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乾隆时期的皇家造园艺术

合集下载

清代皇家园林设计思想

清代皇家园林设计思想

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思想一、皇家园林概述(一)概念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三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

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因此,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二)皇家园林的发展过程1.殷商时期由于殷商甲骨文中存在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因此人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据周朝史料《周礼》记载,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灵囿”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2.秦汉时期秦汉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汉时期出现以大规模宫苑建筑为特色的皇家园林,以规模气势恢宏见长。

在此时期,苑中苑兴起,面积宏大的园林丰富而不至广泛。

最富中国园林特色的叠山理水手法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后续发展的基础。

“苑”与囿相通,“古谓之囿,汉谓之苑”。

秦汉时期的宫苑是一种以宫室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形式,是古代“囿”的继承和发展。

宫苑一般在圈定的广大区域内聚土为山、辟灵沼水池,池中堆石积土成岛,并种植奇树异卉,养禽鸟百兽,供皇帝行猎游乐。

宫苑中宫室建筑占重要地位,宫室建筑的布局多以地形错落变化,宫室之间有辇道相通,曲折迂回。

3.魏晋时期在此时期,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因而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已有用石叠山的做法;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

以古鉴今 贵在创新--谈造园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以古鉴今 贵在创新--谈造园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贵 在 创 新
艺术 贵有 个性 ,个性 蕴于 创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 水 为 山映、亭 为花 掩、树 为泉 漱 新,创新 让 艺术 之树 常青。 中国 过对寄畅园造园艺术 的剖析 ,不难 的程 度。所 有 山水泉 石、竹 木 亭 造 园艺术有 “ 三境 ” 之说 , “ 即 生境 ”
看 出其 对 无锡 近现 代 园林 建 设诸 多 榭 , 以一景 见 长 , 以局 部 为奇 , 不 不 方面 的 启迪 。
而是 相辅 相成 、相互 借鉴 ,隐现
寄畅园是江南古典 园林 之一 , 出没 ,得 自然之 意。而且 进一 步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之麓。 由 内部 出发 ,连接 外 景,使得 内
山水融洽有情 ,浑然一体者 ,应首 亭、一榭 之 奇巧 纤丽 ,而是着 重 落 ,古朴清旷 的独特 风格。 推无锡寄畅园。寄畅园在江南众多 于 山 水 屋 树 的 各 尽 其 宜 , 园林 整
山麓墅 园中独树 一帜,1 8 9 8年被 体 的和 谐 协 调 ,达 到 山为 水 峙、
。古典 园林所体 留 “ 遗产 ” 。 廊、房等建 筑点缀 、穿插、组织 、 亦往 往供人 凭 吊” 总之,在讲继承、借鉴的过程 引连 , 进一步创造成具有 “ 人工 美” 现 的传统 文 化精 髓 ,在今 天 新 园
时俱进 ,方能创造 出今 日园林之辉 有独 到 处外 ,还 在于 设计 者在 园 为 之 砥 柱 。 全 园 包 孕 着 千 变 万 化
煌 。在 江南 园林 中 , 托 自然 山水 , 林 布 局 、风 景 部 署 及 细 部 处理 上 , 的 山水 画面 ,树木 苍蔚 蒙茸 ,山 依 又 能延 引山水 ,使 人 工 山水 与 自然 决 不 局 限 于 园 中 一 山、 一 水 、 一 水 浓淡相 映 ,体 现 了此园苍 凉廓

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

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

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在世界园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颐和园、圆明园、圆明园,这些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外游客争相游览的景点。

皇家园林汲取自大自然的灵感,以人工构造的方式营造出了优美的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沉醉其中。

一、颐和园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风景最优美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曾是清朝皇帝乾隆时期的行宫,占地达290公顷,其中湖泊占了四分之三。

颐和园融合了南北园林的特点,以“山水秀丽、名胜古迹、怡情养性”为主题,营造出了诸如万寿山、昆明湖、乐寿堂等景观,做到了“如画、似诗”的美学效果。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以重山、铺绿、结水、设亭、竖额、倒影、错落有致为特色,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园林美学的典范。

二、圆明园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与颐和园毗邻,是清朝的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明园建于1709年,历经乾隆、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

