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高教“特区”,为教育改革探路
2024年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对学校的影响
课程设置:学校需要 调整课程设置,以适 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学方式:学校需要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更加灵活和创新 的教学方法
师资力量:学校需要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和引进,提高教师的 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评估体系:学校需要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 评估体系,以评估学 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 的教学效果
和机会
教育公平:关 注教育资源的 均衡分配,提 高教育公平性
教育改革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创新:鼓励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教育 改革
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均 衡分配,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
平
教育信息化: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
教育改革成果评估与反馈
总结推广教育改革经验:将成功的改革经验推广到其他地 区和学校
实施重点
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提高教师素质
创新教育方式:推广现代教育技 术,提高教学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资源均 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加强教育管理:完善教育法规制 度,规范教育行为
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
03
教育改革实施
实施步骤
制定教育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措施
建立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监 督
开展教育改革培训: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改革意识和 能力
实施教育改革措施: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评价 方式改革等
跟踪评估教育改革效果:定期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估,发现 问题及时调整
创新教育方式:通过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从高教园区的兴起 看教育体制改革
起 看教育体制改革
。 汪 建跃 盛 晓 波
提起高教园区,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英国的牛津、剑桥, 美国的哈佛、 麻省理工学院和 日 本的筑波等历史悠久、 文化浓郁、 规模庞大的欧美等著名高等学府和它们所处的古老而美丽的小城。 这些小城 自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开始,由最早的教师行会培养少量 牧师传授经典知识,发展到后来集体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 务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 “ 发动机” ,这就是大学城或大学园 区。因此所谓高教园区就是:大学是城区,城区是大学。那么, 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高教园区呢? 1 建立没有围墙的大学。 . 这里所说的围墙不仅包括实际意义的围墙,还包括体制上的 及心理上的围墙,而且关键在体制上和心理上的围墙。建设没有 围墙的大学,首先要解决条块分割问题。由于高等教育目 前还部 分沿袭计划经济的部门行业办学模式,经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导 致了高等教育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使得入园高校之间存在着主管 部门的门槛;多头领导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解决条块分 割的最终目的是彻底理顺条块关系, 实现部门与地区的有机结合,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次,建立具有特色 的园区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景,独特的学风、校 风,这些都是无形而又无价的教育资源。每个高教园区要有独具 特色的园区文化,将它作为培养学生的目 标。拆除院校之间的心 理围墙,使园区中的师生心胸和视野更宽广。 过去高等教育投资基本依靠国家单一的投资渠道。随着知识 经济的发展,高教园区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 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国家单一投资显然已不能适 应,富有的个人及企业对教育投资是高教园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4 改革现行人事制度。 . 教学资源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资源。 大学非大楼也, 乃大师也。 过去各高校人事制度基本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人事流动 依靠行政命令来调派,结果造成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根 本不考虑市场需求。在高教园区中,各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学 生能跨校任意选择不同学校的课程,必然形成一个很大的求学市 场;而同一课程将有多位教师在不同时间开课,必然要求教师的 教学能力、课程内容有比较高的水平,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各校 区希望将 自己的优秀学科推广出去,必然使教师在更大范围内流 动。这就要求打破过去僵化的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分 配制度,强化激励机制,改革师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资格认证 制度, 努力完善职称评审制度, 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 严格考核, 选用贤能,建立起人才流动和淘汰机制,按需设岗。园区内各高 校应实行 “ 全员聘任合同制” 将教师与学校的固定关系、 , 从属关 系变成聘用关系和平等的缔约人关系,使教师从 “ 学校人”变成 “ 社会人” ,实现单位人才所有向教师资源社会化转变,打破 “ 铁 饭碗” ,建立 “ 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 5 建立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
紧贴特区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大学_专访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教授
9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01-02改革创新是深大永恒的基因记者:祝贺您就任深圳大学校长,也恭贺深圳大学即将迎来30年华诞。
经过30年建设,深圳大学为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您认为深大30年发展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李清泉:我来到深大以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决心,在深大组建之初,深圳拿出了全市当年财政收入的2/3建设深大,决心和投入之大可见一斑。
深大的校园由清华大学建筑系专家设计,获得全国校园设计的一等奖,直到现在这个校园规划依然不落后。
为把深大建设好,当年先辈们确实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深大建设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教育部曾向全国高校发文,要求支持深大建设,北大、清华、人大倾力支本刊记者 陈礼达 陈文华诞生于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大学(简称“深大”),始建于1983年。
自建校的那天起,学校就秉承了特区的“改革创新基因”,开创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深圳速度”,并确立了为特区建设提供人才服务、为高等教育探索新路的使命。
经过30年的努力,深大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为特区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前,新任深大校长李清泉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回顾了深大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畅谈了对深大办学理念、发展定位的理解,勾勒出了深大发展的美好前景。
他认为,深大早期创业者筚路蓝缕、敢为天下先的激情和胆魄,是深大今天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所后发、年轻的高校,深大只有科学定位,坚持走特色发展、快速发展的道路,紧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锐意进取,不断革新,才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占得先机,才能为促进特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紧贴特区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大学——专访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教授10中国高校科技2013・01-02新是深大血液里最永恒的基因,它在深大未来的发展中必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打造“_面向未来”的教育特区——_重庆高新区“新智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4EDUCATOR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表示,“新智慧教育”是一次换道超车的全新尝试。
基于北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低、南边学校办学条件老旧破的薄弱现状,重庆高新区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以技术应用赋能建设,以理念革新真正推动教育变革。
“新智慧教育”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摒弃对新技术的“路径依赖”,重点革新固化的管理模式,聚焦人的智慧化。
有了人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才能创造出“智慧的教育”,实现学生全人发展目标。
智慧引航,“人”为核心构建教育发展新样态作为重庆市科技创新高地,高新区围绕“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理念,努力打造以“西部教育高地引领区、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内涵的“西部基础教育特区”,大力实施“新智慧教育”,并逐渐由全面覆盖的改革转为联合攻坚的突破,聚焦人的智慧化,将传统的人为手段与新兴的数字技术相结合,以人为灵活分子,自由组合出教育的千姿百态,协力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那么,何为“新智慧教育”?它与传统的智慧教育有什么区别?周文杨表示,“新智慧教育”是一个“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生态的协同化高度统一”的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
