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学习空间观:联通与融合
谈谈联通主义学习观中的学习理念
谈谈联通主义学习观中的学习理念“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
”这便是对联通主义学习观最简明的解释。
而初识一个名词,到底何为“联通主义”,同时“联通主义”对于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阐明及讨论的问题。
首先,“联通主义”是什么。
它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
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
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可以这样理解,联通主义使每个学习者从自身的“圈子”中走出来,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又构成了诸多架构,而最后这些架构又能为这些学习者提供学习上的便利。
从当今流行的“个人化”学习环境中来看,联通主义不失为个性化学习的优质主义。
“联通主义”应用于学习,或者说“联通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较为独到的阐释,让学习者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那“联通主义”学习观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第一,个体对明天所需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对今天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
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者要转变“我已经会了”的思想,不光要学会,更是要会学。
如果说“学会”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总结,那么“会学”便是未来学习的源泉。
由于知识不断增长进化,获得所需知识的途径比学习者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
知识发展越快,个体就越不可能占有所有的知识。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学习与知识是建立于各种节点之上;(2)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3)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备中;(4)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6)看出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7)流通(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概括起来,联通主义其核心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知识观、学习观、创新观、实践观。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8.04.13•【文号】教技〔2018〕6号•【施行日期】2018.04.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信息化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18年4月13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
“互联网+教育”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
土地
机器
房产
金融
信息
03 中国可实现新型发展方式
信息时代产生了分 享经济或者共享经济, 共享的人越多,价值就 越高。
“互联网+”
二 加什么、怎么加
5
+ + +
+ +
互 联 网
农 业
互 联 网
商 业
互
互
联
互
联
网
联 网
网
教
金
育
交
融
通
“互联网+” 加的是什么?
“互联网+”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
衣
行
种生 发产
展力
新中 型国 发可 展实
方现 式
01 人类开始迈入信息生产力时代
16世纪英国 21世纪19世纪美国 “航海+” “互联“网铁+路”+”
信息社会,劳动者通 过信息网络以服务方式从 事生产,正在形成信息时 代的新型生产力。
01 人类开始迈入信息生产力时代
工业时代,产业工人 被绑定成机器系统的一部 分,生产资料由大型利益 集团垄断【摩登时代】。
自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作用
课堂到课率
学习成绩
创新能力
教学效率
幕课:职业教育如何顺应新趋势
没有名校名师名课 湖南职业教育幕课 湖南微课网 课程内容千差万别
需要过程干预的学生
我们的体会
政府引导指方向
企业社会作支撑
开放平台为基础
教师学生是主体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信息技术在提高 教育教学效益中 的关键作用
当代热词幕课: 职业教育如何 顺应新趋势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微型学习与高职院校教学整合研究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微型学习与高职院校教学整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授知识,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而微型学习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将课程内容拆分成小块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时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结合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探讨微型学习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整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字数:236】1.2 研究意义微型学习是一种以小而短、灵活并可重组的学习资源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建构性。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采用微型学习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型学习与高职院校教学的整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研究,还可以加深人们对微型学习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了解,拓宽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意义】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微型学习与高职院校教学的整合研究,发现微型学习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探讨微型学习与高职院校教学整合的策略和方式,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揭示微型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的可行性,探讨如何融合微型学习理念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微型学习与高职院校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情况,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正文2.1 微型学习概念与特点微型学习是一种以小规模、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型学习强调个性化学习。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框架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框架与实践策略洪 玲(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摘要]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已成为推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大量师范院校仍主要以“微格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实验课程场所,存在设备陈旧、反馈滞后等问题。
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提出“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概念及其数智高效、虚实共生、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等特征;基于教师教育理论与系统设计理论阐述了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云端分析三个向度建构了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框架。