圆明园以“中西合璧、奇趣盎然”为特点,巧妙地将中国园林和西式园林有机融合。

园中多处仿照欧洲宫殿建筑和雕塑,如罗马水柱、凯旋门等。

圆明园的三大特色是:一是造境独特,有如童话仙境;二是建筑雕塑精美,充满神秘幽默的艺术气息;三是丰富多彩的景观和花木,让游人目不暇接。

三、颐和园中国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它们无论在造园手法、园林点缀、庭院风貌、规划布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

最著名的苏州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山塘街等等。

留园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寓意“一生中要留下一块园林”,建成于明朝时期,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设计最为优美的园林之一。

留园采取的是“不露全貌,强调曲线”的建筑设计风格,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有独特的水槽、凉亭、假山和花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代皇家园林设计思想

清代皇家园林设计思想
无论建筑群体组合或是单体建筑,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吸收了各个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
明清园林建造占主体地位的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设 计美学理论的运用已经成熟,统一和谐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 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感谢观看
3.建筑风格方面
皇家园林的建筑布局多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都为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 合丰富的建筑群;与之相反,私家园林在建筑的外观上则讲究线条的曲折、流畅、轻 盈。
(二)明清园林与前代园林相比
1. 功能全 2. 形式多 3. 艺术化
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均在前朝园林发展的基础上增 添了新的内容,明清时期的园林已经功能齐全。
5. 教化思想
清代皇家园林还具有鲜 明的政治功能——通过景点 的设置与布局体现政治教化 意义,达到威慑百姓、维护 统治、处理朝政的目的。
(二)布局美
1
总体布局
(1)前宫后苑,对称均衡 (2)院落递进,尚中情结 (3)海纳百川,多元融合 (4)轴线清晰,严谨大气
颐和园建筑布局图
(二)布局美
2
山水布局
佛道寺观园林风格的融入
(一)思想美
3. 礼制思想
清代在造园风格上强调宏大 的气势,通过对称、均衡等 艺术法则来表现礼制精神, 烘托皇帝的至高无上;建筑 要素的样式、脊饰、颜色也 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异。
(一)思想美
4. 仁学思想
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思想, 很多都体现了以“仁”为核心 的政治理念——台用以望氛、 察灾祥、时观游、节劳佚;囿 用以养禽兽;沼用以养虫 鱼……
清代皇家园林设计思想
什么是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 苑”,为中国园林的三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园林欣赏之皇家园林要点

中国园林欣赏之皇家园林要点

中国园林欣赏之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中国皇家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著名的是周文王的“灵囿”,“灵囿”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二、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宏大;2、园址选择自由;3、建筑富丽;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5、全面吸收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三、例子:(北海、圆明园、颐和园)(一)、北海:1、历史上北京城出现的第一座皇家园林。

2、这座园林的建造最初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在大海中有三座仙山,生长着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获得这种仙丹就成了历代帝王的一个梦想。

历代帝王在自己的皇宫内大兴土木,建造想象中的仙山,把飘渺的幻境变成了想象中的现实。

北海园林就是帝王们打造的一座神仙宫苑。

3、一千年前,辽代的皇帝开始在这片水域挖湖造岛,当时一共修了三座岛屿,分别代表着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其中琼华岛的面积最大,它是蓬莱仙岛的化身。

4、公元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下令以北海为中心,重新规划建设了元代的都城。

从此,以北海为中心的北京城建设格局就一直延续至今。

5、主要园林景区:1)琼华岛:①白塔:这是一座藏式佛塔,用砖石材料建成,塔的高度近六米,塔顶上的佛龛里,放着两颗舍利。

洁白的塔身,代表着造塔者内心对佛的虔诚。

这座塔是356年前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下令建造的,顺治皇帝希望这座白塔能够保佑大清朝国泰民安。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园林风景如画,别具风格,历史悠久,是东方园林的典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而中国园林最早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呢?中国园林最早的形态是殷商时期的“囿”,这也是最早的皇家园林,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园林式一直在发展并完善着的,从最古老的“囿”到后来恢弘的皇家园林,再到苏州园林这样钟灵毓秀的私家园林,最后是如诗如画的山水写意园林,正是一个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自然的演变的过程。

而后无疑问,这造园技巧上也是一步步的完善着得。

要赏析中国的园林艺术,以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

从园林的造园特色角度来说:中国园林艺术家造园时是本着因地制宜,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而又融于自然的思想的。

由于东方与西方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审美角度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外园林美的各有自己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通过与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容易走进中国园林艺术,解析中国园林。

