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最新)
《宿州市“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宿州市“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一、背景和依据1、为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根据《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文件精神,承接《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二、主要内容1、“十二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成就,健全了法规、提升了监测能力、增强了震害的防御能力、提高了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普及了防震减灾知识;2、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形势相当严峻;3、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4、“十三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主要任务,从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科普宣传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5、为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从落实责任、政策、资金、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供保障措施。
三、预期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构建完备有效的全市防震减灾制度体系,促进防震减灾规范化服务和管理,为防震减灾致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工作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保证目标任务完成;确保发生地震灾害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建设“四个宿州”提供有力支撑。
四、起草过程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多次向分管市长汇报,听取建议和指示。
市地震局高度重视,通过与省局相关处室的沟通对接,并通过对辖区内县、区的调研,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和发展实况,认真吸取先进经验,组织专人起草,局党组5次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初稿形成后,负责法制工作的科室、法律顾问审查后作出书面审查意见,征求和吸纳相关部门意见,形成了《宿州市“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稿,现报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
五、创新举措制定印发了《宿州市“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列入震灾防御体系建设。
某某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某某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2015-2020为进一步提高我市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XX省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始终把本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于“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XX”为宗旨,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测预警、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机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在维护我市公共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发展目标1.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基础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3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30%。
2.水利三防减灾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以保障全市经济活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较为完善防洪除涝防旱减灾体系,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水环境改善,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为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控制常遇洪涝旱灾害。
在遇较大洪涝旱灾害时,全市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在遇超标准洪涝时有预定方案和应急措施,不致影响全市长远计划的完成或造成严重环境灾难,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局部地区遭受灾害后,能得到迅速救济和恢复,确保社会稳定。
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
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二○一六年十一月目录一、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抗震防灾工作成效............(二)“十三五”时期抗震防灾工作面临的形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三)严格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四)推动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五)强化抗震规划编制实施......................(六)促进抗震技术推广应用......................(七)提升地震应急处置水平......................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政策配套..............................(三)强化队伍建设..............................(四)加强国际合作..............................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为做好“十三五”时期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2016—2020)(成果稿)官渡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制二0一五年九月目录序言 (3)一、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十二五回顾) (3)(一)防震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3)(二)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不断加强 (4)(三)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不断提升 (4)(四)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5)(五)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6)(六)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 (6)二、“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7)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规划原则 (10)(三)发展目标 (10)四、主要任务 (12)(一)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2)(二)强力推进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14)(三)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5)(四)协力推进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建设 (18)(五)切实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18)五、保障措施 (20)(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 (20)(二)健全保障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 (20)(三)强化执行力度,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21)(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21)(五)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2)(六)加强团结协作,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22)序言地震灾害是一种小概率大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等特点,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有效的措施可以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是政府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型、社会性、基础性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制订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6年-2020年。
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精神,依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省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时期之一,特别是2011-2015年暴雨洪涝灾害、鄂北连续4年的干旱灾情、2013年巴东5.1级地震,严重影响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1-2015年,全省因灾死亡、失踪269人,受灾人口8994.3万人次,因灾倒损农村居民住房54.75万间,紧急转移受灾群众116.1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944.97千公顷,因灾绝收面积565.2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668.07亿元。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减灾委的大力支持下,省减灾委及各成员单位履职尽责、协调联动,坚持常态减灾和应急救灾相结合,增强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和救灾应急能力,有效应对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处置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相关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第一时间核查灾情、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省军区、武警、公安、民政、交通运输、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迅速行动、措施得力,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稳妥有序、成效显著,赢得了遇难者家属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十二五”时期,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各级减灾委员会组建完成,部门协同配合、分级分类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灾害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专家咨询、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逐步完善。