其中,人的智慧化是指教育场景中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教育参与者,运用教育智慧,赋能自身和他人智慧生长;技术的智能化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环境,赋能教与学的变革;生态的协同化是指教育涉及的人、技术、环境等全要素的高度协同,构建育人新生态,赋能教育大发展。
为此,重庆高新区确立了“新智慧教育”实施的“五五策略”。
通过“五高”要求推动、“五主”协同联动、“五智”引领带动、五大行动驱动、五项改革撬动,全面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周文杨强调,“新智慧教育”是系统的、整体的、联动的,不能靠单一元素或策略去推动,必须全面贯彻实施“五五策略”,系统构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智慧教育”,让理念真正落地生花。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中管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应当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找准找实以“六个必须坚持”指导办学实践的着力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高校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战略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要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出发,注重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必须把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为”方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必须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心怀“国之大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过硬实力支撑自信自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高校要把质量内涵作为基本追求,健全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根本,我们要锚定发展目标,注重科学发展,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内涵。
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管根本、利长远的决定作用,完善制度体系,树立制度权威,教育师生自觉尊重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有效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必须高度重视能力建设强基础、促发展的关键作用,把人的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导教职员工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履职本领;把办学能力建设作为根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水平。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引言部分介绍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目的。
在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接着探讨了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实践模式,并探讨了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间的平衡。
同时也探讨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支持。
结论部分讨论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建议措施。
通过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各国高等教育部门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化、国际化、合作、本土化、经济背景、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建议措施1. 引言1.1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愈发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益密切。
区域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增强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区域化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高等教育区域化也有助于增强地区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高等教育区域化对于促进地区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探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实践模式,以及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平衡问题。
通过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支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还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为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9.05.24•【字号】黔府发[1999]27号•【施行日期】1999.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黔府发〔1999〕27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加快我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作出如下决定: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根本措施,是促进劳动就业、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在努力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各个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大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摆到突出位置,努力开创我省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二、面向21世纪,努力实现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我省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分类指导,依法治教的方针,努力实现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我省职业教育的主要奋斗目标是: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逐步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网络。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日期】2011.03.04•【文号】•【施行日期】2011.03.0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北京市决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建设人才特区,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人才特区的重大战略意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借鉴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是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选择。
建设人才特区,就是要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
要通过建设人才特区,大量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科学发展优势。
中关村示范区具有建设人才特区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示范区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聚集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辐射效应强。
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切实做好试验区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突破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全面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大力促进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
积极探索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到2015年,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高校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比较完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各类高校定位明确、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主要发展指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二)具体目标。
到2015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基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类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率达到100%,争取有20所高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高校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同类学科排名前列。
建成40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和建设若干所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高校。
全省本专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分别达95%、50%以上,师生比例不低于1∶15,其中研究型大学师生比例不低于1∶12。
