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三
探索科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从未停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名热爱科学的人,我有幸投身于这个充满奥秘和挑战的领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探索科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科学的魅力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神奇和魅力的世界。
在科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宇宙的浩瀚、生命的奥秘、物质的神奇。
正是这种魅力,驱使着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1. 宇宙的奥秘:从古老的“地心说”到现代的“大爆炸理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入。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它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宇宙的奥秘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渺小,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
2. 生命的奥秘:生物学的发展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细胞、基因到生态系统,科学家们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进化以及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命的奥秘让我们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个美丽的星球。
3. 物质的神奇: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让我们揭示了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神奇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技术支持。
二、科学的严谨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它要求我们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事实,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以下是我在探索科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实事求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观察和实验,我们必须尊重事实,不盲目相信权威,不轻信传闻。
只有通过严谨的实验和观察,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2. 勇于质疑: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质疑。
面对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我们要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挑战权威,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3. 严谨的逻辑:科学论证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
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从现象中找出规律,从规律中揭示本质。
4. 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小学科学读后感: 理趣共生 知能合一——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理趣共生知能合一——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首先对书中的教育大家产生了强烈的敬佩之情,是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让科学教育有了如此大的变革,且更顺应孩子和时代的发展。
在通读过后,想用“理趣共生●知能合一”这两个词来概括。
理趣共生,保持探究真理的欲望。
“自然课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把孩子的兴趣激发出来。
要让学生学了什么,就对什么感起兴趣来,爱上它,迷上它,下课之后虽然没有布置作业,他也高兴的自己去搞起来。
”这句话,摘自刘默耕老师语录。
本人对这句话也剖有感触。
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倡“自主探究”的科学学习,即让儿童通过自发、自主的活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即亲历这种探究性的体验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只有重视活动,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小学生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真正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可喜的是,我们一线老师现在也非常重视课堂活动的开展。
正如刘默耕老师在书中讲到:“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
要锻炼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究、去实践。
”但介于小学生天生喜欢新奇改变,排斥一成不变东西的心理特点,以及不能长时间形成有意注意的年龄特点,给一线的科学教师造就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历史疑难问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小学生学好科学的一把利器,一旦产生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也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想学,乐学,并且学好。
因此,保证亲历活动的同时,更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作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应该充满活力、有趣味性,令学生向往、期待。
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书中也有提到:主要是靠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本身的吸引力。
在参看了几个学习案例中后,归结如下:1.通过独立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而亲自“发现”大自然的秘密;2.把教学内容化为他们的生活内容,从感性经验到理性概念,由表及里;3.课后大部分会留有延伸活动,引导后续实践或应用。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粗浅认识多林镇中心学校教师党金鳌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小学科学教育界先进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精心组织制作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
国内著名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章鼎儿、路培琦和李子平三位老师主持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内容包括专家讲座、名师课堂和专家评课三部分。
