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21317007 课程名称:道路交通心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学生
学时数: 51 其中:实验/上机/实训学时:25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道路交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践讨论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交通参与者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特点、产生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和探讨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交通警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在提高交通警察队伍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指导交通管理工作,并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学要求:“道路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授道路交通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努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学习《道路交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面以及普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
专题讲授能力训练合计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 1 2
第二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感知觉 3 3 6
第三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2 2 4
第四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 2 2 4
第五章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 2 2 4
第六章职业驾驶人的甄选 2 2 4
第七章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心理分析 3 3 6
第八章自行车交通心理 2 2 4
第九章行人交通心理 2 2 4
第十章道路工程心理 1 1 2
第十一章汽车工程心理 1 1 2
第十二章交通管理心理 4 3 7
第十三章交通警察心理 1 1 2
合计26 25 51
【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心理学的一般常识,明确什么是心理与心理学;掌握交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难点: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简要讲述)
一、心理现象
二、心理的实质
三、心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交通心理学概述
一、交通心理学的概念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道路交通系统中有关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交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分支学科。
三、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內容
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行人心理;自行车骑行者心理;交通工程心理;交通事故心理;
交通管理心理;交通警察心理。
第三节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二、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心理测验法
复习与思考题:
1. 简述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內容。
2. 举例说明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感知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动车驾驶人感觉、知觉的概念和种类,掌握视觉、听觉以及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错觉的定义及在驾驶过程中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机动车驾驶人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种类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难点:机动车驾驶人视觉、听觉以及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错觉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感觉的基本概念(简要讲述)
一、什么是感觉
二、感觉的种类
三、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四、感觉的变化
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的视觉
一、机动车驾驶人的视力
视力也叫视敏度,是指人的眼睛能够分辨出两物体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二、暗适应与明适应
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对高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称为明适应;明、暗适应对交通的影响。
三、视野
人的眼睛注视前方,头部和视线固定时,所能看到的全部范围称为视野(静视野);视野与车速的关系。
四、炫目
影响炫目的因素;炫目对视力的影响;炫目距离;防炫目措施。
五、颜色视觉
视网膜的颜色区;颜色的分类;颜色视觉的联觉。
六、夜间视觉特性
日落前后环境照度及视力的变化;夜间颜色的辨认;对比度对夜间视力的影响;夜间辨认与物体大小、高度的关系;夜间对行人的辨认;夜间对路面的观察。
第三节机动车驾驶人的听觉
一、听觉的基本概念(简要讲述)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听觉
机动车驾驶人的听觉特性;听觉对行车安全的意义。
第四节机动车驾驶人的其他感觉(简要讲述)
一、机动车驾驶人的平衡觉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震动觉
三、机动车驾驶人的触觉
第五节机动车驾驶人的基本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简要讲述)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基本知觉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三维知觉,是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向等的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二)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也叫移动知觉,是对于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现象。
(三)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线条错觉;自然错觉;听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机动车驾驶人视觉的内涵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简述机动车驾驶人听觉的内涵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3.简述机动车驾驶人基本知觉的内涵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三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动车驾驶人注意的概念内涵、功能及其分类,明确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掌握注意品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及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机动车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内涵;注意品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方法。
2.难点:驾驶人注意的特点;影响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因素。
第一节注意的基本概念(简要讲述)
一、什么是注意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的分类
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注意的广度与安全行车。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持续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与安全行车。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注意的分配与安全行车。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注
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注意的转移与安全行车。
第三节机动车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培养
一、注意与汽车驾驶
驾驶人注意的特点:相对的确定性和动态性;指向和集中;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注意力控制。
二、影响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因素
工作兴趣;单调环境;交通参与者行动特点的了解程度。
三、驾驶人的意识状态与注意
意识状态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知与觉察能力;意识障碍对安全行车的影响;辨别意识状态的方法。
复习与思考题:
1. 简述机动车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内涵。
2. 举例说明机动车驾驶人注意的特点。
3.简述影响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因素及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方法。
第四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的概念,明确情绪、情感与意志在行车安全中的作用,掌握调节不良情绪、培养高尚道德情感和顽强意志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的概念内涵;情绪、情感与意志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2.难点:情绪、情感与意志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第一节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简要讲述)
