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

(完整版)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
(完整版)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

一、总论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正)》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参照《四川省防震减灾规划》制定的我市防震减灾战略性规划,是确定21世纪前20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本《规划》是我市各级政府全面统一部署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总框架。

攀枝花市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区,周边地区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对我市经常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多年来,攀枝花市被全国、全省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为此,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对于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促进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经济腾飞,保障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由各级政府分阶组组织实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和“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走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道路。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坚持发挥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协调配合,依法防震减灾。

(三)按照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以及攀枝花市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保障全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四)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切实增加投入,努力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五)根据我国、我省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目标,结合我市及邻区地震活动趋势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发展我市防

震减灾事业,抓好攀枝花市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有所突破。

(六)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科技创新,实施科技防震减灾,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全市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三、背景与现状

(一)自然地理概况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在北纬26°05′—27°21′,东经101°08′—102°15′之间,面积7514平方公里,现全市辖两县、三区,总人口一百万。

攀枝花市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并不时受到邻区强震的波及和影响。全市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主要活动断裂有昔格达断裂,金河—箐河断裂,李明久断裂,桐子林断裂,树河—普威断裂,纳拉箐断裂等。

(二)地震活动情况和分析预测

据史料记载和仪器观测记录,1467年至现今,市境内及边界附近发生4.5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6.7级地震2次,5.0—5.5级地震3次,4.5—4.8级地震3次。由于我市处在南北向的石棉—元谋地震带和北东向的盐源—洱源地震带之间,我市周边地区强震和大震不断发生,涉及我市并造成5度以上影响的有10次,市境内发生有感地震数百次。根据地震活动规律,我市及邻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可能性增强,同时存在二滩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

攀枝花市近几年来被国家和四川省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三)现有工作基础

1、初步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省与地方防震减灾双重计划体制及相应的投资体制。全市三区两县、大企业均建立了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地震应急工作进一步加强。

2、防震减灾法治取得进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防震。对我市的观测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完成一批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监测能力的增强等工作。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和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取得重要进展。

3、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攀枝花市综合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和制定了必要的地震应急预案,在现有的监测台站中进行改造,并增加必要的新手段,监测质量在不断地提高。

4、与邻区地震系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防震减灾科技发展有长足进步,在地震监测、地震综合防御方面取得多项科技成果。

5、从多次受邻区强烈地震的波及以及市区内的有感地震的影响事件中,我们取得了平息地震风波、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经验。

(四)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任务非常艰巨。目前仍处在我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因此,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2、防震减灾工作体制不顺。由于历史的原因,攀枝花市没有建立防震减灾部门管理的地震监测台站。所有的地震监测资料完全依靠大企业地震台站和四川省地震局直属的专业台站。

3、地震监测技术系统较落后,仪器、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下,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受到干扰和影响、通讯、数据处理、会商系统不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需要。

4、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和一些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防震减灾工作投入图谋不够,发展后劲不足。

四、规划目标

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提高全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使攀枝花市区(东区、西区)、盐边县、米易县、仁和区以及总价乡(镇)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1、2001年—2005年,重点使攀枝花市区(东区、西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2、2006—2010年,重点使攀枝花市郊区(仁和区)和郊县(盐边、米易县)的城镇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

3、2011—2020年,在前10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法制建设和科技进步力度,提高全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使攀枝花市城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它地方发生6级左右地震,也能大大减少损失。

五、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正)》,加快配套性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震工作。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努力减少灾害千万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逐步理顺我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体制不顺等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理顺我市现有的企业地震台站隶属关系,使之成为市、县(区)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

(四)加快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尽快建立攀枝花市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有效、快速、准确地监控攀枝花市境内及邻区的地震活动;逐步完成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综合化技术改造,切实提高监测能力;适度增大前兆台网的密度使台站分布更趋合理;完成全市地震监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加快建设震情分析预报智能化决策系统;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逐步完善我市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不断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五)建立和忿忿防震减灾计划体制和经费投入渠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县(区)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坚持经济建设与减灾一起抓,使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民步发展。确保全市防震减灾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六)加强工程抗震设防。开展抗震设计专项审查工作,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工程必须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并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搞好大中型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完成攀枝花市抗震防灾专业规划;完善和加强抗震设计、施工的监督和竣工验收制度,确保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尽快制定关于攀枝花市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文件。

