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12•【文号】•【施行日期】2021.08.12•【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8月12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坚持依法保护,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文化传统,它们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具有物理形态,而是以语言、音乐、戏曲、舞蹈、制作技艺等方式传承。
在人类文化的漫长历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广泛地保护与传承,它代表了人类的文化智慧与精神情感的积淀。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既关系到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也关系到未来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传承的过程也不只在于延续某种绝对的、已定义好的文化形态,还要回应时代的需求与变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意义,既在于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在于它们为未来提供了可能性。
1、历史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着人们的生产、交流、娱乐、信仰等方面的文化生活,更是人类历史因地制宜的文化创造。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保存这些创造的同时,也在加深对其历史脉络、社会背景和价值内涵的理解。
它不仅有利于保留人类文化多样性,也为今后的社会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参考。
2、为未来提供可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着历史与现实情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可以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方向与启示。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新的理解、新的应用、新的扩展与创新,从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追求持续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更在于它们的现代化、国际化转型。
同时,它们还可以与其他文化形态相互交融、互动,创造出融合与创新的文化新形态。
1、传承中的新理解传承是一种有温度的过程,要在不同传承主体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新理解,就是要找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发挥新作用的方式,实现对本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融合。
新理解既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的认识,还包括对文化传承和创新模式的反思。
2、现代化转型当代社会不断变化,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延续古老的文化形式,更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非遗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我们必须进行创新探索。
我们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
传统的非遗技艺往往依赖于口述和手工传承,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信息的丢失和传承的困难。
借助现代科技,我们可以通过录像、摄影和VR等技术手段将传统技艺进行数字化保存,使得非遗技艺得以更好地记录和传承。
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将非遗技艺推广和分享给更多的人,提高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我们需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使得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我们可以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点和创新,将其与非遗技艺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非遗形式和作品。
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数码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特色的剪纸作品;或者将传统的戏曲和流行音乐相融合,创作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戏剧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非遗技艺的当代性和魅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和传承非遗。
我们需要注重非遗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才。
我们应该在教育体制中加强对非遗的传承教育,注重非遗技艺的传授和培养。
可以设立专门的非遗学院、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对非遗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
还可以通过非遗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活动,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加强非遗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
非遗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开展和发展。
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可以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投入资源和资金,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支持和帮助。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定的民族、地区或团体特定创造性活动的产品和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口述传统和表演艺术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以确保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持续发展。
一、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对于传承民族的传统精神、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连结。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于:1. 保护历史记忆:非遗文化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传承可以使这些记忆得以保存和传达,帮助后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2. 传承文化精髓: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帮助后人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民族文化的本质。
3. 促进社会发展: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培养和发展相关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非遗文化传承的难题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并非易事。
以下是一些非遗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难题:1. 传承人口老龄化:非遗文化的传承往往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然而,许多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都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年轻一代缺乏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导致其传承面临危机。
2. 传承环境缺失: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特定的传承环境,包括传统的工作场所、工具和材料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些传承环境逐渐消失,使得传承困难加大。
3. 社会认可度不高:传统非遗技艺往往被视为陈旧和过时,缺乏现代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这使得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新兴的职业和文化形式,而忽视了非遗文化的传承。
三、非遗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相反,创新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非遗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传承形式:通过创新传承形式,如融入现代科技,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传文字、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知识技能等。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还对传承人进行了培训和支持。
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非遗得以更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新时代,传承非遗需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第一,强化非遗的社会意义。
传承非遗不能仅仅是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更要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将非遗与当代艺术结合,以新颖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吸引更多青年人去接受和学习。
比如,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活动,就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通过让设计师与传统工匠合作,将传统的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新颖的产品,极大地提高了非遗的知名度。
第二,注重非遗的数字化传播。
在当下数字化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可以将非遗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
