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解题技巧,提高应试成绩。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的复习。

2.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复习。

3.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复习。

4. 文言文句子结构分析的复习。

5. 文言文文段概括和分析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熟悉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文翻译方法和句子结构分析技巧。

4.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2. 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熟悉常见实词、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3. 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让学生学会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4. 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使学生能够理解句子的构成和成分。

5. 复习文言文文段概括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段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学生互评,相互学习和提高。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内容1. 文言文篇目解析与鉴赏能力的复习。

2. 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复习。

3. 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的复习。

4. 文言文主题思想的复习。

5. 文言文艺术特色的复习。

七、教学方法1. 通过解析经典文言文篇目,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鉴赏方法。

2. 讲解文言文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4. 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领会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八、教学步骤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目,进行详细解析和鉴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

2. 复习文言文文学常识,让学生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中考文言文复习指导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指导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如句式、词汇、语法等。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理解、翻译文言文。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2.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3. 文言文的词汇规律4.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5. 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词汇规律和语法特点。

3. 实践:让学生阅读和翻译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片段,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遇到的难点和困惑,互相解答,教师进行指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加深理解。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提高实际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习效果。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共同进步。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选择适合初中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汉语》、《文言文阅读教程》等。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文言文资料,如经典文言文片段、翻译技巧等。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4.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2. 第二周:文言文的句式结构3. 第三周:文言文的词汇规律4. 第四周:文言文的语法特点5. 第五周: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技巧6. 第六周:经典文言文片段的阅读与翻译7. 第七周:文言文阅读测试与总结八、课后作业布置1. 每天阅读一定量的文言文,积累词汇和句式结构。

精准备考: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精准备考: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精准备考: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外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理解文言文的句式、词汇和语法。

2. 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外文言文,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3. 熟练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

2.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篇目1. 《岳阳楼记》范仲淹2. 《醉翁亭记》欧阳修3. 《出师表》诸葛亮4. 《捕蛇者说》柳宗元5. 《岳阳楼记》范仲淹(修改版)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外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如句式、词汇和语法。

2. 难点:理解课外文言文的文章大意和主题,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外文言文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篇目分析1. 对每篇篇目进行详细分析,讲解文言文的句式、词汇和语法。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

3. 案例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4.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5. 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等。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和赏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汇的复习:重点回顾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成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语法的复习:复习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常用的语法规则,如主谓宾、定状补等。

3. 文言文句式的复习:重点复习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常见的文言文句式。

4.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介绍快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5. 文言文翻译和赏析的练习:通过翻译和赏析文言文片段,提高学生的翻译准确性和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言文词汇、语法、句式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和复习。

2. 练习法:学生通过翻译和赏析文言文片段,巩固所学知识。

3.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翻译和赏析练习的情况,纠正错误并提供反馈。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技巧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应的文言文教材或阅读材料,供学生复习和练习。

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文言文词汇、语法、句式等知识点的讲解和示例。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文言文翻译和赏析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复习文言文词汇: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词汇,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记忆。

2. 复习文言文语法: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如主谓宾、定状补等,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3. 复习文言文句式:教师介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并通过例句进行解释。

4. 阅读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快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如抓住关键词、理解上下文等。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复习内容本课所学的《文言文阅读二》指的是对文言句式和翻译的学习,重点是能掌握五中特殊句式、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完成课内外对比阅读。

本课计划7课时,其中新课5课时,练习讲解2课时二、复习目标及其分析复习目标:1、掌握、巩固文言现象,疏通文意。

2、学习特殊文言句式及其翻译。

3、归纳文言文翻译技巧。

4、总结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做题技巧。

三、问题诊断及其分析复习难点:1、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要结合语法知识重新巩固。

2、要及时归纳总结,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多媒体课件,教辅书,真题练习五、教学过程第1、2课时第一部分自学1、复习导入: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初中阶段在我们的教材中共有34课是文言。

在这些篇目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

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

今天着眼于中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

2、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题型2.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3.明确文言文复习思路23、自学同步P102-104完成下列题目。

(1)词类活用的分类?(2)特殊文言句式有哪五类?第二部分互学、导学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明确考点【设计意图】明白了中考中文言考什么出什么题,下一步我们就要有的放矢,逐个击破。

明确自己该怎么答题!今天,我们进行文言文复习的第一个专题:文言文的翻译。

说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这三年来同学们一直都在不知觉的运用着,只是没有把它系统归纳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这项工作。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8~12题。

(12分)【甲】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负,前者呼,后者负,负负提负,往负而不负者,滁人游也。

负溪3而负,溪深而负肥,负泉负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负然而前负者,太守宴也。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推断、虚词辨析、句子结构分析等。

2. 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4. 通过对文言文的复习,提高学生的中考文言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复习与实践。

2. 文言文词语的推断与理解。

3. 文言文句子的分析与翻译。

4. 文言文篇章的理解与分析。

5. 中考文言文题型的复习与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文言文动画、视频等,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4. 进行模拟测试,让学生熟悉中考文言文的题型和答题技巧。

四、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2. 评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3.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

4. 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复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

