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
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等。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争斗;庄子则提出了“自由自在”、“逍遥游”的观念。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行动,儒家学说受到了压制。
然而,汉朝时期重新重视儒家学说,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此后几个世纪里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学说。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转折点。
道家、佛教等思想逐渐兴起,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冲击。
荀子和王充等儒家思想家反对佛教的来临,而道家思想与佛教形成了一些契合点,并出现了新的哲学理论。
4. 唐宋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儒家学
说再次成为主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朱熹的理学成为主流,并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同时,佛教和道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思想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儒家的创立和兴起、
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兴盛以及程朱理学的盛行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哲学传统。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阶段(前770——前221年)⼀、⼀、先秦诸⼦阶段(前(⼀)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物第⼀是孔⼦,第⼆是孟⼦,第三是荀⼦。
孔⼦被后世尊为⾄圣,孟⼦被后世尊为亚圣,荀⼦是先秦儒家最后⼀位代表⼈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中庸》《⼤学》。
《中庸》和《⼤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出来,跟《论语》和《孟⼦》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传》《春秋⾕梁传》和《尔雅》,合称“⼗⼆经”。
到了宋代,《孟⼦》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集)《尔雅》《孟⼦》《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儒家经典⼜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传》和《⾕梁传》是为经书《春秋》⽽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堪称中国传统的官⽅学说。
现在还有⼈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死后,“儒分为⼋”,弟⼦们⾃创门派,教授⾃⼰的学说。
其中以孟⼦和荀⼦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墨家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中⼀个⾮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哲学的阶段与特点
第一阶段: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高峰时期,后期哲学发展再无出其右者.先秦哲学不仅对群体有着鲜明的阐释,更对个体生命有着深入的探讨;
第二阶段:封建哲学从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到洋务运动以来,中国陷入五百年一大乱,三百年一乱当中.哲学的横向发展停滞,停留在对儒学框架内的探讨与研究.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将一年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到最热,第二季从最热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用雌雄(阴阳)把五种元素(五行)各“一分为二”,以分别表达一年10个“时段”(即一个月)及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南、西、北、中的五个运动方位。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十月太阳历有密切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的认识事物的水平。
生活中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与历法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第四个阶段:混沌哲学从五四运动至十年文革,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彻底摧毁.
第五个阶段:唯物哲学十年文革后至今,由于五四运动及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原本已经饱受质疑的中国传统哲学渐趋颓势,而十年文革更是进一步摧毁了传统哲学世界观.中国哲学发展成以借用西方社会、经济、科学、制度为内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包装的唯物哲学阶段.
第三个阶段:中西哲学从洋务运始思考中国哲学的缺陷,并试图通过“器物引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体制改革”(以戊戌变法试图模仿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的代表)、“文化引进”(以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为代表)来改写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
先秦时期
简介 天道观
人道观 古今观
名实观
知识论
先秦名实观
中国夏王朝(约前21~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诞生,经殷商(约前16~前11世纪),到西周 (约前11世纪~前711年),中国奴隶制进入鼎盛时期。从西周后期到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 221)时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诞生并确立起来。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 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基本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人们通常将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先秦哲学。
涉及了概念、判断推理等许多领域,为中国逻辑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先秦哲学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哲学范畴,如:天人、气、精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常变、有无、名 实、心物,均成为秦汉以后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
01
简介
02
天人03
宇宙生成
05
古今之变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确立了封建制。秦灭六国,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的虐政 激起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借助这次起义,刘邦建立了汉朝。汉初统治者慑于秦亡的教训,抛弃“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崇尚黄老之学。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依托黄帝的著作,其内容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与改造, 并吸收了法家思想,形成黄老之学。黄老主张清静无为,有利于暂时缓和阶级矛盾与恢复经济,在汉初盛极一时。 后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 思想。而科学的进步、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派哲学思想的出现以及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建立,使哲学思想呈现出复 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思想主要是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古今变迁等问题展开的。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起来,认为人的 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称之为“四端”。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 (见性善),提出性恶论(见性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形成了古代中国哲学的多元体系。
