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和自然相处,相互依存,但这种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在保护自然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必须重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第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已经形成。
野外生存的人类,依靠自然中的各种资源生存,与自然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
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不稳定、不可持续的状态。
饱经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地球,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始强调可持续发展,推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对于维护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三部分: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来说,要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需要以下三点:1. 资源共享与保护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我们需要厉行节约,推广环保理念,共建生态文明。
2. 意识提升与教育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滋养和培养。
我们需要加强自然环保与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环保素质。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将环保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将环保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3. 政策与法制政策和法制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促进环保、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落实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责任。
同时,应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环保治理的效率和水平,深化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之间的环保合作和参与。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而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可持续发展,简单说就是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也要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一、保护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保护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而自然的生态环境则需要人类的保护与维护。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节约能源资源、降低污染排放、推行垃圾分类、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二、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生态保护的问题。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但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
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平衡点,通过科技进步和绿色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当经济与环境相协调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了实现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共同行动起来。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管与法律制度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在保护环境的范围内进行。
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生产。
而个人则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理性消费,从小事做起,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育与意识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而教育和意识提升则是关键的驱动力。
教育应该加强环境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同时,媒体和社会组织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公众行为。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主动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结起来,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及方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及方法人类作为地球的一分子,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自然界给予了人类许多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而人类也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1. 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果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将导致自然界的失衡,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人类提供永续发展的基础。
2. 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这些生物与人类共同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维护生态平衡,还为人类提供了众多重要的资源,如药物、食物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够保护和维护这一宝贵的遗产,确保其传承下去。
3. 精神层面的满足: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够带给人类精神上的满足感。
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纯净空气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与自然亲密接触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与自然共生也能让人们更加尊重、崇敬自然,增强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1. 提倡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各国政府和个人都应该采取措施,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媒体可以开展宣传活动,向大众传递环保理念,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
3. 坚持绿色生活方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坚持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降低用水用电量,减少废物排放,鼓励垃圾分类等。
此外,适当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是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存在。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和谐相处的基础上。
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尊重自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生态环境。
我们应该明白,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对人类自身造成危害。
2. 循环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生态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方面。
例如,保护森林资源、湿地等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方面。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以下是几个环境保护的重点方面:1. 减少污染:污染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减少工业污染、车辆尾气排放等污染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要加强废弃物处理和垃圾分类等工作,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2. 节约能源:能源是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节约能源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还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通过改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 保护水资源:水资源是维持生命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
保护水资源,包括水源地的保护、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污染的防治等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一直紧密相连,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这种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迁。
本文将详细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首先,原始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早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处于生存的本能驱使下,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人们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和资源。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促使人类开始认识和尊重自然。
原始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和季节变化,探索自然规律,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来。
其次,农耕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第二个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种植与养殖的技术,有了更多的粮食和资源。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的需求。
人们开始进行农田的开垦、灌溉的建设,控制水流和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
这种对自然的主动干预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然而,工业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生产和生活的大规模变革。
工业化的兴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繁荣,但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引发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环境保护行动。
最后,可持续发展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新阶段。
面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人们开始推动转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既满足当前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人们开始采取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降低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可持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持久繁荣。
总结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
从依赖自然、改变自然到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追求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平衡和协调的理念。
它强调人类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可持续的,并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命多样性。
以下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点:
1.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保
持平衡。
我们需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确保资源的可再
生性,防止环境破坏,以实现整体生态平衡。
2.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具有社会公
正性和包容性。
它促进人们享有平等的机会、资源和权益,尊重和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需求,并且不损害任何人的权
益。
3.经济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即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以一种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
需求的方式发展。
这涉及到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减少排放和废物等。
4.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理念认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
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传统和知识。
它鼓励包容性
的决策制定过程,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合作,以确保人类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5.教育和意识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
重要性。
它鼓励推广环境保护、可持续消费和生活方式,并提倡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旨在实现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使社会、经济和环境能够相互促进和持续发展。
这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目标。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探讨的热门话题。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掠夺,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人类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平衡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指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和谐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要求人类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注重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平衡。
人与自然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实现人类和自然的互利共赢。
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协调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的重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社会和谐与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发展,避免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过大的损害和负面影响。
此外,可持续发展更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三、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多种条件。
下面列举了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1. 科学技术的推广。