2. 第二周:推断文言文词语,理解文言文篇章。

3. 第三周:练习文言文翻译,翻译经典文言文篇目。

4. 第四周:模拟中考文言文考试,讲解答题技巧。

5. 第五周:进行中考文言文模拟测试,评估学生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指导书籍,用于参考和辅助教学。

2. 中考文言文真题集,用于模拟测试和学生练习。

3. 在线文言文资源库,提供丰富的文言文篇目和资料。

4. 文言文学习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词推断和翻译练习。

5. 教学课件和教案,用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推断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回顾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写作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言文篇目,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2)运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和口语表达,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沟通和表达的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回顾;2. 经典文言文篇目的阅读和分析;3.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训练和评估;4. 文言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练习;5. 复习和总结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和成果。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篇目,进行内容理解和词汇解析;3. 小组合作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4. 阅读理解训练:教师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学生进行练习和解答;5. 写作与口语表达: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和口语表达,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6. 复习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文言文学习的内容,总结成果和不足,进行改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练习中的表现;3. 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表现;4. 学习态度与进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言文篇目及其注释;2. 阅读理解练习题;3. 文言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参考资料;4. 教学PPT和多媒体课件;5. 学生学习记录和评价表格。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文言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文言文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 差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5. 激励教学: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教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教案)
2.当之字做指示代词实时翻译为这、此,比如“之二重又何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译为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
当之字作助词时时情况有些复杂,它可以是结构助词也可以是音节助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4.之字如果被放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比如“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被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成了倒装句,那么这里的之字就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了。
5.之字还能标志定语后置呢,比如“马之千里者”,本来正确顺序其实是千里马,千里是定语移到后面则为定语后置。
三、课后小结
好啦,之字最常用的方法已经讲解完毕,屏幕面前的同学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个课后小测试吧!请同学自行暂停,完成习题,并在页面下载答案自行对照哦!今天周老师的课就上到这里啦,同学再见。
(三)助词
1.之做结构助词时,译为的。比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翻译为一做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实欲界之仙都,译为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之做音节助词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比如称善者久之,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这里的之都是为了补足音节使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如果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话会取消该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变成一个短语,才能更好的镶嵌在句子中间,使其更紧凑,重点更突出。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要分成两个部分看。“予”和“爱”字已经是句子的主干了,那就必须把原本完整的主谓“莲”与“出”之间加上之子,取消它原本的独立性才能融入到这个句式中来。同样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这个道理。
(二)代词
1.当之做代词时,一般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一般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它(们)。比如狼一文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指屠夫从后面将他的大腿砍断,也将它杀死了。这里的之代指前文出现的狼。第二句邻居京城氏有一个寡妇,他有一个男孩儿才刚刚换牙的年纪跳跳蹦蹦的前去帮助他们。这里的之代指愚公一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

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1、实词解释;2、虚词用法;3、特殊句式;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屠惧,投以骨。

蒲松龄《狼》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尝贻余核舟一。

魏学伊《核舟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如第四题)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

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用原文句子或者关键的词语来检验答项是否正确。

2. 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1题,《王翦伐楚》第4题(五)中考题型五:句子翻译1.文言文翻译三大原则:信:忠于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

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句子翻译的方法:对:指把原句中的单音节词对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同义连用、偏义复词等)、虚词删去。

换:对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

首先要“直译”(对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3.翻译下面一篇短文:越人溺鼠鼠好夜窃粟。

越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

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而鼠不知也。

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①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4.结合句子理解掌握对译方法。

5.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古今同义,保留不译。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6. 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2题,《王翦伐楚》第5题(六)总结: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注意积累常用实词(现代汉语中还在用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之、其、而、以、于”等重要虚词。

2.多读多背,培养语感3.调动积累,提高能力课外文言文中见到重现的语言知识,要能联系已掌握的文言知识,比较异同,分析其内在联系,以解决新问题。

遇到疑难词句,要能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把已知代入未知,根据上下文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疑难词句的意思,以训练推断能力。

附实战演练试题:(一)2015年中考真题再现: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故事两则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

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

及达主所,鱼已枯毙。

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③。

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曰:“欢甚。

”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

”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

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

”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朱鲫: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

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

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

⑤筲斗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

筲(shāo)斗,小水桶。

⑥铛(chēng)臼:煎茶、碎茶用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走送之走:跑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念:思念,怀念C.手自烹进手自:亲自用手D.贵官执盏一拱曰执:拿着,握着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10.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

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

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

(2分)(2)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2分)(二)文言文阅读(满分12分)王翦伐楚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

”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②。

李信大破楚军,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③,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④,大败李信。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

将军虽病,独⑤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

”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唯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⑥,王翦请美田宅甚众。

王翦既行,至关⑦,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

王怚⑧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楚人数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

【注】①荆:即楚国。

②频阳:地名,今陕西富平。

③城父:地名,今安徽涡阳西北。

④顿舍:停宿。

⑤独:难道。

⑥霸上:地名,今西安市东。

⑦关:指武关,今陕西丹风东。

⑧怚:同“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至频阳谢王翦曰谢:道歉B.于是引兵而西西:向西进发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委:托付D.楚师遂败走走:离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2分)例句: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下列各句中,与“王以问王翦”一句句式相同的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B.宋何罪之有(《公输》)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信和蒙恬攻打楚国,一开始取得了胜利,但最后在楚军的反攻中大败而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