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以及一些精彩字词的运用。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学生曾经学习过的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导入。
二、预习检查(课前十分钟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效果)三、初读课文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从标题“荷塘月色”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
在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中,“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
2、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课堂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1、文中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中,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2、这些语句是怎么能传递出美感的?明确:可能涉及的句子和手法有:A比喻句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拟人句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通感句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
荷塘月色 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教师姓名李倩单位名称富蕴县高级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11日学科语文年级/册高一年级(必修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难点名称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品味文章语言,是要通过情境和想象,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通感这一修辞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析通感艺术效果,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情境和想象,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中通感的艺术效果。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歌曲: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曲中这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第4段美景部分,学习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深入探究:(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月下的荷塘:(1)荷叶(2)荷花(3)荷香(4)荷波(5)荷韵(2)通感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里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②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联)觉。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
领略《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流动与景物变化 - 教案

领略《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流动与景物变化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作品创作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内心感受。
1.1.3文章以荷塘月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作者的情感。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1.2.2分析《荷塘月色》中情感与景物的交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2.3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流动和景物变化。
1.3教学方法1.3.1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分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1.3.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1.3.3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荷塘月色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知识点讲解2.1作品主题2.1.1《荷塘月色》主题为通过荷塘夜景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2主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谐生活的渴望。
2.1.3主题通过荷塘的宁静与月色的柔和展现出来,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2.2情感流动2.2.1作者的情感流动体现在对荷塘夜景的细腻描写中。
2.2.2情感从开篇的淡淡的忧愁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3情感流动与荷塘月色的变化相呼应,形成一种和谐之美。
2.3景物变化2.3.1作品中荷塘月色的景物变化丰富多样,包括荷叶、荷花、水面等。
2.3.2景物变化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作者情感的波动。
2.3.3景物变化与情感流动相互映衬,增强了作品的意境和感染力。
三、教学内容3.1文本细读3.1.1通过对《荷塘月色》的逐句分析,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
3.1.2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如“荷塘”、“月色”、“淡淡的忧愁”等。
3.1.3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情感,如荷塘的宁静与月色的柔和。
3.2情感体验3.2.1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的情感流动。
3.2.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受,增进对作品的理解。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明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
2.师:这些景色写的很美,我们如何欣赏这种美呢?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向我们介绍过如何审美。在这三段里,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了田田的叶子、薄薄的青雾、阴阴的树色,像烟雾、零星点缀的白花、淡淡的云、隐约的远山、缕缕清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一两点路灯光、脉脉的流水、稀疏的倩影、蝉声和蛙声
三、小结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素淡朦胧、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让人留连忘返。需要注意的是,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画面感十足,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品味。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四、课后作业
1.师:这是我们借朱光潜先生的直觉审美探究出来的荷塘月色在画面上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那这幅图景还有什么样的美呢?我们继续听听朱光潜先生怎么说。
⑥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唐代皇甫松《采莲子》)
⑦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宋代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审美特点:典雅清洁之美、诗意之美、画境之美。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第一章:荷塘月色的背景与主题解析1.1 简介作家与作品背景1.2 分析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1.3 解读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第二章:荷塘月色的感官体验2.1 视觉描写:荷叶、荷花、荷塘景色2.2 听觉描写:蛙声、流水声、风吹声2.3 触觉描写:微风、荷叶触感、水面波动第三章:荷塘月色的情感抒发3.1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3.2 探讨作品中情感与景色的相互映照3.3 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中的诗意与美感第四章:荷塘月色的艺术手法4.1 分析象征手法:荷塘、月色、情感的相互象征4.2 探讨比喻手法:如“月光如流水一般”4.3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与语言魅力第五章:荷塘月色的现实意义与应用5.1 分析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5.2 探讨荷塘月色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5.3 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美感与情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第六章:荷塘月色的意境营造6.1 分析作品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特点6.2 探讨意境在作品中的作用与意义6.3 引导学生体会荷塘月色中的静谧与优美第七章:荷塘月色与传统文化的关联7.1 介绍荷塘月色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7.2 分析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7.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第八章:荷塘月色的比较阅读8.1 选取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8.2 分析不同作家对荷塘月色的表现手法与情感抒发8.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第九章:荷塘月色的创意写作练习9.1 布置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写作任务9.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手法与技巧进行创作9.3 组织学生分享作品,互相评价与学习10.1 回顾整个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10.2 分析学生在写作中的优点与不足10.3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拓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视野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荷塘月色的主题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解读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时,需要重点关注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出的内心情感与思考。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荷塘月色——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思考:运用通感会带来什么表达效果?
