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B-2(2005)
自动控制原理B2讲解
s0
t
有存在的条件f(t)及其导数是可拉氏变换的,且要sF(s)在虚轴(除原点) 和右半平面上没有极点。
初值定理: lim sF (s) lim f (t)
s
t 0
卷积定理:
已知函数f(t)和g(t),其卷积定义为
f (t) g(t) 0 f (t )g( )d 0 f ( )g(t )d
0
f
(t )e st
dt
------F (s)为f (t)的拉氏变换,也称F (s)为f (t)像函数
f (t) 1
2 j
j j
F
(s)est
ds----f
(t )为F
(s)的拉氏反变换,也称f
(t )为F
(s)的原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其中,
a1,..., an1, an , b0, b1,..., bm1, bm是实常数,m, n是正整数,通常m n
实行分母因式分解
F(s) B(s) b0sm b1sm1 ...... bm1s bm A(s) (s s1)(s s2)....(s sn )
2.出现r个重根及n个非重根时,象函数因式分解结果的表达式为:
F (s) B(s) b0sm b1sm1 ...... bm1s bm
A(s)
(s s1)(s s2 )....(s sn )
=
cr (s s1)r
+
(s
cr 1 s1)r1
+...+
s1
1) 2
s(s
s2 1)2 (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
自动控制原理
孟庆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意事项
1. 请在 请在CPU450MHz,内存 ,内存256M以上的计算机上使用 以上的计算机上使用 多 媒 体 教 学 课 件 , Windows 2000 操 作 系 统 , 安 装 Office 2000软件,或更高版本. 软件,或更高版本. 软件 2. 使用时请安装MathType5及以上版本,否则课件中 使用时请安装 及以上版本, 及以上版本 的部分公式不能正确显示. 的部分公式不能正确显示. 3. 将字体文件 将字体文件LZFonts.ttf拷贝到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 拷贝到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 目录下的Fonts子目录中,以显示两个花体字符. 子目录中, 目录下的 子目录中 以显示两个花体字符. 4. 显示器的最佳分辨率为 显示器的最佳分辨率为1024×768. × .
�
自动控制原理
孟庆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帮
助
1. 点击目录页各项,可进入相应章节;由于使用了超 点击目录页各项,可进入相应章节; 级链接, 请将所有多媒体课件的ppt文件拷贝到同一 级链接 , 请将所有多媒体课件的 文件拷贝到同一 个文件夹中使用. 个文件夹中使用. 2. 使用键盘上的↓,↑箭头键或鼠标上的滚轮可以实现 使用键盘上的↓,↑箭头键或鼠标上的滚轮可以实现 幻灯片的向下,向上翻页. 幻灯片的向下,向上翻页. 3.使用键盘上的 键,可以回到总目录页. 使用键盘上的Esc键 可以回到总目录页. 使用键盘上的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 绪论 章
孟庆明 主编
高等教 第3章 时域分析法 章 第4章 复域分析法——根轨迹法 章 复域分析法 根轨迹法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频率法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章 第7章 采样数据控制系统分析 章 采样数据控制系统分析 第8章 状态空间分析法 章
《自动控制原理B(双语)》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doc
自动控制原理(B)课程简介课程编号:15J8047课程名称:(中文)自动控制原理(B)(英文)Introduction to Automatic Control学分/学时:42学时,实验6学时开课学期:秋季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内容简介:(500字以内)《自动控制原理》属于技术科学,是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而设置的,研究的对象是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控制系统在控制过程中的性能,学科的基本内容分为数学模型、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系统一般规律三个部分。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逐步掌握“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仿真实验"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为经典控制中的线性理论,课程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系统性强,所附加的实验课,以学习控制系统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培养测试、分析能力为主。
自动控制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J8047课程名称:(中文)自动控制原理(B)(英文)Introduction to Automatic Control学分/学时:42学时,实验6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的性质:本科专业基本课,为必修课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规律性的一门工程学科,是重要的专业基本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逐步掌握“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仿真实验”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从事与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有■关的丁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本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打下基本。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2学时)1.1自动控制的任务1.2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1.3自动控制系统示例1.4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8学时)2.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2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2.3拉普拉斯变换2.4传递函数2.5动态结构图2.6结构图的等效变换2.7典型反馈系统的几种传递函数第三章时域分析法(8学时)3.1典型响应及性能指标3.2 一、二阶系统分析3.3二阶系统分析3.4系统稳态误差分析及计算第四章根轨迹法(6学时)4.1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4.2根轨迹的绘制法则4.3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4.4系统阶跃响应的根轨迹分析第五章频率法(8学时)5.1频率特性5.2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5.3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5.4频率稳定判据5.5系统闭环频率特性与阶跃响应的关系5.5开环频率特性与系统阶跃响应的关系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4学时)6.1系统校正设计基础6.2串联校正6.3串联校正的理论设计方法6.4反馈校正6.5复合校正第七章状态空间分析方法(6学时)7.1状态空间方法基础7.2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7.3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7.4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性7.5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教学安排及方式学时分配:讲课实验习题课第一章21第二章82第三章821第四章61第五章821第六章421第七章6课内外学时比:1:1.5实验安排:共三次实验,每次二小时。
