还是一样,外患的迭来,朝廷的 蒙昧,百姓的无智,志士的悲哽,在这中 华民国的二十四年,和孝宗的乾道淳熙, 的确也没有什么绝大的差别。”
萧瑟清静 凄清闲逸
•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落寞悲凉
槐蕊意象
• 黄萎槐蕊结,红破莲芳坠。无奈每年秋, 先来入衰思。【开襟】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