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珠光体转变
§2 珠光体的转变机理
1. 珠光体的形核
珠光体的形核地点:奥氏 体晶界。 铁素体先形核还是渗碳 体先形核?
在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中, 通常以渗碳体为领先相, 在亚共析钢中,则不排 除以铁素体为领先相的 可能性。
珠光体的形核长大示意图
问题:珠光体纵向长大还是横向长大? 目前认为,初期纵向和横向都长大,后期按分枝长
奥氏体中未溶解的碳化物或其它夹杂物 质点(如脱氧产物)的存在,可以作为非 自发核心增加形核速率,从而加速珠光体 的转变,是C曲线左移。但对长大速度无明 显影响。
4. 塑性变形
奥氏体的塑性变形会促进珠光体转变, 而且变形度愈大,对珠光体转变的加速作 用愈强。
5. 奥氏体的成分
(1)碳含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中随着碳含量增加,转变速度减慢,
大小。
先析出相的典型形态
(1)仿晶界型 先共析相在母相晶界 上形核,并延晶界平 滑长大,最终可能形 成网状。
(2)魏氏组织型侧向片 状或针状
先析出相从母相晶界 开始,向一侧的晶内 发展,长成片状或针 状。
魏氏组织:晶界或晶 内形核,在晶内特定 晶面上形核,并延一 定位向长大成片状或 针状的组织-魏氏组 织。
与薄片状的渗碳体组成的相间混合物 (质量分数:渗碳体占12%,铁素体88%)。 珠光体团-若干具有相同位向的铁素体和渗碳
体组成的一个晶体群。
珠光体团的亚结构-在一个珠光体团内,不是 所有渗碳体片的位向都完全一致,而是由若 干位向差不大的亚结构组成。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颜色和位向关系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颜色: 铁素体和渗碳体都是灰白色。 如果放大倍数不高,渗碳体两边被腐蚀的相
需的浓度起伏就愈困难,因而形核率愈低。 在热处理时,奥氏体化温度愈高,保温时 间愈长,则奥氏体的成分愈均匀,故形成 珠光体的速度愈慢,使C曲线右移。 2. 奥氏体的晶粒度
第三章1)钢的热处理——加热和冷却的组织变化
15
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1. 奥 氏 体 晶 粒 均 匀 细 小 , 热 处理后钢的力学性能提高。
2.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在淬火时
容易引起工件产生较大的变形
甚至开裂。
16
3.1.3、钢在加热时常见的缺陷及防止措施
1.常见缺陷
氧化;脱碳;过热;过烧
2.防止措施
在真空中加热; 可控气氛加热; 盐浴加热;
V1 :炉冷(退火) P V2 :空冷,S,T V3:空冷,S,T V4:油冷,T+M+A' V5 :M+A'
(4)选择钢材的依据。钢号不同,C曲线不同。
(5)C曲线对选择淬火介质与淬火方法有指导。
48
共析钢的等温 转变和连续转 变曲线的比较 及转变组织
49
作业:
术语:珠光体,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莱氏体,晶粒度
46
2.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和等 温转变曲线的比较
(1)CCT位于TTT曲线右 下方 ,A→P转变温度低 一些,t长一些 (2)CCT无A→B转变
CCT测定困难,常用 TTT曲线定性分析
47
3.C曲线的应用
(1)根据工件的组织与性能要求,确定热处理工艺。
(2)为了获得M,确定工件淬火时的临界冷速。
(3)可以指导连续冷却操作。
简答题:
1、碳在Fe-C合金中有哪些存在方式? 2、液态Fe-C合金中析出石墨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3、简述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以及影响奥氏体化的因素。 4、影响奥氏体的晶粒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奥氏体的晶粒度。 5、简述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及特征,与性能关系怎样? 6、简述马氏体转变的特征。 7、简述影响C曲线的因素。 8、简述C曲线和CCT曲线的区别。
热处理课件 第三章 钢的珠光体转变
二、珠光体的机械性能
图3-5 共析碳素钢的珠光体形成温度 对片层间距和团直径的影响
图3-6 共析碳素钢珠光体团的直径和 片层间距对断裂强度的影响
图3-7 共析碳素钢珠光体团的直径和 片层间距对断面收缩率的影响
珠光体团直径和片层间距越小,强度、硬度越高, 塑性也越好。
图3-8 共析碳素钢不同组织的应力-应变图
第三章 钢的珠光体转变
§3-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性能特点
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γ → P (α + Fe3C)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0.77%C 0.0218%C 6.69%C 根据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的渗碳体形状,珠光体 可分为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
图3-1 共析碳钢(0.8%C,0.76%Mn)的C曲线
(1) 珠光体:在A1~650℃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粗, 片层间距平均大于0.3μm,在放大400倍以上的光学 显微镜下便可分辨出层片;
(2) 索氏体:在650~600℃范围内形成,层片比 较细,片层间距平均为0.1~0.3μm,在大于1000倍的 光学显微镜下可分辨出层片;
(3) 屈氏体:在600~550℃范围内形成,层片很 细,片层间距平均小于0.1μm,即使在高倍光学显微 镜下也无法分辨出片层,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 分辨开层片。
1-片状珠光体 2-粒状珠光体
