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名词解释题:1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农业生产______与______气象条件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相互作用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3农业气象学是____农业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气象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D )。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多项选择题: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力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问答题: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分)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农业气象学复习

农业气象学复习

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各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态。

气候:某地温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以及他们以年为周期的振动。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呈现足够的浓度,持续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环境,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

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程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的光能)。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差。

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这种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式表示。

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的总质量的比值。

蒸散:农田中,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

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水分利用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m2o(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亦称为照o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在各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做___4___。

①大气物理学②地球物理学③物理气象学④大气科学2、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是___2___。

①宇宙天体来的能量②太阳、地面和大气放射的能量③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④海洋潮汐产生的能量(二)多项选择(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及以上正确答案)3、主要农业气象条件是__236___(选填3个)。

①气压②气温③湿度和降水④风⑤云⑥光照⑦能见度4、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_3567____(选填4个)。

①归纳法②演绎法③实验法④气候分析法⑤人工气候实验法⑥地理播种法⑦分期播种法5、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___134__。

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气象条件② 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天气现象③栽培植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④栽培植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产品数量⑤饲料动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三)名词解释6、气候:传统的气候定义为一地多年某一时间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7、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们生活得一门科学。

8、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9、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地球大气(一) 单项选择14、干洁大气主要由__2___。

①O2、O3、CO2和固体微粒组成②N2、02 、Ar组成③O2、CO2、Ar组成④N2、CO2、O3组成15、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_2______。

①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②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③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④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16、大气中的二氧化碳_3____。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3.表示土壤适宜水分的水文常数是田间持水量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5.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成分中,溶剂热容量最大的是液体,导热率最大的是固体, 导温率最大的是固体
6.气团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得下垫面二有适合的环流条件。
7.两种性质不同得气团之间形成的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层称为锋
8.雨滴的增长过程有两种,碰并增长和凝华增长
9.雾的形成可分为三种:平流雾、辐射雾,平流辐射雾
10.温度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1,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的天气特点是温暖,有云雨:
12.寒潮来临时,可用烟熏的办法防寒,原因是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27.自然条件下,空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大气过饱和,凝结核
28,积温在农业上的应用:用作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作物特性品种重要指标;发育期,收获期,病虫害发生七预报的依据
29,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利,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3力平衡时的风
30.水汽压、绝对湿度、露点温度、比湿湿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相对湿度、饱和差、露温差则是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的
5.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且气压不变时,通过降温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6.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高度每增加100 m气温变化的数值称为气温直减率,单位摄氏度每100 m
7.气旋:既是低压。在北半球,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流呈现逆时针旋转的大气涡旋.
8.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他随纬度季节和时间变化。
9.太阳总辐射:地面上的太阳总辐射辐照度与直接辐射辐照度和散射辐射辐照度之和

农业气象预报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预报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预报2.农业气象情报3.农业气象服务一览表(农业气象服务大纲)4.农用天气:农事关键季节经常出现的、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的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具有广大的地域性、时间的持续性以及稳定的周期性的特点。

5.农用天气预报6.农田土壤水分预报7.农作物发育期预报8.农业气象产量预报9.模糊关系10.择近原则:设模糊子集B与模糊集合A 的贴近度最大,则B相对归属于A。

11.农业气象预报的数值模拟方法:是运用数值模拟原理模拟农作物生长、产量形成,或专业气象服务与天气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进行预报的方法。

12.农业气象预报的天气学方法:根据天气学原理,运用历史天气图表和其它预报工具,来分析农业生物生育期间或各关键农事季节的重要天气,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形成和演变的特点,从中找出固有的规律,并归纳成具体的预报模式和预报指标,做出农业气象预报。

这种方法即是农业气象预报的天气学方法。

13.农业气象预报的气候学方法:从气候学角度出发,运用气候学原理和分析手段,结合农业全产需要,编制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

周期分析法、相似分析法、最大最小可能分析法、转折点分析法、群众经验法、因子和物理过程分析法、气候—统计分析法14.寒露风: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

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故名“寒露风”(又叫“社风”)。

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连续三天或以上的低温,其危害与华南类似,故沿称寒露风。

15.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

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

二、填空、选择或判断1、农用天气出现在农事关键季节,对农事活动、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明显影响。

