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02
03
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 更换敷料,避免污染和感 染。
并发症预防
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切口感染 、裂开、出血等并发症。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合理 使用镇痛药物,提高患者 舒适度。
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
营养评估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 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计划 。
蛋白质补充
避免不必要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 指征,避免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
根据手术部位和可能的致病菌种 类,选择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
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 疗程,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耐药
菌的产生。
05
患者术后管理与随访评估
切口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措施
01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提高患 者自我防护意识。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皮肤清洁
术前应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彻底 清洁,去除污垢、油脂和细菌, 降低感染风险。
毛发处理
根据手术需要,对手术区域毛发 进行适当处理,如剃除或修剪, 以减少细菌滋生。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选用 预防性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风险。
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减少耐 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用药时机与剂量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选择合 适的用药时机和剂量,确保药物发挥 最佳预防效果。
02
手术室环境与设备要求
手术室空气净化与消毒
空气净化
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手术室 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 行过滤,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目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切 口或手术部位,包括切口部位深 部组织的感染。
案例一: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关键
详细描述
心脏外科手术通常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因为手术部位血管密集且血液循环丰富 。预防措施包括对手术室、手术器械和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 前评估和抗菌治疗,以及术后定期检查和及时处理感染症状。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 要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 痛苦和经济负担。
维护医疗质量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02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 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是否存在 感染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计
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
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环境无菌。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 行换药,以保持伤口清洁 。
观察感染征象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 红肿、疼痛、渗出等感染 征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抗生素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出现 感染的患者,给予适当的 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
03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医院感染暴发案例
整理课件
2
2、2005年12月,安徽省宿州市某医院10例 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其中9名患者单 侧眼球被摘除。
主要原因:手术器械未清洗干净,手术包灭 菌时间、温度、压力不够,有湿包;人工晶体未 经注册,包装袋有破口;不能做到一人一用一灭 菌;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整理课件
3
整理课件
4
3、1998年4月至5月,深圳市某妇儿医院,手 术切口分枝杆菌感染暴发,共计手术292例,发生 感染166例,切口感染率为56.85%。
2005年6月法院对医院的3名责任人依法判刑, 赔偿总额3000多万元。
整理课件
38
医院感染控制
重要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 VAP、UTI、CR-BSI、SSI - 制定和执行感染控制的SOP
有 形
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
+
——减少耐药菌产生
无
-优化抗感染治疗
形
——减少耐药菌的传播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整理课件
主要原因:湿化瓶和雾化器数量少。
整理课件
29
五、注射
20、1996年,常德市基层卫生院46名病人 出现臀部注射部位感染症状。
主要原因:使用了一批劣质一次性注射器。
整理课件
30
21、 2010年4月,河北省保定市某私 人诊所44例患者因肌肉注射导致注射部位 分枝杆菌感染。
整理课件
31
22、 2011年12月1日安徽、河南两地已致 180人感染丙肝。感染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
主要原因:产妇将病毒携带入院,感染同居 一室的其他产妇和新生儿,造成暴发。有人上班 时间织毛衣,多个婴儿共用同一奶瓶喂奶。
整理课件
18
整理课件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常见问题之一。
手术后切口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费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预防十分重要。
一、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在手术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工作。
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不洁净,手术用具不完整等情况,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二、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诸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慢性疾病史、手术前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等,都会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
医务人员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三、院内环境因素院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情况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产生影响。
在手术室、病房、手术工具、麻醉器具等场所都需要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以保证手术后切口的无菌状态。
医院应当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以免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
四、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产生重要影响。
术前、术中及术后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但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使用过多、过猛的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甚至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五、术后伤口管理手术后伤口的管理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当定期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处理。
患者自身也要做好术后伤口的保护工作,避免不当的伤口接触和破坏。
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中,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手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和操作质量,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制度,保证手术用具的完整和洁净。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定义及分类 (4)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5)3.1 医源性因素 (5)3.1.1 手术操作不当 (7)3.1.2 无菌操作不严格 (8)3.1.3 患者自身因素 (9)3.2 物理性因素 (10)3.2.1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 (11)3.2.2 手术环境污染 (12)3.3 生物性因素 (14)3.3.2 病毒感染 (16)3.3.3 寄生虫感染 (16)四、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18)4.1 加强术前准备 (19)4.1.1 严格筛查患者 (20)4.1.2 消毒与灭菌 (21)4.2 优化手术操作 (22)4.2.1 规范手术流程 (23)4.2.2 提高手术技能 (24)4.3 严密术后管理 (25)4.3.1 观察伤口情况 (27)4.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27)4.3.3 加强患者护理 (28)五、结论 (30)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31)一、内容综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患者康复时间,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分析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 背景介绍在医疗领域,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手术技巧、患者身体状况、术后护理等。
