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优秀课件
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
(二)噬菌体感染实 验
• A. D. Hershey和M. Chase, 1952年
吸附
10分钟后 用捣碎器 使空壳脱离
离心
上清液中含 15%放射性
沉淀中含 85%放射性
沉淀细胞进一步培 养后,可产生大量 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
⑧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及降低能耗。
微生物的独特生物学特
性:
• (1)
个体的体制极其简单;
• (2)
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
• (3)
易于在成分简单的组合培养基
上大量生长繁殖;
• (4)
繁殖速度快;
• (5)
易于积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
或终产物;
• (6) 性;
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和多样
• (7)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
• 但染色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两种长链高分子组成。 20多种氨基酸经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演变出的蛋 白质数目几乎可以达到一个天文数字,而核酸的组 成却简单得多,一般仅由4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 它们通过排列核组合只能产生较少种类的核酸,因 此当时认为决定生物遗传型的染色体和基因,起活 性成分是蛋白质。
• 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明:1944年以后,
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试验:
•①加S菌DNA
活R菌
•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 外的酶 •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 •④加S菌的RNA
长出S菌 只有R菌
•⑤加S菌的蛋白质
只有S型细•⑥菌加的SD菌NA的才荚能膜将S多. p糖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
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S型菌株转
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PPT精选
本章主要内容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
☀ 关于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存在形式。 ☀ 关于微生物基因突变的基本原理(类型、特点和机制)。 ☀ 关于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方式和特点)。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 关于野生型微生物菌菌株分离、筛选与纯化。 ☀ 关于微生物的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骤。 ☀ 关于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和具体应用。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的操作程序。 ☀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取得的成就。 ☀ 微生物菌种退化的原因;掌握菌种复壮的方法、防止菌种退化 的措施以及菌种保藏的方式和原理。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三二、一、基、基因基因突因突突变变变的的的特机类点理型
( 整一个基)生因诱物突界发变,突的由变类于及型它是其们多遗机种传理多变样异的的,物按质突基变础体是表相型同不的同,,因可此分显示为在以遗下
传变几1异种碱的类基本型对质:的上置都换具有相同的规律,这在基因突变的水平上尤其突出。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注射R 型活菌 注射S 型灭活菌 注射S 型活菌 注射R型活菌 +S 型死菌
热致死S 型菌 R 型活菌 热致死S 型菌 +R 型活菌 R 型活菌 +S 菌抽取提物
结果发现,几乎全部 35S 都在上清液中, 而几乎全部 32P 和细菌一起出现在沉淀物中。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1956 年,美国的法朗克-康勒特(Fraenkel-Conrat) 将烟草花叶病毒拆成RNA(因该病毒不含DNA)和蛋白质,并分别对烟草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说课稿
45
46
3、复合解决及协同效应 两种或多个诱变剂先后使用; 同一种诱变剂重复使用; 两种或多个诱变剂同时使用
4、定向哺育与驯化: 用某一特定环境长久解决某一微生物群体,不
37
(二)诱发突变 凡提高突变率的理化因子都可称诱变剂(mutagen) 诱发突变的概率大大提高,能够达成10-4~10-5. 1、物理诱变: (1) 紫外辐射诱变作用机制:
重要的生物效应是DNA吸取紫外辐射,引发 DNA构造的变化。引发DNA构造的变化有诸多方 面:DNA断裂、DNA交联、DNA与蛋白质交联、 胞嘧啶与鸟嘌呤的水合作用及嘧啶二聚体的形成。
由DNA复性研究发展成的一
种实验技术是分子杂交,杂交能
够发生在DNA之间或DNA与
RNA 之间,DNA之间杂交可用
于估测DNA间的同源序列,不同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有关性。DNA
与RNA杂交可通过RNA转录来检
测DNA中特定基因的存在。
24
四、RNA
RNA(核糖核酸)和DNA很相似,不同的是以核糖 替代脱氧核糖,以尿嘧啶(U)替代胸腺嘧啶(T)。
尿嘧啶(U)替代 胸腺嘧啶(T)
25