应急救援队伍和抢险救援应急机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资金分级分担和拨付机制、物资应急调运机制等均得以加强。
防震减灾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防震减灾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我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地震,这个自然灾害,总是让人心生敬畏。
如何让我们的防震减灾体系更加完善,让人们在灾害面前更有信心,成了我思考的重点。
一、目标设定1.提高地震预警能力,确保地震预警信息在地震发生后的5分钟内传递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2.提升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战性,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地震发生后的2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地区得到有效救援。
4.提高地震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二、具体措施1.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投入,提高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精确度。
具体措施如下:加大地震观测台建设力度,提高地震观测数据质量。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提高地震预警信息的传递速度。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
2.提升地震应急预案实战性应急预案是地震发生后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确保应急预案的实战性。
具体措施如下: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对能力。
定期评估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应急预案。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是关键。
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调度物资。
4.提高地震科普宣传力度地震科普宣传是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关键。
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地震科普宣传力度。
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普及地震科普知识。
开展地震科普讲座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
加强地震科普教材的编写和推广,让地震科普知识走进校园。
三、保障措施1.政策保障我们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一、前言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国家地震局紧随全球减灾发展潮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开展了广泛的减灾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推动减灾事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本报告对该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旨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期评估背景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减灾工作的总体规划,从2016年至2020年实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规划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为了评估规划的进展情况、达成情况以及制定后续改进措施,国家地震局决定进行中期评估。
三、规划目标达成情况评估根据《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目标,我们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1. 提高地震及其它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预报准确度。
根据数据统计和专家调查,与规划制定时期相比,我国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预报准确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以地震为例,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地震监测网络,预测和预报工作的准确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2. 提高地震灾害应急能力。
通过对各地地震灾害应急机制的评估,我们发现,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完善的应急机制,各级地震局和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在地震发生后,各级应急机构快速响应,组织及时、高效的救援行动。
3.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在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方面,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共享不畅,导致风险评估不够准确;二是部分地区风险评估工作滞后,区划标准不够明确。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4. 提高地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我国的地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
为全面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X—X年)》、《X省防震减灾条例》和《X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我市地处X山前断裂带,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我市及周边地区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地震,震害严重。
“十二五”期间,在省地震局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高效联动,有序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进展1.地震监测预报方面已建成由4个专业地震观测台、3个强震台、80个宏观测报点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络体系,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10分钟内能够完成地震速报,震中定位精度达5-10公里。
建立地震信息中心,实现网上报数与会商,地震趋势研究水平全省领先。
2.震害防御方面完成我市城区活断层探测工作,探测面积为1024平方公里,为城乡建设、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我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和“联审联批”程序。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一步推进,建立了6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服务站。
创建国家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各1个。
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3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1所。
创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6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形成了多部门联动、按计划实施、分级分步推进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3.应急救援方面完善了防震减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了信息网络基础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系统、防震减灾综合服务系统、地震现场移动应急平台系统等,并与省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中心互联互通。
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
成立了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了551支地震志愿者队伍;建成1个国家I类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织开展了多部门参与大型综合演练,有效提高了全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目标(全文)
“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目标(全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以法治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体系,不断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提升城乡一体化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全面防御。
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战略部署,统筹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重点做好城乡建筑物和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需要,合理布局全市地震监测、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设施。
统筹考虑中心城区与乡镇的防震减灾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专业合作。
动员全社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群测群防。
不断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实现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防震减灾发展目标依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到2021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十三五”期末,我市城区具备抗御Ⅷ度地震的能力,遭遇Ⅷ度左右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比例很低,社会基本保持稳定。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震害防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地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
