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关怀的旨归——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的共同点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电影论文
本文是关于近20年中国电影两大导演群体艺术创作的比较研究,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暂借用大家比较熟悉的“第五代”、“第六代”的称谓,并从其导演艺术共性中梳理中10个关键词,进行文化学的比较分析。
由于学术界对“第五代”的研究相对深入且有着大体确定的观点,因此对其论述相对简略。
阅历/体验第五代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
于是在第五代导演的人生资历上,“苦难”成为了其重要的标识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且成为了其传奇性的经历:“凯歌插队”、“老谋子卖血”、“子牛为运粪船拉纤”……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
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
而第六代则与第五代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如果说第五代在生命之轴的横向上具有很大拓展,那么第六代则在生命之轴的纵向上不断掘进。
因此在观念上,第六代不认同第五代“苦难成就艺术”的人生阅历,并公开表示自己的不以为然:“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
因而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将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
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
'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_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_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0: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陈旭光内容提要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是两个重要的群体。
晚近中国电影的转型从某个角度说正体现于从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新时期0到以/第六代0电影为代表的/后新时期0的转换与变迁。
本文兼以美学艺术视角和现实历史维度,较为全面深入地比较分析了两代导演的创作异同、发展流变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总结历史并剖解了他们在当下市场与全球化语境中的现实状况。
本文从主体形象特点、知识分子身份意识、历史意识、国族想象与个体记忆、现实关怀、电影语言、美学风格诸方面对这两大导演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主体意识影像风格寓言性纪实性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研究,/代际0划分已经成为电影学界的共识。
所谓的/第五代导演0和/第六代导演0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今天看来,这一称谓的现实涵盖性已经萎缩,甚至可能已经名不副实了)))在第五代导演群体分化,张艺谋、陈凯歌与时俱进,引领时尚,而第六代导演则纷纷浮出水面的今天,不妨说,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代0的时期¹。
然而,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毕竟是一种历史存在,无论对中国电影自身的改造,还是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来衡量中国电影,他们都不能不说是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最有效的视角。
第五代导演通常是指以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田壮壮、李少红等,他们大多有过知青的经历,代表影片有5黄土地6、5一个和八个6、5盗马贼6、5猎场札撒6、5喋血黑谷6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
而第六代导演则是指9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活跃于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代表影片有5周末情人6、5头发乱了6、5冬春的日子6、5巫山云雨6、5小武6、5过年回家6、5周末情人6、5北京杂种6、5苏州河6、5月蚀6等,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潜意识、无意识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课程名称:《中国电影简介》学生姓名:左强伟学号:6100212135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1班2015年 6 月 16 日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对比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
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
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
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
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包广云机制084590110815310年浩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而第六代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多来源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历,由于他们经历了知青生活,经历了十年的浩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各种思潮冲击,他们通过电影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反思。
第五代导演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现状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第五代导演是主体意识强化和自觉的一代,追寻和构建历史性的和大写的人的主题形象,一直是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支柱。
他们执着与民主振兴,深刻的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理性。