在退火状态下,对于相同含碳量的钢料,粒状珠 光体的强度、硬度比片状珠光体低,塑性、切削加工 性和淬火工艺性等比片状珠光体好。
§3-2 珠光体转变的机理
γ → P (α + Fe3C)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0.77%C 0.0218%C 6.69%C
一、珠光体的形核
图3-9 片状珠光体形核与长大过程示意图
过控工程材料课件3
• • • • • • •
(1)淬火时的组织转变 亚共析钢:马氏体 共析钢和亚过共析钢:马氏体+渗碳体 (2)淬火工艺 淬火温度 亚共析钢: Ac3以上30 ℃~50 ℃ 共析钢和亚过共析钢: Ac1以上30 ℃~50 ℃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和表面改性
• 保温时间 • 根据钢的成分、工件大小和形状、加热 类型和加热介质确定。 • 生产中可通过实验或者根据相关手册的 经验公式估算。 • 淬火冷却介质 • 常用的冷却介质是水和油。为了减少零 件淬火时的变形,可用盐浴作介质。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和表面改性
• 完全退火
•
又称重结晶退火,是把钢加热至Ac3以上30 ℃ 左右, 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随炉冷却或埋入 石灰、砂中冷却), 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 工艺。 完全退火一般用于亚共析钢。 完全退火的目的: ●通过完全重结晶,使热加工造成的粗大、不 均匀的组织均匀化和细化,以提高性能; ●使中碳以上的碳钢和合金钢得到接近平衡状 态的组织,以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由于冷却速度缓慢,还可消除内应力。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和表面改性
• 3.2.2 钢的淬火
• 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亚共析钢为Ac3以上 30 ℃~50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为Ac1以上30 ℃~50 ℃),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 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钢的淬火温度范围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和表面改性
钢的淬火温度范围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和表面改性
1. 加热温度
2. 加热速度
3. 钢中碳含量 4. 合金元素 5. 原始组织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和表面改性
三、钢的奥氏体晶粒度
一般根据标准晶粒度等级图确定钢的奥 氏体晶粒大小。 标准晶粒度等级分为8级,1~4级为粗 晶粒度,5~8级为细晶粒度。
典型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 (2)
第二章碳钢C相图第3节Fe-Fe3第5讲典型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2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4共晶白口铸铁w c =4.3%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CD EFK124.30%共晶白口铸铁w c =4.3%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CD EFK124.30%1交点:液相开始发生共晶转变1~2之间:共晶奥氏体中会出现二次渗碳体2交点:γ发生共析转变→P (珠光体)共晶渗碳体不发生变化2 以下:组织低温莱氏体(L′d )L 4.31148∘C(γ2.11+Fe 3C)共晶转变生成莱氏体(Ld )奥氏体为共晶奥氏体,渗碳体为共晶渗碳体w c=4.3%的铁碳合金结晶过程示意图低温莱氏体金相照片(黑斑区为珠光体,白色为渗碳体)室温组织:(L′d )室温相:α+ Fe 3Cw c =4.3%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通过杠杆定律计算室温下各组织含量通过杠杆定律计算室温下各相含量自学内容w α=6.69−4.36.69−0.0008×100%≈?w Fe 3C =1−w α≈?%100='d L w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5亚共晶白口铸铁w c =3%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CD EFK1233.0%亚共晶白口铸铁w c =3%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CD EFK1233.0%3以下2交点:存在两相L +γ2~3:奥氏体中会出现二次渗碳体3交点:γ发生共析转变→P (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Ld 不发生变化3 以下:组织低温莱氏体(L′d + Fe 3C II + P )L 4.31148∘C(γ2.11+Fe 3C)1交点:液相开始发生匀晶转变L →γ其中的室温组织:(L'd + P + Fe 3C Ⅱ)室温相:α+ Fe 3Cw c =3.0%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通过杠杆定律计算室温下各组织含量通过杠杆定律计算室温下各相含量自学内容w Fe 3C =1−w α≈?w α= 6.69−3.06.69−0.0008×100%≈?w L ′d=3.0−2.114.3−2.11×100%≈?w P = 4.3−3.04.3−2.11×6.69−2.116.69−0.77×100%≈?w Fe 3C II =1−w L ′d −w P ≈?