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
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了解药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确定药物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源自新药临床试验中的PK/PD研究
VS
提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数据,以及给药方案和剂量选择依据。
PD数据
提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包括临床试验结果和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以支持新药的上市申请。
PK数据
新药上市申请中的PK/PD数据
药物吸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率和程度,确定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
药物分布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预测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浓度和作用。
药物代谢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作用。
药物排泄
研究药物从体内排出的途径和速率,评估药物的消除和半衰期。
新药临床前PK/PD研究
PK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生物信息学
开发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和检测方法,实现药物在体内实时动态监测,为个体化用药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实时监测技术
利用体外实验模型模拟体内环境,提高PK/PD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相结合
PK/PD研究技术的发展
个体差异大,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需要更精确的预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02
CHAPTER
药效动力学(PD)概述
药效动力学(PD)是研究药物如何产生预期效果的科学,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定义
通过药效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如何与靶点结合并产生作用,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目标
定义与目标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通过与体内的靶点(如受体、酶或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产生药理效应。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对于临床药学而言,药物动力学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临床药师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一、药物动力学概述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
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和个体差异等。
了解药物吸收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临床药师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它受到血液循环、药物与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临床药师需要了解药物分布的规律,从而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以及预测药物在靶组织的作用情况。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了解药物代谢的途径和速度可以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和肠道排泄。
了解药物排泄的规律可以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肠道功能,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帮助临床药师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从而指导用药方案的制定。
它能帮助临床药师了解患者的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从而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另外,它还能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从而指导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认为药物动力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药物动力学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总结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临床药师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用药和合理用药也是未来临床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药物动力学无疑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一、研究目的及内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是在药物开发早期阶段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详细讲解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举例说明。
二、动物选择与注意事项必须采用成年、健康动物。
常用动物为大鼠、小鼠、免、豚鼠、狗等。
首选动物与性别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
动物进实验室应饲养3—5天再开始实验。
给药途径要选择拟在临床上用的途径(如有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三、指导原则1.研究目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2.选择动物模型在进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动物模型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一些新药研发,可以选择小型哺乳动物如小鼠、大鼠等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如狗、猴等则可以用于更为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确定给药方案给药方案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周期等因素。
给药方案的确定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动物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一些口服药物,可以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根据动物的体重和药物性质来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
4.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在确定给药方案后,可以进行动物实验,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布容积、代谢速率常数和排泄速率常数等,可以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例如,对于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给小鼠口服一定剂量的药物,然后分别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小鼠的血样,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
一、药代动力学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
吸收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溶解度、pH值、渗透性等。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离子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此外,血液供应充足的组织器官吸收药物更多,而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则更容易穿过细胞膜。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代谢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肝酶系统。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和持续时间,也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也可能是毒性产物。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将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液,也可以通过粪便、呼吸、汗液等途径。
药物的排泄速度与药物的解离速度、肾小管分泌速率等因素有关。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它可以描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治疗窗口、作用机制等。
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性是影响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1. 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表示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也相应等比例增加或减少。
非线性关系则表示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并不等比例变化。
2. 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体内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浓度范围。
在治疗窗口内,药物能够发挥治疗作用;而超出治疗窗口,剂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
3. 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也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即药物与靶点结合后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分子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用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及其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业界精制
3 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试验时, 应观察记录不良反应
优选知识
14
药时曲线及药物浓度-作用关系
Conc.