RNA分子的重要生物功效是参加蛋白质的生物 合成,可分为tRNA、rRNA、mRNA和反义 RNA,都由DNA转录而来。
1、mRNA——message RNA,信使RNA 多聚核苷酸的一级构造,其上带有指导蛋
白质合成的密码子(三联密码子)。它的生物 功效是从DNA上把遗传密码即蛋白质中氨基酸 排列次序的信息接受过来,并起模板作用合成 蛋白质。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三、基因表达 在所有的生物中,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把遗传信息转变 为特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从而决定生物性状的过程,这 一过程称为基因表达。基因表达包括以下两个步骤,首先 以DNA为模板,通过RNA聚合酶转录出mRNA(信使RNA), 然后将mRNA的碱基顺序翻译成由相应氨基酸顺序组成的蛋 白质(图6-1)。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四)核苷酸 各种遗传密码子储存着各自对应的信息,而单个核苷 酸或碱基则是密码子的组成单位,是基因突变的最小单位。 从绝大多数微生物的DNA组分来看,其分别由腺苷酸、胸 苷酸、鸟苷酸和胞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上的碱基 分别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 嘧啶(C)。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相结合。不论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核还是原核微生物细胞的 核区都是该微生物遗传信息的大本营和信息库,因此被称 为核基因组、核染色体组或简称基因组。再从细胞内的染 色体数目来看,不同的微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真 核微生物常有较多的染色体,如酵母菌属中有的种有17条 之多,而原核微生物中常只有一条裸露的环状DNA大分子 核酸,即一条染色体。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DNA的结构 1953年,Watson和Crick首先提出DNA的结构模型,认 为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结合。此结构已经扫 描隧道显微镜所证实。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DNA的复制 在细胞分裂和传代的过程中,作为微生物遗传物质 的DNA必须准确无误地复制,才能使子代细胞含有相同的 遗 传 信 息 , 以 保 持 物 种 的 稳 定 。 1 9 5 8 年 , Meselson 和 Stahl用15N标记的碱基培养大肠杆菌,并定时取样分离DNA, 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研究结果证明,DNA是以独特的半保 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即每一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 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概述人类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为了有效地利用和控制微生物,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它们的种性和种性的变化。
为此,也就需要研究它们的遗传性和变异性。
遗传性(heredity)和变异性(variation)是生物所固有的属性之一。
各种生物都能将自己的性状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之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之为遗传性。
任何生物亲代和子代、子代和子代之间,无论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总会有所差异,在这些差异中,凡能引起遗传改变的现象称之为变异性。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早已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1881年法国的巴斯德就发现了细菌的毒性变异现象。
他曾用42o C的温度去培养炭疽杆菌,经过20天,该菌失去了形成芽孢的能力。
培养2-3个月后,该菌又失去了致病能力。
以后,科学家们就利用这种变异现象研制出多种疫苗,用于医药卫生事业。
同时,人们又研究了大量的微生物与动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
如(1)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解决了中国几亿人口吃粮问题;(2)转基因粮食为人类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食物为;(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人类抗御疾病,展示了更美好的前景,基因的突变又给人类带来过许多灾难;(4)癌症就是一种细胞的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变化。
(5)就是因为基因变异,引起了流行性感冒的在世界上多次大流行,每次流行造成几十万至几百万人的死亡,才有香港所有的鸡被屠宰的命运;(6)艾滋病等许多病毒病都是微生物基因变异的结果。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在基本原理上与高等生物相同,但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它们有自己的特点。
微生物在遗传变异方面的特点在绪论中就有阐述,我们这里加以简要回顾。
1、单细胞,个体小。
环境接触面积大,易于受环境的影响。
2、繁殖速度快,环境因素在短期内多次重复,并用微生物细胞,并能迅速传给子代。
3、易建立起纯的品系。
4、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快,结构简单,适合作为遗传研究的材料。
微生物学 遗传变异和育种
(4)选用最适剂量
