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
.实用文档..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根底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防止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翻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根底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根底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必须取2份标本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培养结果 分泌物涂片进一步明确培养阴性 培养阳性 脓细胞多 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 可单纯诊断切口 抗菌药物或采样 排除采样污染 裂开、脂肪液化 标本不正确有关结合临床诊断结合临床诊断 确定发生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说明: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由于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对于准确判断和及时管理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2.感染类型分类2.1 表面感染:病原微生物定植在皮肤或黏膜表面引起的感染。
2.2 切口感染:手术切口被病原微生物侵袭引起的感染。
2.3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
2.4 尿路感染:尿路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
2.5 血液感染: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3.感染诊断标准3.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与感染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畏寒、咳嗽、尿频等。
3.2 实验室检查:通过各种实验室检查手段,检测感染相关的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病原微生物培养等。
3.3 影像学检查:通过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感染相关的病变区域。
3.4 病史调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手术史、用药史、既往感染史等。
4.诊断标准具体指南4.1 表面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表面感染,并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4.2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手术切口情况、患者相关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切口感染。
4.3 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
4.4 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尿路相关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4.5 血液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血液感染。
5.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见附件一。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医院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由于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感染。
6.2 病原微生物: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
6.3 表面感染:病原微生物定植在皮肤或黏膜表面引起的感染。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ppt课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给药途径(怎么给药):静脉输注(快速提高血药浓度)
❖给药时机(什么时候给药):在皮肤、粘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万古霉 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时开始给药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1.该院自制眼用灌注液中检出绿脓杆菌,灌注瓶消毒过期 2.医院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 3.手术器械未清洗干净,手术包灭菌时间、温度、压力不够,有湿包 4.人工晶体等耗材包装袋有破口而上台前未发现 5.进口的人工晶体未经注册使用
❖处罚:
1.取消二甲医院资格 2.市卫生局局长杨立瑾行政记大过处分 3.撤消院长郝朝春党内外一切职务 4.上海徐庆医师被上海市卫生局吊销执业医师资格 5.没收非法所得318601.70元,罚款3万元
切口分类 Ⅰ类切口 Ⅱ类切口 Ⅲ类切口
切口类别/愈合等级
Ⅰ/甲 Ⅰ/乙 Ⅰ/丙 Ⅱ/甲 Ⅱ/乙 Ⅱ/丙 Ⅲ/甲 Ⅲ/乙 Ⅲ/丙
解释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污染切口/切口化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保健过程中,出现并非原有病情的感染。
这类感染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准确诊断与及时采取措施十分重要。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制定并执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是必要的。
一、概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是在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医院感染的一套准则。
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控制和预防感染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中心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通常发生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后48小时内。
根据以下标准,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流感染:- 可疑病例的临床表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炎症反应;- 正常情况下无菌标志的血液培养结果显示有细菌生长;- 排除其他不良反应、药物副作用等非感染因素。
2. 高度可疑院内肺炎(VAP)高度可疑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在机械通气48小时内,出现以下诊断标准之一:- 收集到无菌样本进行呼吸道定植标准技术进行培养,培养结果显示多种细菌,其中至少一种为病原菌;- 患者出现新的或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支气管分泌物的变化以及肺部体征变化。
3. 腹腔感染诊断腹腔感染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经过腹腔手术治疗后,出现体征异常和症状,如腹痛、腹肌紧张等;- 腹部影像学显示脓肿、积液等异常结果。
4. 尿道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尿道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的诊断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无尿道感染症状出现前的48小时,或尿道感染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标本检测发现尿液培养结果为细菌生长,且尿液培养结果与尿道感染相关。
5.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SSI)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术后切口处发生的感染,其诊断分为3个等级:- Ⅰ级:术后红肿、切口分泌物增多,但无感染症状;- Ⅱ级:术后疼痛、红肿、切口分泌物增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症状;- Ⅲ级:术后疼痛明显,具有全身性感染症状,包括切口处坏死等严重症状。
