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大学的使命:公民科学与自由教育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一、大学的使命1、什么是大学的使命耶鲁大学,属于世界最顶尖大学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之后。
它成立于1701年,现有学生总数为11483人,其中大学生(耶鲁学院)5316人,研究生(文理研究生院) 2522人,专业学院学生(医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等11个学院;均在大学毕业后进入)3552人。
它的使命是什么呢?该校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
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
至今为止,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
随后耶鲁大学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
初看耶鲁大学的基本使命,似乎只是词语的堆砌,但是仔细品味,就能了解,假如使命只有“传授知识”,那么它就对美国近4000所大学与学院都适用;若加上“推进和丰富”,只有3%的大学能够胜任;再加上“文化”两字,就只剩1%;至于能够涉及“保护知识和文化”的,只怕不足3‰。
耶鲁大学所拥有世界最好的稀有图书馆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例如世界上有些孤本图书资料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
总之,大学的使命要有差别性、特殊性,如果一所大学的使命什么学校都能用,那它的表述就不很贴切了。
加州理工学院作为一个单一的学院,它在交叉学科的氛围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上富有创造性的成员。
这里虽然没提到大学文化,并不是说加州理工学院没有文化,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加州理工学院不叫大学,叫学院,规模很小,2005年全校教师和研究员共386名,大学生、研究生共2172名。
该校在建校时董事会就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他的规模”。
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
李猛简介与当前著作
李猛简介与当前著作展开全文入选理由:他才29岁,也只是个硕士,但在北大,他已是令学生崇拜的老师,在学界,无数的人对他寄予了厚望,他的未来值得我们等待。
我去北大采访的时候,李猛就在三角地的橱窗里朝我微笑着。
和他一起的,是20多位北大十佳教师候选人的简介。
在白发苍苍的先生和叱咤风云的中坚的行列里,你会怀疑他是否呆错了地方。
但学生在海报上写着:李猛--我们的同时代人,可不是?他还不到30岁!照片上,他从筒子楼小房间高高的书架围成的笼子里局促地探出身来,厚厚的镜片后面,是挡不住的自信和聪明劲儿。
眼界甚高的北大学生在海报上写下这样两句具冲击力的话:我们已经看见,我们还将等待。
已经看见了什么?海报上写着:论文《论抽象社会》《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拯救谁的历史》《单位:制度化组织内部机制》……;著作《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译著《福柯文集》(四卷本)、《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社会的构成》……这些只是他的著作和文章的标题。
重要的是这些标题后面,他以跨学科的宏远视角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获得了北大社会学系乃至法律系、政治系、哲学系等许多师生的称赞;他有关现当代社会理论的一些著译直接扣合了国际学术界的发展趋势,并且以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信实的译笔赢得了国内学界的充分重视。
作为一个年轻的理论研究者,李猛突破了狭隘意义上的学院思考者的默然,以他的躬身践行塑造了一种更为诚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海报上还写着:有空去听听他的课吧!他的课不仅有社会学系的学生,还有许许多多外系乃至外校的学生;他的课不仅有死板的社会理论,还有莫扎特、奇斯洛夫斯基和以梦为马的那位北大诗人;他们都一起参与这位纵横四海的老师构建他的理论阐述体系,让你觉得原本相距遥远的东西突然近在眼前,原本熟视无睹的东西突然充满意趣,而原本枯燥乏味的东西也因此灵动起来。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追求,李猛反复强调让大学成为古代意义上的城邦。
大学的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陈寅格:何为大学
大学的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陈寅
格:何为大学
大学的四个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
最核心的使命,在国际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更加强调高校对知识的发现、传播、保存功能,这是高校的命根子。
四年大学课程,变成了照本宣科、完成考试、给出成绩、把毕业证当作求职证明,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像签订了合同的甲方乙方,交完货,收完钱,一拍两散。
于是,老师不让人留恋,大学也不再美好。
陈寅恪讲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丢掉了,《美国精神的封闭》的作者艾伦·布鲁姆说的“保存人类理想的大学”也变质了,甚至连因空难而早逝的加拿大学者比尔·雷丁斯在《废墟中的大学》里所说“作为常识课堂的大学”都没有了。
一方面,大学的作用在传授知识。
这需要老师用心去讲,学生用心去听。
所以,我非常反感那些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在课堂上灌水的老师,他们是在虚耗学生的精力,而我也替那些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只为分数来上课的学生惋惜,他们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另一方面,大学的意义是保存理想。
这需要老师对教学敬业,把它当成一种神圣使命,并且表现出对知识传统的敬畏和对探索精神的尊重,要让学生看到,老师身上是有着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和独立品格,这才能让大学不再是“废墟”。
李猛丨“一生一次”:笛卡尔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新计划”
李猛丨“一生一次”:笛卡尔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新计划”作为现代形而上学“新计划”的肇始者,笛卡尔决定性地规定了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即将认识原理作为形而上学的焦点,这也进一步通向了后形而上学对知识可能性条件的社会-历史批判。
但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认识原理”背后,隐含了复杂的形而上学结构,无论是存在的新含义,主体构成世界的新方式,还是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世界的新关系,都是这一“新计划”迫切需要澄清的问题。
——李猛作者简介李猛,1971年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博士。
现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
著有《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三联书店,2015)。
“一生一次”笛卡尔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新计划”文丨李猛*原文发表于《哲学研究》2021年12期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一新形而上学还是科学的准备?多年前,我就已经注意到,我自幼接受为真的东西有很多是假的,而其后我在其上建立的东西也非常可疑,因此,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中树立某种牢固而持久的东西,一生中有一次,一定要彻底推翻一切,从基础重新开始。
