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重要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非常重要,它影响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

首先,让我们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包括氮的固定、硝化、硝酸还原和氨化等环节。

首先是氮的固定过程,氮气固定成无机氮化合物,如氨、硝酸盐等,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氮沉积和氮固定细菌完成。

氮沉积是指氮气通过大气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或水体中。

氮固定细菌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和其他生物可以利用的无机氮化合物。

其次是硝化过程,该过程分为氨氧化和亚硝化两个阶段。

氨氧化是指氨被氨氧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而亚硝化是指亚硝酸被亚硝化细菌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硝化过程是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重要过程。

然后是硝酸还原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缺氧条件下,硝酸盐会被还原为亚硝酸、氨和一氧化二氮等形式,这些产物主要由厌氧细菌产生。

最后是氨化过程,该过程是指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氮化合物在缺氧状态下由细菌还原为氨。

氨会进一步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氮形式。

氮循环的不同过程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中氮的平衡。

然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化肥的使用,使得氮固定过程剧增,进而导致土壤中氮的浓度升高。

这种过度的氮输入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氮的过度输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升高。

这会引发藻类繁殖,形成赤潮和水华,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其次,氮的过度输入还会导致氮沉积增加,影响土壤中氮的平衡。

过多的氮会导致土壤酸化、养分失衡,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土壤贫瘠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氮氧化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它们会与空气中的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减少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一学案: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含答案

化学《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一学案: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含答案

第3课时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学习目标定位]1。

知道硫的存在及其化学性质,会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2.能够从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角度理解不同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知道影响它们转化的因素,会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一、硫1.阅读教材,判断下列关于硫的叙述是否正确?(1)硫在自然界中既能以化合态又能以游离态存在()(2)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中常含有硫元素()(3)硫是一种淡黄色的不溶于水的固体()(4)实验室用二硫化碳除去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黄()答案(1)√(2)√(3)√(4)√2.硫是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能与许多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

请写出硫分别与①Fe、②Cu、③H2、④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各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答案①Fe+S错误!FeS,S是氧化剂,Fe是还原剂;②2Cu+S错误!Cu2S,S是氧化剂,Cu是还原剂;③H2+S错误!H2S,S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④S+O2错误!SO2,S是还原剂,O2是氧化剂.硫的性质注(1)除去硫,可用CS2溶解.(2)3S+6NaOH错误!2Na2S+Na2SO3+3H2OS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用热的NaOH溶液可除去单质硫。

1.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组成该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A.Cu2S B.SO3C.FeS D.H2S答案B解析由于S的氧化性相对O2和Cl2较弱,只能将变价金属氧化成较低价态,故S与Cu、Fe化合,分别生成Cu2S、FeS,S与O2直接化合只能生成SO2,S与H2化合生成H2S。

2.硫的氧化性不如氧气强,在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这一事实的是()A.S+O2错误!SO2,O2是氧化剂、S是还原剂B.S是淡黄色固体,O2是无色气体C.氢硫酸放置在空气中易变浑浊(2H2S+O2===2S↓+2H2O) D.S和Cu反应只能生成Cu2S(硫化亚铜),而O2与Cu反应生成CuO答案B解析A项,S与O2化合时,O2作氧化剂,硫作还原剂,说明氧气的氧化性比硫强;B项,不同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单质的存在状态无必然联系;C项,氢硫酸放置在空气中易变浑浊,是氧气将硫置换出来,说明氧气的氧化性比硫强;D项,S可以将Cu氧化生成Cu2S(Cu的化合价为+1),而O2可以将Cu氧化为CuO(Cu的化合价为+2),说明氧气的氧化性比硫强.二、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1.常见不同价态硫的化合物(1)-2价:H2S、Na2S、FeS等。

生态学固氮作用

生态学固氮作用

生态学固氮作用生态学固氮作用是指一种特殊的生物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某些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从而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

固氮作用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维持氮循环的重要环节。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关键元素之一,但大气中的氮气对植物来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通过固氮作用,生态系统能够转化大气中的氮气为可供植物利用的氨,这样就能够满足植物对氮的需求,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固氮作用对土壤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固氮作用,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氨,这样就能够将大量的氮固定在土壤中。

固定的氮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为作物生长提供营养,减少对化学肥料的需求。

此外,固氮作用还能够提高土壤的结构和水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固氮作用的机制主要分为生物固氮和非生物固氮两类。