结晶过程示意图亚共晶白口铸铁的金相照片亚共晶白口铸铁w c =3%铁碳合金3以下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6过共晶白口铸铁w c =5.3%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CDEF K123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6过共晶白口铸铁w c =5.3%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CDEF K1231~2:一次渗碳体形成的温度高,故其形貌为粗大的片状结构2交点:共晶转变3交点:γ发生共析转变3 以下:组织低温莱氏体(L′d + Fe 3C I )1交点:液相开始发生匀晶转变L →Fe 3C I过共晶白口铸铁w c=5.3%铁碳合金L'd+Fe3CⅠ过共晶白口铸铁的室温组织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7工业纯铁w c <0.01%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A GH J NP Q1234567工业纯铁w c <0.01%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A GH J NP Q12345671~2:L 减少δ增加1以上:液相1交点:匀晶转变L →δ2点:单相δ (0.01%)2~3:单相δ (0.01%)3点开始:δ →γ3~4:δ减少γ增加4~5:单相γ(0.01%)5点开始:γ→α5~6:γ减少α增加6点,6~7:单相α (0.01%)7点:α析出Fe 3C ⅡI工业纯铁w c<0.01%铁碳合金室温下的相:F+Fe3C 室温组织: F + Fe3CⅢ工业纯铁室温组织金相照片。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1.合金是一种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通过熔炼或其他方法结合而成的具有___________的物质。
2.钢铁材料就是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主要元素组成的合金,通称为铁碳合金。
3.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有五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奥氏体强度、硬度虽不高,但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尤其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性能。
6.渗碳体的性能特点是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几乎为零,___________极大。
7.铁碳合金相图是表示在缓慢冷却或加热条件下,不同___________的铁碳合金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随___________变化的图形。
8.分别填写下列铁碳合金组织的符号:奥氏体___________,铁素体___________,渗碳体___________,珠光体___________,高温莱氏体___________,低温莱氏体___________。
9.含碳量___________的铁碳合金称为钢。
根据室温组织不同,钢又分为三类:___________钢,其室温组织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钢,其室温组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钢,其室温组织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共析钢冷却到S点时,会发生共析转变,从奥氏体中同时析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混合物,称为___________。
钢的热处理
• 无论是上贝氏体还是下贝氏体,其中的铁素体与 母相奥氏体之间的晶体学位向关系均遵循K-S关 系。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惯习面为{111}γ;下贝 氏体中铁素体的惯习面为{225}γ。
片状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和珠光体团的示意图
a)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b) 珠光体团
片状珠光体形核与长大过程示意图 珠光体团直径和片层间距越小,强度、硬度越高,塑性也越好。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将片状珠光体细分为以下三类: (1) 珠光体:在A1~650℃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粗,片层间 距平均大于0.3μm,在放大400倍以上的光学显微镜下便可分 辨出层片,硬度10~20HRC;
2. 不完全退火
将亚共析钢在 Ac1~Ac3 之间或过共析钢在 Ac1~Accm之间 两相区加热,保温足够时间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 为不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的目的是:改善珠光体组织,消除内应力, 降低硬度以便切削加工。 亚共析钢不完全退火的温度一般为740~780℃,其优点 是加热温度低,操作条件好,节省燃料和时间。 3. 球化退火
针片状马氏体的立体形态呈凸透镜状,显微组织常呈片 状或针状。针片状马氏体之间交错成一定角度。最初形成的 马氏体针片往往贯穿整个奥氏体晶粒,较为粗大;后形成的 马氏体针片则逐渐变细、变短。由于针片状马氏体内的亚结 构主要为孪晶,故又称它为孪晶马氏体。
高 碳 马 氏 体 的 形 成 过 程
