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居住区环境论文环境设计论文:浅议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doc

居住区环境论文环境设计论文:浅议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doc

居住区环境论文环境设计论文:浅议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引言:进入了21世纪,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

而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一、居住区的性质与规模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

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

1.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

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

2.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

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

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

3.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

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

住宅组团内可设一些直接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如小百货、烟杂店、卫生站和自行车存放处等微型服务设施。

一般不设幼儿园、百货商店等公共设施,以免把嘈杂的人流、车流和噪音带进来而影响居住环境。

二、居住区景观的构成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摘要: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基本内涵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

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

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

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

现代居住景观设计论文(推荐5篇)

现代居住景观设计论文(推荐5篇)

现代居住景观设计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现代居住景观设计论文一、我国居住景观设计发展历程及问题分析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大量标准化的居住区。

整齐排列的住宅、方格网的道路设计、沥青和混凝土板进行的人工步道铺装,像这样出于机械化、标准化的设计,在与多种多样地域的自然和风土的协调方面几乎没有进行任何考虑,从而造成居住景观单调、缺乏亲切感、远离自然等问题。

二、实例分析(一)项目概况新城保元泽第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北临世纪大道,西临东湖南路,项目占地面积约为7.13万平方米,景观占地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以低层住宅为主,辅以小高层、高层住宅和商业街区。

地块原为古东湖遗址,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密布的水网已经逐渐淹没,但该地仍富有深厚的中华水文化历史渊源,“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生活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二)总体定位及思路项目总体定位是重现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居住建筑,它既要反映地域性特色,又是能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人居住行为需求的现代居住景观。

它不是简单照搬江南园林的既定元素,而是重塑江南水乡生活独有的情节。

项目最终期望达到“老年人看了怀旧,年轻人看了时尚,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境界。

(三)场地空间规划新城保元泽第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将空间作为场景时空的载体,避免空间被孤立看待。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首先,将场地汇总的水系、地形及周边环境与景观所形成的有机体系作为景观整体的骨架;其次,场地中的建筑及其他构筑物的布局、功能场所的定位等组成居住区景观的血肉;最后,在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服务于同一主题的前提下,通过保留或重读的一个个场景则是居住区景观的毛发。

(四)以水为魂的规划思路在本案中,“水”成为了贯穿全局的灵魂,凸显了“先有河后有房”的设计理念。

项目设计尊重了水乡河溪脉络,并以蜿蜒交错的水体承载整个小区的平面布局,将住区自然的分割。

因借水系,努力还原和重塑自然状态下完整的水系结构,为了打造更为理想的景观效果,在设计中特意使部分水流环绕建筑蜿蜒而行,部分又隐于自然水岸之中,使观者的视线富于变化,获得一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富于想象的观景体验。

济南市居住区规划分析论文3篇

济南市居住区规划分析论文3篇

济南市居住区规划分析论文济南市居住区规划分析论文1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

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是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一些区域协调可以依赖法律实施,但大部分的情况是自愿的合作。

在这样的组织中,规划或公众参与完全是志愿的,决策者和规划师遵从这样一种方式工作,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来自公众的支持。

这种自愿的合作组织在协调区域不同城市的利益过程中会发挥一定作用,帮助城市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公众参与。

但某些情况下会有来自地方的反对和阻力,确实需要强制实施。

可持续城市是指城市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在规模(人口、用地、生产)、结构、等级和功能等方面能够持续变化和扩大,能够进行自我升级、改善并实现结构的持续性转变。

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为基础,在资源最小耗用的前提下,通过均衡的分布农业工业、居住区、交通等城市活动,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设计,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性到可持续性变化。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貌和人们观念迅速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西方学者的怀疑。

在发达国家,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不断挖掘和利用。

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的西欧,城市决策者本着利用艺术、传统和其它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发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

住宅小区规划研究论文(全文)

住宅小区规划研究论文(全文)

住宅小区规划研究论文(全文)关键字:现代小区;规划设计。

一、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为建设现代住区,在规划设计上应逐步做到:1、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

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

住宅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有用型尤其是舒适型进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进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

二是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

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围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

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操纵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

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

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

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

2、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我国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进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

