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腔盘黄间隙穿刺注液的解剖学入路

合集下载

主治医师 (麻醉学)-麻醉解剖学(A1-A2型题 2)

主治医师 (麻醉学)-麻醉解剖学(A1-A2型题 2)

主治医师 (麻醉学)-麻醉解剖学(A1/A2型题 2)1、经卵圆孔出颅至颞下窝的神经是A.眼神经B.动眼神经C.展神经D.上颌神经E.下颌神经2、开口于上鼻道的鼻旁窦是A.上颌窦B.额窦C.蝶窦D.筛窦前、中群E.筛窦后群3、关于环状软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B.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水平C.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D.是呼吸道唯一呈完整的软骨环E.环状软骨如有损伤,不会引起喉腔狭窄4、关于锁骨上大窝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锁骨上大窝又称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B.位于锁骨外1/3的上方C.窝底可扪到锁骨下动脉的搏动D.窝的上外侧有臂丛通过,是锁骨上臂丛阻滞的注射部位E.锁骨上大窝又称锁骨上三角5、通过斜角肌间隙的结构是A.臂丛的根B.臂丛的干C.臂丛的股D.臂丛的束E.颈丛的根6、关于心脏血液供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心脏血液供应来自冠状动脉,绝大部分静脉通过冠状窦返回右心房B.左冠状动脉稍粗于右冠状动脉C.左、右冠状动脉分支之间不相吻合D.心脏的静脉包括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和心最小静脉E.心前静脉位于右心室前壁,直接注入右心房7、腰交感干的邻接关系,正确的是A.腰交感干上方延续为内脏大神经B.腰交感干下方延续为骶丛C.左交感干与腹主动脉相邻,右侧者为下腔静脉所掩盖D.右交感干与腹主动脉相邻,左侧者为下腔静脉所掩盖E.两侧腰交感干的下端分居左、右髂外动脉的后方8、组成腰骶干的神经是A.L、LB.L、LC.L、SD.L~LE.L~S9、骶丛的组成是A.腰骶干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B.腰骶干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后支C.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后支D.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E.腰骶干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10、不属于骶丛分支的是A.臀上、下神经B.阴部神经C.股神经D.股后皮神经E.坐骨神经11、出梨状肌下孔,绕坐骨棘,穿经坐骨小孔到坐骨直肠窝的神经是A.臀上、下动脉B.阴部神经C.股神经D.股后皮神经E.坐骨神经12、盆腔内脏的副交感神经支配来自A.迷走神经B.盆内脏神经C.内脏大神经D.肠系膜上神经丛E.肠系膜下神经丛13、盆部的内脏神经不包括A.盆交感干B.盆内脏神经C.上腹下丛D.腹下丛E.腹腔丛14、坐骨神经出盆腔的部位是A.坐骨大孔B.坐骨小孔C.梨状肌上孔D.梨状肌下孔E.闭膜管15、关于椎管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组成B.前壁由椎间盘后缘和黄韧带组成C.后壁为椎弓板、后纵韧带和关节突关节D.侧壁为椎弓根E.椎管是一纤维管道16、脊髓表面的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A.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B.硬脊膜、软脊膜、脊髓蛛网膜C.软脊膜、脊髓蛛网膜、硬脊膜D.脊髓蛛网膜、硬脊膜、软脊膜E.软脊膜、硬脊膜、脊髓蛛网膜17、关于蛛网膜下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B.隙内充满脑脊液C.向上与颅内相应的隙相通D.第2骶椎以下扩大成终池E.向两侧形成脊神经周围隙18、关于脑脊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成人脑脊液含量为125~150mlB.其中脊髓蛛网膜下隙含有50~65mlC.脑脊液压力在侧卧时为0.069~0.167kPa(70~170mmHO)D.脑脊液压力在平卧时为0.098kPa(<100mmHO)E.坐起时腰骶段脑脊液压力为0.196~0.294kPa(200~300mmHO)19、关于脊髓血供来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脊髓前动脉B.脊髓后动脉C.节段性的根动脉D.脊髓深部连接脊髓前、后动脉的动脉冠E.胸4和腰1节段吻合不充分,形成缺血区20、关于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成人脊髓颈1~颈4节段与同序数椎体相对应B.颈5~颈8和胸1~胸4节段与同序数椎体上一个相对应C.胸5~胸8节段与同序数椎体上两个相对应D.胸9~胸12节段与同序数椎体上三个相对应E.腰1~腰5节段与胸8~胸10椎体相对应21、关于椎内、外静脉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丛互相吻合交通,无瓣膜B.主要直接汇入颈内静脉、肋间后静脉、下腔静脉C.椎外静脉丛在寰椎与枕骨之间较发达,称枕下静脉D.收集脊柱、脊髓及邻近肌肉的静脉血E.是上、下腔静脉系和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重要通道22、关于硬膜外隙穿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可选侧卧位、坐位B.从骶管裂孔到枕骨大孔都可以进行穿刺C.途径有后正中和旁正中入路D.不需穿经黄韧带E.后正中入路的途径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23、骶管麻醉进针的定位标志A.第5腰椎棘突B.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C.骶正中嵴D.骶管裂孔E.骶骨角24、关于骶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椎管的一部分B.向下终于骶后孔C.背面覆盖骶尾背侧浅韧带D.是骶骨的内腔,上口呈三角形E.属于硬膜外隙的一部分25、关于骶管阻滞麻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以45°角在骶管裂孔处刺入B.针向前刺入黄韧带,阻力消失则进入骶管C.穿刺针碰到骶骨时,应改变针的角度,男性与皮肤成5°角进针,女性成15°角进针D.穿刺深度大约2cmE.回吸应无血,否则应调整穿刺针的位置,直到无血为止26、关于腋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颈深筋膜的内脏筋膜形成B.包绕腋血管和臂丛C.喙突下臂丛阻滞穿刺点在喙突下2cmD.腋路臂丛阻滞穿刺点在腋窝最高点压住腋动脉搏动,在指尖前方向腋腔顶刺入E.向上通颈根部27、腋动脉的分支不包括A.旋肱后动脉B.肩胛下动脉C.肱深动脉D.旋肱前动脉E.胸肩峰动脉28、穿过四边孔的结构有A.胸背神经B.胸背动脉C.旋肩胛动脉D.腋神经E.桡神经和肱深动脉29、臂丛神经A.位于腋窝内的是臂丛锁骨上部B.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C.下、中干的前股合成内侧束D.臂丛锁骨下部的3个后股合成后束E.3个束位于腋动脉的外侧30、关于肩胛上神经及其阻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起自臂丛锁骨上部B.经斜方肌深面与肩胛上血管伴行C.穿肩胛骨切迹入冈上窝D.支配冈上、下肌E.经肩胛骨内侧深面注药可阻滞该神经31、对桡动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腕部掌侧仅有皮肤和浅筋膜覆盖B.尺动脉血供障碍时,宜采用桡动脉插管C.桡动脉插管的并发症较少D.多有良好的侧支循环E.是最常触摸脉搏的部位32、对肱动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臂上份居肱骨内侧B.臂中份居肱骨前内方C.臂下份居肱骨前方D.在肘窝处是间接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E.在远离肘窝横纹处的下方可作动脉插管33、关于桡神经阻滞的描述,正确的是A.肱部阻滞在肱骨外上髁处B.肘部阻滞在肱二头肌腱内侧C.深支阻滞在肱骨外上髁近端D.浅支阻滞在桡骨茎突上方约7cm处的背外侧缘E.腕部阻滞在桡骨茎突34、桡神经浅支损伤,手的哪部分感觉丧失A.手背外侧皮肤B.手掌内侧皮肤C.手背内侧皮肤D.手掌外侧皮肤E.整个手背皮肤35、投影为胫骨粗隆与腓骨头连线的中点与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的结构是A.股动脉B.胫前动脉C.腘动脉D.胫后动脉E.足背动脉36、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到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中点的为A.股神经B.胫神经C.坐骨神经D.腓总神经E.股后皮神经37、对大隐静脉的描述,正确的是A.末端接受5条属支B.与深静脉间无交通支C.无静脉瓣D.穿隐静脉裂孔注入髂外静脉E.大隐静脉曲张需高位结扎时应保留各属支,以防止血流不畅38、对股三角境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前壁为阔筋膜B.后壁为股二头肌与耻骨肌及其筋膜C.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D.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E.上界为腹股沟韧带39、关于股静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伴股动脉上行B.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延续为髂外静脉C.属支有大隐静脉D.收集下肢、腹前壁下部、外阴部的静脉血E.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股动脉外侧40、临床上置入弯喉镜片时,必须深达何种结构,才能使会厌翘起,紧贴喉镜片,显露声门A.会厌软骨茎B.甲状会厌韧带C.杓会厌襞D.舌会厌正中襞E.舌会厌外侧襞41、关于腰上三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下缘围成B.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C.三角内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D.三角的深面有肾脏E.是腰疝易形成部位42、踝管内通行的结构不包括A.胫骨后肌腱B.趾长屈肌腱C.腓骨长、短肌腱D.胫后血管和胫神经E.足长屈肌腱43、安静状态下,单位重量耗氧量最多的器官是A.心B.肝C.肾D.肺E.脑。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没有分泌管的腺体。