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无菌操作规范的普及,大多数手术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感染 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和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监控技术应用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手术室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提高感染防控效率。
02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加大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力度,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降低术
后感染发生率。
引流管堵塞
如发现引流管堵塞,可轻轻挤压引流管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无法 解决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感染监测与数据分
05
析应用
监测指标设置和数据采集方法
监测指标设置
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各类手术感染发病率、手术医生 感染发病率等。
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病历查阅、实验室检测等多种途径 进行数据采集。
器械台管理
检查器械台整洁度,无菌 器械和污染器械是否分开 放置,避免交叉感染。
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方法选择及效果评价
消毒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器械类型和材质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如高压蒸汽、化学浸泡等 。
灭菌效果监测
定期对消毒后的器械进行 生物学监测,确保灭菌效 果达标,防止医源性感染 。
器械使用管理
建立器械使用登记制度, 追踪器械使用情况,及时 发现问题并处理。
肠道准备
对于需要进行肠道手术的患者,术 前进行肠道准备,包括清洁灌肠等 措施,以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
手术室环境要求及管理制度
手术室环境要求
手术室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 良好,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确保
手术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手术器械管理
手术器械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清 洗、消毒、灭菌,确保手术器械
无菌。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普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许多不同的手术类型,如胃肠道手术、甲状腺手术、胆囊手术等。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和手术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术切口感染仍然是术后并发症之一。
手术切口感染会给肉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对于普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十分重要,以便预防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患者本身的因素是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状况、免疫功能等都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营养状况差,更容易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病人本身带菌情况也是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对于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及时发现患者的预防本身因素,对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外部环境污染是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手术室、手术用具、手术医生和护士的洁净程度都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特别是在手术中,手术室内的空气循环和洁净度尤为重要。
若手术室内空气中存在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容易导致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室和手术用具的清洁工作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手术操作规范和手术护理质量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手术前和手术中的洗手、消毒、隔离污染物等操作规范,以及手术切口的缝合和包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确保手术切口的干净和整洁,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术后抗感染预防措施也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术后使用抗生素、中成药、湿热敷等预防性抗感染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更应该重视术后抗感染预防措施,及时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和个人卫生管理也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患者术后应加强个人卫生管理,保持手术切口的干净和整洁,避免手术切口局部的感染。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为医院感染的第三大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原因,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院内的因素分析中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标签: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指手术期(或围手术期以后)发生的感染,是手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受多种因素影响。
手术切口感染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过程,增加患者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危因素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1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1.1切口等级分类目前公认的切口的等级来源于Berard标准,分为I类(清洁切口)即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现象;II类(清洁—污染切口)即切口有轻微感染,表现为轻微红肿,但没有出现肿胀和硬结;III类(污染切口)即切口感染明显,周围有明显的肿胀和硬结;IV类(淫秽—感染切口)即切口感染严重,有脓液形成,表面发亮,需要重新敞开引流。
1.2切口感染标准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⑥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⑦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1.3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各类切口的感染率是不一致的,Ⅱ、Ⅲ类切口是预防感染的重点。
II类切口为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属内源菌,多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和腹腔感染性渗液,占切口感染的绝大部分。
Ⅲ类切口感染属于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手术病人和病房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灭菌不合格的器械、物品及手术区皮肤的暂居菌。
浅谈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普 外 科 手 术 切 口感 染 是 外 科 手 术 后 最 常 见 的 感 染 之 近年来 ,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 、 频繁的侵入性 医疗操作、 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 间的传播 、 患者 自身 免疫功能低下 、 医疗环境的污染 , 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 明 显 的 上升 趋 势 , 为 医 院 感染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 中 结肠 及 成 其 阑尾穿孔手术 切 口感染 率较高 , 可达 到 2 %以上 , 了有 0 为 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 , 对我院 20 0 5年 6月—— 20 0 7年 8 手 术 切 口感 染 病 例 进 行 分析 。 月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资料分析 :我 院 20 . 0 5年 6月 … 2 0 0 7年 8月手术诊 治 的 2 0例 病 例 , 10例 , 10例 , 生 切 口感 染 1 1 男 1 女 0 发 1 例 , 口感染率 5 3 诊断标准参照《 切 . %, 2 医院感染学》 收载的 诊 断 标 准 ” 。 1 切 口分类 根据 医院感 染学规定 , 口分 为清洁 口( . 2 切 I
伤 口感 染 发 生率 的 。
22 切 口感染与抗生 素使用 : . 各类手术患者住 院期 间均使 用抗生素 , 其中二联用药患者感染率 7 2 , 用药 患 .6 % 三联 者感染率 1.4 % 。 1 5 23 切 口感染 与年龄 : 1 . 1 例切 口感染患者中 , 年龄最小是 3 , 大8 岁 最 O岁 , 口感 染 与 患 者 年龄 关 系见 表 2 切 。
中 国 中 医药 咨 讯
・
21年5 00 月上 第 2 第 9 卷 期
Ma v 2 0 01 Vo. 1 2 No 9 .