手术伤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伤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手术伤口分类是根据手术切口的特点和复杂程度进行的,以便识别感染风险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根据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的推荐,手术伤口可分为以下4类:1. 无菌切口(Clean Wound)- 特点:无炎症、无感染、无物质破裂及无呕血现象。
- 示例:择期手术、电击切除肿瘤等。
2. 清洁—污染切口(Clean-Contaminated Wound)- 特点:手术使用了某些含有菌的器械或在有控制条件下,涉及了呼吸道、胆道、泌尿道、肝胆道、胸腔以及消化道的手术等。
- 示例:胆囊切除术、胃手术等。
3. 污染切口(Contaminated Wound)- 特点:手术时存在明显的脓肿或疾病灶感染,或开放性创伤超过4小时。
- 示例:泄殖腔(如胆道、肝、胰等)手术中,由于器械或外因造成的感染等。
4. 感染切口(Infected Wound)- 特点:伤口明确存在感染,包括化脓性切口感染。
- 示例:明确存在切口感染、败血症等。
感染诊断标准一般根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估:1. 体温升高:超过37.8℃。
2. 外观:伤口出现红肿、肿胀、渗液等明显感染症状。
3. 疼痛:伤口周围疼痛明显,可能出现化脓和敏感。
4. 分泌物:伤口分泌物有异味或增多,可能为感染的迹象。
5. 白细胞计数: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
6. 细菌培养:通过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确定是否有感染存在。
手术伤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对于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
及早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PPT
❖给药时机(什么时候给药):在皮肤、粘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万古霉 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生素要点
❖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CONTENTS
目录
01 02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点
03
手术切口愈合分级
04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方法
05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及处理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0类切口:有手术,体表无切口(有创面)或腔镜手术切口(眼科屈光手术 PTK、TransPRK)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未进入炎症区域,未进入呼吸道(鼻腔)、消化 道(口腔)及泌尿生殖道,为相对无菌切口(眼科大部分手术切口为Ⅰ类切 口)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进入呼吸道(鼻腔)、消化道(口腔)及泌 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手术区域粘膜不易达到灭菌要求(常规泪道手术 为Ⅱ类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8小时以内),手术进入急性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各种开放性眼外伤手术为Ⅲ类切口)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有失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性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手术为Ⅳ类切口)
❖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及诊断标准医院感染指在入院期间患者在医院内感染上的疾病。
这种感染可能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而且通常是在接受医疗治疗时发生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院感染被认为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了解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以及诊断标准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关键。
一、外科切口感染外科切口感染是指在接受外科手术后,手术切口处的感染。
这种感染可能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分泌物增多以及发热等症状。
诊断外科切口感染的标准包括:1. 外科切口红肿热痛,或者有分泌物增多的迹象;2. 伤口切口有明显的渗出物,或者出现伤口发生分离的情况;3. 皮肤切口周围有明显红肿的表现,或者存在浅表脓肿。
二、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以及血尿。
诊断尿路感染的标准包括:1. 尿液常规检查发现有白细胞和细菌的存在;2. 尿培养检查出现有效生长的致病菌株,且菌量超过一定临界值;3. 尿道刺激症状,如尿急、尿痛等。
三、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起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诊断呼吸道感染的标准包括:1. 咽唾液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为致病菌株;2. 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存在;3. 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感染病灶。
四、血液感染血液感染是指细菌或其他病原体通过血液途径感染、繁殖和侵犯人体组织引起的一类感染。
诊断血液感染的标准包括:1. 血液培养检查发现有致病菌的存在;2. 患者出现持续性或反复的高热;3. 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如白细胞计数异常、体温升高、心率增快等。
五、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是指胃肠道受到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类感染,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诊断消化道感染的标准包括:1. 大便检查发现有致病菌、寄生虫卵或病毒的存在;2. 患者出现消化道感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3. 影像学检查发现肠道有炎症或肠壁增厚。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内最常见的患病情况之一。
因此,对于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也称医疗相关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医疗机构内自身、外来环境、医护人员等各种因素引起的感染。
通常发生在入院48小时后,但也有例外。
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按照感染部位可以分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类型。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具体诊断标准如下:1. 血液感染•患者体温持续超过38℃,或体温低于36℃持续72小时以上;•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或低于4×109/L,或是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109/L;•从静脉移植的血液培养中分离出致病微生物。
2. 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胸部X线检查阳性。
3. 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颅内压增高等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培养或血清抗体阳性。
4. 泌尿道感染•患者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膀胱区或肾区疼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尿液培养中分离出致病微生物。
5. 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出现红肿、疼痛、脓肿等皮肤软组织症状;•有明显的局部感染征象,并且符合下列2项中的任意一项:–细菌培养阳性;–手术、穿刺、切割等操作后发生。
6. 胃肠道感染•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粪便培养中分离出致病微生物。
