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考点二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二 文言断句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二 文言断句

对点精练二文言断句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有删改)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答案 D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基础。

这一句介绍了范纯礼因父恩荫任职,并在永昭陵修建中有自己的见解而抗命。

然后可根据对句意的理解抓住关键,排除错误选项。

阅读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的主要区别在于“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和“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两处断句不同。

能够准确判断这两处,就可得出答案。

“荫”和“知”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前者是恩荫,因为父辈祖辈而得以做官,后者是关于官职任免的词语。

联系前后文可知,此处是说,范纯礼因为父亲范仲淹做了官,故“荫”和“知”之间应断开,排除B、C两项。

“京西转运使”为官职名,“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讲不通,中间应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

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

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会有他的说法。

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二文言断句 含答案

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二文言断句 含答案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Ⅰ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览》)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例(1) 夫唯禽兽无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

(《礼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本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例(2)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
专题二 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要求
一、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 与、则、者、之)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根据上下文猜测
平伐其功—— 非吾莫能为也 (某县)瘠而冲—— 地当冲要
2.借助字形推测词义
觐粜籴
3.借助读音推测词义
颁白者 中矢落马,滨死
语境猜测法
4.借助成语解释词义
听淮北取粜—— 听之任之 因遗策—— 因循守旧 治平至百余年—— 长治久安
语境猜测法
总结方法规律
从造字法推断非常词词义 由已掌握的知识联想判断 借助成语俗语中意义推断 组成现代双音节词来选择 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确定 语法分析而推断词性词义 结合语言环境来揣摩词义
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方法指津
一、第一步:通文意,分层次,易到难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帝要 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①寻名词、代词断句 ②寻对话词断句 ③寻虚词断句 ④寻句式断句 ⑤寻对称和修辞断句
提示: 断句选择题的快捷解题技法——先缩后排法 1、先缩小范围 选择题的4个选项并不是断句全不一致,这4个选项中也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 别点,进行比较,根据语感先缩小范围。 2、再重点排除 依据前面讲到的5大断句着眼点,寻找标志词,结合语境就可以确定最终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材助解1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边__邑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以__…__…__为__边__邑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鄙__陋__、__见__识__短__浅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粗__俗__、__未__开__化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轻__视__、__看__不__起___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_安__心___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 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安抚、安慰,使……安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 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 “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文言文阅读
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落实得分点一 关键实词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实词:充分理解,分类积累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 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 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 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 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文言文阅读考点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

文言文阅读考点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

文言文阅读考点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每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来看,近年来要求越来越降低。

就数量来说,就由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的18个。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其命题特点主要是:1.采用分组的方式,4组共考查虚词数为4个,题量较充足。

2.每组二句,着重考查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目的要求往往是: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3.在考查虚词的同时,并不回避虚词的实词义项。

4.所考查虚词并不局限于《考试说明》中所列的那几十个虚词这一范围。

【高考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抓住五标志据意巧断句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抓住五标志据意巧断句
考点一 文言断句—— 抓住五标志,据意巧断句
即练即悟
跟踪训练
即练即悟
文言断句是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就 成了评判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
“两要”:一要注重积累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 下五种标志:
[即练即悟]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郊曰种 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 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 无以是知之耳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 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 俱无/以是知之耳
标志四 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 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 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 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 乎”“何……为”等。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 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标志五 修辞标志、对称结构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 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 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 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标志三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 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 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考点二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通常情况下,高考命题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一、而|相关知识||对点演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答案:(1)②(2)⑤(3)⑦(4)⑨二、何|相关知识||对点演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吾何.爱一牛( )(4)大王来何.操( )答案:(1)③(2)①(3)④(4)②三、乎|相关知识||对点演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 ) (2)郁乎.苍苍(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答案:(1)① (2)⑥ (3)④ (4)②四、乃 |相关知识||对点演练|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②(2)①(3)⑦(4)③五、其|相关知识||对点演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高考语文-考点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专题练习(五)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考点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专题练习(五)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五)考点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1.(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 C .⎩⎪⎨⎪⎧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 .⎩⎪⎨⎪⎧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专项练]代入验证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语境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点 (2)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点 (2)

答 解析 例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是“未尝技经肯綮”的倒装句,意思就是经络相
案 与
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
项,结
解 合“也”分析,为判断句。B 项,视为(之)止,行为(之)迟,是省略句。C 项,“是以 析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整句
分)( )
A.子卿尚复谁为乎
B.之二虫又何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答 解析 A 项,宾语前置,“谁为”即“为谁”。B 项,宾语前置,“何知”即“知
案 与
何”。C
项,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蚓利无爪牙,强筋骨”。
解 D 项,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答案 C
答 解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利”“强”
案 与
是后置定语。A
项,“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于
解 水”是后置状语。B 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高” 析 是后置定语。C 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反问句,“安”表反问。D 项,“牡
省略句;③定语后置句;④被动句;⑤⑥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6.(2021·吉林长春学程检测)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尝பைடு நூலகம்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答 解析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应为
案 与
句,正常语序为“察此自何起”;B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2 文言文阅读 学案28 理解4类文言实词及其推义方法—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2 文言文阅读 学案28 理解4类文言实词及其推义方法—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学案28理解四类文言实词及其推义方法——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知识清单(五)文言实词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如是说: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一、四类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