2、性能特征 高硬度是马氏体的主要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受含碳 量的影响,在含碳量较低时,马氏体硬度随着含碳量的增加 而迅速上升;当含碳量超过0.6%之后,马氏体硬度的变化 趋于平缓。含碳量对马氏体硬度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过饱和碳 原子与马氏体中的晶体缺陷交互作用引起的固溶强化所造成。 板条马氏体中的位错和针片状马氏体中的孪晶也是强化的重 要因素,尤其是孪晶对针片状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的贡献更 为显著。 一般认为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都很差,实际只有针片状 马氏体是硬而脆的,而板条马氏体则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
简述钢的普通热处理
钢的普通热处理方法:
1.正火: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取出在空气中
冷却。
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2.淬火:将钢加热至高温后快速冷却,使其硬化。
淬火的主要
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3.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
冷却。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
4.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
退
火的主要目的是调整硬度以方便切削加工,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防止加工中变形。
退火还能细化晶粒,改善组织。
5.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等。
表面热
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
6.化学热处理:包括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
化学热处理的
主要目的是改变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以提高其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B第三章钢的淬火及回火
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但材料内部存在缺陷。
1、纵向裂纹(又称轴向裂纹)
产生的原因:①②③
2、横向裂纹(包括弧形裂纹)
产生的原因:①②
3、网状裂纹(或称表面裂纹)
§3-5 确定淬火工艺规范的原则、淬火工 艺方法及其应用
一、淬火加热方式及加热温度的确定原则
1、淬火加热方式
①应采用保护气氛加热或盐浴炉加热,以防止氧 化脱碳。 常用的保护气氛:P19-21 ②淬火加热一般采用热炉装料。但对大工件、几 何形状复杂的的高合金钢件,可采用预热炉预热, 或分区加热,以减小变形开裂倾向。
2、淬火加热温度 ①碳素钢:
淬火称为 亚温淬火。
亚共析钢:Ac3+30~50℃
四、常用淬火介质淬火特性举例 1、水
冷却特性: a、冷却速度较大。 b、水的特性温度低(静水约 为400℃),所以水在淬火 临界温度区冷速小,在淬火 危险区冷速太大,因此水淬 易使工件开裂,尤其对工具 钢及形状复杂的零件。
c、冷却能力对水温的变化很敏感,t水↑,冷却能 力急剧下降,蒸汽膜阶段延长,t水特性降低,最大 冷速的温度移向低温,故使用温度一般为20~ 40℃。
2、奥氏体晶粒度:奥氏体晶粒度增大,淬透性提高。 3、奥氏体化温度:奥氏体化温度提高,淬透性提高。
4、第二相的存在和分布:钢中未溶入奥氏体的碳化物、 氮化物及其它非金属夹杂物,由于促进珠光体、贝氏体等 相变的形核,从而使淬透性下降。
二、淬透性的实验测定方法
1、临界直径法 2、端淬法(末端淬火试验法)
按聚集状态不同,淬火介质可分为固态、液态 和气态三种,在此只讨论液态介质。 根据工件淬火冷却过程中,淬火介质是否发生 物态变化,可把液态淬火介质分为两大类:
钢的热处理
对于亚共析钢 → F+P 共析钢 → P 过共析钢 → P+ Fe3CⅡ 加热目的:使钢发生同素异晶转变(得到奥氏
体A,消除铁素体F)
过热度与过冷度
对于加热: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高于平衡条 件下的相变温度; 对于冷却: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低于平衡条 件下的相变温度。 这个温差叫滞后度:加热转变 → 过热度 冷却转变 → 过冷度, 加热与冷却速度越大,导致过热度与过冷度越大。 此外,过热度与过冷度的增大会导致相变驱动力 的增大,从而使相变容易发生。
根据热处理的目的和工艺 方法的不同,热处理可分为 三大类: 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 淬火、回火 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化 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等) 其他热处理:形变热处理、 超细化热处理、真空热处理、 离子轰击热处理、激光热处 理、电子束热处理等
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
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钢在室温下的组织(即奥氏体化前的组织为平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A形成)过程的转变 珠光体的转变: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与共析钢的区 别是存在先析相。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珠 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此转变过程同共析钢同。 先析相的溶解: 对于亚共析钢,平衡组织F+P,当加热到AC1以上温 度时,P→A;在AC1~AC3的升温过程中,先析的F逐 渐溶入A。即 P + F → A + F → A 对于过共析钢,平衡组织Fe3CⅡ+P,当加热到AC1以 上时,P→A;在AC1~ACCM的升温过程中,二次渗碳体 逐步溶入奥氏体中。 即P + Fe3CⅡ → A + Fe3CⅡ → A