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宽广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布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睫状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眶后部、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为长方形、梭形或椭圆形的扁平小体,约3mm×2。

45mm大小、有3个根进入此节上神经节下神经节基底核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

它是位于大脑皮质底下一群运动神经核的统称,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相连。

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主要包括骶3-5和尾节。

脊髓节段: 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脊髓区域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脊髓在外形上无明显的节段性,通常把每一段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成为脊髓节段。

马尾: 脊髓末端变细形成脊髓圆锥,约平腰1椎体下缘,此水平以下腰、骶、尾脊神经前后根在椎管腔内下行一段距离后,出相应的椎间孔,形成脊神经,在椎管腔内的一段脊神经根称马尾。

终丝: 终丝即软脊膜在脊髓末端移行后形成的一根无神经组织的膜性结构,约在第二骶骨水平以下硬脊膜包裹而终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上端在枕骨大孔平面移行为延髓,下端通过终丝止于尾骨,因此终丝有固定脊髓的作用。

脑桥小脑三角在延髓脑桥沟的外侧部,延髓、脑桥和小脑的结合处,临床上成为脑桥小脑三角,为前庭蜗神经瘤好发部位内侧隆起:内侧隆起,每侧又被纵行的界沟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位于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称为内侧隆起。

在内侧隆起上,髓纹以下可见两个小三角区:靠内上方的为舌下神经三角,内隐舌下神经核;靠外下方的称迷走神经三角,内隐迷走神经背核。

基础知识硬脊膜外腔阻滞

基础知识硬脊膜外腔阻滞

基础知识[硬脊膜外腔阻滞]硬脊膜外腔阻滞将局麻药注射到硬脊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又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

