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苗族传统村落调研与景观设计——以大辽村为例倪清怡1刘志根骆怡妃彭曦张慧周雅璇梁风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背景下苗族传统村落调研与景观设计 ——以大辽村为例倪清怡1 刘志根* 骆怡妃彭曦张慧周雅璇梁风云
发布时间:2023-06-30T09:00:34.538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3年8期作者:倪清怡1 刘志根* 骆怡妃彭曦张慧周雅璇梁风云[导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传统村落景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麻阳大辽村为例,从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与乡村产业现状展开调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景观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村落特色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因地制宜地归纳提出适合大辽村保护和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1.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传统村落景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麻阳大辽村为例,从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与乡村产业现状展开调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景观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村落特色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因地制宜地归纳提出适合大辽村保护和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传统村落;苗族;乡村振兴;景观设计
1 引言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1]。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村落衰败、消亡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
2020年国家对传统村落分布集中、保护工作突出的地区,倡导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探索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因此,对于传统村落而言保护是前提,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国外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较早于19世纪初,在传统聚落的形态类型、空间格局、景观演变、社会职能、发展方向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性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聚落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3-6]。
国内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关注传统村落的建筑、选址及形态方面的研究[7]。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旅游开发、资源保护、时空演变等进行了分析与评价[8-12]。
佟玉权对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民族文化对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影响[13]。
近些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众多学者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不同产业与村落景观融合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袁西从传统建筑保护措施、村落风貌规划、文旅康养开发等方面提出传统村落具体发展策略[14]。
陈幼君、刘沛林、李伯华等人提出针对不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指标体系,助力乡村振兴[15-18]。
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麻阳大辽村为例,从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与乡村产业现状展开调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景观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村落特色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因地制宜地归纳提出适合大辽村保护和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2 村落概况
2.1村落区位
大辽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板栗树乡南部,村域总面积8.61平方公里,距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凤凰古城30km,地处八斗山山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土壤富硒,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区传统少数民族聚居地。
村落始建于明朝,由猫儿冲、大方、满方、岩坳、下大辽五个自然小组组成,全村共105户,1121人,产业有柑橘、黄桃和黄牛,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
村内有一条清代官道,有3处古树群。
可谓“古树荫官道,武术扬远名”。
2.2 村落格局特征
大辽村依山傍水而建,四周群山环绕,老溪绕村而过,选址具有朴素的风水观。
村落坐落在犀牛山,村部位于犀牛头,民居集中在犀牛背和肚子,沿等高线层级排列,农田位于民居前较开阔地带,四周山坡为园地,形成了“山-水-田-园-居”的村落格局(图1)。