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节能减排,才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持续有效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历程,从这一发展历程中人类逐步认识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人类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人类生存面临困境。
人类要走出所面临的困境,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此,人类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人类自从脱离单纯的动物状态过渡到人类的生活时期起,就开始存在着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这体现在大自然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然而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也加强了,大自然到处都留下了人类的印记。
另一方面,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会不断的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自然界又自然的否定这种状态,人与自然之间就是这种否定与反否定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就会很容易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就会造成很多的自然灾难。
在当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压力下,人与自然这对矛盾有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这迫使人类不得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在正确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类形成的初期,对大自然是恐惧的,整个自然界充满了危险。
这一时期人类只能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在旧石器时代,大自然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直接生活资料来源[1]。
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畏惧自然,进而崇拜自然的伟大力量。
例如古代巴比伦人相信自然界具有精灵般的力量, 相信人类命运受制于天上的星宿; 古埃及人总把星座和他们神话中的神话中的神视为一体;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渗透或充满着心灵”; 古代中国人则相信“天人合一”,并心存对天( 即自然) 的敬畏之情[2]。
然而尽管生产力低下,但原始人类控制环境的手段已经出露端倪。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相关观点:1.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人类需要依赖自然资源来维持生存和发展,但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消耗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物、化学物质和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破坏。
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3.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可持续发展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和气候适应性发展。
4. 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保护自然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并提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5. 社会与自然的协同: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应该与自然环境保持协同。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构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相互关系。
6. 教育与意识提高:教育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行动能力。
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石,需要政府、企继续应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促进绿色经济: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鼓励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 保护自然环境: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栖息地。
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确保环境质量的监控和改善。
3. 提倡循环经济:通过循环利用和资源回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 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 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自 我调节,恢复到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生 态系统调节能力的限度,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破 坏,或整个系统瓦解。
从1949年起,位于日本熊本县水俣镇的日本 氮肥公司开始制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由于 制造过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大量 的汞便随着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被排放到了 水俣湾。
1954年,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 病,叫"水俣病",患病的是猫和人,症状是 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 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理论探讨
3.1 科学技术进步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吗?
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迫使人类深重地反 思科技进步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曾一度为 人们高歌礼赞的技术,受到了质疑:
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将把人类引进天堂,还是地狱?
带给人类的是幸福,还是苦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 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料的结果,但是 以后和再以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 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 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恩格斯还指出: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 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 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 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 ,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自然界的全面人化——人工自然的扩大 2.4 人工自然的扩大的消极意义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浅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涉及到的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为实现工业化和追赶发达国家而努力奋斗,人口增长、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危害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而且还直接地阻碍了经济增长。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多边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3.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
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但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生命在发生、存续、终结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的规定和制约,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人类。
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
四、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
3.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
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人在进行劳动之前,能够设定目标,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3.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
如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如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远离自然,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城市化进程、资源的大量消耗,使我们面临着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以及一系列的问题。
然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话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社会情感以及人类经济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其核心理念是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达到平衡。
如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统一,它是人类对自然人格的超越和对自然的尊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宜居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恢复,采取不断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降低排放水平的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二、坚持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和倡导人们绿色的生活方式,采取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活方式,比如,循环使用、节约能源、减少浪费、鼓励本地消费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生态。
三、促进在线和线下的协同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互联网平台、加强在线和线下的协同发展,这有助于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把技术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环保技术、节能技术,创新环保生态体系的建设等,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和低排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五、倡导全球合作和共赢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和责任。
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全球合作和共赢的理念,联合世界各国开展国际合作,建立起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加强全球环保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和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是我们人类目前所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关乎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处理这种关系的关键理念和行动指南。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依赖自然环境获取食物、水源和住所。
那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掌握了工具和技术,开始主动地改造自然。
农业的出现让人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工业革命则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也日益加剧。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度的开采和使用矿产资源引发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壤,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行为不仅威胁着其他生物的生存,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疾病传播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
当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时,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繁荣。
反之,如果人类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自然就会以各种方式进行反击,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失。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产生的。
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领域,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例如,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社会领域,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和包容。
这包括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条件和服务,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公平机会。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极其密切。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产生着深远影响。
因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首先,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可以通过自然辩证法的视角来理解。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方法,它看待自然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按照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人类必须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使得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正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供未来世代继续使用和发展的发展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推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等。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妥善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每个人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减少塑料浪费等。
此外,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人们关注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
社会公正确保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而经济发展则需要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促进就业和减少贫困。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增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因此,教育机构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中的热门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这是因为人类生活的环境和资源都来自于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子孙后代有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剥削式的。
