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二语文教案《望海潮》教学反思.docx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望海潮》优质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望海潮》优质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望海潮》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宋词选读》中的《望海潮》。

本词为宋代词人柳永所作,描绘了壮阔的海潮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词牌介绍、词文解读、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望海潮》的背景,了解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领悟词中描绘的海潮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词牌特点,词文内容的理解,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引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柳永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背景。

3. 词牌解读:讲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4. 词文解读:a. 学生自读词文,理解词意。

b.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分析词中的意象。

c. 讨论词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5. 艺术特色分析: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a. 背景介绍b. 词牌特点c. 词文解读d.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在词中的作用。

2. 答案:a. 意象:潮水、风、云、月、沙等。

b. 作用: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出壮阔的海潮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词文解读、艺术特色分析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描绘海潮的古诗词,分析其异同。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教学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刚刚选择执教这首词的时候,心里还是有很多顾虑的。

其一,讲古代文学,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不深入细致的备好课,是很难得给学生这一碗水的。

再者,学生没有一定的基础或者预习的不够,那么,整个弄课堂很不好掌控。

要么就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么就是学生们信马由缰,漫无边际,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词教学理论。

其二是因为,这首词是柳永前期之作,不能充分反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词的风格特点,在这首词里能够发现他的抱负与理想,而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整日出入于青楼歌馆”的柳七、柳屯田,所以这节课不好上。

是什么原因使得柳永后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应该跟学生说清楚,于是,我在预习中着重引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学会分析。

从而获得对柳永及柳词风格的把握。

二、关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小组合作。

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再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对之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接着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使学生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过程上,重点安排了三轮诵读,第一轮诵读,因声求气;二轮诵读缘景明情;三轮诵读,技法探究。

每轮诵读都有明确目的和要求:第一轮诵读,从节奏和韵律上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轮诵读,调动学生听、视、触等多种感觉神经,重构画面,身临其境,缘景明情。

第三轮技法探究部分,主要是结合近年来高考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考题和答题模式的指导。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从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从语言上,分小组讨论词中的一句或几句,鉴赏哪些词用的比较好,要求说出其表达效果。

最后一个是在写作手法,分小组探讨鉴赏词中数量词的使用特点及效果。

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

小组合作了,大家探讨了,认识更深刻了就不再迷茫了。

《望海潮》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望海潮》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诗中的寓意和表达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2.3 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3.2 领会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1.3.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文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1.2 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1.3 诗文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2.2 诗文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把握。

2.2.3 诗词鉴赏和创意写作的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谈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3.1.2 提问学生对《望海潮》的初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3.2 诗文阅读与解析3.2.1 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韵律和节奏。

3.2.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2.3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3 寓意与情感探讨3.3.1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寓意和表达的情感。

3.3.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

4.1.2 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文学鉴赏能力。

4.2 知识掌握评价4.2.1 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4.2.2 评估学生对诗中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3 情感态度评价4.3.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态度和表达,评价其对诗词的热爱和欣赏。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2.分析《望海潮》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望海潮》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难点: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柳永诗词,如《雨霖铃》等。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2)分析《望海潮》的情感表达柳永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现出来?(3)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等。

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望海潮》的艺术价值。

(2)讨论《望海潮》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2.学生对《望海潮》的理解是否深入?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1.导入(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号乐山,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被誉为“词中之龙”。

(2)回顾柳永的其他词作,如《雨霖铃》等,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孙山何处?谢公遗迹,千古犹存。

异日图之,天堑无涯。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望海潮》说课稿

《望海潮》说课稿

《望海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海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海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取了四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作品,旨在让学生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望海潮》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展现了北宋时期的都市生活画卷。

词中运用了铺陈的手法,从多个方面对杭州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语言优美,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柳永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

但是,对于柳永的词以及宋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词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词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杭州的繁华美丽,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词人对杭州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意境。

(2)学习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的情感,理解词的深层内涵。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挖掘古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挖掘古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挖掘古诗蕴含的人生哲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

(2)理解诗句中的意象,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景象。

(3)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了解词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海潮》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古诗中汲取人生智慧,感悟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望海潮》。

(2)理解诗句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了解词牌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望海潮》的作者柳永及词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海潮》,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尝试背诵诗句,体会古诗的魅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描绘诗中所展现的景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度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挖掘人生哲理。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5.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望海潮》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交流感悟。

四、作业设计1. 抄写《望海潮》诗句,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望海潮》中人生哲理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句中的意象和哲理。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及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这是一首投赠词。