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活用实词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1.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可分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

虽然学习中教材对这三类作了区分,但是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去细分它,只要能够在语境中判断出来即可。

学习通假字,一方面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据通假特点去推断语境中的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

它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1)古今词义演变类型演变类型示例词义扩大“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谷”,古义指庄稼、粮食,今义指小米或稻谷词义转移“脚”,古义指小腿,今义指脚词义弱化“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爪牙”,古义是中性词,今义是贬义词(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是两个词,须拆开来讲,不要误认为它是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示例古义今义妻子妻子儿女(“妻”与“子”两词)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祖父祖辈父辈(“祖”与“父”两词)父亲的父亲亲信亲近信任(“亲”与“信”两词)亲近而信任的人(多含贬义)博学广泛地学习(“博”与“学”两词)学问广博精深3.多义实词多义实词,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及答题技巧汇总

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及答题技巧汇总

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及答题技巧汇总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断句方法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1)虚词标志法: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句中虚词:于、以、而、者……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与(欤)……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2)实词标志载: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②一般动词作标志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

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

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③人名、物名作标志。

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3)修辞标志法:①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②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③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4)句式结构标志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言文翻译方法突破点一|文言文翻译“4步骤”翻译文言句子时,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只有步步落到实处,才能翻译精准、稳拿高分。

翻译时可采用以下4步:1.审读画线语句,定采分点。

通读所给文言语句根据三大采分点的要求圈定出重点实词、关键虚词和文言句式。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盗书者不可儆也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结构复杂,用词繁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重点讨论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的考点和解题技巧。

一、考点剖析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涉及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是文言文二部分的重点。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推理作者的观点、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等。

2. 句子翻译: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自行翻译句子的含义,注意指代关系、动宾搭配等语法问题以及古文语境。

3. 名句填空:考生需要凭借对古文名句的理解和记忆,将适当的词语填入空缺处,使句子通顺、连贯。

4. 句子仿写:考生需要根据所给出的古文句子,按照语法规则和写作技巧进行改写,保持意思的准确、连贯。

二、解题技巧在解答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的题目时,以下几个技巧可能会对考生有所帮助:1. 注重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较长,结构复杂,要注意句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个修饰词、连词的位置和作用。

2. 注意上下文语境:文言文的语义常常依赖于上下文的引导和指示,考生在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前后文,理解句子所处的语境。

3. 多利用语法知识:文言文的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如词序特点、动宾关系等,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多做题、多总结:对于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考生要多做例题,总结解题经验。

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

三、备考建议备战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考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备考:1. 熟悉考纲:详细了解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部分的考点要求和考试形式,明确复习重点。

2. 系统复习:查漏补缺,对各个考点进行系统复习。

可以参考教材和相关辅导材料,重点关注相应考点的例题和解析。

3. 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时间管理技巧,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确保各个考点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练习。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5讲文言文翻译题课件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5讲文言文翻译题课件

三、四个步骤:读、审、切、连 1.读——联系语境明大意。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整体把握大意,使前贯后连。 2.审——字句落实莫疏漏。 通读以后,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 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得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做 题时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出来,以便引起注意。
第三步:切——翻译句子要得法。 逐字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在逐字翻译的过程中要联系文言文所 要表达的意思,以免翻译后的语句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悖。(1)句中 “坐”是古今异义词,“因……犯罪”;“系”意为“拘禁”,含被动 意味;“义”是意动用法,“认为……讲义气”。(2)句中“厚”是古今 异义词,解释为“交情好”;“衔”也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怀恨”。 第四步:连——连缀成句有条理。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翻译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要注意语序 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2)句“不往”前应补充主语“他”或“郭 舒”。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较为合理地 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关键虚词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 现 代 汉 语 中 有 与 之 相 对 应 的 虚 词 , 可 以 进 行 替 换 的 , 如 “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要替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必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考点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

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

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

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②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③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节选自周瑜《疾困与吴主笺》)注:①讨逆:指孙策,因其曾受封为“讨逆将军”。

②疆埸(yì):指边境。

③旰(gàn)食:晚食。

指事务忙碌不能按时吃饭。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2)至于斟酌损益()(3)但恨微志未展()(4)此朝士旰食之秋()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B.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C.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D.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9. 通读甲乙两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诸葛亮和周瑜为国都是忠诚不二。

一“表”一“笺”在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壁字季章。

父焘,典国史。

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

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

召试,为正字。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

侂胄意不怿。

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

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

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

”疏奏,秦桧坐追王爵。

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

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

丘①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

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

”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

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

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

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

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

”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

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

”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

”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

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

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

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①丘,人名,指丘宗山。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B.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C.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D.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 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 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D. 嘉定,孝宗都是年号,是古代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

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当广博;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 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 李壁勇于担当,不怕担责。

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 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

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

丘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2)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安世,幼而聪悟。

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

安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

高宗每幸国学,恒独被引问。

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

”居父忧以孝闻。

天安初,拜中散,以温敏敬慎,高宗亲爱之。

累迁主客令。

萧赜使刘缵朝贡。

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缵等呼安世为典客。

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

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今曰主客。

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

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

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

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

”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出为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

敦劝农桑,禁断淫祀。

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

前刺史薛道檦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