无论是进行农业、工业或是城市建设,都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这种剥削式的利用方式长期以来导致了环境的破坏,生物物种的灭绝,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改变。
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短期需要,更加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以生态为中心,以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为导向,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采取了许多行动。
首先,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环保意识。
通过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推行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行动,以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
其次,人们也开始尊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致力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保护野生动植物,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减少非法捕捞和滥伐等行为,以维持生态平衡。
此外,人们还努力推动绿色经济,以环保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伟大和脆弱,学会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教育也需要传授技能,让人们能够在可持续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创造更好的未来。
总结起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系统,推动绿色经济,加强教育,这些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步骤。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和危害,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热门话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互帮互助的关系。
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规律和规定,需要我们去遵守和保护。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珍视生态环境,促进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要以人类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使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强。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生存空间和生态系统逐渐受到了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如果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大气层、水圈、土壤系统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是矛盾的,不加限制的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崩溃。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进行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协调和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发展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例如,加强节能减排,控制化学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时也需要加强能源转型,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倡导低碳、环保、生态等理念,促进人们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更加合理、健康、环保的方式和频率,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1.引言在当今世界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并为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讨论。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自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而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包括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资源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尊重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4.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我们当前的生活,更关系到后代子孙的未来。
如果我们继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那么地球将无法为我们提供所需的支持。
因此,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5.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管和管理。
此外,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人们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
6.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广泛的参与。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来推动相关行动。
企业可以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个人也可以从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等。
7.案例研究: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成功经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如瑞典、丹麦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如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绿色交通方式等。
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8.结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实现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探寻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被热议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依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维持生计,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却越来越大。
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平衡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限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循环系统。
在生态平衡中,人类作为种类之一,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并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过度的破坏和干扰。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过度的开发和挥霍,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
森林被砍伐,湖泊被污染,物种消失,全球气候变化等等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寻找人与自然的新平衡点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保障未来世代能够继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对长远的目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首先,在经济上,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能够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够保护自然环境。
这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低碳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合理的经济调整。
其次,在社会层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需要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成为人类的共同责任,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倡导节约、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进一步推动好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在环境层面,可持续发展需要高度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要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发挥好生态系统的功能。
要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环境治理,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各国都在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思想,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内容提要】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
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
此外,人与人的和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保证。
人类社会中的不公与强权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
因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正文】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几乎都是靠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持的,由此导致全球性环境恶化,以致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做法,又造成了经济上的重负,这是一条无异杀鸡取卵的发展道路。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一个较为世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样,就将全球性问题上升到了发展观的高度,并凸显其价值观的意义。
1989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不削弱子孙后代的声明》,声明中不仅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更指明它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中国的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它是中国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境的唯一正确选择。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施,把它既看作是挑战,更看作是机遇。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依赖自然获取物质和能源,而自然也提供了生存、繁衍等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引发了许多自然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土地退化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理性认识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需要理性认识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加强生态环境意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要教育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加强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提高环保的意识和素养,加强环保的媒体宣传,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认识。
二、推进环保技术改造推进环保技术改造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环保技术,如清洁能源、海水淡化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加强环保技术应用,推动环境保护和治理。
三、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之一。
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推动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同时,在生活中,人们也应该更多地使用环保的产品,减少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不可降解的垃圾,节约水、用电等资源,从而减少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内容之一。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可以促进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们应该珍惜自然环境,从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到保护河流、湖泊、森林等生态环境,都应该列入我们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引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到了20世纪中叶则达到了25亿,90年代初迅猛增加到52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
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障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当今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
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谋求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发展观的伟大进步[1]。
一概述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
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
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
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
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
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
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
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
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
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
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强调的是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的统一[1]。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该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侧重于从自然或生态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强调的是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的统一[1]。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该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侧重于从自然或生态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
五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地相互关系中,人的发展是最本质的。
人是发展的主体,没有人的发展需要,自然只是它的自在世界的样子。
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也就失去了意义。
自然又为人类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是自然更好的发挥为人类服务的作用[5]。
在全球生态危机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