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3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配套试题(含解析)中图版(1)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1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1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含答案)

课时分层集训(十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建议用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

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C.结冰期变长D.无变化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1.B 2.B[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为(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3.A 4.D[第3题,读图可知,②地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200~400 mm,其东、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其西边为温带荒漠,②地的植被应为草原。

第4题,读图可知,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为南方地区宽,北方地区窄,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南方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而北方地区只受东南季风影响,故D项正确。

]秦岭东段支脉伏牛山系北麓重渡沟、植被覆盖率在98%以上,且区内分布有800亩竹林,可与蜀南竹海相媲美。

某中学地理夏令营来此考察,体验了沟内滴翠河和金鸡河沿岸“高峡飞瀑藏幽径,绿水秀竹怀古情”的独特环境。

据此,完成5~7题。

5.重渡沟金鸡河( )A.径流量季节变化比较小B.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C.补给水源以冰雪融水为主D.径流含沙量比较小6.夏令营登依剑峰途中穿过的自然带依次是( )A.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冰川带B.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D.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7.滴翠河沿岸的800亩竹林,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和水源B.纬度和土壤C.水源和技术D.土壤和植被覆盖率5.D 6.B7.A[第5题,重渡沟金鸡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补给水源是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主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植被覆盖率高达98%,保持水土能力强,径流含沙量小。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3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配套试题(含解析)中图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3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配套试题(含解析)中图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章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配套试题(含解析)中图版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1~3题。

1.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

A.纬度地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地方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C.干湿度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规律2.A山脉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的是()。

A.①B.②C.③D.④3.绿洲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A.地带性规律B.地方性现象C.地带性规律和地方性现象D.垂直地带性规律解析第1题,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在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⑦→⑧→⑨→⑩则表现为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即干温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2题,图中A山脉位于热带荒漠带中,自然带谱中基带应该为热带荒漠带,将C、D选项排除;由于海拔和纬度位置的影响,A山脉不可能出现冰川,故将A排除。

第3题,沙漠中出现绿洲的条件是拥有丰富的地下水或高山冰雪融水,属于地方性分异。

答案 1.A 2.B 3.B(2014·日照检测)读“世界某大陆略图”,完成4~5题。

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阔叶林5.形成图中①②两地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纬度、水文B.地形、气候C.海陆位置、地形D.水文、土壤解析第4题,从阴影部分分布的位置可知,它主要分布在中亚、内蒙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景观主要是草原。

第5题,①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②地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答案 4.A 5.C(2013·山东文综,3~4)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②为()。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3章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3章


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与其他 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为例)
自然地 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结 论
成土 母质
物质基础 ①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 ②影响土壤的 物理 性状和 化学 组成
①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 和土壤中 强度 物理、化学过程的 性质 与_______ 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 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 发育 壤的 形成 和______ ①是土壤 有机物质 的来源 ②与 土壤肥力 的产生密切相关 土壤是一个构 成复杂、不断 变化的自然 ____ 综合体 , _________ 其形成过程受 多种因素影响
分 布 植 森 森林 自然 带 草原 自然 带 荒漠 自然 带 湿润和半湿润 ______________ 地区
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和寒带冻原带等 热带草原自然带、 温带草原 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 以草本 ______________ 植物为 的内陆地区 主 干旱地区 旱生植 物

方法技巧 地域分异的判断方法 地域分异的判断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 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 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 西方向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如亚 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 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是垂直分异,如喜 马拉雅山等中低纬度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垂直 分异。
热带荒漠 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归纳 巧用化石判地层 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 中的古生物遗体或它们生活的遗迹。 (1)理论依据:①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 又是不可逆的,即每一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 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 ②一定种类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 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 属的化石群。 (2)方法:掌握化石出现的顺序和生物演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 第3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 第3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2.去新疆塔里木盆地旅游,我们能在徜徉林间的同时欣赏大漠 风光吗?
[提示] 能,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着大片 的胡杨林。
高频考点 互动探究
[例1]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 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❶,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 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❷。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 8 月 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❸。据此完成(1)~(3)题。
1.C 2.D [第 1 题,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因 而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 (水热状况)不同造成的;研究地都位于祁连山南坡,植被类型相同, 所处的自然带也相同。第 2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野牛沟在 7~9 月的 生物量最大,说明此时段气候条件最好;乌鞘岭在 7~8 月的生物量 最大,气候条件最好。]
1.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所在自然带不同
B.海拔不同
C.水热状况不同
D.地处坡向不同
2.乌鞘岭与野牛沟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月份存在差异,下列自然 原因可能正确的是( )
A.乌鞘岭距海近,7月累计水分最足 B.野牛沟纬度低,9月累计热量最足 C.乌鞘岭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D.野牛沟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因素
现象
基础梳理 自主通关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环境要素: 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 。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 生物循环 和岩石圈物质循 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 的整 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 进行光合作用。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1)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1)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植被遭到破坏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第1题,图示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