《自动控制原理II》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n》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4110111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II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II课程所属单位:电气信息工程系自动化教研室课程面向专业: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及机械类专业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拉氏变换、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机学学分:3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42 实验学时:6)二、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为理工科院校电子信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以及机械类等非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自动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熟练掌握MatLab软件在控制系统的应用.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一)主要内容:1、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反应、开环控制、闭环控制、控制器、被控对象:2、熟练掌握根据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方块图。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主要内容:1、掌握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建立电路系统及力学系统的数学模型一微分方程;2、熟练掌握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的求取、结构图以及信号流图的绘制、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由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
(二)重点:1、常用元部件传递函数的求取;2、系统传递函数的求取。
(三)难点:1、结构图等效变换;2、梅森公式的应用。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主要内容:1、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时域性能指标的定义;2、熟练掌握一阶和二阶系统性能指标的求取,了解二阶系统性能改善的方法;3、掌握用MatLab求高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4、熟练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及其应用、稳态误差的分析与计算,了解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方法。
(二)重点:二阶系统动态性能计算及劳斯判据。
(三)难点:扰动作用下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主要内容:1、正确理解并掌握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方程;2、熟练掌握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那么、用根轨迹分析系统;3、了解主导极点的概念。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1 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弊端.解答: 1 开环系统(1)长处 :构造简单,成本低,工作稳固。
用于系统输入信号及扰动作用能早先知道时,可获得满意的成效。
(2)弊端:不可以自动调理被控量的偏差。
所以系统元器件参数变化,外来未知扰动存在时,控制精度差。
2闭环系统⑴长处:不论因为扰乱或因为系统自己构造参数变化所惹起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都会产生控制作用去消除此偏差,所以控制精度较高。
它是一种按偏差调理的控制系统。
在实质中应用宽泛。
⑵弊端:主要弊端是被控量可能出现颠簸,严重时系统没法工作。
1-2什么叫反应?为何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纳负反应?试举例说明之。
解答:将系统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并对系统产生控制作用的控制方式叫反应。
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纳负反应。
由1-1 中的描绘的闭环系统的长处所证明。
比如,一个温度控制系统经过热电阻(或热电偶)检测出目前炉子的温度,再与温度值对比较,去控制加热系统,以达到设定值。
1-3试判断以下微分方程所描绘的系统属于何种种类(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2 d 2 y(t)3 dy(t ) 4y(t ) 5 du (t ) 6u(t )(1)dt 2 dt dt(2) y(t ) 2 u(t)(3)t dy(t) 2 y(t) 4 du(t) u(t ) dt dtdy (t )u(t )sin t2 y(t )(4)dtd 2 y(t)y(t )dy (t ) (5)dt 2 2 y(t ) 3u(t )dt(6)dy (t ) y 2 (t) 2u(t ) dty(t ) 2u(t ) 3du (t )5 u(t) dt(7)dt解答: (1)线性定常(2)非线性定常 (3)线性时变(4)线性时变(5)非线性定常(6)非线性定常(7)线性定常1-4 如图 1-4 是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表示图, 图中 Q1,Q2 分别为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
控制的目的是保持水位为必定的高度。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第1章绪论_简明教程PPT课件
( 3 )反馈信号 : 将系统 ( 或环节 ) 的输出信号经变换、处 理送到系统(或环节)的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若 此信号是从系统输出端取出送入系统输入端 ,这种反馈信 号称主反馈信号。而其它称为局部反馈信号。
(4)偏差信号:控制输入信号与主反馈信号之差。
第1章 绪论
