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5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

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

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

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xxx的散文。

(屏显)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背影》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背影》教案设计篇8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习本文朴实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抓住“背影”这一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领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屏幕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对父亲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1、人们到这篇文章的评价有哪些?2、简介一下作者。

3、写作背景是什么?4、读准加横线的字音差使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迂栅栏蹒跚橘子举箸赋闲拭琐屑颓唐晶莹奔丧5、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6、初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一层(~)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叙述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

(5)这是一篇x,它以x为线索,表现父亲的x。

(6)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课程名称:《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 了解《背影》这篇优秀的中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2. 学习并运用一些重要的中文词汇和表达方式;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时间:2个课时教学资源:1. 《背影》中文课文2. 录制好的《背影》纪录片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册4. 电脑、投影仪、音箱等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介绍《背影》课文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读(10分钟)学生阅读《背影》课文的标题、段落和关键句子,了解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合作,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和情感。

4. 分享讨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扩展讨论。

5. 学习重难点(10分钟)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并丰富词汇。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5分钟)让学生回顾前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并进行相关复习练习。

2. 视频观看(20分钟)学生观看录制好的《背影》纪录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3. 创设情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重要性和影响。

4. 作品创作(20分钟)学生自由创作与《背影》相关的小品、故事、诗歌等,并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5. 总结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课后作业:1. 完成与《背影》相关的作业题;2. 阅读其他亲情主题的文章,并写下感想。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作品创作质量和创造性思考;3. 学生对《背影》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背影》优质优秀教案(通用8篇)

《背影》优质优秀教案(通用8篇)

《背影》优质优秀教案(通用8篇)《背影》优质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背影》优质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影》优质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二、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

《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

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

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二)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1)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3)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

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优秀教案(获奖作品)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爱意。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

1.2 教学内容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父亲的形象特征及其对儿子的关爱。

探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背影》的阅读与分析。

父亲形象的特征及其对儿子的深厚爱意。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观念。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形象,阐述作品主题。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进行小组讨论。

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体会作品情感。

3.2 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投影: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片段,增强情感体验。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创设情境:播放温情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品情感。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形象。

阐述作品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

4.4 实践活动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

4.5 课堂小结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选择一个角度,分析父亲形象,阐述自己的感悟。

5.2 评价方法学生互评:相互交换阅读对方的作业,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点评和建议。

5.3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学生分析父亲形象的能力。

评价学生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p 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表达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化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别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表达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深化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浸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部分──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才能:抓住【关键词】:^p 句──理解外表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导入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贫寒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____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他就是朱自清。

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背影》说课稿一等奖3篇

《背影》说课稿一等奖3篇

《背影》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现行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1、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背影》,现行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以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生活中人们大都歌颂母爱,即使歌颂父爱,也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但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文间的语言朴素,但感却感人肺腑。

究竟其力量从何而来呢?让我们去学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知识目标:(1)、加强对语言字词的积累运用;(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标:(1)、体察深厚动人的父子深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联系自身,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感受爱、学会爱,学会感恩【学情分析】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且他们的认知感悟能力也不够成熟,对于生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仍是“生在福中难知福”。

尽管全文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但从文章的深层文化意义来看,它又潜藏着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一向强调的父慈子孝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训练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运用整体阅读法教学理论,以体会文章精要为突破口,重点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在文章中的出现、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父亲的四句话,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深刻情感。

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并引导学生感受爱、学会爱,学会感恩【教法分析】“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情感感悟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梳理;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

朱自清背影教案一等奖模板(优秀9篇)

朱自清背影教案一等奖模板(优秀9篇)

朱自清背影教案一等奖模板(优秀9篇)《背影》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朴素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2、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1、创设情景播放歌曲崔京浩《父亲》2、导入:多媒体演示一首小诗那熟悉的有一点苍老的背影他淡漠了这些年来的无情那慈祥的有一点平静的面容他默默地面对这一生那飞去的是你为我做的风筝那留下的是一辈子都蓝的天空你为我打点行装,送我走出家门你为我插上翅膀,让我飞跃海洋谢谢您,父亲(师):朱自清先生说:父爱是一条河,是一条细细的无声流淌着的河流。

今天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这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板书题目作者)3、教学过程1、(师):听课文朗读录音,说说自己的体会。

2、(师):有文学评论家说,《背影》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顿精神的佳肴,我们看如果她是一幅画,这幅画的主体内容是什么?父亲买橘的背影(1)找出相关的内容,深情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描绘下来。

从哪些方面描述父亲的背影的?找出相关语句。

父亲的衣着、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

画是有丰富内涵的,能不能从画中读出画外音?想想看,父亲买巨资这么艰难,为什么还要去买呢?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呢?父亲是在什么境况下给“我”买橘子的呢?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师):这种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对儿子的满腔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出父爱的崇高。