7 ・ 6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
常见 的医院感染 ,据统计 数据显示 是外科手术最容易引发的症 体长期处于病理状态 ,增加切 口感染风险 。④手术时间长短也
状之一 。腹部手术感染 因素有 自身的特点 ,如切 口的类型、手术 是影 响切 口感 染 的重要 因素 ,本文 切 口感染组 手术时 间平均
时间长短 、年龄等 ,本 文结果显示 腹部手术 切 口感染 的相 关危 (127.78±19.05)min,高于无切 口感染 组的 (105.42±17.45)min
术后切 口感染是 临床工作的重要 内容[¨。本文选择我院 2007年 异。
1月一 2013年 6月 40例腹部手术患者 的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 资料采 用 t检验 ,计 数资料 检
导致患者切 口感染 的相关 因素 ,并探讨 了相应 的护理 预防措 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施 ,现 报 道 如 下 。
2 结 果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7年 1月一2013年 6月 40例腹 部手术合并切 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 14岁 一84岁 ,平
切 口感染组年龄 、体 质量指数 、手术 时间高于无切 口感染 组 ,血红蛋 白低于无切 口感染 组(P<O.05),是引 起切 口感 染 的 相关因素 ;2组切 口长度 无显著性上差异 ( 0.05),见表 1。切
腹部手术切 口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 防措施
刘海玲
(乡 宁县人 民医院 ,山西 乡宁 042100)
【摘 要】 目的 探讨 引起腹部手术切 12感染的因素及护 理 81岁 ,平均年龄 (52.43±13.04)岁 ,男 45例 ,女 35例 。患者所
预 防措施。方法 分析 40例切 口感染及 80例无切 口感染患者 接受的主要 为胃部手术 、剖腹探查手术 、阑尾 炎切 除手术 、肠道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摘要】术后切口感染是困扰医患双方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寻找易感因素、易感环节、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有效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它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10-021、原因分析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及周围环境中,当手术人员(主要是手)、病人皮肤、手术器械、敷料、用品消毒与灭菌不彻底时,就可将微生物传播到手术野内,从而使手术伤口发生沾染和感染。
可见,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与病人自身、环境、工作人员的无菌技术等有直接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1 病人自身因素,(1)知识层次、性格特征、卫生习惯、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比如卫生习惯差、过分焦虑等对疾病的预后都不利。
(2)过度肥胖、免疫力低下、糖尿病人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者、自身污染严重者。
1.2 环境因素1.2.1 通道及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明确,易致交叉感染。
1.2.2 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浮游菌总数达700cfu--1800cfu/m3时,感染率明显增高,若降至180cfu/m3以下时,则感染的危险性就大为降低。
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1)供应手术室空气的质量。
(2)手术室中的人数。
(3)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走动与说话。
(4)工作人员的服装与手术盖布的质地。
棉织品易产生纤维絮,与空气中的浮游菌,微粒形成气溶胶,增加感染机会。
(5)保洁及空气消毒不到位。
(6)手术间内温湿度不适宜,温度过高,工作人员体内代谢快易出汗,影响操作并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温度过低易发生低温功能障碍影响术后恢复。
1.3 工作人员的因素,据报道,来源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切口感染约占手术部位感染的35%,主要在于:1.3.1 医务人员重治疗、轻预防,对切口感染认识不足。
1.3.2 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匮乏,消毒隔离意识淡漠。
基层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建议
基层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建议发布时间:2023-03-15T09:19:54.76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5期作者:王全涛[导读] 目的:对患者切口感染引起原因分析,并且开展针对性建议,从而降低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王全涛阳谷县卫校医院山东聊城 252300摘要:目的:对患者切口感染引起原因分析,并且开展针对性建议,从而降低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术后切口感染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观察研究。
结果:对患者切口感染因素统计中发现,主要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疾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环境因素。
