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9.1《溶液的形成》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1
《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 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_1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初步学会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并了解乳化现象及其作用;
4.了解溶解的过程,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和合作学习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相关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
【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0
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理解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有的溶剂;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观点。
3、理解溶液的基本特色是均一性和稳固性。
4、能说出一些常有的乳化现象,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5、认识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经过问题议论和实验研究,察看、记录和剖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研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培育学生独立思虑和合作学习的水平。
二、教课重难点要点:成立有关溶液的观点,理解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
实验、剖析解说相联合四、教课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简单结成冰,而盐水却不简单结冰,这是为何呢?由于盐水是溶液,是混淆物。
治眼病的眼药水,注射用的生理盐水,用来解渴的矿泉水,用来杀菌消毒也能用来制氧气的双氧水都是溶液。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见过或用过哪些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展现】展现五种液体: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发问】1)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①都含有水;②都是混淆物;③都是液体。
2)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实验研究1】将蔗糖、食盐分别溶于水中;再同时将食盐、硫酸铜溶于水中。
【发问】此刻能不可以看见蔗糖吗?为何蔗糖会消逝呢?【剖析解说】蔗糖溶于水是蔗糖发生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地分别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固的混淆物——溶液。
食盐溶解:也是发生扩散和水合的两个过程,氯化钠放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变成Na+和Cl-向水里扩散并均一地分别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稳固的混淆物——溶液。
【发问】(1)假如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别?(2)假如从小烧杯拿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对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能否相同?请大家互相应如何来定义溶液?【板书】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固的混淆物【议论】请大家互相议论剖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色?——稳固性均一性【投影】思虑:溶液必定是无色的吗?均一、稳固的液体必定溶液?溶液必定液体吗?【指导剖析】蒸馏水是溶液吗?泥水是溶液吗?将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混淆后仍是溶液吗?【发问】经过方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系统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此中哪一种物质被溶解?【解说】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篇目: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共2课时)一、说教材(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常见的重要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1、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知识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其中“乳化”现象,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它附在溶液的内容后面,让学生通过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这一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说教法1、讲授法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
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的观察,既加深了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区分溶解与乳化。
又让他们经历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的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5.能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盐水的制备、糖水的浓度调整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适时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知识整合,提升能力: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溶液浓度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避免主观臆断。
4.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5.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耐心和毅力,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针对本章节《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上三个部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学会使用不同方法表达溶液的浓度,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9.1溶液的形成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9.1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之后,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状态和混合物组成的理解的重要一课。溶液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形态,饮料、药剂等形式都离不开溶液的概念。通过学习溶液的形成,学生将掌握溶液的定义、特点、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稀释等知识打下基础。
1.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溶液的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溶液的配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知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通过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教育心理学中的“兴趣驱动原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验操作与观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溶液的配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答案: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稀释、混合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的过程,原理是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稀释是指增加溶剂使溶液浓度降低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是指溶剂和溶质直接混合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两部分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溶液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这两个重点。对于溶液的制备和性质理解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混合物等概念,同时他们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溶液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和探索新知识 generally 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实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混合物等概念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讲解混合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溶液,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溶液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运用科学思维,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制备和性质,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2)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三、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分析讲解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1)(一)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 m(溶剂)+ m(溶质)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七、教学反思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展示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
课堂中涉及到、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都用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克服难点,了解知识的本质。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后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碘酒、石灰水、稀盐酸这个三种溶液的溶质,容易出错;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以及溶剂的概念,会通过溶液的性质简单区分常见的溶液。
(2)了解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知道常见的几种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
(3)通过实验了解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和区分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和实验明确物质的溶解和常见的乳化现象,让学生建立物质在水溶液中简单的行为变化。
(2)通过多媒体演示溶解和乳化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里形象地形成溶液和乳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溶液的形成和形成过程的微观展示,让学生形成溶液微观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
(1)通过了解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液的形成。
2.溶剂、溶质、溶液的区分和联系。
难点:1.通过溶液的形成,在头脑里建立溶液的微观概念。
2.会区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溶解还是乳化。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仪器【教具准备】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蒸馏水,红墨水,乙醇,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植物油,洗涤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授课教案】教学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程【出示图片】海水中含80多创设问种元素,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题情境激发兴趣,导入【问题】如果你在海水中游思考回答引入新新课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课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点拨】海水中溶解了很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
1.演示实验:在20 mL水中 1.观察实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验,小组讨拌,观察现象。
论,蔗糖到2.提问:蔗糖去哪里了呢?底去哪里3.点拨:结合咱们第三单元了。
学习的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隙进行考虑。
2.仔细听4.讲解:把蔗糖放入水中,讲,理解溶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解的原理。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4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会实行简单的实验设计,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知道乳浊液和洗涤剂洗去污渍等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和方法:通过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探究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简单实验的设计水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和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能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探究方案实行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探究实验,如用手触摸烧杯外壁、用温度计等等。