(5)误差信号:它指系统输出量的实际值与希望值 之差。系统希望值是理想化系统的输出,实际上 并不存在,它只能用与控制输入信号具有一定比例 关系的信号来表示。在单位反馈情况下,希望值就 是系统的输入信号,误差信号等于偏差信号。 (6)扰动信号:除控制信号以外,对系统的输出有 影响的信号。 (7)被控对象:它是控制系统所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它 接受控制量并输出被控制量。 (8)控制器:接收变换和放大后的偏差信号,转换为对 被控对象进行操作的控制信号。
第1章 绪论
元件的作用
将给定量与测 量值进行运算 得到偏差量
输入值
在系统中添加的 用以改善系统的 控制性能的装置
串联校正 装置 比较、放大 装置 局部反馈 反馈校正 装置
直接对被控对 象作用,以改 变被控量的值
干扰 被控量统主反馈
执行 装置
设定与被控 量相对应的 给定量
第一章 绪论
Chapter 1 Introduction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第1章 绪论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
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被控量 控制装置 被控对象 或控制器 给定量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B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自动控制原理(B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分)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 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2、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 的前馈复合控制和按 的前馈复合控制。
3、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 1(s)与G 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G s ,则G(s)为 (用G 1(s)与G 2(s) 表示)。
4、若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0.20.5()105t t g t e e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G(s)为 。
5、根轨迹起始于 ,终止于 。
6、设某最小相位系统的相频特性为101()()90()tg tg T ϕωτωω--=--,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为7、在水箱水温控制系统中,受控对象为 ,被控量为 。
8、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 ;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时,称为 ;含有测速发电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属于 。
9、稳定是对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若一个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为衰减振荡,则该系统 。
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在时域分析中采用 ;在频域分析中采用 。
10、传递函数是指在 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 与 之比。
11、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1)(1)K s s Ts τ++,则其开环幅频特性为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30分)1、关于奈氏判据及其辅助函数 F(s)= 1 + G(s)H(s),错误的说法是 ( ) A 、 F(s)的零点就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B 、 F(s)的极点就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C 、 F(s)的零点数与极点数相同D 、 F(s)的零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2、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21()6100s G s s s +=++,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 )。
自动控制原理_第2章 ppt课件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与非线性系统相比,线性系统有如下特点:
叠加性
r1 ( t )
r2 (t )
线性系统
y1(t)
线性系统
y 2 (t)
r1(t) r2(t)
dy(t)ky(t)F(t) dt
设系统的工作点为 ( y 0 , F0 )
y(t)y0y(t) F(t)F0F(t)
m 20d 202 /[ 12y /10 7d t2 y ( t) ] fd [ y 0 d t py pt( 课t 件) ] k [ y 0 y ( t) ] F 0 F 9( t)
2020/12/17
线性系统
y1(t) y2(t)
ppt课件
5
齐次性 (比例性)
r (t)
y (t)
线性系统
r(t)
线性系统
y(t)
2020/12/17
ppt课件
6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在一定条件下,把非线性系统近似地处理成线性 系统的过程。
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
缩小问题的研究范围,把非线性方程近似地化为 线性方程的过程。
简记为:
y fx0x fx0x fx0x
2020/12/17
ppt课件
15
[例2-31] 将非线性方程式
yx1x2xx2 2
在原点附近线性化。
[解] 线性化后的方程式应该为:
y fx0x fx0x fx0x
2020/12/17
ppt课件
16
yx1x2xx2 2
自动控制原理B-1(2005)
一、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获得自动控制方面的基本 课程的目标是获得自动控制方面的基本 理论,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 理论,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 方法, 方法,特别是对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中有关 控制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 控制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为将来研究设计 这类系统奠定基础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5.转速给定 : 由油门的位置给定 , 油门位 转速给定: 由油门的位置给定, 转速给定 置不同, 置不同 , 作用在滑阀上的起始弹簧力也不 同 , 起始弹簧力的大小就代表了给定转速 的大小。 的大小。 6.比较元件 : 就是滑阀, 离心力和弹簧力 比较元件: 就是滑阀 , 比较元件 在阀芯上进行比较,若两个作用力不相等, 在阀芯上进行比较, 若两个作用力不相等, 则推动阀芯打开油路, 则推动阀芯打开油路 , 输出高压燃油到燃 烧室。 烧室。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3 . 放大元件 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信号 放大,以驱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放大,以驱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直接推动被控对象, 4.执行元件 直接推动被控对象,使被控量 发生变化 。 参与控制的信号来自三条通道: 即给定值、 参与控制的信号来自三条通道 即给定值、 干扰量、被控量。 干扰量、被控量。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二、开环控制 1. 按给定值控制