近年已有不少住区做好了个性、特色的文章,如有的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主题,有的以山水园林为主题,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有的以健康--体育为主题......都取得成功。

不但住区要表现特色,住区内住宅组团(群落、院落)也应尽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体形态、标志,尤其是大型住区。

如深圳一个名为"四季花城"的小区,就按不同季节花卉布置院落,并以花命名。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新版精品资料】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新版精品资料】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摘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更好的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

因此,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的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小区规划住宅建设宏观经济住宅产业目录:前言第一章住宅区产业发展与现状住宅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第四章个人见解第五章展望致谢参考文献前言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

住宅建设又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第一章住宅区产业发展与现状建国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我国住宅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成熟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历程,基本可归纳为休眠期、复苏期、成长期、变革期和发展期。

1.住宅产业的休眠期(1949~1978年).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影响,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户,人居居住面积仅为3.6m²,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未得到提高。

这一时期,住宅产业处于“休眠”状态。

2.住宅产业的复苏期(1979~199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进入了探索和改革发展时期。

在规划理论上逐步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并有较完善的公建配套,如:百货商店、医院等。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住宅产业在恢复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住宅建设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住宅产业的效应初见倪端。

3.住宅产业的成长期(1991~1995年).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住宅与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以全面发展.93年到95年,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经历了顶峰、受挫相持、理性回落和平稳发展的过程。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3篇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3篇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3篇第一篇一、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过于强调形式,忽视景观功能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一些设计过于强调景观的外在形式,忽视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忽视人的需要和感受。

例如,目前水景已成为小区环境景观的重点,有的开发商要求建设大面积的水景。

水景虽会带来活力,但其运用应恰到好处,不能求大、求多,否则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

水面过大,占用居民活动面积。

而且由于蒸发、渗漏、卫生清洁,需要经常补水、换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物业管理的难度和费用。

在材料的运用上,一些设计者为追求形式上的构图、近期效果,大量使用自然树木,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由于树木在短期不易恢复,生态效果和观赏效果都达不到要求。

此外,过多运用镜面花岗石、火烧板等,镜面花岗石不防滑,雨天会给居民造成伤害,而且不透水,对地面排水、周围植物的生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增加建设费用。

(二)强调硬质景观,忽视软质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特色和效果,更要注重环境的生态性。

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为了达到新颖、突出、快速见效的目的,过多强调硬质景观的建设,如设置大面积铺装,过多的喷泉水池、雕塑小品、亭台建筑等,大大缩小了绿地面积,忽视了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特点和景观特色,无法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缺少富有季相变化、色彩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也会造成建设经费上的不合理现象。

(三)简单模仿,忽视景观的本土特色目前,许多居住区景观设计忽视了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住区外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民风、民俗特征,历史文化遗迹等人文景观特征。

比如在居住区建设中,常出现大动土方的现象,不论现状条件如何,先挖山填水,再在平地上创造人工地形,没有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一些设计师对基地的传统文化涵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只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设计。

在植物选择上,未考虑其生长习性,只顾引进一些新奇的植物,对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运用较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居住区环境景观缺乏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

住宅小区环境设计论文

住宅小区环境设计论文

住宅小区环境设计论文摘要:中国风水学,作为古代阳宅、阴宅、占卜等方面著作,去除其封建迷信的部分,无疑为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具有理论指导的意义。

在选择人类居住环境、景观布局的视觉环境等一系列进行统一考虑,其目的还是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

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风水理论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营造出具有特色的小区景观。

前言当今时代,人们对居住小区外环境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居住环境无疑是以和谐的态度来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使人愉悦的居住环境,因此这样的城市景观布局必须依靠一定传统风水理论指导来完成的。

因此设计师应了解风水的真正内涵,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它,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并合理利用,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将风水科学的应用到构建与大自然和谐的住宅环境中。

1风水理论概述1.1风水定义古人认为命、运、风水这三个方面是影响人的一生的要素,对风水极为重视。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的地形条件。

住宅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住宅的选择对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及事业成败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处于好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会感觉到身心愉悦,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在自然条件差,穷山恶水的环境中生活是难以幸福。

风水学就是着重研究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情况,敎人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有利于人类的一门学问,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因此风水理论对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1.2风水理论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是风水理论中的核心思想,“天”和“人”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事物,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来使事物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表现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能够顺应自然,也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