各地非遗项目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下自己的传承过程,建立数字档案库,在互联网上发布,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此外,在社交媒体上宣传非遗文化,同样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展示非遗文化的鲜活魅力,吸引年轻人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并进一步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过程中。
第三,重视非遗的国际传播。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遗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外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让外国人更加了解和接受中国非遗文化。
如近年来,中国的传统艺术节目和非遗展览已经登录了伦敦、纽约等国际大城市,为国际社会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当前传承非遗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非遗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
我们应该强化非遗的社会意义,采取数字化传播和国际传播,并不断探索创新的保护方式和手段,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不能够被物质保存下来,但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内涵和独特风格的传统文化,包括各种民间艺术、技艺、节日、习俗、文化景观、传统手工艺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下面就来探究一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1.丰富了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技艺、节日、习俗、文化景观等,更是弥补了物质文化的不足,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加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2.传承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生动象征。
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底蕴,更好地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
3.体现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特征和审美风格。
它是历史、文化、人文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创造精神和文化创新成果的凝聚体。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和传承民族特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1.促进自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自我认同。
这是因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形成和提高,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民族。
2.提高文化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文化素质的提高过程。
通过学习、领悟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人们更好地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3.推动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传承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
这也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目的。
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正以独特的姿态崛起。
然而,这一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中国已经开始尝试着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模式。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框架完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
例如,200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并创新传承方式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深度挖掘和研究,创新传承方式。
例如,在舞蹈、音乐等领域,传统的技艺得到了创新与升级,融合了现代元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门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等,为人们深入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社会参与与国际交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中国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通过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推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传承和保护的国际化。
五、加强教育与培训,确保传承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传承,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
从各级教育机构到社会培训机构,都开设了相关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会中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传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关键词,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石。
传承意味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确保其生生不息。
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口述、书写、教育等方式进行。
其中,口述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通过口述,老一辈的人将自己的知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后代,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同时,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
通过书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记录下来,不仅能够保存下来,还能够传播给更多的人。
此外,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
通过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传承的目标。
然而,仅仅传承是不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创新。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是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
首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保存,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可以通过创意设计进行创新。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产品和艺术形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传承与创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的重要手段。
而创新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动力,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
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既能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又能够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参与。
申论范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申论范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申论范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承载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传统智慧。
然而,在日益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效的手段来使其活起来。
本文将从政府支持、社区参与以及创新活动等方面阐述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生机。
一、加强政府支持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具有引导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责任。
首先,政府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的规范性,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政府还应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和资金参与。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推动创意设计、旅游开发等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实现双赢。
二、促进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群众基础。
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重要载体,当地居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实践者。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需要激发社区居民的热情,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首先,可以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工队伍,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义工队伍可以承担宣传、教育、展示和传授非物质文化技艺等任务,同时提供相关培训,提高居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和能力。
其次,可以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例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览、讲座等,吸引民众参与并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关注。