《望海潮》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望海潮》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望海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2 学生准备:预习《望海潮》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搜集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海洋的想象和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和《望海潮》的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进行写作评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讨论表现。

评估学生的朗读、分析和写作能力。

5.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笔记、作文和相关的练习题。

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作品欣赏:介绍其他描写海洋或自然的诗歌作品,供学生欣赏和比较。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6.2 文化背景探讨:探讨《望海潮》中的文化内涵,如对海洋的崇拜和敬畏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关联。

望海潮教学反思简短

望海潮教学反思简短

望海潮教学反思简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的第四章“隋唐五代十国”中的第二节“繁荣的唐朝”,主要内容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

具体教学章节为《望海潮·东南形胜》,通过这首词来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内容,把握其主要信息。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唐朝的繁荣景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内容,把握其主要信息。

难点: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景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望海潮·东南形胜》:详细讲解词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使学生充分理解词的意境。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唐朝的繁荣景象,创作一首以“繁荣”为主题的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望海潮·东南形胜》板书结构:1. 词牌名2. 作者3. 背景4. 内容概要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唐朝的繁荣景象,创作一首以“繁荣”为主题的词。

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创作词的能力掌握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唐朝的繁荣。

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唐朝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望海潮》教案教育教学方案

《望海潮》教案教育教学方案

《望海潮》教案教育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望海潮》这首古诗。

该诗选自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宋词欣赏》部分。

《望海潮》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所作,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的全文解析、词牌知识、作者简介以及诗歌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望海潮》词牌全文,领会其意境与情感。

2. 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中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对钱塘江大潮景象的想象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引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修辞手法,领会诗意。

4. 例题讲解:挑选诗中的典型句子进行深度解析,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词全文2. 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3.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望海潮》的诗意,写一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短文。

答案:参照课堂所学,运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描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开展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全文解析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例题讲解中诗句的深度解析。

3. 作业设计中短文的创作与答案。

一、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在《望海潮》全文解析中,关键词语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还体现了柳永词作中的豪放风格。

高中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望海潮》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有哪些景点呢?引出西湖和钱塘江,进而引出古代文人描写西湖与钱塘的佳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然后转入《望海潮》的学习。

二、明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学习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大家感受柳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三、走近作者,积累知识(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

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

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周杰伦。

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

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召;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也愿意。

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

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

传说,柳永的《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二)背景知识: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观,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海潮》,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情感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古代社会生活背景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杭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钱塘江”、“湖光山色”等,并分享各自的感悟。

3.4 讲解与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的意义。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成果:评价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望海潮》相关内容。

5.2 网络资源:关于杭州美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5.3 参考书籍:有关宋代社会生活、诗歌鉴赏的书籍。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如播放古典音乐、展示古代绘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

6.3 对比教学:与其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望海潮》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望海潮》,了解诗的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读懂古诗,领悟人生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读懂古诗,领悟人生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读懂古诗,领悟人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典故和哲理,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诗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哲理。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3)将诗歌中的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字词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典故,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悟人生哲理。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人生哲理的理解。

(2)进行小组分享,感受诗歌对人生的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典故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望海潮》。

2.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读后感,谈谈对诗歌中人生哲理的理解。

3. 收集其他描写大海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读懂古诗,领悟人生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读懂古诗,领悟人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哲理,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背景的理解,关键词语和意象的把握。

难点:1.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海潮》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望海潮》,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望海潮》的挂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所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2.1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 深入讲解:4.1 教师针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进行讲解。

4.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望海潮》。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望海潮》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邀请专家进行诗歌鉴赏讲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开展古诗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九、教学计划:本节课结束后,安排下一节课的内容,如继续学习其他古诗,或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等。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词赋”中的《望海潮》。

教学内容包括词作背景、词牌介绍、词文解析、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掌握词牌知识。

2. 理解并赏析《望海潮》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望海潮》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并欣赏《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海浪图片,引出课题《望海潮》。

2. 词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讲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

4. 词文解析:逐句解析词句,分析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欣赏《望海潮》的意境美。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望海潮》意象的题目。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望海潮》中的另一道意象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海潮》2. 词牌:望海潮3. 作者:柳永4. 词作背景5. 意象、情感、艺术特色6. 意境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和情感。

答案示例:(1)意象:海浪、潮声、断桥、残雪等。

(2)情感:怀古伤今、离愁别绪、壮志难酬等。

2. 课后拓展:查找关于柳永的其他词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文解析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分析。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题目。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文解析1. 意象:分析词中的海浪、潮声、断桥、残雪等意象,如何构建出一幅宏大的海潮景象,以及这些意象如何与词人的情感相互映衬。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望海潮》全文。

