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以下是《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荷塘月色》是古代文人宋之问创作的一篇散文。

宋之问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景为主。

2. 故事发生在一个夜晚,主人公路过一个荷塘,看到了荷塘中的月亮。

作者通过描写荷塘、荷花和月亮给读者带来一种优美的意境。

3. 《荷塘月色》通过具体描写荷塘的景色,生动再现了夏夜的宁静和美丽。

荷塘中的荷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娇艳,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感觉。

4.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荷塘的月色。

文章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所经历的美好。

5. 《荷塘月色》通过描写荷塘的月光和荷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荷塘和月光的对比,凸显了生活中的宁静和美好。

6. 《荷塘月色》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并不仅仅是一个夜晚的华丽瞬间,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感悟。

通过赞美荷塘的美丽,作者也抒发了对繁忙生活的反思和对自我内心的寻求。

7. 这篇散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倒装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和层次感。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以自然景物为主线的散文,通过描写荷塘的月色和荷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

这篇散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所经历的美好和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7课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7课课堂笔记

第27课《荷塘月色》课堂笔记一、课文背景1. 《荷塘月色》是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夏夜荷塘中感受到的一种宁静与美丽的意境。

2. 课文以夏夜荷塘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课文内容梳理1. 课文开篇作者描述了夏夜荷塘的美景,描绘了“皎洁如银”的月光和“一片荷叶”上的“露珠”的情景,展现了夜晚荷塘的宁静和祥和。

2. 课文中,作者通过对荷花、蛙声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夏夜荷塘的真实感,读者仿佛能听到蛙声的嘹亮和清脆。

3.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夏夜荷塘中的感受与体验,透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三、语文知识点梳理1. 描写景物的手法:课文中采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月色、荷叶、蛙声等细节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夏夜荷塘之中。

2. 修辞手法: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3. 课文的感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课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启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四、课文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理解。

2. 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能力。

五、课文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夜晚荷塘的氛围。

2. 精读:逐段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以及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4. 听写:进行课文的听写,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6.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六、课文教学反思1. 课文的内容生动形象,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高中语文必修课文之一。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男孩在荷塘里游泳时,遇到了一个美丽女孩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中的重要课文,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介绍荷塘月色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1. 文章梗概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在荷塘中游泳时的经历。

男孩游到了中央的荷花海中,听到了一个女声。

他想寻找这个声音的主人,但却找不到。

最终,在月色的指引下,他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

他深深地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但由于我们社会中流传的误解,他并没有与她深入交往,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2. 文章主题文章的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和失落感。

文章中男孩孤独地游泳,听到了一个女声,但却找不到主人。

当他终于发现了美丽女孩时,以我们社会中的偏见和误解使他无法与她展开正常的交往,也无法感受到他所期望的爱情和温暖,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文章通过塑造主角的形象和表达主角的情感,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孤独和失落感。

3.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部分主要是介绍了男孩在荷塘中游泳时听到一个女声的情境,中间部分则是讲述了男孩不断寻找女声主人的经过,结尾部分则是讲述了男孩最后找到了美丽女孩,但由于偏见和误解而失败的遭遇。

文章的结构是线性的,一个事件推进另一个事件,对话配合描写,情节清晰,条理分明。

4. 文章用词文章的用词非常简洁,但意蕴却深远。

例如,开头就用了“一叶小舟轻轻地滑在水面上”来形容主角孤独的情境;用“不禁呆住了”来形容主角听到女声的惊讶。

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但让读者感到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5. 文章句式文章的句式多样,既有简单句,也有复杂句,既有并列句,也有复合句。

在一些重要的情节中,作者使用了短句来强调事件的紧张和情感的高潮。

文章的语言形式丰富,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丰满、有味道。

6. 文章细节描写在全篇文章中,作者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将荷塘、荷花、月光等形象区分地非常清楚。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荷塘月色一、重点剖析1. 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此句是文章的文眼,统摄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极度苦闷、彷徨,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分析:“另一世界”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我”的心情开始由“淡淡的哀愁”向下文“淡淡的喜悦”过渡。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使作者暂时忘掉了现实中的忧愁,陶醉在荷香月色中,内心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喜悦”。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分析:作者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便猛地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又起。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分析:采莲的快乐只属于过去,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快乐,只能从记忆中追寻,暗示了作者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憧憬毕竟是梦,梦早晚都是要醒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醒过来面对的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小结:情感上,作者经历了“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的变化过程。