中国古代风水思想要求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以理想的生态环境来构建美好的人文居住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论文

居住区规划设计论文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聊城分公司李保才摘要:“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

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

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关键词:居住区;居住消费意识;景观牌;一席之地住宅建设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1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规)一建筑设计一景观设计。

对这种过程的一般理解为:1)规划:居住区功能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2)建筑设计:建筑功能布置和空间造型;3)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景观与游憩设施的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

在这一秩序中,住区设计的三个阶段往往相互脱离或者联系很少,如果设计者缺乏空间观念或不考虑前一阶段的设计意图,就会出现住宅建筑与户外环境也毫无关联的情况,表现为一些琐碎的景观元素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虽名称花样翻新,却都大同小异,居住区景观建设应该根据广义建筑学的倡导,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工作者共同参加,实现三者的互动,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景观,也根据景观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景观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

住宅小区环境设计论文

住宅小区环境设计论文

住宅小区环境设计论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住宅小区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居住空间的地方,更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

一个良好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一)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一个舒适、美观、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环境可以让居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享受到放松和愉悦。

良好的绿化、清新的空气、宁静的氛围能够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增强社区凝聚力优美的环境可以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参与户外活动和交流,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提高房产价值精心设计的住宅小区环境往往能够提升房产的附加值,吸引更多购房者的关注,为开发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原则(一)以人为本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使用习惯,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居民的需求,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二)生态环保注重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通过绿化、雨水收集、节能设施等手段,降低小区的能耗和污染。

(三)整体性环境设计要与小区的建筑风格、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同时,要考虑到小区内部各个功能区域的布局和衔接,使整个小区的环境流畅、自然。

(四)多样性提供丰富多样的景观和活动空间,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设置儿童游乐区、健身区、休闲广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三、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要素(一)绿化景观绿化是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布局,营造出四季有景、层次分明的绿化效果。

同时,可以利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增加绿化面积。

(二)道路交通合理规划小区内的道路系统,确保交通流畅、安全。

设置人行道、车行道分离,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此外,要考虑到停车位的设置,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论文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论文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论文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提供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还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始终围绕居民的需求展开,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

例如,合理规划小区内的公共空间,设置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和休闲广场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活动需求;优化住宅户型设计,保证充足的采光、通风和良好的视野,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2、生态环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规划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硬化地面;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规划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功能分区合理明确划分小区内的居住、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域,避免相互干扰。

居住区域应保持安静、舒适,商业区域要便于居民购物和消费,公共服务区域要方便居民办理各种事务。

同时,要合理规划交通流线,保证小区内道路畅通,行人与车辆安全有序。

4、安全性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

设置完善的安保系统,包括门禁、监控设备等;合理规划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人员和进行灭火救援;加强小区内的照明设施,提高夜间的安全性。

二、住宅小区的空间布局1、建筑布局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日照、通风和景观等因素。

常见的建筑布局形式有行列式、围合式和点群式等。

行列式布局能够保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但景观较为单一;围合式布局可以形成相对集中的内部空间,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能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点群式布局则较为灵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但在日照和通风方面可能需要更加精细的设计。

2、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是居民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包括小区广场、花园、步道等。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论文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论文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还要注重环境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便利性以及社区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始终围绕居民的需求展开,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和心理感受。

例如,合理规划住宅的朝向和布局,以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设置便捷的步行通道和无障碍设施,方便居民出行;营造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和社交的需求。

2、生态环保在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合理规划绿地和景观,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小区的生态品质;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3、功能分区合理将住宅小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域、公共服务区域、休闲娱乐区域等,使各个区域相互协调、互不干扰。

同时,要保证功能分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

4、交通便捷良好的交通规划是住宅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设置出入口,避免交通拥堵;规划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保障行人安全;设置充足的停车位,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5、安全性确保小区的安全是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

通过设置门禁系统、监控设施、消防设施等,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合理规划小区的布局,避免出现治安死角。

二、住宅小区的空间布局1、住宅布局住宅的布局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等。

行列式布局整齐有序,通风采光良好,但景观较为单调;周边式能够形成较为封闭的内部空间,有利于营造安静的居住环境,但部分住宅的采光和通风可能会受到影响;点群式布局灵活自由,能够充分利用地形,但管理相对复杂。