2. 汉代:汉代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并发展出了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3.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佛教为主,传入的佛教思想与本地哲学思想融合产生了新的宗教哲学。
4. 唐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多样性。
除了儒家、佛教、道家等传统思想外,还有理学、心学、气学等学派。
此外,西方哲学思想也得以传入中国。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多样化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多元体系逐渐演变成传统哲学体系与宗教哲学的并存,再到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碰撞的新兴哲学思想的出现。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哲学,起源于先秦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繁荣与退衰。
尽管在现代社会,西方哲学和科学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中国哲学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仁爱之道”,他认为人类的根本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孟子的哲学中,强调了人的本性善良,在伦理方面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理念。
在道家哲学中,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追求个人的自由自在,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干涉和管制。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三个主要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哲学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汉朝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四谛”,即苦、集、灭、道,强调了世界的无常和空虚,提出了涅槃的理念。
佛教的入世思想、辩证思想和以德治国等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妙法莲华经》、《心经》等重要佛经。
随后,唐代是中国哲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韩愈、柳宗元、李觏等,他们的思想注重实用性,强调知行合一,贯彻实践和生活的价值。
唐代的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被后人推崇为文化的黄金时代。
宋代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高峰。
在宋朝,周敦颐撰写了《太极图说》,将道家哲学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将天人合一的理念阐述地淋漓尽致。
荀况是宋代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涉及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哲学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新思想的涌现,清代的“格致学派”提出了以实践为主的思想观念,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强调实用性和现实主义。
文人墨客们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传达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如明代“世实学派”倡导以事实为根据,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观念,为中国思想的现代化奠下了基础。
到了20世纪,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哲学走向了现代化与世界化。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作者:冯晓虎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8年第06期摘要: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史,中国自古就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及哲学发展史。
中国哲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教、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六个阶段。
关键词:中国哲学;发展阶段;综述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子阶段(前770—前221年),两汉经学阶段(前206年—220年),魏晋玄学阶段(220年—419年),隋唐佛学阶段(581年—907年),宋明理学阶段(960年—1644年)和清代朴学阶段(1644年—1912年)。
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很长时间里都流传着一个说法——中国没有哲学。
为了这件事情,我跟德国学术界斗争了二三十年。
他们说中国没有哲学,实际上是说中国没有像德国那样发达的形而上学。
但是从世界学术思想史来看,不能说只有形而上学才能是哲学。
事实上,尼采最主要的功绩是打断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
在尼采之后,大家发现形而上学做不下去了,因为尼采已经把它完全否定了,而且大家知道它被否定得有道理。
尼采以后,西方哲学也在改变,比如产生了语言哲学,代表人物就是罗素、维特根斯坦。
所以,我认为不是只有形而上学才能叫哲学,我们中国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教、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其实也是哲学,只不过它们不是形而上学而已。
一、先秦诸子先秦诸子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阶段。
大家都知道,先秦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其实,先秦诸子不一定有整整一百家,意思是那个时候有很多学术派别,各种学说风起。
但它们的思想最后能够保留下来并在历史上起到一定作用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一)儒家先秦诸子第一个当数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孟子,第三是荀子。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一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但要明确的是,《中庸》和《大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立出来,跟《论语》和《孟子》并列,变成了四书。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2. 汉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国家采用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通过科举制度将儒学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陷入动荡的分裂局面,各种思潮纷纭涌现。
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4. 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复兴,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程朱理学。
同时,在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禅宗、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
5. 元明时期: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挫。
明朝建立后,儒学再度复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朱子学等。
6. 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
7.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这个时期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和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思想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与学派,如新儒家、新文章等。