生物固氮是通过某些细菌、蓝藻和豆科植物根瘤菌等微生物来实现的。

这些微生物具有一种特殊的酶,叫做固氮酶,能够催化氮气转化为氨。

这些微生物通常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植物提供碳源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微生物则为植物提供固定氮的能力。

非生物固氮主要是通过闪电、高温和高压等自然现象来实现,这些事件能够使大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等反应产生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随后会在大气中降解为氮氧化物,最终以降雨的形式降入土壤中。

固氮作用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利用和保护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农田的肥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固氮作用还能够减少氮肥排入水体和大气中的现象,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

总之,生态学固氮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过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改良土壤、提高农田肥力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系统管理和农业生产中,应合理利用和保护固氮作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3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教案苏教版2

高中化学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3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教案苏教版2

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能以含氮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例,分析和探讨化学工业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2。

能运用绿色化学的思想对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进行初步的评估,提出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建议。

一、铵盐的性质1.铵盐:由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2.物理性质:多为无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3.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①NH4Cl受热容易分解:NH4Cl错误!NH3↑+HCl↑(填化学方程式)。

②NH4HCO3受热容易分解:NH4HCO3错误!NH3↑+H2O+CO2↑(填化学方程式)。

(2)与强碱的反应:①固体反应:NH4Cl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错误!NH3↑+NaCl+H2O.②固体反应:NH4Cl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 +Ca(OH)2错误!CaCl2+2NH3↑+2H2O。

③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加热)为NH错误!+OH-错误!NH3↑+H2O。

稀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加热)为NH+,4+OH-===NH3·H2O。

有两瓶溶液是NH4Cl溶液和NaCl溶液,如何区分?[提示]取其中一种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NaOH 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该溶液为NH4Cl溶液,否则为NaCl溶液。

二、常见氮肥及其使用1.常见氮肥分类性质特点注意事项铵态氮易溶于水、不稳定、与碱反应低温保存,深施盖土,避免受热;不可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合使用2.合理使用化肥(1)考虑因素:土壤酸碱性、作物营养状况、化肥本身性质。

(2)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①长期使用化肥的土壤容易酸化、板结。

②部分化肥随着雨水流入溪水、河水和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污染。

微点拨:坚持优先保护环境,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

三、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1.氮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高中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卷

高中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卷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某100 mL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4 mol·L-1和0.1 mol·L-1。

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 g铜粉,加热使反应发生完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A.所得溶液中c(Cu2+)=0.225 mol·L-1 B.所得溶液中c(Cu2+)=0.03 mol·L-1C.所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448 L D.反应中转移0.06 mol的电子2.实验室常用下图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试剂的选用错误的是()A.甲试管内溶液变为蓝色B.乙试管中品红溶液红色褪去C.棉花上喷入的溶液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D.棉花上喷入的溶液可能为饱和碳酸钠溶液3.在碳、氮、硫的氧化物中,许多是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当它们分散到空气中时,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

下列有关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将有利于减少这些氧化物的产生B.这些氧化物使雨水的pH<7,我们把pH<7的雨水称之为酸雨C.氮与硫的氧化物还能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D.“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4.下列实验最终能看到白色沉淀的是()A.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钙溶液中B.过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过量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D.过量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中5.某食品袋内充有某种气体,其成分可能是()A.氧气B.氮气C.氯气D.氢气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A.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吸纯氧保持健康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燃料7.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氨B.氨水C.漂白粉D.氯水8.将SO2通入一定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该溶液溶质组成不可能为()A.Na2SO3和NaOH B.NaHSO3C.NaHSO3和Na2SO3 D.NaOH和NaHSO39.下列物质久置在敞口容器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时溶液质量增加的是()A.澄清石灰水B.浓硫酸C.浓盐酸D.氯化铁溶液10.将24 mL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混合气体和12 mL的氧气通入倒立在水槽中盛有水的量筒内,充分反应后,量筒里液面上升,最终剩余3 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一氧化氮的体积为()①16 ml②16.5 ml③7.5 ml④6 ml⑤18 ml⑥12 mlA.①②B.⑤⑥C.③④D.②④11.下列关于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时都能与铁发生反应,放出气体B.加热时都能与铜发生反应C.硫元素的化合价都是+6价D.都能作为气体的干燥剂1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的浓硫酸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结论相符的是()A.若②为浓盐酸;产生大量气体产生;说明硫酸的酸性比盐酸强B.若②为铜片;有气泡产生,底部生成灰白色固体;说明浓硫酸有强氧化性C.若②为蓝色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变为白色;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发生物理变化D.若②为蔗糖;白色固体变为黑色海绵状,有气体放出;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氧化性13.将体积为V的试管充满NO气体,如图进行实验。

