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药品5S管理具体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房药品5S管理具体措施
5S咨询公司概述:医疗中的药品安全使用问题是患者最关注的一个方面,而药房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
因此,在药房实施5S管理尤为重要。
采用5S管理规范药品管理,以PDCA循环方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能有效提高药房管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
药房药品5S管理
5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
药房药品实施5S管理时,在前3S环节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药房药品5S管理之整理(SEIRI)
整理常用的药品,去除不需要的物品(包括药品)。
1、划区而治,以地标导引方式将住院药房划区而治
工作区与生活区严格分开,物品按类规范存放,责任到人,定期轮换。
细化工作区,分别设大输液区、针
剂区、冷藏区、贵重药品、精二药品、口服药品六大区,设地标。
2、梳理药品品种
医院每季度组织召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专设“药品遴选”环节,由临床药师对医院现有同种同类药品进行循证论证,临床科室专家会议讨论,落实“一品双规”,具有同等药理学性质的药品不得重复采购,总品种不得超过国家规定要求,遴选适合住院患者使用的药品规格。
同时,部门统计药品使用频次,对于1个月未使用药品,建议退回药库,可待临床使用时现领现用。
3、定量放置药品
每种药品都有高低储备,根据从药库领药间隔确定本段时间药品用量,给每一种药品设定最大、最低量,计算机系统控制,对于低于最低储备药品药品库存自动红线控制。
4、设置标识牌
在原有六大区“先发”“后发”“暂停”“发药”“新药”等流动标识基础上,制作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标识牌颜色,如“配伍禁忌”红色,“重复用药”墨色,“高警示药品”黄色标识。
同时,对青霉素等药品不同批号实行先发后发管制。
通过完善标识系统,清晰规划工作环境,帮助调剂人员及时掌握库存药品所处状态,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帮助调剂人员发现不适宜处方,如配伍禁忌和重复用药处方,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二、药房药品5S管理之整顿(SEITON)
每一种药品都必须放置在正确的位置,确保药品调剂时第一时间拿到。
1、规范药品位置
按药品剂型或存储条件将药品分放六大区。
统计药品使用频次,将日使用频次高于50设为高频药品,50~20为中频,低于20为低频。
高频药品放在距发药者距离最近、与视线齐平、方便取放的位置,中频次之,低频药品则放在不易取放位置,轻者放在药架上层,重者(液
体制剂)放在药架下层。
按使用频次选择药品摆放位置,按药品功效选择药品“邻居”,按科室用药选择药品“楼上楼下”,避开一品双规药品、配伍禁忌药品和易混淆药品。
2、每种药品设置唯一库位码
在处方上将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产地、库位码同时标出,调剂人员取药时,对药对库位码,双重保障,减少药品调剂差错。
同时,电脑操作系统录入药品位置、药品标识,方便新进人员尽早熟悉药品位置,有序开展工作。
3、建立皮试药品批号交接班记录,防止差错事件,杜绝药品使用安全隐患
药品补充时由专人负责登记青霉素等抗生素药品新、旧批号,护士取药时告知并在药品包装上标明新批号以做提醒,避免差错事故。
4、建立调剂差错登记本
内容包括日期、差错类型、发现者、发生者、差错情况等,构建安全用药文化,遵循“人皆会犯错”和“不良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原则,每月对用药错误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差错原因,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制订住院药房药品退药管理规定,减少药师工作量,避免因退药造成的药品过期、药效不确定等潜在的药品使用安全隐患,每周统计临床科室退药情况,并在每周的院内临床大交班上反馈给各科室。
6、加强药师自身药学知识的积累和水平的提高
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不仅体现在药品本身的质量,更体现在药物的合理使用中。
药剂科每周四下午由1名临床药师授课,讲述不同疾病治疗时医师的药物选择、配伍禁忌等切实结合临床的用药问题。
每天早交班住院药师讲述一种药品说明书,主管药师点评,副主任药师总结。
同时,科室设置“药苑学习与分享”微信群,定期推出药品知识、药学进展等。
通过整理和整顿,规范药师调剂的正确流程,消除现存的调剂不安全因素,制订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施,让药品管理成为一种习惯性工作。
三、药房药品5S管理之清扫(SEIS0)
清除工作垃圾,创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制订《住院药房环境管理清扫标准》《清扫值班表》《发药处方管理规定》,每日下班前30min由保洁人员清扫地面,下班前10min科室人员清理操作台,当天的发药处方专人收集整理,集中存放。
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