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论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正)》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参照《四川省防震减灾规划》制定的我市防震减灾战略性规划,是确定21世纪前20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本《规划》是我市各级政府全面统一部署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总框架。
攀枝花市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区,周边地区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对我市经常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多年来,攀枝花市被全国、全省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为此,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对于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促进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经济腾飞,保障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由各级政府分阶组组织实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和“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走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道路。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坚持发挥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协调配合,依法防震减灾。
(三)按照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以及攀枝花市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保障全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四)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切实增加投入,努力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五)根据我国、我省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目标,结合我市及邻区地震活动趋势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发展我市防
震减灾事业,抓好攀枝花市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有所突破。
(六)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科技创新,实施科技防震减灾,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全市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三、背景与现状
(一)自然地理概况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在北纬26°05′—27°21′,东经101°08′—102°15′之间,面积7514平方公里,现全市辖两县、三区,总人口一百万。
攀枝花市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并不时受到邻区强震的波及和影响。全市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主要活动断裂有昔格达断裂,金河—箐河断裂,李明久断裂,桐子林断裂,树河—普威断裂,纳拉箐断裂等。
(二)地震活动情况和分析预测
据史料记载和仪器观测记录,1467年至现今,市境内及边界附近发生4.5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6.7级地震2次,5.0—5.5级地震3次,4.5—4.8级地震3次。由于我市处在南北向的石棉—元谋地震带和北东向的盐源—洱源地震带之间,我市周边地区强震和大震不断发生,涉及我市并造成5度以上影响的有10次,市境内发生有感地震数百次。根据地震活动规律,我市及邻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可能性增强,同时存在二滩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
攀枝花市近几年来被国家和四川省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三)现有工作基础
1、初步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省与地方防震减灾双重计划体制及相应的投资体制。全市三区两县、大企业均建立了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地震应急工作进一步加强。
2、防震减灾法治取得进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防震。对我市的观测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完成一批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监测能力的增强等工作。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和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取得重要进展。
3、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攀枝花市综合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和制定了必要的地震应急预案,在现有的监测台站中进行改造,并增加必要的新手段,监测质量在不断地提高。
4、与邻区地震系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防震减灾科技发展有长足进步,在地震监测、地震综合防御方面取得多项科技成果。
5、从多次受邻区强烈地震的波及以及市区内的有感地震的影响事件中,我们取得了平息地震风波、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经验。
(四)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任务非常艰巨。目前仍处在我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因此,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2、防震减灾工作体制不顺。由于历史的原因,攀枝花市没有建立防震减灾部门管理的地震监测台站。所有的地震监测资料完全依靠大企业地震台站和四川省地震局直属的专业台站。
3、地震监测技术系统较落后,仪器、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下,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受到干扰和影响、通讯、数据处理、会商系统不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需要。
4、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和一些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防震减灾工作投入图谋不够,发展后劲不足。
四、规划目标
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提高全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使攀枝花市区(东区、西区)、盐边县、米易县、仁和区以及总价乡(镇)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1、2001年—2005年,重点使攀枝花市区(东区、西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2、2006—2010年,重点使攀枝花市郊区(仁和区)和郊县(盐边、米易县)的城镇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
3、2011—2020年,在前10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法制建设和科技进步力度,提高全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使攀枝花市城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它地方发生6级左右地震,也能大大减少损失。
五、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正)》,加快配套性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震工作。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努力减少灾害千万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逐步理顺我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体制不顺等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理顺我市现有的企业地震台站隶属关系,使之成为市、县(区)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
(四)加快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尽快建立攀枝花市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有效、快速、准确地监控攀枝花市境内及邻区的地震活动;逐步完成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综合化技术改造,切实提高监测能力;适度增大前兆台网的密度使台站分布更趋合理;完成全市地震监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数据分析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