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一般都用连续法。

一、解剖学基础1、位于椎骨内面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称为硬脊膜外腔。

上闭合于枕骨大孔,与颅腔不相通,下终止于骶管裂孔,侧面一般终止于椎间孔。

因此,药物不能直接进入颅内。

2、硬脊膜外腔容积约100ml,骶腔约占25~30ml。

硬膜外腔的后方较宽,胸部为2~4mm,腰部为5~6mm.3、腔中有脊神经通过,包围脊髓的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沿脊神经根向两侧延伸到椎间孔,分别形成根软膜、根蛛网膜和根硬膜。

根蛛网膜细胞增生形成绒毛结构,并可突进或穿透根硬膜。

4、硬脊膜外腔的血管丰富,并形成血管丛。

穿刺或置管时容易损伤引起硬膜外腔出血;注药时吸收迅速,或意外血管内注药而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

5、脂肪及结缔组织填充该腔,对局麻药的分布起限制作用,可达到截段麻醉作用,也有形成单侧麻醉的可能。

6、骶管位于骶骨内,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与腰部硬膜外腔相通,容积约25~30ml。

自硬膜囊到骶管裂孔约47mm。

二、对生理的影响(一)神经阻滞作用1、作用机制:局麻药可作用于脊神经根而达到神经阻滞作用。

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的可能途径有:(1)绒毛膜学说:蛛网膜绒毛构成根硬膜与根蛛网膜之间的微小通道,药物可沿此道进入根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

(2)椎旁阻滞学说:药物在椎旁,或渗出椎间孔或透过神经鞘膜,作用于脊神经根。

(3)蛛网膜下腔阻滞:药物可沿垂直穿过硬脊膜的微动脉鞘而进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或脊髓表面。

2、阻滞过程:(1)药液在硬膜外腔的扩散较慢,麻醉起效为5~7min,12~20min达到完善程度。

(2)神经阻滞程序与腰麻相同,但速度较慢。

开始阻滞交感神经,后阻滞运动神经。

顺序阻滞温觉、痛觉、触觉、肌肉运动、压力感觉,最后是本体感觉。

硬膜外腔注射术

硬膜外腔注射术
剂量控制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同时,根据药物性质和作用时间, 合理安排注射间隔时间。
04
CATALOGUE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分析
神经损伤
由于穿刺或置管过程中操作不当 ,可能导致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表现为局部疼痛、麻木或肌力减
退。
感染
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可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表现 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术前检查项目完善
完善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心 电图等常规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 况和手术耐受性。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影 像学检查(如X线、CT或MRI)以明 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麻醉方式选择及准备
根据手术部位、患者状况和医生经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局部麻醉、区域 阻滞或全身麻醉。
个性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未来硬膜外腔注射术将更加注 重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满意度。
多学科协作
硬膜外腔注射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未来多 学科协作将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 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若血肿持续增大或出现严重神经症状,需行手术治疗。经过积极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恢复良好。
05
CATALOGUE
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记录
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 频率和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 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注 意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 内压升高的表现。
穿刺针置入与确认位置正确性
穿刺针置入
将硬膜外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棘 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进入硬膜 外腔。

不同穿刺方法硬膜外腔穿刺针穿入硬膜外腔深度探讨

不同穿刺方法硬膜外腔穿刺针穿入硬膜外腔深度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硬膜外腔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深度。

方法选择下腹部以下手术80例,椎管内麻醉L1-5之间穿刺,随机分为四组,a、c组、b、d组,穿刺分别采用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垂直、平行方向进针。

a、b组,采用阻力消失法试验,c、d组,采用悬滴(负压)试验。

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灭菌不锈钢尺测量留在体外穿刺针长度,然后退针,每次退针约1mm,做一次压力试验,直到针口刚退出硬膜外腔停止,再次测量体外穿刺针长度,二者之差即为硬膜外腔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深度。

结果a 组退针距离2.3±1.1 mm ,b组退针距离1.2±0.5 mm ,两组间比较P<0.05。

c组退针距离4.9±1.3 mm ,d组退针距离4.7±1.5 mm ,两组间比较P>0.05。

a、b组与c、d组比较P<0.01。

结论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垂直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悬滴(负压)法检测,进针深度4.9±1.3 mm ,安全系数低。

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平行进行硬膜外腔穿刺、阻力消失法检测,进针深度1.2±0.5 mm,安全系数高,是较好的选择。

【主题词】硬膜外腔穿刺穿刺进入硬膜外腔深度【中图分类号】R614.4 【文献标识码】 A硬膜外腔穿刺是麻醉工作者的一个老话题,但是,硬膜外腔穿刺针突破黄韧带后到停止进针,针头超过黄韧带的距离,还不清楚。

进针过深会造成硬膜外腔置管困难,有穿破黄韧带的风险[1]。

所以,探讨清楚硬膜外腔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深度,有利于提高椎管内麻醉成功率,降低麻醉风险。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下腹部以下手术80例,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体重45-80Kg,身高150-180cm,选择椎管内麻醉,左侧膝胸卧位穿刺,穿刺点:L1-5之间。

穿刺点确切的局部浸润麻醉,以防疼痛影响测量效果。

1.2 方法随机分为abcd四组,a、c组采用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垂直方向穿刺,b、d组采用平行方向穿刺。

