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哪几个部分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 我国地震工作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地震监测; (2)地震预报; (3)震害防御; (4)地震应急;(5)地震救灾与重建。
2.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机构?
答: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中国地震局是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是辖区省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地、县地震局(办)是辖区基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3. 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4.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14号)明确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是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
5. 我国第一个防震减灾示范区在哪里?
答:福建省闽南地区,包括福州、泉州和漳州等地。
6. 我国第一个进行防震减灾强化宣传的地区在哪里、什么时间?
答:甘肃省临泽县。1995年,甘肃省委和省地震局根据中宣部和国家地震局的指示,在张掖行署的指导下由临泽县委和县政府实施的。
7. 我国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
(2)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指挥;
(3)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作用。
8. 我国20世纪第5个地震活跃期开始于何年?
答:1988年。
9. 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将采取什么对策?
答:基本对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认真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和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防震减灾规
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地震局
•【公布日期】2016.11.17
•【文号】发改地区[2016]2449号
•【施行日期】2016.11.1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地质灾害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
关于印发《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6]24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地震局: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提高我国抵御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健全防震减灾救灾机制,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按照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按照实施。
附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地震局
2016年11月17日
园南杯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
一、地震常识
(一)单选题
1.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三个圈层。A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幔、地核、地壳
D.地核、地幔、地壳
2.地震是地球的()运动的结果。D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3.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对人员伤亡来说,被称为群灾之首的是()B
A.洪灾
B.地震灾害
C.火灾
D.瘟疫
4.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一年约有五百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次左右。C
A、10000
B、5000
C、1000 D.20000
5.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A
A.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B.大地震动
C.地面开裂
D.火灾
6.有极少数地震发生在城市下面,称为(),如唐山地震、阪神地震等。B
A.城市下地震
B.直下型地震
C.直上型地震
D.破坏性地震
7.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C
A.浅源、深源两类
B.远震、近震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远震、近震、中震三类
8.一次地震在距震中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等级的烈度,而震级只有()个。A
A.1
B.2
C.6
D.很多
9.震级相差一级,释放能量相差约()倍。C
A.10
B.20
C.32
D.5
10.从历次大震看,在城市造成最严重、最普遍的次生灾害是()。D
A.毒气污染
B.交通瘫痪
C.停电、断水
D.火灾
11.地震灾害有()特点。D
A.持续性
B.突发性和纵横性
C.突发性、纵横性和续发性
D.突发性与破坏严重性
12.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类型。A
A.构造地震
防震减灾知识试题(综合减灾)内附全答案
防震减灾知识试题(综合减灾)内附全答案(一)选择题
1.()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阶段。 B
A.《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C.《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D.《防震减灾条例》
2.自 2009 年起,()被定为中国的全国防灾减灾日。 A
A. 5 月 12 日
B. 8 月 1 日
C. 8 月 10 日
D. 9 月 1 日
3.以下()属于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 C
A.参与 B 实际操作 C.协调和监督 D.干涉
4.次生灾害紧急处理预案应包括()。 C
A.只处理灾害重大地区
B.暂不控制与处理次生灾害方案
C.恢复生产应急预案
D. 地震应急预案
5.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行()的方针。 B
A.预防为主,专群结合
B.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C.救援为主,专群结合
D. 救援为主,防御为辅
6.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性措施包括()。 C
A.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B.制定防震减灾规划
C.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D.加强地震科技投入力度
7.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了 8.0 级特大地震。 A
A.四川汶川
B.四川芦山
C.青海玉树
D.四川雅安
8.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计划。 C
A 国民经济
B 社会发展
C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D 科技发展战略
9.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规划纲要、地震小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震前应急准备和震后早期抢险救灾对策、震后恢复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细则等几个部分。 C
A.地震安全性评价
B.城市的地震区划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试题答案
平凉市崆峒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试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准确、及时发布。
2、防震减灾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3、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的方针。
4、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
5、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
6、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保证建设质量。
7、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须得(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8、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
9、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
10、我国现行的救灾工作方针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11、救灾款使用的主要原则:(专款专用原则)、(重点使用原则)、(以地方为主原则)。
12、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发明者是(张衡),被誉为(地震仪之父)。
地震安全应急预案的组成
地震安全应急预案的组成
1. 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的定义和成因
地震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地震预警系统
2. 安全疏散和避难措施