农田土壤氮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土壤氮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土壤氮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氮是作为生命中必需的元素之一,在土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农田土壤氮循环的合理管理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田土壤氮循环的相关概念、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管理农业氮素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一、氮循环的概念和机制氮循环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氮元素在空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氮的固定、转化、吸收和释放。

其中,氮的固定主要是指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或硝酸盐形式,这一过程主要通过植物共生菌和化学反应来实现。

而氮的转化则是指将氨或硝酸盐转化为其他化学形态的氮,如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氮的吸收则是指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形式。

最后,氮的释放包括植物的死亡和有机质的分解,从而释放出土壤中的氮元素。

二、农田土壤氮循环的影响因素农田土壤氮循环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壤性质、气候条件、作物类型和农业管理措施等。

首先,土壤性质对农田土壤氮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氮贮存和释放能力,例如贫瘠土壤的氮循环速度较慢。

其次,气候条件也会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氮循环。

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速率。

此外,作物类型和农业管理措施也是农田土壤氮循环的关键因素,例如不同的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同,而化肥的使用和施肥技术也会影响氮的固定和转化过程。

三、优化农业氮素的管理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管理农业氮素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农民可以选择适合的作物种植,不同作物对氮的需求和利用能力不同,选择合适的作物有助于减少氮素的浪费和排放。

其次,农民可以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求来精确施肥,避免过度施肥导致的氮素的积聚和流失。

此外,采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也是优化农业氮素管理的一种方法,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土壤中氮元素的循环和利用。

最后,农民可以引入农业循环系统,通过合理轮作和种植绿肥来实现氮的固定和转化,从而减少对外源氮素的依赖。

氮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氮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氮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其中,氮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氮经过了复杂的转化和循环过程,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文将就氮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探讨。

一、氮元素的生态意义氮是生命所需的主要元素之一,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形式,如大气中的氮气(N2)、土壤中的氨(NH3)、尿素和硝酸盐(NO3-)等。

氮元素在生态学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构成DNA、RNA和氨基酸等生物分子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蛋白质、酶和细胞壁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氮元素在维持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氮元素的转化过程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经历了一个循环过程,通常被称为氮循环。

氮循环包括以下重要过程:1. 氮固定氮固定是指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生物体可利用的形式。

此过程可以由三种机制完成:闪电、工业固氮和自然的生物固氮。

通过这些机制,大气中的氮转化为了有机氮或无机氮。

无机氮主要包括氨(NH3)和氮氧化物(NOx)。

这些化合物可以被生物体吸收利用或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氮。

2. 氨化和硝化在土壤和水体中,氨化和硝化是氮转化的主要过程。

氨化是将氨(NH3)转化为氨离子(NH4+)的过程。

硝化是将氨离子(NH4+)转化为硝酸盐(NO3-)的过程。

氨化和硝化过程由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完成。

这些微生物包括氨氧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等。

3. 反硝化和折换反硝化是将硝酸盐(NO3-)还原为氮气(N2)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硝酸盐被还原为亚硝酸盐和氮气。

这些反应由异硝酸还原菌、甲基绿色硫菌和产气白念珠菌等进行。

折换则是指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由腐生菌和细菌完成。

三、氮循环的意义氮循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它使得氮元素和其他生态元素如碳、氧、磷、钙等,相互作用和循环。

具体地说,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1. 维持基本生态功能氮元素是维持土壤肥力、珍稀植物物种和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高中化学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单元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

高中化学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单元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