Cmax
作
用
强
度
AUC
tmax
持续作用时间
中毒浓度
作 用 浓 度 范
围 有效浓度
Time
优选知识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AUC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优选知识
19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对一种分布容量的测定。但并不等 于真正的容积(如血浆容量3L,细胞外液16L)。 药物可能分布于某一组织或多个组织,也可能分布 于总体液内。另外,药物可能与机体某一组织成份 结合,导致分布容积数倍于机体的总液体量。
某药物100mg溶于含10克活性碳的1L的水中,其中, 99%的药物与活性碳结合。活性碳沉淀以后,此药 物在水中的浓度为1mg/L,按照公式计算:V=A/C
40 %
30 % 11 % 10 %
5% 4%
18 % 14 % 36 %
7% 12 % 13 %
* n= 56
优选知识
6
体外PK/PD 动物PK/PD
动物试验
正常人体PK 剂量递增 安全评价
I期
在广泛
疗效评
上
价的基
市
剂量(浓度)
础上进 行群体
后
/效应的评价
PK/PD
检
剂量选择
研究
测
患者的 变异
特殊人 群的 PK/PD
Absorption Excretion
优选知识
2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 胎儿和新生儿药物代谢 酶 活性很低,常规剂量就可出 现很强毒性。
◆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功能会 降低。
n 性别: CYP2C19活性,女性>男 性
o 3.病理因素 :肝炎患者药物代谢减慢
o 4.药物相互作用
o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其他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 、卡马西平、利福平等 o 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
结合率<20%,与血浆蛋 白结合低
o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 合(水杨酸钠80-90%)
o②弱碱性药物主要与α1酸性 糖蛋白或脂蛋白结合(如奎尼 丁80%)
o③许多内源性物质及维生素 等主要与球蛋白结合
(糖皮质激素-CBG 80%,10%结合白 蛋白)
o这种结合是可逆的,结合与解离 处于动态平衡。
血浆蛋白结合率 临床意义:
2)主要经胆汁排泄而非肾脏排泄的药物,当肾功能 不全时,可不必调整剂量 3)药物从胆汁排出量大时,有肝肠循环的药作用时 间延长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部分药物可再经肠 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到肝脏后重 新进入体循环。
如洋地黄毒苷
o 肝肠循环延迟药物排泄(半衰期延长 ),延长作用时间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o血浆蛋白结合率: o器官血流量 o细胞膜屏障:
n 血脑屏障 n 胎盘屏障
o体液PH
n 细胞内液PH7.0,细胞外液7.4 n 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高,不易进入细胞内
o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o药物转运体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合药物的浓度】/【 总浓度】
结合率>90%,表示高度 结合;
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药物动力学是研究在体内药物作用的变化规律和药物消除过程的动力学过程。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析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变化规律,也能为探讨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将详细介绍药物动力学的相关内容和应用。
I.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点。
这些过程涉及到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作用靶点、药物的分布等方面。
1. 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包括药物代谢和药物分解两个方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和生体内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代谢产物,通常经过肝脏的代谢。
药物分解则是指药物被水解或酸解,产生分解产物。
2. 药物作用的靶点药物在体内的作用靶点通常与体内分子的特异性结合有关。
药物的作用靶点范围广泛,包括细胞表面受体、酶、离子通道、细胞膜以及细胞核等。
3.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通常受到以下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分子量、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和各个器官的血流速度。
II. 药物动力学的应用药物动力学不仅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为药物疗效评价、安全评价以及药物的现代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 临床药物开发药物动力学研究是临床药物开发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规律。
同时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特性,可以为药物疗效评价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代谢代谢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并寻找副作用的原因,为药物的治疗方案和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3. 药物现代化管理药物动力学与药物现代化管理密切相关。
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往往是药物上市管理审批的重要标准。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药物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医学领域的持续发展。
临床药代动力学
• 1979年瑞典发现一批癫痫病人中,使用不同批号 苯妥英钠后,发生严重中毒。
原因:苯妥英钠的晶体颗粒大小差异甚大,造成生 物利用度从低于50%到高于98%。
• 卡托普利:进食服药,吸收减少,宜餐前1小时服用。 • 福善美:必须在每天第一次进食前至少半小时
清晨用一满杯白水送服
服药避免躺卧
• 有些药物和食物同服又能促进其吸收,如维生素B2、螺内 酯等。
• 原因:卡马西平为肝药酶诱导剂,西咪替丁为 肝药酶抑制剂,多潘立酮为CYP3A4强效抑制 剂,三者合用有待商榷.