2.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词的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意境,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2.难点:把握词人的情感,体会词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西湖美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西湖之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杭州西湖有什么了解?它有哪些著名景点?2.学习词的背景介绍词人柳永及创作背景。

讲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柳永创作此词的动机。

3.词的内容解析指导学生通读全词,理解词意。

分析词的上片和下片,重点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词中哪些句子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这些句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词的表现手法分析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

讲解词中的象征意义,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词中的修辞手法对表现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5.词的情感把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

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如由喜悦到忧伤。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词人在创作这首词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历程?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7.课堂小结提醒学生课后背诵全词,深入体会词的艺术魅力。

8.课后作业背诵《望海潮》全词。

结合课后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词作,选择一首进行欣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学生在讨论环节表现不够积极,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个体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望海潮》中的意象和意境:我会通过展示古风插画,让学生直观感受“东南形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意象,并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词的意境。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读懂古诗,领悟人生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读懂古诗,领悟人生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读懂古诗,领悟人生。

《望海潮》是唐代杜甫的代表作,被誉为“杜甫海岳志”的最高峰之一。

本文将结合《望海潮》这篇古诗进行语文教案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读懂古诗,领悟人生。

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海潮》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理解古诗创作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感受古人的胸怀和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理解《望海潮》的意义和内涵。

4.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难点:1.领悟《望海潮》中蕴含的道理和哲理。

5.把握唐代的思想、印象,深入理解古文化和古诗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板书、课堂讨论、阅读材料、视频教学,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内涵和特点,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用一幅图片或者一段视频对海潮进行形象引入,让学生对海潮有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下:(图:一副海潮图片)2.讲授(15分钟)(1)讲解《望海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快速读一遍古诗,然后介绍《望海潮》的内容,指出它反映的是唐代时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以海潮为象征,表达出对亿万生命的关怀和思考。

(2)分析古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古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从诗歌的韵律、节奏、表现方式、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以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阅读材料(10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唐代时期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4.课堂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发,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探讨所读古诗的内涵,启发学生对诗歌创作和人生问题的思考。

5.视频教学(15分钟)通过相关视频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唐代文化和文学风貌,了解极富特色的唐代文学艺术。

6.总结(5分钟)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和思考问题,理解唐代文学的特色和价值,感悟古人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望海潮教学反思5篇

望海潮教学反思5篇

望海潮教学反思望海潮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海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海潮教学反思1这是一节公开课,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公开课不需要特殊,将日常课堂里的“说教”去掉,那就是公开课。

由于课前的高度重视,压力颇大,一时惴惴不安。

此课准备将近一个月,中间不时有老师给予专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课程结束了,有不足,有收获,在此记下几点心得体会:一、课前准备刚刚选择这首词的时候很多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说这首词不容易上,因为是柳永前期之作,不能充分反映柳词的特点,建议我另选一首。

《望海潮》确实是柳永年轻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能够发现他的抱负与理想,而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整日出入于青楼歌馆”的柳七。

是什么原因使得柳永后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应该跟学生说清楚,选择《望海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柳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学会分析。

备课时,通过上网查看柳永的生平经历,阅读资深人士对柳词的评价从而获取柳永的相关信息,以便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出分析,加深对柳永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导入课堂的时候运用了图文比较法,即展示一幅图片和一首诗,让学生从中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提出鉴赏诗词的方法。

接着就进入《望海潮》,找出此词中的意象,概括出其内容。

情感可以渗透到内容中间,通过意象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意味。

对于难以理解,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稍作提示。

如赏析句子的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写景好的或者抒情好的,使学生明确要求,能够对症下药。

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巩固意象的练习,加深意象概念,掌握意象鉴赏的方法。

三、课后体会由于是公开课,学生配合很默契,这是课前没有想得的。

鉴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授课时的感受,发觉自己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

望海潮教案反思

望海潮教案反思

望海潮教案反思教案标题:望海潮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望海潮》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掌握诗歌的基本意境和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望海潮》的全文、作者的生平介绍、相关图片等2. 教学素材:包括诗歌鉴赏分析的文章、相关视频等3. 教学工具:包括黑板、彩色粉笔、音响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望海潮》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诗歌:带领学生逐句阅读《望海潮》,并解释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4. 诗歌朗诵: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如导入环节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2. 学生参与: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 融合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素材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反馈和指导。