2、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伏旱主要是由于太平洋副高势力强盛,稳定控制造成的。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

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

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学 : 概念: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2气象要素:表征一定地点和特定时刻天气状况的大气变量或现象。

如温、压、湿、风、降水等。

3温室效率: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生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由于对流层与地面接触,空气从地面或的热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平均值为-0.65℃/100m辨析题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答:天气是短期的,气候是长期的。

所谓天气,只是短时间的天气现象。

气候是指长时间天气现象延续的一个平均状态,所以时间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气具有易变性,气候具有稳定性。

2大气的组成答:大气组成:现代大气一般是由一些永久的水汽、气体、雾滴冰晶和尘埃等物质混合而成,这种混合物一般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1.干洁大气对人类活动比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2.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3气溶胶是有大气中的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小颗粒,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水晶等。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答:由下到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热层、散逸层、星际空间。

对流层特点1、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所有的水汽都集中在该层。

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雾等都形成于该层。

是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Υ的平均值为0.65℃/100m。

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含义答: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业设施农业生物群体,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对周边气象和微气象环境环境的影响及调控途径等。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农业⽓象学》复习资料(有答案)《农业⽓象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积上蒸发的⽔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绝热变化——⼀块空⽓在没有热量收⽀时,由于环境⽓压的变化,引起⽓块体积改变⽽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绝热变化。

5、⽔汽压——空⽓中由⽔汽所产⽣的分压强。

6、降⽔——从云中降落到地⾯的⽔汽凝结物。

7、天⽓——⼀定地区短时间内⼤⽓状况(风、云、⾬、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候——任何⼀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性质的不同,从⽽在⼩范围内形成的与⼤⽓候不同特点的⽓候称为⼩⽓候。

9、⽔平地转偏向⼒——因地球⾃转使空⽓质点运动⽅向发⽣改变的⼒称为⽔平地转偏向⼒。

10、⽣物学零度——维持⽣物⽣长发育的⽣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差异,产⽣的以年为周期在⼤陆与海洋之间⼤范围地区盛⾏的随季节⽽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温室效应——⼤⽓中CO2等温室⽓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样,阻挡了地⾯向外的辐射,增强了⼤⽓逆辐射,对地⾯有保温和增温作⽤。

13、太阳光能利⽤率——单位⾯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

14、⼲绝热变化——⼲空⽓或未饱和的湿空⽓,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中实际⽔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汽压的⽐值。

16、⽓旋——是中⼼⽓压⽐四周低的⽔平旋涡。

17、雾——当近地⽓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中的⽔汽凝结成⼩⽔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由⼤⽓中⽓压梯度⼒、地转偏向⼒和惯性离⼼⼒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候系统——指包括⼤⽓圈、⽔圈、陆地表⾯、冰雪圈和⽣物圈在内的,能决定⽓候形成、⽓候分布和⽓候变化的统⼀的物理系统。

农学类《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学类《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一、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大气圈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气象学二、气象学分为三个部分: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

三、农业生产与气象的关系:1、它作为自然资源为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它们所需要的能量与物质。

2、农业生物的生命过程必然要受到气象条件的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3、通过气象条件对外界其他因子的作用,从而综合影响农业生产。

4、气象条件中光、热、水、气等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

四、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二)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利用和区划。

2、确定农业气象指标,根据指标鉴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研究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

4、开展农业气象测报、预报和情报的服务工作。

5、农业与气候的调节、利用和改造研究。

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1、平行观测法2、地理播种法3、分期播种法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法6、气候分析法7、统计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8、气象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第一章大气§1 大气圈概述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1、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作用:干洁空气中对天气和气候影响明显的有CO2、O3两种气体。

✧CO2最大特点: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主要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

对大气有增温作用,被称为“温室气体”。

✧地球之上的臭氧层如同保护伞:O3吸收太阳紫外辐射,阻止过多紫外线到达地球。

2、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作用:①水汽是造成天气变化的基础,具有成云致雨的作用。

②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向周围放出长波辐射,有保温作用。

③在水相变化中吸收、放出热量,对地面和大气的热状况有一定作用。

3、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传送能量的方式。

2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3 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4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5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6 太阳赤纬δ: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7 可照时数: 指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8 光照时数:指日出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得到的高层大气的散射光。