它不仅汇集了三位专家数十年教学教研的精华,还精选了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界六位中青年名师的示范课和专家点评。
课例精彩、理念先进,点评引人入胜,是科学教师难得的良师益友。
我在教学的同时,抽时间也阅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真是说不出高兴,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是新一代科学教师必须经历与完成的任务。
目标有了,明确了,我们就要去实践,去寻求方法与策略,来实践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那么什么是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呢?专家们谈得也很具体,还列举了大量的课例来说明。
总起他提出其标志:一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主体的表现是学生自己想学、参与交流研讨与倾听,如何才能达成其目标呢,需要具体的做法,即操作策略;二是要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表现为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较长时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支架与评价量规,还要有分层的支架,来保障学生长时探究,也就是章老师所说的主要活动,一般15~20分钟;三是交流研讨,一般需要10分钟,是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的环节,其科学思维的培训也许在此。
如何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值得我们研究。
看了这本书,认识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很艰巨,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方向已明确,课例也有了,我想只要我们积极探索,认真做项目,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探索,我们一定能拿出一堂堂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本书还深刻分析学生探究与科学探究的共通点与差异点及其对科学教学带来的启示,从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教学精神三方面论述了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意义,并对习题教学如何与探究实验结合的问题提出了积极建议。
讲到,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任何课题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探究十分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看重动手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读后感:《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阅读的意义,在于某一刻当你回想起以往的困惑时感到恍然大悟;学习的真谛,在于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取舍中让你的视野更加的宽广。
让人受益匪浅的学习必定是个打破你原认知平衡,建构新的认知理念的过程。
这次阅读的感悟与触动来自《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利用暑假的时间拜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该书还是省名师工作室2018年度积极会员的奖品呢。
到现在才摆上自己的书桌,总的感觉就是讲座和课堂录像及点评的书面整理稿。
书里先介绍了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等专家关于科学课的讲座,在网上看过章老师《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的P PT,结合讲座实录再读理解更深刻更解渴。
站在章鼎儿老师、路培琦老师、李子平老师等科学巨人的肩膀,让我有机会以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全新的视角再次认识科学课,理解科学课!无论是促进我在课堂教学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及自己的一点看法。
1、什么是科学探究活动?活动包括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还有一个就是科学探究活动。
观察实验活动和科学探究活动,它们是彼此有联系,但又是不同性质的活动。
观察活动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活动也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里有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
小学科学课的课堂科学探究活动是怎样的?首先应该是主体参与的活动。
如果老师是演示性的活动,学生仅仅是感官参与,就不能算是科学探究活动。
第二点是主动参与的活动。
因为有的活动是被动参与的活动,比如老师把活动设计规定得很死,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然后,孩子们的活动小组,就跟着做什么,最后做出这么个结果来了,这就麻烦了,很可能变成一个模仿性的活动,很可能离科学探究有距离了,是这个意思。
第三,它应该是一个自主参与的活动。
自主参与,可以自己做主的,它有自己的选择空间、自己的抉择空间。
它应该还是一个多感官参与的活动,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看,应该还有思维参与的活动,具有实际经历意义的活动,具有科学素养发展意义的活动。
《科学探索:《科学探索之旅》心得分享》
《科学探索:《科学探索之旅》心得分享》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科学探索之旅》课程后,我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
作为一名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在这门课程中收获颇丰。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探索科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科学是一种理性思维和观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
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与自然界相关的知识,例如生物多样性、天气变化等等。
通过观察实验,我们能够亲眼目睹科学原理的奇妙之处,并且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
其次,我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多实验和观察,有时候我们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断尝试并寻找解决办法。
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和改进,我们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和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科学研究需要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需要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相互交流和合作。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借鉴和补充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科学也需要我们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态度,不盲从于结果,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验证和验证理论。