(AT VII,p.17)《第一哲学沉思》的著名开篇,早已为人熟知。
一直以来,笛卡尔的这一表态被视为笛卡尔采用普遍怀疑方法、重建科学基础的标志,这是笛卡尔开启的现代哲学最重要的目标。
(cf.Popkin,pp.143-157;Curley;Paganini,p.229ff.)不过,对笛卡尔自然哲学进行过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加伯(Daniel Garber),依据笛卡尔的这段话断定,《第一哲学沉思》更多应被看作笛卡尔科学工作的某种“序曲”,本身“并非一个自主的哲学计划”。
这一观点实际上意味着,《第一哲学沉思》为新科学提供的与其说是形而上学基础,不如说是认识论基础。
(cf.Garber,2000,p.223)另一位专攻笛卡尔自然哲学的学者克拉克(Desmond Clarke)也认为,长期以来对《第一哲学沉思》的过度关注,掩盖了笛卡尔哲学的真正性质。
什么是大学的使命
结婚 . 或者根本不结婚7如果我{ k 'T去 , i2Al l  ̄ ] 最终就会导向关于人生 目的和价值 的追问。
曾 经 大 学 教 育 的 目的 被 认 为是 给 予 学 生 一 个 探 索 人 生 目的 和价 值 的机 会 .彼 时 他 们刚刚成年 尚未完全承担作 为成年人的责任。 在 世人 的记 忆 中 许 多 大 学 教 师 ,特 别
什 么是 大学 的使 厶 u p
18 7年 艾 伦 ・ 鲁 姆 出 版 了 畅销 书 《 向 封 闭 的 美 国精 神 》 。 此后 二 十 年 来 ,保 9 布 走 守 派 似 乎 把持 着对 大 学 的 批 评 权 ,并 充 当 着 通识 教 育的 卫 道 ± 。 而 当 教 授们 将 通识 教 育
克 龙 曼 以一 个 提 问开 篇 : “ 为什 么关 于 人 生 目 的 的这 一 问题 从 大 学 中需 要 深 思 熟
虑 的问题名单上消失了呢7”但在给出答案前 .他 解释 了这个问题 的重要 I 1。
不 是 所 有 人 都 必 然会 问 人 为 什 么 而 活 ,这 个 至 关 重 要 的 问题 看似 与平 常生 活 遥
的终 结 :为 何 我 们 的大 学 放 弃 了生 活 的 意义 》 (d ct ns Ed Euai ‘ n :W h u C lgs ad o y O r ol e n e U i rie ae GvnU nteMenn fLf) 重 申 了什 么 才是 大学 最 初 的 使命 。 nv s i H v i p o h ai o i e ts e g e
政治化 ,大学背离其提升思维的责任时 ,进步论者 和左派 自由主义者却在很 大程度上 袖
手 旁 观 。他 们 白鸣得 意 ,混 乱 无章 并 成 为 这一 切 的 共谋 。
大学的功用 一书简介
ISBN: 7-5392-1336-1 精装CNY3.65题名与责任者: 大学的功用(美)Clark Kerr著陈学飞等译出版发行项: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载体形态: 135页20cm丛编说明: 当代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Translated series in education eng 顾明远主编一般附注: 据1982年第三版翻译提要或文摘附注: 克尔1963年4月在哈佛大学戈德金讲座上的演说,主要阐述了美国现代大学的思想。
译自: The uses of the univesity Clark学科名称主题: 高等学校研究美国中图图书分类法类号: G649.712搜至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现代大学的历史源于十二世纪初的欧洲,在时代变迁、传统流变、思想进化和政府更迭的背景下,这一社会组织不但维持下来、发展壮大,而且在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使得大学有别于“目前为止所存在的任何机构”。
甚至认为,大学现在“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
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
”正因此,在大学的整个历史中,都有教育家在不断探讨大学的职能、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以至形成了“高等教育哲学”这一学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总校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Kerr)在哈佛大学举行的戈德金讲座上发表了一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关于美国现代大学的思想。
这些演讲同年结集出版,书名《大学的功用》(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克拉克·克尔认为,“两次最大的冲击筑成了美国现代大学体系,并使该体系独具特色。
这两次冲击都来源于大学外部,主要来自联邦政府。
这两次冲击都是为了适应国家需要。
”第一次冲击是土地拨赠运动。
美国初期的殖民地学院几乎都仿照牛津和剑桥的学院模式发展起来,按《一八二八年耶鲁教授会报告》的说法,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充学生的心智,培养具有高雅品味和基督教道德品质的人。
大学的理念与使命精编版
4、大学不是风标
“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 什么。大学应努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what the society needs),而不是它 的欲望(what the society wants) 。”
“他们可以表面上看起来很能满足时尚, 骨子里却是滞后的。他们在骨子里滞后 的同时,也能像报纸和政客那样对时髦 话题侃侃而谈。”
8、大学不能跟着“排名”转 一流大学不是排名排出来的
潘懋元
“如果学校没有自己的理念,只看 排名榜,然后跟着排名榜的指挥棒 转,为建立一流大学而建立一流大 学,那你永远建不成一流大学。”
(三)大学究竟是什么
大学是以传授高等知识、传递高品味文 化、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层次人才、 开发高新科技为核心内容的高投入、多 学科、综合性的教育机构。
佛兰克斯纳:“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 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北大之精神》:“本校屡经风潮,
至今犹能巍然独存.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一,本校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
第二,本校具有思想自由之精神。”
刘达:“如果有人问我,你最留恋清华的 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留恋 的是清华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追求真 理的精神,一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 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复旦大学:近期建成立足上海、国内一 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 综合性大学;用2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 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浙江大学:建成以“综合型、研究型、 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 平的世界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分 两阶段:到2020年左右,建成国际知名 大学;到2050年左右,在建校100周年时, 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关于《大学的使命》的读后感
关于《大学的使命》的读后感作者:刘洋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一、作者简介奥尔托加·加塞特(1883一1955)是20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从事过教师、作家、出版商兼编辑、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多种职业。
大学的使命》是他在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出版于1930年。