干扰 给定值 计算 执行
+
被控对象
被控量
开环控制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特点: 特点:控制装置只接受给定值来控制受控 对象的被控量。 对象的被控量。 优点:控制系统结构简单, 优点:控制系统结构简单,相对来说成本 低。 缺点: 缺点:对可能出现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 的偏差没有任何修正能力, 的偏差没有任何修正能力,抗干扰能力 控制精度不高。 差,控制精度不高。
自动控制原理二
自动控制原理二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二进行论述。
自动控制原理二是对自动控制原理一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主要包括控制系统频域分析、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最优控制等内容。
一、控制系统频域分析控制系统频域分析通过对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进行研究,揭示控制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工作情况。
在频域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传递函数法、频率响应法以及根轨迹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以及抗干扰性等性能指标,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传递函数法是一种常用的频域分析方法,它可以将控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一个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可以通过拉氏变换得到,通过对传递函数进行频率响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幅频特性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响应幅度,相频特性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相位差。
根据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我们可以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进行评估。
频率响应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频域分析方法,它通过对系统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率扫描,观察输出信号的幅度变化和相位变化,来研究系统的特性。
频率响应法常用的工具有Bode图和Nyquist图。
Bode图将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以直角坐标形式展示,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Nyquist图将系统的频率响应以极坐标形式展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根轨迹法是一种图形法,通过在复平面上绘制系统传递函数的所有极点和零点轨迹,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根轨迹图可以直观地反映系统极点和零点的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根据根轨迹图可以设计出稳定性好、动态性能良好的控制系统。
二、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二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旨在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性能指标,设计出一个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性能的控制器。
常用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包括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以及模糊控制器设计等。
821自动控制原理
821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是工程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稳定运行。
在现代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中,通过自动控制原理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于反馈原理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以及常见的自动控制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是指通过对受控对象进行测量和判断,利用控制器对其进行调节,当受控对象输出与期望输出有差异时,通过改变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使得受控对象输出尽可能接近期望输出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自动控制的目标是使得系统输出尽可能接近期望输出,并具有稳定的性能。
基于反馈原理的控制系统基于反馈原理的控制系统是现代自动控制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受控对象、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
其中,传感器用于对受控对象的输出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和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通过执行器对受控对象进行调节。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用于衡量控制系统的性能好坏,常见的指标包括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和抗干扰性。
稳定性指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保持稳定;快速性指系统响应时间的快慢;精确性指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抗干扰性指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常见的自动控制器常见的自动控制器包括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微分控制器和PID控制器。
比例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按比例进行调节;积分控制器根据误差与时间的乘积进行积分,用来补偿系统的稳态误差;微分控制器根据误差的变化率进行调节,主要用于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PID控制器综合了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的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自动控制器。
