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

合集下载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凉州词(其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p⑺来:语助词,无义。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诗歌赏析一]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绘出如此奇特的画面: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白云间。

边塞诗集锦

边塞诗集锦

边塞诗集锦本文是关于边塞诗集锦,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边塞诗——《除夜有怀》《除夜有怀》原文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有怀》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

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边塞诗——《转应曲》《转应曲》原文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转应曲》赏析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

边塞诗——《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边塞诗——《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原文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同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边塞诗——《从军行》《从军行》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边塞诗——《北风行》《北风行》原文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边塞诗——《北风行》《北风行》原文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思乡的意象有:月亮、笛(芦管)、梧桐、杜鹃、猿啼、天涯、高楼、乌鸦、浮萍、舟等。

1、月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

因而常对月引发思乡之愁。

例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翻译: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此句写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2、笛(芦管):笛声是一种清远悠扬的音乐,漂泊在外的游子往往借助笛声,传达出他们漂泊天涯、思念故园的离愁别绪。

例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这句诗是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梧桐: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会让人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翻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写词人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 平羌(qi 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 发:出发。

4.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 下:顺流而下。

6. 渝州:今重庆一带。

7.. 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 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 án)为峨眉山附近。

9.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 夜:今夜11. 影:月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纳兰性德《记征人语(其一)》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词比较赏析

纳兰性德《记征人语(其一)》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词比较赏析

纳兰性德《记征人语(其一)》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词比较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记征人语(其一)纳兰性德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①两迢迢。

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鍪②卧听潮。

【注】①楚云燕月:楚天的云和燕山的月。

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的头盔。

1.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借助_____、_____等意象来写出了环境的_____。

2.这两首诗共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比,《记征人语》寄寓的情感更加丰富,请你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沙月冷清(寂静)2.都抒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记征人语》中“枕兜鍪”表达了他们时刻待命报效祖国的决心或“自是无归梦”表现出他们戍守边疆的无怨无悔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阅读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出现了“沙”和“月”,诗人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边疆环境的冷清、寒冷;《记征人语》中前两句“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两迢迢”也用“沙”“月”来烘托边疆环境的孤寂,由此可知,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借助“沙”“月”等意象来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和寂静。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记征人语》中“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蜜卧听潮”承接上句,正是因为离家遥远,才使南征的清兵有家不能归。

他们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多么希望做一个归乡的美梦,在温馨的梦境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梦中与父母妻儿相聚;但思念之情又使他们夜不能寐,只能枕着头盔,听潮起潮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及古诗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及古诗译文

第1课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作者:曹操【魏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讲解:习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

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土。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⑶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5分)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1.(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2分)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同意。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沙漠并不是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不是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1分)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2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单,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2分)5.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2分)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详细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1)“沙似雪”和“月如霜”写的都是怎样背景下的景色?(2)诗歌第三句写,闻芦管悲声;第四句写。

部编版七年级上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四10、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出塞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出塞主题:《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出塞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

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现固、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1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课时:一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凉州词(其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翻译

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及翻译

【导语】七⾔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在押韵、粘对等⽅⾯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下⾯是分享的七⾔绝句古诗⼤全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七⾔绝句古诗⼤全及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李⽩〔唐代〕 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 译⽂ 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的朋友。

之:往、到达。

⼴陵:即扬州。

故⼈:⽼朋友,这⾥指孟浩然。

其年龄⽐李⽩⼤,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作“碧⼭”。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2.七⾔绝句古诗⼤全及翻译 秋⼣ 杜牧〔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扇扑流萤。

天阶夜⾊凉如⽔,卧看牵⽜织⼥星。

(天阶⼀作:天街;卧看⼀作:坐看) 译⽂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执绫罗⼩扇扑打萤⽕⾍。

夜⾊⾥的⽯阶清凉如冷⽔,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织⼥星。

注释 秋⼣: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精美的蜡烛。

银,⼀作“红”。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

天阶:露天的⽯阶。

天,⼀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

坐:⼀作“卧”。

牵⽜织⼥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星、织⼥星。

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物牵⽜和织⼥。

3.七⾔绝句古诗⼤全及翻译 逢⼊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幼儿古诗接龙3-6单元译文版

幼儿古诗接龙3-6单元译文版

论诗宋戴复古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咏刺猬唐李贞白行似针毡动,卧若栗球圆。

莫欺如此大,谁敢便行拳。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画鸡明唐伯虎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拜新月唐李端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译文: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莹莹洁洁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敬母词李兴业(十岁作)待等小松直入天,莺啼柳鸣唱波澜。

最忆十年寒暑日,拜罢阿母拜青山。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游子吟唐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词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

诗词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

诗词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不知在何处吹起悲凉的芦笛,整夜里出征人都在思恋家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荒凉的边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芦笛声勾起了出征将士悠悠的思乡情。

这首诗意境深远,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点总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点总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李益,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二、注释1.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2.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3.征人:戍边的将士。

4.尽:全。

三、译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问题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五、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6、《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六、对比阅读(一)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李益《春夜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李益《春夜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李益《春夜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①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1.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B.《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融为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C.《春夜闻笛》一诗前两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山上有人吹笛,仿佛是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描绘出典型的边塞风光。

D.两首诗表现手法不同,《夜上受降城闻笛》以描写“沙似雪”“月如霜”起笔借景抒情,《春夜闻笛》则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抒发情感。

2.两首诗都因笛声生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C2.《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了成边将士浓烈的思乡和哀愁之情;《春夜闻笛》表达了诗人谪迁在外,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解析】1.C.“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意思是: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寒山”一词诗人并非身处塞外,只是风光恰似塞外(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幽怨;“描绘出典型的边塞风光”表述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在万籁俱寂中传来的芦笛声,使诗人想到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笛声触动征人的思乡之愁;直接抒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内心充满哀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鉴赏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鉴赏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鉴赏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鉴赏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问题:
23.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24.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案
23.(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4. (2分)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古诗作品《夜上受降城闻笛》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⑷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翻译】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
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
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

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