作者紧扣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痛快淋漓地剖析当时欧洲大学的弊端,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明确了大学的使命,回答了大学应该干什么。
二、主要观点1.大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和大学“懒散草率”的恶习奥尔托加认为,政府和大学好比机器,由于长期的使用甚至滥用,已经变得破损不堪,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由于当时是利维拉将军在西班牙的独裁统治刚刚结束,新民主出现的前景过于短暂。
任何敢说“改革”两个字的人,甚至那些只是旁敲侧击地指出改革是恰当的人,实际上就会被看作是疯子和亡命之徒。
当时的西班牙对于任何改革都采取反对的态度,因此这也从侧面助长了政府和大学懒散的恶习。
在大学里也存在这种懒散草率的气氛。
2.关于大学模仿的问题如果一味地照抄别国的教学模式,就会回避试图解决问题所做出的具有创造力的努力,无法认识到借用别国方法解决问题的真正本质,也无法认识到其缺陷。
其次,在效仿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迟滞现象。
每隔一代人的时间都发生变化,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形成一代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人们只有等待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以后才可以效仿。
3.文化教学必须是大学驾凌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加塞特站在时代的前沿,在透视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的教育包括下列三项职能: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
加塞特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文化育人”。
他认为,无论是科学方面还是政治方面的创造与进步都起源于某种普遍存在的文化信念或时代精神,而大学的任务就在于传播这种文化信念和时代精神。
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程 ,是素质 教育 的核 心 。素质教育 的实质 是 “ 以人 为本 ” “ 、 以学 生为 掘人 的创新潜 能 、 弘扬人 的主 体精神 、 促进人 的个 性和谐 发展 为宗 旨, 主体 、以教师 为主 导 ” ,以培养学 生基本 能力 为主 的教育 ,其 核心是 通 过对传 统 的扬 弃 , 探索和 构建 一种新 的教育 理论 与模式 , 并使之 丰
和 技 术 创 新 ,成 为振 兴 国家 的栋 梁 。
主 体的信 息加工 能力 、 一般 工作加 工 能力或操 作能力 以及熟 练掌握 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创新 教育 是对 教育本 质的新 认识 、 教育 功能上 的重 新定位 , 带 运用 创新技 法 的能力 。 创 新情感 和创新 人格 的培养 , 是 4 如远 大的理想 、 有 全面性 、 结构 性 的教育革 新和 教育发 展的价 值追 求 。 是运 用创 新 坚 强的信念 以及 创新激 情等 因素 。 它 理论 , 遵循 创新 活动规 律和 学生创 新素质 形成 的规律 ,以培养学 生创
标 的教育 。 新教育 是一种 主体 性教育 ,是一 种健全 人格教 育,是高 创
创 新教 育
创新 教 育是 根据 知识 经济 时代对 人 才 的新 要求 ,针对 传 统教 育 生具 有一定 的创新 知识 、 创新 思维 、 创新方 法 以及 创新 人格为主 要 目 和应 试教育 的弊 端而提 出来 的, 旨在 培养 具有创 新意 识、创 新能 力、 创新 精神 和创 新人 格 的 高素质 创新 型人 才 。它是 一项 复杂 的系 统 工 层 次 的素质教 育 。 创新 教育是 素质 教 育的一个 重要 组成部 分。 以发 它
中, 我们 还看 到 了高 校媚俗 的另一 面:当时北 大做 出 了其 历史 上最 严
《教育科学》2020年总目录
‘教育科学“2020年总目录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 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朱永新, 汪 敏(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探究董云川, 林苗羽(1.9)在线教学研究我国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理性思考邬大光, 沈忠华(2.1)网络教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赵婷婷, 田贵平(2.9)在线教学的系统准备与 平台化管理 胡建波, 赵军镜(2.17)双一流 高校在线教学的实施现状与思考陈武元, 曹荭蕾(2.24)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影响饶爱京, 万 昆(2.31)劳动教育专题研究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差异及协同对策宁本涛, 孙会平, 吴海萍(5.11)大概念视域下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李 刚, 吕立杰(5.19) 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徐 辉(5.27) 立德树人 专题研究公民主体性及其培育冯建军(6.1) 全球视野的德育理念:目标㊁内容㊁策略及启示何齐宗, 晏志伟(6.7)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伦理教育叶 飞(6.15)基础教育研究教科书内容分析的类型学研究王攀峰(1.15) 教学想象的审美阐释及提升策略姜 艳, 李如密(1.22)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孙会平, 宁本涛(1.29)随迁子女教育财政责任分担政策再造中的 秩序协商 胡耀宗, 马立超(2.39)小学全科型卓越教师的内涵㊁特征与培养路径黄友初, 马陆一首(2.47)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梁 超, 常若松(3.46)揭开学习的奥秘:焦点学生学习历程的观察与分析陈静静(3.52)新媒体信息质量对青少年公共意识影响的实证分析杨淑萍, 何明炳(4.22)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朱立明(4.29)教师教育研究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培养策略朱宁波, 秦丽楠(1.35)发达国家乡村教师研究的特点及启示徐 红, 董泽芳(1.43)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庄玉昆, 褚远辉(1.51)㊃49㊃职前教师教育中的 用电影教 周成海(2.64) 环境因素对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李宜娟, 张景焕(2.71)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徐继存(4.38) 优良道德与关键道德: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内容思考李 敏(4.44)教师道德学习的组织困境及其超越傅淳华, 杜时忠(4.51)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㊁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王后雄, 李 猛(6.40)乌托邦的想像与想像的乌托邦: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现实困境容中逵(6.47) 大学卓越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刘 刚, 丁三青(6.53)比较教育研究法国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及逻辑要义张梦琦, 刘宝存(1.58)德国 卓越大学 理念嬗变及对我国 双一流 建设的启示潘 黎, 邢 颖(1.66) 国内外一流教育学科科研价值取向比较研究朱雪莉, 宋永华, 伍 宸(1.73)美国教育软实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及启示肖凤翔, 张 荣(3.70)德国高校学生评教的演进与特点吴 薇, 袁东恒(3.76)一带一路 