本研究立足教师教育的育人立场,围绕师范生主体、教学反思、课程推衍、循证探究等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加快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实验课程;师范生教学技能;数字化转型;循证探究[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79(2023)01−0053−07一、问题提出进入新时代,培养高素养、创新型师范生成为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和强师计划的关键。
尽管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在中小学已有广泛建设,但教师教育实验室作为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紧密联结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技能的重要实践场所,目前仍以“微格教室”为主,“黑板+粉笔”“摄像头”“计算机”等简单的物理空间设计暴露出授课时间短、设备落后、反馈不及时、评价单一等诸多弊端(穆玉芳等,2016)。
此外,学界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研究不足,缺乏对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系统设计,鲜有研究从智慧学习空间视角探索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实践模式,导致师范生毕业后无法直接参与中小学智慧课程开发、智慧教育研究和智慧校园建设等。
未来教师的6种角色与4大素养
伴随着未来学生学习方式与教育形态的革命性变革,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呈现出多样性与专业性的结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领航员、学生学习的评估者、学习情競的创设者、学生发展的交流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专业成长的自主学习者。
同时,必须具备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素养,包括研究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莽.信息素莽等。
由此,教师教育体系.模式与课程.专业标准等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培莽能够胜任乃至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未来教师。
人工智能时代,网真技术、全息投影、增强与虔拟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未来人类的学习方式与教育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
扎克伯格夫妇在给女儿的倍中就预5了未来教育的四大趙势:一§学生将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目标来寻找教师,学习将是个性化•定制化的;二是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将突破时空限制,同样也不会受到同龄人学习进度的束缚;三是学习将不再是记忆前人的经验.知识,而是掌握可实狂的技能.甚至探累前所未有的领陆;四是教师将不再是一种全职职业.它将不受年龄.职称• 学历的限制,只要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很牛就可以在这个领域灵活地教学生。
由此,未来的学校与培训机构将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幵放共享、互联互通的学习社区< 通过建设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多样化课程与学习资源来服务于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学习将以学习者为中心,呈现出个性化、走制化.娱乐性和以探究为墓础等特征.问题解决、灵活性、创造力和反思等技能与态庚的获得将比知识的拿握更为靈要。
未来的教师则需要积极适应未来教育与学习的变革,在教学工作中承担更为多样与专业的角色,a备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素养。
当然C教师教育也必须作出积极的应对,对教师专业教育体系、专业教育模式与课程、专业教育标准等进行系统性改革,培养能够胜任乃至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未来教师。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教学与教育形态将会发生革命性变革。
传统的由教师、学生.课程构成的三维结构将转变为新的四维结构,即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
联通主义视角下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
联通主义视角下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作者:毕家娟杨现民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08期摘要:“班班通”“校校通”和“人人通”的关键点都是“通”,强调要打破班班、校校与人人之间的壁垒,实现最大范围的互通协作,资源共享,这与联通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本文以联通主义为指导,对个人学习空间全面审视,将其解读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个性化、开放性、联通性、交互性、伸缩性的联通型学习系统,设计并分析了以个人学习活动为核心要素,个人资源网络、个人社交网络、个性化工具集、个性化服务流为基本要素,个性化技术为支撑要素的个人学习空间概念模型,该模型强调各要素间的联通性越强,系统的适应能力越强,此外对空间中的学习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期为“人人通”实际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人人通;联通主义;个人学习空间;联通型学习系统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网络时代的知识习得不再是源自个人的建构、积累,而是通过联系、连接自身与外界(网络、朋友、老师等等),在点与点之间筑起学习通道、桥梁,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1],保持知识更新的与时俱进。
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正式的课堂教学空间,更包含了非正式学习空间(咖啡厅、操场、休息室)和虚拟学习空间(学习管理系统、社交网站或在线环境等[2])。
学习更加体现“去中心化、开放、共享”的Web2.0学习理念,社会学习网络正逐渐成为学习的核心要素,学习者从碎片化学习转向连通性学习[3]。
而连通的关键就是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推出系列的创新建设措施[4]。
联通主义恰恰描述了网络时代的学习发生过程,为解决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5]。
“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与标志性工程是要建设“三通两平台”,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支持和政策保障[6],更对创新资源共享模式与教学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的颠覆性创新,变革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研究与反思——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2021.4·学术摘要:网络学习空间具有资源共享、时空延展、安全精选、自主研学的强大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度,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并实现家校资源共享,使教育管理者、家长和学生联通互动,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初中语文资源共享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21)04-0017-03DOI:10.13525/ki.bclt.202104005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全国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农村学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与家校资源共享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13174)作者简介:周启勋(1983—),辽宁朝阳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大屯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天津市静海区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
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尚用秀(1981—),女,天津静海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大屯学校小学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2021年4月语文教学通讯Apr.,2021第1146卷第4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146No.4周启勋尚用秀(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大屯学校,天津301600)———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研究与反思◆教学探索网络学习空间是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所拥有的基本学习空间,具有资源储备、资源共享、时空延展、安全精选、自主研学等功能。