马氏体性能:
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即母相奥氏体的含碳量) 低碳M(板条M)——强而韧 高碳M(片状M)——硬而脆 塑性和韧性: 低碳M ——塑性、韧性好 高碳M ——塑性、韧性差。
钢的热处理
上贝氏体(HRC 40~45) 400 300 MS 200 100 马氏体 (HRC 55) + 残余奥氏体 下贝氏体(HRC 50~60)
Mf 102 103 104 105 106 时间(s)
1
10
图3-6 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
2013-8-2 11
电厂金属材料
(二)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 根据转变温度的不同,C曲线分为高温转变、中温转变和低温转变三个区 域。根据转变结构特点和转变产物的不同,钢在冷却时奥氏体转变可分为 珠光体型转变、贝氏体型转变及马氏体型转变三种。 • 高温转变的温度范围为A1至550℃区间,转变产物是珠光体组织,故称珠 光体转变; • 中温转变的温度范围为550℃至Ms线区间,转变产物是贝氏体组织,故称 贝氏体转变; • 低温转变的温度范围为Ms线至Mf线区间,转变产物是马氏体组织,故称马 氏体转变。
工业生产采用奥氏体本质晶粒度来评定钢的长大倾向。奥氏体晶粒度的标准共 定为1~8级,1级最粗,8级最细,是在放大100倍的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定的级, 晶粒度为1~4级的定为本质粗晶粒钢,5~8级的定为本质细晶粒钢。
2013-8-2
9
电厂金属材料
第二节 奥氏体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 冷却是钢热处理的三个工序中影响性能的最重要环节,所以冷却转变是热处 理的关键。 • 热处理冷却方式通常有两种,即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
图3-17低碳马氏体
2013-8-2 17
电厂金属材料
• 当含碳量大于1%时,形成高碳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图3-18为T10钢经 1000℃加热,水冷淬火处理后得到的高碳马氏体组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针叶一般以60~120℃相交。马氏体的针叶一般在奥氏体晶粒内形成,第一 片马氏体粗大,往往横贯整个马氏体的晶粒,稍后形成的马氏体则较小,最 后形成的马氏体就更小,如图3-19所示。 • 针状马氏体可称为高碳马氏体,也称为孪晶马氏体,其组织结构如图3-20所 示。
铁-渗碳体相图中的典型转变过程
第二章碳钢C相图第3节Fe-Fe3第3讲铁-渗碳体相图中的典型转变过程分析相图的方法成分线过所研究合金的成分点作一条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图中①-⑦就是七个成分线Fe-Fe 3C 相图局部放大图相图中的典型(非恒温)转变1 匀晶转变例1由液相直接结晶出单一固相的转变,属于非恒温转变L →δ: 由液相中直接结晶出δ相w c :0~0.53%合金的成分线和AB 线相交1 匀晶转变例2w c:0.53~4.3%合金的成分线和BC线相交L →γ: 由液相中直接结晶出γ相1 匀晶转变例3w c:4.3~6.69%合金的成分线和CD线相交L →Fe3C: 由液相中直接结晶出Fe3C相渗碳体为粗大片状组织称为一次渗碳体Fe3C I相图中的典型(非恒温)转变2 同素异构转变(多形性转变)δ-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之间发生同素异构转变NH(开始线)NJ (结束线)奥氏体相和α-铁素体相之间发生同素异构转变GS(开始线)GP(结束线)Fe-Fe 3C 相图局部放大图2 同素异构转变依次发生匀晶相变L →δw c :<0.09%合金的成分同素异构转变δ→γ2 同素异构转变合金的成分w c:<0.0218%同素异构转变γ →αFe-Fe3C相图局部放大图相图中的典型(非恒温)转变3 析出转变从一个固相中析出另一个固相的转变随温度降低,碳在铁中的溶解度也会降低碳含量>溶解度? 析出渗碳体γ→Fe 3C : 由γ析出Fe 3C 相合金的成分线和ES 线相交此种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Fe 3C II3 析出转变–例1α→Fe 3C : 由α析出Fe 3C 相合金的成分线和PQ 线相交此种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Fe 3C II3 析出转变–例2Fe-Fe 3C 相图局部放大图析出温度: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 网络状形式析出在晶界表面,损害材料的强度、塑性和韧性三次渗碳体: 以形式出现,对材料性能影响不大细小的片状相图中的恒温转变恒温转变:指在恒定温度下进行的相转变过程包晶转变共晶转变共析转变恒温转变之一包晶转变包晶转变: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和一定成分的固相生成另一个一定成分新固相地反应Fe-Fe3C相图局部放大图冷却时依次发生液相线AB以下时匀晶相变L→δw c:0.17%J点合金的成分B液相线AB→HBδ相的成分→沿固相线AH变化液相成分→沿液相线AB变化恒温转变之一包晶转变包晶转变: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和一定成分的固相生成另一个一定成分新固相地反应Fe-Fe 3C 相图局部放大图BH 点包晶转变温度1495℃δ0.09+L 0.531495∘Cγ0.17B 点J 点J 点(0.17,1495)称为包晶点发生包晶转变时,δ相和液相对比例δ相/液相= JB/HJ发生包晶转变的成分范围0.09<w C%<0.17δ相和液相的相对量大于JB/HJ→液相消耗完,→剩余的δ相→γ+δ0.17<w