建设背景下中国 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动因与路径黄 尧, 邓文勇, 陈 伟(4.83) 政策工具视角下美国教师教育问责的策略及启示王丽佳(4.90)学前教育研究基于S T E AM 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变革策略李学书, 范国睿(1.82)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庭语言教育王 丹(1.91) 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变迁:轨迹㊁逻辑与趋势曲铁华, 王洪晶(3.85)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演变㊁特征及展望孙艺格, 曲建武(3.91)课程与教学研究非常规教学的风险与控制胡少明(2.53)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境遇与因应潘 威(2.59)现象学视域中的学科教学及课堂重建张 磊, 赵长林(5.57)我国儿童音乐感觉教育的实践缺失及域外借鉴陈 迁(5.64)普通师范专业融合教育通识课程的构建冯雅静, 王 雁(5.70)深度学习的发生学原理及实践路向罗生全, 杨 柳(6.21)居家学习:误区㊁反思及启示李德显, 苏若菊(6.28)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的价值㊁问题与对策张 艳, 赵忠伟(6.34) 职业教育研究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黄 蘋,陈时见(2.76) 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要求㊁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李梦卿, 邢 晓(2.82) 继承与超越: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取径乞 佳, 谷 峪(2.90)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笔谈)崔允漷, 余文森, 郭元祥,等(3.1)㊃59㊃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总结马陆亭, 刘承波, 张 伟,等(3.25)在特色发展中彰显农村学校文化和活力郝文武(3.34)教育学知识生产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后现代重构李子腾, 柳海民(3.40)新时代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杨艳茹, 肖立莉, 刘向军(5.35)教育研究中的单向度思维及其突破徐文彬, 魏同玉(5.41)中国杜威 儿童中心 百年研究的四个问题邹红军, 皮特㊃麦克莱伦(5.49)高等教育研究高校学生人身伤害风险管理:反思与重构郭 洁, 郭 宁(3.58)高校导学关系的协同共建 吴玥乐, 韩 霞(3.64) 学科分类视角下的高校科研投入绩效评价万寿义, 刘 飒(4.57)新工科教育治理:主体构成与框架建构刘 坤, 陈 通(4.63)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特质㊁责任及实践路径乌云特娜, 金童林(5.78)省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与创新高向辉, 宋 芳, 李 明(5.84)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内在逻辑与提升策略彭 放, 王诺斯(5.90) 教科书研究新中国教科书多样化探索之路及未来展望石 鸥, 张美静(4.1)教科书研究的文化逻辑 辛继湘(4.10) 先验的想象:教科书塑造国家形象的路径分析李 学(4.16)乡村教育研究跨境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使命㊁挑战和策略柳翔浩(4.70)后中师时代 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形成的内在机制李静美(4.76) 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研究指向生命完整发展的情感教育研究(笔谈)刘 慧, 刘次林,等(5.1)教育战略与政策研究俄美欧中亚跨境教育的战略构想及实施策略杜岩岩, 刘玉媚(6.61)结构二重性视角下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模式祁占勇, 李 阳(6.69)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运行的规范性审思王少媛(6.77)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量化分析姚佳胜, 方 媛(6.85)㊃69㊃。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1. 引言1.1 新时代大学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的使命还包括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新时代大学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一流的科研团队和学术领军人才。
新时代大学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新时代大学的使命不仅是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目标和信念。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新时代大学将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新时代大学的办学方向新时代大学的办学方向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研创新,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新时代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新时代大学注重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吸引海外优秀学生和教师,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大学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新时代大学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 正文2.1 新时代大学的历史背景新时代大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是一所小规模的地方性大学,主要以培养地方人才为主要任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新时代大学逐渐扩大规模,提升办学水平,成为当地一所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大学加大了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教育体系。
新时代大学还注重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建立紧密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大学紧跟时代潮流,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素质教育的五个维度和误区
心理素质, 社会文化素质。 三、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充分调动、 充分发展学生的先天积极因素, 以及后天的实践的能动性。 全面、 充分、 和谐地发展学生的自然素质 , 心理素质和社会 文化素质。 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当前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存 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和误解。 因此, 研究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的发展, 是非常实际和重要的。 一、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五个维度 根据人的素质的要素和结构层次的分类,以及教育人 的本能(发现人的价值 , 发现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个性) , 再 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素质的情况。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 结构, 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 1.思想品德素质。 2.文化素质。 3.身体素质。 理素质。 4.,i; 5.劳动素质。 这五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 但由于人的素质大多
