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总结1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四文档:专题一_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_word版有答案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 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 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 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打败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击破东、西突厥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 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分路出击东突厥; 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 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 (1)举措⎩⎨⎧ 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从此, 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 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 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 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知识点三 贞观之治1.含义 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2018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1含答案
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预习导引知识点一“秦王扫六合”1、条件(1)国力强大: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重用人才:重用李斯、王翦等杰出人才。
(3)制定战略: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开展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4)顺应潮流: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
3、意义: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
[重点精讲]秦统一的条件(1)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但是,这种兼并战争在客观上有利于结束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逐步从局部统一走向全面统一。
(2)战国后期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地逐渐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3)“百家争鸣”为统一局面作了舆论准备,被秦始皇采用的法家思想强调集权,主张用暴力实现统一。
知识点二确立中央集权制1、措施(1)创立“皇帝”尊号,并成为以后专制君主的专用名词。
(2)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3)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制约,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2、特点(1)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2)官吏之间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
3、作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图解历史]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知识点三“大一统”政策的实施1、统一文字(1)措施: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
(2)影响: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1)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各地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
(2)为使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统一车轨。
3、大力发展交通(1)陆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2)水路:疏浚了鸿沟,开凿了灵渠。
4、巩固边防: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注意问题: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秦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主要业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3、功过评价:功: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④严刑峻法、赋役役繁重,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A、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历史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作用不大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解析:选B。
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日益强大,为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B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
2.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B.“以至万世而为君”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D.“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解析:选A。
秦始皇大权独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导致其如此劳累。
3.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
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①云贵地区②西藏地区③岭南地区④东北地区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题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在云贵地区和岭南地区设臵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进行管辖,自此两广和云贵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版图。
②西藏地区在元代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版图,④东北地区在清代初期正式划入中央王朝版图,所以答案选A。
4.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解析:选A。
A项是小篆;B项是楷书;C项是行书;D项是草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
5.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③加速了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联系④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学案(含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节千秋功过——秦始皇德清高级中学闻霞★考纲: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考点: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基础知识一、秦统一六国1、条件:⑪客观:①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诸侯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⑫主观: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②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和“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
2.过程: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方式:兼并战争)3.意义:⑪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进入大一统时代,祖国版图初步奠定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二、秦巩固统一的“大一统”措施三、评价秦始皇1、功: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⑪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⑫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内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⑬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⑭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促进了民族融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过: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秦始皇暴政表现)⑪徭役兵役繁重,滥用民力物力,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修筑长城等,破坏了生产,加重了人民负担⑫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高中历史选修4单元提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单元提升(一)主题一封建社会中“治世”和“盛世”的含义及出现的原因1.“治世”和“盛世”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治世”或“盛世”。
2.“治世”“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
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⑤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
主题二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异同1.相同点(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普遍推行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设立了南书房,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主题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知识梳理(人教版选修四)1
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章节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秦始皇:开创国家统一新纪元,并建立颇具系统性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措施。
唐太宗:发展国家统一局面。
通过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使民族统一达到辉煌。
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面对内外形势变迁,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缔造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代。