网络学习空间主要是由个人空间平台、网络学习区、校园活动区和学习资源库等组成的,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方法限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资源共享,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储备和共享功能,有助于我们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什么是联通主义
什么是联通主义一、联通主义概述2005年以来,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在《教育技术与远程学习》国际学刊等学术媒介上发表了“Connectivism” 系列研究成果,Connectivism一词在国内有“联通主义”、“关联主义”和“连接主义”等译述。
他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Siemens,2005)。
西蒙斯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它是应时代的网络化特征而提出的。
该理论将学习视为连接和网络形成的过程(Siemens,2005),它最适合于复杂的学习和快速变化的领域中的学习(Siemens,2009),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以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为代表人物和核心推动者,他们提出了联通主义8个原则:•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之中。
•学习是一个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
•学习可能存在与非人的应用中。
•学习的能力比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更加重要。
•为了促进持续性的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
•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
•流通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
•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自提出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种观点应运而生,核心观点可归结为学习观、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
0102 知识观03 学生观04 教师观二、联通主义VS传统学习理论Siemens采用“区分学习理论的五个决定性问题”证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理论,并将其与其他学习理论进行区分。
1学习是如何发生的(1)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建立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主要关注的是可观察的行为(黑箱);(2)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4)联通主义认为学习分布于网络、社会中,并利用技术加以促进以达到更高水平的思考、推理程度。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的需求相互促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融入互联网的元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一、在线教育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教育迅速崛起。
在线教育通过网络技术将教育资源与学生连接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
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
1.1 弹性学习时间在线教育的一大优势是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不再受限于传统教育中固定的上课时间。
这种灵活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平衡学习与生活的需求。
1.2 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无论是教师的课件、教学视频还是题库习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获取。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自己学校内的资源,还可以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宽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1.3 个性化学习在线教育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算法,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
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系统可以智能地推荐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二、虚拟实验与远程教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实验和远程教学成为现实。
传统教育中,实验和实践环节往往受到时间、地点和设备等限制。
而通过虚拟实验技术,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不再受制于实验室的条件。
远程教学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优秀课程资源传递给无法亲临现场的学生,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名师名校的教学内容。
2.1 虚拟实验的应用虚拟实验可以模拟真实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互联网和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实验思维和科学精神。
谈谈联通主义学习观中的学习理念
谈谈联通主义学习观中的学习理念“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
”这便是对联通主义学习观最简明的解释。
而初识一个名词,到底何为“联通主义”,同时“联通主义”对于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阐明及讨论的问题。
首先,“联通主义”是什么。
它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
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
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可以这样理解,联通主义使每个学习者从自身的“圈子”中走出来,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又构成了诸多架构,而最后这些架构又能为这些学习者提供学习上的便利。
从当今流行的“个人化”学习环境中来看,联通主义不失为个性化学习的优质主义。
“联通主义”应用于学习,或者说“联通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较为独到的阐释,让学习者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那“联通主义”学习观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第一,个体对明天所需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对今天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
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者要转变“我已经会了”的思想,不光要学会,更是要会学。
如果说“学会”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总结,那么“会学”便是未来学习的源泉。
由于知识不断增长进化,获得所需知识的途径比学习者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
知识发展越快,个体就越不可能占有所有的知识。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学习与知识是建立于各种节点之上;(2)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3)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备中;(4)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6)看出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7)流通(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概括起来,联通主义其核心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知识观、学习观、创新观、实践观。