(七)在上级地震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并完善科学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地震趋势判定、震害预测和快速评估网络信息系统;健全救灾体系;建立救灾网络信息系统,提高应急指挥决策水平;增强对破坏性地震的综合防御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八)将防震减灾纳入国土、城乡建设规划,并加强指导和监督。

(九)加强地震系统职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地震系统职工的头脑,不断增强地震工作为攀枝花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服务意识和为西部大开发中攀枝花经济腾飞保驾护航思想。教育地震系统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防震减灾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县(区)政府及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依法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它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正)》等法律、法规,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二)加强法规宣传,严格依法行政。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正)》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加强配套法规建设,严格执法,依法管理,强化监督,使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要依法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和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对不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不进行抗震设防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和“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做好常规宣传、强化宣传和震时宣传工作。各级党委宣传部门、防震减灾部门、新闻舆论部门、教育部门、工会和其他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共同努力,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真正使防震减灾知识家喻户晓,达到闻震不惊,临震不乱,不断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抗御地震的能力。

(四)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贯彻落实《攀枝花市关于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计划体制和经费渠道的意见》(攀震发[1998]18号)文件精神,市、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将防震减灾投入经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作出长期、稳定的安排。坚持省、市、县(区)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防震减灾建设资金,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协调发展。

(五)加强检查和监督。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六)攀枝花市防震减灾“十五”计划及今后每五年计划均由市防震减灾办会同市计委、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制定,并由市政府批准下达执行。

各县(区)、大企业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和计划。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哪几个部分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哪几个部分 防震减灾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准备抢险救灾所需的条件和物资; 2、大力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和自救互救办法; 3、安排好危险地带或危险建筑物内人员和设备的撤离; 4、建立报警系统,实施通讯保障; 5、加强交通和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6、成立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防震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方式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 防震减灾包含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

地震,俗称地动。它像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力。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的岩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岩层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断层处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断裂之处就是震源,岩层断裂所产生的振动就是地震。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之为构造地震。此外,火山爆发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库蓄水可造成水库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于这些类型的地震数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坏程度也小,因此,我们要预防的主要是构造地震。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最新)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X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以来的防震减灾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防震减灾管理和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防震减灾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管理进一步规范。 2.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建成X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在建X 地震台,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8级。 3.震灾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地震、发改、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城镇新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增强,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开始改变。地震、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逐步增强。

4.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和疏散演练,强化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培训,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得到提升。 同时,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地震监测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地震定位精度不高,全市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不强,没有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地震预警还是空白。 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有待增强。城镇老旧建筑、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较差,部分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仍然淡薄。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3.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等有待提升。 4.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部门的权责不够明晰,合力不强。部分县区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完成《国家防震减灾规划(X-X年)》目标任务,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事业面临新要求、新任务,也面临潜在风险。 1.面临潜在地震危险。我市位于X,境内发育有多条地质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我市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偏高的特点,且远震、大震也可能对我市造成影响或破坏。此外,市内X等大型水库的建设和各矿山的开

第十讲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教案资料

第十讲xx抗震防灾规划 1.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地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科学布局各项防灾措施;充分考虑防灾设施与城市常用设施的有机结合,制定防灾设施的统筹建设、综合利用、防护管理对策与措施。 2.城市防灾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主要由城市消防工程、防洪(潮汛)工程、抗震工程、防袭工程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等组成。 (1)xx消防工程系统 城市消防工程系统有消防站(队)、消防给水管网、消火栓等设施。消防工程系统的功能是日常防范火灾、及时发现与迅速扑灭各种火灾,避免或减少火灾损失。 (2)城市防洪(潮、汛)工程系统 城市防洪(潮、汛)工程系统有防洪(潮、汛)堤、截洪沟、泄洪沟、分洪闸、防洪闸、排涝泵站等设施。城市防洪工程系统的功能是采用避、拦、堵、截、导等各种方法,抗御洪水和潮汛的侵袭,排除城区涝渍,保护城市安全。 (3)xx抗震工程系统 城市抗震系统主要在于加强建筑物、构筑物等抗震强度、合理布置避灾疏散场地和道路。 (4)城市人民防空袭工程系统(简称人防工程系统) 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由防空袭指挥中心、专业防空设施、防空掩体工事、地下建筑、地下通道以及战时所需的地下仓库、水厂、变电站、医院等设施。平战结合,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商场、娱乐设施、地铁等均可属人防工程设