泄
✓药物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 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肾脏
消化道 肺脏 汗腺 乳汁
罗盖全说明书(部分)
• 【药代动力学】 a)活性成分的一般性质 吸收 骨化三醇在肠道内被迅速吸收。口服单剂本品0.25-1.0μg,3-6小时内达血药峰浓
在血液转动过程中,骨化三醇和其他维生素D代谢产物同特异血浆蛋白结合。 可以设想,外源性骨化三醇能通过母体血液进入到胎儿的血和乳汁中。 代谢 已鉴别出数种骨化三醇的代谢产物,各有不同的维生素D活性。1α,25-二羟-24氧代-维生素D3,1α,23,25-三羟-24-氧代-维生素D3,1α,24R,25-三羟基维生素 D3,1α,25R-二羟基维生素D3-26,23S-内酯,1α,25S-26-三羟维生素D3,1α,25-二 羟-23-氧代-维生素D3,1α,25R-26-三羟-23-氧代-维生素D3和1α-羟基-23-羧基-24,25 ,26,37-四去甲维生素D3。 排泄 血中骨化三醇的清除半衰期为3-6小时,但单剂量骨化三醇的药理学作用大约可持 续3-5天。骨化三醇被分泌进入胆汁并参与肝肠循环。健康志愿者静脉使用放谢标记的 骨化三醇后,24小时内,大约27%的放射活性在粪便中发现,大约7%的放射活性在尿 中发现。健康志愿者口服1μg放射标记的骨化三醇,24小时内大约10%的放射活性在 尿中发现。静脉使用放射标记的骨化三醇后第6天,尿中和粪便中平均累积排泄量分别 是16%和49%。 b)病人的特性 肾病综合征或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中,骨化三醇血药浓度降低,达峰时间延长。
临床药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药物动力学
临床药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反应的学科。
它是药物研发、使用和治疗的基础,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临床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药物动力学,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临床药理学知识。
一、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主要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结合来实现。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可产生以下效应:1. 激动效应: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使受体活跃起来,从而促进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进而产生生理或药理效应。
2. 抑制效应: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阻断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生理或药理效应。
3. 拮抗效应: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阻断其他药物或内源性物质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弱或消除其效应。
二、药物代谢和消除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是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吸收: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
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给药途径、药物的性质和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等。
2. 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能在组织和液体中形成浓度梯度,从而实现治疗效应。
3. 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完成代谢,由肾脏排出体外。
4. 排泄:药物通过肾脏、肠道和呼吸道等途径排出体外。
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液排出绝大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三、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与个体的基因型、环境因素和疾病状态等有关。
因此,个体化治疗成为临床药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基因型差异:不同个体的基因型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个体化基因检测能够帮助医生针对不同的基因型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药物相互作用等均可能干扰药物的效应和安全性。
3. 疾病状态:不同疾病状态下,机体的代谢、排泄和药物反应等均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四、临床药理学的应用临床药理学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研发: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指导,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药效学和安全性等方面。
临床药代动力学
(二)给药途径
✓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气雾→腹腔注射→吸入→舌下→ 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消化道内吸收
吸 收 途 径
非消化道内吸收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皮肤黏膜 肌注或皮下 鼻黏膜、支气管、肺泡
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
以利迅速排除体外。
称为生物转化。 ③有时生成不同活性的代谢物;
如硝酸甘油,首过灭活约95%。
药物被代谢后: 结合率低于,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
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腺、卵巢等也能代谢某些药物;
(酸性药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洗胃,苯巴比妥)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缺点:吸收面积小,给药量有限;
肝药酶诱导剂 分2个时相进行:
②也可能从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
酸性药物载体、 碱性药物载体
的代谢物(环磷酰胺); 促进自身代谢,连续用药可因自身诱导而使药效降低;
管、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直肠下静脉) 应。(直肠栓剂正确的给 药应塞入肛门2厘米左右)
缺点:吸收面积小、肠腔液体少 、左右;
二、分 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各脏器和组织的转 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分布不仅与药物效应有关,而且与药物毒性有关 。如大环内酯类很难透过血脑屏障,不能治疗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氨基糖苷类浓集于肾小管,是造成肾毒 性的原因之一。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量大,难以通过;
即研究某一时间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浓度)。
2、解离度 非解离药物易吸收。
临床药动学
第五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变化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㈠吸收: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流的过程。
吸收速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药物转运的类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药物脂溶性、解离度)、药物剂型、吸收部位的血流及药物浓度等。
⒈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1)被动转运:是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对侧扩散渗透,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即刻停止的一种转运。
其特点:不消耗能量;不须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抑制的影响:无饱和性,当细胞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停止。
被动转运的形式有三种:单纯扩散、过滤、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经单纯扩散方式转运。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有:分子大小、药物脂溶性高低、解离度的大小。
(2)主动转运:即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
其特点c消耗能量;需要载体,受饱和限速的影响,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⒉药物跨膜转运单纯扩散的规律。
绝大多数药物都是经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
而药物按其化学性质有分为两类: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
两类药物在体液中都有解离现象,均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于体液中。
非解离型药物脂溶性高,容易通过单纯扩散进行跨膜转运;而解离型药物脂溶性低,不容易进行单纯扩散。
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体液的PH、各药自身的Pka。
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溶液在50%解离是PH值。
每个药物都有其固定的Pka值。
转运规律:(1)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小;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小,因此容易跨膜进行单纯扩散。
所以弱酸性药物在胃粘膜吸收入血,弱碱性药物在肠粘膜吸收入血。
(2)细胞膜两侧PH不等时,弱酸类药物容易由较酸性一侧转运到较碱性一侧,弱碱类药物容易由较碱性一侧转运到较酸性一侧。
细胞外液PH=7.4,细胞内侧PH=7.0,细胞外液偏碱,所以弱酸性药物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较高。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P-糖蛋白的作用是将药物(包括其他化学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P-糖蛋白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介导了重要的外排作用 。
药物转运体(举例)
P-糖蛋白在ADME过程介导的外排作用 引自:Lemahieu W, Maes B. Current Enzyme Inhibition, 2007; 3: 217-241.