第五代导演的题材大多与历史有关联,他们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来表现对传统文化好的乡村文化痼疾的一种思考,对民族,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感慨。
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电影通过对女主角嫁给一个地主之后的生活和命运变化的描写来见证乡村文化中不好的一面,见证了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不容乐观。
在《红高粱》中见证了热情,野性和血的洗礼后而长大成人的我的爹爹豆官,都是一些代表了未来,寄托了导演理想的符号。
而第六代导演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悟,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表达生存的孤单,焦虑,凸显自我。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一)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一)论文关键词]第六代个人化都市边缘人小人物影像论文摘要]以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导演群体,以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和对都市场景与边缘人、小人物生活的展示以及强烈的影像塑造意识,体现出他们共同的“代”的意识与审美特质。
以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导演群体是在80年代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在中国电影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中开始拍摄的。
与“第五代”相比,他们有着诸多不足以自成一派的因素,甚至其中很多导演也拒绝这种代际划分。
但就笔者个人的看法,随着“第六代”作品的不断问世,他们在电影审美追求上的共同之处也渐次清晰。
因此,对他们电影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也许是可行的。
一、个人化的叙事策略“个人化”这一概念,滥觞于日本的“私小说”创作,它是一种无视社会意义、专写私生活、敢于自我暴露的写作。
是在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活跃,“反传统情绪、个人主义思想,为之弥漫。
一般人由关心国家变为关注自我,由国家主义转为‘沉潜的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下,某些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极端失望的作家的产物。
笔者之所以借用“个人化”这一概念,是因为“第六代”的叙述艺术,与小说界的“个人化”写作很类似。
“个人化”叙述的特征首先是,放弃“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回归个人的叙事状态,远离公共话语和宏大叙述,而面向个人的狭小生活。
“第六代”的作品从《头发乱了》,到《北京杂种》、《小武》、《长大成人》、《苏州河》、《月蚀》、《阳光灿烂的日子》、《非常假日》、《蔓延》……无不如此。
青春的困惑、成长的烦恼等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精神状态,成为影片中作为主人公的个人化叙述的中心话语,虽然在这些作品中有社会因素存在,但那不过是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已。
在他们的作品中,尽管有很多对社会阴暗现象的揭示,但叙述者并不以“代言人”的口气,而只是一种“平民当事人”的个人化讲述与宣泄。
其次,是叙述中总有纪实与自传的叙述框架。
论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
论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区别作者:周韩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7期摘要: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两代导演的异同,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电影的转型体现在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新时期”到“第六代”电影所代表的“后新时期”的转型与变革中。
分析两代导演的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涵。
本论文从文化修养、代表作品,创作转型等诸方面对这两大导演群体进行了比较。
总结历史,并在现实的市场和全球化背景下说明它们的现实。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冒出了新的一批电影代表人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向人们奉献出一部又一部的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在当初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技术,在电影的素材选用,剧情以及镜头的运用,后期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新高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90年代后,又一批新的年轻导演诞生了,他们是以陆川,管虎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两代导演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表明手法。
一、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诞生1978届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同窗在1983年成立了“青年摄制组”,地点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创作了电影《一个和八个》。
1984的黄土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这群集体虽然人数少,但是力量强大,促进中国电影界质的飞跃,从此,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导演”诞生了,其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
田壮壮等。
他们为了中国电影事业贡献了很多时间,创造了前人的辉煌,在1990,有一群年轻的电影创作人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向往,他们力求在中国电影界占据位置,他们拥有新潮的思维,独特的拍摄手法技巧,他们就是以王小帅,阿年,管虎,贾樟柯,路学长等为代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他们是相继第五代导演后新的一波接班人。
但在当代中国电影中也形成了惊人的发展趋势。
(一)两代导演的阅历体验在“第五代”导演的群体中,他们很多是经历过生存磨砺的人,经历过社会的鞭打,他们大多数思想,对生活广度认知相同。
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