二、驾驶人情绪、情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心境、激情、应激等情绪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情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三、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宽阔的胸襟;理智消解不良情绪,加强
性格锻炼;积极创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
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的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简要讲述)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并充分认识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目的的一种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与安全行车。
(二)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并坚决执行的一种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与安全行车。
(三)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一种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与安全行车。
(四)意志的坚忍性
意志的坚忍性是指一个人执行决定时坚持不懈,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一种意志品质;意志的坚忍性与安全行车。
三、机动车驾驶人意志品质的培养
树立高尚理想,提高认识能力,确立行为的目标;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培养坚忍性和顽强性;注意做好情绪调控,发挥主观能动性。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的概念内涵。
2.简述情绪、情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3.如何调节不良情绪。
第五章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动车驾驶人需要和动机、能力和技能、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的内涵,掌握个性心理在驾驶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个性心理的内涵;不同个性心理驾驶人的行为特点;个性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难点:个性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机动车驾驶人的需要和动机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简要讲述)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需要
安全需要;通畅的需要;低耗的需要;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需要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三、机动车驾驶人的动机
冒险动机;机动车驾驶人的安全动机;机动车驾驶人安全动机的培养。
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的能力和技能
一、能力(简要讲述)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的分类
(三)能力的结构
(四)机动车驾驶人的能力
机动车驾驶人能力包括感知觉能力、注意力、对方向距离和速度的判断力、驾驶动作的反应能力以及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等。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技能
(一)技能的概念(简要讲述)
(二)驾驶技能
(三)驾驶动作的准确性
(四)驾驶技能的形成
(五)驾驶技能的迁移和干扰
第三节机动车驾驶人的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简要讲述)
二、气质类型与机动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
(一)胆汁质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特点
(二)多血质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特点
(三)粘液质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特点
(四)抑郁质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特点
第四节机动车驾驶人的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简要讲述)
二、性格与汽车驾驶
(一)机动车驾驶人的性格特征
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对现实态度。
(二)机动车驾驶人的性格类型
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A型性格、B型性格。
三、机动车驾驶人良好性格品质与培养
良好性格特征形成的条件;良好性格培养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机动车驾驶人需要和动机、能力和技能、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的内涵。
2.举例分析机动车驾驶人需要和动机的关系。
3.简述不同气质类型机动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特点。
第六章职业驾驶人的甄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职业驾驶适合性的概念内涵,掌握职业驾驶人甄选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职业驾驶适合性的概念内涵;职业驾驶人甄选的内容和方法。
2.难点:职业驾驶人甄选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职业驾驶适合性
一、职业驾驶适合性的概念
职业驾驶适合性是指职业驾驶人在驾驶活动时的体能、智能等方面的内在适应状态或倾向性。
二、驾驶行为的特点
(一)信息处理的即时性
(二)高度的协调性
(三)警觉性
(四)风险性
(五)独立性
三、职业驾驶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一)驾驶人应具备的生理条件
听觉;反应能力;身高;躯干、颈部;年龄;疾病等。
(二)驾驶人应具备的心理条件
能力要求;人格特质;安全动机等。
第二节职业驾驶人的甄选
一、职业驾驶人甄选的概念
职业驾驶人甄选,是指对从事或即将从事驾驶作业的专职人员进行驾驶适合性的检测。
二、职业驾驶人甄选的内容和方法
(一)驾驶人甄选内容
知觉能力水平检测;判断水平检测;反应特性检测;注意品质检测;性格检测;智力检测;态度检测。
(二)驾驶人甄选方法
仪器检测方法;书面检测方法。
三、职业驾驶人心理检测结果分析与指导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职业驾驶适合性?为什么要进行职业驾驶人甄选?
2.简述职业驾驶人甄选的内容和方法。
第七章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心理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感知错误、判断不准确、反应不恰当所引发的交通事故的特点;了解疲劳驾驶、酒后驾车对行车安全的危害;了解吸烟、药物等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掌握对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知错误、判断不准确、反应不恰当所引发的交通事故的特点;疲劳驾驶、酒后驾车对行车安全的危害;吸烟、药物等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
2.难点: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感知错误
一、影响感知过程的因素
刺激物对感知觉产生的影响;感觉器官的机能对感知觉质量的影响。
二、感知错误的主要表现
(一)注意不当
(二)观察错误
(三)视觉阻碍与干扰
三、驾驶人的观察
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感知;驾驶人的观察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第二节判断不准确
一、造成判断不准确的原因
感知材料不全面、不正确;知识经验不足;侥幸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有缺陷。
二、驾驶人判断不准确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对距离的判断
对迎面来车距离和相遇点距离的判断;对同向前车距离的判断。
(二)对速度的判断
速度适应性对速度判断的影响;对迎面来车速度的判断;对本车速度的判断;对相对速度的判断。
(三)对超车时机的判断
四种超车方式;速度因素;动力因素。
第三节反应不恰当
一、影响反应及时性的主要因素
(一)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二)刺激物的强度
(三)刺激物与背景的对比度
(四)运动器官
(五)机体的状态
(六)简单反应时间与复杂反应时间
二、影响反应准确性的因素
客观刺激的强度;技术熟练程度;交通情况复杂程度;车速;反应操作的复杂程度;对操作后结果的预知程度。
第四节疲劳驾驶
一、疲劳的概念
疲劳是指人在连续工作后,劳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
二、驾驶疲劳的表现
(一)驾驶疲劳的生理症状
(二)驾驶疲劳的表现
感知机能弱化;注意功能失调;驾驶操作的动作失调;反应时间延长;怠倦无力;判断错误和操作错误增多;困倦瞌睡。
三、疲劳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睡眠原因、驾驶时间原因及驾驶人个体身心发展原因。
(二)心理因素
神经类型;能力经验;性格因素;心理性动机。
(三)驾驶环境因素
车内环境;车外环境。
(四)社会因素
四、驾驶疲劳的测量
(一)生理指标测量
(二)主观症状测量
(三)直接观察
五、驾驶疲劳的预防
合理控制驾驶时间;确保睡眠;调节心态;做好行车计划;科学安排饮食。
第五节酒后驾车
一、酒精对人的影响
酒精对人脑的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奋期、失调期、昏迷期。
二、酒后驾车对交通安全的危害
酒精浓度对驾驶人的视觉、知觉、记忆能力、情感、性格、判断能力、反应能力、操作能力的影响。
三、饮酒后的生理与心理检测
(一)酒后驾驶的行车特点
(二)酒后开车的事故特征
(三)对酒后驾驶的心理与生理检测
(四)对酒后驾驶的法律规定
(五)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心理原因
第六节吸烟、药物等其他因素
一、吸烟
(一)吸烟对驾驶人生理和心理的危害
(二)吸烟对安全驾驶的危害
二、药物与疾病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一)药物与交通事故
(二)对驾驶有影响的药物
(三)驾驶人如何合理用药
(四)疾病与驾驶
三、性别、年龄与驾驶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感知错误、判断不准确、反应不恰当所引发的交通事故的特点。
2.简述疲劳驾驶的表现、产生原因、测量方法及预防措施。
3.简述酒后驾车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4.如何判别酒后驾车?