联通主义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联通主义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传统教学中存在“老师填鸭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这将导致学生分析与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缺失。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中学习资源开放化、多元化,但是知识内容呈现碎片化、分散化,这会引起学生对知识架构难以形成整体认知,学生的有效学习面临诸多实践困境。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面向对象教学方法,首先,借鉴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把综合性问题分解成多个子问题,再封装、抽象出一个大问题,构建出整体知识框架。
其次,通过联通主义学习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构建自身有效的学习网络,充分利用各种内部与外部资源,不断地对自身知识网络进行拓展与优化。
本文的方法通过面向对象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难度;进一步,联通主义理论增强了学生在现代信息网络中,以教学交互和自身知识创新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目前,國内教育基本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很难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要[1]。
只有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自主研究问题的细节,调动自身的求知欲才能解决该问题。
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从网络中查询知识的手段简单且多样,但是知识内容呈现碎片化、分散化[2]。
学生难以进行系统化学习,无法构建出整体知识框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分散化,使得学生难以解决综合性问题,无法构建所学知识的因果联系,难以明晰知识的本质。
采用编程中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教学方法。
根据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特征:抽象、继承、多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把综合性问题分解成多个子问题,把几个子问题封装起来,抽象成一个大问题。
使用这个大问题还可以扩展成更大的问题,但和原问题同属于一类问题,具有共同的特性,体现出面向对象的继承特征。
根据应用条件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子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出面向对象的多态特征。
使得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创新
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领域。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创新,并分析其对教育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
互联网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使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全球化。
1. 在线教育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不再受制于传统的教室和学校。
在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同时,在线教育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教育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教育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教育大数据是指通过互联网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指导。
教育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新兴领域。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度。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各种场景和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互联网与教育的影响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不再受制于传统的教室和学校。
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不再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时间和地点。
互联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基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并分析对教育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互联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定义和特点互联网教育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通信、信息和多媒体等特点,提供人们在线学习的机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相比之下,基础教育是指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校为中心,依托教育机构,面对面进行教学活动。
互联网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而基础教育注重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学生需要按照固定的课程和教学安排进行学习。
二、互联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实践1. 在线课程与学校教学的融合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学校开始引入在线课程,与传统的面授课程相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在线课程,同时仍然参加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
这种融合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2. 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互联网教育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共享的教育资源可以促进教学实践的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
3. 在线评估与学生评价的融合互联网教育可以通过在线评估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和作业提交等方式,及时获得反馈并进行自我评价。
这种融合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互联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影响1. 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使得学习不再受制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
这种公平的教育机会正在改变教育的格局,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2. 个性化学习,满足多样化需求互联网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和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资源。
智慧教育的理论基础
智慧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智慧教育应运而生。
智慧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身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知识。
在智慧教育环境中,学生通过与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互动,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探究和实践,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操作仪器、观察结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
其次,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智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拥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
智慧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优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