文中作者的情感交织在“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中。

3. 本文主要描绘了哪四幅画面?这四幅画面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每幅画面的特征如何?4. 第五段在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泻”“浮”“洗”“画”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通感知识补充

《荷塘月色》通感知识补充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 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 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 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 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 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 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 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 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 限声音俱来并发。 (刘鹗《明湖居听书》)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 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 ‘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 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 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 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 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 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 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通感
知识介绍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 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 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 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 趣,起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红杏枝头春意闹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 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 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 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 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 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 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不禁暗暗叫绝(刘鹗《明湖居听书》)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 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 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 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 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 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 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 险,愈险愈奇。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荷塘月色
一、文学常识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重要语段
背诵第四、五、六三段
三、写作素材
1948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抗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书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

毛泽东曾赞扬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由清代作家林语堂创作的散文。

主要描写了作者年少时在家
乡小镇的荷塘中度过的一次夏夜,以及对大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语文·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文章结构和体裁:《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记叙散文。

整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作者在家乡小镇的荷塘中度过的一次夏夜,第二部分是对大自然和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

2. 描写手法: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宁静,例如描写荷
塘中的莲叶、水草、蝌蚪等,以及月光在水面上的倒影。

3. 感悟与思考:作者从夜晚的荷塘景色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并对时间和生
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生命就像蛙声一样短暂而宝贵,人应该珍惜和享受每一
个时刻。

4. 大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中描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宁静,以及自然界
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认
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谦逊和平和。

5. 语言和修辞手法:文章以细腻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荷塘夜景的
美和宁静。

例如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6. 作家的个人情感:林语堂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并从中获得思考和感悟的作家。

他通过写荷塘夜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以上是《语文·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小班荷塘月色教案的知识点总结与巩固方法

幼儿园小班荷塘月色教案的知识点总结与巩固方法

幼儿园小班荷塘月色教案的知识点总结与巩固方法。

一、知识点总结
1、歌曲曲调和歌词
荷塘月色的曲调缓慢优美,旋律简单易学。

歌词讲述的是荷塘里的景色,形象生动,对于幼儿的视觉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音、调的认知
通过唱这首歌,幼儿可以认识到do、re、mi、fa等音符及其对应的音高和音程,锻炼听觉和声音感知能力。

3、合唱和自我表现
在教学中引导幼儿结对合唱、群体合唱,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自我表现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幼儿的音乐认知更加深入。

二、巩固方法
1、唱跟读
先由老师唱出一句歌词,幼儿跟读反复几遍,逐渐熟悉歌曲内容和曲调,加深记忆。

2、合唱训练
老师引导幼儿结合音乐朗读大声,然后逐渐引导幼儿结对合唱、分组合唱、群体合唱等等,让幼儿在集体中克服紧张和胆怯情绪,并发挥个人特长和表现能力。

3、音乐游戏
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荷塘月色,比如可以通过唱一句,幼儿接唱下一句的方式来让幼儿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

4、多媒体辅助
老师可以配合多媒体幻灯片,放映插图或小视频来展示荷塘月色的场景和形象,引导幼儿通过视觉方式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荷塘月色教案在小班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掌握并熟练应用荷塘月色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巩固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认知水平,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自我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在高一语文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由清代文学家茅盾创作,以其独特、细腻的描写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作者与作品、描写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茅盾。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他的作品通常关注人民的命运和社会变革的主题,而《荷塘月色》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接着,让我们来欣赏《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

茅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准确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景。

例如,在描写荷塘的时候,茅盾运用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用词精确而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荷叶沾着露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情景。

此外,茅盾在《荷塘月色》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

例如,月光在文章中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意象,象征着追求理想、追寻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而荷花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执着,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长茁壮。

除了描写手法,茅盾在《荷塘月色》中也通过人物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主人翁白毛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他对自然世界和人生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感悟。

白毛的形象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他追求真理和美好,同时对世俗的欲望与功名看得很淡。

通过白毛的角色,茅盾展示了自己对于人生追求的理念和态度。

进一步分析,《荷塘月色》可以被视为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

茅盾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他没有夸张或浪漫化艰苦的生活,而是真实地呈现了荷塘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同时,茅盾也通过对白毛的思考和表达,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结起来,茅盾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传达思想的现实主义散文作品。