通感可以使表达的语言更活泼、新奇,鲜明生动;使抒发的情感更易于和读者产生共鸣;增强了文采。
1、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2、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3、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4、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
5、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梅子〞的图片〕
问:提到“望梅止渴〞,同学们会有哪些感官感觉呢?
答:〔视觉、嗅觉、味觉〕
点拨:这几种感觉都集中于梅子这一事物之中,突出了事物的根本特征。这个成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明确概念:
二、什么是通感?通感就是把人的不同感官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一种修辞手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明确: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是对嗅觉描述,“渺茫的歌声细柔飘忽、婉转渺茫,来表现荷香假设有假设无、清幽淡雅,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明确:在这里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用“旋律〞和“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它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二、牛刀小试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掌握“荷塘月色”中通感 的修辞手法》

①目的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生疏的说得熟悉,把深奥的说得通俗。通感不具备这个特点,例如把“塘中的月色〞比喻成“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并没有比原来更具体、更熟悉、更通俗。
②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个人角度考虑,运用通感是为了表达作家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
课堂练习
〔难点稳固〕
分析以下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红杏枝头春意闹
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似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的手法。此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通感手法,用一个“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2、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难点教学方法
分析理解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反复、引用、借代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修辞手法——通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用的是通感,这句话中明明是看到的,结果就变成了闻到,所以是感觉之间的相通。
二、什么是通感呢?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甜味〞形容味道,但是这里却用于形容花的色彩和感觉,即通感。
3、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
“甘甜〞形容味道,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即通感。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你。
14-2《荷塘月色》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造荷月之境,写宁静之心——《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第4、5段中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通过诵读,领略荷塘与月色相融合的意境之美,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掌握比喻、通感、拟人等“造境写心”的技巧。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领略荷塘与月色相融合的意境之美,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掌握比喻、通感、拟人等景物描写的技巧;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荷与月的融合将会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怎样美妙的意境呢?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二)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1.作者为何要欣赏“荷塘月色”?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作者在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之时有没有摆脱内心的“不宁静”呢?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明确:摆脱了。
从第4、5段中写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可以看出朱自清已经从“颇不宁静”到去踱小路想要去“寻找宁静”,之后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得到了宁静”。
3.概括此时作者的心情:“淡淡的喜悦”。
(三)朗读文本,领略荷塘与月色相融合的意境之美,把握“造境写心”的方法1、第四第五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呢?明确: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
学习活动一:请在第4段中从修辞的角度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荷塘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明确:①叠词作用:将景物立体浮现,同时舒缓语气,富有音律美,轻声的语调与宁静的环境相照应②“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
③“袅娜的开着”“羞涩的打着朵儿”,拟人,前者体态柔美,后者是情态娇羞。
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
【分析“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特点】补充:“多个喻体一个本体的修辞叫“博喻”,它可以多方面表现事物的特征。
⑤“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了通感的修辞,此处将嗅觉转化为听觉,缕缕清香和渺茫歌声的相通之处在于断断续续,若有若无,获得双重美感。
(高三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案-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教案教学目的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颖贴切的比方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把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通过朗诵观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支配、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支配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解题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高校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那么点明白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与过“五四〞运动,憧憬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人和宽敞革命人民的奋起对抗,同时引起一局部正直的学问分子的不满和责怪。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士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对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孤独、苦闷、彷徨无路的心情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请同学听朗诵带,并留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闲逛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舒适迷人。
〔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四、释义:幽僻:幽深、偏僻。
蓊蓊郁郁:草木茂密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美丽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势。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通感手法描绘荷塘月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荷塘月色,培养学生用文字和绘画表达感受的能力;(2)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让学生掌握通感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中的和谐与美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荷塘月色的概念和特点(1)荷塘月色的定义;(2)荷塘月色的特点:宁静、优美、神秘、诗意。