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服务“两个先行区”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服务“两个先行区”建设李强2008年02月26日11:30 来源:福建日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我们要按照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前不久召开的省“两会”提出的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战略部署,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的高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四个关键”实践要求、“四求先行”实践方向,贯穿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之中,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教育的先行作用,在服务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中央把教育作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凸显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富国强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关键性、战略性资源。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们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三个创新---深圳经济特区面临的新课题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场。
社会主义选择何种资源配置方式,关键是要看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同样,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
过去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是一种僵化的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才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开市场经济的先河,是经济特区的成功之所在。
经济特区实践的成功,说到底是市场经济的成功。
经济特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尽管也有自身的缺陷,但它确实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制,是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工作的经济体制,只有市场经济才能给经济高速发展、长期繁荣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是要借鉴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与国际侵例接轨。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这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的全球性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科技和信息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化和市场全球化。
作为一个客观历史的发展进程,它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
没有开放就无所谓真正意义的改革。
对外开放既是改革的主要动力,又是改革的重要手段。
正是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外部世界的参照,才推动特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使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
三是要加快政府行政体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管理调控机制;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
最后,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深圳现代化只能走依靠技术进步和集约发展之路。
一是要把教育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心环节,加大教育和研究投入,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提升深圳的知识水平,建立知识创新系统。
二是进一步改革教育科研体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学科综合、人才集中、信息灵通和研究力量强的优势和特点,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的主体,具有生产设施完备、开发资金雄厚和市场机制灵活的优势和特点。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到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旨在维护香港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认同。
1.教育体制概述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
根据香港特区的基本法,教育由特区政府负责管理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和合理发展。
香港的教育体制与英国的教育体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上也有独特的特点。
2.语言教育香港特区的教育系统以双语(中文和英文)为基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语言能力。
中文教育以普通话和香港的粤语为主,英文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
此外,学校也鼓励学生学习其他语言,如日语、法语等,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3.教育课程香港特区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同时,也接受英文、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训练。
此外,香港特区的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注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并重。
普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或就业做好准备。
职业教育则提供了各种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取实用的技能,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
5.教师培训与发展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注重教师培训与发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特区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如香港教育大学,提供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
此外,特区政府还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交流和研修项目,拓宽他们的教育视野。
6.校外活动和社区参与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鼓励学校组织各种校外活动,如实践教学、社区服务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校外活动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总结: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拓展,面向全球招生、办学和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了新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走向具有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政策走向及其影响等方面探讨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壮大,我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也为我国留学生出国深造创造了更广阔的机会。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是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交流和融合,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走向新时代我国政府在教育对外开放方面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方面,我国不断优化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政策。
2019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丰富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留学生学习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我国也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使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向全球输出。
我国也加大了对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
三、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影响新时代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走向对我国教育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外国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更有助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
从试点学院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从试点学院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作者:周琳,蔡芸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6期周琳,蔡芸(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江苏南京210094)摘要:文章对教育部设立的17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的试点学院进行了研究,对试点学院在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聘任与考评制度改革以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详述了明确改革目的、做好顶层设计、分步推进实施的一般步骤。
关键词:试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借鉴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01-02作者简介:周琳(1988-),女,江苏常熟人,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蔡芸(1986-),女,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标明高等教育将进入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大学不应再一味地追求规模、强调硬件,而必须潜心地追求教学质量[2]。