t1/2的计算
一室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室模型 当药物在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时,其消除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水平无关。
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速率,其单位有:L/h,mL/min等 。
总清除率 CL总 = CL肾 +CL肾外
01
02
清除率(CL)
CL的计算
根据静注剂量与药-时曲线下面积的比值计算 静脉给药: 血管外给药:
多次静脉注射负荷剂量的确定
多次给药方案的确定
求D,τ
多次血管外给药
给药方案的调整
T为滴注持续时间
多次静脉滴注给药 维持剂量 滴注速率
多次静脉滴注给药
01
给药间隔时间
02
负荷剂量 如果负荷剂量不是首次给予,给予时的血药浓度为Cb,那么
03
给药方案的调整
当t1/2 > 24 h,一般每日给药一次,给药间隔时间小于t1/2,初始剂量高于2倍的维持剂量。
09
K12
10
K21
11
K代表消除速率常数
12
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的比较(静脉注射)
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的比较
一房室模型 (血管外给药)
二房室模型 (血管外给药)
C,V
X0
K
中央室 XC,VC
临床药理学在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临床药理学在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是临床药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参数以及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两个方面,探讨临床药理学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一、药物代谢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通过药物代谢,药物可以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者被降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临床药理学借助药物代谢的研究,可以实现以下应用:1.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物代谢速率、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参数测定。
通过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可以了解药物的消除速度和半衰期等信息,为合理确定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提供依据。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代谢酶在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不同药物通过竞争或者诱导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导致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
通过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相互影响,从而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和疗效降低。
3. 个体差异的影响评估:不同个体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存在差异,如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等。
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预测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风险,为个体化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通过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和药效学特性。
临床药理学利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实现以下应用:1. 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生物利用度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体循环的程度,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
通过评估药物生物利用度,可以指导给药途径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制定,提高药物的疗效。
2. 药物分布特性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在不同组织间的分布等。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房室模型示意图
Ka D
DD kel
D
一房室模型药时曲线(静脉给药)
C
logC
T
T
一房室模型的药时曲线(血管外给药 )
logC
T
2、二室模型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一级药动学部分参数间的关系式 微分方程:dC/dt=-KCn 1.
静注时药-时半对数曲线由二段不同的直线构成的。 药代动力学的计算,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药物进入机体后,仅在各个室间运转,不再从 机体排出和代谢转化者,称为“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药物以不同速度,不同途径不可逆的从机体排 泄或转化着,称为开放系统。
1、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假设静脉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布在可到达的体液 与组织中 机体组织内药量与血浆内药物分子瞬时取得平衡 实际上这种情况比较少
4. AUC0-t :不加上Cn/Ke ∞
c3 c4
C c2
c5
c1
c6
cn
T t1 t2 t3 t4 t5 来自6 tn计算AUC的其它方法:
积分法 求积仪 称量法
程序法
AUC=A/α+B/ β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模拟分析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态规律的较常用模型
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compartment)
t1/20/K
可见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 降低 而缩短,不是固定值。
零级动力学药-时曲线
• 药-时曲线
• 药-时半对数曲线
C logC
【临床医学】临床药动学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常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 ✓ 给药剂量! ✓ 试验取样时间点确定!