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剂量,常常要经过多次试验。就 一般微生物而言,诱变率往往随剂量的增高而提高, 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再提高剂量反而会使诱率下降。 根据对紫外线、X射线和乙烯亚胺等诱变效应的研究 结果,发现正变转多地出现在偏低的剂量中,而负 变较多地出现于偏高的剂量中;还发现经多次诱变 而提高产量的菌株中,更容易出现负变。因此,在 诱变育种工作中,目前比较倾向于采用较低的剂量。
例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时, 会产生一种深红色的灵杆菌素,把菌落染成 似鲜血那样。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群 体中所有细胞都不产色素。如果重新降温至 25℃,产色素能力又得到恢复。只有遗传型 的改变,即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上发生的变 化,才称为变异。
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
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 方便建立纯系。 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 量生长繁殖。 物种和代谢类型多样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体内的遗传基因转 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的重新组合后, 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 重组可使生物体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 也能产生新遗传型的个体。 重组是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可以理 解成是遗传物质分子水平上的杂交。
真核微生物中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及原核 生物中的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 等都是基因重组在细胞水平上的反映。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由于杂交 育种是选用已知性状的供体和受体菌种作为 亲本,因此不论在方向性还是自觉性方面, 都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
(二)、核酸的结构与复制
1、DNA的结构
(A、T、C、G)
2、RNA的结构
(A、U、C、G)
3、核酸的复制--半保留复制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PPT课件
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
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球菌中一定有某种 特殊的生物分子或遗传物质,可以使无害的R型肺 炎球菌转化为有害的S型肺炎球菌。 这种生物分子或遗传物质是什么呢?
纽约洛克非勒研究所
Avery
从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球菌将蛋白质、核酸、 多糖、脂类分离出来,分别加入到无害的 R 型 肺炎球菌中, 结果发现,惟独只有核酸可以使无害的 R 型肺 炎球菌转化为有害的S型肺炎球菌。 1944年 结论: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
3、植物病毒的拆分和重建试验
烟 草 花 叶 病 毒 感 染 试 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一)、七个水平
(1)细胞水平
(2)细胞核水平
(3)染色体水平
(4)核酸水平
(5)基因水平 (6)密码子水平 (7)核苷酸水平
(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1. 定义和特点: 定义:游离并独立存在于染色体以外的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 遗传因子,通常以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 子,即cccDNA 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大小:1~1000kb 构型:超螺旋、线状、环状 特点:(1)质粒携带某些核基因组中所缺少的对宿主生存不必需基因,
其中研究较多的细菌质粒有:F质粒决定大肠杆菌的致 育性;抗性因子决定细菌的耐药性;Col质粒决定产生 大肠杆菌素。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2、原核生物的质粒
(2)质粒的种类
①F质粒(接合质粒、F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 大小:仅100kb,为cccDNA。 功能:决定细菌的性别和转移能力。 F质粒在大肠杆菌的有性接合作用中起主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概述人类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为了有效地利用和控制微生物,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它们的种性和种性的变化。
为此,也就需要研究它们的遗传性和变异性。
遗传性(heredity)和变异性(variation)是生物所固有的属性之一。
各种生物都能将自己的性状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之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之为遗传性。
任何生物亲代和子代、子代和子代之间,无论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总会有所差异,在这些差异中,凡能引起遗传改变的现象称之为变异性。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早已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1881年法国的巴斯德就发现了细菌的毒性变异现象。