12/10/2021
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解析(jiě
xī)
答案
(dá àn)
二、硝酸(xiāo suān)的工业制法
1.硝酸工业(gōngyè)制备的过程、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
转换器
催化剂 4NH3+5O2 ==△=== 4NO+6H2O
热交换器
2NO+O2===2NO2
12/10/2021
吸收塔
No 酸和硫酸排放的尾气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解析 工业制硝酸过程中要不断通入氧气,以提高NO、NO2的原料利用率和减少尾气排放,A项正确。
防止倒吸
解析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该反
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5价降为+2价,氮元素被还原,硝酸是氧化剂;铜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
为+2价,铜为还原剂,氧化产物是硝酸铜;3 mol铜失去的电子数与2 mol硝酸得到的电子数相同,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此反应中硝酸既表现其强氧化性,又表现其酸性。
象是_______C_u_丝__表__面__产_生__(_ch_ǎn_sh_ēn_g_)气__泡__,_稀__硝__酸__液_面__上__方__仍_为__无__色__,_溶_;液B变中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u+8H++2NO- 3 ===3Cu2++2NO↑+4H2O
解析(jiě
xī)
答案
(dá àn)
解析(jiě xī)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O+2HNO3(稀)===Cu(NO3)2+H2O; CuCl2+2AgNO3===Cu(NO3)2+2AgCl↓; 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制取硝酸铜的最好方法是用氧化铜与硝酸反应,既节约原料(硝酸),又不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

然而,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其中包括氮循环。

氮素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蛋白质等生物体中必需的营养元素,并且常常是森林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是指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其中包括氮的输入、输出、变换和转化等。

氮的输入主要来自气态氮、有机氮和土壤氮;输出主要来自氮的损失和径流;而变换和转化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利用氮、氮的微生物转化和氮的吸附等过程。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大多数氮是以无机形式储存的,其中铵盐和硝酸盐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无机氮。

铵是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产生的,而硝酸则是在土壤中的氨化和硝化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

氮固定是氮的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指的是大气中的氮通过微生物或一些植物体内的固氮菌进行固氮作用,生成无机氮,如铵盐和亚硝酸盐。

植物从土壤中主要吸收铵和硝酸盐形式的氮,然后将它们转化成有机氮,形成叶、枝等植物组织。

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氮损失是通过硝化作用而导致的。

硝化是一种微生物转化作用,将氨化产物转化为硝态氮,然后从土壤中排泄。

此外,植物的落叶、剪枝、腐烂的木材等都会释放出氮,这些过程被称为氮的输出。

径流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氮输出途径。

当降雨量超过土壤持水能力时,水将流失,去除了大量的土壤氮。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体系内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重要的氮转化器,绝大部分的氮循环过程都是由细菌、真菌、古细菌等微生物进行催化作用来完成的。

同时,水分、温度、季节以及土壤的化学能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氮循环过程。

此外,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砍伐森林、地表污染、施用化肥等都会对氮循环过程造成影响。

化学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化学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
步骤 设备 原料 原理 产物
1.为什么要将黄铁矿粉碎成细小矿 粒? 2.为什么要从炉底通入强大空气流 而使矿粒呈沸腾状态? 讨论 3.从沸腾炉里出来的炉气为什么要 净化?怎样净化? 4.什么叫催化剂中毒? 5.对炉气进行净化通常需用哪些措 施?净化后的气体主要成份是什么? 1.二氧化硫在 什么条件下才 能氧化成三氧 化硫? 2.在接触室里 装有热交换器, 它的作用是什 么? 1.工业上用 什么物质吸 收三氧化硫 制取硫酸? 2.为什么不 用水或稀硫 酸来吸收三 氧化硫呢?
酸的通性(学生整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与某些盐反应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 (检验硫酸根离子)
浓硫酸的特性: 浓硫酸的特性: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 —— 物理性质 —— 湿存水 脱水性 —— 化学性质 —— 结构水 氧化性 : +1价H,弱氧化性 +6价S、强氧化性
FeS
Na2SO3
Na2SO4
H2S
S
SO2
SO3
H2SO4
HgS
H2SO3
BaSO4
SO2的物理性质 SO2的特性
漂白物 质 活性炭
SO2的化学性质
HClO SO2 化合作用 不稳定,不能 使指示剂褪色
漂白原 吸附作用 发生氧化还 理 (物理变化) 原反应 漂白效 果 不稳定 稳定,能使 指示剂褪色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回忆硫酸作为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 稀硫酸是二元强酸 H2SO4=2H++SO422、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高能固氮反应

高能固氮反应

高能固氮反应一、引言高能固氮反应是指利用高能量的方法将氮气转化为可用的氮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氮气是大气中最丰富的气体之一,但由于其化学惰性,难以直接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因此固氮反应对于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能固氮反应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原理氮气(N2)是由两个氮原子通过三键连接而成的分子,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使得氮气在环境中很难被直接利用。