C%<0.53δ相和液相的相对量小于JB/HJ→δ相消耗完,→剩余的液相→γ+L合金成分位于HJB以内(0.09~0.53)在包晶转变温度下都会发生包晶转变恒温转变之二共晶转变共晶转变: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在恒定温度下同时转变成两个一定成分的固相的转变L4.31148∘C(γ2.11+Fe3C)C点E点F点ECF线称为共晶转变线C点称为共晶点(4.3, 1148)共晶产物是两相混合物,称为共晶体E 点成份共晶产物:A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莱氏体Ledeburite(Ld)发生共晶转变的成分范围(2.11 <w C%<4.3)由液相冷却时,首先结晶出γ相,由液相直接结晶出的γ,称为初生相或者一次相共晶温度(1148℃)时,初生γ 的成分达到E点,剩余液相成分达到C点剩余液相→发生共晶转变→Ld相所有产物→初生γ 相+Ld相发生共晶转变的成分范围(4.3<w C%<6.69)由液相冷却时,首先结晶出一次渗碳体共晶温度(1148℃)时,剩余液相成分达到C点→发生共晶转变→Ld相所有产物→一次渗碳体+Ld相恒温转变之三共析转变共析转变:指在恒温下由一个固定成分的固相同时生成两个固定成分的新固相的转变γ0.77727∘C(α0.0218+Fe3C)S点P点K点共析产物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珠光体Pearlite用P表示第三章钢的热处理发生共析转变的成分范围(0.0218 < w C%<6.69)室温平衡组织中都有珠光体。
不锈钢,马氏体型不锈钢和铁素体型不锈钢
第四章合金钢第4节特殊性能钢第1讲不锈钢,马氏体型不锈钢和铁素体型不锈钢特殊性能钢指具有特殊物理、化学、力学性能的钢种不锈钢耐热钢低温钢耐磨钢在自然环境或一定工业介质中具有耐腐蚀性能的钢称不锈钢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特殊性能钢之不锈钢不锈钢是有限范围内的不生锈含碳量范围宽:w C =0.03~0.95%从耐蚀角度C 越低越好防止(晶间)形成Cr 23C 6不锈钢成分特点合金元素种类多常加入:Cr 、Ni 、Si 、Al 、Mo 、Ti 、Nb合金元素含量多w Me =12~38%提高钢的电极电位在钢的表面上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使钢在室温下获得单相组织在A 晶粒内优先析出稳定的碳化物,防止钢的晶间腐蚀合金元素在不锈钢中的作用(不锈钢不生锈的原因)不锈钢常加元素的作用铬(Cr)元素含﹥12%,提高钢的电极电位在钢表面形成致密的Cr2O3 氧化膜含﹥17% ,使钢获得稳定的单相铁素体组织镍(Ni)元素扩大A 相区元素含量﹥9%,使钢获得稳定的单相奥氏体组织提高钢的抗电化学腐蚀能力钛元素(Ti):•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防止Cr23C6碳化物的沿晶界折出•降低钢的晶间腐蚀倾向铝(Al)、硅(Si)元素:•在钢的表面上形成致密的Al2O3、SiO2氧化膜,•提高钢的抗化学腐蚀能力碳(C)元素:•钢的含碳量越高 钢的耐蚀性就越低,晶间腐蚀倾向就越大常用不锈钢类型不锈钢按照其正火状态的组织,可分为马氏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奥氏体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A-F )型不锈钢沉淀硬化型不锈钢不锈钢之一马氏体型不锈钢•淬透性好,空冷时可形成马氏体•合金元素单一(Cr)w Cr=12~18%•在氧化性介质中(如大气、水蒸气、氧化性酸)有较好的耐蚀性•耐蚀性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降低w C=0.1~1.0%12Cr13、20Cr13、30Cr13、40Cr13、95Cr18 马氏体型不锈钢典型牌号12Cr13w C =0.12%w Cr =13%95Cr18w C =0.95%w Cr =18%马氏体型不锈钢中的Cr元素使共析点转移到0.3%附近12Cr13、20Cr13 亚共析钢→作为结构钢30Cr13 共析钢40Cr13、95Cr18 过共析钢→作为工具钢材料:12Cr1320Cr13热处理:调质处理组织:回火索氏体马氏体型不锈钢(作结构钢)热处理马氏体不锈钢(作结构钢)用途应用举例:汽轮机叶片蒸气管附件材料:30Cr1340Cr1395Cr18 热处理:淬火+ 低温回火组织: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型不锈钢(作工具钢)热处理(30Cr13,40Cr13 )用途:医疗器械手术刀刃具马氏体不锈钢(作工具钢)用途成分要求(和M 型不锈钢相比)铁素体型不锈钢,含碳量的降低,含铬量增加,不锈钢之二铁素体型不锈钢主要元素铬是铁素体的稳定元素钢从室温加热到1000℃均为单相铁素体耐蚀性、塑性、焊接性,优于马氏体型不锈钢强度较低对力学性能要求不高,对耐蚀性要求很高的机器零件和结构铁素体型不锈钢性能特点应用领域w C <0.15%,w Cr = 12~30% 典型牌号06Cr13Al 10Cr15 10Cr17 10Cr17Mo热处理退火,或者正火铁素体型不锈钢成分特点组织铁素体铁素体型不锈钢应用举例耐蚀性能要求很高的机器零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质晶粒度代表着钢的晶粒长大倾向。它 取决于钢的成分及冶炼方法。
– 用铝脱氧的钢以及含钛、钒、锆等元素的合金 钢都是本质细晶粒钢。 – 用硅、锰脱氧的钢为本质粗晶粒钢。 – 本质细晶粒钢在加热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后,晶 粒也会长大粗化。
• (3)实际晶粒度 指在实际加热条件下得 到的奥氏体晶粒度。
• 上贝氏体的形成过程如图4-7a所示 • 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高,铁素体和碳化物都 较粗大, 铁素体条比较宽,抗塑性变形能 力比较低,而渗碳体条分布在铁素体条之 间容易引起脆断,其铁素体中的位错密度也 比马氏体低2-3个数量级。 • 这样的组织决定了上贝氏体的强度较低, 塑性和韧性都很差,这种组织一般不适用 于机械零件。