结论:对切口感染引起原因分析并且开展针对性建议能够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外科;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建议手术切口感染是患者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并且还会延长患者的身体康复时间,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保证急诊创伤患者治疗安全,需要对其容易引起感染原因分析,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寻找解决方法,同时将这些解决方法应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减少急诊创伤患者伤口感染,使其治疗效果提高。
1.资料与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术后切口感染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感染临床资料,获得患者引起感染高危因素。
对42例患者引起切口感染因素统计中,患者自身因素占比为35.71%,疾病因素占比为30.95%,医护人员因素占比为21.42%,环境因素占比为11.90%。
2.方法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为了保证收集资料过程中准确性,在收集资料前需要对收集资料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熟练的资料收集技术。
资料收集完成后,是对资料进行信息化技术处理,并且将资料储存在医院计算机中心,以便本次研究使用。
3.讨论3.1外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一、患者因素患者引起切口感染过程中,因为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切口感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层医院中为老年患者较多,这种群体由于年龄因素自身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差,在遭受细菌入侵后,身体无法免疫,因此会引起患者感染。
心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课件
1
再次缝合
2
术后护理
3
监测计划和报告制度
监测计划 报告制度
感染控制措施的评估和改进
评估
定期对感染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感染防控效果。
对医护人员的改进的领域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抗生素使用 患者教育
根据感染程度选择药物
01
考虑药物敏感性
02
药物治疗时机
03
伤口清洁和引流
伤口清洁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 去除坏死组织,以促进愈合。
引流
根据伤口情况,放置适当的引流 物,以引出伤口内的分泌物和脓
液,促进愈合。
伤口护理
在更换敷料时,注意保护伤口周 围的皮肤,避免刺激和摩擦,以
减少感染的风险。
手术治疗
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建议
医护人员
加强手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确保 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严格执行 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 险;加强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感 染征象。
VS
患者
术前做好个人卫生,减少细菌数量;术后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潮湿环境;避免 剧烈运动和劳累,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如 出现发热、疼痛等感染征象,及时就医。
重要性和挑战性
重要性 挑战性
定义和诊断标准
定义
心脏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进行心脏手术后的24小时、30天、1年等时间 点,在手术切口、胸腔内、心包内等部位出现的感染。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学证据进行诊断。其中,临床表现包括 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 应蛋白等;微生物学证据包括细菌培养阳性等。
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400016胡军手术感染将造成病人额外的痛苦,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生命。
现就可引起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1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1.1与患者有关的因素1.1.1年龄婴幼儿、老年人手术易感染。
1.1.2肥胖患者过度肥胖,体壁脂肪过多,使手术切口过大,或因肥胖切口暴露困难,增加了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另外,脂肪层较肌肉层血供减少,所以肥胖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性较高。
1.1.3感染灶或炎症反应患者本身存在感染灶,即使手术区离感染灶很远,术后伤口感染率要大于无感染灶者。
1.1.4疾病的影响糖尿病、恶性肿瘤、基础疾病严重体质差等。
1.1.5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的治疗化疗、放疗、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1.1.6术前皮肤准备传统的备皮方法易损伤皮肤,破坏皮肤屏障保护,增加了较深皮肤层细菌的定植。
1.1.7术前胃肠道准备特别是胃肠道手术,术前胃肠道准备不充分可致内容物溢出向周围播散,造成感染。