此外,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内容,激发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发挥非遗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发挥非遗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非遗传承与社会功能的发挥一般来说,非遗传承对于社会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传递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以及促进社会和谐。
具体来说,非遗的传承有助于传统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以非遗技艺为基础的手工艺制品,可以成为当地特色文化产品,丰富市场供给,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非遗的传承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增加农民的收入。
非遗传承还可以传递文化内涵,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非遗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传统技艺和文化表现形式的价值,了解传统工艺的工艺流程、技艺特点等,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以及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非遗传承还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传承和发展非遗,可以增加民族自信心,提升国家文化自信心。
通过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传承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非遗传承可以传播人文关怀,传递人情热度,传承和弘扬社会正能量。
通过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非遗的传承如何发挥文化价值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民族、地区、社区的文化传统,是一种被环境、历史、文化、社会规范与价值所塑造的非物质价值。
非遗还承载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当代社会审美标准不同的,它包括了神秘与丰富的审美情感。
发挥非遗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保存和挖掘当代文化的丰厚内涵,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生机的继承,有利于非遗文化的现代性与动感的发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中早已成为重大的文化资源。
发扬非遗的文化价值,为各行各业的文化事业明晰了更宽广的道路和更高尚的境地。
今天,中国在大力倡导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非遗文化这项传统文化得到了回潮。
最主要的特色是,现代生活实践的需求与价值观念并没有它的过时。
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源远流长的许多文化价值,传播着生动的文化图景与生活风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对其的关注和保护。
2. 加强调查研究。
对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掌握其规模、现状、发展情况等信息,为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法律保护。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强非法侵犯和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的打击力度。
4. 引导社会参与。
推动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形式,形成社会共治的有效保障。
5. 加强传承培训。
通过传承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和特色。
6. 推动传承创新。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传承和发展中进行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实现传承和发展的有机统一。
7. 加强文件记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文件记录,包括传承人的基本情况、相关技艺的技术特征、传承情况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
8. 加强保护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9. 组织展览活动。
通过组织展览等形式,向公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加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10. 强化协调机制。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意识和工作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代表着某一群体或地区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习惯等。
传承非遗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更是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实现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并分析创新对非遗保护的积极意义。
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非遗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其符合时代需要。
传统的非遗项目需要与现代技术、设计等相结合,使其更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
例如,京剧作为一种传统表演形式,通过加入时尚服饰、舞美设计等,能够吸引更多现代观众,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也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和材料运用,开发出更具现代感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创新的教育与培训非遗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来实现。
传统的非遗技艺需要传师教徒、师傅传世,但单纯的口传心授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学习需求。
因此,创新的教育方式需引入现代教育手段,如数字化教学、互联网直播等,使传统技艺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
此外,还应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能力,使其在保持传统技艺特色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创新创造,推动非遗进一步发展。
三、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传承非遗不仅是继承传统文化,更是将其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
非遗项目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既可以传承非遗的技艺和传统文化,又能够开拓市场,创造经济效益。
如将传统刺绣应用于时装设计,将传统乐器与流行音乐相融合等等,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非遗,还能够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推动非遗走向市场,实现创新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社区与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非遗传承还需要与社区和公众进行互动和参与。
社区是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社区与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播和发展。
例如,开展非遗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让公众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增加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范文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范文____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一、引言____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宣传教育和传承传播工作,有效保护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下面,我将对____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总结。
二、法制建设____年,我们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我们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三、宣传教育____年,我们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我们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关注。
同时,我们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培训工作。
这些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传承传播____年,我们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工作。
通过组织传统技艺大师和优秀传承人的传习活动,我们激发了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们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新和转型,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我们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工作,打造了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和项目示范基地。
这些传承传播工作的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特色保护____年,我们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保护工作。
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措施,注重发掘和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在新时代中进行传承和创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进行,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传统文化的根植和传承。
