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计9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教案 (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使至塞上》教案 (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使至塞上》教案1.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擢进士第,后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

安史之乱,他被迫接受伪职,后被定罪下狱,旋即得到赦免,后官至尚书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人称其为“诗佛”。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指导。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用心揣摩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听后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找学生朗读,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把握该诗的内容和情感。

3.品味赏析。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代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而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适得其所;诗人迎着大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王维在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加强记忆和实际应用。
-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王维及其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可能感到陌生,难以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使至塞上》这一章节。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生字词、修辞手法以及王维的边塞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在边塞风光中抒发的情感。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理解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的结构、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意象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生字词学习: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蓬、雁、胡、羌、汉、颜”等,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壮阔景象,理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时的情感投入。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2)掌握唐诗的韵律特点:五首诗的韵律各具特色,如《登鹳雀楼》的七言绝句,《凉州词》的边塞词风等。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唐诗的韵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学习五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在不同背景下的情感变化,如豪放、激昂、感慨、忧虑等。
2.教学难点
(1)边塞文化的理解:边塞诗中涉及的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需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边塞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边塞特色和诗人情感。
2.诗歌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诗歌情感表达的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学生难以体会。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背景介绍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举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注,理解诗句中的忧虑情绪。
(4)唐诗韵律的掌握:唐诗韵律复杂多样,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应通过示例、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欣赏唐诗的韵律美。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主题为“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首唐诗:《登鹳雀楼》、《凉州词》、《使至塞上》、《赤壁怀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对这五首诗的深入学习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唐代边塞诗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韵律美,了解唐代边塞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五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特点,引导学生把握唐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讲授: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授: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 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XXX,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 作。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 定难度。而且,稍不留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 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 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 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 桥梁,奇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中正字音、明节奏、 悟词句,在练读中理解词意,在听老师范读中找到轻重快慢的感觉 ,在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中想象和感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复 杂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实践活动中的诗词创作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仍然缺乏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创作的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仗、意象描绘等。
4.作者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风格及边塞诗的特点。
5.创作意境:探讨《使至塞上》所表达的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忠诚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使至塞上》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学素养。
举例解释:
-诗句朗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雄浑与苍凉,感受边塞的壮阔。
-词汇应用:通过例句或语境,让学生明白“瀚海”指的是沙漠,“阑干”表达了依恋之情。
-赏析技巧:分析“孤烟直上”与“落日圆”的意象对比,以及其中的对仗修辞手法。
-创作意境: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领悟王维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边疆将士的忠诚与辛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创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唐诗五首 - 使至塞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唐诗五首 -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运用比喻,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设计思想】中国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

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这首诗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侧重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对韵律美的感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我发现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实际场景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7.拓展阅读:推荐与边塞诗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从军行》、《凉州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使至塞上》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诗人背景与创作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以及《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边塞风光、战事、诗人情感等多角度探讨诗歌的主题。
6.创作练习:借鉴《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创作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短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2.增强审美能力:分析诗中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边塞风光的壮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作者和故事情节;2.了解并掌握古汉语中的典故和用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使至塞上》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古汉语中的典故和用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剖析故事情节和典故的含义;2.教学难点:学生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步骤和方法1. 导入(时间: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使至塞上》的了解和评论;2.通过引入短文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3.向学生介绍《使至塞上》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 讲解(时间:30分钟)1.向学生介绍古汉语中的典故及其用法;2.分析《使至塞上》中的典故和情节;3.与学生一起讨论、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内涵。

3. 练习(时间:40分钟)1.阅读课文,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句式和用法;2.通过课文中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故事和典故的理解和想法。

4. 总结(时间:10分钟)1.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思考;2.回顾教学中学生的表现;3.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能力,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练习情况进行评分;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3.教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建议1.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练习形式;3.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差异化地设计练习和评估。

七、注意事项1.需要提前准备好教学用具和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3.课堂评估过程要公正、客观,不应影响学生的心态和学习积极性。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2.在诵读、赏析中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如何得之?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反复诵读1.一读:全班齐读。

要求:字音准,节奏明。

2.二读:个人展示。

要求:诗味浓,感情真。

3.三读:师范读,配音乐。

要求:仔细听,会点评。

然后自由练读。

明确: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

4. 四读: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依规律,找感觉。

5.五读:指名读。

男、女各一人展示读,要求:字正腔圆诗味浓,节奏分明情感真。

6. 六读:全班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要求:同上。

三、品读全诗(一)主问题巧切入读诗有技巧,品诗有方法,仅仅掌握技巧还不够,要想读好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中,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1.一字入手渐深入预设:从“单”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

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结合注释明确: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2.借助背景巧穿插PPT:(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

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韵律美。

2.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教学难点: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点拨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品析法、思考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跟随他进行一场边塞之旅。

二、诵读诗歌——领略音韵美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 学生个人展示读。

3. 全班配乐齐读。

三、通读诗歌——体味情感美请同学们通读诗歌,静静思考,细细品味: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2.你从(字词/意象/诗句等)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首联:出使所图、所至首联平铺直叙,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地点。