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不断凸显,主要存在规模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突出、条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大大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为此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了试点学院改革项目,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在所选取的17所高校试点学院推行综合改革,并于2012年11月出台《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24项支持性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这项改革将是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对高等教育全面内涵式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根据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的精神,现就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现代化,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1.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也对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提出了明确要求。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重在改革。
深圳经济特区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率先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发挥“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2.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由之路。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并对今后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教育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教育决定深圳的未来。
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基础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教育创新实验区的设立与运作模式
教育创新实验区的设立与运作模式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人类进步的引擎,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寻求创新与变革。
为了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创新实验区应运而生。
这些实验区如同教育领域的“试验田”,旨在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为更广泛的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教育创新实验区设立的背景与意义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创新来突破瓶颈。
教育创新实验区的设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
在实验区内,可以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政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从而发现哪些措施是有效的,哪些需要调整和改进。
其次,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实验区的探索,可以找到更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学生的教育方式,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再者,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的教育环境和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最后,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研究者可以在实验区内深入观察和分析教育现象,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创新实验区的设立条件与原则(一)设立条件1、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和资源。
包括良好的学校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等,以保障实验区的正常运作和改革的顺利推进。
2、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政府需要在政策、资金、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保障,为实验区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3、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教育创新需要学校、家庭、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二)设立原则1、目标导向原则。
明确实验区的设立目标,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公平等,并围绕目标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
2、因地制宜原则。
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创新方案。
3、科学规划原则。
在设立实验区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1. 引言1.1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形成背景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投资环境,开始探索设立各类特殊经济区域。
上马攀枝花地区因其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性,被确定为特区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当时,上马攀枝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特区建设成为政府引入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个重要措施。
特区的形成背景还包括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
在建设特区的初期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企业进驻上马攀枝花地区。
针对特区的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也得到了相关改革,为特区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形成背景主要包括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便利性、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特区建设的推进,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上马攀枝花特区的涉及范围上马攀枝花特区的涉及范围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方面,特区涉及的产业主要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农业方面,特区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水平。
工业方面,特区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方面,特区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业体系,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在社会方面,特区的涉及范围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多个领域。
特区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普及。
医疗方面,特区积极建设健康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住房方面,特区推动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在文化方面,特区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本地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特区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促进文化繁荣与交流。
2. 正文2.1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建设过程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建设过程始于XX年,当时政府决定在该地区建设一个经济特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特区”:以深圳大学城与苏州高教园区典型异地办学高校为例
“高等教育特区”:以深圳大学城与苏州高教园区典型异地办学高校为例作者:蔡文慧,陶伟,戴吾三,杨瑞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0期蔡文慧,陶伟,戴吾三,杨瑞东(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深圳518055)摘要: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知名高校在异地办学的兴起与发展,“高等教育特区”的模式逐渐清晰,其中以深圳大学城和苏州高教园区为突出代表。
本文分析了深圳和苏州这两座城市产生典型异地办学机构的各类因素,并通过深圳大学城和苏州高教园区内知名高校的对比提出思考,以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异地办学;高等教育特区;深圳大学城;苏州高教园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04-04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内高校大规模扩招,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对外进行拓展,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异地办学的实践[1]。
同时,多处地方政府也主动谋求国内知名学府在地方异地办学,以提振城市形象,加快培养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地方经济上新台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高校异地办学已进入一个新阶段[2],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特区”模式的出现。
“高等教育特区”集中以深圳市和苏州市的情况为代表,这是珠三角、长三角两个最具活力的城市[3],其成果和经验具有代表性。
鉴于目前学术界对这两个城市高等教育方面的对比研究少有涉及,故有必要深入探讨,以为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地方经济的发展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研究参考。
一、“高等教育特区”的兴起与特点近年来,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针对一系列教育改革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和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建议设立高等教育改革“特区”,以高教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教育全面改革[4]。
同当初建立经济特区一样,高教改革“特区”的使命也许就在于帮助中国高教改革穿越激流,用“特区”经验推动全国教育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