特殊目的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 受试者分组与试验取样时间点确定! ✓ 适宜的对照设置
临床药学教研室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药动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样品: 血液、血清、血浆、尿液、唾液及各种组织匀浆
临床药学教研室
3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新药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时,还应根据新药药理学特 点、临床用药需要及试验条件的可行性,选择性地进 行如下内容的研究: ✓ 新药与其它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 ✓ 新药特殊药物动力学研究(包括肝、肾功能受损,年 龄等因素对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影响); ✓ 群体或不同种族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人体内血药浓度和临床药理效室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常规的药动学研究试验设计:p70-72
✓ 5.1 GCP要求 ✓ 5.2 受试药物的要求 ✓ 5.3 受试者的选择 ✓ 5.4 给药剂量确定与给药方法 ✓ 5.5 药-时曲线的数据测定
临床药学教研室
5.1 GCP要求
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是新药的临床试验 内容,受试对象是人。因此,全过程必 须贯彻GCP的精神与赫尔辛基宣言精神, 课题研究方案必须经负责该课题单位的 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严格执行,试验的 方案设计与试验过程中,均应注意对受 试者的保护。
生物样品中药物检测的特点: 浓度低;干扰多且不确定;样品量少且不能重复 获得
生物样品中药物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良好的选择性;足够高的灵敏度;较宽的线性范 围;足够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临床药学教研室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以及它们与细胞和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它是对药物分子以及人体和药物作用之间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疗效和安全性等。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是从药物常量、药代动力学、药剂学、药理学的学科等出发,对药物的分布、代谢、排除、作用等进行研究,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安全性等。
它不仅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的作用,还涉及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是推动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础,特别是采用新型临床药物或新疗法,如药物替代疗法、可调控药物疗法、大剂量治疗等,更加强调了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重要性。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常规的药物动力学方法,也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实验方法,如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CSE)、联合基因遗传分析、药物活性分析、血药联动分析、药液浓度/活性分析等。
在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中,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它们之间也有着相互作用,因此,要有效地掌握药物作用和疗效,就必须对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评估每种药物在不同剂量水平下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病人的安全性。
多种药物联合给药时,会出现相互作用,使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机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为了更加了解多药联合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对各药物给药的剂量、联合给药的影响以及药物联合给药对药物动力学及药物效应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在新药上市前、疗法研发过程中以及新药和新疗法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来评价药物与人体的作用,指导正确的用药,从而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对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导实际用药以及推动新药研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1.药物吸收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影响其疗效和毒性。
通过测量血药浓度曲线和吸收半衰期,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特征,并据此调整给药方式以获得最佳疗效。
2.药物分布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对其疗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评估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包括药物的分布体积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等指标,可以用于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方式会影响其疗效和副作用。
通过测量药物的代谢消除速率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可以评估药物代谢的特征,并据此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
4.药物排泄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直接影响其血浆浓度和半衰期。
通过评估药物的排泄速率和排泄途径,可以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避免药物累积和毒副作用。
5.药物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取决于其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
通过测量药物的药效指标,如EC50和ED50等,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据此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6.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疗效。
在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评估中,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据此选择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总的来说,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是将药物代谢、药效学等动力学指标与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相结合,通过测量和评估这些指标,来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指导原则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药物效应动力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素质目标是