“过居延”与诗题“至塞上”相照应,写出了出使所图、所至。

“单车”一辆车,随从不多,轻车简从,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过居延”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孤寂、悲凉之感。

颔联:出使所感颔联“征蓬”是诗人自比,给人漂泊之感。

“归雁”与诗人处境形成对比,更添失意情绪。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孤寂、激愤、抑郁、忧伤、落寞。

颈联:出使所见如果说前两联诗人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的话,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开阔,在这壮观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豁达、超然的心境。

这几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副雄浑壮阔边塞奇景,构成了雄浑壮阔的意象,眼前的奇景让诗人渐渐融入了这大自然之中,看到壮阔大漠、劲拔孤烟、执着地长河以及浑圆的落日,心中慢慢地衍生出一种力量,漂泊、失意、孤单、落寞仿佛都消散了,进而转化成不尽的豪迈气概。

尾联:出使所闻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汉威德而还。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

诗四首——使至塞上1.( 1)频频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学( 2)记忆名句,领会此中包含的情理。

习目2.自主、合作、研究标】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欢。

【重理解诗歌内涵,正确掌握诗中感情点】【难1、理解诗句包含的情理2、领会诗歌的境界。

点】【学一、复习导入:(5 分钟)学法指导习过1、复习发问:默写《归园田居》程】2、导入新课:今日我们学习盛唐期间有名的诗人王维的诗作《使至塞上》。

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 10 分钟)1、给以下生字注音:候骑燕然征蓬都护......2、简介边塞诗:唐朝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停侵入,唐政府不可以不增强边防,以对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充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很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从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3、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述山川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名。

此中反应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三、释疑点拨:( 15 分钟)抢答形式回答1、请同学们参照说明,借助工具书,疏导诗句,理解诗意。

自主思虑,寻求问题的2、这首诗表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正确答案3、名句赏析:①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②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一句。

学生小组议论并回答。

③“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句,“在燕然”是否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4、这首诗的感情变化是:四、训练提高:( 10 分钟)小组之间(一)阅读全诗,回答以下问题共同努力,1、解说加点的词。

解决难点( 1)使至塞上(2)征蓬出汉塞问题。

...2、以下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A. 属国过居延B.属国过居延C.萧关逢候骑D.都护在燕然........3、“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大漠孤烟直”中的“烟”字有人以为是烽烟,有人以为是炊烟。

2020-2021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2020-2021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初二语文组授课时间年月日第1 课时课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
陶和感染。

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
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们的
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
边塞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
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使至塞
上》。

二、作者简介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
济),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三、朗读诗歌
1、读准语音、停顿。

使至塞上
了解背景
王诗语言清新
凝炼,朴素中
见华采。

读准字音。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王维《使至塞上》所在的教材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结合以上提示和相关教学案例,就诗歌教学目标、重难点、诗歌颈联教学与解读等内容作简要分析。

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案例1. 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意象美和壮阔自然的意境美。

2. 评析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歌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 知人论世,体会王维人生及诗歌情感变化。

(二)教学目标反思1. 案例中的目标设置较为合理,但教师需注意——如何将目标知识点有序自然地落实于教学过程中。

2. 知人论世教学思考了解作者文字,走近作者内心,从而产生共鸣,这是诗歌整体解读探索的重要部分。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教师先要熟知学情——八年级学生已学习王维的多首诗歌。

教师可引导学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了解了王维的少年才华,十七岁便得蒋仲舒“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的评价。

《送元二使安西》千古送别诗道出了故友间的深厚情谊,“足传当时而名后世。

” 《鹿柴》是其修禅领悟到的一种光明幽深的象征性境界。

《鸟鸣涧》一动一静间,尽显王维的禅心禅趣,尽享风景的宁静幽美。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其隐居蓝天辋川,半官半隐。

诗中景情声色相映成趣,直至清幽高雅之境。

将以上作品对应王维少年成名,学成致仕,左迁边塞,归而参禅的经历。

学生既温故知新,又生动地理解了诗人生平,且不难意识到唯独还未学习王维仕途失意,被排挤出长安时期的作品。

而《使至塞上》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难点案例反复诵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二)重难点教学思考教师可以在明确本诗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主要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点,设计系统合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和独特的解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文学常识:王维,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属国:指诗人自己都护:指前线统帅
二:记背诗歌赏析:
(1)颔联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用“征蓬、归雁”自比,写出了他的飘零之感( 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悲愤抑郁之情。

(2)颈联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3)“炼字”角度:“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美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4)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毅、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蜿蜒流淌,遥远的黄河尽头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5)请从意境和情感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描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雄奇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壮阔景象的赞美以及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之情。

三:阅读理解提高: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①具有怎样的美?②这种美又是如何表现的?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无边的“大漠”烽烟、夕阳、。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
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分)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这句诗生动形象描绘出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2: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1分)
3: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E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F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答案】B F “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