第2题,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说明了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B 2.B下图示意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读图回答3~4题。

3.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可跨越圈层界限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的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循环之中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第3题,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植被遭到破坏和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第4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答案 3.B 4.B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整体性特征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6.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

A.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B.山区坡陡,水能资源丰富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6题,图中M环节表示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答案 5.B 6.C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练习 中图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练习 中图版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选择题(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

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

故选B项。

答案:B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2~3题。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3.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B.⑦C.⑥D.⑤解析:第2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项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项错误;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项错误。

第3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2.A 3.D(2017·安徽江南十校一模)下图为我国新疆地区雪线高程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乔戈里峰、博格达峰和友谊峰雪线高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降水量C.海拔D.纬度5.影响甲处等值线数值特征及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和地形B.海陆因素和洋流C.坡度和坡向D.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解析:第4题,影响雪线高程的因素有纬度、地形等,图中三座山峰的雪线总体自南向北降低,是纬度差异所致,纬度高雪线低,纬度低雪线高,故D项正确。

第5题,图中甲处等值线向东(数值较大处)弯曲,说明甲处雪线高程较低。

2022中图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Word版含答案

2022中图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问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进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进展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行避开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考向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022·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消灭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试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试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试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21年试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21植株数量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1.试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转变④植被分布转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试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消灭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依据试验结果推想,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将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1.A 2.D 3.D[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觉,与2009年相比,2010~2021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试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21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试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事例分析——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选择题1.读某地区地理因素关系图,最近几年来该地屡次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祸,主假如以下哪些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天气B.植被C.地形D.河流分析:植被损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祸多发。

答案: B以下图表示科隆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 的地理地点。

读图,达成2~ 3题。

2.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率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邻近B.远离大陆C.结构运动激烈D.地形复杂3.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 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移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天气垂直差别显然分析:第 2 题,考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特有动物,赤道地域本应当散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计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 2.B 3.C(2017 ·上海闵行模拟)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连续发展从观点走向行动的重要构成部分。

以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达成4~5 题。

4.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5.以下有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反应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积蓄在生物圈中间C.⑤环节循环速度假如加速,能够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门路之一分析:第 4 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实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 5 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 4.A 5.D(2017 ·淮南模拟 ) 以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一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一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之小船创作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特点: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2)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3)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名师注解]【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

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注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点】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善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课后限时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课后限时集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岩石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岩石C.土壤岩石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岩石大气水文土壤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A 2.D[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

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2018·徐州调研)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

读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3.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4.近十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C 4.B[第3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第4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2018·聊城模拟)下图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

读图,回答5~6题。

5.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泰山风光D.长白山天池6.下列对该处景观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C.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5.B 6.B[第5题,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配套选修3 第2讲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配套选修3 第2讲

选修三第二讲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五)雅丹地貌是一种位于干旱地区,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

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群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荒漠地带,人迹罕至,是世界最神秘的雅丹地貌。

下图为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分布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明罗布泊地区地貌旅游开发的劣势。

[答案]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差;位于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多风沙;开发时间短,旅游产品种类少;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距离客源市场较远。

[解析]可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角度分析。

罗布泊位于干旱的沙漠中,水资源短缺、风沙大,环境承载力小;远离东部城市,则交通、市场等条件差。

2.读夏威夷群岛的位置和火山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夏威夷旅游业发达。

喷焰的火山、茂密的森林、洁白沙滩、湛蓝的海水,热烈的草裙舞与轻巧的独木舟……每年吸引了多达700万的游客来此度假观光,旅游业成为这里第一支柱产业。

(1)将下列夏威夷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进行具体分类。

旅游景观火山国家公园热带森林草裙舞分类__地质地貌景观__ __生物景观__ 风土民情(2)依据材料分析说明夏威夷群岛旅游资源游览价值高的理由。

[答案](2)旅游资源质量较高;火山地貌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热带海洋景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等。

旅游景点集群性好,彼此间距离较近。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好;旅游资源多样性,自然景观类型丰富,兼有火山,热带海洋和森林等多样组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风土民情等。