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作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作的一切不知要贵多少倍。

这个背影,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请把这段话有感情的朗读。

听本段话的朗读录音3、(师):这时候老师诗情涌动,更觉得背影是一首诗,那诗的主题应该是什么?父爱(师):“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划,我们大家重新齐心合力,再次谱写这首父爱之歌,我们从课文第三自然段写起“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表现父爱的典型语句,四人小组,每人一句,共同完成这首父爱之歌。

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优秀4篇】

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优秀4篇】

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篇一(一)知识教学点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试颓唐琐屑举箸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二)能力训练点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提示:可以从两方面思考:写穿戴与表现父亲境况的关系,写穿戴与写父亲一系列动作的关系。

3. “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今采,,“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说明: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

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5.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1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似的”,很有表现力,故作轻松,为宽慰儿子。

)说明:买到橘子,似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心感宽慰。

6.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很大区别,说说区别在哪里。

(1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说明:从遣词造句入手,揣摩儿子依恋父亲的感情。

“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

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可少。

背影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

背影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

背影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背影》的优秀教案篇一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三、问题探讨:(投影)1.朗读第六自然段。

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投影1123):(1) 外貌:○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1走路的姿势:蹒跚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2) 语言: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背影的教案(三)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投影24)(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背影》说课稿一等奖3篇

《背影》说课稿一等奖3篇

《背影》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请的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

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诚与至诚的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请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方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

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

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

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

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4、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

(2、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5、教学用具:多媒体。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优秀12篇)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优秀12篇)

背影教案设计《背影》教案(优秀12篇)《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

为大家带来的是《背影》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下面的12篇《背影》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背影教案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背影》教案篇一助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助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有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榜样作品。

(板书课题:背影)二、学生自助: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2.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较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较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明线:父亲的“背影”。

暗线:父子深情。

三、求助互助: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较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背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背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1、《背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一、导入好,我们开始上课。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

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

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学生回答)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

(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注的对不对。

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1500字一、教学目标:1. 熟悉《背影》这篇散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情境。

2. 学会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2. 学会分析和归纳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把握文本的艺术特点和美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散文《背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 通过展示一张背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背影?你们对背影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后,进行简单讨论。

(2)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背影》的内容,来回答问题:“你们还记得《背影》中的背影是谁的背影?背影触动了你们的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

2. 阅读理解(1) 教师通过分段阅读的方式,逐段解读散文《背影》的内容。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2) 引导学生进行细读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①散文的开头以及背影的出现和描述,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②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背着自己走向远方?③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怎样的情感?(3) 学生展示思考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解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3. 情感分析(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①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②作者为什么在父亲走向远方的时候没有跟上去?③你们在阅读《背影》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感受?(2) 学生展示思考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4. 文学鉴赏(1) 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包括文字描写、修辞手法、语言节奏等方面。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优秀教案(获奖作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背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朱自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亲情的伟大和珍贵,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欣赏朱自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感悟亲情的伟大和珍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背影》。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要点。

4. 细节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角度思考,分享与家人的感人故事。

(2)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表达对家人的感恩之情,并发誓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四、课后作业1. 重新阅读《背影》,总结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悟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优秀教案(获奖作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描写手法等;(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描写手法;(2)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2)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品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理解其含义;(2)让学生分段落朗读,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情感氛围。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描写手法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孝敬父母的认识和体会。

5. 情感升华:(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孝敬父母”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背影》;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孝敬父母”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作文评价: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作文,给出中肯的建议和指导。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教案(获奖作品)

《背影》优秀教案(获奖作品)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背影》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情感。

探讨作品的主题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

运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影》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内容和情节。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2 教学活动观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故事。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邀请作者或其他文学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第六章:教学案例与分析6.1 教学案例提供一些与《背影》主题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可以包括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亲情主题,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亲情故事。

6.2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亲情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对作品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掌握现代文学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3.加深学生对自己家庭的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表达的手法。

2.加深学生对家庭的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父子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念。

2.如何运用文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作品。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反思家庭教育的意义。

运用学生的生活经历,谈谈家庭
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3.分析故事中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
文化中对父亲形象的塑造,理解父亲对孩子成长和家庭的重要性。

4.讨论故事中的道德思想。

通过引入孔子的思想,向学生成语,仅孝
能亲,仅悌能兄弟,理解家庭的价值和要义。

5.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总结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

鼓励学生参考
作品中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7.巩固使用文学分析方法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写故事,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分析作品。

五、教学策略
1.让学生参与话题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和文化背景。

3.讲解家庭文化的形成和影响,加深学生对文化价值观念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讨论和文学分析,考察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评价。

2.通过作品的写作和分析,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