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教学论⽂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些经验或研究进⾏了总结,并综合运⽤综合理论知识进⾏分析和讨论。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教学论⽂范⽂》,希望帮助到您。
【篇⼀】 ⼀、前⾔
阅读是⼀种重要的学习形式,⼈类对知识的阅读始于阅读需求。
对于三年级的学⽣来说⾃主学习、主动积累、留⼼观察等学习能⼒可能已形成。
本⼈执教三年级语⽂使⽤的是苏教版教科书,本教材加强了阅读的指导功能,在对⽂本的学习时,让学⽣提出问题,引导学⽣通过阅读去思考解决问题,并逐渐意识到阅读应该从什么地⽅去思考、应该想什么,最后结合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法,使学⽣学会阅读。
语⽂
⼆、从教材出发
1、根据需要对教材进⾏整合与改⾰
在语⽂教学中,教材的作⽤是⽆法替代的,因为它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作⽤,也凸显教学材料的不确定性。
教材提供⼀个模板,⼀个思考或⼀个参考,⼜或因为语⽂教学的特殊性,教材只是⼀个起点或⼀个跳板。
授课内容,是客观的规定的,如何教,却不是限定的。
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课,要求学⽣阅读全⽂,并感受新中国少年⼉童⽣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为启发谈话,揭⽰课题,先学习诗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内容是少年⼉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接着介绍北海: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是⾸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其间还要求学⽣对⽂章进⾏理解性阅读,学习课⽂中的⽣字,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请学⽣闭眼想象孩⼦在北海公园⼣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2、联系实际,有效地拓展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把相似的课⽂组合在⼀起让学⽣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创造性的使⽤教材,及时适量对教学材料开发和拓展,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深度和⼴度的开发,充分利⽤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的迁移能⼒,有效地实现⽴体思维模式的学习。
例如《北⼤荒的秋天》⼀⽂,我要求学⽣阅读课⽂,想象北⼤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绛紫、透明、波纹、燃烧、荡起、⼀碧如洗、清澈见底等词汇,使学⽣了解了北⼤荒是美丽、富饶的地⽅,从⽽培养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西湖》与《北⼤荒的秋天》的教学具有对⽐性,可以放在⼀起讲解。
《北⼤荒的秋天》教学即将结束时插⼊导⼊语,“你们逛完北⽅的风景,想不想来欣赏⼀下南⽅的景⾊?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起背背”。
学⽣背诵《忆江南》,从⽽引出第六课《西湖》的教学。
学⽣⾃然⽽然对这⼀课内容产⽣了兴趣。
三、从学⽣出发
1、让学⽣在探究中发现
学⽣阅读⼀篇新课⽂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即是满⾜学⽣的求知欲,激发其调查欲望,⿎励学⽣提问,独⽴调查,⽤以往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的调查意识,提⾼学⽣的探究能⼒。
如《哪吒闹海》⼀⽂,⾸先让学⽣仔细阅读课⽂,想想什么是主要的,很快学⽣⼿举起来了,提出了疑问,再要求学⽣仔细阅读,把不理解的句⼦单独抽出来,说说想法,接着⽼师引导学⽣共同讨论,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学⽣再次阅读。
当学⽣的⼿举起来时,⽼师请学⽣第三次细读课⽂,并想想这些不理解的地⽅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解决掉。
因为⽼师给了学⽣阅读时间,给了他们独⽴思考、理解课⽂的机会,学⽣⼩组讨论⾮常激烈,⽓氛相当活跃,参与积极性很⾼。
2、让学⽣在赏析中品味
⼩学语⽂教材中选定的课⽂,包括了情感真挚的美⽂、⼊情⼊理的哲⽂等,需要学⽣⾃主进⾏欣赏,这不仅能让学⽣感受世界的美、语⾔的精粹,还能提⾼学⽣的⽂学功底,更能使学⽣获得性格和精神上的净化,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就会更加思念亲⼈,先引导学⽣在重复阅读的基础上谈谈⾃⼰的感受,再引导他们根据⾃⼰的阅读理解来确定⾳调和情感,⼤声朗读课⽂,让他们成为⼀个真正的⾃主掌握学习的⼈。
为了渲染⽓氛,我特地为课⽂配上⾳乐,第⼀⾃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的景象,播放悲伤的⾳乐。
这样学⽣更能感受到思念家⼈时的那种悲痛与⽆奈的⼼情。
⽽第⼆、三⾃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配以平缓的⾳乐;最后⼀个⾃然段,是王维写诗表达思念亲⼈的思想感情,再次⽤悲伤舒缓的⾳乐,这样使学⽣更好的对⽂章进⾏感受。