施范畴。有关人防工程设施在确保其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城市日常活动使用。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的功能是提供战时市民防御空袭、核战争的安全空间和物资供应。 (5)xx救灾生命线系统 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由城市急救中心、疏运通道以及给水、供电、通讯等设施组成。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的功能是在发生各种城市灾害时,提供医疗救护、运输以及供水、电、通讯调度等物质条件。 抗震设防地区:指地震烈度为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和今后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 抗震设防区划:根据一个城市内不同地区(段)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历史地震的区别,反映其地震作用强度和震害分布差异,在综合考虑城市不同地区(段)功能和工程结构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和设计动参数。 生命线工程:指对城市功能、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供电、供水、供热、交通、通讯枢纽、医疗卫生、消防等工程系统。 次生灾害:指地震时由于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等破坏或地表的变化(如滑坡、地裂、错动、喷砂等)而引起的二次或三次灾害。诸如因地震引起的水灾、火灾、爆炸、海啸、有毒物质的扩散、放射物质的逸散、疫病蔓延等。 一、xx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内容 1.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在抗震设防地区内的城市和大型工矿企业都必须编制。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大型工矿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由企业组织编制,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2.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

防震减灾2020年工作总结

防震减灾2020年工作总结 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 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下面是找总结网 整理的防震减灾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参考。 2020年度乡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2020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对应急工作安排和部署,乡党委、政府高度 重视,切实做好应急预案修订、应急物质储备,强化应急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应急值 班值守,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现将XX乡2020年度应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 等突发事件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我乡成立了XX乡公共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赵英康同志担任,乡长余昌明同志任副组长,班 子成员、驻乡机关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工作办公室, 李萌昊同志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各项日常工作。 二、完善应急预案、方案修订 为全面提高我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全乡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促进全乡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乡党委召开班子会专题讨论,修订了XX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类应急预案,让各项应急预案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并将方案 分发到班子成员,明确职责和任务。 三、严明纪律,认真做好值班制度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值班交接制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通报预警信息,科学合理调度,保障汛期安全。及时主动搜集掌握汛情、灾 情动态,加强沟通衔接,及时准确上报汛情灾情信息。遇有暴雨洪水、地震等发生重 大情况的,及时报告,保证所有通信设施畅通无阻,值班值守人员随时在岗,值班记 录健全。 四、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措施建设 1、应急通讯保障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20031101实行)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2003-09-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7号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已于2003年7月1日经第11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汪光焘 二○○三年九月十九日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第三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相互协调。 第四条城市抗震规划的编制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综合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对城市抗震防灾有关的城市建设、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必需的资料。 第七条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应当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第八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一)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