首先,中国园林侧重和谐之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园林之间的和谐,而我们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也尽量的去维持自然的原样,不去破坏自然整体的美感,因地制宜。

西方园林在建造上一般比较偏爱于各种各样规则的几何图形,放在一起摆出一种严谨而又规则的园林,就像法国的凡尔赛宫,各个角落都是规则而又严谨的,跟中国园林完全不是一种感受。

另外,中国园林千变万化,基本上没有重复的园林,每到一处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叹造园者的七巧心思,八面玲珑,中国的园林中就单看建筑一种就有亭、台、楼、阁、榭、廊、坊等的区分,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给人永远的新鲜感,消除了视觉疲劳。

甚至有些园林中都有园中园的构造,小园包含在大园中,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透又不自觉的被他吸引。

最后,中国美学,首重意境,中国园林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能够激发人写出优美的文章,同样也能融入景致中组成优美的风景。

而中国的园林艺术中的这些感情,与文人墨客是分不开的。

拿江南私家园林来说,江南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而文人墨客一直比较追求个人感情的。

中国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造园手法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明清时期皇家园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达5.6万平方米。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乾隆皇帝为逃避北京炎热的夏季建造的皇家山庄。

几代清朝皇帝在这里定居避暑,形成了一座园林式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以其汲取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精华,并融合了北方民间园林风格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造园风格。

其园林布局以陵山、水景为主,山水相连,建筑巧妙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又采用了诸多园林技法以增强园林的景观艺术效果。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造园手法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自然景观的善用承德避暑山庄位于太行山山区,山岭起伏,地势险峻,山势起伏、涧谷幽深。

这种地理条件对园林的建造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园林设计者善于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在保持自然状态的前提下,增强了园林的景观效果。

山石嶙峋,形态各异,构成了一个立体型的园林空间,为园林增添了许多自然之美,使游客在游览园林的时候,有一种自然之感。

二、水景的巧妙利用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在水景的设计上很有特色,利用了山间、梯田、湖泊、溪流等自然条件,形成了一个众多的水景组成的总体造景。

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园林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使景色更加的丰富。

三、山势与建筑的和谐融合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与自然景观十分和谐,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建筑与山势相协调,与湖水相呼应,建筑以借景的手法将自然之美与人造之美相融合,使景象更加独特优美。

四、季节景观的用意营造承德避暑山庄四季景观各有千秋,春季多树败花红梅开放,夏秋时节绿树成荫,秋季满园红、黄、紫的灿烂景象,冬季雪地银装素裹、冰雪奇景。

利用不同季节的植物及景观,加强了整个园林的季节性特点,使人们在游览时可以感受到季节的变迁。

同时,也增强了园林景观的丰富性,使游客感到五色斑斓,美不胜收。

总之,承德避暑山庄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卓越的园林艺术成就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众多精华所在,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造园技艺。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上每个朝代几乎都有皇家园林的设置。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尽管大多是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也要在营造如画的风景的同时显示皇家的气派。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的土地营造园林供一己享用,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可比,一般少则几百公顷,大的幅员几百里,气势宏伟,包罗万象。

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证的皇家园林是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代帝王殷纣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朝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其后著名的宫苑有秦和汉的上林苑、汉的甘泉苑、魏晋时期的华林苑、隋的洛阳西苑、唐的长安禁苑、宋的艮岳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海上神山求仙药未果,便在上林苑中凿长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莱山,以求仙人降临。

继秦始皇之后,迷信神仙方术的汉武帝又在上林苑中的建章宫内开凿太液池,并在太液池内堆筑了三个岛屿,象征神话传说中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池中的三山使原本空旷的水面产生了深远而变化无穷的效果和丰富的景观层次,尤其在烟雨迷蒙或雾气弥漫的时候,更有仙山神岛虚无缥缈、超凡出世之感。

“一池三山”的造园艺术手法对皇家园林的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成为皇家园林造景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艮岳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宋徽宗赵佶(1101-1125年在位)。

为了经营此园,他甚至命专人广事搜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石进贡,这就是殚费民力的“花石纲”,北宋王朝的覆亡与此都不无关系。

中国现存皇家宫苑都是清代创建或改建的。

清代皇家园林在有山有水的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由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相结合的明显特点。