室内和室外疏散的程序
避难所的选择和使用
跌倒和摔伤的预防措施
3. 应急物资和设备
常备的地震安全应急物资清单
地震安全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应急工具和救援设备的使用方法
4. 紧急通讯和联络计划
紧急通讯联系人的名单和方式
失联人员的搜救和通知流程
与外界紧急联络的预案
5. 应急救援和医疗服务
自救和互救的基本原则
紧急医疗救援的流程和方法
应对伤亡和生命危险的措施
6. 后续安全管理和恢复重建
地震后的安全评估和排查
维修和重建的安全措施
社区和单位的后续安全管理计划
7. 集体疏散演练和应急演练
地震安全演练的流程和步骤
定期集体疏散和应急演练计划
演练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和改进计划
《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
【原创版】
目录
1.防震减灾法的概述
2.防震减灾法的主要内容
3.防震减灾法的实施与效果
4.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5.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防震减灾法的概述
《防震减灾法》是我国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部专门法律。该法于 1997 年 12 月 29 日通过,自 1998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防震减灾法的主要内容
《防震减灾法》共九章五十六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地震监测预报: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分析和预报。
2.地震灾害预防: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加强抗震设防。
3.地震应急救援:规定国家建立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地震应急救援。
4.震后救灾与重建:规定国家制定震后救灾政策,组织实施震后救灾,
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5.地震科学研究:规定国家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6.法律责任:规定违反防震减灾法规定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三、防震减灾法的实施与效果
《防震减灾法》实施以来,我国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地震灾害损失明显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虽然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有待提高、城市抗震设防存在薄弱环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需加强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下面是防震减灾法的详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哪几个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地震破坏程度评估,抗震与防灾现状,脆弱性分析与防灾能力评估,不同强度地震下的地震灾害预测等。
2,城市抗震防灾的规划目标和标准。
3,建设用地评估及要求:
1,城市地震环境综合评价包括震源性断裂评价和地震场地破坏效果评价;
2.地震设防区划,包括场地适宜性区划和危险与不利地段的确定,提出了土地利用布局要求;
3.各种地上工程设施建设的抗震性能要求。
4,抗震防灾措施:
(一)建立市,区级避震通道,避难场所(绿地,广场等),避难中心和避难措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求:城市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供热等生命线系统以及消防,供油管网,医疗等的规划和布局要求重要设施;
3.预防地震造成的二次灾害的要求:针对地震引起的洪水,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扩散等继发灾害的预防措施;
(四)重要建筑物(构筑物),超高层建筑物(构筑物),人员密集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要求;
5.其他措施。
扩展数据
第十一条根据城市的规模,重要性和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计划应分为A,B和C三种模式。
1.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为7级或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 的地区)的大城市,应按A类模式编制;
2.根据B类模型编制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6(地面加速度峰值等于0.05 g的区域)的区域的中型城市和大城市;
3.设防城设防地区的其他城市,按C级模式编制。
A,B和C级模式的抗震和防灾计划的编制深度应按照有关技术规定进行。规划结果应包括文字,说明,有关图纸和软件。
第十二条抗震救灾计划应当由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进行技术审查。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应包括计划,调查,抗震等方面的专家,以及省级地震主管部门的专家。
防灾减灾方案
防灾减灾方案
引言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方案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一套完整的防灾减灾方案,旨在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预案制定
灾害风险评估
在制定防灾减灾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灾害风险评估。通过搜集历史灾害数据、地质地形特征、气象资料等信息,利用专业的模型和算法,评估不同灾害类型对特定区域的威胁程度。同时,还需要考虑人口分布、基础设施情况等因素,为防灾减灾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多级预警体系建立
建立完善的多级预警体系是防灾减灾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包括一级预警、二级预警和三级预警。一级预警主要针对潜在的灾害危险源,通过监测设备和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提前发出警报,通知相关单位和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二级预警是在灾害发生前数小时至数天,结合气象、地质等监测信息,提前预测灾害的具体发生时间和范围,以便采取紧急疏散等应急措施。三级预警是在灾害发生后,通过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为救援活动提供信息支持。
应急演练
防灾减灾方案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实际演练来验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活动,模拟不同类型的灾害场景,检验各个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方案。演练活动应包括灾害预警触发、疏散指挥、救援行动等环节,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防灾措施
建筑物抗震设计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需要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采用抗震支撑系统、防护墙等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地震烈度地区,制定相应的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确保新建建筑物符合相应的抗震要求。
防震减灾原理
防震减灾原理
防震减灾原理是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和防护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原理。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预测和监测:通过监测和预测地震的发生和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2. 建筑抗震设计:建筑物在设计时应考虑地震的影响,采取一系列抗震措施,如增加建筑物的结构抗力,设置加固柱、加固墙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 设备、物资和人员防护: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安全通道、紧急疏散设备等,保障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同时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分配。
4. 灾后恢复和重建: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恢复和重建措施,尽快恢复基本设施和生产生活秩序,减少人民的灾害损失。
总之,防震减灾原理是以预防为主、抗震为辅,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预防和减少地震等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1 -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哪几个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规划编制的背景以及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现状;(2)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总体目标;(3)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4)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5)防震减灾基础设施与技术系统现代化建设;(6)防震减灾科学技术发展规划;(7)地震监测预报方
案;(8)国土利用规划,新建、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加固、次生灾害防范等;(9)地震应急及紧急救援工作体系建设;(10)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准备;(1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