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如何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稳定运行。
基于反馈原理的控制系统是现代自动控制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测量和判断、调节控制器输出,使系统输出尽可能接近期望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答案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涉及到信号与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执行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
1.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如何评价一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干扰或参数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的特性。
评价一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通常可以通过系统的零点分布、极点分布、频率响应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2.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如何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是指系统极点随参数变化而在复平面上移动的轨迹。
通过根轨迹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的稳定性、超调量、调节时间等性能指标。
3. 什么是PID控制器?它的参数如何调节?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它由比例环节(P)、积分环节(I)、微分环节(D)三部分组成。
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通常可以通过试错法、经验公式、优化算法等方法来进行。
4. 什么是状态空间法?它与传统的传递函数法有什么区别?状态空间法是一种描述动态系统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从系统的状态方程出发进行分析和设计。
与传统的传递函数法相比,状态空间法更加直观、灵活,可以方便地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时变系统等复杂情况。
5. 什么是根轨迹法?它与频域法有什么联系?根轨迹法是一种通过系统的极点来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它与频域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根轨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的稳定性、超调量等性能指标,而频域法则可以通过系统的频率响应来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相信大家对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控制工程领域的知识将大有裨益。
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多思考、多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
分类
根据系统对扰动的响应,可以分为 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两种类型。
计算
稳态误差可以通过系统传递函数和 期望输出信号进行计算。
05
CATALOGUE
控制系统的设计
05
CATALOGUE
控制系统的设计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稳定性原则
控制系统必须稳定,即对于所 有可能的输入信号,系统都应 具有有限的输出,并且最终会
06
CATALOGUE
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06
CATALOGUE
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控制器
用于接收输入信号,根据控制算法产生输出信号,控制执 行机构。常见的控制器有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微分 控制器等。
传感器
用于检测被控对象的参数,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转换为电信 号或数字信号,输入到控制器中。常见的传感器有温度传 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引言
主题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设 计和分析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系统 的稳定性、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等方 面。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农业等多个领域,对于 提高生产效率和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 义。
主题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设 计和分析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系统 的稳定性、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等方 面。
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的类型,其控制过程不依赖于 系统的输出。在开环控制系统中,控制器只根据系统的输入 和预设的算法来决定输出,而不会根据系统的实际输出进行 反馈调节。
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且对干扰 的抑制能力强。然而,开环控制系统无法克服系统内部的参 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
(851)自动控制原理
(851)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研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对被控对象的监测与测量,采集反馈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自动调节和控制。
本文将从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器的分类和原理、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自动控制的应用等方面介绍(851)自动控制原理。
一、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是由被控对象、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等组成的一种系统。
被控对象是需要进行控制的物理系统,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根据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进行处理,产生控制信号输出给执行器。