有代表性的是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颐和园。

避暑山庄——“移天缩地在君怀”清初,康熙皇帝为增强与蒙古地区的联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及为了避暑的需要,在承德修建了行宫——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它不仅是一座消夏的园林,也是塞外的一个政治中心。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原名“圆明花园”,是清朝皇帝乾隆在北京西郊所建的一个皇家园林。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造园艺术最精湛的皇家宫廷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下面是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包括三个主要区域:前苑、后苑和万春园。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设计原则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具有浓郁的汉风和西洋建筑元素。

圆明园共有大大小小的建筑物数千座,其中包括宫殿、殿堂、楼阁、亭台、桥梁、塔墙等。

园内有数百个湖泊、池塘、渠道、瀑布和喷泉,其水系是园林中的重要特色。

园内植物品种繁多,有3000多种树木和花卉。

其中以一片占地40公顷的“蓝色琉璃瓦”海棠林最为著名。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焚毁了圆明园。

至今,园内仅存少量的建筑遗址和残壁,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

圆明园曾经是清朝皇家的游乐场和狩猎场,同时也是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圆明园动态保护规划”,规划了圆明园未来15年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借景寄畅达意惠山——皇家园林中的江南私园

借景寄畅达意惠山——皇家园林中的江南私园

2013年第2期现代园艺1缘起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

历经1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融艺术于精髓,江南园林已成为园林艺术中的精品。

乾隆时期,皇家园林亦发展到了高峰期,不仅大量修筑宫苑,宫苑中更是出现了许多江南园林的影子。

喜爱游山玩水的乾隆帝6次南巡,足迹遍及江南各地。

每到一处,凡是他所喜爱的园林,皆命随行画师摹绘为粉本并“携图以归”,作为京城建园的蓝本和参考。

惠山园便因此而来。

寄畅园是无锡惠山东侧的一处自然山水园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江南园林造园艺术中的典范。

从凤谷行窝开始到乾隆年间,寄畅园经过了几次大的休整和发展,造园艺术达到顶峰。

南巡经过寄畅园时,乾隆命人将寄畅园画下来,回到京城后便在万寿山东麓寻得可借山色引湖水的基址,仿寄畅园建造了惠山园。

于是也就有了这对园林姐妹。

一个是屹立历史几百年不倒的江南私家园林,一个是皇家园林中的园中园,虽因各方面原因导致的差异有所遗憾,但已是精彩万分。

本文试图从借景的角度入手,梳理寄畅园与惠山园的渊源。

2乾隆年间的寄畅园与惠山园地形与环境是园林选址与规划的依据,古人造园选址主张“得景随形”,“相地”作为园林兴造之首,又以山林地为最胜,好的地形与环境不仅利于造园,更能为园林添景,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

“中有大池,宽广可0.67hm 2,旁多古木,后倚一墩”[1]是对寄畅园前身凤谷行窝的描述,大体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

寄畅园隐于惠山东麓,头毛峰巍然立于寄畅园东侧,东面是体量较小的锡山。

寄畅园中的案墩及其上的古树竖向高20余m ,苍翠的古木与惠山相呼应,仿佛是惠山连绵山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因为中间隔着二泉书院等众多建筑院落,建筑沿山势缓缓而下,顺势而成,因山造园,相融一体,到寄畅园案墩处突然出现起伏的山丘,宛若是截惠山一脉置于园内,可谓精彩绝伦。

寄畅园作为有别于其它江南园林的山林地古典园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它向西依靠惠山,向东借景锡山,加上园内中倚一墩,再引天下第二泉泉水入园,可以说是达到了真山真水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论文

中外园林史结课论文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2015年12月20日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汉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本文将例举几个具体的园林代表的造园历史和特点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关键词:建筑布局;艺术意境;创造;艺术形象;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地属关系大致分三种:皇家园林西安华清池私家园林拙政园寺庙园林南普陀寺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体。

一、皇家园林——“以人为环境为主,因借自然景观为辅的园林”[1]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

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直至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

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1.一亭一径,足谐奇趣,人间天堂——颐和园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