1.2与操作者有关的因素1.2.1意识无菌观念淡漠,不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原则,不遵守手术室管理制度,过分依赖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操作技巧从术前备皮、手术操作到术后换药的整个过程,操作者的技巧都会影响切口的愈合。
1.2.3手术持续时间时间越长,术后感染率越高。
1.3其它因素1.3.1术前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日越长,术后发生感染率越高。
1.3.2植人物体内有植人物的手术较普通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性高。
1.3.3环境因素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所在的环境空气、物表洁净度差,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能携带病源菌,直接进人切口或落在手术器械、敷料上而污染切口。
1.3.4术中用物术中用器械敷料等灭菌不彻底或过期、受潮,用物污染后未更换继续使用,一次性物品包装破损未及时发现,麻醉用物消毒灭菌不严等均可直接造成病人感染。
2切口感染的控制和预防2.1建立感染监控体系和制度2.1.1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即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染管理科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各级充分履行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 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最低条件是有细菌来源,有传 播细菌的载体以及细菌经切口进入机体的途径。至于 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则取决于细菌进入切口的数量、细 菌的致病力和患者的抵抗力。
• 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性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 污染切口的细菌数×细菌毒力/机体的抵抗力=感染
• 因此应鼓励患者在择期手术前戒烟并至少于 手术前4周开始戒烟。
• 6、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清洁手术不必预 防性使用抗生素,某些污染手术,如胃切除、
肠切除等,如果事先估计手术时间长,污染
可能性大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另外
一些较大的手术,如严重创伤、心脏手术等,
应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抗生素预防。文献报道, 在预防切口感染上,应在切皮前30min-2h使 用抗生素效果较好。
• 2、手术室器械、敷料的管理:手术室器械、 敷料应彻底清洁、不残留任何血迹、异物等,
并且经过高压灭菌后才能使用。每个手术包 内放置化学消毒指示卡,外有3M胶带,以保 证灭菌效果。定期对高压锅进行检修,每周
用芽胞细菌菌片监测其压力效能。对于不能 高压的器械及物品改用环氧乙烷灭菌消毒。
• 3、手术人员的准备: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 手术室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且消毒过的衣、 裤、戴好帽子(头发不外露)、口罩(遮住 口鼻)。穿手术室衣服、拖鞋不得外出,必 要时更换清洁的外衣、鞋后方可。手术人员 应的按照刷手规则严格刷手,刷手后手臂不 得培养出致病菌。参观手术的人员不得互窜 房间,手术室最好安装闭路电视教学。
• 2、切口部位:不同切口部位对细菌的抵抗力不 同,感染率也不相同。消化道、呼吸道等疾病手 术切口的感染率较高,而未与口咽相通的面颈部 切口感染率相对较低。
• 3、手术技巧:良好的手术技巧是预防切口感 染的关键,技术高明的医生,不仅能缩短手 术时间,而且能适度地处理组织、减少出血、 消灭死腔,降低感染几率。
• 1、术前准备:预防微生物污染切口,应开始于手术前。 • 2、患者皮肤准备:做好患者手术前的清洁和皮肤准备,对
于预防切口感染是很重要的。
• 据调查,术前不沐浴患者术后清洁切口感染率为2.3%,用肥 皂沐浴者为2.1%,用消毒药皂沐浴者为1.3%。
• 术前备皮的方法不同感染率亦不相同,剃毛比剪毛的感染率 要高,并且备皮时间距手术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 所以,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最好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于术前 1d洗澡、理发、剃须、剪指(趾)甲,更换清洁内衣。备皮 时检查皮肤有无炎性反应及破损,切忌剃破皮肤,剃毛后用 75%酒精或碘伏消毒手术区皮肤,并用无菌巾包裹,立即或 在较短的时间内施行手术。
•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建议术前肚脐要用松节油清洁。
• 3、胃肠道准备:对于消化道手术前,要 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尤其是对结肠手术至
手术后的护理
• 1、注意切口包扎:手术切口缝合后应敷以吸 附性很好的敷料,对头部、四肢切口可用绷 带加压包扎,以减少组织间隙渗液和消灭死 腔,敷料一经渗湿应立即更换,以杜绝细菌 穿透,并清除能繁殖细菌的渗液,避免皮肤 浸渍。固定和抬高患肢有利于减少淋巴流动 和细菌扩散。
• 2、注意对切口的观察:每次更换敷料时必须 仔细查看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任何可疑
• 5、其他:老年、肥胖、手术时间长、引流 部位选择不当、慢性病患者等都能使感染几 率增高。
•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一种取决于多
种因素的综合指数,包括四个危险因素:
①腹部手术,②2h以上的手术,③污秽 或感染的手术,④有3个以上出院诊断手 术。
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 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环于护 理活动的拿过程