第五代的成功是社会磨练造就的。
第五代:磨炼→学校;现今学生:学校→磨炼文革:集体放逐《中国知青民间记忆之红土地篇》广阔天地:野蛮丛林;韭菜叶汤:九菜一汤心如枯槁,绝食,要求返城缺乏润滑的人体机器仍被要求高速运转。
曾经被理想主义哺育的知青们如今已然变成饥饿的现实主义者。
革命理想转化为消极的生活状态。
第五代:八十年代知青艺术革新运动《早春——重回1980年代》第五代成功原因(83——87):1.国家投资、计划经济、国营电影制片厂;2.抱团拍摄3.内场片,新鲜劲4.改革开放,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5.彩电未普及第五代两大教父:前有郭宝昌(1983年,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任艺术总监的郭宝昌,大力扶植新人,在他的支持下,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推出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作品,奠定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基础),后有吴天明。
《一个和八个》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
该片是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美术何群的处女作。
为拍摄该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
选角是根据肖风画的彩图,导演理想中的“锄奸科长”是由王学圻出演,但因不太符合照片里的形象而被放弃。
陈道明原定是在片中给张军钊当副导演的。
拍摄地点:镇北崮自然光、不规则构图1987年北影厂小放映间座无虚席两个结局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文章《丢掉戏剧的拐棍》,向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同年,张暖忻和李陀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提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1980年,老一代电影理论家钟惦棐提出电影和戏剧离婚的理论,提出要注重和发掘电影自身的特性和自身所独有的表现力。
这也意味着在“文革”的文化荒漠中苏醒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剧烈震动也波及到电影艺术创作领域。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语言和形式,这一点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获得了创作权利的第四代导演们引进巴赞的“不以人为中介的机械记录”的长镜头理论,以散文化叙事代替戏剧化叙事,祭起“人”的大旗,强调相对较少政治性判断的对“人情”和“人性”的表现。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
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
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
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正文:《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
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
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
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
关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文化策略比较研究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当中,第五代电影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其主要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这些导演作为空前绝后的特殊电影群体,以电影为载体,在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兼顾实现中国文化的运用、传承、传播,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在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还原。
这与其接受的教育、汲取的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彰显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化比较研究,能够分别分析、汲取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展示的艺术风格、审美理念,进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化、持续化寻找着力点,推进未来的长足发展。
一、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代际界定(一)第五代导演界定从中国电影发展史层面来看,对于第五代导演的概念,更多的学术界定范畴在于该导演群体的时代特质。
总体上以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为划分,其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同时,第五代导演是自我国恢复高考政策以来,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这些导演被称之为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的出现,很大程度推进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底蕴、电影形态、艺术精神等方面的时代征程。
通过第五代导演的共同努力,使得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屏幕以及世界屏幕上呈现,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中绽放出夺目多姿的东方神韵。
同时,第五代导演的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的频频斩获,也为青年导演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形象,指引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走向下一个阶段。
(二)第六代导演界定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群体,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大都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时期,其电影在文化运用、传承、传播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还原,彰显浓厚而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风格。