他巧妙地运用描写手法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既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通过阅读和分析,《荷塘月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

高一荷塘月色知识点归纳荷塘月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由于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意境,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诵。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这首诗,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文将对《荷塘月色》所涉及的文学元素、艺术手法以及诗歌主题等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文学元素的运用《荷塘月色》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则徐,这首诗通过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文学元素,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明。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的荷花和月亮作为象征物,象征了美好与纯洁。

荷花代表着君子的高尚风度,而月亮则象征着人们内心中的美好愿望。

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描述荷塘月色的美妙与作者自身的平凡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之处,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部分:艺术手法的运用《荷塘月色》中还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首先是描写手法的运用。

诗中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例如,诗中描绘了荷叶上的露珠、月光的倒映以及蛙声等细节,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中景色的美妙。

其次是意象的运用。

诗中的荷塘、月色、蛙声等意象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诗歌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第三部分:诗歌主题的探讨《荷塘月色》的主题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高尚品质的讴歌,通过荷花的象征意义,诗人呼吁人们追求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诗歌的主题与当代社会仍然紧密相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繁华,忽略了心灵的美好。

《荷塘月色》通过诗歌的表现方式,提醒了我们重拾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丽。

结语: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的文学元素、艺术手法以及诗歌主题等内容。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简介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的短篇小说,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来到荷塘旁边的小路上,欣赏荷塘的美景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故事。

荷塘月色知识点
1. 叙事技巧
《荷塘月色》运用了描写、对话和心理描写等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生动而有趣。

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夏夜的宁静和美丽,同时通过对少年内心的描写,表达了他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2. 描述自然景观
故事中的荷塘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背景之一。

作者通过耐心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如荷叶上的露珠、蛙声、月亮的倒影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美感,也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3. 表现人物心理
故事的主人公少年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走进荷塘的世界,欣赏自然的美景。

他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美丽,并将自己融入其中。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使他感到宁静,也使他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思考。

4. 文化内涵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不仅仅是描写荷塘的美景,更是通过对少年与自然互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通过赏心悦目的自然描写,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课文重点句子分析
以下是《荷塘月色》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色》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色》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一、课文知识梳理(一)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正音字形煤屑( )霎时( )弥望( )蓊蓊郁郁( ) 羞涩( ) 酣眠( )踱着( ) 妖童媛女( ) 乍看( )敛裾(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ó( )学(四)分析文本1、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2、《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这8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1-3 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文眼)4-6 漫步荷塘“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月色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荷塘月色图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7-8 联想回到现实“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全文层次结构(游踪):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语文知识点】《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语文知识点】《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语文知识点】《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朱自清文学常识

荷塘月色朱自清文学常识

荷塘月色朱自清文学常识
《荷塘月色》创作地点理应不是北大池塘。

《荷塘月色》写于年7月,朱自清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年留学英国,荷塘月色中写到"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既然是“日日走过”,并且夜晚散步能走到,那么就不可能是是北大的池塘了。

1、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南方还在展开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出现分化。

仍然固守文化抨击阵地的知识分子深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悲凉,因而陷于迷茫迷茫之中。

这就是处于“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迷茫,就是苏醒的一代醒过来之后直面无际的黑暗而深表理想绝望无路可走的迷茫。

怀著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遇到的却是冰通常高傲的现实,苏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出使个性民主自由弯曲的条件,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

2、赏析
《荷塘月色》就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下的一篇散文,因总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就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下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直截了当地抒写了作者反感现实,渴求民主自由,想要超然现实而又无法的繁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遗留下了旧有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痛中停留行进的足迹。

倾注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倾注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钟爱之情。

荷塘月色朱自清知识点总结

荷塘月色朱自清知识点总结

荷塘月色朱自清知识点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

荷塘月色的主题可以总结为“自然之美、生命之灵、境界之远”,或者简单来说就是“自然、生命、心灵”。

文章通过对荷塘景色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进而引发对内心境界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心灵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

荷塘月色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引子、描写荷塘月色的主体部分和结尾。

在引子部分,作者对自己赏月的心情和环境做了简单的介绍,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用生动的笔触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在结尾部分,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的感悟,给读者留下了一种回味的余韵。