通过智能化的教育平台,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精准地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和薄弱环节,为每个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
比如,对于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对于空间智能突出的学生,则可以推送与图形设计、地理探索相关的学习内容。
再者,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在智慧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知识存在于网络之中。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智慧教育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
学生通过建立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
社交媒体、在线课程、教育 APP 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和合作机会,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比如,学生在参与在线学习社区时,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拓展视野,共同构建知识体系。
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为教育行业带来了诸多变革与挑战,同时也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一、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概念互联网是指连接全球计算机网络的庞大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分享资源。
智慧教育则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教育提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估体系。
二、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模式1. 在线课堂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在线课堂的出现。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入虚拟的课堂,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实时互动。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和需求,自由安排学习计划。
2. 个性化教学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结合也促进了教育个性化的发展。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教育系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为其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资源推荐。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加贴合自己需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3. 资源共享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而智慧教育则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教育平台上,供其他教师和学生使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资源支持。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到来自全球各地的知识和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三、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创新1. 教育评估传统的教育评估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特点。
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结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而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育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智能化的学习分析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给予反馈,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指导。
2. 跨地域教育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也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人们可以进行跨地域的教育。
联通主义视域下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青铜峡市某小学为例
10.3969/j.issn.1671-489X.2020.18.001联通主义视域下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青铜峡市某小学为例♦曹娟摘要作为数字化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为教与学的变革与师生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核心与关键。
从网络学习空间的背景、本质、意义等方面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梳理,说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支持,通过分析某小学课例,给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客观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云;联通主义;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空间人人通;微课;智慧教室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8-0001-04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Network Learning Space in Teaching from Perspective of Connectivism:Taking A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CAO JuanAbstract As a digital learning space,the network learning space provides great support for the transfonn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personalized service of t eachers and students,and is the core and key to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e article combs the network learning space from the background,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 he network learning space.Secondly,it explains the support of the connected learning theory to the network learning space,and gives an objective sugges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space by analyzing a primary school case.Key words Internet+education;education cloud;Connectivism; network learning space;learning space for everyone;micro lecture; smart classroom1研究背景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目前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发展,给人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
联通主义学习观
分布式认知超越了认知是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过程 的传统的认知观点,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 是通过内部表征(如个体的记忆)与外部表征(如计算 机或纸表征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传播和转移发生的。
人机协同是信息时代 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信息碎片化,进而带来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 关系碎片化、思维碎片化、体验碎片化等,人类开始进入“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时 代”!(祝智庭,2012)