7. 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出现手术部位红肿、渗液、瘢痕增厚等细菌感染症状;•细菌培养阳性。
以上就是医院感染的七种主要类型及其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发生给医学诊疗和预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必须重视临床的识别和控制。
相信只要把控好临床操作流程,完善住院感染防控程序,我们一定能够尽早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安全。
切口的感染诊断标准
切口的感染诊断标准
包括外科切口感染和外科切口的深部组织感染。
1.外科切口感染
标准一:切口部位筋膜层以上组织有脓性分泌物,不论有否实验性证据。
标准二:从切口的分泌液中分离出病原体。
标准三:由外科医生再次切开的切口至少有下述症状或体征之一者:疼痛、压痛、红肿或发热。
标准四:由临床医生诊断为切口感染。
注意:①病人切口部位的感染是发生在手术后30天以内,感染涉及的组织有皮肤,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
②切口的缝线针眼处发生很轻微的炎症和有少许分泌物不应列为感染。
2.外科切口的深部组织感染
标准一:从筋膜以下组织中引流出脓性分泌物。
标准二:切口自然开裂或中外科医生打开,同时至少有下述症状或体征之一:发烧(>38℃)、局部疼痛或压痛。
标准三:有脓肿或通过直接检查、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证实
的感染。
标准四:由外科医生所证实的感染。
注意:病人的感染必须发生在手术后30天以内(无植入物)或1年以内(有植入物),且感染必须与外科手术有关。
感染涉及的组织是在筋膜或筋膜层以下。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PPT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 面评估,了解是否存在感 染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 、免疫功能低下等。
皮肤准备
术前进行皮肤清洁,去除 手术区域的毛发和污垢, 以减少细菌数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 防性治疗。
术中预防
无菌技术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 程,确保源自术过程中使用 的器械、敷料等物品的无 菌状态。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
总结词
指手术时可能接触含菌部位,但无明 显污染的切口。
详细描述
Ⅱ类切口在手术时可能涉及含菌部位 ,如腹腔、盆腔等,但未造成明显污 染,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
总结词
指手术中已污染的切口,如腹腔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 术等。
详细描述
Ⅲ类切口在手术中已受到污染,如腹腔穿孔腹膜炎、脓肿切 开引流术等,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
控制手术时间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 少细菌污染的机会。
止血与引流
术中妥善止血,并放置引 流管,以减少术后积血和 感染的风险。
术后预防
定期换药
营养支持
术后定期对手术切口进行换药,观察 切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 征象。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疼痛控制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术后疼 痛,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和咳嗽排痰 。
医生触诊
医生通过触诊检查切口周围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或波动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确诊感染
细菌培养
对切口渗出液或组织进行细菌培养, 以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并指导抗生 素治疗。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外科切口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附: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4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
诊断标准
10、腹〔盆〕腔内组织感染 〔包括腹盆腔内组织感染和腹水感染〕
⑴腹〔盆〕腔内组织感染
说明:脏器穿孔引起的腹腔感染不包括在内。
34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
诊断标准
10、腹〔盆〕腔内组织感染 〔包括腹盆腔内组织感染和腹水感染〕
⑵腹水感染〔新增内容〕
A、只要腹水常规检查,由原来漏出液变为渗出 液就
诊断标准
8、胃肠道感染 包括:感染性腹泻、胃肠道感染、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⑴感染性腹泻:符合1项就可作临床诊断。
A、急性腹泻,粪常规 WBC≥10个/高倍视野。 B、或急性腹泻伴腹痛、发热、恶心、呕吐。 C、或急性腹泻,大便 3次/日〔24小时〕,
连续 2天或水泻 1天5次以上。
病原学诊断: 粪便、肛拭子培养;镜检或电镜检查;抗原抗体检查等27。
〔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
9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原那么 属于医院感 染
⑷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⑸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
结核杆菌等感染。〔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⑹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10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原那么 不属于医院 感染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那么,做到合理使 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物敏感
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 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 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 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 锐器刺伤。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最新版)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最新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最新版)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接受医疗护理期间,出现的与医疗操作有关的感染。
它是医疗机构中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早干预医院感染,医学界制定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定义与分类医院感染的定义是指病人在入院或手术后发生的与医疗操作有关的感染。
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外科部位感染:指手术切口部位或手术操作部位发生的感染。
2. 呼吸道感染:指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或呼吸道内操作等导致的感染。
3. 泌尿道感染:指导尿管、导尿管或操作引起的感染。
4. 血液感染:指静脉置管、输血或其他血管操作引起的感染。
5. 伤口感染:指非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如压疮、创伤等。
6. 中心神经系统感染:指腰椎穿刺、硬膜外插管等操作引起的感染。
7. 重要器官感染:指心脏、肺部或其他重要器官的感染。
8. 多部位感染:指同时或连续多个部位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是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依据和准则。
以下是最新版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病人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疼痛以及体征异常等不适症状。
2. 实验室检查:检查病人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培养、部位切取标本以及其他有关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3. 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MRI等,用于评估感染范围和程度。