整篇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

荷塘月色的语言非常华丽,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而且作者还用了很多古典诗句和成语,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古朴。

这些优美的语言不仅使文章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性,也让读者产生了共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

比如“倒影如画,长短不一”、“荷叶甚大,自望而笑”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散文,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华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是一篇值得深入品味和研究的优秀作品。

《荷塘月色》中的相关知识

《荷塘月色》中的相关知识

《荷塘月色》中的相关知识1.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杂曲歌辞”)忆梅下西洲(水中陆地),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黄,双鬓雅(甚极)雏色(幼稚的面容)。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鸟名),风吹乌臼(一种落叶树)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绿玉制妇女头饰)。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安放)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大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用竹干做的遮栏物)头。

栏干十二曲(弯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 月夜是否有蝉声?有人曾认为蝉子是不叫的,朱自清也有所怀疑。

但又有人证实曾在校园夜晚听到了蝉鸣。

(详见《月夜是否有蝉声》)朱自清这篇散文是一九二七年写的,抗战前几年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先生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后来,朱自清就写信向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求教,但由于刘先生没有亲耳听过月夜的蝉声,所以在回信中没有给朱自清以明确的答复。

这样,朱自清打算在以后《背影》再版时,要删去月夜蝉声的句子。

其后,陈少白先生也曾公开发表文章说夜晚蝉子是不叫的。

然而,就在陈先生的文章发表后不久,朱自清“自己却已又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只是“没有记录时间和地点”。

所以,后来朱自清就没有删去《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夜蝉声的句子。

经历了这件事后,朱自清深感“观察之难”,他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蝉子不叫。

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

其实只是成见。

”我在广西岑溪中学工作多年,校园里树木成荫,每年都能听到蝉声,我也曾经上过《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但由于没有注意观察,晚上也就没有听见过蝉鸣。

我看了朱自清《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后,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九八一年五月六日(农历辛酉年四月初三)夜幕降临了大地,十九时四十五分至五十分我在广西岑溪中学校园里听到蝉鸣五分钟,二十时十六分至三十二分又听到蝉鸣十六分钟。

【语文知识点】《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和中心思想

【语文知识点】《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和中心思想

【语文知识点】《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和中心思想《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顺便说一下,没有月光的夜晚同样也会有蝉鸣的。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农历辛酉年六月二十四日)晚二十一时五十分,我在广西岑溪中学校园里就听到蝉鸣,直到二十三时十五分我就寝时蝉声还没有止息。这天晚上是雨后晴夜,星星较多,没有月光,气温25℃。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见古今月夜都是有蝉声的。
《荷塘月色》中的相关知识
1.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杂曲歌辞”)
忆梅下西洲(水中陆地),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黄,双鬓雅(甚极)雏色(幼稚的面容)。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鸟名),风吹乌臼(一种落叶树)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绿玉制妇女头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安放)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大雁)。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用竹干做的遮栏物)头。栏干十二曲(弯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 月夜是否有蝉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人曾认为蝉子是不叫的,朱自清也有所怀疑。但又有人证实曾在校园夜晚听到了蝉鸣。
(详见《月夜是否有蝉声》)
朱自清这篇散文是一九二七年写的,抗战前几年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先生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后来,朱自清就写信向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求教,但由于刘先生没有亲耳听过月夜的蝉声,所以在回信中没有给朱自清以明确的答复。这样,朱自清打算在以后《背影》再版时,要删去月夜蝉声的句子。其后,陈少白先生也曾公开发表文章说夜晚蝉子是不叫的。然而,就在陈先生的文章发表后不久,朱自清“自己却已又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只是“没有记录时间和地点”。所以,后来朱自清就没有删去《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夜蝉声的句子。
经历了这件事后,朱自清深感“观察之难”,他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
我在广西岑溪中学工作多年,校园里树木成荫,每年都能听到蝉声,我也曾经上过《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但由于没有注意观察,晚上也就没有听见过蝉鸣。我看了朱自清《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后,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九八一年五月六日(农历辛酉年四月初三)夜幕降临了大地,十九时四十五分至五十分我在广西岑溪中学校园里听到蝉鸣五分钟,二十时十六分至三十二分又听到蝉鸣十六分钟。这天是睛天,气温22℃,一弯新月挂在西边天空,月牙儿宛如浮在碧绿大海上的小舟,星星十分稀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