在实际规划中,应根据小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居民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住宅布局形式。

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一、相关概念及内涵1.居住区的涵义更贴近于居住社区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原则上应该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分析。

但实际过程及其最终成果上来看,物质规划一直在居住区规划中占有主核心位置。

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在大部分的居住区规划中较少被考虑其中,更多的关注到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活动场所,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2.居住区环境居住区环境主要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和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室外空间环境。

其中,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物质构成要素,即建筑、水体、植物、道路、庭院、公共设施等实体要素;一种是精神构成要素,即环境历史、文脉、特色等。

3.居住区环境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两大类。

通常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我们称之为自然景观环境。

如四川的九寨沟和广西的桂林山水等;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为代表的体现其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等氛围的文化风景我们称之为人文景观环境,是以人文背景为主、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

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南京的明孝陵等。

居住区环境设计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对居住需要和享受的手段。

它是一门以空间审美为主导、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诸如建筑学、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材料学、美学等学科影响的学科。

二、环境认知相关概念每一个设计作品的出现都是设计师们思想的体现,但并不是每个成果都会被人们很好的吸收和使用,很多环境景观设计是没有发挥其本身功能的,这让人感到遗憾。

环境认知:我们通常把人们识别和理解环境的方式称之为环境认知环,就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

人类的大脑用来判断,感觉器官从环境中受到刺激从而来评价环境,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

证实因为人类的各项感受,才形成了我们景观设计的尺度,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与热觉等。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结课论文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结课论文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结课论文——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要求姓名:陈豪年级:2010专业:城市规划班级:2学号:3010206115指导教师:蹇庆鸣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于1999年10月跨入老龄化社会,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7%)。

至2004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1%。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

更为严重的是,据统计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总数已达1100万人,占老年总数的1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

老年人既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又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特殊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活动特点。

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的研究是社会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从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出发,对城市的老年居住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设计理论,这既是我国尊老传统的具体表现,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现和提出问题:1.居住区内的小型养老设施少,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养老设施基本上为非盈利性的,开发商和管理部门可能更重视高盈利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管理。

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从人口比例的指标上界定居住区内有多少老人需要以托老所或养老院的这种日托或全托的护理方式。

而且与托儿所和幼儿园相比,这种需求的人口比例在一定时期内是累加的,从而导致了养老设施在居住区规划和实施中的困境。

2.居住区住宅选型单一,住宅内无障碍设计考虑少。

目前,我国居住区的住宅选型相对单一,尤其是中小城市单户住宅面积过大,导致用地和能源的浪费,花费高,居民可选择余地小。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以在宅养老为主,但据调查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和老年人同住,大部分老年人也愿意选择独居方式,但均愿意与同住一个居住区。

(完整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完整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完整版)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分析论文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

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

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

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

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

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

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虽有某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同小异,互相雷同,地方特色不明鲜,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

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

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的有机结合。

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一、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

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

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

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

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

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

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

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

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

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

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

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居住区景观环境分析论文

居住区景观环境分析论文

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分析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房地产市场加快了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开发商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美丽的生态家园已成为一个趋势。

住宅建设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就是“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理念的兴起。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分析,小区设计、绿化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以人为本”,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小区建设必须围绕“人”这个主体,一切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更好的享受美好生活已成为新话题,消费者买房不只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更重要的是找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益寿延年的好环境,其中就包括了提供美的享受。

现代居住区的绿化呈现几种趋势:(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塑造了绿意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构思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它应该是一个栖息地的概念,是讲究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景观作品。

景观设计师们在处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不仅是在建筑物外部空间中构筑一种开放性小区居民生活活动的户外环境,更应明确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的活动与生活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态结构健全,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论居住小区规划的环境设计

论居住小区规划的环境设计

论居住小区规划的环境设计[论文关键词]居住小区规划环境设计[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我国的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独创性。

只要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不拘泥于教条,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寻求多元化发展,就不难营造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居住小区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其环境设计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怎样创造一个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一)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以建筑为主体:在住宅室外环境设计中,所有室外构筑的设计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