以创建“地震安全城乡”为载体,建成适应市区位优势的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优于2.0级,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震烈度速报网络,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建筑物加固改造,显著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
广安市广安区“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提升我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区遭受了2014年“9·13”特大洪涝重特大自然灾害袭击,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区人民攻坚克难、奋勇抗灾,努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取得了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全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一)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十二五”期间,全区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区减灾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区减灾委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形成了会商评估、分工监测、统一预警、共同防御的防灾减灾格局。
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
完善灾害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制度,确保了灾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完善灾害损失评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分级评估责任和评估效用。
完善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机制,有效统筹协调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救灾工作。
(二)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业务素质和应急抢险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明显提高,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了覆盖区、乡镇(街道)的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全区共培训灾害信息员300余人次。
以武警广安区消防大队等应急骨干救援力量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了工程机械应急救援分队。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
国土资源部 2016 年 11 月
目录
前 言.............................................................................................................. 1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2
(一)地质灾害现状。.............................................................................................. 2 (二)“十二五”期间防治成效。.............................................................................. 2 (三)“十三五”时期防治形势。.............................................................................. 5
五、资金筹措和实施安排........................................................................... 20
(一)资金筹措。.................................................................................................... 20 (二)实施安排。.................................................................................................... 21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
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征求意见稿)2016年7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着眼四川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综合问题,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法律、法规及《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准期为2016年,规划范围为四川省内地震、地质、气象及旱洪等自然灾害。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四川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蓝图,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制订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十二五”防灾减灾主要成效“十二五”时期,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4·20”芦山强烈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等灾害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挑战,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攻坚破难,取得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调、社会参与的应急联动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灾害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专家咨询、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逐步完善。
调查评价机制逐步健全,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及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工程防灾成效日益凸显,应急防范能力稳步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救援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应急队伍逐步壮大,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与临灾避险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
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国际影响。
第二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不断增长,城市(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加速,特别是两次大地震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全省地质、旱洪及气象等灾害易发、多发、频发的趋势将继续存在,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列入厦门市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2017
-
2020
11500
11500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及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着力发展城市气象,强化城市气象服务功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需求。
市气象局
11
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气象保障工程
气象
1.完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站网;
2.建设东南航运气象保障服务业务系统。
2017
-
2020
10000
10000
到2020年,建成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稳定可靠、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气象业务服务体系,近海精细化预报服务全覆盖,海洋气象服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我市海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应急指挥
进行应急指挥中心设施的日常运维、升级换代。
5
100
100
满足厦门电网应急指挥需求
厦门供电公司
18
市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应急指挥
提升厦门市灾害应急救援指挥能力
2016
-
2020
待定
待定
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市公安消防支队
19
市水上救援训练基地
营房建设
提升厦门市水上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2016
-
2020
7000
7000
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市公安消防支队
23
海沧南部
消防站
营房建设
一级消防站
2018
-
2020
5500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十三五”专项规划2016年12月目录一、发展环境 (3)(一)主要成就 (3)(二)面临形势 (5)(三)问题与不足 (6)二、总体要求 (7)(一)指导思想 (7)(二)发展目标 (7)三、主要任务 (9)(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行业信息化发展 (9)(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 (10)(三)加强数据治理,推进数据共享与开放 (10)(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地震部门履职和服务能力11(五)坚持融合发展,提升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12)(六)探索创新应用,助力业务信息化发展 (12)(七)强化安全意识,构建信息化安全保障 (12)四、工程项目 (13)(一)构建防震减灾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 (14)(二)地震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工程 (14)(三)防震减灾业务管理与政务系统建设 (15)(四)实施防震减灾信息化社会服务工程 (15)五、保障措施 (16)(一)完善建设运行体制,创新管理投资机制 (16)(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领军人才培养 (16)(三)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16)(四)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市场准入原则 (17)没有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化,就没有防震减灾工作现代化,也就没有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以及《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加快推进地震信息化发展,为实现“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目标任务,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发展环境(一)主要成就近年来,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紧密围绕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认真落实“十二五”《中国地震局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防震减灾信息化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十三五”以来,防震减灾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以预防为主,防御与预防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积极实施“十三五”规划,全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目前,已基本完成规划中期任务。