此外,我还了解到科学探索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具备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浏览学术论文、查阅资料和使用科学工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和偏见,以免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
最后,我认识到科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课程中的实际案例和应用,我们能够将科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科学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美妙之处,让我们体验到发现真理的喜悦,同时也要求我们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积极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科学探索之旅》课程让我收获颇丰。
它不仅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还培养了我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更加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关于科学探索的读后感
关于科学探索的读后感读完科学探索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后,我深感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和卓越贡献。
科学探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
通过不断地观察、实验和验证,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并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
首先,科学探索帮助我们了解宇宙和地球的起源以及它们的演化过程。
例如,天文学家通过研究星系和宇宙背景辐射,揭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和宇宙的膨胀过程。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岩石和构造,推测了地球的形成和地壳演化的过程。
这些研究不仅扩大了人类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人类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命运提供了参考。
其次,科学探索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通过研究物理和工程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能量转化的原理,从而设计更高效的汽车和飞机。
化学的发展使得制药工业得以快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
生物学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还为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科学探索也带来了许多技术的突破和发展。
例如,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开发出强大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
生物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进行基因工程和克隆等技术,改善生活质量和治疗疾病。
这些技术的发展往往以科学探索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读完科学探索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之后,我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困难和挑战。
科学探索需要科学家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有时,科学家们还需要面对未知和困惑,需要耐心和毅力去解决问题。
另外,科学探索的结果并不总是可以立即得到应用和推广。
有些研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有些研究结果可能需要经过多次验证和复现才能被广泛接受。
因此,科学家需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勇气,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综上所述,科学探索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事业,但它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科学探究活动的收获
科学探究活动的收获科学探究活动,就像一场充满惊喜和挑战的冒险之旅,每一次的探索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成长。
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首先,科学探究活动让我学会了提出问题和假设。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它能引导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活动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情境,需要从中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比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我会思考为什么有些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生长速度不同?是因为种子的品质差异,还是土壤的养分不均?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后,紧接着就是建立假设。
假设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一种初步推测。
这需要我们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并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
假设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对于上述植物生长速度不同的问题,我可能会假设是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或者是水分的供给量不一致导致的。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设计和操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要求我们精心规划实验步骤,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仪器,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得有一次,我们探究不同浓度的盐水对鸡蛋浮力的影响。
在设计实验时,我们需要精确控制盐水的浓度梯度,还要考虑如何测量鸡蛋在不同盐水中的浮力变化。
在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严谨和细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每一个数据都需要认真记录和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是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验中,我们会得到大量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能。