当它们的尺度、比例、色彩、质感、形体、风格等与主体建筑相协调,形成有机的统一状态时,住宅的室外环境设计才能达到环境的整体和谐。

(二)环境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本:室外环境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因此,首先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

所有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的的齐全的使用功能,环境的布局要考虑人的方便与安全。

(三)艺术设计是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现代住宅环境设计的目的除了营造一个舒适与方便的居住环境之外,必须在环境中体现美的旋律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绿化是优化室外空间的重要因素:住宅环境绿化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而形成绿地。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构建户外生活空间,满足各种休闲环境的需要。

另一种是创造自然环境,通过景观小品等手段创造优美的室外环境的设施。

(五)景观小品是居住区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在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绝不能忽视景观小品的设置,如雕塑、水景、灯具、桌椅、凳、阶梯扶手、花架等,它们既给居住生活带来了便利,又给室外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结课论文——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要求姓名:陈豪年级:2010专业:城市规划班级:2学号:3010206115指导教师:蹇庆鸣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和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于1999年10月跨入老龄化社会,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7%)。

至2004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1%。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

更为严重的是,据统计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总数已达1100万人,占老年总数的1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

老年人既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又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特殊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活动特点。

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的研究是社会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从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出发,对城市的老年居住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设计理论,这既是我国尊老传统的具体表现,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现和提出问题:1.居住区内的小型养老设施少,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养老设施基本上为非盈利性的,开发商和管理部门可能更重视高盈利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管理。

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从人口比例的指标上界定居住区内有多少老人需要以托老所或养老院的这种日托或全托的护理方式。

而且与托儿所和幼儿园相比,这种需求的人口比例在一定时期内是累加的,从而导致了养老设施在居住区规划和实施中的困境。

2.居住区住宅选型单一,住宅内无障碍设计考虑少。

目前,我国居住区的住宅选型相对单一,尤其是中小城市单户住宅面积过大,导致用地和能源的浪费,花费高,居民可选择余地小。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以在宅养老为主,但据调查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和老年人同住,大部分老年人也愿意选择独居方式,但均愿意与同住一个居住区。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在,不远行”已经成为历史。

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家庭户均人口下降,而住宅户均面积却盲目求大,造成利用率不高。

3.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务的设施少。

以住宅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要求城市社区提供舒适、方便、周到的服务。

但由于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匮乏,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一,甚而产生“老而无用”心理。

尤其是年轻老年人,离职往往带来身、心、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他们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交流与慰籍,更迫切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诸文化娱乐活动设施。

目前能为老年人提供书报阅览、书画、文娱、茶座等的社区服务设施很少,即便是有的高档社区提供这种场所收费也是比较昂贵,使大部分老人对这种服务望尘莫及。

4.规划中忽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

人类对绿色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混凝土丛生的喧嚣城市,老年人有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需要一个绿色、宁静的场地去晨练、溜鸟、呼吸新鲜空气或与他人交流。

而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和管理者常重视居住区公园的建设,而忽略小区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开发商往往在小区或组团绿地内插建一些其它的小型公共设施或市政设施,虽然公共绿地的指标满足了要求,但小游园或组团绿地内的活动设施或场地就被挤占,丧失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作用。

5.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

目前,我国居住区的医疗保健设施尚不完善,疏于管理,虽然一些居住区建有卫生站、门诊所、护理院等,却门庭冷落,究其缘由主要是卫生站和门诊所等的设备简陋,医护人员良莠不齐,使需要就诊的病人望而却步。

而就城市而言,基层医疗保健设施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既能方便广大居民,又能缓解目前大医院就医难、住院难的问题。

老人们体质较弱,身体经常出现一些小毛病,但病情并不严重,不一定前往距离较远的大医院就医,他们更希望能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或由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服务。

6.忽视了居住区空间设计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活动范围缩小,其在居住区驻留时间要较其他年龄段的人长。

利用居住区的户外空间设计可增强老年人现实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现在有些居住区的主要户外空间常常因为午后的高温和炫光或风太大或冬季过冷而限制了老年居民的使用。

户外空间的整体布局和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户外空间的使用、吸引力以及安全感、方向感、服务的有效性,甚至是居民对社区的印象。