这七个阶段标志着中国哲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成就,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著作,它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将从各章节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哲学简史。
一、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阶段,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墨子、老子等。
先秦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靠教育来改善。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
二、汉代哲学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
汉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扬雄、韩愈等。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命论”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有所定,人有所命。
扬雄则主张“两汉文化”,即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融合起来。
韩愈则提出了“文学复兴”、“格物致知”等思想,他认为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研究自然现象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但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充、嵇康、陶渊明等。
王充提出了“天人感应”、“物我两忘”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我相通。
嵇康则主张“玄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心灵的修炼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陶渊明则提出了“田园诗歌”等思想,主张回归自然、过简单的生活。
四、隋唐五代哲学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隋唐五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朱熹等。
韩愈提出了“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柳宗元则主张“道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朱熹则提出了“理学”、“致良知”等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的七个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阶段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这七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墨子等。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墨子则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鼎盛时期,也是诸子百家并立的时期。
墨子学派、道家、名家、法家等各种思想纷呈。
墨子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强调社会公平和和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名家注重言辞的艺术和辩论技巧;法家则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集权统治。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儒家成为统治者采用的国家思想,提出了仁政、仁义道德等重要观点,形成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
同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强调解脱和超越生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多元化的时期。
道教和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
此外,玄学也在这个时期兴起,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和人与天的关系。
五、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繁荣时期。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程朱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佛教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禅宗、净土宗等。
同时,道教也有所发展,形成了道教的丹道和内丹修炼。
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后期。
儒家思想继续发展,并形成了理学、心学等学派。
理学注重理性的发展和道德修养,心学则注重人性的本质和人心的修养。
此外,佛教和道教在明清时期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七、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转折时期。
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家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方式。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
2.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形成时期,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儒家主张仁爱、礼法,强调个人修养;道家主张无为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公正正义;名家主张辩证方法,强调实用主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政治权力。
3.汉魏时期:儒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形成4种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从此儒家的学说进一步体系化。
4.唐宋时期: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形成中观、成唯心派、华严宗、禅宗等。
此外,道家也逐渐发展出全真道、碧霞洞、五斗米道等。
5.明清时期:哲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兴起了理学、心学、气学、真理派等。
其中,理学强调爱国、修身和忠诚;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气学强调阴阳五行、术数等;真理派强调实证、实用主义。
6.现代时期:自19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接触,形成了许多新兴学派,如大陆学派、新儒家、新庄学、民族学派等。
其中以大陆学派最为著名,
该学派主张批判传统知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第一”的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启迪、丰富多彩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宇宙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同时也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哲学的历史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即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
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①天道观。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原始宗教阶段、先秦阶段、儒家阶段、道家阶段、墨家阶段、法家阶段和佛家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它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之情,并试图通过崇拜自然神灵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
这种宗教观念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先秦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第三个阶段是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和礼法之道,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是道家阶段,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和谐,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实现。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追求个人自由和精神解放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个阶段是墨家阶段,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强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平。