2.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 奥氏体晶粒越细,其冷却产物的强度、塑性 和韧性越好。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主要因 素有: •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 加热温度是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最主要的因 素。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聚集长大。 温度越高,奥氏体晶粒长大愈剧烈;在一定 温度下,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就越粗 大;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起始晶粒度越小。 (生产上采用短时保温快速加热的工艺来获 得超细晶
过冷奥氏体以某一冷却速度(大于临界冷 却速度Vk)冷却到Ms点以下(230℃)时, 将转变为马氏体(M)。 与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不同,马氏体转变 不能在恒温下完成,而是在Ms~Mf之间的 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冷却完成。由于转变 温度很低,铁和碳原子都失去了扩散能力, 因此马氏体转变属于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将金属或合金在固态下经过加热、 保温和冷却等三个步骤,以改变其整体或 表面的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 艺。 通过热处理可以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的潜力, 调整材料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满足机 械零件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性能的要求, 热处理的类型有多种,但其工艺都包括加 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 下贝氏体的形成过程如图4-7b所示。 • 组织形貌:在光学显微镜下,下贝氏体为黑色针状 组织,很象回火马氏体,如图4-9所示。在电子显 微镜下观察发现,铁素体内极细的碳化物粒子与 铁素体轴呈55~60°夹角。 • 性能:由于下贝氏体组织中的针状铁素体细小且无 方向性,碳的过饱和度大,其铁素体内具有高密 度位错;碳化物细小量多,分布均匀,弥散度大, 所以它的强度和硬度高(50~60HRC),并且具有良 好的塑性和韧性。 • 因而许多机械零件经常选用等温淬火热处理,以 得到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下贝氏体组织。
• (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 在奥氏体形成过程中,奥氏体向铁素体方 向成长的速度远大于渗碳体的溶解。 • (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 渗碳体完全溶解后,奥氏体中碳浓度的分 布并不均匀,原来属于渗碳体的地方含碳 较多,而属于铁素体的地方含碳较少,必 须继续保温,通过碳的扩散,使奥氏体成 分均匀化。
珠光体型组织的形成温度和性能
组织类型
形成温度 (℃)
A1~650 650~600
片层间距 (μ m)
>0.4 0.4~0.2
硬度(HRC)
珠光体(P) 索氏体(S)
15~27 27~38
托氏体(T)
600~550
<0.2
38~43
2.贝氏体型转变—中温转变(550℃~Ms )
• 过冷奥氏体在550℃~Ms的中温区等温转变 的产物称为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 • 贝氏体是碳化物(渗碳体)分布在过饱和 碳的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混合物。 • 根据转变温度和产物组织形态的差异,贝 氏体又分为:550~350℃范围内形成的上 贝氏体(B上),和在350℃~Ms范围内形成 的下贝氏体(B下)。
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马氏体在奥氏体一定的结晶面上形成的,此面 称为惯习面 新相与旧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晶学位向关系
2.奥氏体形成的影响因素
• 钢的奥氏体形成主要是通过形核和长大实 现的,凡是影响形核和长大的因素都影响 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 (1) 加热温度 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相 变驱动力增大,原子扩散能力加大,碳原 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加快,提高了形 核率和长大速度,加快了奥氏体转变速度
• (2)加热速度 在实际热处理中,加热速度越快,产 生的过热度就越大,转变的温度范围也越宽,完成 的时间也越短。 • (3)原始组织 原始组织中珠光体越细,奥氏体的形 成速度越快。这是由于珠光体越细,其内部铁素体 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增多,有利于奥氏体形核。球状 珠光体的转变速度要慢于片状珠光体。 • (4)碳 含碳量越高,奥氏体形成速度越快,因为含 碳量越高,渗碳体数量越多,从而增加了铁素体与 渗碳体的相界面,使奥氏体形核率增大 • (5)合金元素 钢中的合金元素不改变奥氏体形成的 基本过程,但显著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
• (2)钢的化学成分
–增加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将增大奥氏体的晶粒长 大倾向。 –当钢中含有形成稳定碳化物、氮化物的合金元素 (如铬、钒、钛、钨、钼等)时,这些碳化物和 氮化物弥散分布于奥氏体晶界上,阻碍奥氏体晶 粒长大。 –磷、锰则有加速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