一、加强非遗资源的调研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传承中却存在着丢失和遗忘的情况,很多宝贵的非遗项目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加强对非遗资源的调研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全面了解和调查,可以找出其中的精华和特色,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非遗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也可以为传承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更加注重非遗传承的创新在新时代中,非遗传承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传统的非遗项目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
可以通过对传统技艺进行更新改进,创造性地结合现代技术和理念,使非遗项目更加生动有趣,更加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在传承的过程中注重与时俱进,将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三、倡导非遗传承的多元化非遗传承不仅仅是单一的传统方式,也需要倡导多元化的传承方式。
可以通过各类活动和展览的形式来展示非遗项目,激发人们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热情。
在传承过程中可以注重培养传承者的一切技能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项目的内涵和精髓。
在这样的多元化传承方式下,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四、加强非遗传承的国际交流在新时代中,非遗传承也需要更加重视国际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将中国的非遗文化推向世界,并吸取各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和借鉴。
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来进行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国际交流可以拓展非遗传承的视野,开拓传承的空间,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非遗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
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记忆、情感和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非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与创新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非遗文化的传承,首先在于对其价值的深刻认识。
许多非遗项目,如传统戏曲、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或表演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以京剧为例,它那精美的脸谱、华丽的服饰、婉转的唱腔,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而剪纸艺术,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各种形态各异、寓意丰富的图案,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这些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然而,现实中非遗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薄,愿意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的人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由于缺乏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传承人的生活面临困难,导致传承工作难以持续。
此外,一些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师徒传承,传承范围有限,容易出现断代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培训机会和创作环境,帮助传承人解决生活和传承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传承积极性和传承能力。
同时,要创新传承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
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线上课程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欣赏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对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
非遗文化对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增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对于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社会参与与共享以及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三个方面阐述非遗文化对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
传承与发展是非遗文化对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的基础。
非遗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
社区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空间,既可以承载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可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
例如,某社区设置传统手工艺坊,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能,通过举办展览和培训活动,将非遗技艺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社会参与与共享是非遗文化对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的重要环节。
非遗的活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社区活动、社团组织以及志愿者团队等形式的参与,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观众与演员、参与者与观察者的界限。
社区居民通过共同参与非遗项目,充分体验文化魅力,增强归属感与内聚力。
例如,某社区开展了非遗技艺大师班,邀请居民参与并亲自制作非遗手工艺品,使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是非遗文化对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的推动力量。
传统非遗文化往往代表着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而社区作为交流平台,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
多元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使得非遗文化在社会融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社区举办了一个非遗文化艺术展览,吸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参展,通过展览的互动与交流,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同时也使非遗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推动了社会融合的进程。
总的来说,非遗文化对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能够为社区带来文化传统的魅力;社会参与与共享使居民能够深入了解、体验与享受非遗文化;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则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代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工艺、民间戏曲等。
这些非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象征之一。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心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非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念。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可以增强民众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心。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影响下,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因此通过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可以弥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文化的传承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内容。
民间传统工艺、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挖掘和开发这些非遗资源,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
再次,非遗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价值观念。
通过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可以在社会层面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可以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可以凝聚人心,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
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实现。
应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支持和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政策环境。
要加强非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广泛开展非遗文化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的挖掘和整理,建立非遗文化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
非遗进社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非遗进社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非遗进社区”成为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将非遗引入社区,让居民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的魅力,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一些非遗进社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一、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和参与非遗,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其中,非遗展览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通过在社区内举办展览,展示非遗项目的实物、图片、文字介绍等,让居民直观地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某社区举办的剪纸艺术展览中,展示了从传统剪纸到现代创新剪纸的各种作品,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看,不少居民还现场体验了剪纸的乐趣。