而且空间的雷同,也往往使老年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使其丧失独立生活的信心。

所以确保户外空间的安全性、私密性、标志性、舒适性和流通性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7.居住区内无障碍设计缺乏。

目前人们对城市交通和城市一些大型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计已有一定的重视,而对居住区内部的无障碍设计却往往被忽略。

一些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居住区食品店、百货店、浴池、饮食店、邮电局、医疗站等服务部门实现无障碍通行,对于老年人生活自理,很有必要。

还有居住区内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无障碍设计也很重要,因为联系住宅、道路、公共绿地和居住区公共设施的道路不通畅,就会限制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活动范围。

8.社区养老专业队伍缺乏统一管理,业务水平偏低。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引起老龄产业的革命,为老年人服务的一些行业会应运而生。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监督,否则会导致盲目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社区内为老年人服务的业务队伍,没有统一的管理,也未经专业培训,业务素质低,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论述和分析:进入老年后,人的生活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了他们对环境的感知、判断、理解。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

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

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

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

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居住条件、住区环境、城市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

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围,由此对住区作为"人生安乐窝"意义的理解也最深。

总之,创造老人生活的优质环境、提供照顾老人的方便条件将成为我国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新领域。

1.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宽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这种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

在人口老龄化的状况下,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必须综合考虑这一新生的社会因素,使住宅区规划与社会规划相结合,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延伸,把"社区"建设作为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深层次的研究课题,将住区视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运动的一部分,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

2.设计理念需要重新定位以往住宅区从规划布局到单体设计、从住宅的外部环境设计到内部装饰,基本上都是以成年人和身体健康者的行动标准为依据的,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由于我们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住宅区规划建设的影响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客观的、长远的、战略性的指导思想,没能把住宅区建设作为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来看待;因此,那些大量对成年人、身体健康者来说是正常合理的居住环境却给这些行动相对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是巨大的障碍。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现有的住宅区的环境和设施就越发显得不能适应这种年龄结构上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要求。

因此,"以人为本"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理念需要重新定位。

在老龄化社会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须从住区的可持续性出发,应该更多地面向那些行动范围常常只能局限于住宅区内的老人,面向那些活动能力下降、行动灵活性差,视力听力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应该更多地设身处地地为年老者考虑,把他们对居住环境、居住建筑类型、设施配置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贯穿到住区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要求。

3.规划结构需要更新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他们所提供的专用设施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将从许多方面影响着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例如,根据我国目前仍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为了提高普通家庭中老人的户外活动质量,住宅区的基本组成单元及其规模趋向于如何能更好地组织和丰富他们的邻里交往与生活活动内容为准则,这对长期以组团为基本组合单元的居住小区结构提出了新的概念。

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客观上产生了需要加强住宅区的整合作用以及社会化养老的迫切要求,由此出现了老人住宅、老人公寓、托老所等"新生事物",住宅区成为住宅社区,设施的配置和服务趋于社会化,从而使住宅区的功能结构趋于更加复杂。

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安全而易于识别,在老年人的活动圈内,应该杜绝穿越的机动车交通,因此,我国住宅区一直沿用的人车混行的道路交通结构应被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新的形态所取代。

4.继续再规划机制需要建立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成年-老年的发展阶段,同时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因而住宅区的使用也随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成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有机整体。

但现有的住宅区规划是一次性的,规划中对未来需求的预测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一要素,通常采用静态的终极的住宅区规划建设方法。

因而在当今人口老龄化时,大多数的居住区就显得无法适应,难以满足要求。

这一方面要求在居住区规划与建设中要有可持续的观念,在始建时给住区留出发展空间,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建设发展用地;另一方面提出了在住宅区建成后,要像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定期修编那样,建立继续再规划机制,对住区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完善,不断消除其现有的不足,如老人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稀少、社区感和安全感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等,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需求。

5.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需要扩充当前居民对社会保障设施的需求往往要在街道、地区或更大的范围内才能解决。

人口老龄化趋势使老年人成为居住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的特殊群体,所以在住宅区内就近就地向老人提供各种设施和服务就成为必需,特别是对于那些各种能力正在逐渐减退、自己越来越不能照顾自己,而日益要依赖他人协助料理家务和提供各种医疗卫生保健等社会性服务的老年人来说,更是非常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