腰穿ppt课件

腰穿ppt课件
3. 针头刺入皮下组织后要缓慢进针,以免用力过猛损伤马 尾神经或血管,以致产生下肢疼痛或使脑脊液中混入血液 影响结果的判断。
4. 鞘内注药时,应先放出等量的脑脊液,然后再注入药物。
18
注意事项
5. 穿刺针要细,脑脊液采取量要少于10毫升,以免 引起腰穿后疼痛。
6. 如采取脑脊液过程中发现流出鲜红色血液而持续 不断时,可能是蛛网膜下腔继发性出血,患者多有 脑血管疾病。此时应停止操作并做相应的处理。
4. 此外,还可因穿刺不当发生腰穿出血、颅内感染 和马尾部的神经根损伤等,较少见。
17
注意事项
1. 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 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 患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 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禁忌穿刺。
2. 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应 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11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
压迫患者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 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 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 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 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 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为阳性,说 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 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
10
穿刺方法
6. 在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测压时,嘱患 者放松。
CSF压力(侧卧位正常压力 80-180mmH2O)
(1)奎肯试验(Queckenstedt试验,又称压颈试验)
用手压迫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 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 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 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0-40-60mmHg, 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 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硬膜外穿刺标准操作规程

硬膜外穿刺标准操作规程

硬膜外穿刺标准操作规程发表时间:2008-11-10 13:36:22 浏览人次:591规程:1、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

2、采取坐位,侧卧位,俯卧位。

3、以侧卧位穿刺为例:首先,取右侧卧位,嘱病人双腿屈曲,双手环抱膝盖,同时头向下微屈。

确认拟阻滞水平的解剖标志。

然后用消毒海绵蘸聚维酮碘或类似溶液消毒穿刺区域三遍。

消毒时应从穿刺点开始,呈圆周状向外擦拭。

用无菌洞巾覆盖消毒区域。

用小号针头抽取局麻药,在选定间隙做皮丘,然后4、伸直膝关节,将髌战推向外侧,在髌战外上方与股战外髁交界的间隙处,做一小切口,用灌注吸引针行膝关节穿刺,针头进入到髌战下方,确定针在关节腔内,向膝关节内注入60-100ml生理盐水后,将针头与悬吊2.5-3米高度的装有生理盐水滴瓶的乳胶管相连接,将膝关节囊内充满生理盐水。

5、取前外侧入路屈曲膝40-50度,在胫战平台上方一横指宽,髌韧带外侧作一小切口。

用进出水套筒按好镜头套针,向股战髁间窝方向进行穿刺,待有盐水由套筒流出后,即更换圆头套针插入套筒内,将膝关节伸直,在髌战下方与股战滑车沟之间,插到髌上囊内。

在套筒接头处连接吸引皮管,这样膝关节腔内的入水及出水管道均已连接好,形成灌注吸引系统,将吸引接头关闭。

6、套筒的圆头套针拔出,立即将10°或25°关节镜插入套筒,锁固妥当,防止关节镜滑出损坏。

连接好关节镜光源系统。

如采用电视屏幕观察,则在关节镜目镜处连接电视摄影头。

7、关节镜检查应按一定程序检查,即便于操作也避免遗滑病变。

一般检查顺序为髌上囊,膝内侧间隙、髁间切迹、膝外侧间隙、髌上囊。

7.1、髌上囊检查灌注扩张髌上囊,由髌上囊内侧向外移动关节镜,按顺序检查髌上囊的内侧壁、顶部、底面、外侧壁。

将关节镜放回股战滑车沟部位,然后将关节镜向后缓慢拔出,关节镜倾斜面朝向髌战,直到看见髌战上缘为止,手指轻敲髌战,可看髌战上下移动,手指向内外侧推动髌战即可观察髌战底面各部分。

腰椎穿刺术的解剖路径

腰椎穿刺术的解剖路径

腰椎穿刺术的解剖路径腰椎穿刺术是目前神经内科临床最常见的微创诊疗技术。

主要是应用以下情况:I.留取脑脊液做各种检查以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在炎性、出血性、外伤性、免疫性、寄生虫性以及不明原因的昏迷等多种神经内科急症中);II.测量颅内压或者行动力试验以明确颅内压高低及脊髓腔、横窦通畅情况;III.动态观察脑脊液变化;IV.注入放射性核素行脑、脊髓扫描;V.注入液体或放出脑脊液以维持、调整颅内压高低及平衡,或注入药物治疗相应疾病。

腰椎穿刺时穿刺针应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突间的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内椎静脉丛、硬脊膜和蛛网膜),最后进入蛛网膜下腔。

成人脊髓圆锥末端一般终止在L1~L2 椎间隙进针。

【物品准备】术者衣帽整洁,佩戴口罩、帽子,备无菌手套、腰椎穿刺包(检查消毒日期或一次性穿刺包生产日期)、碘伏、5ml注射器、2%利多卡因1支。

【操作步骤】1.人文关怀嘱患者排空尿液,向患者简单说明腰穿目的,询问有无麻醉药物过敏史,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患者意识,测量生命体征平稳。

2.体位患者左侧卧于硬板床上,屈颈抱膝使脊柱尽量前屈,利于拉开椎间隙,背部与床面垂直,脊柱与床平行。

3.确定穿刺点通常双髂嵴最高点连线与脊柱中线交会处为第4腰椎棘突,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有时也可选第4、5腰椎间隙或第5腰椎与骶骨间隙进行。

4.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用碘伏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顺时针常规消毒皮肤,直径约15cm,铺无菌洞巾。

5.局麻核对麻药,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做局部麻醉,注意回吸无血后再推注麻药。

6.穿刺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斜向头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4~6cm,儿童2~4cm。

