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X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以来的防震减灾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防震减灾管理和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防震减灾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管理进一步规范。

2.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建成X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在建X 地震台,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8级。

3.震灾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地震、发改、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城镇新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增强,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开始改变。地震、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逐步增强。

4.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和疏散演练,强化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培训,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得到提升。

同时,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地震监测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地震定位精度不高,全市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不强,没有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地震预警还是空白。

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有待增强。城镇老旧建筑、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较差,部分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仍然淡薄。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3.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等有待提升。

4.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部门的权责不够明晰,合力不强。部分县区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完成《国家防震减灾规划(X-X年)》目标任务,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事业面临新要求、新任务,也面临潜在风险。

1.面临潜在地震危险。我市位于X,境内发育有多条地质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我市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偏高的特点,且远震、大震也可能对我市造成影响或破坏。此外,市内X等大型水库的建设和各矿山的开

采也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自1977年以来,X有记录的地震有41次。目前,我省已有80多年,我市已有100多年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了,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能量积累与释放的一般规律分析,我市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危险正在逐渐增大。

2.面临社会治理新任务。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状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改革,构建主体明确、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依法规范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防震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全面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地震灾害群防共治的局面,促进融合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治、科技和社会力量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持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防为主,综合减灾。注重灾前投入和应急准备,切实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2.强化服务,融合发展。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3.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强化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城乡地震安全和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高全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4.创新驱动,科学治理。创新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做到科学防灾、科学救灾、科学减灾。

(三)发展目标。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基本具备地震参数和地震烈度快速测定能力。

——全市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X)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提高一度进行抗震设防。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能够依照本级《地震应急预案》快速、有序、高效应对地震事件。我市如发生中强地震,震后1小时内市和震区的县区、乡镇启动应急响应,有关部门提供震情和灾情快速评估结果;震后2小时内市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赶赴灾区,市应急救援队依照通知出动救援;震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增强,全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掌握地震避险技能。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和信息服务能力。

1.优化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增加观测手段,增强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

2.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协助建设好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和重点区域地震预警台网,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和重点区域地震预警,为抗震救灾决策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服务。

3.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平台。改造升级地震信息网络,完善全市防震减灾政务与业务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建设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准确、便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震情灾情等信息服务。

4.强化行业监管。新建大型水电站、大型水库的建设单位均应依法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实现数据共享,有效监测可能诱发的地震活动。

(二)提升城乡防震减灾能力。

1.提高城镇防震减灾能力。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和技术服务,扩大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成果在城镇规划、国土利用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范围。

2.提升农村防震减灾能力。按照省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指导意见,强化抗震农居建设的宣传引导和政策资金扶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农居建设标准体系,推广符合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设计图集。对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培训,发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国土资源所、乡村广播站等单位的作用,推广抗震技术,引导建房农户建设抗震民居。

3.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作。制定市级示范标准,规范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等工作。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