图1 大辽村空间格局分布图(自制)
2.3 建筑风格特征
大辽村传统建筑分布集中,依山就势而建,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均以砂岩石板砌基础,外墙为土砖墙,内部为穿斗式木质结构,朝东南方向。
堂屋设中间,设神龛,用来敬奉祖先;两侧有卧房和杂屋,青瓦屋顶,窗花纹理清晰,整体呈砖红色,传统风貌维持良好。
大辽村街巷依地势蜿蜒而上,形成环形主巷道。
横向街巷平行等高线,纵向街巷垂直等高线,形成台阶。
2.4 历史文化资源特征
大辽村位于八斗山山脉之中,源头是八斗山脚下,周边群山连绵,老溪水系贯穿,土质红砂土。
植物以马尾松、青钢木、松柏木为主。
村落还有一条600多米的官道,形成于清朝早期。
官道两侧古树成荫,四周山谷山花烂漫。
官道为青石板,长600米,宽1.5米,古时是麻阳高村到凤凰古城、乾州古城和浦市城的高等级公路。
官道古树群共有青钢木20棵、黄连木18棵、柏木46棵、枝木4棵、朴树12棵、椤木思南6棵(图3)。
村内有3口古井,形成于清朝,其中一古井边上立有石碑1块,书写有“流传”字样,落款“宣统元年”。
古井旁有2棵古树。
村口有一座古庙名为永镇庵,始建于清朝,后毁坏,建国后修复,为村民过年过节祭祀的地方。
大辽村的村民勤劳朴实,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到永镇庵祈福祭拜,农历初一或十五祭拜土地庙,祈祷家人平安、生活幸福。
此外,大辽村武术始于唐朝末年,盛于明清,是麻阳苗乡最为知名的一个武术村。
明朝初期专门聘请峨眉武当派拳师李长雄师父常年在村内传授四门拳、形意六合拳、四门棍和六和棍等,其中四门拳和四门棍动作优美,实用性强,既能健身强体,又能够陶冶情操,自明清朝以来,经多代武术爱好者传承至今,历经300多年经久不衰。
已列入怀化市非遗保护名录。
古官道古树群黄连木古树图3 大辽村古官道和古树群(图片自制)
3 村落景观设计
3.1 设计理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辽村景观提升设计秉承以延续村落风貌为基础,以村落居民的需求为核心,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划设计逻辑进行统筹规划。
首先,明确大辽村发展的方向及主题;其次,划构建大辽村的空间功能体系,划分功能分区,制定旅游线路;最终,对大辽村景观节点进行细部的景观提升设计。
通过科学、完整的旅游景观展示与体验,提升村落居民及外来游客对村落景观的感知体验。
3.2 设计主题通过前期对大辽村的实地调研以及乡村旅游相关政策的参考,大辽村可以推行“农业观光+文化体验”双驱并行的旅游发展模式。
以传统文化(武术、古驿道)与农耕文化为主,深入挖掘古色绿色红色资源,开创文化带动、农旅融合、特色景观的发展之路,引入民俗文化、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等项目,拓展大辽村的转型发展路径。
3.2 景观设计住宅庭院的设计主要通过硬化庭院地面、种植乡土树木和花卉、改善景观基础设施等措施来进行。
例如,在大辽村张奶奶院子的设计中,通过与村民的沟通,我们了解到村民的愿意把院子建成特色传统民居。
因此,在设计中将庭院空间分为采摘园、户外休闲区和中央庭院三部分。
其中,户外休闲区被设置为下沉空间,为游客创造了古朴的乡村田园意境;中央庭院通过草地与铺装的结合,创造出田间地块的形式,向人民传达勤劳朴实的劳作精神;采摘园主要种植一些蔬菜和油菜花,让游客亲自采摘,感受最生态、最原始的乡村生活习惯和方式。
院子外墙采用劳作模型和美丽乡村图案彩绘,道路两侧种植绿植花卉,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图5 大辽村景观设计(图片自绘)
4 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策略
4.1 大力发展“农业观光+研学基地”模式。
紧紧围绕柑橘和黄桃产业开展农耕文化基础教育,开设果树种植栽培技能培训,打造青少年研学基地,建立儿童田园风光讲堂等项目,激活村落新的活力。
具体做法:全域水肥一体化,实现区域内土壤环境优化;严格按绿色标准规范进行栽培,对区域内产业品种进行改良;实现栽培过程数字化管理,农产品物流全程可追溯。
4.2 强力推进“旅游+三色文化体验”模式。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将大辽村特色景观视为一个整体。
将古井古庙、古驿道、古树群、果园、武术表演和红色文化融为一体,打造苗族特色田园体验式传统村落。
发扬传统技艺,突显民俗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餐饮民宿等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项目,从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5 结论
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同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的保护与开发,对区域性经济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助力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麻阳大辽村为例,从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与乡村产业现状展开调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景观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村落特色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因地制宜地归纳提出适合大辽村保护和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0-13.
[2]陈宗兴,陈晓键.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1994(1):72-79.
[3]朱彬,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人文地理,2011,26(4):66-72.
[4]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7):1205-1212.
[5]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2):189-194.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YBQ085);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1C0637));怀化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康养花园”--关于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