9 日照百分率:任一地点的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 大气质量数: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的厚度。

11 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的辐照度的比值。

12 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3 太阳直接辐射: 指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14 散射辐射: 直接辐射通过大气时被空气和其他悬浮颗粒所散射的部分。

15 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

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

16 辐射通量密度: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 ?m -2。

对某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17 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S′ )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18 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19 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e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 ? Ea之差。

20 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21 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22 植物的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23 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所得的能量的百分率。

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

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以辐射方式向四周释放能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切边线:风向、风速发生急剧改变的中间不连续线小气候:在大气候条件相同情况下,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引起局部辐射、水分、乱流交换收支不平衡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

气压值有中心向外逐渐增高。

蒸腾系数:作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含量。

大气环流:大范围空气运动的平均状态。

导热率: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 °C/M,单位时间通过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由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渗透形成。

终霜期:春季末次霜冻。

初霜冻:秋季初次霜冻。

无霜期:春季最后一次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之间的天数。

有霜期: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

大陆度: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

水分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或气候因子的带状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带。

锋面: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

二:天空题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邈宝、氫和二氧化碳。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_,夏天比冬天低。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农业气象学复习要点

农业气象学复习要点

农业气象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大气本章重点和难点:明确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掌握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大气再铅直方向上各层次的主要特点。

1.1 大气的组成1.1.1 干洁大气的组成主要成分(前四种成分排序);氧和臭氧的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在农业上的意义。

1.1.2 水汽的作用1.2 大气的铅直结构大气铅直方向的分层依据;层次名称;各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特点第二章辐射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辐射定律、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学会太阳高度角、可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2.1.1 辐射的基本概念辐射单位;黑体和灰体2.1.2 辐射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的意义、基尔霍夫定律推论,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意义、计算;维恩定律意义2.2 太阳辐射2.2.1 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2.2.2 太阳辐射在大气的减弱2.2.2.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吸收辐射的物质;吸收的量很少(不是大气的主要热源)2.2.2.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散射的概念;分子散射规律(能解释天空和海洋的颜色);粗粒散射规律2.2.3 太阳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定义、计算(特别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2.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2.4.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质量数与透明系数的概念;水平面与坡面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表达式;影响因素散射辐射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总辐射的概念与影响因素2.2.4.2 地面反射辐射;反射率的影响因素2.3 地面和大气辐射2.3.1 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波普、强度、作用。