(4)适当的加入“文化”的东西。一个景观如果赋予文化的内涵,将会大不一样,
会由一般景观上升到“人文”景观。这之中就是加入了文化的符号及寓意。典型的如上
林苑中的“一池三山”,太液池与蓬莱、方丈、瀛洲表达了当时的皇室对于仙人敬仰以 及长生不死的追求。日本的枯山水也是一片沙石,之中孤立两三石块,象征大海与海岛, 因为融入了日本文化中对于禅道精神追求所形成的意境成为日本的著名庭院景观。那些 了解文化,了解历史的人一看便懂其中奥秘,理解它的那种文化精神。所以,在园林景 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一些“文化”层次的东西能提高整个园林景观的档次,较之于其 他普通园林景观也不处于一个层面,多出一些引人思考的人文精神及意向。这就是“文 化”能够赋予园林景观的魅力。
耸秀亭 第三进院落是以石景为主。院内堆叠高耸的假山,山顶高耸一亭,名为耸秀亭。登上耸
秀亭后,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一个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
显要,加上它的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配合周围种植的梅兰,也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延趣楼
延趣楼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的西侧。周围
环有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建筑分为上下两层,
首《咏符望阁》来缅怀乾隆皇帝。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内最高大的建筑,在顶楼可以把紫禁城内外景致一览无 余。
卷勤斋
卷勤斋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准备退位后的居住处所,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建造此斋选用了最好的建筑材料,征 用手艺最精的工艺技师,兴建这所富丽堂皇的殿堂。倦勤斋,堪称“紫禁呈内最奢侈、最豪华的建筑物之一”。
就乾隆花园而言,与其说它是紫禁城内的一座带有江南风光的园林,我更觉得它是一座文人 园。不管是禊赏亭内效仿《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亭内装饰纹样均带有竹纹,以表现“茂林
修竹”的气氛,还是通往三友轩的“经缘三益”,都充分的表达出了文人之情。这一点在讲究抽

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

四进院落
遂初堂
“遂初堂”五开间,前后出廊,歇山卷棚式琉璃瓦顶,采用单拱单翘交麻叶斗拱。东西厢房各五 开间,硬山卷棚琉璃瓦顶,一斗三升斗拱,北面三间作明廊,和遂初堂左右抄手游廊相通 厢房入口就设 在明廊正中,也就是北次间的位置。这种布局方式和一般三合院在厢房明间处开门不同二这个位置也正巧 对着西院养性殿和乐寿堂间回廊的中间,东厢房北次间也有后门通向这里。
四进院落
乾隆花园禊赏亭栏板雕刻
乾隆花园禊赏亭流杯渠
古时每年的阳月人们都要到河里洗澡、沐浴,将旧年的灾祸全部洗去,迎来新年的好运,这 种形式就叫“祓禊”。在东面突出的抱厦地面上,有仿晋朝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曲水流觞, 修禊赏乐¨的故事而凿成了弯曲迂回的流杯水槽,称为“流杯渠¨。这里本没有水,水源从衍祺 门的水井流入缸内,然后流到渠中,人们可依古人的做法,将酒杯放上,杯子可顺水漂流,到谁 的面前要作诗,如果行动较慢,作不出来,就要罚喝一杯,表示惩罚。当然也可自流自饮,适其 所好,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鸟瞰图
[乾隆花园的建造] 据说,在宁寿官区的建筑全 部完成2 0年后,乾隆皇帝8 5岁 时(1 7 9 6年),他些上了太上 皇。将皇帝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儿 子嘉庆皇帝,并举行了仪式,诏 告天下。可是乾隆皇帝并没有搬 到乾隆花园来住。只是在这里有 过不少的活动而已。而乾隆花园 的建造则是乾隆皇帝在多次下江 南之后对江南园林的美景念念不 忘而有意的杰作。所以花园中吸 收了不少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 形成了故宫内具有特色意境的小 园林。
四进院落
室内展示
乾隆花园延趣楼宝座
乾隆花园三友轩内景
乾隆花园三友轩室内装修
乾隆花园三友轩松竹梅窗
四进院落
萃赏楼
萃赏楼坐北朝南,卷棚歇 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 边。上下两层,各面阔5间,前后 出廊。楼的正面下层为明廊,上 层东四间为明廊,西梢间隔为暗 廊,明间开门,余为窗。楼的后 檐下层两次间各开一门,上层中 间开门,余皆为窗。隔扇门均为 步步锦隔心,夔龙团纹裙板,窗 为步步锦支摘窗。上下檐柱间设 雕花彩绘木栏杆。外檐饰博古纹 苏式彩画,檐下安倒挂楣子。

圆明园造林特点

圆明园造林特点

圆明园造林特点
圆明园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园特点而著名。

其造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依山傍水: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的一片丘陵地区,园内依山傍水,山水相映。

整个园林建筑布局都充分利用了地形和水资源,使得园内景观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2. 各种布局:圆明园的造林布局非常多样化,有园林、宫殿、湖泊、山岳等多个景观元素相互交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洋风格的花园、人工湖泊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与西方园林风格的独特融合。