[解析]该题以夏威夷群岛的位置和火山分布图等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评价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第(1)题,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鲁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鲁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解析第1题,该图反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2题,图中的P 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因此有机质分解得较快、积累得较少,从而形成了较贫瘠的红壤。

答案1、A2、C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

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其年轮记录了他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信息,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

一旦我们能够确定树轮的确切年份,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上图中甲乙两树木分别为同一地区同一树种的两棵树木的年轮,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A、1860~1890年间该地区气温较1860年之前有明显下降B、甲树木生长的年代与乙树木约45年重合C、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40年的气候情况D、乙图中树木约在1900年前后停止生长4、关于树木的年轮说法正确的是()A、在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年轮的宽窄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B、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与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气候区相比表现得更加匀称C、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窄D、厄尔尼诺现象来袭时,致使美国西南部冬季更加湿润,从而形成更宽的年轮解析第3题,树木的年轮能反映当地的气温信息,甲乙两图能反映的年代约从1837年至1911年,共约75年,故C项错误。

树木年轮越宽,说明气候条件越好,树木生长越快;图中显示1860年前树木年轮较宽、1860~1890年间树木年轮较窄,则A选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1~3题。

1.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
()。

A.纬度地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地方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C.干湿度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规律
2.A山脉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3.绿洲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A.地带性规律
B.地方性现象
C.地带性规律和地方性现象
D.垂直地带性规律
解析第1题,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在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
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⑦→⑧→⑨→⑩则表现为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即干温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2题,图中A山脉位于热带荒漠带中,自然带谱中基带应该为热带荒漠带,将C、D选项排除;由于海拔和纬度位置的影响,A山脉不可能出现冰川,故将A排除。

第3题,沙漠中出现绿洲的条件是拥有丰富的地下水或高山冰雪融水,属于地方性分异。

答案 1.A 2.B 3.B
(2014·日照检测)读“世界某大陆略图”,完成4~5题。

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A.草原B.荒漠
C.针叶林D.阔叶林
5.形成图中①②两地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纬度、水文B.地形、气候
C.海陆位置、地形D.水文、土壤
解析第4题,从阴影部分分布的位置可知,它主要分布在中亚、内蒙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景观主要是草原。

第5题,①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②地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答案 4.A 5.C
(2013·山东文综,3~4)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②为()。

A.草原B.荒漠
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
7.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洋流
C.地形D.季风[
解析第6题,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故选A项。

第7题,东部森林植被分布南宽北窄,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

因为夏季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势力逐渐减弱,所以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植被的覆盖范围也逐渐减小。

故选D项。

答案 6.A7.D
(2014·成都模拟)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图”。

读图完成8~9题。

8.如果图中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则平原地区最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加剧B.泥石流频发
C.土地沙漠化D.河流含沙量增大
9.下面四幅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中,与10°S附近西部山地相符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8题,图示区域位于亚马孙平原,植被破坏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多。

第9题,10°S附近西部山地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东部基带为热带雨林带。

答案8.D9.C
(2014·山东泰安期末)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乙为“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

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B.M地7月受下沉气流影响
C.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D.M地1月受上升气流影响
1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山脉东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
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第10题,从气候资料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该海域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第11题,山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水热条件共同影响,东西两侧热量条件相差不大,水分条件差异较大。

答案10.A11.D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1)完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互关系示意图。

填写图中代号代表的地理要素: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气候、水文、地形)(6分)
(2)运用上述原理分析下图中等温线分布规律的成因以及其甲、乙、丙三地中甲和丙气温
较低的原因。

(10分)
(3)分析图示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

第(1)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发展和变化;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第(2)、(3)题,两题首先读图进行空间定位,确定为武夷山地区,等温线分布受地形和海陆位置影响。

南方低山丘陵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与地形和气候有关。

答案(1)地形气候水文
(2)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受地形(武夷山走向东北——西南)影响。

受地形影
响图中甲气温较低;受海陆位置影响丙气温较低。

(3)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夏秋多暴雨。

13.下面两幅图模拟的是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4分)
(2)甲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12分)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10分)
解析第(1)题,由题中自然带分布图可知,A为南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为西北的温带草原带。

第(2)题,由于水分差异,由C到D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第(3)题,对比甲、乙两图可以看出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

第(4)题,植被类型整体向北推移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且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台湾岛面积可能会变小,台湾海峡可能会变宽。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2)干湿度地带性水分
(3)位置: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区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

(4)全球气候变暖。

台湾岛面积变小,台湾海峡将变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