⾳乐感染着学⽣的情感,他们很快进⼊了王维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情地朗读课⽂,直到结束时还有许多学⽣沉浸在王维思念亲⼈的悲伤情感中,甚⾄有⼈在偷偷擦眼泪。
这是感动的泪⽔,是读者和作者的⼼灵产⽣共鸣的结果。
四、结束语
我们语⽂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给予学⽣⾜够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受,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语⽂阅读教学是⾮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爱读书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使学⽣接触到除教科书以外⼤量的科学⽂化知识,可以培养学⽣的⾃学能⼒,提⾼学习积极性及学⽣的⼝语和书⾯表达能⼒。
【篇⼆】
⼀、开发⽂本价值,确⽴课时⽬标
《恐龙》是⼀篇知识性短⽂,课⽂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活习性,全⽂共有6个⾃然段,⽤总分结构,⽣动形象地介绍了有关恐龙的很多知识。
⽂中的⽣字需要在新课学习时加以重点关注;课⽂的⾃然段在表达⽅式上各有特点,可以⽤来训练学⽣概括段意的能⼒;对于恐龙形态和种类的介绍,反复运⽤了列数据、作⽐较和打⽐⽅等说明⽅法。
⽂中还有不少⽤词⾮常准确,“望⽽⽣畏”等⼏处关键词也是训练学⽣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凭借;⽽对于“恐龙”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学⽣⼤多充满好奇,⾮常感兴趣,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训练查找资料,引导交流。
这些语⽂因素的开发利⽤,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这⼀篇说明⽂的教学效果更加丰厚扎实。
鉴于第⼀课时的要求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学习本课10个⽣字,理解⽂中的词语。
重点辨析“畏”和“型”的字形字义,渗透解词⽅法。
3、初读课⽂,理清层次,了解⽂中介绍了哪⼏种恐龙。
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4、学习概括⾃然段内容和课⽂⼤意,渗透概括⽅法。
梳理⽂脉,认识本课总分总的结构。
对于上⽂中所述的其他⼀些教学内容,酌情在第⼆课时落实。
⼆、⽴⾜课时⽬标,扎实推进语⽂训练
1、以难字为抓⼿,授以新法
学⽣进⼊三年级,已经具有⼀定的识字能⼒,对于⽐较容易辨识和记忆的⽣字,是能够通过⾃学初步掌握的。
但是,仅停留于此,学⽣的识字能⼒是得不到发展的。
进⼊三年级以后,教师依然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只是“教”要针对疑难点、未知点、关键点,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教⼀些规律性的识记⽅法,不断提⾼学⽣的识写兴趣和识写能⼒。
2、扣住段落差异,引导概括
《恐龙》第⼀节,⽤凝练的语⾔介绍了恐龙⽣活的时代、⾃然环境和活动范围,课⽂不长,但却是概括的难点。
在教学时,笔者提⽰学⽣这样的段落,可以⽤“提炼关键词”这个⽅法来概括⼤意。
学⽣对于“提炼关键词”还是不甚理解,因此,我
在“⼤约两亿年前”这个短语下画线,并提醒学⽣这个短语介绍“时间”,准确讲是“恐龙⽣活的时代”,然后请学⽣照这样的⽅式分别从下⾯的⽂句中提炼出“⾃然环境”和“⽣活范围”,然后进⼀步提⽰学⽣抓住这些提炼出来的关键词⽤⼀句话说说。
这样,根据课⽂段落特点,不断巩固学⽣已有的能⼒,同时传授给他们新的⽅法并加以不断练习,使之每堂课都有些微的吸取和巩固,从⽽逐渐培养起概括⾃然段意的能⼒。
3、从段落到篇章,不断递进
“概括”,是把课⽂读“薄”。
这个把课⽂读“薄”的功夫是需要层层递进地训练的。
从⾃然段⼤意的概括到逻辑段⼤意的梳理,再到全⽂主要内容的概述,教师充分利⽤第⼀课时,引导学⽣循序渐进。
《恐龙》第⼀课时教学中,在全⽂六个⾃然段逐⼀梳理后,教师点拨学⽣关注“哪些段落写了恐龙某⼀⽅⾯的特点”,以此为指引,带领学⽣明⽩课⽂⾸尾是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中间⼏段是从不同⽅⾯对恐龙进⾏具体的介绍。
这个环节旨在渗透分段和引领认识⽂章的布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抓住板书中各⾃然段的关键词⽤简洁的语⾔串联起来,来概括全⽂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上反复练习之后,学⽣对于“提炼关键词”,然后“抓住关键词”概括这个⽅法不仅印象深刻,⽽且有了巩固。
此时,⽤同样的⽅法概括全⽂的⼤意就⽔到渠成,教学效果⾮常明显。
三、拓展激趣适度,以学定教
鉴于三年级学⽣的年龄特点,根据课标指出的年段⽬标,教师在引导学⽣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
俗话说“过犹不及”,适度才合理科学和有效。
如“导⼊新课”这个环节,笔者在引出课题后,先是引导学⽣说说对恐龙的认识,然后请学⽣提出还想知道的有关恐龙知识的问题。
这样做的结果是“导⼊”环节就花了较长时间,影响到后⾯的教学节奏。
⽽所补充的内容———“恐龙名字的由来”的确是学⽣所不知道的,学⽣了解过后有恍然⼤悟之感。
这样的补充介绍简洁易懂,⽴⾜学情和发展,是⽐较合理的。
总之,⽆论是哪⼀类课⽂,第⼀课时的教学具有⼀些前⽂所述的共性,但是,也⼀定有所不同。
这个“不同”就取决于⽂本的差异、学情的差异和教学⽬标的差异。
教师关注以上⼏点,⽤好教材,准确定位,扎实训练,对于培养学⽣形成语⽂能⼒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