高能固氮反应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提供足够的能量,打破氮气分子的三键,使其发生化学反应。

常用的高能方法包括等离子体放电、光化学反应和催化剂催化等。

1. 等离子体放电等离子体放电是一种利用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来固氮的方法。

通过在氮气中施加高电压,使氮分子发生电离,形成带正电荷的氮离子。

这些离子可以与其他反应物发生反应,生成氮化合物。

等离子体放电固氮反应具有反应速度快、选择性高的特点,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2. 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是利用光能来激发氮气分子,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光源和催化剂,可以使氮气分子吸收光能,激发到高能态,进而与其他反应物发生反应。

光化学反应固氮具有能量消耗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对光源和催化剂的选择要求较高。

3. 催化剂催化催化剂催化固氮反应是利用特定的催化剂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的方法。

催化剂可以提供活化能,使氮气分子发生反应,并在反应后恢复原状,从而循环利用。

催化剂催化固氮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可循环使用等优点,但对催化剂的设计和选择要求较高。

三、应用高能固氮反应在农业、化工和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农业领域农业生产中,氮肥是一种必需的营养物质,但传统的合成氮肥生产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化学原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高能固氮反应可以通过直接固氮或者合成氮化合物的方式,将氮气转化为可用的氮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的氮源。

此外,高能固氮反应还可以应用于农田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未来氮沉降发展趋势

未来氮沉降发展趋势

未来氮沉降发展趋势一、引言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以气态或颗粒物的形式被输送到地球表面,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尤其是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氮沉降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未来氮沉降的发展趋势,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氮沉降现状当前,全球范围内氮沉降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大气中的氮含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由于过量的氮输入,许多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过量的氮会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三、未来氮沉降的预测模型为了预测未来氮沉降的发展趋势,科学家们建立了多种模型。

这些模型基于大气传输机制、排放源分布以及气象数据等,通过复杂的数学算法进行模拟预测。

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未来排放情景,模型可以提供氮沉降在不同地区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

四、未来氮沉降的影响因素未来氮沉降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排放量是影响氮沉降的关键因素。

农业活动中化肥的过量使用、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排放等,都导致了大量氮气进入大气。

其次,气候变化也是影响氮沉降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更多含氮气体从土壤中释放出来,同时增强了氮的挥发性。

此外,降水格局的变化也可能影响氮的传输和沉降。

五、未来氮沉降的应对策略面对未来氮沉降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减少氮排放是关键措施。

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及发展低碳交通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人为活动产生的氮排放。

此外,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也是减少氮排放的重要手段。

其次,提高生态系统的氮承载力和修复能力也是重要的应对策略。

通过生态恢复、造林等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土壤固定能力,降低氮素流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同时,合理配置植被类型和空间布局,可以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对氮沉降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

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1. 引言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碳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氮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氮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氮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氮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它在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氮循环是指氮在大气、生物体和环境中的转化过程。

而全球气候变化则是指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探讨氮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一、氮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 温室气体排放:氮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氮在环境中的转化会产生一氧化二氮(N2O),正是这种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剧。

农业活动、工业过程和生物质燃烧等都是N2O的主要排放源。

因此,氮循环的不平衡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2. 大气污染问题:氮氧化物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许多人类活动,例如化肥使用和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出氮氧化物。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臭氧与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

大气污染也会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促进臭氧层的破坏,加剧气候变化的速度。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氮循环的影响1. 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会引起土壤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氮循环。

湿润的土壤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这些生物可以促进氮的转化和吸收。

但是,过高或过低的土壤温度和干旱条件可能抑制氮的转化过程,导致氮循环受到破坏。

2. 海洋酸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进而引起海洋酸化。

而海洋是全球氮循环的主要储存汇,海水酸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氮循环造成重大影响。

海洋酸化可能导致浮游植物和珊瑚藻等生物受损,减少海洋中氮的吸收和释放,从而干扰全球氮循环的平衡。

三、应对氮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减少氮循环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农业和工业过程中的N2O排放。

例如,优化农业管理措施,合理使用化肥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2. 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实施可持续农业管理措施,如合理轮作、农田水管理和有机农业。

生态系统氮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系统氮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系统氮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引言: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在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氮循环是指氮在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转化和循环过程。

了解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氮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展开详细分析。