现按照应急委办发[20XX]2号文件精神,对照“十三五”规划,对我局“十二五”规划中期完成情况评估如下:一、导言我局“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在时间上立足于五年规划期时间中点,范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所涉及的防震减灾项目及《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纲要》,需对地震监测体系、震害防御体系及地震应急体系等7个重点专项规划进行评估。
二、主要目标执行情况《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以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目的,进一步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立足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从“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前半期来看,规划中制订的各主要预期目标绝大多数将如期实现,但也有一些目标由于资金难以到位,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难度较大。
三、主要任务实施情况(一)地震监测体系建设1.规划情况:一是在现有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布局的基础上,在吉鱼温泉新增数字化地下流体观测仪1台。
二是建立覆盖全县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络,在全县建设地震监测基准站点3个,基本站3个,一般站点10个,建立地震信息接收和发布平台1套及学校用户终端2个。
三是在本县区域内建设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e实验站2个。
2.完成情况:一是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已完成前期的选点、地堪等前期准备工作,后期工作将根据省地震局的安排稳步推进,预计能在“十三五”期内如期投入使用。
二是2个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e实验站已于20XX年全面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二)震害防御体系建设1.规划情况:一是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
“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
为全面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X—X年)》《X省防震减灾条例》《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我市位于X、X、X三省交界区,分布有北西、北东、东西走向三组断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曾发生过7次5级以上地震。
“十二五”期间,在X省地震局的正确指导下,X市以《X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为引领,以“一县一台”、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应急指挥系统等项目建设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发展,以提升能力保障发展,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全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进展1.地震监测能力稳步提升。
通过“一县一台”项目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测震、前兆监测台网。
其中,新建测震台站4个、前兆台站4个、综合台站一个,全市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12分钟内能够完成地震速报,地震监测效能显著提升。
积极推进震情跟踪、会商、异常落实及预测预报意见处理机制改革,开展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探索性研究,提升了地震预测预报能力。
2.震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建立了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有序进行;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居宣传、技术服务、工匠培训等成效显著。
加快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教育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建设省级科普示范学校7所、市级38所;创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省级2个、市级5个。
3.应急救援能力成效显著。
修订完善了全市地震系统及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急预案。
开展地震系统应急联合演练,地震系统应急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大幅提升。
成立了一支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设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队伍初具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X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以来的防震减灾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防震减灾管理和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防震减灾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管理进一步规范。
2.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升。
建成X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在建X 地震台,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8级。
3.震灾预防工作不断加强。
地震、发改、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城镇新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增强,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开始改变。
地震、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逐步增强。
4.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和疏散演练,强化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培训,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得到提升。
同时,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1.地震监测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地震定位精度不高,全市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不强,没有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地震预警还是空白。
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有待增强。
城镇老旧建筑、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较差,部分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仍然淡薄。
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3.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等有待提升。
4.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部门的权责不够明晰,合力不强。
部分县区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完成《国家防震减灾规划(X-X年)》目标任务,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事业面临新要求、新任务,也面临潜在风险。
1.面临潜在地震危险。
我市位于X,境内发育有多条地质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我市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偏高的特点,且远震、大震也可能对我市造成影响或破坏。
此外,市内X等大型水库的建设和各矿山的开采也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自1977年以来,X有记录的地震有41次。
目前,我省已有80多年,我市已有100多年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了,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能量积累与释放的一般规律分析,我市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危险正在逐渐增大。
2.面临社会治理新任务。
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状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改革,构建主体明确、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依法规范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防震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全面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地震灾害群防共治的局面,促进融合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治、科技和社会力量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持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防为主,综合减灾。
注重灾前投入和应急准备,切实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2.强化服务,融合发展。
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3.统筹协调,全面推进。