大 a? o (,4 放货 '2 0
素质教 育 519085)
摘 要: 根据人的素质的要素和结构层次的分类, 以及 教育人的本能, 再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素质的情况, 当前中 小学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 思想品德素质、 文 化素质,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劳动素质。 并对 当前中小学的 素质教育中, 存在的误区和不正确的评价方法作出概述。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41
;:夫放货 料
以这五个维度为基点, 培养出适合各专长的高素质的学生。 这五个维度是并非孤立地存在, 是一个多侧面, 是一个多 层次的, 全面、 和谐的整体结构。它们是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 因此, 不能把学生的素质理解为文化 素质或其他四个维度任一个维度。这五个维度是以人的内能 形式存在的, 一般来说, 不具有外显的特点, 而是内隐的, 它是 人的品质才干形成及发挥作用的内 存渊源,可以 说人的素质 的高低是指人的潜在能动作用的量度。我们说人的素质的好 坏是指品行方面、 学习活动、 工作方面具有较大潜在能量 , 实 践活动是人的内能外化的桥梁。 这五个维度并非是固化的, 随 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亦很容易使教育者引起误解。 二、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五个维度的内容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必须要参照成材素质因素,确定素 质教育五个维度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方面, 必须具备有远大抱负的理想教育, 具有较强道德观念的道德素质教育, 具有过硬的政治想思觉悟 的政治素质教育, 具有一分为二评价历史的 历史素质的教育。 2.文化素质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知识素质教育, 和学科兴趣的兴趣特长素质教育 ,具有较强的能力的才能 素质教育, 具有特殊才能的创造性素质的教育。 即在文化知 识、 智力结构水平 、 特长结构方面的素质教育。 3.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健康体魂的生理素质教育, 体貌、
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涵及认知
术 转让 以及 其 他知 识共 享 和合 作 等 J 。
( ) 学 “ 三使命” 二 大 第 —— 社 区 服 务 多 元 化 。
2 世纪 9 年代, 0 0 英国政府极大鼓励大学及高等教育
( 三 潮 流 ) 。那 么 , 学 “ 三 使命 ” 第 j 大 第 的真 正 内 涵 是什 么 呢? 大 学 “ 三 使 命 ” 如 何 演 进 而 来 第 是 的呢 ?大 学 “ 三 使 命 ”的定 义 该 如 何 准 确 地 界 第 定 呢 ?对 于 第 三使 命 应 该采 用 怎 么样 的认 知 程 序
研究 ( 以注 重 职业 专 家 文 凭 和 应 用 研 究 为 特 征 ) ;
列德 ・ 内罗 ( leoSe o 对大学 及高等教育 索 A ̄ d oi ) r
机构 与社 会 的关 系概 念 称 之 为 大学 在 现 代 社会 变 迁 中活 动主 体 和 合 作 者 角 色 再 考 量 。 阿弗 列 德 ・ 索 内罗将 社 会角 色 划 归 为大 学 的“ 三使 命 ” 使 第 并 其成 为大 学 功能 的一 部分 , 将 大学 社会 角色 内容 他
概括得极为精 练 : 大学最初 使命 的“ 内在逻辑 ” 已
经 从 知识 的传 承 ( 育 ) 宽 到 还 包 括 知 识 的创 造 教 拓
典国家的未来福利托付给大学 ,着力 营造 国家研 “
究 和创新 环境 , 进 瑞 典 国家社 会 各 层 面 同 国际 、 促 国家 、 区等 多水 平 的互 动 , 帮 助 形 成 具 有 竞 争 地 以 力 的产 业集 群 和 富有 成 效 的创新 系统 ” 0 8年 , 。2 0
《大学》之道视阈下探究当代大学精神
马如 乔1 李 海 明2
( 1 齐鲁工业 大学 轻工学 部 ; 2 山东师 范大学 , 山东 济南 2 5 0 0 0 0 )
摘 要 : 《 大学》 是《 礼记》 中的 一篇 , 成 书于秦统 一全 国后 不久 , 是 我 国古代 高等教 育的 经典著作 。《 大学》 关于教 育领 域
国 内 高 校 的 建 设 和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一
之道 的三 纲领 并不是 并 列 的关 系 , 而是一 种依 次递 进 的关 系 “ 止于 至善 ” 在三 纲领 中起 到统 领性 的作用 , 其中“ 明 明
德” 是一 个 内圣 的过程 . 而“ 亲 民” 是一个外 王的过程 , 把三者 放在 一起就说 明 : 一个人 如果 要达 到道德 上 的最 高境 界 , 就 要不 断提升 自己的德 性 . 同时 也要 亲爱别 人 , 帮助别 人达 到 最高 的境界 。 由此 , 我们 可 以进一 步推理 , 如果 我们 的教 育
过 教育使学 生践行德 性 、 变 化气质 , 最终实 现人格 的完善 。 当今 中国大学仿效 欧美大学 的分科建制 . 对满 足入学条 件 的学生进 行 中等后 教育 现行 的大学教 育与古时候 的大学 教育 具有对 应性但 是缺 少等 同性 , 所谓对应性是指不论古今 . 大学在形式上都是 学生 在知识和年龄达到一定水平后而接受 的另一学 段的教育 . 所谓 非等 同性 是指古 今大 学在入 学的年
篇 的精髓 . 指 明了培养 合格 人才 的途 径 . 为历 朝历代 大学 教
育 的兴办提 供了参考
始终 贯穿并 践行这 一原则 ,那 么我们 的教育 最终可 以到 达
新时代中国大学的使命
新时代中国大学的使命
作者: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9年第11期
那是一个硝烟四起、群雄并立的时代。
2500多年前的齐国出现了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天下贤达人士近千人汇聚于此,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说在那里产生一次次思想的交鋒与碰撞。
部分文化学者认为,稷下学宫可谓“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大学”。
那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整个国家前景晦暗不明的时刻,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诞生了。
北洋大学参照哈佛、耶鲁大学进行课程、专业设置,并选送了部分优秀学生去海外留学,马寅初、刘瑞恒、钱永铭等一大批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才从北洋大学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等教育学府,大学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风雨飘摇的年代,大学成为一个国家的希望,从那里走出的一个个学子,为救国图存播撒下活力的种子。
百废待兴的年代,大学成为一个国家的助推器,一批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奉献智慧、挥洒热血。
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新时代,大学更成为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的大学生都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梦人”,他们将和全世界的人才同台竞技,一展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大学,应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我们认为,应该从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之中寻找答案。