3. 多样的植被:圆明园造林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花卉等不同种类的植被,使得园内风景更加美丽和宜人。

同时,园内的植被选择也体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珍贵和多样性,并且有些植物还是从国外引进的。

4. 艺术呈现:圆明园的造林注重艺术呈现,通过精心布置的景观元素、石雕、建筑物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

特别是园内的石雕和人工湖泊等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上的享受。

乾隆花园造园手法

乾隆花园造园手法

乾隆花园所以能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取得自己的地位, 二百年后的今天, 仍然 受到人们极大的赞赏, 这是由于设计人一切从实际出发, 运用造园理论又不拘泥 于理论, 在设计实践中把理论与实际正确地结合到了一起。如大胆地使用琉璃 瓦、彩画等, 可以认为是对“ 不镬不雕, 宁拙勿巧” 这一造园理论的具体突破, 而在它所处的环境下, 这种突破显然是成功的。又如对“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这一理论, 在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发展。如果不问具体情况, 生搬照抄理论, 那就 谈不上创造, 也无所谓艺术了。再一点是设计者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严肃认真, 大 到全园布局, 小至一门一窗的安排, 都一丝不苟地仔细推敲, 精益求精。这对我 们从事古建研究和保护的人员来说, 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故宫乾隆花园虽属皇家园林, 但从它的布局来看, 因限于基地条件及周围 环境, 却一反皇家园林疏朗宏伟的手法, 改而采用了景点相联, 活拨紧凑的 私家园林经常运用的布局以游廊、短墙、建筑、山石等分隔空间, 有分有合, 似分又合,安排得生动灵活, 变化有致。而在建筑装饰方面, 又与私家园林 “ 不镬不雕, 宁拙勿巧硬的平素淡雅风格迥然不同,不口大量凭借山野风光 的皇家离宫也有区别。它既具有私家园林燕媚秀丽的庭园风貌, 而又与皇宫 气氛相协调。在这座花园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凤格的巧妙结合。
1 . 园中高山多用峭壁的叠法, 如萃 赏楼前后的假山, 均有陡直的峭壁, 高耸挺拔。所用石材, 大小相间, 叠 砌得凸凹交错, 形象自然, 具有绝壁 之感。也有的采用峭壁与山峦相结 合的方法, 如符望阁对面的山屏,中间 为崭绝的峭壁, 两侧为道巡的山峦, 形态白然, 相因成趣。 2 . 于峭壁的上端, 往往挑出巨石, 做 成悬崖之式, 即所谓“ 使坐客仰视, 不能穷其颠末, 斯有万丈悬崖之势” 。 这是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效果。 耸秀亭檐下的悬崖,即有挑出数尺的 惊险之景, 崖边立有石柱栏杆, 近栏 俯视, 如临深渊, 颇为险峻。

(完整版)古典园林分析之静明园

(完整版)古典园林分析之静明园
静明园总平面图
五、功能分区
宫廷区以外则为供皇帝游憩赏玩的园林区, 主要利用静明园襟山带水的卓越自然条件, 将含漪湖、玉泉湖、裂帛湖、镜影湖、宝珠湖 这五个小湖之间以水道相连,萦绕于玉泉山的 东、南、西三面。它们的湖面宽度均控制在三 百米以内,根据“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理 论,是为隔岸远观建筑主景的最佳视距。
香严寺东门
香严寺正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香严寺游廊
香严寺正殿耳房
在北京的朝阳门外,可以看到一座琉璃牌坊, 这就是北京东岳庙的琉璃牌坊。牌坊上贴有琉璃 装饰,琉璃上面还雕有浮雕缠枝花图案,正脊中 间还有太阳图案,风格简朴、淡雅,较为特别。
东 岳 庙 琉 璃 牌 坊
真武祠
乾隆题殿额为《辰居资佑》
真武祠正殿朝东,为硬山建筑,屋 面黑色琉璃瓦,匾为“辰居资佑”,殿 内供奉真武大帝。有南北厢房及耳房, 厢房供奉关圣大帝。
玉峰塔宝顶
玉 峰 塔 1-7 层 平 面 图
立 面 图
剖 面 图
玉峰塔影:借景造园的典范
静明园十六景之一。
玉泉山主峰玉峰,在清康熙时期是皇家阅兵的"观礼台",到乾隆时代山上 开始了浩大的建筑工程,并逐步形成了各具风采的建筑群。乾隆皇帝仿照镇江 “江天寺”的样子,在主峰上营建香严寺。
香严寺坐北朝南,山门上嵌有一石额曰“香严寺”,正殿三间 供三世佛,东西配殿各三间,左右以游廊与正殿链接,寺墙、游廊 随山势起伏,由低而高颇称得体。
乾隆时期静明园及其周围总平面图,引自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
6、其他方面
玉泉山由于其丰沛的水源,成为北京城市供水的重要来 源。因此除修建园林外,静明园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用途。 乾隆九年(1744 年)封玉泉山龙神为惠济慈佑龙神,乾隆 十六年(1751 年)命名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乾隆十七年 (1752年)天下第一泉龙神祠落成。