墨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六个阶段是法家阶段,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权威和秩序。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个阶段是佛家阶段,佛家思想源自印度,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特色。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的苦难和解脱,提倡修行和慈悲,对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经历了原始宗教阶段、先秦阶段、儒家阶段、道家阶段、墨家阶段、法家阶段和佛家阶段这七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时代开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等典型的哲学形态,最终形成中国哲学的体系。
其实,早在春秋以前,中国哲学已经开始萌芽,《周易》中已经有明显的阴阳观念。
春秋时期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奠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到来,诸子百家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全面成熟。
1、先秦诸子学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等。
“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的内在基础。
“礼”是指行为规范。
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者,被后人奉为“亚圣”。
他把孔子儒学思想进一步发挥、整理为心性说,这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墨子是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核心“兼爱”。
他发队当时诸侯的尖兵战争,提出“非攻”、“尚贤”的主张。
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经典著作是《老子》(也叫《道德经》)。
儒家与道家的异同在于:儒家重视人伦名教,社会责任与义务,积极入世,参与政事,治理天下。
道家则追求超越社会伦理之上的无为自由。
摆脱物欲、利禄、名言、名教的束缚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道家学说成为中国艺术精神和本土宗教的重要源头。
庄周梦蝶”的寓言体现了道家辨别计较是无谓的道理,体现了庄子哲学独立自由,与世俗相处而不责问是非,斤斤计较的生活艺术。
因此庄子哲学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兵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孙武与战国时期的孙膑,代表著作是《孙子兵法》,该书概括了古代战争经验,蕴涵着丰富的人生指挥。
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
这些兵法,在商战中也是屡试不爽。
先秦诸子百家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和阴阳五行家等。
2、汉代经学,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而成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是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一、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
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
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次旬之某日为来。
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
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
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
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
再观察鸟兽,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
所以就把阴(一一)阳(——)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
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
所谓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论的因素。
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胚芽。
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天、地、日、月、风、雨、山、水、鸟、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
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殷商(约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书》。
中国古代哲学
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 高峰。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中国哲人出现的具体历史机缘,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国哲人的“推天道 以明人事”,使得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入世品格;中国哲学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事,使得中国哲人总是饱含忧患。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易传》作者对前人哲理作品中巫史性格的会心体认。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 又富于理论思维传统,他们虽然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伦日用,但他们总是寻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根据。“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古代哲人的学术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是古代哲人的自觉使命。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
01 发展历史
03 趋势
目录
02 使命
基本信息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840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 期的哲学。
发展历史
诸子哲学
上古哲学
中古正宗哲学从董仲舒开始,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也从董仲舒开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儒家“六艺之科”的书籍成为经典。汉初的子学余绪,由式微而归于斩绝,经学的统治开始。西汉占统治 地位的是今文经学。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以其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独成为今文经学的大宗。他的天人三策和《春 秋繁露》是正宗哲学神学化的标本。阴阳灾异之说,天人感应之论,人副天数之言,土龙祈雨之术,何莫而非神 学。正是这个董仲舒,被称为西汉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绪,其思想学说成为中古哲学的正宗。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吧。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夏、商、周等朝代,古代中国先哲们就开始进行思想的探索和总结。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着儒家思想展开,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等方面,其核心理念是仁政。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元化的哲学流派。
其中,道家强调追求个体内心的自我完善,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墨家关注公平和利益最大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了独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