执行器将控制信号转化为动作,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
传感器用于对被控对象进行监测和测量,将反馈信号传递给控制器。
二、控制器的分类和原理根据控制器的特性和原理,可以将控制器分为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
比例控制器通过调节控制量与误差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积分控制器通过累加误差信号,消除静差并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微分控制器通过对误差信号的微分,预测被控对象的未来状态,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
三、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指控制器通过测量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输出信号,并与期望值进行比较,产生误差信号,根据误差信号调节控制量,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前馈控制是在控制过程中,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预测模型进行预先补偿,以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
四、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稳定工作状态下,系统的输出信号不会发生持续增长或衰减的现象。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常见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和状态空间法等。
五、自动控制的应用自动控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自动控制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交通运输领域,自动控制可以实现对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流量的控制,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张莲-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第5章习题解答
第5章 频率特性法频域分析法是一种图解分析法,可以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去判断闭环系统的性能,并能较方便地分析系统参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指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实用的工程方法,其主要内容是:1)频率特性是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函数作用下,稳态输出与输入的复数之比对频率的函数关系。
频率特性是传递函数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频域中的数学模型。
频率特性既可以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应用机理分析法建立起来,也可以由系统的其它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等)转换得到,或用实验法来确定。
2)在工程分析和设计中,通常把频率特性画成一些曲线。
频率特性图形因其采用的坐标不同而分为幅相特性(Nyquist 图)、对数频率特性(Bode 图)和对数幅相特性(Nichols 图)等形式。
各种形式之间是互通的,每种形式有其特定的适用场合。
开环幅相特性在分析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时比较直观,理论分析时经常采用;波德图可用渐近线近似地绘制,计算简单,绘图容易,在分析典型环节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时最方便;由开环频率特性获取闭环频率指标时,则用对数幅相特性最直接。
3)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波德图)是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主要工具。
开环对数幅频特性L (ω)低频段的斜率表征了系统的型别(v ),其高度则表征了开环传递系数的大小,因而低频段表征系统稳态性能;L (ω)中频段的斜率、宽度以及幅值穿越频率,表征着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则表征了系统抗高频干扰的能力。
对于最小相位系统,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对应关系,根据对数幅频特性,可以唯一地确定相应的相频特性和传递函数。
4)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是利用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G (j ω)H (j ω)曲线,又称奈氏曲线,是否包围GH 平面中的(-l ,j0)点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利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可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可定量地反映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即稳定裕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分方程 初始条件
拉氏变换
代数方程
方程的解
拉氏反变换
方程的解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 Laplace变换的定义 变换的定义 1. 定义 时有定义, 设函数 f(t)在t≥0时有定义,如果线性积分 (
∫
+∞
0
f ( t )e dt
+∞
− st
( s = σ + jω 为复变量)
=∫
+∞ 0
1 jω t e − e − jω t e − st dt 2j
(
)
ω 1 1 1 = − = s2 + ω 2 2j s − jω s + jω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6、单位脉冲函数(δ函数 、单位脉冲函数 函数)
δ(t)
δ函数的表达式为 函数的表达式为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一般采用解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 一般采用 解 析法和 析法和实验法 。 所谓解析法, 所谓解析法,即依据系统及元部件各变量 解析法 之间所遵循的物理、 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 间的数学表达式,并经实验验证, 间的数学表达式,并经实验验证,从而建 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实验法是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实验法是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 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 根据系统或元件的的输出响应, 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的输出响应,经 过数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过数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R