七、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诗歌讲座,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课外文学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教案《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教学反思
下午讲了《望海潮》。

课讲下来,学生说是听懂了,我却觉得没有讲好:没有把原先要讲的思路讲出来,依然是从前那个缺乏节制的老毛病使然,还有,就是准备还没有那么到位,灵感出现了,却没有事先准备,完全靠临时发挥。

课前看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唐宋词名家论稿》,郑桂华关于高中语文教师能力储备的书,又仔细研究了课本选文,决定把整个宋词单元的学习内容的抓手确定为选词在抒发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生命体验上的高下(依据选文柳永而苏轼而辛弃疾的顺序,判定是依据宋词写作境界与内容的流变过程而编选的,当然恰合时间顺序),要落实的读法是局部关系整合全诗大意或者主要写作内容(事、情),再整体而局部,在已经知晓大意的情况下鉴赏品味词章之美好,这个过程里可以因诗而异,再突出章法、炼字等。

所以,第一节带读单元学习提示之后,谈了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等同样能传递思想情感的文体的区别,明确了诗歌的四个特征:功能特征:抒发情感,直面生命意义;表达特征:借助形象,创造意象;声音特征:讲求音韵与节奏;语言特征:凝练精致。

同时,特别强调了功能特征,因为我们今天教宋词,必须先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直接抒发情感、最无功利性可言的诗歌面对的是一个如此功利的社会,作为高中师生的我们必须要在学诗之后解决提高做题能力的问题。

如果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到诗歌与个人生命体验的关系,他们怎么可能真正接收到解读诗歌的那些密电码?而且,这个时代的人们是需要诗的。

这一轮教学我特别注重对文体特征的把握,同时深深理解了,为什么必须先了解某一文体学习的必要性(对人们生活的作用与影响),才能更准确地找到文体学习与学生学习状况的结合点,最大程度上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

开课先简单讲了柳永其人特殊而卓越的音乐才能和他坎坷的人生,心里认为这是与学生理解词体用以歌唱的性质密切相关的:流连歌台酒肆正因为卓越的音乐才能要借助填词度曲来体现,那些词曲又多歌女伶人来表演。

一个极度珍视自己特殊才能又要走仕进之路的人必然会经历“且去填词”的坎坷。

这也反映出词自身的特点。

不过课堂言语罗嗦了点,这一重点未凸显。

更大的问题在后面。

第二节课说读法时突然在脑中浮现出局部到整体,再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再现的灵光,应该说这不是突然地,是这几天备课的结果,如果说它出现的有点晚的话,只能说我对课程的准备还显得仓促和不成熟——没有思考到位就上课了。

于是,我带着复现阅读流程的任务开始教学,但是从第一句就开始跑偏——第一句就陷入了串讲、细读的模式中。

一句句讲来,连“帘”与“幕”的区别都讲到了,边讲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对劲,但一时没有意识到问题症结在哪里,只觉得讲的琐碎,完全成了串讲,越讲越急,越讲越不对劲。

直到下课——啪,明白了!
我说要复现局部到整体再整体到局部的全过程,实际上只有第一步,而且第一步实际上是用了串讲式,是把原本第二步该有的鉴赏内容杂糅到了第一步里。

我理想中的讲法应该是这样实施的:
第一步带着学生去概括一整句一整句的主要内容,稍稍留意句间关系以及上下片关系。

到最后弄明白一个大致意思就可以。

一定要粗放些,不能嘴痒痒得管不住自己。

这一步的要点其实就是读懂其意。

第二步是要充实一些的,可以从章法方面入手,以前面发掘的句间关系为依托,搞清章法;可以从意象与情感关系入手;可以从炼字上入手······根据各诗的特点而选择。

章法一般都要讲,因为词多分上下片,不可回避章法问题;意
象与情感的讲述要注意总结符号性的意象而不能还停留在意象与情感的联系层面;炼字关乎语言品味与积累,也是重要内容。

虽然这一首《望海潮》在实际教学过程上和自己的初衷相距较远,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有很大进步,哪怕是在这一课上的:作者介绍与词特点的关系这个构想很不错;细读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全词“夸杭州”到“夸孙何”的思维水到渠成;与之相关地涉及到对本词境界格局的评价:以投赠为目的的目的使得这首精巧的词并没有什么柳永自己的生命之思,在精神境界上层次不高。

明天讲《雨霖铃》,《雨霖铃》的情感境界比《望海潮》高出许多,因为它写透了人生都要经历的离别之痛,是人类共有的经验与意识。

一定要吸取今天教训,好好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