(执笔/郭探微)。
大学——公民教育的重要基地
大学——公民教育的重要基地
李新月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13(000)0z1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合格的公民。
合格的公民不是自然生成的,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使年轻一代熟悉公民知识、掌握公民技能、形成公民的美德。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19世纪就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国家和人类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公民。
由于中小学还不足以培养合格的公民,而大学在这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通过的《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职责就是"培养非常合格的毕业生和能够满足人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负责任的公民。
【总页数】2页(P250-251)
【作者】李新月
【作者单位】总参炮兵训练基地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河北宣化075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学——公民教育的重要基地
2.学生社团——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实践阵地
3.加强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试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以"仁义"为重要内容
5.大学理应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兼论中国先进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十大主流意识
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十大主流意识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自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波罗尼亚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已经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成为世界潮流。
把握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意识,探索大学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质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总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性的东西,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的主流意识。
第一个主流意识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
这是大学区别于任何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本质特征。
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却把大学和大学区别开了,不同的大学在于培养不同特色的人。
我们今天需要培养的人就是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力的人。
一个好的大学总是给它的学生们提供最高的成才率,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成才率。
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
因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主流意识。
第二个主流意识是,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永远的中心。
教学和科研对大学而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在大学发展最初的700多年间,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养人,是以教学为主。
当大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洪堡精神在大学确立后,人们把科研作为大学的第二使命,教学与科研成了大学的两个基础。
上世纪3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的使命,在教学和科研之外又增加了社会服务,使大学和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学成为社会的发动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
进入21世纪之后,整个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和发生战争的主要根源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9·11”事件的发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使命——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大学这一平台上进行融合。
这是高等教育的第四大使命。
只有实现了这个使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才会大幅度提高,大学的世界性才能得到认可。
大学素质教育的“三位一体”
大学素质教育的“三位一体”
李浩;曹明明;李剑利;周超;倪小勇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改革与实践。
西北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依托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积淀与学科优势,将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统一起来,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致三足立鼎的效果,为塑造知行合一、灵肉统一的高水平高素质大学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李浩;曹明明;李剑利;周超;倪小勇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索建立三位一体良性的民主互动机制——以执政党、国家与公民社会三位一体
2.哲学智慧和批判性思维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美国名牌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
3.纵横捭阖: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拜读田建国同志所著《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有感
4.三位一体领发展蓝海铸舰保平安——记东疆海事局\"三位一体\"立体巡航模式
5.RSA框架下"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及启示——基于2016-2019年浙江省52所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简章的文本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猛:大学改革与学术传统
李猛:大学改革与学术传统龙宫【摘要】大学改革大概是所有改革中最为困难的一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大学改革本身涉及了某种内在的困境,而任何大学改革如果不能充分认识这一困境,找到相应的出路,就难以达到预想的目标。