(完整版)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

一、总论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正)》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参照《四川省防震减灾规划》制定的我市防震减灾战略性规划,是确定21世纪前20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本《规划》是我市各级政府全面统一部署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总框架。 攀枝花市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区,周边地区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对我市经常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多年来,攀枝花市被全国、全省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为此,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对于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促进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经济腾飞,保障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由各级政府分阶组组织实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和“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走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道路。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坚持发挥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协调配合,依法防震减灾。 (三)按照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以及攀枝花市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保障全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四)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切实增加投入,努力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五)根据我国、我省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目标,结合我市及邻区地震活动趋势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发展我市防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一、编制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意义 1、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2、贯彻建设部和国务院等法规的重要体现; 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重要内容; 4、是城市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三、《城市抗震防灾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117号简介 (一)与以往五个有关规定的主要不同点。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编制程序 2、编制模式 3、编制内容 4、审批 (三)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1、管理 2、实施 3、修订 四、几点建议 1、扩大多灾种的综合防灾 2、由综合防灾向城市安全发展 3、逐步开展村镇和区域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4、加强城市抗震防灾技术研究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一、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实施是我部一项重要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一项专业规划。我部自1981年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试点以来,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全国近2520多个抗震设防区的县、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和268个地级市所辖区、县、市)已有近1600多个县、市完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有的已在实施。其中完成比较好的有:山东省的124个设防区的县、市已完成111个,占90%;安徽省73个县、市完成了58个,占83%;其他,如江苏、云南、陕西、新疆、河北、河南等省,完成的也比较好,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完成的抗震防灾规划都是早期,很不完善。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得到实施,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陕西西安,安徽的合肥,云南的昆明,河南的安阳等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中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已发生过地震的城市起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如新疆的柯坪地震、伽师地震,内蒙的包头地震,云南的丽江地震,河北的张北地震在地震发生后,按防灾规划的要求,指导抗震救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6年5月3日的内蒙古包头6.4级强震,震中仅离包头市10公里,震中烈度8度强,由于包头市完成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这次地震仅死亡28人,伤403人。地震发生后,包头市委、市政府按包头市抗震防灾规划实施了救灾方案,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采取了紧急避难和抢险救灾等措施,使救灾工作顺利进行,人民生活很快的恢复了正常。 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不展开讲) 1、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不够好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专业规划,多数内容都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但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不好,甚至在规划区范围、年限和重要内容等方面都不一致。 2、编制的时间过长,有的长达几年 由于受到试点的影响,比较重视震害预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技术性强的工作,耗费的时间过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重点不突出,不结合城市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多数抗震防灾规划都未反映出城市的特点和实际,对不属于防灾的内容过多(本应是各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范围),特别是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规划。 4、基础资料滞后,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的数据。 5、发展的不平衡,直辖市编制迟缓,90年代初编制快,9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编制缓慢。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17号部长令)至今已三年多了也只有福建省泉州和厦门的试点。 6、震害预测问题突出。 近年来震害预测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发展,工程的震害预测过去以群体为主,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Standard for urban planning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prevention GB 50413-200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0 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告 第628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13-2007,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5、3.0.1、 3.0.2 (1)、 3.0.4、 3.0.6、4.1.4、 4.2.2、 4.2.3、5.2.6 (1、 2、 3)、 6.2.1、 6.2.2、 7.1.2、8.2.6、 8.2.7、8.2.8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7年4月13日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2~2003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03]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会同有关的规划、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和试点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了当前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规划、设计、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发〔1998〕13号)相衔接,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06—2020年,以“十一五”期间为重点。 一、我国防震减灾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但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我国;2 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我国占59万人,居各国之首。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制,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

展。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投资建设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包括地震前兆、测震和强震动三大台网;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应急指挥和地震信息服务三大系统以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项目建成后,前兆、测震、强震台站的密度将分别达到每万平方公里0.42个、0.88个和1.2个,监测设备数字化率达到95%,20个城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得到初步评估。地震速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地震监测震级下限从4.5级改善到3.0级。地震预报水平进一步提升,强震动观测能力和活断层探测水平迈上新的台阶,震害防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地震应急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依然薄弱,科技实力有待提升,地震观测所获得的信息量远未满足需求,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尚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报;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基本不设防,多数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很高,防震减灾教育滞后,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不高,6.0级及以上级地震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灾害预警、指挥部署、社会动员和信息收集发布等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投入总体不足,缺乏对企业及个人等社会资金的引导,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入渠道单一问题。

2018年防震减灾知识试题(综合减灾)

2018 年防震减灾知识试题(综合减灾)2018年防震减灾知识试题(综合减灾) (一)选择题 1.()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阶段。B A.《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C. 《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D. 《防震减灾条例》 2.自2009 年起,()被定为中国的全国防灾减灾日。A A.5 月12 日 B. 8 月1 日 C. 8 月10 日 D. 9 月1 日 3.以下()属于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C A .参与B实际操作C.协调和监督D.干涉 4.次生灾害紧急处理预案应包括()。C A.只处理灾害重大地区 B.暂不控制与处理次生灾害 方案 C.恢复生产应急预案 D.地震应急预案 5.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行()的方针。B A. 预防为主,专群结合 B.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C. 救援为主,专群结合 D. 救援为主,防御为辅 6.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包括()。C A. 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B. 制定防震减灾规划 C. 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D. 加强地震科技投入力度 7.2008年5 月12 日,()发生了8.0 级特大地震。A A. 四川汶川 B. 四川芦山 C. 青海玉树 D. 四川雅安 8.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计划。C A 国民经济 B 社会发展 C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D 科技发展战略 9.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规划纲要、地震小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震前应急准备和震后早期抢险救灾对策、震后恢复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细则等几个部分。C A. 地震安全性评价 B. 城市的地震区划 C. 震前综合防御规划 D.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10.1930 年建起中国自办的第一个地震台()地震台。C A.泰安 B. 香山 C. 鹫峰 D. 西安 11.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组建于()。C A、1966 年5 月 B、1978 年7 月 C、2001 年4 月D 、2008 年5 月 12.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A A 、原生灾害 B 、次生灾害 C 、诱发灾害D. 人为灾害