一、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包括氮的转化、吸收和释放等过程。

首先,氮的转化由微生物介导,包括氮的固氮、脱氮、硝化和反硝化。

固氮是指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生物可以利用的形式,通过一系列固氮菌的作用,将氮转化为氨或亚硝酸盐。

而脱氮是指将有机氮和无机氮转化为氮气(N2),这一过程由盐土菌和厌氧细菌完成。

接下来是硝化过程,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再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

反硝化是指氮气还原为亚硝酸盐或氨,这一过程主要由反硝化细菌完成。

其次,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将其转化为蛋白质等有机氮化合物。

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所含的有机氮,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氨等无机氮化合物。

此外,通过植物和动物的死亡与分解,氮又重新进入土壤中,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最后,氮的循环过程也涉及到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

土壤是氮循环的重要媒介,其中的微生物和土壤颗粒对氮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水体中的氮循环主要是指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无机氮的转化和循环。

大气中的氮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它们会通过大气沉降进入生态系统,参与氮的转化和循环过程。

二、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因素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影响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是氮循环的关键角色,在氮循环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不同植物物种对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一些植物物种对氮的利用效率较高,而另一些物种则具有更高的氮吸收能力。

动物的排泄物也会向生态系统中释放氮,进一步影响氮循环。

2. 土壤因素土壤是氮循环的关键环境因素。

土壤中的氮含量和类型决定了氮的供应和转化速率。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活性对于氮的固定和释放起着重要作用。

氮循环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

氮循环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

氮循环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氮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它在自然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的加速和不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实践已经扰乱了氮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存在于大气、陆地、水体及生物体中。

氮通过氮循环,实现了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

氮循环包括气体氮固定、氨基酸合成、植物吸收和生物矿化等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以及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氮循环直接影响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大气中的氮气(N2)对大气温室效应没有直接贡献,但氮气在闪电活动和工业过程中会与氧气反应形成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等氮氧化物。

这些氮氧化物是温室气体,它们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导致大气层温度上升,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

其次,氮循环对地表植物和土壤中的碳储存和释放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对氮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可以促进碳吸收,并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土壤碳储量。

然而,由于过度施肥和农业活动的不当管理,导致大量氮进入土壤和水体中,改变了植物和微生物对碳的转化和分解过程。

这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氧化速率,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加速了温室效应。

此外,氮循环还通过影响空气和水体中的氨气和硝酸盐含量,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间接影响。

氨气和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颗粒物形成气溶胶,影响云的形成和性质。

这些气溶胶起到云凝结核的作用,对云的反射、吸收和辐射特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太阳辐射的入射和地球辐射的出射,改变气候格局和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另外,氮循环中的氮素流失和污染还对水体生态系统和海洋气候变化造成了影响。

过度施肥和未经处理的农田排放物导致农田径流和土壤侵蚀增加,降雨径流中的氮素含量增加,进而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

这些营养盐的输入引发了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蓝藻和藻华的大规模爆发,形成海洋赤潮和死区。

氮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氮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氮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氮气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植物生长到人类工业,氮气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氮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氮气在植物生长中的应用氮气在植物生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构成植物蛋白质分子的基本成分之一。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将其转化为氨基酸,最终产生蛋白质。

然而,土壤中的氮素并不总是足够的,这时我们可以用化肥来给植物提供氮元素。

现代农业使用氮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人们开始利用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氮气制取氨,进而合成氮肥,以此来满足粮食生产的需求。

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氮肥的使用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如地球温室效应、氮肥流失和污染等问题。

因此,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

二、氮气在医学中的应用氮气在医学中应用广泛,它被称为“笑气”,是一种轻度全身麻醉药。

在口腔治疗和儿科手术中,医生常常会使用氮气进行麻醉。

氮气能够迅速达到麻醉效果,但是对身体几乎没有负面影响,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此外,氮气还被用于处理急性中毒和心脏病等急性疾病的紧急处置。

三、氮气在工业中的应用氮气在工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钢铁生产、半导体制造和石油加工中均需要氮气。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氮气用于保护钢材表面,防止氧化;在半导体生产中,氮气被用于制造高纯度硅晶体和保护氧敏感的物质;在石油加工中,氮气可以用来提取和输送原油或天然气。

此外,氮气还被广泛应用于焊接、切割和搬运等工业过程中的保护性气体。

四、氮气和环境的关系氮气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氮气的流失和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例如,在氮肥施用过程中,水和空气中的氮元素可能被转化为氨、氧化亚氮、硝酸盐和氮氧化物等含氮化合物。