他曾用42o C的温度去培养炭疽杆菌,经过20天,该菌失去了形成芽孢的能力。
培养2-3个月后,该菌又失去了致病能力。
以后,科学家们就利用这种变异现象研制出多种疫苗,用于医药卫生事业。
同时,人们又研究了大量的微生物与动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
如(1)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解决了中国几亿人口吃粮问题;(2)转基因粮食为人类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食物为;(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人类抗御疾病,展示了更美好的前景,基因的突变又给人类带来过许多灾难;(4)癌症就是一种细胞的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变化。
(5)就是因为基因变异,引起了流行性感冒的在世界上多次大流行,每次流行造成几十万至几百万人的死亡,才有香港所有的鸡被屠宰的命运;(6)艾滋病等许多病毒病都是微生物基因变异的结果。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在基本原理上与高等生物相同,但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它们有自己的特点。
微生物在遗传变异方面的特点在绪论中就有阐述,我们这里加以简要回顾。
1、单细胞,个体小。
环境接触面积大,易于受环境的影响。
2、繁殖速度快,环境因素在短期内多次重复,并用微生物细胞,并能迅速传给子代。
3、易建立起纯的品系。
4、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快,结构简单,适合作为遗传研究的材料。
所以近代遗传学研究采用的材料多由微生物提供。
遗传的保守性:微生物的的遗传性是相对稳定的,它可以使种性很长期地传给后代而没有显著的质的变化。
永久性的种性改变是真正的遗传性的变异,是微生物种的某些属性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这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所以,它可稳定的遗传给后代。
微生物的变异表现有多方面:有形态、毒力、代谢产物以及抗性的变异等等。
研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的规律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由于深入研究微生物遗传变异现象,有力地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发展。
为微生物育种工作提供了日益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核酸的结构和复制1、DNA的结构DNA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
每个核苷酸均含有环状碱基、脱氧核酸和磷酸根三种组分。
四种核苷酸的差异仅仅在于碱基的不同。
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
DNA分子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多核苷酸长链。
这条长链是双螺旋结构。
即两条成对的,方向相反的,细长的多核苷酸链,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在同一轴上互相盘旋而形成的一个双螺旋式扶梯,每条链均有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酸交替排列构成的。
2、RNA的结构RNA的结构与DNA的结构相似,只是尿嘧啶(U)代替了胸腺嘧啶(T)。
3、核酸的复制半保留复制:复制后的DNA分子,各由一条新链和一条旧链构成双螺旋结构。
(三)遗传物质在细胞内存在的方式大多存在细胞核或核质中,真核微生物核内的DNA与组蛋白结合成染色体。
自然界中发现的微生物多数是单位体。
染色体内含有大量的不同的基因(gene),它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因子,是DNA的片段,一个特定的片段,能指导合成核酸和蛋白质,一个DNA分子有许多基因。
不同基因含有的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却不一样,这样就能控制了不同的遗传性状。
如果一旦某个碱基的组成或排列顺序都发生改变,那么这个基因将失去正常功能,可能导致生理缺陷。
生物的遗传变异虽然都受着基因的控制,但是基因并不等于遗传性状,任何一种遗传性状的表达都是在基因的控制下,通过酶的催化代谢活动才能体现出来,而酶的合成又直接受基因控制。
遗传密码:基因既然指的是DAN上的一个特定的片段,因此它必须包括若干个核苷酸,在DNA链上各有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每个密码子是由三个核苷酸所决定的,它是负载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突变(mutation)就是遗传物质中的核苷酸顺序突然发生了变化,突变可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其中以基因突变经常发生。
在微生物中突变时经常发生的,研究它不但有助于了解遗传的物质及生物进化,而且还为诱变育种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基因突变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由于DNA链上的一对或几对碱基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即基因发生了改变而导致遗传性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1、形态突变型:是指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或引起菌落形态改变的那些突变型。
2、毒力突变型:指菌种发生毒力有无的改变,如毒力大的菌株突变为毒力小或无毒力的菌株。
3、营养缺陷突变型:是指某种微生物经基因突变后,闷种酶的丧失而成为必须添加某种成分它才能生长的突变体。
