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通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1、通感的概念 通感:是把人的不同种类感觉(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 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即感觉的转移。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背景知识 2、学习要求 3、课文讲解 4、补充欣赏
《荷塘月色》背景
背景知识: 此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作者处于 苦闷彷徨中。当时他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 院。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散文通过对 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 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 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 射。
提问:此段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明确: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 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 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 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 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 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 修辞手法。
[板书]
通感:感觉的转移
相似点
(嗅觉)清香
渺茫的歌声(听觉)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思考分析 2、补充讲解
思考分析
要求:下面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思考,找出 《荷塘月色》第五段中使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 句子,并分析它是怎样进行感觉转移的。5分 钟时间,将请同学起来回答。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 ① 通感 2、点定义 ①通感:是把人的不同种类感觉(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 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即感觉的转移。 3、关键词:感觉/转移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荷塘月色》 2、延伸材料及检测材料:《荷塘月色》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知识点揭示:《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3、知识点强化:《荷塘月色》 4、知识点延伸及检测:《荷塘月色》 5、回归知识点 6、作业要求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导入
一提到“望梅止渴”,同学们会有哪些感官 感觉呢? (视觉、嗅觉、味觉),这几种感觉都集中 于梅子这一事物之中,突出了事物的基本特 征。这个成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感。 那么什么是通感呢?
《荷塘月色》
补充讲解: 在这里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旋律”、 “名曲”构成了通感。用“旋律”和“名曲” 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它 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学生板书]
通感: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 悠扬,温馨,和谐 (视觉) (听觉)
相似点
要求
请同学们饱含感情的朗读《荷塘月色》第五 自然段,在理解通感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 作者心中流露出的淡淡喜悦之情。
《荷塘月色》
要求:请同学们迅速地默读《荷塘月色》这 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然后找出其中典型的 通感句。
《荷塘月色》
讲解: 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 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大打着 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写出了荷香清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 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 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的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 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 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 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二、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小作文。
要求:用通感传达出自己的某一种情绪, 例如:后悔、失望、惊喜,写出独特的内心 体验。
五、课程安排
一节课(40分钟)
欣赏
江南曲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和田田。鱼戏莲叶间。鱼 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 莲叶北。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动静结 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 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 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 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 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 的风姿。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 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类似写法在初 中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有体现,如: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课件设计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设计者:向莉 院系:文学院2003级 汉教五班 学号:200310311253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教材 四、教学过程 五、课程安排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掌握通感的概念并能准确找出文中典型 的通感句。 2、能理解文章中通感的内涵,并学会运用通 感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1、通感的概念:感觉的转移。
2、文中的通感:
《荷塘月色》: 清香 光与影 渺茫的歌声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要求
请同学们在理解通感的思想内涵后,认真体会下面使用了通感手 法的句子。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此句前边将属于听觉范围的声响(歌声)与属于视觉范围的春 光、属于触觉范围的和暖互相沟通;后边则将属于视觉范围的舞 姿与属于触觉范围的凄冷互相沟通,形象地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歌 舞之盛。) 2、“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 成一天音响的浓云……” (此句将听觉对象的“音响”与具有视觉形象的“浓云”沟通, 更突出了音响的繁密和强烈。 )
作业要求
我们已经学习了通感的知识,那么请同学们完成下 面的作业。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 用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 般。 2、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 很轻柔。 3、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 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