我们需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图表,找出数据之间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或者发现新的问题和现象。
小学科学读后感:《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我们应该向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小学自然课改革致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堪称经典,它的观点和理论,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这轮小学教学改革的领头羊,而且到现在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刘沛生一、江湖传说,将信将疑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江湖上早已经有了“南章北路”的传说,对于小学科学里全国最有名的特级教师,他们的教学肯定是受人尊敬和崇拜的,但对于书中开局刘沛生老师这样评价80年代的科学课,我还是将信将疑,我更愿意相信的是那些优秀的特级教师的个人魅力与教学能力让他们的课堂妙笔生花,但对于无论是经济、科学技术、教学环境都取得的长足进步的,我们的科学改革也在层层更进,为此我对此书一开局刘沛生老师所说的向80年代的小学自然课改革致敬我是将信将疑的。
二、书中遨游,叹为观止最开始接触到这本书我是在18年末12月份,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也曾在自己的寒假生活里读起过这本书,全书共有10个教学案例,每个案例中包含教学实录、专家点评、教学设计思路,当我读完第一个案例《纸桥——形状和承受力》我就明白了刘沛生老师为什么说要致敬经典,原来在遥远的80年代初,竟然还有这样上科学课的,对比我们现在的六年级科学课《形状与结构》单元,我自己的执教经历,我的内心只有两个字“惭愧”,对比李老师的课堂我们只是局限于走马观花,李子平老师的课堂竟然是那么开放,我不敢想象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那个年代,竟然有如此超前于整个时代背景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本应就是我们现在努力追寻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的教学是那么的富有生命力!书中所阐述的教学思想就如同一长袖飘飘的侠客,琴声响彻,与鹤伴舞。
还有当我读到里面章老师《昆虫》的教学案例时,我的内心是“羞愧”的,再想想章老师每次呐喊批评的当前的一些科学课堂不就是我的平时教学吗?科学老师把科学课上成了伪科学,敢问我们有多少老师是像章老师那样执教昆虫时,认真的钻研教材,特别是给学生精心准备的材料呢,纵然我们有很多借口准备不了类似的教学材料,但是章老师确实是活生生将众多昆虫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与他们一起走在探究的路上,教给孩子知识也许3分钟就够了,但教给学生方法却容易被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往往都是舍本逐末!而书中所提倡的科学理念,真的是让我们叹为观止!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书中的小学科学三剑客,就如同我们小学科学课的“慈母”!他们都已经要年过七旬,按理说他们完全可以功成身退,安享天伦之乐!但他们一直身处于教育的一线阵地,我们无法计算他们三位老人家每年走过了多少路程,但那一定是遍布全国的地形图,我们无法经常看到他们的真身,但却通过媒体经常听到他们的呐喊“我们的科学课改革”,一切都是出于对我们小学科学课的热爱,出于对我们孩子的热爱,对我们科学老师的热爱!再结合我们自身,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却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没有努力去学习,没有去主动创新我们的科学教学,深感惭愧!我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不去追寻前辈们的脚步!致敬经典,并不是怀旧。
再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致敬激情燃烧的岁月——再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三剑客在80年代作为课改先锋的经典课例,以及哪个年代中以刘默耕科学老前辈为核心的一代人在小学自然课改革浪潮中的教学思想和在付出的努力。
这本书一共由两个版块组成。
第一关版块是专家讲课。
第二个版块是经典课例。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阅读史书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意思就是,历史的演变过程,向来不是偶尔的。
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读史书可以知得失,学习前辈们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成功和不成功的经验都是可以借鉴和总结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本书中介绍的80年代的课改探索就是我们小学科学改革过程中的历史,这本书所记录了小学科学课前身(常识自然课)的经典案例是值得引你去思考,去感悟的。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三剑客是敬仰、敬重。
看了这本书后,我就是一个大写的“服”,换句话就是被彻底征服,也更加深入了解了刘默耕前辈和姜允珍等前辈们为小学科学教育付出的努力。
读完第一版块专家的讲座,是被80年代,这些前辈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所征服。
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思想出发,到追求一举多得课堂;从鱼到渔的转变,走向‘知识性”转向“教育性”的课堂;从书本上结论越清晰越好,到教材上给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个答案也没有的质的飞跃等等。
宝剑峰从磨砺出,1983年6月,中央电教馆的选片会,以章鼎儿老师为首《昆虫》课例,李子平老师的《纸桥——形状和承受力》、路培琦老的《植物的果实》课例,脱颖而出,代表着最前沿的课改方向,至此也有了课改先锋“三剑客”的称谓。
这些课例,大家逐字逐句去阅读,揣摩,到现在仍然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的确,一本书中,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文字和片段,都会印发不同的共鸣。
小学科学读后感:再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有感
致敬经典——再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有感再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书,再次被经典所感动。
我觉得“致敬经典”这四个字用的真好。
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一堂堂具有生命气息的课堂实录。
我虽没有亲历40年前的课堂,却仿佛置身其中。
多想成为40年前那一群幸运孩童中的一员,亲身感受大师级科学课堂的魅力。
其中,1981年李子平老师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堪称经典之经典。
反复阅读、品味实录中教师的每一个问题,反复揣摩孩子的每一个回答,不禁赞叹!那行云流水般的师生对话、那精彩倍出的思维火花竟出自于二年级学生。
反观现行教科版教材,该内容却是在六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作为一名任教过几轮六年级的教材的我,作了一番细细的比对与思考。
本课目前处于教科版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二课,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明白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厚度有关;理解横梁立放比平放抗弯曲能力更强。
本课主要是对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进行深入的研究,此方法源于材料的宽度与厚度。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二瓦楞纸的秘密。