2017年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2017年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2017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范文2017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范文1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上级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着力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升全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现制订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我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镇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二、重点工作1、进一步加大震灾预防力度依法加大对一般工程、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重大次生灾害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 经常性开展城乡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专项检查,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 2、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水平组织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充分抓住科普宣传月、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 巩固、完善科谱示范村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要大力开

展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并积极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路子。 3、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能力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和三网一员建设,规范地震宏观观测点管理,对各宏观点反映的宏观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 4、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依法指导学校、医院、企业、村、社区等单位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编制扩面或修订工作。 对重点单位要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监督。 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5、搞好自身建设,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系统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强化责任追究和责任考核,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廉洁高效、办事公正、服务优秀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认真执行好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成员单位沟通与联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2017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范文2 为提高XX村村民与企业员工防震减灾安全意识,加强XX村生产生活地震安全环境建设,XX村委在市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通过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相关工作,全面提升XX村防震减灾安全保障水平。 根据相关工作要求,结合XX村实际,制定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一、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5 (三)面临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指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10 (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11 (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12 (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13 (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14 (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15 四、保障措施16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16 (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16 (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17

序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 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

防震减灾计划安排

2013-2014学年井沟学区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与安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学校安全防护工作,提高广大师生防震减灾自我防护能力,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减轻地震灾害。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与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普及防震减灾知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工作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知识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临夏县防震减灾样板学校。 二、重点工作: 1、完善防震减灾普及教育的硬件设施。 (1)重新布置防震减灾专用教室。使防震减灾陈列室在全校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使用效应。 (2)总结历年来的防震减灾工作,制作灯箱宣传画廊。 (3)制作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展板。 (4)继续开辟学校防震减灾宣传窗口。 2、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 (1)我校地理教研组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继续探讨有关防震减灾知识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积累,完善校本课程。 (2)继续在五年级开设防震减灾拓展课。

(3)下半年争取在小学部分年级也开设防灾减灾及救护知识拓展课。(4)继续做好纪念“5.12”和“7·28”宣传活动,兴趣小组成员通过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途径,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向社 区和社会辐射。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6)利用周会课及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注重“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 (7)继续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征文活动,结合民防知识整合安全紧急疏散演练工作。 3、依托周围社会资源积极开展联动工作: (1)组织本校兴趣小组学生去实地考察防震知识,了解救护知识,以探究小报的形式橱窗展示进行交流、评奖。 (2)结合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在学校相关年级对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普及、 (3)利用暑期新生培训专题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熟悉我校的防震减灾特色工作。 (4)邀请专家到学校给部分年级学生作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防震减灾知识与自救互救能力,并把知识带回家庭。 (5)与其他县同类学校进行联动研讨活动,不断提高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年度每月工作具体安排: 1、一、二月: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宣传。

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

附件: 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实现“二次创业,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二步“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开局期,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为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办学环境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有力促进了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完成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分别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8个教学团队获批省部(局)级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500余项,其中全国性奖励117项。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分别达到97.4%和93.5%,一次就业率和考研率分别达到85.2%和21.5%,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科研和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5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00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13项,年均科研(技术服务)经费达到1133.2 万元。2013年芦山地震、2015年鲁甸地震发生后,学校先后派出4支队伍共计27人次,奔赴地震现场参加灾后应急救援、房屋鉴定、灾害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行业培训工作稳步开展,年均培训500人次,2015年获批国家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数量大幅增加,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进一步改善。完成建设面积3万平米,维修改造面积3万平米,教学用房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建设实验室(中心)35个,各类实验单元91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86个,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2.4万元,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图书及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在“十二五”期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现有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与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需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滞后,产学合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综合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实践教学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不足,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行业和社会的意识不够、能力不足、贡献率偏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少、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体量小;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 师资队伍水平落后于事业发展。人才引进力度不大,效果不显著,高水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2020年07月20日 17:00:48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气象灾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一) 为开创**区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xx]54号文及市地震局《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要点》的精神,并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拟订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建设 拟召开区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领导成员会议,通报区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及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计划,根据汶川地震启示,修改、完善区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并借助联席会议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防震减灾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区地震应急体系