指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希望通过药物治疗达到的期望效果。
首先,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包括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
药途径。
这涉及到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过程,以及药物的代
谢和排泄速率。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可以确定
最佳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其次,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还包括了确定药物的治疗窗口
和疗效持续时间。
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范围,使得药物
能够产生治疗效果而不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
疗效持续时间则是指
药物在体内产生治疗效果的时间长度。
通过确定治疗窗口和疗效持
续时间,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的治疗效果,避免过度或不足的
治疗效果。
最后,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还包括了个体化治疗。
由于个
体之间药物代谢和反应的差异,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
的。
通过了解个体的药物动力学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是在临床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途径,确定治疗窗口和疗效持续时间,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前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转化和清除的过程的学科,其中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将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理学结合起来的学科。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临床药物治疗的选择、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代谢过程药物在人体内会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肠道、肾脏和肺部等器官中。
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
药物在经过代谢之后,会生成一系列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的活性和毒性可能与母体药物不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药物的代谢类型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氧化还原代谢,另一种是非氧化还原代谢。
氧化还原代谢主要由细胞内的一类酶——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完成,其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
非氧化还原代谢则包括水解、酰化、甘化等多种反应类型,相对于氧化还原代谢而言,其速率较慢。
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半衰期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能够反映药物的代谢速率和清除速率。
其值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其代谢和清除相对较慢。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应用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和特点药物代谢酶是影响药物代谢速率的关键因素。
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是最为常见的药物代谢酶,在药物代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色素P450酶可以分为CYP1、CYP2、CYP3等家族,每个家族下面有多种同源酶。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会因基因多态性、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等因素而产生变化。
在药物剂量个体化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的代谢酶状态非常重要。
药物代谢与药物响应药物代谢速率可以影响药物的效力和安全性。
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可能与母体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效果的增强或减弱。
例如,在临床上常见的华法林和双酚磷,临床药理学研究就发现它们的代谢途径非常相似,因而它们在体内可以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效果出现变化。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策略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实现药物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1.建立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测求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
2.新药(原料药)临床前研究 3.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4.指导药物剂型设计,改进药物剂型,研制新产 品,如缓
释、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5.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并进行治疗药物监
t 1 / 2α
0.693 α
25
C.负荷剂量法常用于半衰期长,必须迅速起效的药物。 2.维持剂量
Dm CL Css
(静滴)
Dm (Css max Css min) Vd
3.清除率:在个体化给药中,药物清除率是调整维持量 的重要依据。
药物肾清除率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平行,肾小球 滤过率可用内生肌酐清除率估计。正常CLcr为 120ml/min。24小时尿中肌酐的量与年龄、体重、性别 和肌肉发达使用程度有关。同一个体,在稳定状况下, 肌酐24小时的产量相当稳定。肌酐清除率与稳态肌苷血 浓度上升成反比。
房室模型:注意二室模型中央室血药浓度变化与负荷 剂量给药方法。药物靶点在中央室与在周边室的区别
19
第二节 给药方案设计和用药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用药目标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设计治疗剂量,室 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窗范围之内。
二、给药方案设计 (一)根据药效学指标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
静注硫喷妥:麻醉深度,呼吸抑制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AUC)与等量药物静脉注
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的比值。 药物溶解性与BA:脂溶性药物:限速步骤在于药物从制剂 的固相分散到水相过程,其快慢取决于 制剂中的药物微颗粒表面积,
7
水溶性药物:限速步骤在于透过脂质膜的能力,药物不同制
剂之间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并不明显
3. 在给药速率和给药间隔确定后,最终确定每次 给药剂量。
32