颐和园的兴衰历史

颐和园的兴衰历史

颐和园的兴衰历史
兴起和辉煌
颐和园的建设始于清朝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约始建于18世纪中叶。

乾隆皇帝为了展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瑰宝,斥巨资兴建了颐和园。

园内的建筑、湖泊和山水景观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宫殿和园林,也是乾隆皇帝的度假胜地。

皇帝在颐和园舒适的环境中度过了晚年,并举办了许多盛大的宴会和文化活动。

在乾隆皇帝统治期间,颐和园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烧毁和倒塌
然而,颐和园的兴盛并未持续太久。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对颐和园进行了严重破坏,包括纵火焚烧。

这场严重的破坏导致颐和园的建筑和珍贵文物几乎被完全摧毁。

不仅如此,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颐和园再次遭到了破坏。

这一次的破坏导致颐和园几乎全部倒塌。

之后,颐和园曾被用作农田和煤矿开采,进一步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重建和保护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开始了颐和园的重建工作。

通过大规模的修复和复原工程,颐和园逐渐恢复了其昔日的辉煌。

今天的颐和园已经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它不仅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也致力于颐和园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希望将其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结论
颐和园的兴衰历史充满了辛酸和痛苦,但也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现在的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中国人民对历史的纪念和对旧时辉煌的追溯。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历史遗址,让它永远流传下去。

(字数:313字)。

清朝园林的社会史

清朝园林的社会史

清朝园林的社会史—概述中国园林自宋代的全盛期以后,元、明总体上承传了两宋的园林,到清朝定都北京,园林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而从清初到清呦中期、后期,集中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深厚的积淀,显示出了辉煌的成就。

无论皇家和私家,都兴起了规模广而大的造园活动。

造园技艺也达到了巅峰地步。

然而盛极而衰,封建文化走到这个阶段,固步自封的态势也已表露无疑,反映在园林上,是其过分的追求形式和技巧,失去主动进取的创新精神。

园林更多地表现出外在虚华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其性质功能也发生较大的转变。

而在其内在的艺术创作方面,僵化、程式化越发严重,守成多于创新,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危机的爆发,园林也急剧的衰落。

在三大中类型园林中,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发展变化大,寺观园林的发展变化要小些。

这都与其各自的社会性质息息相关。

二皇家园林清朝入关入主北京之初,北京城并未遭到破坏,基本沿用明代的宫殿、庙坛, 苑林,只有个别的增损、改建和易名,建筑格局大体保持原有格局,皇城则随着清朝宫廷改制而有较大的变动。

这时的统治者来自关外,游牧民族骑射的生活秉性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园林的生活理解与汉族统治者的有较大的不同,也不习惯北京城内的炎夏潯暑的气候,对皇家园林的建设着重于北京西北郊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

再者此时南方还没有统一,还在兵戈当中,政治形势还不稳定,财经实力也不能支撑大兴土建。

而待到康熙朝中期,平定三藩叛乱,台湾归附,与塞外部族结盟相处,团结蒙藏各族人民,外蒙各部也相继依附,自明末大动乱后,出现了稳定的政治局面。

在之后较长时间的平安稳定中,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全国人口迅速增加,北京城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皇室的财经实力日趋雄厚,皇家园林建设从此开始,一直到进入乾隆时期,到达建设的高峰期。

而清朝的皇家园林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乂有着莫大的关系。

乾隆皇帝身处在这样一个盛世,他喜欢汉族文化,诸如诗词书画,附庸风雅, 也常四处游历,留恋往返于自然山水,对于风景造园也很有兴趣,希冀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