1、举办有关委、办、局和街道的地震应急培训班,根据汶川地震反思,指导各、委、办、局和街道(镇)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分预案。 2、汲取汶川地震教训,与区教育局联手,分批举办学校地震应急培训班,指导区属中学制定防震减灾应急疏散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3、指导有关街道和学校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在灾害发生时,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通过演练和培训,逐步在各社区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区地震志愿者队伍。 三、建立区震害防御体系 1、为适应区域的发展,进一步开展区房屋、建筑物抗震设防基本情况的调研,逐步建立**区抗震设防工作数据库。 2、充分发挥各单位防震减灾联席会议联络员作用,逐步建立平时地震前兆信息预报网和震时灾情、民情、社情速报网。 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及系统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内容安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划编制方法实例及系统简介 第一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避震疏散信息管理系统规划内容三类模式四类工作区总体抗震要求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划要求、技术指标示例主要内容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抗震适宜性评价八大系统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医疗卫生消防通信物质保障主要内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要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抗震改造种类次生火灾次生水灾爆炸毒气泄漏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要点紧急、固定、中心疏散场所的安排避震疏散道路安排系统结构基础数据层专题数据层规划层文件管理层辅助分析与决策层重点内容回顾第二部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抗震防灾规划总体研究和编制思路总体实施 框架第三部分 ――实例及系统简介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城市概况位于北纬31?41'-32?43' ,东经120?12'-121?55' 城市性质: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528.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现状人口85.36万。规划人口近期100万,远期115万人。抗震防灾规划成果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文本及说明书十三章,六十九条基础研究专项研究报告抗震分析――薄弱分区评价――规划

对策与抗震措施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次生灾害,避震疏散,应急建议图件二十四张图件规划图件工作区类别分区图防灾空间结构图地震工程地质分区图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位置地震动破坏效应图建设用地抗震类型分区图工程抗震土地利用图城市用地抗震防灾适应性分区图防灾空间布局图供电系统关键节点震害预测图第一章总则(1,8条) 主要内容:修编目的,规划性质,城市抗震防灾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编制模式,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实施,本规划所使用名词术语规划性质 (第2条)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的专业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规划,并服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第3条) 规划实施: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组织实施。(第7条) 规划编制模式(第5条) 防灾空间结构布局(12条) 防灾组团:港闸西区组团,港闸新城组团,主城区组团,开发区富民港区组团,开发区滨江新城组团救援骨干网络疏散生活分区(防灾街区) :65个防灾保障型都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基本理念城市机能的分散布置,通过城市防灾用地布局引导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确保城市防灾救灾骨干基础设施功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支持城市安全恢复重建机制的建立和规划的有效实施; 生命线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逐步形成可抗御各类灾害的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组团式防灾街区示意 3、主要规划对策城市防灾空间骨干网络根据城市出入口的设置和规划,规划城市的救灾干道和疏散主干道作为城市防灾空间分割的骨干网络,形成城市的防灾空间骨架,城市救灾干道作为城市的防灾主轴。城市的防灾空间骨干网络,同时考虑阻止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蔓延,形成城市次生灾害蔓延隔绝带状骨架。因此,城市防灾空间骨干网格的作用为: 1)城市避难、救援、救护的骨干通道; 2)阻止次生灾害蔓延; 3)城市灾后指挥场所、疏散场所、消防医疗等救灾据点等相互联系的骨干网络; 4)

《宿州市“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宿州市“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一、背景和依据 1、为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根据《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文件精神,承接《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二、主要内容 1、“十二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成就,健全了法规、提升了监测能力、增强了震害的防御能力、提高了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普及了防震减灾知识; 2、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形势相当严峻; 3、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4、“十三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主要任务,从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科普宣传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5、为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从落实责任、政策、资金、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供保障措施。 三、预期目标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 构建完备有效的全市防震减灾制度体系,促进防震减灾规范化服务和管理,为防震减灾致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工作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保证目标任务完成;确保发生地震灾害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建设“四个宿州”提供有力支撑。 四、起草过程 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多次向分管市长汇报,听取建议和指示。市地震局高度重视,通过与省局相关处室的沟通对接,并通过对辖区内县、区的调研,结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和发展实况,认真吸取先进经验,组织专人起草,局党组5次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初稿形成后,负责法制工作的科室、法律顾问审查后作出书面审查意见,征求和吸纳相关部门意见,形成了《宿州市“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稿,现报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 五、创新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