2. 荷塘月色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1)荷塘月色的审美价值;(2)荷塘月色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绘画、诗歌、摄影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荷塘月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通感手法在荷塘月色描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通感手法描绘荷塘月色;(2)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荷塘月色的图片、诗歌、绘画等作品;(2)准备相关资料,了解荷塘月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生准备:(1)观察过荷塘月色,有初步的感受和体验;(2)准备绘画、写作等表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荷塘月色的美景;(2)提问:你们对荷塘月色有什么印象和感受?2. 讲解:(1)介绍荷塘月色的概念和特点;(2)分析荷塘月色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3. 实践:(1)引导学生运用通感手法描绘荷塘月色,可以采用绘画、写作等形式;(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4. 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强调通感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笔下的月下荷塘之境,品味文中精妙比喻、叠词、通感等语言描写。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之情。
3.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的月下荷塘之境,品味文中精妙比喻、叠词、通感等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荷塘月色》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先从“荷”与“月”这两个意象开始,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接下来再来看看关于月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荷与月这两个意象总体来讲都极具美感,所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关于荷与月的诗句!但是能将两者关联起来的诗句却并不多!那么当有一天,美丽的荷遇上了美丽的月,又会产生一种怎样的美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月下荷塘,去感受这份独特的美!二、听名家朗读(百度搜“荷塘月色阿杰”B站朗读视频)。
投放课文字词。
三、赏析四五段(听完朗读,对文章有整体了解了,文中哪两段在集中写月下荷塘及荷塘上的月色?)第四段:月下荷塘本段主要描写了月下荷塘中的哪些景物?读一遍,迅速找出本段所写对象!——荷叶、荷花探究:在月色辉映下,这荷叶、荷花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相关语句或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围绕所用手法或精彩词汇进行具体分析)。
荷叶(1、2大组)荷花(3、4大组)赏析荷叶:1.找出描写荷叶的语句和词语:2.通过以上语句和词语你感受到了荷叶怎样的特点?(板书:多而繁密、挺拔美丽、舒展圆润;)详见幻灯片3.为了展现荷叶的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技法?(手法:叠词、比喻、衬托)详见幻灯片赏析荷花:1.找出描写荷花的语句和词语:2.通过以上语句和词语你感受到了荷花怎样的特点?(板书:稀疏,柔美——袅娜本指女子体态柔美轻盈,可爱,洁净美丽,泛着幽香;)3.为了展现荷花的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技法?(手法:拟人、比喻(一组博喻,分别从不同角度设喻揭示月下荷花特点,让人产生美不胜收之感。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欣赏能力和绘画技巧;(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荷塘月色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2)运用绘画、摄影等手法,记录和表现荷塘月色的美好瞬间;(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欣赏荷塘月色过程中的感受和心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2)培养学生注重团队合作、互相学习的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荷塘月色的概念与特点(1)介绍荷塘月色的定义;(2)分析荷塘月色的特点;(3)引导学生了解荷塘月色与季节、天气、光线等因素的关系。
2. 第二课时:欣赏荷塘月色美景(1)组织学生前往荷塘,实地观察和体验荷塘月色;(2)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荷塘月色;(3)培养学生记录和表现荷塘月色美景的能力。
3. 第三课时:绘画技巧训练(1)教授绘画基本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等;(2)指导学生绘制荷塘月色作品;(3)组织学生互相评改,提出改进意见。
4. 第四课时:摄影技巧训练(1)介绍摄影基本技巧,如曝光、对焦等;(2)指导学生拍摄荷塘月色照片;(3)组织学生互相评改,提出改进意见。
5. 第五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1)引导学生总结在欣赏荷塘月色过程中的感受和心得;(2)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3)培养学生注重团队合作、互相学习的品质。
三、教学资源1. 实物资源:荷塘、荷叶、荷花、月亮等;2. 图文资源:荷塘月色图片、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3. 设备资源:画材、相机、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概念和特点的了解程度;2. 学生在实地观察和体验中的参与度;3. 学生绘画和摄影作品的质量;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的内容。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荷塘作为教学场所;2. 注重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荷塘月色,培养审美情趣;3. 在绘画和摄影技巧训练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一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领略自然美景,提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一文。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将文章中的美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亮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析文本(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对荷塘月色的感悟,讨论如何将美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拓展延伸(1)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自然美景图片,分享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6.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7.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美景的作文。
8. 课后辅导(1)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文学社团或阅读活动,提升文学素养。
体会《荷塘月色》中的意境与情感共鸣 - 教案

教案体会《荷塘月色》中的意境与情感共鸣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之一。
1.1.2作品创作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内心感受。
1.1.3文章通过描绘荷塘月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1.1.4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意蕴,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荷塘月色》中的意境美。
1.2.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1.2.3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反思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1.2.4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能力。
1.3教学方法1.3.1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分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1.3.2结合情境教学,创设荷塘月色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1.3.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1.3.4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背景2.1.1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2.1.2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2.1.3《荷塘月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1.4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文本分析2.2.1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2.2.2描述荷塘月色的细腻笔触和生动形象。
2.2.3作品的结构安排和情节发展。
2.2.4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2.3情感共鸣2.3.1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内心体验。
2.3.2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传递。