手术室控制感染的对策
• 多数术后切口感染可朔源于手术时刻,而且 都与手术中发生的特定事物紧密相关。所以 感染菌源除来自患者外,更重要的是手术室 环境、器械敷料及手术人员的无菌技术。
• 1、手术室环境的控制:加强室内流通,手术室要 求建筑位置合适,结构布局合理,仪器设备现代化, 符合无菌原则。手术室应位于较高层,以保持空气 洁净;严格区别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 术间、污染手术间。手术间应配备高效能过虑器, 使其进入手术间的空气达到无菌无尘为目的。手术 间大小符合要求,温度、湿度适宜,地面用水磨石, 设下水道以便于刷洗。手术间门以自动开启为好, 以避免因开、关门引起气流使尘土飞扬,手术间每 天早、中、晚各用紫外线照射1h,每次做手术间空 气培养1次,细菌数不应超过规定标准。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分析 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
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 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对于个别 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 “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
系数。 • 由此可以看出造成切口感染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手术的
污染程度。另外,手术技巧、患者的免疫力、年龄、 营养状况、住院时间长短、手术时间长短以及切口部 件、切口局部有无坏死组织等都与发生感染的机率有 关。
• 1、患者健康状况:休克、营养不良、贫血、糖 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均能降低机体的抵抗 力,增加感染的机会。
感染伤口换下的敷料都应做细菌培养检查及 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 3、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换药要在清 洁的环境中进行,以避免空气中的细菌落入 切口。护理切口前后应按规定洗手、戴好口 罩、帽子、并用无菌技术检查和处理开放的 创面和引流物,在处理两个不同的切口之间, 要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 谢谢!
关重要。因为结肠内有大量的厌氧菌和大肠 杆菌等致病菌,所以在术前1d按医嘱给予口 服抗生素,可使结肠中的病菌显著减少,同 时术前1d给予流质饮食,术前晚和术日晨各 清洁灌肠1次,有助于防止术后感染。
• 4、血糖控制:手术刺激可使机体发生应 急产生应继续高血糖症,高血糖可刺激促炎 细胞因子释放,抑制免疫系统,因此增加机 体对细菌的易感性。
•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 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 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 旧性创伤伤口等。
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 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 合。
•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 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 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 脓。
•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 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 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 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 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 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 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 4、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 的住院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据有关统计, 住院1d清洁切口的感染率为1.2%,1周为 2.1%,2周为3.4%,3周以上为14.7%以上。 造成感染率与日俱增的原因是患者皮肤上和 体内存在的细菌与医院环境中和工作人员身 上携带的毒力较强的且具耐受性的细菌互相 交融有关。
• 4、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正确掌握无菌技术是预防 切口感染,保证患者安全渡过手术的关键。手术人 员穿戴无菌手术衣及手套后,应明确有菌、无菌界 限。背、肩以上及腰以下、手术台平面以下部位视 为有菌区,器械、手套、敷料等污染后应立即更换, 手术区皮肤按手术规定范围严格消毒,按无菌原则 铺巾,手术野皮肤粘贴手术薄膜。切开胃肠道、胆 道、呼吸道、生殖道前用纱垫保护周围组织,残端 需经消毒处置,吻合所用的器械,物品不得用于其 他部位的操作。缝合完毕重新洗手或换手套。切口 皮肤缝合前后或延长切口时均以酒精球消毒皮肤, 切皮刀不能用于切口内。
• 美国CDC推荐奖围手术期的血糖水平控制在 <10mmol/l,但应避免过于“严格”的血糖控 制而造成的低血糖。
• 5、吸烟:
• 大量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发 生的危险性增高。切口愈合延迟及切口裂开, 并且增加肺部感染的危险性,严重可能导致 术后死亡率升高。
• 戒烟时间每增减1周,对SSI及预防并发症发 生的降低效果增加19%,戒烟并至少于术前4 周的效果显著优于短时间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