法家着重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倡严明的法治思想。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得到政治的支持和认可,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强调人性的善良和教化的重要性,对于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官僚体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影响。
佛教思想关注个体的解脱和超越,提倡舍离世俗之物,它的到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唐宋以及明清时期的到来,宋明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理学注重对人性本质的研究,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心性的和谐。
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中国哲学也发生了新的变革和转变。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哲学思想,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如新儒家、新道家、新释道等。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也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战国时期多元化流派的竞争和交融,儒家成为国家哲学,佛教的传入与影响,宋明理学的盛行,西方思想的引入和变革。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将中国哲学推向前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传统。
中国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影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文化。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在先秦时期,中国哲学主要集中在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家学派。
儒家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倡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状态。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灵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家则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公平和平等观念,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法家的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执行。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和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生死轮回和解脱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对比和融合。
唐代的玄奘法师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人物,他通过翻译佛经和宣传佛教思想,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再度兴盛。
朱熹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强调心性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时期还出现了理学、心学等新的学派和思潮,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面临了西方哲学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形成了新的思潮和学派,如“国学”、“现代儒学”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梁启超、胡适等,他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一、先秦诸子阶段(前770——前221年)(一)儒家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孟子,第三是荀子。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一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中庸》和《大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立出来,跟《论语》和《孟子》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子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大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一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尔雅》,合称“十二经”。
到了宋代,《孟子》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十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十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文集)《尔雅》《孟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儒家经典又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为经书《春秋》而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子》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一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用,堪称中国传统的官方学说。
现在还有人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八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弟子们自创门派,教授自己的学说。
其中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二)墨家墨家是先秦诸子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派别。
其创始人墨子(约前480年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的思想家,本名翟,鲁国人(或说宋国人)。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做过大夫(相当于司局长或省里的厅长)。
墨子精通手工艺,由此可见他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
据说他曾经用木头做了一个“木鸢”(有人把“木鸢”解释为全世界最早的飞机),在空中飞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掉落。
他还擅长筑城防守技术,当时每个国家的首都或者大城市都要筑城墙。
而构筑城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既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高深的建筑艺术。
和平时期,城墙要让外头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进来;战争时期,又要能御敌防守。
《墨子》里有很多篇幅讲的就是怎么去筑城,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始祖之一。
他的弟子把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21篇。
墨子曾经师从儒学,非常崇拜尧、舜、禹,刻苦学习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弃儒学,形成墨家学派。
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其学生整理的《墨子》一书中。
西汉刘向收录71篇,现存53篇。
墨子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有十点:第一,兼爱。
基督教也呼吁兼爱,任何宗教看上去都呼吁兼爱,问题是呼吁归呼吁,等碰到异教徒的时候它们就不这么想了。
墨家主张要兼爱,就是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第二,非攻。
非攻不是完全反对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
非攻就是否定进攻,即不要主动去打别人;但是别人要来打你,你当然要自卫,要不然为什么要写21篇《城守》呢?第三,尚贤。
墨子主张以贤能来区别有识之士,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第四,尚同。
墨子推崇上下同心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而不是你想你的、我想我的。