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

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可见脑脊液流出。

7.测脑脊液压力让患者缓慢伸直两下肢,测脑脊液初压。

【硬膜外腔穿刺点的定位和径路】

【硬膜外腔穿刺点的定位和径路】

处碰壁,或刺及脊神经根而引起剧烈放射性下肢疼痛,或直接刺入胸腔或者腹腔而出血导管
迷入胸腹腔的奇谈异像。
多,其余操作要求与旁正中法完全相同。由于穿刺角度(相对与棘突中线的夹角而言)较
大,针尖前进中指向中线有时掌握过偏,穿刺针尖较易遇到不在中线的椎板,或沿椎板下缘
附着的黄韧带滑入硬膜外腔,导致置管容易偏于一侧;此外,出血机会益易增加。在硬膜外腔的
两旁静脉血管丛较为密集,因此较容易穿刺出血(呈暗红色),而且也较容易刺破沿椎管中线两
行;硬膜外腔丰富的静脉丛血管,相对也以中线区比较少而两侧比较密集。因此,正入法的
优点是:穿刺者对各层次组织的“手感”变化比较明顕;沿途中血管较少,穿刺出血机会相
对较少。缺点是:脊柱的棘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损伤相对较大,术后腰痛机会增加。要求穿刺针
尖相对锋利,穿刺针斜口保持与韧带的纵行走向平行进行预防。这样,韧带纵行纤维割断的数量
可以减少。
2。旁正中法:
沿棘突间隙中线旁开0.5~1cm处进针,刺透皮肤和皮下组织后,调整针尖指向棘突中线矢状
面方向推进针,在中线刺透黄韧带抵达硬膜外腔。本法的目的在避免棘后纵、棘间韧带损伤,其
余操作同正入法。本法适用于:老年棘后纵、棘间韧带钙化的病人;操作者手指固定穿刺置管是否顺利,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正入法:
棘突联线的中心点,针尖沿棘突中线的矢状面推进,沿途经过皮肤、皮下、棘后纵韧带、棘间
韧带、黄韧带、抵达硬膜外腔。硬膜外腔内的脊髓小动脉,沿硬膜外腔后面的两侧分布下
旁走行的脊髓小动脉,鲜红血液可以快速滴出,甚至如同喷射状。穿刺针进入的深度比正入法者
要深些。
4。需要高度警惕。避免“侧入法的错误定位和错误穿刺方向”:

硬外麻醉穿刺技巧

硬外麻醉穿刺技巧
e 如果剂量不大,有个现象值得思考,打L2-3的患者脚甚至腿可以动的,打L3-4的患者则一定不出现这个情况。这是分水岭现象和比重特性的明证,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点。
3硬膜外的穿刺手法和判定到位方法
判定常见3种,注气阻力消失,毛细管负压,手感(阻力变化),相结合的三种穿刺手法:a 左手三指推针杆另两指接触病人皮肤缓冲力量,右手持续推注射器试压力变化;b 接上毛细管看压力变化;c 双手扶针推送,感受阻力变化,间断注射器试压力。最早发现针进入硬膜外腔的是第一种方法,但是也是新手最容易打穿的方法,因为一只手很容易控制不住力量的大小,缓冲也不好。第二种方法往往进针过深,除非手感好,而且切换毛细管和注射器还是很麻烦的,对于胸部穿刺和新手不失为一种安全保障方式。第三种最随意,我比较喜欢,握针最稳,进针最稳,但需要不时的试试压力变化,尤其是达到预计深度时,这办法需要穿刺前评估患者,预计深度,而且还需要明确区分针尖是否进入黄韧带,因为皮下、棘上韧带下、棘间韧带旁都可以出现阻力极低情况,为判定带来障碍。最好是熟练第一种,玩转第三种,该用第二种时能用得上。
d 胸段的正中的进针角度,很大程度凭借于针感,因为本身也不会有太大的间隙,哪里阻力小就朝哪里去。所以侧入更有道理,而且需要坚信,没必要非在一个间隙上下功夫,我倒是比较赞同棘突旁开作为穿刺点,可以垂直指向中线进针,里面应该是椎弓,这样就可以获得基本的深度定位,再针尾逐渐斜向尾部,可以寻找到上面的间隙。估测棘突与椎体的夹角有一定意义,可以避免针体过于倾斜,而穿到更远一个的间隙去。
中国,国情所限,椎管内麻醉占到临床麻醉工作的相当大比重,尤其是基层医院,有相当多的医疗单位不具备好的全麻条件而被迫应用多的椎管内麻醉,来满足手术的需要。新入行的麻醉医生在掌握椎管内麻醉的穿刺操作上走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新人在高位置的硬膜外穿刺上,没有多量的实践机会,没办法获得穿刺技术的提升。

硬膜外阻滞穿刺注药时的解剖

硬膜外阻滞穿刺注药时的解剖

硬膜外阻滞穿刺注药时的解剖1,硬膜外腔前部的观察。

该腔隙位于后纵韧带与硬脊膜之间,借小梁紧连,尤其是从上颈段开始直至第10~12胸椎小梁多而致密,而将前腔分为左、右两部分。

将造影剂碘苯脂注入硬膜外腔前腔的左侧或右侧作腔隙造影的24例中,仅3例出现向对侧扩散现象,其他21例无对侧显影。

笔者对1例标本使用两根导管分别置于硬膜外前腔,注入造影剂后摄片观察,发向造影剂分别沿硬膜瓦两侧向上、下纵行扩散,二者之间无沟通现象。

又经导管注入染料使前腔着色,15例标本中13例注入的染料局限一侧,对侧均未染色。

2例新生儿扩散至对侧。

因此笔者提示颈和上胸部硬膜外腔前部的左、右两侧基本互不相通。

2,硬膜外腔后部的观察。

硬膜外后腔位于黄韧带之前,左、右以覆盖于脊神经后根的硬膜为界。

临床上硬膜外穿刺通常进入此腔。

笔者解剖所见,在颈段和上胸段的后腔中线部,可见束状的纤维性中隔连于硬膜与黄韧带和椎板骨膜间,由颈向下延续到2、3、4、胸椎的较多,占63.4%,延至7、8胸椎或以下者占36.6%,其中最低者可达T12~L1。