但是设计出不用温度计实行探究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实验装置,对于学生来说不太容易,需要教师先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予学生一些点拨。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多联系日常生活,做实验,实验的创新等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讲授、启发。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烧杯、注射器、塑料瓶、水、玻璃棒、药匙、固体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
分组实验用品:100 mL的烧杯、固体NaCl、NH4NO3、NaOH、水、玻璃棒、药匙、温度计。
多媒体、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基础互查、情景激趣1.请各小组2人互相复述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的混合物。
(2)汽油去油污的原理:。
2.提出问题:洗衣粉去污的原理是什么?洗衣服时,会感觉到洗衣粉溶于水发热,原因可能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3.出示目标:(1)会实行简单的实验设计,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初三苏版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
初三苏版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明白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明白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看、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溶解过程的明白得。
情形导入生成问题1.海水是纯洁物依旧混合物?什么缘故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逝?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溶液1.阅读教科书P26,观看实验9-1,摸索:实验现象:蔗糖逐步溶解,固体消逝了。
混合物的特点:各部分组成相同。
说明(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蔗糖分子均一地扩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固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稳固性;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气体;两种液体互溶,一样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假如其中一种是水,一样把水叫做溶剂。
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碘酒中酒精是溶剂,碘是溶质。
实验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活动与探究】依照教科书P29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归纳整理:阅读P29最后一段内容:吸热>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放热:温度升高;吸热=放热:温度不变。
知识模块三乳化现象2.【交流】阅读教科书P30,了解乳浊液的定义及其特点,认识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乳浊液是指: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
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化是指:像洗涤剂如此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许多细小的液滴,而不集合成大的油珠,这种现象叫乳化。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5.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对溶液现象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相关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5.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溶液浓度的计算,特别是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转换。
2.溶液制备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语言:“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有助于大家系统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5.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语言:“请大家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下节课与同学分享,增进对溶液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判断给定溶液是否饱和,并说明原因。
-分析生活中的溶液现象,解释其原理。
3.练习反馈:教师及时批改练习,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教学语言:“请大家认真完成练习题,我会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制备、浓度计算等知识。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到比例和百分比的转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的挑战。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阅读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2.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为新课溶液的形成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可逆性等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发现溶液的形成规律。
-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重难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的困难。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准备充足的教学辅助工具,如溶解度曲线图表、计算模板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创建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在线答疑,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汽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汽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吗?它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作业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创新观点。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
学生动手参与大部分实验,参与实验活动与探究的全过程。
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角度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分子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溶质、溶质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溶解的现象,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采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水是重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3.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图】环节活动线生活线知识线情境导入问题1:溶液是 1.配制两种混合物葡萄糖注射液溶液微观形成过程如何形成的品尝雪碧氯化钠注射液溶液的特征问题2:被溶解的只 2.教师演示青霉素青霉素在被分散物可以是能是一种物质吗溶解;学生分组氯化钠注射液一种或多种硫酸铜溶液与氯中溶解化钠溶液混合问题3:被溶解的 3.观察75%消毒酒精 75%消毒酒精溶质溶剂的状态只能是固体吗分组实验酒精与水互溶雪碧溶质溶剂的划分观察雪碧配料表溶液的名称问题4:溶剂只能 4.碘和高锰酸钾碘酒溶解性影响因素是水吗在水或汽油中的溶解问题5:溶液 5.铁丝棉分别于硫酸生活中的各种溶液的用途有什么作用铜固体及溶液的反应溶液【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均一、稳定1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定义,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浓度概念。
3.熟悉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学会运用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溶解、沉淀、电解等。
3.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性质和浓度等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后习题1、2、3题,重点巩固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及溶液浓度的计算。
2.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分析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密度、电解质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2.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溶液实验现象,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做好铺垫。
3.提问学生关于溶液的已知知识,如溶解、溶质、溶剂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详细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概念。
3.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江苏省无锡地区九年级化学下册 9.1 溶液的形成(一)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9.1 溶液的形成一、新课学习【目标一】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能理解这三者间的关系;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能举例说明酒精和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1.把少量蔗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蔗糖不见了,是由于扩散到中间去了,使水有了甜味。
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2.溶液是一种或物质分散到里,形成、的混合物。
叫做溶质,叫做溶剂。
溶液是由和组成。
是最常用的溶剂之一。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是否正确。
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将蔗糖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后的液体不是溶液。
()(4)溶液里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
()4.实验表明,碘几乎不溶于,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填“相同”或“不同”,下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
5.溶质可以是、或是气体。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_____ 的一种叫做溶剂,__ ___的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_叫做溶剂。
6.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名称或溶液名称。
溶液名称澄清石灰水碘酒酒精溶液生理盐水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溶质溶剂溶液名称硫酸铜溶液溶质氢氧化钠碘溶剂水汽油二、达标检测(体检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溶液一定是()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2.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豆浆 B.牛奶 C.稀饭 D.糖水3.一瓶NaCl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A.上面跟下面不相同 B.完全不相同 C.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D.完全相同4.对溶液的基本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都有是无色透明的C.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的体积加上溶剂的体积D.当条件不变时,溶液虽然放置时间较长,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5.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往往是先分别配制成溶液,后再进行反应,其原因是()A.在溶液中两种物质才能反应B.因为它们都溶于水C.配制成溶液后才能生成不溶性的氢氧化铜D.配制成溶液后两种物质的粒子易接触碰撞,反应快而且彻底6.可以作为溶质的()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 D.气、液、固体都可以(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40分)7. 在澄清的石灰水中,溶质是,溶剂是__ __。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5
点评
教师板书:溶液的形成
情境创设:
播放《听大海的声音》,同学们去海边游泳吗?海水是什么味道的?海水里含有什么物质?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1:去过
学生2:咸的,苦的,含有盐(食盐)(氯化钠)
学生3:混合物
……
教师引入:
我们今天就来学学这类混合物——溶液
教师板书:一、溶液
教师活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一药匙蔗糖加入到50mL左右的水中,搅拌,然后解说一下看到什么现象?