教育之所以可能,在于传统的存在,而教育总是通过“温故知新”来传承和更新这一传统。
如果传统没有任何价值,教育也就毫无意义了。
然而,大学改革总是会面临改造教育赖以进行的“传统”的艰巨任务。
对“学术传统”的强调当然不意味着任何大学改革都没有成功的可能,但这确实意味着任何对已有的学术传统缺乏尊重和反思的大学改革都很难成功,而那些毫不珍惜已有的学术积累,抱着一种反传统心态进行的改革,却是注定要失败的。
如果一次大学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只想将前人的学术建设推倒重来,毫不考虑如何耐心整理已有的学术积累,继承其中的优良传统,那么这样的大学改革势必破坏多于建设,一时虽然声势浩大,长远看来却毫无成效。
没有传统的大学改革,也不会留下任何传统。
这样来“推动”改革,只会使中国大学越改越缺乏活力,反倒形成了对这种破坏性改革的路径依赖,逐渐走向教育与学术的毁灭之路。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4(000)001【总页数】1页(P23)【关键词】中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学术精神【作者】龙宫【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1大学改革大概是所有改革中最为困难的一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大学改革本身涉及了某种内在的困境,而任何大学改革如果不能充分认识这一困境,找到相应的出路,就难以达到预想的目标。
教育之所以可能,在于传统的存在,而教育总是通过“温故知新”来传承和更新这一传统。
如果传统没有任何价值,教育也就毫无意义了。
然而,大学改革总是会面临改造教育赖以进行的“传统”的艰巨任务。
对“学术传统”的强调当然不意味着任何大学改革都没有成功的可能,但这确实意味着任何对已有的学术传统缺乏尊重和反思的大学改革都很难成功,而那些毫不珍惜已有的学术积累,抱着一种反传统心态进行的改革,却是注定要失败的。
立足课程,推进学校公民教育——创建“新小先生制”课堂的历程
立足课程,推进学校公民教育 ——创建“新小先生制”课堂的历程发布时间:2022-07-07T10:28:46.834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2月总第407期作者:李明尚[导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教育的根本所在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今天,“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当代教育的载体——课堂,却在这个大环境下仍没有很好落实这些思想。
李明尚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玉泉实验中学276808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教育的根本所在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今天,“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当代教育的载体——课堂,却在这个大环境下仍没有很好落实这些思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教、让学生管、让学生当老师做教育、我的课堂我做主等倡议,我们都不陌生。
但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老师们仍然舍不得放手。
生怕学生错过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生怕学生写不规范、说不流畅浪费了时间。
我讲你听,细致讲解,整齐板书,流利表达。
看似是“负责任”的课堂、却让学生成为了观众。
面对“是不是?对不对? ”还要应付一句“是、对。
” 这样毫无意义的课堂,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不会。
审视我们的课堂、审视我们的教育,改变我们的思想、态度和方法,构建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玉泉实验中学给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小先生制”和“新小先生制”的课堂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的使命:公民科学与自由教育李猛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一项伟大发明,早期的大学与今天的大学相距甚远。
那时的大学并没有属于自身的各种设施,没有校园、没有自己的教学大楼、没有操场、没有实验室、没有图书馆。
当教师们上课时,也许会在自己的家里,也许会在租来的房子里。
甚至那时的大学,也不象今天这样以教师和行政官僚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组成的行业公会(universitas)每年与教师签约,因为在学生眼中,这些教师往往容易变成教会或城市贵族的走卒,出卖“大学”的独立与自主。
然而,这些没有寄身之所的“流动”大学,却把大学寄放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那就是那时的大学探索和捍卫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精神”,大学的使命。
为了坚持这种精神,大学宁愿牺牲它的“安定”,牺牲它的物质形式。
这一点恐怕是今天的大学所不及的。
何谓大学?大学就是致力于“追求最高形式的学识”。
那么什么是最高形式的学识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最高形式的人类活动。
正是这种形式的人类活动,才使人得以成为人,甚至人得以触及人的界限,迈向超越的方向。
这种最高形式的人类活动,就是政治和哲学。
这样,我们就会毫不奇怪地发现,在中世纪两所最伟大的大学中,波隆那大学以其法学著称一时,而巴黎大学则以其神学名垂后世。
前者推动了罗马法复兴运动,并进而为整个欧陆国家的法律体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后者则贡献了中世纪最辉煌的“教堂”:圣托马斯的神哲学。
波隆那大学法学系的兴起,是为了解决当时教会法与民法在司法权限方面日益广泛的争端。
因此,从一开始,法学就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涉及了中世纪神权政治的焦点:精神权力与世俗权力的冲突,自由人与公民的冲突。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法学家始终是重要的政治家。
政治之所以是最高形式的人类活动,正因为它面对了人所面对的这一终极的张力,上帝与凯撒,圣言与人义。
法律则始终是在这种张力下权衡正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技艺,法学则成了与政治这种最高形式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最高形式的学识。
基督教的独特性,在于启示与理性、信仰与思辨、伦理与教义的深刻张力与微妙关联。
而圣托马斯的“圣教义学”以至精至微的方式体现了这一点。
当耶路撒冷与雅典在“罗马”遭遇,当奥古斯汀面对亚里士多德、保罗面对柏拉图,约伯面对约翰,哲学这种希腊世界的“光”,融入了上帝之光中,化成了耶酥基督的肉身,更彻底地成为了践行在世上的道,成为每个人的伦理,成为爱与自由。
正是在这里,我们已经触及到了中世纪大学的“精神”所在。
无论是政治,还是哲学,大学乃在于培养具有德性而非甘于卑俗的人,追求真知而非听命于意见摆布的人,践行伦理而非恣意而为的人,能够面对世间那些根本的冲突,担负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的后果的人,而不是寻觅教条的避难所来推卸和逃避责任的人。
一句话,大学乃在于培养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自由人。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教育问题。
这一点,正象柏拉图在《政意篇》(Politeia,Republic)的同样做法一样,是今天的许多政治学者或是教育人士难以理解的事情。
然而,亚里士多德清楚地告诉我们,城邦的终极目的与人的终极目的是一样的。
尽管政治并不能穷尽人的视界,在公民与人之间,政治与哲学之间,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冲突。