i(t) ur(t)
C
uc(t)
RC无源网络 无源网络
i(t)为流经电阻 和电容 的电流,消去中 ( )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 的电流, 和电容C的电流 间变量i( ) 间变量 (t),可得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duc ( t ) RC + uc ( t ) = ur ( t ) dt
−1
一般由F(s)求 f(t), 常用部分分式法 。 首 求 , 常用部分分式法。 一般由 先将F(s)分解成一些简单的有理分式函 先将 分解成一些简单的有理分式函 数之和, 数之和 , 然后由拉氏变换表一一查出对 应的反变换函数,即得所求的原函数f(t)。 应的反变换函数,即得所求的原函数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F(s)通常是 的有理分式函数 , 即分母多项式的阶 通常是s的有理分式函数 通常是 的有理分式函数, 次高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 次高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F(s)的一般式为 的一般式为
b0 s + b1 s + L + bm −1 s + bm F ( s) = n n −1 s + a1 s + L + an −1 s + an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线性定常系统的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脉冲传递 函数
状态方程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首先必须了解系统的组成、 工作原理, 首先必须了解系统的组成 、 工作原理 , 然后根据支配各组成元件的物理定律, 然后根据支配各组成元件的物理定律 , 列 写整个系统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动 态关系式,即微分方程。 态关系式,即微分方程。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分析系统和各个元件的工作原理, ① 分析系统和各个元件的工作原理 , 找 出各物理量( 变量) 之间的关系, 出各物理量 ( 变量 ) 之间的关系 , 确定 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 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
f (t ) = L [ F ( s )]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1.单位阶跃函数1(t) 单位阶跃函数 数学表达式为
1 f ( t ) = 1( t ) = 0 t≥0 t<0
+∞ − st
f(t) 1
0
t
其拉氏变换为
F ( s ) = L[ f ( t )] = ∫ =∫
+∞ − st 0 0
f ( t )e dt
+∞ 0
1 − st 1 ⋅ e dt = − e s
1 1 = − [0 − 1] = s s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f(t)
2、单位斜坡函数 数学表达式为
t f ( t ) = t ⋅ 1( t ) = 0 t≥0 t<0
+∞
斜 率 =1
其拉氏变换为
t≥0 t<0
− at
(a为实数 )
F ( s) = L e
= ∫ e e dt 0 +∞ 1 −( s+a )t dt = =∫ e 0 s+a
+∞
− at
− st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5.正弦函数 5.正弦函数sinωt 正弦函数 正弦函数定义为
sin ω t t ≥ 0 sin ω t = t<0 0 其拉氏变换为 +∞ F ( s ) = L[sin ω t ] = ∫ sin ω te − st dt 0
lim f ( t ) = lim sF ( s )
t →∞ s →0
该式为求系统的稳态误差( →∞ 该式为求系统的稳态误差(即t→∞ )提供了 方便。 方便。
e(∞ ) = lim e( t ) = lim sE ( s )
t →∞ s →0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5. 位移定理 设F(s)=L[f(t)],则有 ,
1 1 2 − st =− t e s 2
+∞ 0
t ⋅ e − st dt
1 1 1 = − 0 − 0 − 2 = 3 s s s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4.指数函数 -at 指数函数e 指数函数 数学表达式为
e − at f (t ) = 0
d2 f (t ) L = s 2 F ( s ) − sf (0) − f ′(0) dt 2
L[ f
(n)
( t )] = s F ( s ) − s
n
n −1
f (0) − ⋅⋅⋅ − f
( n −1)
(0)
式中: ( ),f′′ ),…f ′′( 式中 : f(0), ′′(0), (n-1)(0) 为 f(t) 及其各 () 阶导数在t= 处的值。 阶导数在 =0处的值。
令RC=T,则上式又可写为 ,
duc ( t ) T + uc ( t ) = ur ( t ) dt
式中: 称为无源网络的时间常数 单位为秒(s) 称为无源网络的时间常数,单位为秒 式中:T称为无源网络的时间常数 单位为秒 一般情况下把输出变量写在等式的左边, 一般情况下把输出变量写在等式的左边, 输入变量写在等式的右边。 输入变量写在等式的右边。
其拉氏变换为
F ( s ) = L[ f ( t )] = ∫ 1 − st = − te s 1 = 2 s
0
− st +∞
t
0
0
f ( t )e dt = ∫
+∞ − st 0
t ⋅ e − st dt
+∞ 0
−∫
= − 1 0 − 0 − 1 t ⋅ e dt s s
L[af1 ( t ) + bf 2 ( t )] = aL[ f1 ( t )] + bL[ f 2 ( t )] = aF1 ( s ) + bF2 ( s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微分法则 2.微分法则 设F=L[f (t)],则有 ,
df ( t ) L = sF ( s ) − f (0) dt
0
t
∞ t = 0 δ (t ) = 0 t ≠ 0
其拉氏变换为
且 ∫ δ ( t )dt = 1
−∞
+∞
F ( s ) = L[δ ( t )] = ∫ δ ( t )e dt = 1
− st 0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 1.线性法则 1.线性法则 设 F1=L[f1(t)],F2=L[f2(t)],a 和 b 为 常 数 , , , 则有
L [ f ( t − τ 0 )] = e
及
at
−τ 0 s
F ( s)
L e f ( t ) = F ( s − a )
分别称为时域中的位移定理和复域中的 位移定理。 位移定理。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四、拉氏反变换 拉氏反变换的定义如下
1 σ + jω st L [ F ( s )] = f ( t ) = ∫σ − jω F ( s )e dt 2π j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 变换
拉普拉斯变换简称为拉氏变换, 拉普拉斯变换简称为拉氏变换, 它是一种函数之 间的积分变换。 间的积分变换 。 拉氏变换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个 重要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时域中的微分方程变换成 它可以把时域中的微分方程 重要数学工具 它可以把时域中的微分方程变换成 复域中的代数方程 代数方程, 复域中的 代数方程 ,从而使微分方程的求解大为 简化。同时还引出了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等概念。 简化。 同时还引出了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