2.3.2 大气辐射:大气辐射波普、强度、作用;“温室效应”概念。

2.3.3 地面有效辐射:概念、影响因素2.3.4 地面净辐射地面净辐射的概念与表达式2.4辐射与农业光合有效辐射的概念可照时间定义、可照时间及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光照时间的概念;光照时间和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第三章温度本章重点和难点:深刻认识物质的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土温和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长我温度与农业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学会积温学说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农业气象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P.1—9)第一节气象与气象学气象、气象学定义第二节农业气象学*1、农业气象、农业气象要素、农业气象条件概念2、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两方面)(1)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基本定律)(1)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或不可替代)性定律(2)环境因子对于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定律(3)限制因子定律(4)最适阈值(或因子共同作用)定律(5)临界阈值定律4、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七种)(1)分期播种法(2)地理播种法(3)田间实验法(4)植物人工气候室法(5)统计学方法(6)数理模拟方法(7)遥感法第二章地球大气(P.12—23)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杂质2、各种组成成分(N2、O2、O3、CO2、水汽、杂质)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大气铅直分层(五大层次)(1)对流层[下层(摩擦层):贴地气层、近地气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热层或暖层)、(5)散逸层2、对流层的特点(四方面)(1)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有此层内;(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3)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3、大气上界:物理上界和人造卫星探测上界第三节大气的物理性质气象要素概念及包括的要素第三章辐射(P.24—42)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1、辐射的特性:波动性、粒子性2、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概念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a+r+d = 14、辐射的基本定律(理解定律的意义):(1)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eλ,T / aλ,T = Eλ,T(2)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E T = σT4(3) 维恩位移定律:λm = C / T第二节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可照时数、实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光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太阳总辐射强度的概念2、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正午= 90°-φ+δ及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日、年变化3、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在一年中的变化4、北半球昼夜变化规律(随季节、纬度变化)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1)减弱方式:吸收作用(选择吸收)、散射作用(分子散射、漫射)、反射作用(2)减弱因素:大气质量、大气透明系数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Q = S ′+ D ,影响因子(大气量、大气透明系数、太阳高度角、纬度、海拔、坡度、坡向、云量等)7、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率r及影响因子(颜色、潮湿程度、粗糙度)8、太阳辐射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紫外线波谱范围第三节地面辐射差额*1、地面有效辐射概念、公式(E O = E e-δE a)及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2、地面辐射差额概念、公式[R =(S ′+ D )(1-r)-E O]、各符号含义及日、年变化第四章温度(P.43—64)第一节热量收支*1、物质的热属性:热容量(质量、容积)、导热率、导温率的概念,土壤热属性变化与土温变化的关系(土壤水分、空气含量变化)2、热量收支(平衡)(1)活动面、活动层概念(2)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公式:R = P + B + LE、各符号含义及昼夜变化(3)地表面热量收支差额公式:Q S = R -(P + B + LE)、各符号含义第二节地面和土壤的温度*1、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概念2、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关系3、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极值出现时间、日年较差随深度变化情况)4、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四种类型):(1)日变化:日射型(受热型)、辐射型(放热型)、上午转换型、傍晚转换型(2)年变化:受热型(夏季)、放热型(冬季)、春季过渡型、秋季过渡型5、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五方面):(1)土壤温度;(2)土壤颜色;(3)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4)地面覆盖物;(5)地形和天气条件第三节水体的温度1、水体热量传播特性(三方面):(1)水面的反射率比陆面小,特别是太阳高度角很大时更明显;(2)水体是一种具有一定透明率的流体,太阳辐射能在水体中传播可用比尔定律表示;(3)由于水陆表面的反射率、吸收率不同,使水面(海洋)的净辐射收入大于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 78%氧气 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 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3、对流层分层(0~16km )(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摩擦层(贴地层2m 和近地层0—50~100)(2)中层:2~6km空气运动以对流为主有中云和积雨云出现,由云滴增大成雨滴的过程多在此层进行,因而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气层。

(3)上层:6km~对流层顶水汽含量少,各种云均由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在中、低纬度地带,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m/s 的强风带,即高空急流。

(4)对流层顶:对流层与平流层1~2km 的过度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甚至等温或者逆温由低层上身而至的水汽和尘埃等多聚集在这里,使能见度恶化。

4、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km 高度平流层下层(30~35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称同温层。

30~35km 以上,温度随高度增加升高较快。

其特点:① 在平流层下部,随高度增加,气温最初保持不变,在25km 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到50km 高度上接近0℃。

②在平流层中空气的垂直运动明显减弱,主要是水平运动。

③在平流层中,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

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稳定,适于飞机飞行。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 的气层空气稀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顶部可降至-83℃以下。

有强烈对流运动,称“高空对流层”。

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中间层顶~500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于游离状态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呈电离,产生电离现象。

对无线电通讯,卫星、火箭的法身有重要作用散逸层500km 高度上到大气上界的大气层ZT ∆∆-=γ大气物质有向星际空间散逸的特征。

5、大气中的光学现象散射:1.蔚蓝的天空、霞光、曙暮光等是怎样形成的?2.阴雨天气时,天空为什么呈现乳白色或灰白色?折射:3.蒙气差、海市蜃楼、彩虹、晕等现象的形成机理衍射:4.大气中华、宝光环是怎么形成的?第二章辐射1、辐射: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叫辐射。

2、可见光波长:400~76 光和有效辐射:380~710紫外线:10-1~400 红外线:760~3×1063、辐射的基本定律: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的比值。

它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他性质无关。

eλT—————— = EλTaλTeλT表示物体对该波长的放射能力; aλT表示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EλT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两点结论:(1)对不同性质的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较强。

(2)对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这一波长。

4、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其放射能力越强。

5、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越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越短。

因此,凡是高温物体,其放射能力最大值的波长多为短波,如太阳辐射。

凡是低温物体,其放射能力最大值的波长多为长波,如人、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6、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位于平均(为1.496×108km)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以s0表示,其值约为1360w/m2或1382w/m2(我国采用)变化范围 1325—1457w/m27、太阳高度角: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δ8、水汽对太阳辐射吸收范围广,主要吸收波长0.7-3μm的红外线。