❖信息超载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人类的工作记忆(7±2个组块) 容量有限,当信 息量过大,以至于超出工作记忆容量,导致加工难以顺利进行的时候, 信息超载就发生了。
乔治·西蒙斯
联通主义理论就是学习网络,含义是指把学 习看作是网络的形成过程。——
联通主义和MOOCs的发起人斯蒂芬·唐斯
❖基本观点
• 由于信息以分布式知识表征形式存在于学习网络的各结点中,我们 需要用一定的结构将这些结点联通起来,通过不断地提炼、重构、 解释来形成新的知识,从而构建人与内容共通的技术增强型学习网 络。这种循环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 不落伍;
《卜算子》(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们生活在一个指数增长的时代
❖碎片化时代
人类正处于全面步入数字时代的变迁之中,信息种类和知识数量 急速增加,导致了信息“碎片化”( Fragmentation)的产生。
❖传统学习观之反思
传统学习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迁移到学生的大 脑里面。
我们生存的世界信息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信息和知识正以 指数的形态加速膨胀, 但每一个人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容量是有限的, 我们如何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习能力、 有限的大脑存储空间来应 对无穷无尽的知识?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探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对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带来的影响。
一、教育模式的转变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只能在实体学校进行的限制,开启了在线教育的新时代。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地方接受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灵活的学习模式,为那些无法到实体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也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在互联网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不再受固定课程的束缚。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内容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教育通常只能依靠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而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课程等方式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信息素养。
同时,互联网的融合也为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更新提供了便利。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的新颖性和前沿性。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互联网的融合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
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资源和交互式工具,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和丰富。
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教育游戏、虚拟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
这种基于问题解决和项目制导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拓宽了教学内容的范围,还优化了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教育”的学习空间观:联通与融合作者:李爽鲍婷婷王双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摘; ;要] “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范式的结构性变革,传统学习空间已难以承载和支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空间的变革势在必行。
文章首先对学习空间术语的由来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并回顾了教育发展史中学习空间以及相应教学范式的演变过程。
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学习空间观产生的动因,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新学习空间观,指出新学习空间建立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元辩证的空间认识论基础上,学习空间与教学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分析和讨论了新学习空间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层空间中都呈现出联通与融合的特征。
文章最后基于新学习空间观的三层空间维度对当下具有新学习空间特征的教学创新进行梳理与归纳。
期望文章为认识和推进“互联网+教育”学习空间变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学习空间; 空间观; 三元辩证空间认识论; 空间生产; 融合; 联通; 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 G434; ; ; ; ; ; [文献标志码] A一、引; ;言学习空间是教与学发生的载体与支撑。
“互联网+”时代,随着各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传统学习空间逐渐变为新理念引领下教学创新与变革的束缚,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学习空间能否承载当前和未来教与学的创新。
与此同时,移动技术、物联网、沉浸式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学习空间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此背景下,重构学习空间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自2015年起连续5年预测学习空间的设计与重构是教育改革的趋势。
新学习空间的设计评估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促进项目设计开发的“学习空间评估体系”[1]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开发的《学习空间指南》[2]都为新学习空间设计与评估提供了框架与方法。
今年,2019DECIGNS全球教育空间设计者大会在上海召開,国内外知名教育空间设计师、管理者和研究者汇聚一堂,探讨新教育空间的设计与发展。
学习空间重构也是我国“互联网+教育”变革的热点之一,智慧课堂、未来教室、未来学校等新型学习空间形态的探索都是空间创新与重构的有益尝试。
这些探索推动着人们学习空间观的转变。
学习空间观是支撑学习空间进行系统重构、顺应“互联网+教育”变革趋势的认识论基础。
为此,本文将对“互联网+教育”学习空间观进行探索,以期为学习空间的重构提供依据。
二、学习空间的内涵与教学范式的转变(一)空间与学习空间的内涵空间最初的含义是指物理学、几何学、地理学意义上物质层面的空间概念,坐标、位置、距离等构成空间的基本范式[3]。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对“Space”的释义包括“空白区域”“用于特定目的的场所”“太空”“宽敞的地方”等多种不同的解释。
同时,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两者密不可分。
“Learning Space”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4]。
早期学习空间的研究主要是对勒温(Kurt Lewin)场动力理论的回应。
勒温认为,“为了理解或预测行为,就必须把人及其环境看作是一种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5],这些依存因素的整体被定义为“场”。
使用“学习空间”指代学习场所,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6]。
在这之前,受“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影响,人们通常以“教室”来指代学习场所。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技术的发展,学习空间常用来指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场所[7-8]。
除了将学习空间定义为学习场所,也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学习活动依存的场域[9]。
两种定义体现两种不同的空间观。
前者关注空间的物质属性,后者受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影响,关注空间的社会属性。