总之:秦始皇是法家形式的维统;唐太宗是内修繁荣然后吸附的儒家怀柔之策;康熙帝是内忧外患的新形势下坚持统一与主权不动摇,策略得当。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原因:历史发展的趋势,春秋战国时代各因素因缘际会的结果⑴时代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⑵秦国因素: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军功爵制),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2、过程:(10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①先灭弱韩:前230年韩国用“疲秦计”;“先取韩以恐他国”②离间灭赵:前228年扫除两翼,最后灭齐战略;离间计李牧被杀,赵括代廉颇③水灌灭魏:前225年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大梁城④王翦灭楚:前223年秦王知错能改,请出老将王⑤北灭燕国:前222年荆轲刺秦,秦据借口灭燕⑥完胜灭齐:前221年孤掌难鸣,势如破竹3、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
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
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④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功绩:①机智果敢。
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
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
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创立儒学的条件:(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2)历史传统:“儒”地位的变化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主要思想:①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
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②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3、地位和影响:①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②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③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练习)
1.唐太宗自己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唐太宗善于纳谏和自我反省B. 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C. 唐太宗时期经济繁荣D. 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很重2.“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
”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A. 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B. 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C. 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D. 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 “四维(指礼义兼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 “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 “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4.康熙帝的诗句:“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其中所反映的事件是()A. 亲自率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B. 抗击沙俄入侵,显示了国威C. 平定了“三藩之乱”D. 解决了东南沿海的边患问题5.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三年(前224年)甲兵六十万灭楚,“以令于天下”的大势已成,称帝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这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 秦始皇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B. 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D. 实现法治和思想大一统6.羁縻府州是唐朝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的管理机构B.羁縻府州的首领是由唐中央政权重新任命的,官位可以世袭C.羁縻府州管理下的各部落,不编户籍,不上贡赋D.所属州县通常都由都督府节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7.亲政后的康熙帝采取果断措施,运筹帷幄,最终平定了“三藩叛乱”,其根本目的是()A. 维护国家的统一B. 巩固清朝的统治C. 收回西南地区D. 以此取得朝廷内鳌拜势力的支持8.“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A. 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B. 促进了民族融和C. 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D. 有利于社会稳定9.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历史选修4单元测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2.秦朝之所以能“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主要是因为()。
A.秦国经济高度发展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秦始皇有卓越才能D.秦朝有完备的律法3.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形成世卿世禄制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C.秦律严苛细密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5.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如图),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A.弘扬法家思想B.压制儒家文化C.巩固政治统一D.彰显皇帝威严6.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
①基本消除了敌对的政治势力②稳固了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核心地位③为其登上皇位扫平了道路④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8.“贞观二年,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
……自(贞观)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价格下降B.政府压制手工业,丝织业产量下降C.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大量投入市场D.重农抑商导致市场货物紧缺9.有人曾经做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A.慎用刑法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D.重视纳谏10.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高中历史专题达标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含解析)(选修4)
专题达标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选择题 ( 共 8 小题,每题 3 分 )1.秦始皇一致国家后采纳一系列措施稳固国家一致,此中最有益于除去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措施是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医生B.推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一致胸怀衡D.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分析:选C此题考察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题中波及的是地方与中央, A 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没关, B 项分封制与秦朝没关,D项促使沟通,有益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
C 项则从经济和政治双方面来表现,最有益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峙。
2.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①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②确立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④合适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分析:选 D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向,取销了本来的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有益于国家的一致,为此后社会所沿用。
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备,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资料表示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互相制衡C.中央权利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该实现专制统治分析:选 A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备”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能够判断 A 项正确。
4.唐太宗频频重申“存百姓”的思想,其本质是()A.争取民心,稳固社会次序B.保护正常封建统治次序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中心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分析:选 B封建统治者有英明者能汲取历史教训,往常采纳轻徭薄赋或养精蓄锐的政策。
唐太宗作为一个比较开通的君主,重申“存百姓”主假如看到历史上暴政亡国亡天下的历史教训,为了保护和稳固正常的封建统治而重视“存百姓”的,故 B 项正确。
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清朝重建。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测试: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秦在统一的过程中灭掉了六国,下列国家被秦灭亡的先后顺序应是①韩国②魏国③楚国④齐国A.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②①③④D。
①③④②答案:A解析: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是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策略。
而此题问的是北美独立。
2.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A.大规模修筑长城B。
颁行通行全国的秦律C.统一度量衡和货币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秦始皇要竭力避免的是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容易选择了。
3。
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
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
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
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必修一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A.实行皇位世袭B.树立中央权威C.严格控制地方D。