造影观察10例为单侧置管,1例为双侧置管,可见造影剂纵向延伸,双侧置管者,可见组织间隙的阴影。

造影中有2例儿童在T2~3以下向对侧扩散,1例胎儿两侧融合,这可能与注射的药量、速度和压力有关。

3,颈和上胸部硬膜外腔侧部的观察。

硬膜外腔侧部可见到由硬脊膜向左、右两侧延续,并包围脊神经前、后根,然后随脊神经向外呈漏斗状传出椎间孔,笔者肉眼未见一例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后腔隙存在。

从包含有脊神经根的切片上观察也发现在脊神经前、后的外面有被膜包裹,而且前、后根之间都填塞有疏松的纤维脂肪结缔组织,其间夹有多个小静脉。

4,经和上胸部硬膜外腔的分隔和划分。

1970年Usubiage通过对狗硬膜外腔的解剖观察,认为硬脊膜腹侧与后纵韧带之间有纤维性“小梁”,将硬膜外腔前部分为左、右互不相通两部。

笔者认为人体硬膜外腔被位于椎管左右侧方的栅栏样结构分隔为互不相通的前后而腔。

麻醉学中级考试之专业知识习题含参考答案

麻醉学中级考试之专业知识习题含参考答案

麻醉学中级考试之专业知识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1题,每题1分,共101分)1.直入法硬膜外穿刺时穿刺针依次经过的解剖层次顺序为_____A、皮肤、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硬脊膜外间隙B、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硬脊膜外间隙C、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外间隙、硬脊膜D、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外间隙E、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外间隙正确答案:D2.叹息样呼吸A、为脑桥、延髓受牵拉刺激的表现B、为术中镇痛不足的表现C、为延髓受压的表现D、为刺激迷走神经的表现E、为失血过多的表现正确答案:A3.某男,79岁,腹胀呕吐4天,诊断粘连性肠梗阻,有肠绞窄可能,拟急诊剖腹探查。

1.术前准备最重要的是_____A、导尿B、镇痛C、吸氧D、营养支持E、胃肠减压正确答案:E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A、早期人工正压通气B、应用支气管扩张药C、限制输液量和速度D、鼻导管吸氧6~18L/minE、皮质激素的应用正确答案:A5.关于眼心反射的反射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B、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心支C、传入神经为睫长神经、睫短神经至三叉神经眼支D、传出神经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E、传入神经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正确答案:C6.慢性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_____A、心律失常B、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C、休克D、肺性脑病E、消化道出血正确答案:D7.急性肺损伤的诊断标准中,氧合指数(Pa02/Fi02)低于_____A、200mmHgB、150mmHgC、400mmHgD、300mmHgE、550mmHg正确答案:D8.高血压和老年病人控制性降压时血压降低不宜超过原水平的_____A、40%B、30%C、20%D、10%E、50%正确答案:A9.以下哪项不属于重症肌无力的表现_____A、视物模糊B、行走无力C、吞咽困难D、上睑下垂E、低钾血症正确答案:E10.有关肩周炎的叙述,应除外下列哪项_____A、一般50岁以上女性多发B、无自愈倾向C、受凉等有关D、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E、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的疼痛与功能障碍正确答案:B11.关于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叙述错误的是_____A、可选择一个穿刺点,也可以选择两个穿刺点B、操作上的时间延搁8分钟以内不足以影响经蛛网膜下隙途径给药的麻醉平面控制C、一点穿刺法的关键技术是“针内针”技术D、明显减少术后头痛发生率E、经硬膜外导管给药量比单纯硬膜外阻滞时小正确答案:B12.某男性,56岁,因腹痛,弥漫性腹膜炎入院。

硬膜外阻滞的解剖路径简答题

硬膜外阻滞的解剖路径简答题

硬膜外阻滞的解剖路径简答题
硬膜外阻滞是一种通过硬膜外间隙将药物注入脊髓管外的技术。

其解剖路径简述如下:
1. 首先,患者需要采取躺卧位或侧卧位,并将背部暴露出来,以便进行操作。

2. 消毒皮肤,并在感觉点以下1-2公分处进行局部麻醉。

3. 在局麻作用下,医生会在腰骶部的中线上找到尾椎骨(骶骨的最末端骨块),并在尾椎骨之下进行穿刺。

4. 医生会使用特殊的针头,穿过皮肤、皮下脂肪和韧带,然后进一步穿过硬脊膜和阿奇蛛网膜进入硬膜外间隙。

5. 一旦针头进入硬膜外间隙,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如试抽、确认阻滞点和药物注射等。

6. 在验证无误后,医生会使用注射器将药物缓慢而持续地注入硬膜外间隙。

7. 完成注射后,医生会小心地拔出针头,并处理好穿刺点的感染防控。

需要注意的是,硬膜外阻滞是一项操作性较高的技术,需要由专业医生在必要的设备和条件下操作。

因此,在进行硬膜外阻
滞之前,患者应尽量充分了解该技术和可能的风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硬膜外麻醉PPT课件