第5、6代导演的比较
专业班级:信管102班姓名:刘珊珊学号:6100510052浅谈关于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间的异同______陈凯歌《霸王别姬》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研究,“代际”划分已经成为电影学界的共识。
所谓的“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今天看来,这一称谓的现实涵盖性已经萎缩,甚至可能已经名不副实了——在第五代导演群体分化,张艺谋、陈凯歌与时俱进,引领时尚,而第六代导演则纷纷浮出水面的今天,不妨说,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代”的时期④。
然而,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毕竟是一种历史存在,无论对中国电影自身的改造,还是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来衡量中国电影,他们都不能不说是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最有效的视角。
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第五代和第六代两个导演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势必会牵涉到命名合法性、文化传统、社会转型、电影体制和市场发行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喜欢历史题材,大多面向过去。
虽然他们其实并非那段历史的主人或是亲历者,但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张扬的主体意识使得他们进入到一种假想的历史主体的中心位置。
1993年为陈凯歌捧回金棕榈的《霸王别姬》就是其历史叙事这一文化命题中富于深意的例证。
陈凯歌的作品从来充满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深沉厚重,作者气质明显。
在《霸王别姬》中,他更是完成了一次个人创作主题上的思辩,将历史宏观和个人命运的微观近乎完美得融合一处。
第六代导演的保守倾向
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电影是以影像为手段的叙事,在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修辞方式具有叙事的共性,也有其特性。
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和叙事修辞中倚重的价值体系两者的关联,把握“第六代”电影的文本现象。
冲击当下社会的原始冲动网上有一篇影片,是关于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虽然这部影片在第五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受到好评,评审团历史上第一次授予主演廖琴以评委会特别奖,以表彰她精湛的表演。
这篇文章还是认为《哭泣的女人》是一部让人感到恶心的影片,理由是女主角竟然能够在情人的怀里为丈夫哭泣,而在监狱里又向劳教干部出卖自己的肉体,在丈夫死后还能继续哭丧职业,收取大把的钞票,总之,作者在这部影片里根本看不到社会和人性美丽的一丝一毫,便认为影片虚假造作,不符合现实。
无独有偶,网上的另一则评论,关于张元的《回家过年》,认为张元这部影片是招安之作,文章对两人回家时一路上遇到的好人好事尤其感到不满,比如除夕夜机动车的司机怎么可能把车费从三元降到二元呢?没这么好的人,更别说有女警官这样的好心人,放着年饭不吃陪着犯人回家的,“这部影片对于生活的粉饰以及对于人性卖好一面的表现已经到了不顾现实,不求真实的地步。
”(注:《砖之看<回家过年>》银海网。
)这种声音我们听到的也许比前者更多一些,很多“第六代”导演在体制内拍片时都会受到如此的诘难。
这两个例子虽然是观众观赏影片时当下感受的两个极端,他们一边已经厌倦了高大全式的好人,一边也不喜欢一无是处的所谓坏人,尤其当这个人是影片的主人公时,但却说明了电影的叙事修辞都在这一点上遭遇了失败。
导演总是希望观众能认同自己的人物,反过来说,很少有编导会把自己的主人公故意设置成一个令人恶心的人物,可爱的人物总是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然后进而认同编导所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
于是问题就从这里产生,首先编导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其次什么样的人物是可爱的?前一个问题比较明确,编导都想在影片中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剩下的问题是这个价值观念的表达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一)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一)本文是关于近20年中国电影两大导演群体艺术创作的比较研究,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暂借用大家比较熟悉的“第五代”、“第六代”的称谓,并从其导演艺术共性中梳理中10个关键词,进行文化学的比较分析。
由于学术界对“第五代”的研究相对深入且有着大体确定的观点,因此对其论述相对简略。
阅历/体验第五代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
于是在第五代导演的人生资历上,“苦难”成为了其重要的标识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且成为了其传奇性的经历:“凯歌插队”、“老谋子卖血”、“子牛为运粪船拉纤”……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
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
而第六代则与第五代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如果说第五代在生命之轴的横向上具有很大拓展,那么第六代则在生命之轴的纵向上不断掘进。
因此在观念上,第六代不认同第五代“苦难成就艺术”的人生阅历,并公开表示自己的不以为然:“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
因而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将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
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
女性关怀的旨归——探寻李玉与黄真真电影的共同点
女性关怀的旨归——探寻李玉与黄真真电影的共同点
周春慧;李昱磊
【期刊名称】《影视制作》
【年(卷),期】2015(0)10
【摘要】近日,女性电影再一次风靡银幕,《闺蜜》的热映使黄真真再一次引起业界与学界的关注.追寻黄真真导演的电影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她与内地女性导演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共同之处.内地与香港虽然有所谓的地域阻隔、文化阻隔,但内地导演李玉与香港导演黄真真却不约而同地从女性角度来对女性大众表示关怀,这不仅仅是二位天然的女性性别使然,更是二位类似的成长经历与工作履历的结果.本文旨在通过两位导演的电影作品来探寻两位的共同之处.