皇权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5。
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颠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A.都江堰B.秦长城C.唐长安D.明皇宫答案:B解析:秦朝修筑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6.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活跃的思想文化的需要③保护地主阶级土地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秦朝统治者进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因此②的叙述是错误的,将带②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7。
古人对秦朝统治短暂原因的分析,最符合实际的是A。
高中历史专题测评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民版选修4
专题综合测评 ( 一)( 时间: 45 分钟分值:90分)1.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
汉方闻此言,欲通使, ( 张 )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听说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全部,语皆在《西域传》。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认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1) 依据资料一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成功的原由。
(8 分 )(2) 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剖析张骞的历史贡献。
(7 分 )【分析】第 (1) 问主要考察学生正确解读资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能够从西汉国力富强对匈奴采纳攻势和大月氏欲联系汉朝共同应付匈奴双方面回答。
回答第二小问时主要联合资料“ 月氏遁而怨匈奴。
汉方闻此言,欲通使,( 张 )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认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归纳总结。
第(2) 问主要从稳固多民族国家的一致、还击匈奴、中外联系及中原地域与西域的联系等角度归纳总结,同时注意联合资料“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听说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全部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认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即可。
【答案】(1) 背景:汉武帝期间国力富强,对匈奴采纳攻势;大月氏欲联系汉朝共同对付匈奴。
原由:利用匈奴和西域各族矛盾;皇帝的相信和支持;西汉国力富强,张骞个人的优异质量。
(2)贡献:为西汉抗击匈奴成功创建了条件;增强了内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使了一致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通确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文档: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总结1 Word版含答案 (2)
专题总结(一)一、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贡献及影响二、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异同1.相同点(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例题】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
……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
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
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
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文档: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重点:掌握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突出贡献。
2.难点:客观评价康熙帝。
知识点一少年天子1.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四大臣辅政。
2.1669年智除严重威胁皇权的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知识点二平定三藩1.背景(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了全国的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2)康熙决意削除三藩,吴三桂收到撤藩令后,公开举起了叛旗。
2.经过:1673~1681年,康熙帝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的叛乱。
3.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统一的趋势,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深化拓展]平定三藩叛乱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知识点三统一台湾1.背景(1)1661年,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台湾同清廷处于对峙状态。
(2)康熙亲政后,采取了攻抚兼施的方针,筹划统一台湾。
(3)1681年,康熙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着手进取台湾。
2.概况(1)军事进攻:1683年,施琅率水师从福建出发,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塽奉表投诚。
(2)政治管理: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影响: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强固了东南海上防务,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知识拓展] 台湾府的设置清朝设置台湾府,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及对台湾的开发,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巩固了东南海防。
知识点四 抗击沙俄 1.背景:(1)沙俄扩张:从16世纪中叶开始,沙皇俄国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2)康熙筹划:两次亲赴塞外,视察东北,做好了抗击沙俄的准备。
2.过程(1)1685年,清军进兵雅克萨,俄军被迫投降。
(2)1686年,俄军卷土重来,康熙派军重创俄军,俄军被迫同意讲和。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单元检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附答案)含解析
历史人民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统一六国B.秦北击匈奴C.修筑万里长城D.管辖西南夷2.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专制集权体制确立的反映3.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④修筑驰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千秋功业的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A.从谏如流,知人善任B.缔造统一,创立新制C.巩固统一,维护主权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5.“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6.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这里的“胡风”主要指()A.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B.北方匈奴族的风俗习惯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D.民族融合的风气7.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8.“贞观之治”出现政治清明局面的原因不包括()A.唐太宗善于纳谏用人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革新政治、完善制度D.皇权专制有所削弱9.“闽之海外有台湾……初为颜思齐问津,继为荷兰人窃据……(后)归于圣代,入版图而输赋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总结(一
)
一.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贡献及影响
二.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异同
1.相同点
(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
(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例题】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
……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
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
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
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
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
……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材料一“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材料一“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县。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可以归纳为民族平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可以归纳为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根据材料三“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可以归纳为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三“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
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可以归纳为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思想:民族平等。
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
(3)意义: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材料题可分为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
正确找出历史材料题中的隐性突破点,是判断和解答材料题的关键。
(1)标点符号。
尤其以句号和分号的思考价值最大。
因为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可以提炼出一个要点。
(2)材料的开头结尾。
在一段文章中,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核心部分。
(3)题干中的提示信息。
也是仔细审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此能够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方向。
(4)材料中的时间或人物。
时间.人物往往是解题的风向标。
(5)材料的出处或注释。
材料选自的文章和作者及图表的注释都对解题有关键的帮助作用。
(6)分值。
主要针对材料解析题而言的。
量体裁衣,看分答题。
通过分值我们可以判断出答题的角度和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