硬膜外麻醉PPT课件

——硬膜外麻醉期间病人的管理
硬膜外隙注入局麻药5~10分钟内,穿刺部位 的上下各2、3节段的皮肤支配区域可出现感觉迟 钝,20分钟内阻滞范围可扩大到所预期的范围 常见生理扰乱
血压下降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
+ S的影响:
直接:
①一过性脑脊液压↑,注药过快a a头晕 ②局麻药逾量/注入静脉丛aa惊厥 ③累积性吸收比骤然注入超量药物易耐受 利多卡因急性中毒阈值(10μg/ml) 间接:阻滞后低血压引起
七、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
——8,硬膜外血肿
+ + +
发生率 原因
0.0013~0.006% 穿刺针或导管损伤
临床表现 背痛,短时间内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 障碍、截瘫
+
+
预后
预防
8小时内手术效果好
严格适应症,操作轻柔、规范
——9,硬膜外血肿
—10,感染
+ 穿刺点皮肤感染 + 硬膜外间隙感染 + 蛛网膜下隙感染
黄韧带 硬膜外腔 蛛网膜下腔
阻 力 逐 渐 增 大
硬 脊 膜
玻管负压
悬滴试验
部位:负压出现率以颈部及胸部硬膜外间
隙最高,约为98%;腰部次之,为88.3%;
骶管不出现负压
大小:颈部-2--6cmH20,
胸部-2--9cmH20, 腰部+2--6cmH20
体位
病人的情况
药物容量 注药速度 导管的位置 方向
穿刺针与皮肤成75o向中线棘突间孔方向刺 入,其余操作同直入法。本法避免棘上韧 带和棘间韧带,适用韧带钙化老年人或肥 胖病人。
直入法
穿刺法
侧入法
进入硬膜外间隙的确定方法

硬膜外阻滞穿刺注药时的解剖

硬膜外阻滞穿刺注药时的解剖

硬膜外阻滞穿刺注药时的解剖1,硬膜外腔前部的观察。

该腔隙位于后纵韧带与硬脊膜之间,借小梁紧连,尤其是从上颈段开始直至第10~12胸椎小梁多而致密,而将前腔分为左、右两部分。

将造影剂碘苯脂注入硬膜外腔前腔的左侧或右侧作腔隙造影的24例中,仅3例出现向对侧扩散现象,其他21例无对侧显影。

笔者对1例标本使用两根导管分别置于硬膜外前腔,注入造影剂后摄片观察,发向造影剂分别沿硬膜瓦两侧向上、下纵行扩散,二者之间无沟通现象。

又经导管注入染料使前腔着色,15例标本中13例注入的染料局限一侧,对侧均未染色。

2例新生儿扩散至对侧。

因此笔者提示颈和上胸部硬膜外腔前部的左、右两侧基本互不相通。

2,硬膜外腔后部的观察。

硬膜外后腔位于黄韧带之前,左、右以覆盖于脊神经后根的硬膜为界。

临床上硬膜外穿刺通常进入此腔。

笔者解剖所见,在颈段和上胸段的后腔中线部,可见束状的纤维性中隔连于硬膜与黄韧带和椎板骨膜间,由颈向下延续到2、3、4、胸椎的较多,占63.4%,延至7、8胸椎或以下者占36.6%,其中最低者可达T12~L1。

造影观察10例为单侧置管,1例为双侧置管,可见造影剂纵向延伸,双侧置管者,可见组织间隙的阴影。

造影中有2例儿童在T2~3以下向对侧扩散,1例胎儿两侧融合,这可能与注射的药量、速度和压力有关。

3,颈和上胸部硬膜外腔侧部的观察。

硬膜外腔侧部可见到由硬脊膜向左、右两侧延续,并包围脊神经前、后根,然后随脊神经向外呈漏斗状传出椎间孔,笔者肉眼未见一例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后腔隙存在。

从包含有脊神经根的切片上观察也发现在脊神经前、后的外面有被膜包裹,而且前、后根之间都填塞有疏松的纤维脂肪结缔组织,其间夹有多个小静脉。

4,经和上胸部硬膜外腔的分隔和划分。

1970年Usubiage通过对狗硬膜外腔的解剖观察,认为硬脊膜腹侧与后纵韧带之间有纤维性“小梁”,将硬膜外腔前部分为左、右互不相通两部。

笔者认为人体硬膜外腔被位于椎管左右侧方的栅栏样结构分隔为互不相通的前后而腔。

硬膜外穿刺之“又见豆腐”

硬膜外穿刺之“又见豆腐”

硬膜外穿刺之“又见豆腐”
现象
广大麻醉战友们,你有没有见到或是遇到硬膜外穿刺过程中,穿刺的通路是“软绵绵”,如同穿在了“豆腐”里呢!
如果你遇见过,你是“偶遇”呢,还是常常不期而至呢?有回顾性研究表明,这种现象达20%左右呢!本质原因1 这和穿刺通路中的解剖结构息息相关。

硬膜外穿刺过程中由外而内要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其中黄韧带几乎全由弹力纤维构成,是最为坚韧厚实的。

穿刺时,借助于穿刺针,可感知黄韧带的坚实感,穿刺针再前进,一旦失去阻力,便知已经入硬膜外间隙。

既然黄韧带是如此的坚韧,穿刺过程中便不可能发生如豆腐般“软绵绵”啊!Why?
临床事实:黄韧带不是一条韧带,而是由左右韧带在脊中线融合而成。

某些患者的黄韧带在脊中线没有融合,或在某些椎体部位没有融合,正中部有一裂隙。

所以:在进行硬膜外穿刺过程中,如果穿刺针恰好从正中部裂隙穿过,那么穿刺针极易透过黄韧带而没有明显的突破感!
原因2 孕妇类:由于妊娠的原因,孕妇的生理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妊娠后期有子痫前期、甲减的孕妇蛋白丢失严重,导致了特别严重水肿,不仅有可能遇到“软绵绵”,而且有可能是“水渍渍”。