【总页数】5页(P84-88)
【作者】周春慧;李昱磊
【作者单位】胶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胶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性关怀的旨归——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的共同点 [J], 杨曙
2.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创伤故事——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J], 贾晓兰
3.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三种叙事模式--以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叙事为例 [J], 熊晨
4.黄真真爱情悲剧电影的人文关怀 [J], 姚萍
5.男性目光中的女性——以李玉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J], 世笑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边缘语境中的“第六代”——“第六代”电影作品中的艺术审美
作者: 柯小君
作者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教师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摘要: “第六代”的命名和发轫源于一种文化期待和文化追求。
第六代导演们是文革后期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受到的传统教育匮乏,也没有“第五代”的所谓历史重负。
他们是一群艺术主旨和个人生活态度、作品形态都有巨大差别的中国大陆电影导演群体。
他们拒绝禁锢于“第五代”所设的“寓言”的铁屋子,他们更注重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经验和艺术感觉;不再遵守文化传统上的社会忧患规律,怀疑或摧毁着承袭而来的价值观念,扮演着社会文化规范下的“逆子”的形象。
因此,“第六代”的出现和命名更多则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期待。
A:边缘的“呐喊”有评论认为,“第五代”选择了历史的边缘,“第六代”则选择了现实的边缘。
“第六代”导演的早期电影作品里的主人公多为摇滚乐手、画家、学生、流浪艺术家等边缘青年形象,而且逐渐形成一个边缘青年部落:《周末情人》、《头发乱了》中的摇滚乐手、《北。
第五代电影的特异性——人文情感意义的执著追求
第五代电影的特异性——人文情感意义的执著追求周星【期刊名称】《当代电影》【年(卷),期】2005()3【摘要】第五代电影是中国电影第一个百年历程中重要的艺术存在,标志其历史价值的不仅是影象美学的创造,还包括丰厚的人文价值追求。
本文从刻意的现实表现、追求极致的艺术观念、沉醉人文的情感咀嚼、人文思考的艺术质地等方面,强调第五代电影的特异性创作根源于对人性的关切,其作品呈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情节围绕着人的命运坎坷进行、情感世界的温厚人性关怀,给予观众的是痛彻于心的唏嘘感叹伤怀。
人文意识浓烈深厚的特质,是第五代独树一帜并长期延续的标志,这造就了第五代创作成为中国电影中具有国际性和本土艺术交流性的对象。
【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人文情感;艺术观念;现实主义;第五代电影【作者】周星【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相关文献】1.双城接力与创作研究的独特学术意义——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五代电影30年”研究概述 [J], 周粟;2.电影"第五代"与"第五代"电影——兼论"第五代"电影(运动)的终结 [J], 段晓昀;王英莉3.第五代电影的"后情感"策略——以三部"刺秦"电影为例 [J], 傅明根4.第五代电影三十年:影像美学、文化反思与商业探索——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第五代电影30年大型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J], 张燕;任晟姝;贾佳5.对人文精神的执著追求——读赵德发《农民三部曲》 [J], 尹秀英; 司云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一 定社会 关 系状 态 中 , 且 在社 会 价 值 中体 认 道 的人 性观念 是 强调个 人利 益追 求 与能动 创造 性 。 并 德 的人本 主义 , 传统 文 化 意 在 为社 会 贡献 而 消 磨 自 不管 是 第 五代 还 是 第 六代 电影 , 然 有所 谓 的 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 , 农耕 社会 带有 很强 的血 缘宗族 精 神 , 缘宗 族 自我 实 现 (ef ul g , 血 sl—f ln ) 自私 (ef itrs) 自 i sl— neet ,