5.简述吸烟及药物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第八章自行车骑行人交通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自行车交通的特点,明确自行车骑行人心理过程及心理表现,掌握骑行者违法行为的心理原因及表现,掌握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自行车骑行人心理过程及心理表现;骑行人违法行为的心理原因及表现;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2.难点:自行车骑行人心理过程及心理表现;骑行人违法行为的心理原因及表现。
第一节自行车交通的特点
一、人力或混合动力驱动的交通方式
二、依靠人体与车体平衡的交通方式
三、自行车行驶蛇形轨迹
四、自行车是无安全防护的交通工具
第二节自行车骑行人交通心理
一、骑行的生理心理过程
生理作用过程主要反映在骑车人的眼、耳、手、脚、臀部等工作过程和反应过程;心理作用过程主要反映在大脑机能上,是一个感知——判断——反应的过程。
二、骑行的心理表现
(一)求快心理
(二)畏惧心理
(三)离散心理
(四)从众心理
三、不同年龄、性别骑行者特征
(一)男性骑行的心理特征
(二)女性骑行的心理特征
(三)老年人骑行的心理特征
(四)少年骑行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自行车交通安全
一、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类型
(一)正常行驶中的碰撞
(二)横穿道路时的碰撞
(三)支干路交叉点的碰撞
(四)自行车左转弯时的碰撞
(五)公共电汽车进出站与自行车碰撞
二、自行车骑行者违法行为的表现
(一)危险骑行
(二)违法转弯
(三)违法乘载和侵占机动车道
(四)不符合骑行条件的违法行为
(五)酒后骑行
三、自行车交通事故的心理因素
四、自行车交通事故的预防
(一)骑车人的认识能力
(二)骑车人的判断能力
(三)采取措施得力
(四)为自行车交通提供良好的设施与管理条件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自行车交通的特点。
2.简述自行车骑行人心理过程及心理表现。
3.结合实际说明自行车骑行人违法行为的心理原因及表现。
4.简述自行车交通事故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第九章行人交通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行人交通特性,掌握行人交通心理,熟悉行人交通安全的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行人交通特性;各类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行人交通事故的主要特点;行人交通事故的心理分析;保障行人交通安全的对策。
2.难点:各类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行人交通事故的心理分析。
第一节行人交通特性
一、行人交通的基本参数
(一)步行幅度
步行幅度(步幅)是指行人两脚同时着地时,脚尖至脚尖的距离。
(二)步行速度
一般在水平道路上自由步行的标准速度为1.3米/秒-1.5米/秒。
步行速度受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的制约,以及受出行目的、行程距离、交通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行人过街的一般特征
(一)行人过街的行为方式
(二)行人过街的危险程度
(三)行人横越道路的安全车流间隙
(四)行人过街的等待时间
(五)行人过街时的速度和步幅
(六)行人使用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的情况
三、老人和儿童的交通特性
第二节行人交通心理
一、行人的一般交通心理
(一)行走路线的心理
(二)行走中的停顿心理
(三)步行的一般心理
二、各类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
(一)儿童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
(二)青壮年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
(三)老年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
(四)农村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
(五)残疾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
第三节行人交通安全
一、行人交通事故
行人交通事故的主要特点:交通状态、道路条件、车速特点、行人自身特点。
二、行人交通事故的心理分析
交通情况未感知;判断错误;行动错误。
三、保障行人交通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行人的交通守法和安全意识
(二)根据不同行人的特点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减少行人事故的发生
(三)改善道路及交通安全设施等交通环境,保障行人交通安全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行人交通特性及各类行人的交通心理特征。
2.简述行人交通事故的主要特点。
3.联系实际分析行人交通事故的心理,提出保障行人交通安全的对策。
第十章道路工程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道路设计、道路照明设计和交通信号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掌握道路工程心理对交通安全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道路设计中的心理问题;道路照明设计中的心理问题;交通信号设计中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