具体内容
一、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城市抗震防灾现状、易损性分析和防灾能力评价,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预测等。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抗震设防标准。
三、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
1、城市抗震环境综合评价,包括发震断裂、地震场地破坏效应的评价等;
2、抗震设防区划,包括场地适宜性分区和危险地段、不利地段的确定,提出用地布局要求;
3、各类用地上工程设施建设的抗震性能要求。
四、抗震防灾措施:
1、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求:城市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及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要求;
3、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要求:对地震可能引起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者蔓延等次生灾害的防灾对策;
4、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要求;
512防震减灾内容
512防震减灾内容
1. 震后救援:针对地震灾区,进行抢救、救援等各项工作。包括
人员搜寻、义务抢救、应急物资等。
2. 地震监测: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对地震的趋势、大小、震源等
信息进行监控和预测,提前发出预警,以提高民众的应对能力。
3. 建筑物防震设计:采用一系列防震措施,如加强建筑物的结构
强度、增加防震支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4. 灾害应急预案:灾前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灾中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执行,减少灾害损失。
5. 群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如在地震发生时
如何自救和逃生、如何将家庭和自身财产保护等,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
6. 特种救援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的特种救援队伍,能够在地震灾
害中及时展开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7. 地震科学研究:开展地震科学研究,探索地震的机理和规律,
提高预测地震灾害的准确性,为采取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防震减灾的内容
如何防震减灾的内容
防震减灾是指在地震发生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地震对人
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防震减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保
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防震
减灾的主要内容。
一、建筑物抗震设计
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其抗震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
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地震
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些措施包括: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加强建筑物的连接部位、设置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等。
二、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强度,提前预测地震
发生时间和地点的技术手段。地震预警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时间,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逃生措施,从而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和
财产造成的损失。
三、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地震应急预案包括:组织人员疏散、救援伤员、保障生命必需品供应、恢复交通运输等。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四、地震科普教育
地震科普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地震科普教育包括:地震知识普及、地震应急演练、地震模拟体验等。地震科普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五、地震监测和预测
地震监测和预测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预测,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地震监测和预测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时间,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逃生措施,从而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哪几个部分
防震减灾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准备抢险救灾所需的条件和物资;
2、大力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和自救互救办法;
3、安排好危险地带或危险建筑物内人员和设备的撤离;
4、建立报警系统,实施通讯保障;
5、加强交通和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6、成立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主要包括生命线系统防灾措施、生产(科研、教学)系统防灾措施、防止地震直接灾害措施、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措施、防止地震人为灾害措施、避震疏散、震前应急准备、震时自救互救和震后抢险救灾等方面的内容。防震减灾是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是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高度概括。
科学避震:
1、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3、预警现象:预警现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颤动、建筑物的晃动、强烈而怪异的地声、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4、预警时间:可以逃生的时间。从感觉到地动到房屋倒塌,有大约十几秒的时间,只要你事先有准备,就可能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逃离险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5、避震空间:废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间。不要以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条,室内有家具、物品等的支撑,废墟中总会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哪几个部分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
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1997年
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
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产生背景:
地震,俗称地动。它像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力。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的岩
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岩层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断层处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断裂之处就是震源,岩层断裂所产生的振动就是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城市抗震防灾现状、易损性分析和防灾能力评价,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预测等。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抗震设防标准。
三、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
1、城市抗震环境综合评价,包括发震断裂、地震场地破坏效应的评价等;
2、抗震设防区划,包括场地适宜性分区和危险地段、不利地段的确定,提出用地布局要求;
3、各类用地上工程设施建设的抗震性能要求。
四、抗震防灾措施:
1、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求:城市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及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要求;
3、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要求:对地震可能引起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者蔓延等次生灾害的防灾对策;
4、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要求;
5.其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