4. 病原体检测:通过细菌培养、病毒检测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严格遵守手卫生操作: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进行各种医疗操作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2. 消毒与无菌操作:对于手术器械、导尿管等医疗器械,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或灭菌处理。
3.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 个人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源时,应佩戴面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ppt课件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点
v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v给药时间(用多久药):一般不超过24 小 不 该 用 药 ) : 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
脏手术、关节手术等 3.异物植入类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
节置换、人工晶体植入等 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
Ⅱ/甲 Ⅱ/乙 Ⅱ/丙 Ⅲ/甲 Ⅲ/乙 Ⅲ/丙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参照一 污染切口/切口化脓
10
类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v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v不属于切口感染: 1.缝线反应和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及少许分泌物 2.切口脂肪液化、积液清亮 3.伤口处皮下积液、积血
参照一类
手术切口感染易感因素
v患者因素: 高龄、糖尿病、肥胖、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 者)、营养不良、其他部位有感染灶等
v术前准备阶段: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术前备皮过早、有指证未预防性使 用抗生素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v深部切口感染: 术后30天内 (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医院感染指标
医院感染指标医院感染指标是衡量医院内感染状况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出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因接受医疗服务而获得的新的感染,它是医院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为了评估和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医院感染指标。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医院感染指标和其标准格式。
1. 感染发生率指标:感染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次数与相应人群的暴露时间的比值。
常见的感染发生率指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血流感染率、尿路感染率等。
标准格式:- 指标名称:手术部位感染率- 定义:在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比率- 计算公式:手术部位感染数 / 手术患者总数 × 100%- 目标值:小于等于2%- 数据来源:医院感染监测系统2. 抗生素使用率指标:抗生素使用率是指医院内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比例,它能够反映医院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情况。
常见的抗生素使用率指标包括:抗生素使用率、广谱抗生素使用率等。
标准格式:- 指标名称:抗生素使用率- 定义:在一定时间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占总住院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数 / 总住院患者数 × 100%- 目标值:小于等于30%- 数据来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3. 消毒灭菌合格率指标:消毒灭菌合格率是指医院内消毒灭菌工作的合格情况,它能够反映医院内消毒灭菌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消毒灭菌合格率指标包括:器械消毒合格率、手术室消毒合格率等。
标准格式:- 指标名称:器械消毒合格率- 定义:医院内器械消毒合格的比率- 计算公式:合格器械数 / 消毒器械总数 × 100%- 目标值:大于等于95%- 数据来源:医院感染控制科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医院感染指标及其标准格式。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惟独通过科学的指标和标准,才干有效评估和改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本送检及报告流程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3.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说明:
5.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6.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7.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8.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10.临床诊断:
11.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2.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13.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14.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15.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16.病原学诊断:
17.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8.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19.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20.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切口感染病例
对照左侧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疑似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必须取2份标本
分泌物培养+分泌物涂片
培养结果分泌物涂片
进一步明确
培养阴性培养阳性脓细胞多脂肪球较多
脓细胞少分析是否与使用可单纯诊断切口抗菌药物或采样排除采样污染裂开、脂肪液化标本不正确有关
结合临床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确定发生手术
部位切口感染
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4小时内上报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为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
3.病人出现切口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进行分泌物涂片镜检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者
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4.疑似切口感染病例,必须送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而且培养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
5.开放病灶和脓肿标本采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杂菌,用无菌拭子先蘸取少许
6.生理盐水,然后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份标本(一份培养一份革兰染色涂片)
7.置无菌容器中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