原因3 老年人:由于进入老年,韧带逐渐钙化,往往正中
入路穿刺往往不成功,即便成功往往因为穿刺过程中阻力很大,反而体会不到突破感。

原因4 创伤类:各种原因导致的韧带损伤,特别是医源性的,如接受过多次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原因5 先天性:有一部分人群先天韧带就菲薄或是缺失,这样患者穿刺就要非常小心了!声明:此文仅代表小编的观点和看法,随时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作者:仲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i c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t r i a l i f b i r l l a t i o n:T h e AF F I RM S t u d y .
Ha y wo o d I 2, F o r d CE, C r o w RS, e t a 1 .At ia r l i f b r i l l a . t i o n a t b a s e l i n e a n d d u i r n g  ̄l l o w— u p i n AL L HAT f An t i 一
( 收稿 E t 期: 2 0 1 5 — 0 4 — 1 8 )
硬 膜外 腔盘黄 间隙穿 刺注 液 的解 剖学入路
姚前尹, 董 圻
( 嘉应 学 院 医学 院人 体 解剖 学教研 室 ,广 东 梅 州 5 1 4 0 3 1)
【 摘要 】 目的 设计一种 新进路 , 使 消炎镇痛液更 集 中地作 用于病 变神经根 , 或将胶 原酶直 接注射 到突 出的椎 间盘 而
解剖 学研究 2 0 1 5年 第 3 7卷 第 4期
A n a t R e s . 2 0 1 5 . V 0 1 . 3 7 . N 0 . 4
2 7 9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Rhy t hm Ma na g e me n t . Ba s e l i n e c ha r a c t e r i s —
通过 解剖学 研究 、 腰椎 x线 摄片 , 设 计 出经 椎板外 切迹进路 到
摆脱 大型 x线机 的限制 , 更 简便有效 地治疗 腰腿痛 。方 法
达硬 膜外腔盘 黄间 隙并将 其应用 于临床 。结果 作用 。结论
经椎板 外切迹进 路 , 可 准确地 到达硬膜 外腔盘 黄间 隙 , 更 有效地 发挥治 疗
表 1 男、 女性棘 突间 隙中点旁开距离
( ± s , c m)
其 以上腰椎 板外切 迹 的垂 直投 影均 在椎体 的内侧后缘 , 即
H e a r t A t t a c k T i r a 1 ) . J A m C o l l C a r d i o l , 2 0 0 9 , 2 4 , 5 4 ( 2 2 ) :
2 0 2 3 ~ 2 0 3 1 . 2 AF F I RM I n v e s t i g a t o r s : At i r a 1 F i b i r l l a t i o n F o l l o w— u p I n 一
方法 。
位 片进 行 了研 究 测 量 。正位 片 上 由于 体位 姿 势 等 因素 影 响, 有 些 棘 突 并 不 显 示 在 两 侧 椎 板 外 切 迹 的 中位 , 故 取 双 侧 椎 板 外 切 迹 间 距 下 位 椎 的平 均 值 为 穿 刺 点 旁 开 的 距离 , 侧位 片 上 定椎 弓根 下 切 迹末 端 下 方 上关 节 突 上 缘
间管 , 其后壁上 份 为黄韧带 , 下 份 为上关 节突 , 而黄韧 带后
内侧 即为 椎 板 外 切 迹 。 腰 椎 管 的 中 央 部 分 名 为 中 央 椎 管 ,
夹 角 即 作 为 穿 刺 倾 斜 角 度 , 棘 突 间 隙 中 点 旁 开 距 离
( a m) 见表 1 。
两 侧部 分平 对 椎 间盘者 称 盘 黄间 隙 ,平对 椎体 者 称 侧 隐 窝 。观察 腰椎标 本并进行 尸检 , 发现 腰椎外 切迹 是 到达硬 膜外 腔盘黄 间隙 的最短进 路仅 1 0 - 1 2 mm。 第 4腰椎 ( L J 4 ) 及
该进路应用 于溶盘术 可免除大 型 x线 机 的限制 , 避 免 x线对 医患 双方 的损 伤。
【 关键词 】 棘 突间隙 ; 椎板外 切迹 ; 椎 间管 ; 盘黄 间隙
临床 上治疗 腰椎 间盘 突出症 常选择 注射 药物 。 各 入路 有其 的优点 和缺点 [ 1 _ 。为提 高腰腿痛 的治疗效果 , 作者研 究 并设 计 了经 椎板 外 切迹 进 路行 硬膜 外 腔盘 黄 间隙 穿刺
h y pe  ̄e ns i v e a n d Li pi d— Lo we in r g T r e a t me nt t o P r e v en t
A m H c a r t J ,2 0 0 2 , 1 4 3 ( 6 ), ho M ,T o mi t a M. Ro l e o f mi n e r a l o c o r t i c o i d
r e c e p t o r o n a t i r a l s t r u c t u r a l r e mo d e l i n g a n d i n d u c i b i l i t y o f a t i r a l i f b i r l l a t i o n i n h y p e  ̄e n s i v e r a t s . Hy p e te r n s i o n Re — s e a r c h,2 0 1 1, 3 4: 5 8 4 — 5 91 .
1 穿 刺 进 路 的解 剖 学研 究
复 习解 剖学 , 因下 腰 部 的 椎 弓 根 斜 行 , 椎 间孔 成 为椎
稍 内上 为椎 板外 切 迹 的位 置 , 把 椎 体 水 平 面作 为 与 人体 的垂直面 . 根 据 等 比例 平 行 角 度 , 棘 突末 端 间 隙 中 点 和
椎板 外 切 迹 画一 连 线 . 此 连 线 延 长 与 椎 体 水 平 面 形 成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