精 神导致 了很 强 的集 体 主体性 , 于是 , 里 便产 生一 我形 象 (ef ma e , 这 s1 —i g ) 自尊 (ef rs e t等 等 。西 s l ep c) -
电影 当 中 , 得 人 性关 怀 成 为 一 种 思 考 和 表达 。人 了极度 的悖 离 。现代性 旨归 中所 体现 的人 性关 怀是 使 性 关 怀是一 种对 于 生命 的深 刻 体 验 , 对 生命 本 质 大众 所 注重 的一 种理 想 品格 , 是 当人 们 在 努力 追 寻 现 的拷 问 , 林林 总总 的普 通人 物 出现 在 极 端 朴 实风 格 代 性 旨归的 时候 , 努力 为 自己寻 找 秩序 中 的平 等 会 的镜像 下 , 散 发 出葱 郁勃 发 的艺术 生命 力 。 并
身价值 系统 , 人虽 然应该 宏扬 自身个性 , 是个 人 代际 的阻 隔 , 导演 们 都 从 人 性 的角 度 来 对 他 人 与 个 但 但 绝 对不 能凌 驾 于集体 之上 。 社会 的问题 表示 关怀 , 不是 简单使 用某 个 阶级 、 而 利
现代性 中的人性 关怀 是社 会处 于现 代化 过程 中 益或 职位需 求来 进行 衡量 与评 判 。他们 在 自己的电
一
自由。现代性 中的人性 关怀 很大 程度上 来 源于西 方
的人 本 主义思 潮 , 随着 西学东 渐 , 论是 康德 的先 验 无
、
人 性 关怀
都把 人 性 内心 中 国的原初 文化 在于人 文 , 而且 , 中国本 身就讲 主义 还是 费希 特 的 主观 非 理 性 主义 , 究 以社会 与 仁为 核心 , 此基 础 上 去 探 究修 身 治 国 的体 验看 作是 人 的一种 自身 洞察 。现代 性 中的人 格 在 类 eo 与 sl 之 f 平 天下 。传统 的 内圣 外 王 在 塑 造社 会 精 英 时 , 实 诉求 具有 自我 的观 念 , 似 于 “ g ” “ e ” 类 的 其 也 正是在 提 升着人 文 境 界 , 家 文 化 在 追 寻着 天 人 单 词 随 处 在 文 献 中 可 见 , 自我 防 御 ( g — d — 儒 如 eo e 合 一与人 际关 系和谐 之 时 , 在强 调对 人 生 、 也 对人 格 fn e , e s) 自我 理 想 化 (g d a) 自我 中心 ( g c n e oie1 , eoe— r )追 c e o t ) 自立 ( e —h l) i sl f ep , 与 道德 的完美 追求 。但 是 中国 的传 统 文化 始于农 耕 ti , 求 个 人 成 就 ( g rp ,
[ 稿 日期 ] 2 1—42 收 0 10 —8
[ 金 项 目] 福 建 工程 学 院第 2 基 9批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项 目“ 二 年 两 岸 三 地华 语 片人 文视 角 比较 研 究 ” 项 目号 : 近 , GY~S 0 3 。 10 5 [ 者简介] 杨 作
一
曙 (9 4 )男 , 建 工 程 学 院 文 化 传 播 系 讲 师 , 18 一 , 福 文艺 学 博 士 。
— —
第 五 代 与第 六 代 电影 的共 同点
杨 曙
( 建工 程学 院 文化传 播 系 , 福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1 8 [ 摘 要 ] 第五代 与第 六代 电影 虽然 有所谓 的代 际阻 隔 , 导 演们 都 从人 性 的 角度 来 对 他人 与 但 社会 的问题表 示 关怀 。第五代 面对历 史和 市场 并存 时, 并没 有选择 遗 忘 , 而是选择 历 史的 重新编 码 , 消费话语 与历 史 的深度 杂糅起 来 , 将 第五 代 惊人 地 使 用 影像 唤 起人 们 的记 忆缺 席 , 他们 呈 在 现 的历 史 中, 并不是 一种 失语 的历 史 , 而是 一种人 性 关怀忠 实表 达的 呈现 。 当第六代 电影 涉及到 社会 控制 的一 些权 力关 系机制 时, 们 以表 达人 文权 力的非 透明 和 固有 方 式起 作 用 , 他 使得 电影 意
21 0 1年 6月
十 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S ia c n c lI siu e o r a o hy n Te h ia n t t t
J n .0 l u e 2 l
Vo1 2 . 4N o .3
第 2 4卷第 3期
人 性 关 怀 的 旨归
识 形态控 制合 法化 , 他们 的作 品暴露 了社 会话 语 的禁忌 , 究社 会 个体 的探 索。 讲
[ 关键 词 ] 人性 关 怀 ; 第五 代 ; 六代 第 [ 中图分 类号] J 0 [ 9 5 文献标 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7 8 2 1 ) 30 9 ~4 0 84 3 (0 10 — 0 20 人性 关怀 是人 对 于 生命 的感 受 , 为一 种 文 化 的一种 基本 人格诉 求 。一 些 曾经 的“ 作 圣人 品格” “ 、大 策略 , 第五 代 与第六 代 均 把人 文关 怀 书写 到 自己的 公无 私 ” 恰巧 作 为社会 基准 出现 时 , 与人 性关 怀产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