通过研读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李老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指向材料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会发生变化;不同性状的材料立放后承重能力更强。
当然,作为2004年的教科版教材可以明确的是瓦楞纸的活动是应该后来增加的一个内容。
当时的李老师施教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低段的儿童对科学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但研究能力不强、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因此,在实录中李老师的教学环节非常简洁、安排了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挑战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自己的设想付诸于改变纸的形状活动。
但是在第二阶段的各种不同形状立放的承重实验则是由师生合作演示完成,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又避免了学生难以掌控的小面积形状的承重实验。
其次,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时,李老师采用的是逐一演示、汇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清楚别人的方法,充分考虑低年级儿童想象能力较弱、知识迁移能力不高的问题。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保护兴趣,促能力生长
保护“兴趣”,促“能力”生长——《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初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后更能体会为何称为致敬经典。
我觉得在20世纪80年代就能站在“培养什么人”、“为什么教”的宏观角度下改革教学就非常让人敬佩;且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断尝试、追求、坚持的精神更是触动心弦。
在文字的表达中,刘默耕、刘沛生、姜允珍、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等老一辈教师的形象也更立体了。
他们的所思、所说、所做至今都可谓流行。
整书中最有感触、共鸣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文中提到“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
要锻炼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
”这在当今科学课中可以说是十分普遍,我们似乎天天都在上探究课,我们也天天喊着“以生为本”,但您周边孩子的能力真的提升了吗?走进一些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看似自主的课仍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教师给予学生一个个探究活动的机会,可学生不知为何探究,单纯的为了探究而探究,单纯的动手操作下。
课后你问孩子喜欢科学课吗?很多孩子会说喜欢,因为科学课相比于其他课来说真的太有意思了。
此外,可能在操作的过程中促进了部分能力的提升,但他们会持续保持兴趣、并愿意进一步探究吗?可能会在短时期内会,但应该不会持续。
当孩子不愿意、没兴趣时,所有的能力、知识的培养都是失败的。
也就是没有完成“为什么教”的大目标。
好比文中说的“如果我们不把自然课化为孩子们所喜爱的、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内容,那就失败了”因此,把孩子的兴趣激发出来尤为重要。
如果通过教师的教学,把孩子的兴趣激发出来,把教学内容化为它们的生活内容,让他们自己增长才干,去进行研究。
我觉得章鼎儿老师所执教的《橘子的认识》一课很好地诠释了生活、童趣、兴趣等。
用儿童听的懂的话、用儿童看的懂的图、用儿童喜欢的物、用儿童喜欢“尝”的心理、用身边最常见的物体橘子去让孩子探究、犯错、纠正、整理信息等。
孩子能不喜欢吗?提升了孩子的能力的基础中,激发并保护了孩子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努力去保护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内动力,兴趣不在一时,在于后来……希望今后自己能以活动为载体,在不断提升孩子的能力中继续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向经典致敬
向经典致敬——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记得刚入职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的时候,我的师父送给我的礼物就是一套书,其中有一本就是《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那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精华,但正是读了那一本书让我知道了章鼎儿老师、路培琦老师、李子平老师这三位小学科学“三剑客”。
那时候把这三位老师作为心中的偶像。
今年暑假,收到了喻老师所送的礼物,其中就有《走向探索的科学课—致敬经典》,通过阅读这一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章鼎儿老师、路培琦老师、李子平老师等科学巨人的经典课例,也让我感受到刘默耕等老一辈专家学者对于科学课程改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让我有机会以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全新的视角再次认识科学课,理解科学课!一、教好科学,从喜欢科学课开始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科学课,你首先得喜欢科学课。
章鼎儿老师在书中给科学老师们提的第一个要求是:喜欢科学;第一个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喜欢科学课!既然选择成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那就要把科学教好;既然想把科学教好,就要从心里去认可科学、发现科学之美,虽然科学课在材料准备、资料收集等方面会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的时候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得到的却是一节失败的课。
不过只要我们喜欢科学课,这样的付出也是值得的,这样的付出也是我们心甘情愿的。
这样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课堂是富有感染力的。
作为一个科学老师,只有真正喜欢科学,当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才会有勇气说:我讲的就是科学!而且可以自豪的告诉同行:我是小学科学老师。
科学课从早年的常识、自然常识、自然,到现在的科学,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当中,改变的不仅是课程的内容,还渐渐的改变小学科学课的地位。
它从原来的的“副科”逐渐演变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2017年,小学科学新版课程标准颁布,明确了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因此在小学科学这块新的领域,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不可估量的,这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的契机,也让我们对未来科学之路充满信心。
二、教学改革,从自身实践开始教学改革,这是一个让一线老师“望而生畏”的词语,在无数的培训上被无数个教学专家反复强调却让我无从下手的字眼,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认为,教学改革是专家、领导们所干的事情,跟我是无关的。