不同的学习空间塑造不同的教与学行为[2],学习空间的变迁往往伴随着学习范式的演变[10]。
(二)学习空间的演变1. 原始社会的学习空间原始社会的学习空间是知识生产的空间。
原始社会的学习发生在“田野”,学习活动夹杂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的内容通常为生存技能与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狩猎、食物采集、工具制造等[9],学习者通过观摩、实操、沿用等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处于同构、共生的状态,人们没有意识要将学习空间归置为某种异质状态的空间样式[11]。
2. 古代社会的学习空间古代社会的学习空间是知识传播的空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明显,学习活动也开始脱离生产活动,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出现较大的边界,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主要表现在场所相对固定,可长期服务于学习活动的开展,以私塾、书院为代表。
但是,学习空间的设计主要服务于某种学习活动的开展,而未考虑多种学习活动的特点:如中国的“辟雍”这一教室建筑,只体现出其作为礼制场所所需要的教化功能[9]。
古代社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讲学、藏书、祭祀等,具有浓厚的家族或宗教色彩,只发生在少数群体中,而教学方式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
3. 现代社会的学习空间现代社会的学习空间虽然是知识传播的空间,但传播的速度大大提升。
工业革命时期,为满足工业生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形态的学习空间出现,学习空间也开始转向标准化与统一化,知识的传播不再是个体层面的自主活动,而属于集体层面的教育活动,班级授课制成为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由权威者掌控,学习者的话语权被剥夺,标准化的“样板间”使得快速培养大量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可能。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技术的发展,教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展,知识的传播速率大大提升,传播方式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开始由以“教”为中心的讲授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
4. 网络时代的学习空间网络时代的学习空间加速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以开放互联为显著特征,典型的教学实践如MOOC、SPOC、cMOOC、在线学习社区等。
网络虚拟学习空间促进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同时发生,人类的经验可以不必符号化就直接分享和传播,越来越多的非知识精英阶层通过网络分享了大量经验和智慧。
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中的原理性知识,而可以广泛地理解为信息、经验、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者是学习内容的创造者,而不是在被动式、灌输式学习中成为学习内容的消费者[9]。
虚拟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相结合给学习空间带来了新场景。
学习者可借助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自主确定学习进程、选择课程内容、诊断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
学习空间也由现代标准化的“学习工厂”回归到了重视学习者风格的个性化学习空间,有利于学习者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同时,有助于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实现。
5. 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以数据为驱动,进而感知学习场景、识别学习者特征,并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许亚峰等人提出,智能学习空间包括基础支撑层、智能技术层和智能服务层三层架构[12]。
黄荣怀等人提出,智慧学习环境包含学习空间、信息技术和教学法三个构成维度[13]。
智能学习空间包括智能化物理学习空间与智能化虚拟学习空间。
智慧教室就是一种智能化物理学习空间。
此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仿真情境与实体学习空间融合,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学习空间——虚拟现实学习空间[14],包括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实混合学习环境等,其教学方式以情境体验、模拟训练、游戏化学习为代表,以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协同知识构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
同时,学习者可以在智能虚拟教师、智能学伴的协助下开展泛在学习与个性化学习[15]。
三、“互联网+教育”的新学习空间觀(一)新学习空间观产生的动因1. 技术发展变革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刷新人们对学习空间物质属性的认知,是学习空间拓展、创造与重塑强有力的技术驱动。
潘云鹤院士指出,人类的空间已经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拓展到三维空间,即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与社会空间[16]。
而在教育情境中,一方面,各种虚拟空间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空间构成;另一方面,各类学习空间之间不再相互孤立,通信技术与交互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类学习空间的联通与转换。
这些虚拟学习空间既包括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和个人虚拟学习空间,也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造的各种模拟真实世界的交互式认知情境。
2. 知识观转变传统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客观的、抽象的、静态的、普适性的,是对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的经验与成果提炼与精加工而形成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这种知识观对近现代教育体系和学习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生产者的生产经验与成果不必经过其他人群的加工与传播就可以快速地在网络中分享。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知识可以被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17]。
在此背景下,陈丽等人提出回归论知识观,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从传统的精加工的符号化信息向全部人类智慧回归,知识生产主体从少数知识分子转变为全人类,知识具有海量、综合性、动态生成、境域化、生产即传播、强进化力等特征[18]。
知识观的转变是推动学习空间转变的内在动因。
传统学校教育空间和教室已经难以承载新知识观下的学习活动,新的学习空间需要支撑学生联通和建构广泛知识空间中的知识,以及知识的创造。
3. 育人目标转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体现在育人目标的转变。
工业时代,教育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信息时代,教育则强调以信息技能与综合素养的数字公民培养为核心[19]。
美国联邦教育部于2007年制定《21世纪技能框架》,将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等能力作为21世纪关键技能[20]。
2016年,我国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1]。
综上所述,育人目标正在从基本知识和技能向高阶思维、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习空间难以支撑新育人目标的实现,变革势在必行。
(二)新学习空间观空间观是指采用空间范畴认识和思考周围世界,使用空间架构来描述和表达观点[5],具备科学的空间观是理解教育现象和活动的前提。
新学习空间观是在新技术环境下,建立在回归知识观基础上,从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对“互联网+”时代学习空间本质、构成和特征的重新反思。
1. 三元辩证的空间认识论人类最初对空间的认识更关注空间的物质属性。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空间看作是一种容纳物体的容器,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理性是其本质属性[8]。
之后,莱布尼兹、康德等人则开始将空间概念去实体化,前者将空间看作是数学上的共有关系,后者将空间看作是一种先验性的东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