教师:均一性指的是什么?
学生1: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处完全一样
教师:溶液的特征除了均一性,还有什么呢?
学生1:稳定性。(教师板书)
教师:那稳定性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1:溶液形成以后,条件不变,溶液中各物质不分离。
……
教师:溶液还有一个特征: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总结:
看来大家都已经很快的掌握了溶液的基本特征,那么溶液的概念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本27页第二段把它找出来并齐声告诉我。
实验
准备
演示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滴管
蔗糖、碘、汽油、高锰酸钾、红墨水、乙醇
分组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匙、滴管
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
教学流程
活动目的
引入:由伴有音乐的海浪声引入主题“溶液”
实验9-1,从宏观实验去展示溶液的形成。
播放swf文件,庶糖和氯化钠的溶解。
通过在蔗糖溶液加入红墨水,分析溶液的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并选择最优化方案:简便易行,现象明显。特别指出取药品的量,因为要对比,所以要控制好变量。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准确的。我总结了一下你们的方案,写出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案,供参考实行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认识溶液的特征。
【学习重点】溶质、溶剂的概念;分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溶液的特征。
【学习难点】分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纯净物:
混合物: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1、演示实验:①将少量蔗糖、植物油、泥土分别加入到装有20mL水的1、
2、3号烧杯中,②在1号烧杯中再加入少量食盐。
(每次都充分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
2、知识架构:
(1)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特征
(二)溶解性
1、演示实验:[实验9-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1)不同种,在同种中,溶解性。
(2)同种,在不同种中,溶解性。
(三)常见的溶质和溶剂
1、演示实验:[实验9-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1)常见的溶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体或体。
(2)常见的溶剂为体,如、、等。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一)溶液概念的理解
1、动画模拟:让学生观看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微观动画,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知识完形: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加深对溶液概念的认识。
⑴溶液是无色的。
()
⑵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
⑶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⑷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
(二)溶质与溶剂的区分
(三)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盐酸溶液______ ________ (2)硫酸锌溶液___________ ________
(3)医用酒精__________ __________ (4)0.9%的生理盐水_______ _________
(5)碘酒_________ _________ (6)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_______ ________
2、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溶液的体积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
3、下列各组液体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汽水
B.冰水混合物
C.稀盐酸
D.75%的酒精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
A.浮在水面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来
5、溶液的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7、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
【学(教)后记】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乳化作用。
2、了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习重点】乳化作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学习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石灰水,(2)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3)食盐水,(4)80mL酒精与20mL水组成的溶液。
2、硫酸溶液的溶质是,碘酒中的溶剂是。
3、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四)乳化作用
1、演示实验:[实验9-4]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乳化作用:
(五)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过程──热
溶解过程
过程──热
溶于水时温度升高的物质有等;
溶于水时温度降低的物质有;
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的物质有。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乳化与溶解
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
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2、动画模拟NaCl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加深对溶解过程中热量变化的理解。
四、达标测试(测试自我,我细心!)
1、下列物质混合,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 植物油和水——乳浊液
B. 碘和汽油——乳浊液
C. 食盐和汽油——溶液
D. 碳酸钙和水——溶液
2、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其原因是洗涤剂具有( )
A.催化作用
B.乳化作用
C.吸附作用
D.还原作用
3、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浓硫酸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过程只有吸热过程
B.溶解过程只有放热过程
C. 溶解过程既有吸热过程又有放热过程
D.扩散过程放热,而水合过程吸热。
5、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氧化钙固体
【学(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