这些含氮化合物可能会导致地球温室效应、酸雨和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氮气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清单

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清单

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1-1氮的固定1.结构组成:第二周期第ⅤA 族电子式:结构式: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体积分数约占78%。

3.化学性质:通常情况氮气性质比较稳定,常用作保护气。

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

①放电(或高温)条件下,与氧气反应:N 2+O 22NO;②在一定条件下,与H 2反应:N 2+3H 22NH 3(工业合成氨的主要反应,也是人工固氮的方法。

)自然固氮主要是雷雨和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③与金属镁反应:N 2+3Mg Mg 3N 2。

4.氮的固定: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含氮化合物叫作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2-1氨气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小。

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以用作制冷剂。

2.化学性质:①与水反应: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氨溶于水后,大部分氨分子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分子,一小部分一水合氨分子电离成铵根和氢氧根,因此氨水显碱性。

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氨气的存在。

氨水不稳定:NH 3·H 2O NH 3↑+H 2O;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

氨气的“喷泉”实验所加指示剂为酚酞,产生红色的喷泉,该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和氨气溶于水生成的溶液呈碱性。

②易与酸反应:NH 3+H +=NH 4+,可用浓盐酸来检验氨气的存在,有白烟现象。

因为盐酸和氨水均易挥发。

若用浓硫酸,则无白烟。

NH 3+HCl=NH 4Cl;NH 3+CO 2+H 2O=NH 4HCO 3;2NH 3+H 2SO 4=(NH 4)2SO 4③氨具有还原性Ⅰ.催化氧化:4NH 3+5O 24NO+6H 2O(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反应)。

Ⅱ.2NH 3+3CuO N 2+3Cu+3H 2O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①药品:常用NH4Cl和Ca(OH)2的固体混合加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1 专题4 硫、氮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一、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分析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1.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讲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放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同一主题中?课程标准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等概念远离归入“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个内容主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是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必要的基础;二是有利于打破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原理知识学习截然分开的传统做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三是从元素观、分类观和反应观(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

2元素观 物质分类观氧化还原反应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

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贯彻STS 教育观点。

通过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树立一些基本的态度和观念,例如,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在化学合成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等。

与现行人教版教材相比,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内容覆盖上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等都有较大的变化,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

二、本专题知识体系分析教材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围绕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①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②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③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 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

本专题以空气资源的利用和空气污染问题作为切入点,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将STS 的思想引入教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当使用也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并加以合理应用,方可避免出现某些负面现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必修本打破了传统的律前、律后编排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再刻意地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的原有系统性,而是将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布局,将其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而最终获得发展。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线索物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元素周期表物质分类 单个元素或者物质元素族或一类物质工业制备 性质探究 社会应用 社会问题性质探究社会应用专题2、专题3专题4三套必修教材中关于硫、氮元素及化合物内容的处理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硫、氮与可持续发展背景 元素 具体物质氯、钠 铝、铁、铜硅 硫、氮硫单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浓硫酸、硫酸盐 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空气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1.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知识体系核心知识:✧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 ✧ SO 2的化学性质✧ 恰如其分地评价SO 2对人类的影响 2.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知识体系核心知识:✧ 工业制备硫酸的反应原理以及与工业生产的不同,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不同价态硫之间的转化关系。

✧ 浓硫酸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3.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知识体系核心知识:二氧化硫化学性质 酸性氧化的通性 (氧化还原的角度) 漂白性、毒性 (特殊的角度)对环境的污染——酸雨酸雨的防治物理性质用途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知识体FeS 2(或S )SO 2SO 稀硫酸的通性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脱水性 氧化性工业上制硫酸的原理硫酸的性质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6402++-⇔⇔⇔S S S S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1. 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化知识体系核心知识:✧ 从两个方面(自然、人工)产生氮氧化物,以及氮氧化物的转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知识体系核心知识:✧ 以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为载体,重点是学习氨和铵盐的性质 3. 硝酸的性质知识体系三、与本专题相关的《化学1教学指导意见》的几点说明(本专题深广度的把握)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雷电NO NO 2 HNO 3空气中N 2化工汽车空气中N 2氯化铵的热分解铵盐与碱反应 NH 3NONO 物理性质 不稳定性、强酸性强氧化性(浓、稀硝酸与铜反应,浓硝酸与炭反应,钝化) 硝酸的性质第二单元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课时分配建议1.单质硫没有专门成节学习,而是分散在本单元中。