4、抗性突变型:是指抗某种药物、抗噬菌体、抗抗生素等能力的增加或减少的突变体。
5、抗原性突变型:是指微生物体中失去某些抗原或增加某些抗原的突变体。
6、条件致死突变型:指在某一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不表现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如温度敏感突变体,它们不能在亲代能生长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而只能在较低的温度下才能生长。
此外,还有代谢产物突变型、糖发酵突变型。
(二)基因突变特点基因突变分为:自发突变(spontanous mutation)和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是人们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使其发生的突变。
自然突变的几率是极低的,细菌在1×10-4-1×10-10。
由于自发突变几率很低,在育种中只靠自发突变获得突变体很少,从群体中筛选出个别有价值的优良突变体的机会很少。
应用物理因素或化学物质能够提高突变率,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优良突变体,所以目前诱发突变已广泛用于微生物育种的许多方面,如筛选抗药物菌株、代谢产物高产菌株、抗噬菌体菌株等都获得了显著成就。
二、诱变与育种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因素,诱发基因不定向突变,定向筛选!突变。
然后根据育种的要求、目的,从无定向的突变株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因此诱变育种不仅仅是诱变处理,而且还在于在处理过的群体中,筛选出所需要的突变体。
(一)物理诱变1、物理诱变因素: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β射线等。
以前三种运用较多。
2、诱变机制3、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菌体细胞经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后,再暴露在可见光下,其诱变效应或致死作用均下降。
这种可见光对紫外线辐照后的效应称为光复活作用。
(二)化学诱变1、化学诱变剂:亚硝酸、羟胺、乙烯亚胺、硫酸二乙酯、氮芥、亚硝酸胍、丫啶黄、丫啶橙、碱基类似物。
2、化学诱变机制:化学物质可引起DNA链的碱基对的置换。
三、突变与育种(一)、自发突变与育种1、从生产中育种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微生物也会以一定频率发生自然突变,这要善于细致观察,以及及时抓住良机来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
例如,从污染噬菌体的发酵液中有可能分离到抗噬菌体的菌株。
2、定向选育优良菌种一般是指用某一特定因素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累并选择相应的自发突变菌株的目的。
由于定向培育的自然频率很低,所以,培育新菌种的过程十分缓慢。
(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群体,促进其突变频率大幅度提高,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菌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之用。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是用合适的诱变剂处理大量而分散的微生物悬液或处理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体,以引起绝大多数细胞死亡,并提高存活着个体的变异频率,然后淘汰负变菌株,把正变菌株中少数变异幅度最大的优良菌株巧妙的挑选出来。
)将少数适宜投产者进行投产,只是这种投产率是很低的。
但诱变育种不仅可提高菌种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改进产品质量,简化生产工艺。
从方法来讲,它具有速度快,收效显著等优点。
因此科学试验和生产都广泛利用。
2、诱变育种的步骤进行诱变育种时,首先是制定筛选方法。
筛选方法一般分为初筛与复筛两个阶段,前者以量为主,后者以质为主,筛选步骤如下:(1)初筛:原始菌种→菌种纯化→出发菌株→制单细胞悬液→活菌计数→用诱变剂处理→挑取变异菌株→初筛优良菌株(2)复筛:初筛的菌株→摇瓶发酵→观察测定→平皿培养→挑取优良菌株(复筛)→测定生产性能→投产试验3、营养缺陷型的筛选营养缺陷型是指有些微生物在一些营养物质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
第三节基因重组与杂交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杂交(hybridization)是改变遗传性状的又一重要途径。
基因重组是将含有不同基因结构的DNA融合,使基因重组并遗传给后代,产生新遗传个体的方式。
主要方式有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等。
各种方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杂交:是将遗传类型不同的个体相互交配或结合,产生杂交种的过程。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也称为体外重组DNA技术,是指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它是用人工的方法在体外切取所需要的染色体(DNA)片段,然后与来自同属种的甚至是异界的DNA片段连接起来,组成遗传整体,这就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其步骤如下:第一、特定功能基因的获得:利用外切酶或限制性内切酶,自供体细胞内的DNA上切割下所需的基因,造成粘性末端。
再把载体上的DNA基因切割下来。
将此两个基因片段,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第二、与载体分子的连接;第三、载体转移人受体细胞,将重组所形成的新的DNA 分子引入受体细胞获得新的属性;第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