2.3.3学生如何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2.3.4情感共鸣对学生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3.1.1对《荷塘月色》进行全文阅读,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1.2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
3.1.3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1.4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反思。
3.2情境体验3.2.1创设荷塘月色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3.2.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共鸣。
14.2《荷塘月色》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教案【素养目标】1、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为人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千古名作。
请同学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诗人们写出了荷花的高洁、艳丽、忧愁,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现在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年随家人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曾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等处任教,同时从事写作,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诗》月刊,后加入湖畔诗社。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
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三、文体知识朱自清散文的风格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14.2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朗读本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理出文章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重点赏读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的新鲜贴切和移觉(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诵读文本第4段和第5段,把握字里行间的感情2.分析两幅图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能自己运用。
教学难点1.移觉(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味优美的散文语言;2.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细读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过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导入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即荷花,又称水芙蓉、水华、水芝,芙蕖。
名字很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经典散文《荷塘月色》,赏读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与月。
展示学习目标现在,大家大声的自由诵读本文,一遍即可。
二、基调大家读完了,那来告诉老师,有什么情感感受?哀愁,风急天高猿啸哀?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喜悦,漫卷诗书喜欲狂?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这正符合朱自清个人的“中和主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那回到课文中,你最先从哪一句初窥这“淡淡的哀愁与喜悦”。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放在篇首,揭示文章的主旨。
文眼。
一锤定音,奠定了感情基调。
三、线索当我们内心不宁静,心中不痛快,觉得束缚的时候,就得打破这沉闷。
那朱自清是如何打破这沉闷的呢?(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从家中走出来!路线怎样呢?家里小煤屑路荷塘家。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一个是实际的路线,一条是隐含的情感线索。
这就是我们文章的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板书)这两条路线之中,那部分是作者重点传达出来的?荷塘(得宁静)对应我们课文的那几段? 4/5/6我们这节课重点来赏读4、5两个自然段。
这两段各有所侧重!一段是荷塘,一段是月色。
《荷塘月色》通感

《荷塘月色》
要求:请同学们迅速地默读《荷塘月色》这 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然后找出其中典型的 通感句。
《荷塘月色》
讲解: 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 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大打着 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写出了荷香清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 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 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的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 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 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 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1、导入 2、知识点揭示:《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3、知识点强化:《荷塘月色》 4、知识点延伸及检测:《荷塘月色》 5、回归知识点 6、作业要求
导入
一提到“望梅止渴”,同学们会有哪些感官 感觉呢? (视觉、嗅觉、味觉),这几种感觉都集中 于梅子这一事物之中,突出了事物的基本特 征。这个成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感。 那么什么是通感呢?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1、通感的概念 通感:是把人的不同种类感觉(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 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即感觉的转移。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背景知识 2、学习要求 3、课文讲解 4、补充欣赏
《荷塘月色》背景
背景知识: 此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作者处于 苦闷彷徨中。当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 院。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散文通过对 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 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 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 射。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

荷塘月色通感教案第一篇:荷塘月色通感教案《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荷塘月色通感教案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荷塘月色通感教案例1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姓名
赵菊兰
单位名称
阿克苏市实验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13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1单元《荷塘月色》
难点名称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感又称移觉,是比较难懂的一种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2.引出通感的修辞手法。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用优美的图片展现荷塘之美。引出通感的修辞手法。
4.概念解释:什么是通感?
通感即移觉,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者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5.简单例子阐释概念:这孩子的嘴真甜(把听觉转化为味觉)
6.分析课本中几个典型的具有通感修辞的句子。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7.由易到难,分层练习。
①她笑得很甜。
视觉——味觉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③晨钟云外湿
听觉——触觉
小结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所以,希望同学们仔细揣摩具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
学生通常接触的修辞手法中1.通过概念解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2.通过分析对常见句子中通感的使用进而引出对课本中的几个具有通感修辞手法句子的分析。
3.通过由易到难的三个句子的练习,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解说《荷塘月色》的艺术地位及荷塘月色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