非遗讲座也是深受居民欢迎的活动形式。
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专家学者走进社区,为居民讲解非遗的相关知识和故事,让居民对非遗有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举办关于传统戏曲的讲座,介绍不同戏曲剧种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表演技巧,让居民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此外,非遗工作坊让居民能够亲自动手参与非遗的制作过程。
如组织居民学习传统刺绣、编织、陶艺等技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居民们亲手完成自己的作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社区与学校的合作社区与学校的合作是推动非遗进社区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群体。
通过将非遗引入学校课堂,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非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某社区与附近的小学合作,开设了非遗兴趣班,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到校授课,教授学生剪纸、面塑等技艺。
学校还将非遗与美术、音乐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同时,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非遗展示和宣传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向社区居民传播了非遗文化。
如何让非遗在社区中绽放光彩
如何让非遗在社区中绽放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非遗面临着传承困境。
让非遗在社区中绽放光彩,不仅能为社区增添文化底蕴,还能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加强社区居民对非遗的认知是关键。
社区可以通过举办非遗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居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
例如,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到社区进行现场展示和讲解,让居民亲眼目睹精美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亲耳聆听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在展览中,可以展示各种非遗项目的实物、图片和文字介绍,包括传统的剪纸、刺绣、木雕、陶瓷等。
通过这些直观的展示,居民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
社区可以制作有关非遗的短视频、纪录片等,在社区的电子显示屏、社交媒体平台上播放。
这些视频可以介绍非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传承人的故事等,吸引更多居民的关注。
此外,还可以开发与非遗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让居民随时随地都能了解非遗知识。
其次,培养社区居民对非遗的兴趣至关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居民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社区可以开设非遗兴趣班,邀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让居民有机会亲身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
比如,开设剪纸班、书法班、戏曲班等,让居民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乐趣。
为了激发居民的兴趣,还可以组织非遗竞赛活动。
比如,举办剪纸比赛、刺绣比赛、戏曲演唱比赛等,设置奖项,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这样不仅能提高居民的参与度,还能在社区中营造出浓厚的非遗传承氛围。
再者,建立社区非遗传承基地是一个有效的举措。
传承基地可以为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流和创作场所。
在这里,可以展示非遗作品,进行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非遗研究和创新活动。
社区可以与学校、企业等合作,共同建设传承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 部分和 重要 内容 。其 三是 “主要载 体 ”。 用 ,有利于整合社会意识 、协调利益关系 ,从
我们 的民族精神 、审美取 向、价值 判断是依存 而 有 效 维 护和 巩 固社 会 秩 序 。
于大量非遗项 目而存在 的 ,比如传 统戏 曲、传
第 四 ,对 于个 人 ,非 遗保 护 关系 到 提 升 人
91
社 会 治 理 【201 8年第5期(总第25期)
S O C IA L G OV E R NA N C E R EV IE W
贵精神 财富 。应系统地搭建非遗 宣展平台 ,使 动 ,将传统戏剧 的演 出作为重要活动 内容 ,精
社 会 公 众 有机 会 接触 非 遗 ,了 解 、认 识 和 学 习 选河北省最具代表性 的河北梆子 、评剧等 12个
非遗 ,从而汲取祖先的智慧 、提升个 人文化素 剧种进行演 出 ,惠及数十万人 ,社会反响十分
养 、丰富精神世界 、滋养心灵 。在非遗保护工 热 烈 。
作 实 践 中 ,始 终 强 调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则 就 是 以人
第 二 ,促进 乡村和 谐 。传统 村规 民约属
民为 中心 ,非遗保护工作人人参与 ,非遗保护 于 非遗范 畴。例如 ,贵州省黎平县 的规约习俗
家文化安全和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传承发展
第三 ,对于社会 ,非遗保 护关系到促进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 护 国家文化 安全和增强 会和谐 、形成 良好 的社会风 尚。国家层面上富
国家文化 软实力的重 要抓手 。传统文化是 中华 强 、民主 、文 明、和谐 的价值 目标 ,社会层面
民族安 身立命的根基 ,已成社会广泛共识 。而 上 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 的价值取 向,个体
联 系 民族 情 感 的 纽 带 和 维 护 国 家 统 一 的 基 础 ,
一 、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护 与社 会治 理 的关 系 加 强 非 遗 保 护 是 传 承 中华 文 脉 、建 设 中华 民 族 共 有 精 神 家 园和 增 强 中华 民族 文 化 认 同的 必 然
第一 ,对于 国家 ,非遗保护关系到维护 国 途 径 。
从2001年 昆曲入选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 “人 不 通 风 ,百里 不 同俗 ” “一 方 水 土 一 方 人 ”。在
类 口头和 非物质遗 产代表作 ”,到 2004年我 国 民众生活中孕育 、传承 、发展起来 的非物质文
加 入 《保 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 公约 》;从2006年 化遗产成为一个地域 、一个 民族鲜 明的文化 印
止 的 ,非 遗 是 活 态 的 。其 二 是 “重 要 内容 ”。 成 的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蕴含 的道德规范有
中华 传 统 文化 包 括 经史 子 集 、文 物 ,也 包 括 非 高度 契合性 。可 以说 ,非遗在促 进社会 和谐 、
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 身就是传 统文化 的重要 树立 良好社会风 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殊作
灼见
Deep Insight
传 承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助 力社 会治 理创 新
于增 强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的生命 力和影 响力 , 有 助 于 维 护 国家 文 化 安 全 ,有 助 于增 强 国家 文 化 软 实力 。
李 晓 松
第 二 ,对 于 民 族 ,非 遗 保 护 关 系 到 传 承 中华文脉 和增强 中华 民族 的文化认 同。“十里
国务院公布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记 ,为相 关群体提供认 同感和持续感 。我 国民
性项 目名 录 ,到2011年 《中华人 民共和 国非物 族 众多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56个 民族各 自丰
质文化遗产法 》颁布实施 ,再: ̄r ]2017年 中华优 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 ,在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成果人人共享 。非遗的持有者是社区 、群体或 (侗 族款约 )是 国家级 非遗代表性 项 目。“款 ”
个人 ,他们是非遗 的主人 ,享有并传承发展本 是 古代近代侗族社会特有 的民间 自治组织 ,分
族 群 的传 统 文 化 是 他 们 的文 化 权 利 。在 社 会 快 为 小 款 、大 款 和 特 大 款 。 款 组 织 为 了 规 范 成
统 节 目 、传 统 工 艺都 是 传统 文 化 的载体 。 因 民群众文化素养和保 障基本文化权益 。非遗凝
此 ,推动 非遗在 当代 生活 中的活态传承 ,有助 聚 着 先 辈 的智 慧 和 情 感 ,是 祖 先 留给 我 们 的 宝
李 晓松 ,文化 和旅 游部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司调 研 员 ,北 京师 范大 学 中 国社 会 管理 研究 院/社 会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
非遗是优 秀传 统文化在 当代社会活态呈现 的
要 内容和主 要载体 。其一 是 “活 态呈现 ”。非 共 同构成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基本 内容 。
遗与文物 的重要区别就 是活态传承 ,文物是静 这些 内容是 中华 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 中孕育形
秀传 统 文 化 传 承 发 展 工 程 实 施 ,我 国 由政 府 主 的格局 中 ,平等展示 、相互交流 、共 同发展 。
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 )保 正 如 费 孝 通 先 生 所 言 “各 美 其 美 、美 人 之 美 、
护 工作 已经走过 了17个年头 。如今 ,非遗保护 美美与共 、天下大 同”。新疆塔塔尔族撒班节 、
工作 已经成 为深受人 民群众欢迎拥护 的一项 民 西藏珞 巴族服饰 ,这些只有几千人 的人 口较少
生工作 ,为传承 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 民族 的传统文化项 目已列入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
社 会 治 理 创 新 发 挥 了 重要 作 用 。
项 目名 录 ,从 国家 层 面 进 行 扶 持 保 护 。非 遗 是
速 变 迁 的大 背 景 下 ,一 些 源 于 农 耕 文 明 、主 要 员 行 为 ,制 定 了 一 系 列 制 度 规 定 ,是 为 “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