四、用药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基本思路:先根据抑制的药物药动学参数正常值和病人的 临床资料,制定给药方案,然后在依据病人的药效学指标 和血药浓度测定制做适当调整。 1.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的依据资料 (1)所用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正常值:F、CL、Vd、t1/2、 Ceff、Ctox (2)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用药史、疾病和体征等 (3)实验室检查: Ccr、BUN、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 血酶原时间、血清酶活力等
t1/ 2 Css FC 0 1.44 ( )
17
(三)负荷剂量、波动百分数
C1 min
D L k e Vd
C ss min
D m 1 k e k Vd 1 e
C1 min C ss min
1 D L Dm ( ) k 1 e
5
(三)Michaelis-Menten速率过程:药物消除受酶活力限 制,则表现为此特点。在低浓度时,呈一级速率过程,高浓 度时,呈零级速率过程。 dC Vm C dt Km C 当C<<Km时,
dC Vm C dt Km
当C>>Km时,
dC Vm dt
6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 (一)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吸收到体循环的 程度和到达体循环的速率。药物的吸收程度(fraction bioavailability)常用F表示,它是药物制剂在给药后 产生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FI
C ss max
C ss min
k
血药浓度的波动与 什么因素有关
C ss max
FI 1 e
18
总结
一级动力学特征:恒比例;半衰期不变;清除率不变; 多剂量稳态;多数药物具有;稳态水平5t1/2总量有关, 稳态波动与给药间隔有关。 0级动力学特征:半衰期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增加;饱 和动力学 Mm动力学:酶促反应,介于1、0之间
妥英的剂量是否足够;
④需合并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场合,而这些药物间又易发生相互 作用; ⑤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药物,如大剂量水杨酸用于抗风湿; ⑥ 其它须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药物,如用甲氨蝶呤-四氢叶酸
救援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等。
22
注意事项 1.取血样本时间的代表性,避免取血样本时间太接近给药 时间 2.在多次给药时,须经过3.3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才接近稳 态 3.在多次给药时、测定结果应能反映血药浓度谷值, 血药 浓度谷值比峰值更接近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4.一级动力学,给药间隔不变时,可用以下公式调整剂量:
30
该患者半衰期明显延长,为防止谷浓度过高,根 据峰、谷浓度要求,确定给药间隔。
Ctr Cmax e ke ln
Cmax 30 ln Ctr 7.5 53h ke 0.026
为方便,间隔定为48小时,给药剂量为408×2mg
31
总结
1. 给药速率等于药物排泄速率时,药物的浓度达 到稳态 2. 给药速率确定后,应根据药物的治疗窗和半衰 期制订给药间隔,同时兼顾临床给药方便。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1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 Nhomakorabeatics)是 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 分布、生化、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
临床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临床用药过程 中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各 种临床条件对体内过程的影响,计算及 预测血药水平,制订最佳给药方案、指 导合理用药。
C ss测定 C ss目标
D 调整前 D 调整后
23
(三)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包括
1.确定药物的负荷量(loading dose)、维持量 (maintenance dose)、给药速率(rate of administration)、给药间隔(τ)等; 2.血药浓度的实测值校正个体的药动学参数,进 而调整剂量。
B. 治疗窗窄的药物可:
τ小于t1/2 若t1/2太小,可用缓释制剂
28
例题2:某男性病人患严重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合并肾功能不全,请根据病人的万古霉素表观分布容积 31.5L,清除率0. 83L/h,设计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要求血药 浓度峰值在30mg/L,而血药浓度谷值在7. 5mg/L。有效平 均血药浓度为20mg/L。(p64)
(一)一级速率过程:大多数药物在治疗浓度的吸收、消
除呈此速率过程。特征是药物以恒定比例消除。
dD kD dt
kt D D0e
kt
C C0e
(二)零级速率过程:药物以恒定量消除。临床上只有苯妥 英钠、阿司匹林、双香豆素等在治疗浓度时呈此特点消除。
dC k dt
C C 0 kt
16
(二)多剂量非血管给药
k a FD 0 1 1 kt kat Css e e k k k a k Vd 1 e 1 e
FD 0 Css max Vd
1 kt max e k 1 e
FD 0 1 k Css min e k Vd 1 e
认为完全消除。一般经过3.3个t1/2即认为体
内无蓄积。
4.多次给药,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即达到
稳态。
10
(四)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排出的药物量所对应
的血液容积。
CL=kVd CL=CLr+CLh+CLO r:肾;h:肝;o:其它器官 多剂量给药稳态时,Dm=CL×Css(静滴)
Dss=k0/k
k0 C (1 e kt ) kVd
fss=C/CSS(稳态分数)
fss 1 e
kt
13
五、单室非血管给药
k a FD0 kt k a t D (e e ) (k a k )
k a FD 0 k a t kt C (e e ) (k a k )Vd
CLr
C:中点时间血药浓度
dDu C
dt
11
例1:某药0-0.5h内尿中排出量为37.5mg,在0.25h时血 浆内药物浓度为10ug/ml,求CLr
CLr dDu C dt
CLr=(37.5×1000)/0.5/10
=125ml/min
12
四、静脉滴注过程
k0 D (1 e kt ) k
24
1. 负荷剂量 LD=Vd×Cssmin 注意: A 公式中的Vd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的分布容积, 当药物在体内过程为两室模型时,Vd与消除相稳态表观分布 容积相当。而在药物的分布相,药物集中在血液,此时以全 负荷量迅速给药,可能造成血药浓度瞬间超出中毒浓度,引 起中央室器官毒性反应。因此,实际应用时,负荷量要分次 给予,静脉注射必须缓慢进行。 B.药物靶器官在中央室时,计算负荷量宜用中央室分布容积, 全量根据分布相的半衰期的给药间隔分数次给予。
测,使用药个体化、合理化,并达到 最有效的药物治疗
作用,为开展临床药学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
3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
一、房室模型
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为一同质单元,给药后药物瞬 时分布到全身体液,使药物在血液和各组织器官达到动态 平衡。此后,血浆中药物呈单相(单指数)下降。虽然符 合一室模型的药物不多,但在临床上是一种简单的近似法。
26
当血肌苷浓度改变时,肌酐清除率:
120 CLcr Ccr
通常用下式计算肌酐清除率,可校正年龄、体 重、性别的影响。
(140 Age ) BW (男性) CLcr 72Cr
(140 Age ) BW CLcr 0.85 (女性) 72Cr
27
4.给药间隔(τ):选择合理的给药间隔基本原则是 根据药物的治疗窗和半衰期。 A.τ=t1/2时,Cssmax/Cssmin= 2 ,体内药量时 每个半衰期给药量的 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