✧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单质硫的颜色状态、硫与金属(主要是汞)和非金属(主要是氧气)反应属于基本要求,从硫的非金属性和硫元素的化合价认识单质硫的化学性质。

✧硫与其他金属(如Na、Fe、Cu)的反应,硫与其他非金属(如H2)反应不是基本要求,重点学校可以补充。

✧硫与碱溶液反应不作要求。

2.“二氧化硫性质与作用”与原人教版内容接近,其中:✧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硫与水、碱性氧化物(如CaO)和碱[如Ca(OH)2]等反应。

✧还原性和氧化性:从硫元素化合价认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其中还原性仅限于SO2(或H2SO3)与过氧化氢、氯水或溴水的反应,不要增加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氧化性只要求学生知道这是中间价态的特点,不要例举某些反应(如与硫化氢的反应)。

✧“拓展视野”栏目中“燃煤烟气脱硫”方法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来处理。

“调查研究”栏目中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3.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酸的制备重点是让学生形成不同价态的硫元素的转化,让学生知道理论上的化学反应与实际工业生产的不同,而不是工业问题的本身。

✧硫酸制备的流程图可以看成是一个背景材料,交流与讨论所达到的目标是:①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S(FeS2)→SO2→SO3→H2SO4;②理论上的化学反应与实际工业生产中不同这样的基本观点。

✧重点学校可以继续讨论流程中的“净化”、“热交换器”、“储酸槽”等问题。

一般学校只要求三个设备中所对应的三个反应原理。

✧硫铁矿在沸腾炉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配平方法,但要求知道铁、硫元素的价态,以及负一价的硫被氧化的事实。

4.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二氧化硫、硫化氢的制备只要求知道制备的事实和会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室制备装置等不作要求。

✧H2S → S的转化,只要求硫化氢溶液与氯水反应的转化关系,而硫化氢与充足或不充足氧气的燃烧反应及其计算不作要求。

✧“调查研究”栏目中的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5.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教材中图4-12 氮气与氧气放电实验,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作演示实验,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

✧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不作要求。

6.氮肥的生产和使用✧N2和O2的反应需“放电”的条件,N2和H2的反应需要“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说明氮气的稳定的事实,但不宜用结构式来解释。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只要求反应原理。

7.硝酸的性质✧硝酸的氧化性仅限于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以及浓硝酸与炭的反应,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规律和复杂的定量计算不作要求。

✧硝酸工业制法要求与硫酸工业制法的要求相同。

四、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建议(1)对氮、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宜从物质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物质特性这三个角度去认识、理解。

从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等物质的类别所具有的通性来预测某个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从物质所含有元素的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2)采用实验探究法是本专题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比较、分类、观察,这是课标规定的。

运用实验探究时要注意:①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②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去认识物质的性质;③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3)本专题是围绕空气资源的利用和空气污染问题,介绍硫、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将STS的思想引入教材。

提倡讲知识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情境的落实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2.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突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硫、氮元素的学习以往是放在元素周期律之后,现在放在元素周期律之前,我们必须认识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功能化。

必修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侧重于体现含有同种元素不同物质的知识结构。

(2)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教给学生“赤裸裸”的化学知识或者说“纯碎”的化学知识,然后在简略介绍有关的应用的授课方式。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

(3)加强对习题的研究,摆脱教辅资料的牵制例1(苏教版《化学1》 p.95)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反应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当二氧化硫过量时,生成亚硫酸氢钠;当氢氧化钠过量时,生成硫酸钠。

(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某硫酸厂每天排放1.0×104 m3(标准状况)尾气,其中含0.2%(体积分数)的SO2,现欲用2.0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处理,每天至少需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升?教辅资料上常见习题,这种题难度过大,且难在数学处理上,不作要求在烟道气脱硫制石膏的过程中,中间产物是亚硫酸氢钠。

调节烟道气排放的流量,以取得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间物质的量的最佳比值,从而提高亚硫酸氢钠的产量。

现设n(SO2)、n(NaOH)、n(NaHSO3)分别表示二氧化硫、氢氧化钠、亚硫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且n(SO2)/n(NaOH) = x,试写出x在不同取值范围时,n(NaHSO4)的值或n(NaHSO3)与n(SO2)、n(NaOH)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