第二节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 冷却条件也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它决定钢 在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下表列出40Cr钢经 850℃加热到奥氏体后,在不同冷却条件下 对其性能的影响 • 过冷奥氏体 临界点A1以下存在的奥氏体 • 过冷奥氏体可以在等温条件下转变,也可以 在连续冷却条件下进行转变。现以共析钢为 例讨论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40Cr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冷却方式 炉冷
b MPa
574
s MPa
289
δ (%) 22
ψ (%) 58.4
Ak J/cm2 61
空冷
678
387
19.3
57.3
80
油冷并经200℃ 回火
1850
159O
8.3
33.7
55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TTT曲线)
等温冷却转变就是把奥氏体迅速冷却到Ar1 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待其转变完成后再冷 到室温的一种冷却方式。这是研究过冷奥 氏体转变的基本方法。 图4-5为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也称为“TTT”曲线,根据曲线的形状一般也 称为C曲线。它表明了过冷奥氏体转变温度、 转变时间和转变产物之间的关系。
热处理工艺可以是零件加工过程中的一个 中间工序,如改善铸、锻、焊毛坯组织的 退火或正火;降低这些毛坯的硬度、改善 切削加工性能的球化退火 热处理也可以是使工件性能达到规定技术 指标的最终工序,如淬火+回火。
热处理的分类
1.普通热处理 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 回火等。 2.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
•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 奥氏体晶核一般优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 处形成。这是因为在相界处,原子排列不规 则,能量较高,易于产生浓度和结构起伏, 能满足晶核形成的结构、能量和浓度条件。 • (2)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它一面与铁素体相接, 另一面和渗碳体相接,并在浓度上建立起平 衡关系。
因此了解奥氏体形成的规律,是掌握热处 理工艺的基础。
一、钢的临界温度
根据Fe-Fe3C相图,加热时,钢发生奥氏体 转变的实际温度比相图中的A1 、A3、Acm点 高,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同样,在 冷却时奥氏体分解的实际温度要比A1 、A3、 Acm点低,分别用Ar1、Ar3、Arcm表示,如 图。 一般热处理手册中的数值是都是以3050℃/h加热(或冷却)速度所测得的结果, 供参考使用。
新相晶核优先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成,一般认为形成P 的领先相是渗碳体。由于渗碳体的含碳量(6.69%C)比奥 氏体(0.77%C)高得多,需要从奥氏体中吸收碳原子而长 大,从而使奥氏体贫碳,进而形成铁素体。A→P(F+Fe3C)
• 高温转变产物都是片层相间的珠光体,但 由于转变温度不同,原子扩散能力及驱动 力不同,其片层间距差别很大,一般转变 温度愈低,层间距愈小。 • 习惯上把珠光体型组织分为珠光体(P)、索 氏体(S)和托氏体(T),但它们从组织上并 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只 在形态上有片间距的不同。表4-2为它们大 致形成的温度和性能。
二、奥氏体的形成
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以共析钢为例,原始组织为珠光体,当加热到Ac1 温度以上时,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 F0.02%c+Fe3C6.69%c→A0.77%c 这一转变是由化学成分、晶格类型都不相同的两 个相转变成为另一个成分和晶格类型的新相,在 转变过程中要发生铁晶格改组和铁、碳原子的重 新分布,这一变化均需要通过原子的扩散来完成, 所以奥氏体的形成是属于扩散型转变。奥氏体的 形成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也是通过实验测 得的。简单介绍测得方法。
二、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 根据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转变产物的 不同,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转变:珠光 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 • 1.珠光体型转变—高温转变(A1-550℃) • 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是一种扩散型转变, 它们也是以形核和核心长大,并通过原子 扩散和晶格重构的过程来完成的,如图4-6 所示。
表面热处理包括感应加热淬火、火焰加热淬火 和电接触加热淬火等; 化学热处理包括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硼、 渗铝、渗铬等。
3.其他热处理 包括可控气氛热处理、真 空热处理和形变热处理等。
第一节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热处理时,首先要将工件加热,使之 转变成奥氏体组织,这一过程也称为奥氏 体化。 加热时奥氏体化的程度及晶粒大小,对其 冷却转变过程及最终的组织和性能都有极 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