然而《政意篇》中的苏格拉底反复教诲的是,作为现实政治安排的“政体”(politeia,regim e),与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的“政意”(politeia,regime)关系甚大。
用言说的“逻格式”(logos)建立的城邦,在地上是找不到的,但能够看见这种“天上的原型”的人,却能凭借他的所见,将这种城邦建在自己的身上(550b)。
政治与哲学的冲突,只能凭借伦理或信仰来正视。
所以,能否担负公民与人的张力,能否担负可能与现实、超越与审慎的张力,关键就在于你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
所以,亚里士多德才敏锐地指出,教育儿童时,当然要包括那些有用而又确属必需的课目。
但不能照单全收,要区分哪些适于自由人,哪些不适于自由人。
教育一定不能使人形成“卑陋”的习性。
任何影响一个自由人的身体或灵魂,使之降格,不再能担负善德的操修,都是在使人变得卑陋,是培养奴隶的心性。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平等的社会,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说法,似乎不那么容易令人接受了。
但如果我们的平等是将所有人降格为奴隶的平等,那么,这样的平等不过是最深的奴役,而不是自由。
真正的平等,真正能够和必须同等尊重的,是自由人和真正的公民。
而教育,就是使我们能够使平等的真义得以实现,使最好的政体成为可能的前提。
北京大学精神上的先驱洪堡和席勒曾经为这所大学规定了它的使命:大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形塑性格,造就伦理,培养或者说教化(bilden)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人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
在洪堡看来,“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而教育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育只应发展人的禀赋,而不必赋予人的天性以任何特定的公民特征…因此,公共教育应完全处于国家权限之外…”。
席勒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指出,只有确立了性格的独立自主,才能使对外在专制形式的屈从让位于真正的自由。
如果说洪堡让自由教育摆脱“公民”或国家的羁绊是为了摆脱普鲁士家长制国家的肆意干涉;如果说席勒将改革这种野蛮国家,获得政治自由的真正“启蒙”寄托在人的审美教育,而非公民教育上;那么现在,我们要再往前追溯一步,回到洪堡和席勒的导师卢梭那里,回到《爱弥尔》,回到人的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对立,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完全相反的路径来实现同样的目标:通过公民科学来进行自由教育,借助二者的张力来塑造真正的自由人。
中世纪大学的精神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走向了它的反面。
时至今日,大学的“梦想”(如果不是恶梦的话)已经不再是探究哲学的真知,或是探索政治的审慎与明智,而是传授刻板的教条和那些同样刻板的技艺,这些教条和技艺,因为丧失了探究(zetesis)的精神,不在是使人自由的道路,而是挟制奴仆的轭,不是培养公民的竞技场,而沦为“贩卖毕业的机关…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蔡元培)。
之所以如此,乃在于我们的大学背弃了亚里士多德劝告的自由教育,所以阿多(Pierre Hadot)才会说,正是大学的出现才使哲学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a way of life);或者象克尔凯戈尔所言,哲学中的怀疑,因为丧失与生活的关联,成为教条的怀疑;甚至象尼采指出的,哲学家只剩下了“图表脑袋”。
而基于同样的理由,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才会嘲讽地说,法学陷入了“神学与新闻报道之间,看起来无法给自己找到一个又坚固又客观的基础;要坚固就失去客观,要客观就无法那么坚固”。
哲学和法学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系科。
难道这样的大学,不正象霍布斯所讥嘲的,只不说是妖魔施展妖法的魔窟罢了;象布鲁姆(Allan Bloom)讽刺的那样,大学不再是激励人们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卓越;而是教育每个人固守自己的监牢,沉溺于封闭的心灵;或者象复旦(Ernest Fortin)所说,现代大学与其说叫自己为“整全”(University),不如索性称呼自己为“杂多”(multiversity)。
80年代时,中国的大学生自信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社会的立法者。
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们匆忙地寻找各种教条,来指导他人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作为一个学习者,他是为了成为更好的教导者;作为一个发言人,他是为了成为代言人;作为一个行动者,他首先和最终都是为了带动他人的行动。
一句话,大学作为社会的焦点,是因为大学希望成为社会的头脑和喉舌。
90年代,所谓“知识分子”的退却,社会科学和各种器物之学的兴起,“地方性知识”的范式取代了“变法”动力之下的“现代化理论”。
伴随“立法者”梦想的破灭,哲学和政治都变成不可理解,甚至毫无价值的东西。
逃避政治责任的,犬儒主义式的冷漠心态和拒绝思考政治,听命于亢奋情绪的各种新型的“急进”心态,交替出现,彼此助长,似乎倒成了大学中非此即彼的选择。
当教育本身日益变成可以凭借权力和金钱随意兑换的商品,大学在成为交易的焦点的同时,却也成了社会败坏(corruption)的焦点。
大学不再是能够批评和对抗社会不义的力量,倒成了这种不义具体的化身。
当我们的教师靠抄袭度日,以冷酷自矜,只为金钱或职称而奔波,我们的大学生不仅不再是“骄子”,反而希望以最快的速度逃离学校,结束这段“学徒”时期。
那么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这样的学生和教师,不是自由人和公民的“学徒”和“导师”,而是“奴隶”的“学徒”和“导师”了。
而今天,在2000年发生的一件也许注定将逃离历史宏大眼光的微小事件中,我们不再是救助者,而是自救者;不再有权替别人代言,而首先是为自己发言;不再逃避,而能面对自身的处境行动,兼具理性和改善现在的热情,二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所不可缺少的。
而这样的自由,这种首先从自身和现在开始的自救、言论和行动,不是逃避,也不再是引导,而是他人能够分享和受到激励的自由。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一个好的政体,首先是从那些能够看见,并能够践行的人的身上开始的。
而且早已有“福音”告知我们,“你们探寻(zeteite),就寻见”。
而我们的探寻,将首先自教育始,自自由人的教育始,在教育中来践行自由。
如果只是为了传授专门技艺和实证知识,我们何必需要大学,将大学分解成各种专科学校难道不是更合宜吗?如果只是为了研究这些技艺和知识,也许将这所大学变成一所公司,会更加名副其实,提高“效率”。
什么是大学的使命?作为一所现代大学,这些技艺和实证知识都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非常重要。
但这些专门技艺和实证知识本身,却并非大学的目的;相反,是大学的目的,给了这些技艺和知识以方向和目标。
亚里士多德早已告诉我们,任何技艺都仰赖一种“主导技艺”(architectonic art,《尼各马可伦理学》1094a,1141b),没有它,所有的技艺最终都是奴役。
哲学让我们能够思考这种技艺的可能与限界,政治让我们能够探索这种技艺成为现实所要求的审慎与权衡,而伦理则让我们培养践行这种技艺必需的德性和智慧。
因此,大学的使命,在于自由教育,而自由教育的要害在于结合哲学、政治和伦理的公民科学。
一门公民科学,在我们这个世纪,在这里,是大学真正精神所能够寄托的希望,是面对、思考和回应“现在”的关键,是行动在言论(logos)中的延伸,是连接“一种实践与另一种实践之间的接力棒”(Gilles Deleuze),也是大学带来的教育革命之所以是现代社会的第三次革命的真正意涵(Talcott Parsons)。
公民科学,是那些所谓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或是专业技术的“主导技艺”。
只有公民科学,才能使理性摆脱冷漠、热情避免亢奋,理论成为理论的生活,而最终,使大学成为真正独立和自主的“普遍”和“完整”(unive rsitas),使其中的学生成为这种精神的化身,成为自由人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