强化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城乡地震安全和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高全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4.创新驱动,科学治理。
创新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做到科学防灾、科学救灾、科学减灾。
(三)发展目标。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
基本具备地震参数和地震烈度快速测定能力。
——全市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X)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提高一度进行抗震设防。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能够依照本级《地震应急预案》快速、有序、高效应对地震事件。
我市如发生中强地震,震后1小时内市和震区的县区、乡镇启动应急响应,有关部门提供震情和灾情快速评估结果;震后2小时内市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赶赴灾区,市应急救援队依照通知出动救援;震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增强,全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掌握地震避险技能。
三、主要任务(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和信息服务能力。
1.优化地震监测网络。
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增加观测手段,增强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
2.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协助建设好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和重点区域地震预警台网,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和重点区域地震预警,为抗震救灾决策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服务。
3.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平台。
改造升级地震信息网络,完善全市防震减灾政务与业务信息系统。
利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建设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准确、便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震情灾情等信息服务。
4.强化行业监管。
新建大型水电站、大型水库的建设单位均应依法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实现数据共享,有效监测可能诱发的地震活动。
(二)提升城乡防震减灾能力。
1.提高城镇防震减灾能力。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和技术服务,扩大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成果在城镇规划、国土利用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范围。
2.提升农村防震减灾能力。
按照省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指导意见,强化抗震农居建设的宣传引导和政策资金扶持。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农居建设标准体系,推广符合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设计图集。
对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培训,发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国土资源所、乡村广播站等单位的作用,推广抗震技术,引导建房农户建设抗震民居。
3.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作。
制定市级示范标准,规范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等工作。
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1所(各县区1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X所(各县区2所)。
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6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1个(各县区1个)(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1.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修订《X市地震应急预案》,逐级指导、修订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强化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和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装备和能力建设,组织应急骨干培训,补充部分专业装备,建设“反应迅速、机动性高、技术全面、训练有素、突击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应急队伍。
本着自愿原则,动员社会公众,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大专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规范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管理,开展应急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3.加强应急演练和避险训练。
组织开展跨区域、跨部门的地震应急模拟演练,完X急响应和应急救援统一指挥机制,提高应对处置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各县区5年内至少开展2次以上应急演练,人口密集的学校、医院、企业、社区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4.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建设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省市两级技术系统互联互通。
及时更新基础数据,不断充实完善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结合政府综合防灾规划和应急体系规划,加大投入,按照有关标准统筹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X急避难场所标识和功能设施,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点)建设,确保地震应急所需。
(四)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1.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发挥机关干部、学生和防震减灾专家等群体的传播作用,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引导社会力量开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产品,针对不同群体,通过不同载体、不同渠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2.建立网上数字地震科普馆和技术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配合省防震减灾网上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好市防震减灾网上技术服务平台,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推广防震减灾实用技术,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五)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出台基层防震减灾示范、群测群防等工作标准,提高防震减灾法治水平。
2.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为依据,优化防震减灾行业治理格局,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技和宣传等多种手段,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抗震设防要求行政审批改革,加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有效提供地震速报、灾情速报、地震预警、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烈度发布等震情灾情信息。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重点工程与项目(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项目。
配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X分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地震监测台站和气象观测站点等场地,协助建设好13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X2个、X区1个、其他县区各1个),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和地震预警骨干台网,实现“一县一台”。
2.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建设项目。
完善X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建设,使其具备信息发布、视频会议功能,为全市地震监测、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的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紧急地震信息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完成X地震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地震监测能力。
(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1.农居抗震加固和示范建设项目。
统筹考虑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农居抗震加固和改造工程。
在全市创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点11个(每县区1个),其中省级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点1个、市级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点10个。
2.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信息平台,为农民建房提供选址、设计、预算等服务。
(三)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建设项目。
新建市级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省市两级互联互通,实现在获取地震参数后,快速给出震害规模、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预估结果,及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抗震救灾提供依据。
2.应急救援队装备建设项目。
建设市级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补充装备。
推进市级地震现场工作队装备标准化、专业化建设,配备基本的专业设备、个人装备和应急通移动终端等设备。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的作用,实现市县两级地震部门联动,共同推动规划任务落实,规X区地震部门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