关于科学探索读后感(通用8篇)
科学探索读后感关于科学探索读后感(通用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探索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探索读后感1妈妈从少儿图书馆给我借了本书,名叫《儿童科学探索大百科》,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有意思。
书里的第八章神秘的化学世界之生活中的化学里讲到自来水中的杀菌剂。
我总是觉得自来水中有股刺激的气味,现在才知道这是氯气的味道。
氯气可以杀死对人有害的病菌,因此自来水厂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水中就会遗留微量的氯气。
第九章认识身边的科技中介绍的机器人知识我很感兴趣。
机器人是人类发明的最复杂的自动化机器,可以代替人们工作。
它们干起活来比人类更迅速,也更准确,而且不怕累还不会报怨,也能适应艰苦的环境。
机器人的身体是由计算机控制的,由许许多多复杂的电器元件和机械装置来操作。
它们能克服很多人类无法完成的困难。
像深海机器人,可以潜入深海之中进行探测;消防机器人可以进入火灾现场,进行灭火救人的工作…看,这本书好看吧!有趣的知道还有很多,我就不多写了。
从里面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懂的知道,我爱这本书!科学探索读后感2今年寒假,爸爸给我买了一套建兰中学推荐看的书,叫《科学探索者》。
这套书的内容有些深奥,有些内容我看不懂。
但我经常会捧着它,看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记录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和许多与科学界名人的对话,让我们从他们的话中获取科学知识,感受科学奥秘。
这是一套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的书,这套书包括《运动、力和能量》、《声与光》、《电与磁》、《天文学》、《化学反应》、《物质构成》、《环境科学》、《从细菌到植物》等。
它带领着我,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做一个小小的“科学探索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五一节”老师也推荐我们读的《天文学》一书。
这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到底好在哪里呢?让建兰中学和老师都这样推荐它,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找出《天文学》这本书,它的封面上是八大行星中的土星和它的一颗卫星,看到这个图画,我的脑袋里冒出了许多问题:八大行星是怎样排列的?分别是叫什么名字?我带着问题,翻开书,希望在书中寻找到答案。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后感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后感读书的意义自不用我多去言说了,我也深知,可是每天的凡尘俗事总是会侵扰我平静的心,而我也就理所当然地把没有时间当作了自己不爱读书的理由。
其实像有些杂志,闲书还是偶尔会在饭后茶余这样的零碎时间里随手去翻翻的。
可是有的书不是阅,不是读,而是研……所以特苦恼。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凝聚了我国三位著名的科学教师毕生教学经验的结晶,汇集了八位优秀教师倾情打造的示范课,由“三剑客”进行精彩的点评,它是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献给全国小学科学教师的一份有价值的礼物,它积极推动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我很喜欢!于我来说,这是一本不同寻常意义的书(这是师傅送的书,有签名的哦!)。
它为我的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使我有了明确的目标。
我很想认真地去研,可是研真的需要时间,需要基础。
我暂时只能去读吧,一遍遍地去读,每每读到一点点感悟便暗自窃喜。
一、小学科学课,我喜欢!从辅助课程发展到后来的支柱课程、基础课程,再到今天向着核心课程推进。
科学课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是一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机遇的课程,是一门前程灿烂、前途无限的课程!我们可以预期,从基础课程到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又将大步向前推进了。
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人人都要与之打交道,人人都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了。
我很认同章老师的观点,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晶,我们要想生活过得更加美好就必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样才适应时代的发展。
如此科学变成社会的一个中心部分,势必科学也必将成为教育的一个中心部分。
所以作为我们科学教师,尤其是小学科学教师的第一个工作目标是什么?当然就是让学生喜欢科学课。
而让学生喜欢科学课的前提是我们自己喜欢科学课。
自产假回来被迫改行到现在的适应,自认为自己是喜欢科学课的,可是看了网络上章老师关于他的追求之后,我才发现我那喜欢跟本不能称之为喜欢,顶多是不讨厌加上点责任心,努力把课上好,努力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学习心得三
科学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从哪开始??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曾提到了一个观点,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去参加,去经历一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当我们已经真正的认识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便开始了。
那怎样走向探究式的科学课呢?章鼎儿老师在书中利用案例来告诉我们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主要的表现是让学生自己想学,愿意并喜欢参与到交流研讨以倾听中。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做更为仔细地探究,精心的地探究,主动参与活动并交流研讨。
课堂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层面,承担着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
所以,章鼎儿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学生探究时间至少给出他们15~20分钟,交流研讨环节至少要有10分钟。
主要活动设计。
需要具体的做法,也就是操作策略,书中通过8个案例,也为我们一一进行了阐述。
科学探究,包括认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又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活动。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我们老师对科学探究的实质把握不够准确,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时候的科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科学探究。
这样的科学探究,没有目标导向,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动手,并没有更深入的思考、讨论,
所以也就没能得出更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把握失衡的,所以要想扭转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局面,我们就一定要理清科学探究的本质,系统科学地去设计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