结论:①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可见光谱区的红光和红外线部分减弱最多,同时由于大气上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因而保护了地面上的生物。

②大气中主要吸收物质O3和H2O,吸收位于太阳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只占14%,可以认为地球表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9、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分散向四面八方,这种作用称为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散射。

10、大气质量(m):一个大气质量:如果太阳正好在天顶,则光线讲过的最短的射程穿过大气。

通常用太阳通过大气路径的长短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来表示,所以它是没有单位的一个数值。

m=1/sinh=csch11、当天空有云,但云量少且比较薄,太阳未被云所遮蔽时,总辐射强度比碧空时(太阳高度角相同)大:当天空有低云布满天空时,总辐射最小。

12、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只有14%,但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大气逆辐射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这样就使得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所损耗的热量得到了一定补偿,即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的逆辐射更强)。

这种保温与温室玻璃房顶的作用类似,常被称为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温室效应越显著,地面温度越不易降低。

13、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素①大气温度:大气温度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则有效辐射减小。

②空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多,湿度大,则大气逆辐射增大,有效辐射减弱;相反,空气干燥时,有效辐射增大。

③云:云量多且云层厚时,大气逆辐射增大,有效辐射变小,在浓密的低云天气下,有效辐射几乎等于零。

④海拔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水汽含量减少,有效辐射加强。

高原地区气温日变幅比低海拔同纬度地区大。

14、地面辐射差额B=(S’+D+δEa)-[r(S’+D)+Ee]=(S’+D)(1-r)-(Ee-δEa)=(S’+D)(1-r)-E0S’太阳直接辐射D 太阳散射辐射δEa 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r(S’+D) 地面反射辐射 r反射率Ee 地面长波辐射 E0 地面有效辐射15、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PAR =0.43S'十0.57DPAR ≈0.5Q总Q:生理辐射,S:直接辐射(37%)D:散射辐射(易吸收:50~60%)16、可见光辐射的生物学意义:真正对有机物质合成和植物产量形成有实际意义的波谱段是400~760nm的可见光谱区。

红橙光和蓝紫光对生物最有效:红橙光是叶绿素吸收最强的光谱带;蓝紫光是一个强的叶绿素吸收带和黄色素吸收带。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青蓝光。

光能利用率计算17、怎样提高光能利用率:1.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2. 采用合适的栽培技术,扩大田间绿叶面积,并维持较长的功能期3. 选择高光效品种4. 科学施肥,改善田间CO2供应5. 改造自然,使光、热、水资源配合最佳6. 及时预测和防治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7. 是提高叶绿素的光合效能第三章温度1、热容量: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J/℃决定于物质的性质和温度2、土壤地面热量平衡物理意义R:辐射差额。

R变化的幅度决定地表温度日变化程度。

LE:水相变化时地表得、失热量。

P:土壤和空气的热交换量。

有风时,土壤表层温度日变化幅度小。

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3、地面热量交换4、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辐射型日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5、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土壤湿度(热容量、热量收支)土壤颜色(反射率、吸收率)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6、土温农业意义覆盖土壤温度的调节垄作灌溉营造防护林7、土温与水温的比较反射率差异透明程度差异热量传递能力(物质流动性岩石、土壤与水的热容量蒸发等现象发生的强度()%100PDShm⨯=∑+'土温变化比水温剧烈,从而产生天气和气候的差异8、大气热量交换方式:9、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表示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垂直分布)对气块能否产生对流的一种潜在能力的度量。

10、合理利用大气中的逆温:(1)冬季熏烟防霜时,应防止对流发生(2) 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应选择清晨最佳(3)冬季晾晒农副产品应置于距地面较高处(4)果树栽培中,利用逆温现象,嫁接部位避开地温层。

(5)山区综合开发时,应注意“爬坡”种植11、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 (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植物生理活动过程最旺盛,最适宜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最低温度: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即植物生理活动过程起始的下限温度最高温度: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上限温度,即植物生理活动过程能忍受的最高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光:0-5,20-25,40-50 呼:-10,36-40,50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1、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特定温度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此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2、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子:温度and蒸发面(1)温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数率增大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降的改变量,在高温时升降程度比低温升降时大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