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先秦的思想家们很多也有这个思想。
第五,天志。
就是要掌握自然规律。
第六,明鬼。
鬼就是前人。
明鬼,就是要明白前人的东西,就是要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第七,非乐。
墨子特别不喜欢儒家的烦琐礼乐。
儒家崇尚周礼,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行什么样的礼仪,什么等级的人应该听什么音乐,都进行了特别详细的规定。
非乐就是要摆脱区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编钟制造和演奏。
这简直就是跟儒家对着干。
第八,节用。
即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
所以墨家的人每天都参加劳动,拒绝奢侈享乐之风。
第九,节葬。
就是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第十,非命。
就是不相信天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以对比一下,儒家说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告诉人们要相信天命。
在这一点上,墨家也是跟儒家对着干的。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节用和尚贤,也就是我们要互相爱护,要节约,同时要以贤能来拔擢任用人才,而不是世袭贵族地位或者用钱买官。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墨子死后,“墨离为三”,分为了三个别派。
(三)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有人说他通过相对主义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其实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但是我们可以立此存照。
我个人认为,若论中华文明的原创性和中华文明对世界哲学的贡献,道家是大于儒家的。
儒家实际上是一种关于国家治理的学术,也就是伦理学。
什么叫伦理学?伦理学就告诉你怎么做才是对的,就是要明确什么是善。
而道家则是真正的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原创的哲学。
(四)法家法家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奠基人也就是最后使之成为完整学说的是战国时期的李俚、商鞅和申不害等人。
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前475年前221年)。
他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同时,他兼收并蓄,部分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自成一派。
韩非,战国后期的韩国王族,口吃、不善言辞,可是非常善于写作。
韩非的学说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攻击儒家的“仁爱”思想,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推崇君权神授。
反对复古,就是不要厚古薄今,不要觉得古代啥都好,今天不好。
他一说君权神授,皇帝肯定都喜欢听他说这个话,所以后来韩非的学说红极一时。
韩非写作勤奋,主要著作为《韩非子》,有55篇,约10万字,其中有很多名篇,如《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秦始皇看了《韩非子》后,非常喜欢。
听说韩非是韩国人,就动用大兵攻打韩国,索要韩非。
韩王就派韩非去秦国求和,秦始皇就把韩非留下来并准备重用。
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是韩非的同学,李斯知道韩非有多么厉害,觉得韩非一来秦国,自己宰相的位置可能就坐不稳。
所以李斯经常向秦始皇进谗言,说韩非一心一意向着韩国,老劝你别打韩国而去打别的国家,等你跟别的国家打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韩国一出兵,不是把秦国就占了嘛,所以韩非是个奸细。
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谗言,最后将韩非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虽然韩非因李斯陷害而死于非命,但是秦国采用了韩非学说,最终一统天下。
(五)名家名家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以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而著名,代表人物是惠施(约前370年前310年)和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0年)。
这两个人后来都出现在道家著作中。
惠施是战国中期宋国人,后来成了庄子著作中的反面典型。
比如在《庄子》中,惠施跟庄子讨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的著作叫《公孙龙子》。
名家讨论的名和实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讨论概念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追究这个概念和那个概念为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很枯燥,实际上却很有意思。
(六)其他学派除此之外,先秦诸子还包括阴阳家、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等学派。
因为有一些人哪一派都不算,后来为了方便,就将他们归到一个门类,叫杂家。
先秦诸子时期是辉煌灿烂的。
我认为只有古希腊哲学才可以跟先秦诸子的思想相比,古罗马哲学都不行。
先秦诸子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层出不穷、百舸争流,真是蔚为壮观。
很可惜的是后来没有延续下来。
中华民族的文明,绝大部分都可以归根到先秦诸子。
二、两汉经学阶段(前206年——220年)秦王朝用法家思想多,以至于秦始皇后来焚书坑儒。
汉朝(前206年220年)建立以后,一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成为使儒家思想变成国家学术的最重要时代。
因此,继先秦诸子之后,中国哲学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即两汉经学阶段。
两汉经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系,主要思想是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两汉经学代表人物是西汉的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
(一)董仲舒董仲舒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因为天与人皆有阴阳。
阴阳消长的原因,在于五行的“相生”和“相胜”。
阳体现天的恩德,阴体现天的刑罚,天“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春秋繁露?基义》)。
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说,认为祥瑞或灾异是上天对皇帝的希望或谴责。
按照他的学说,如果哪里出现了祥瑞,那就是上天对皇帝的表扬;如果哪里发生了大洪水或者下了大暴雨,刮了龙卷风,皇帝则是要下“罪己诏”的就是说皇帝当得不够好,招致上天警告、处罚,所以皇帝要对自己责罪并诏告天下。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认为,皇帝就是上天的儿子,是上天派他来统治天下的,所以后来皇帝就叫天子。
在儒家人物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比孟子还厉害,因为没有董仲舒,就不会有汉朝的“独尊儒术”这一历史大事。
董仲舒还提出“性情”说,认为性是先天的素质,包括贪仁或者善恶,情是“人欲”;性和情是不一样的,性是先天的,情是后天的。
他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很多的善。
既然人生下来是善的,怎么会有人变成恶人,怎么会有罪犯呢?董仲舒说,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天生的善要变成现实的善,还需要严格的修炼。
这种修炼必须遵照“三纲五常”进行,这种善才能够修炼成功。
“三纲”就是君臣、父子、夫妻的主从关系,即君是臣的纲,父是子的纲,夫是妻的纲。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将这“五常”立为全体中国人修身正己的道德要求。
从孔子、孟子开始,儒家的理想就是要给社会设定一套道德规范,就是说你怎么做才算对,你怎样才是一个好人,你怎样才是善。
董仲舒给这个理想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模式,这就是“三纲五常”。
夫为妻纲,就是说当老婆的必须要老公的话,听老公话的老婆就是好老婆,不听老公话的老婆就不是好老婆。
“三纲五常”为封建社会树立了一整套社会道德规范。
君为臣纲,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就是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你这个当大臣的,如果皇帝让你死,你马上就得死,要不然你就属于坏人;你马上死了就是好人,虽然你死了,但是你是好人。
今天听起来这很愚蠢吧,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就是这么想的。
对于皇帝来说,当然是太好了:我的大臣要都这么想的话,这事不就好办了嘛,工作就好做了,队伍就好带了。
所以皇帝理所当然就支持“三纲五常”。
董仲舒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