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
作者:过麒天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12期
摘要:作为亚洲最早步入现代化的国家,日本从二战时期的盲目军事扩张中脱身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的现代设计亦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其设计产品成为“优质设计”的代名词。

通过对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以及设计产业成功原因的探讨,归纳了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期望对中国设计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历程成功原因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面积仅有37万平方公里,拥有近1.3亿人口的岛国,日本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日本的现代设计在国际上亦具有较高的地位。

日本的现代化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

当时的设计,如传统工艺、绘画及建筑设计等大多固守于传统,虽然浮世绘等日本传统艺术对西方的新艺术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当时日本本国的设计还未向“现代设计”迈进。

明治维新后,日本踏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着重于军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的畸形化和工业设计探索的局限性,这一阶段的日本设计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现代设计”。

但日本自古以来就有模仿和学习的天赋,从公元7世纪学习中国唐朝的文化,到明治时期学习德国工程技术、模仿英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及在二战结束后汲取英国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科技成果,日本对外学习借鉴的成果可谓丰厚。

然而日本也并未以模仿为主要途径,而是在汲取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双轨并行”体制,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和风设计”。

一、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
(一)明治维新阶段
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步入现代化的起点,此后日本逐渐进入工业化时代。

但这一期间日本的工业设计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有平面设计如绘本插画、木刻印刷图案(浮世绘)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日本浮世绘中鲜艷的色块、优美的线条、新奇的构图刺激着西方艺术设计师们的神经,促进了西方艺术界“新艺术运动”的发起。

因此,明治维新时期可以说是日本现代设计的起步阶段。

(二)海外扩展阶段(20世纪初~1945年)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日本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对资源的需求变得极为迫切,令其走向了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

至1945年二战结束前,日本基本忙于军事扩张,设计产业的发展极其缓慢,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突破。

虽然少数从德国包豪斯学习归
来的设计师努力地兴办新式学校、刊发设计杂志等,但这一时期的日本设始终未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阶段。

(三)二战后重建阶段(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美国迅速占领了日本,摧毁了日本的军工业,企业生产几近停滞的现状致使日本不得不大量进口商品,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日本开始了学习和模仿西方国家的阶段。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获得了美国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支持,而且美国还对日本开放了本土市场,使得日本的设计产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1951年美国知名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还曾赴日讲学,讲授工业设计课程,为日本工业设计界示范了美国工业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令日本设计师得以了解世界上最新的工业设计理论及技术,推动了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之后,在通产省工业设计促进部的帮助下,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于1952年成立,同年还举办了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新日本工业设计展”。

上述两件事例可谓日本现代工业设计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之后日本逐渐摆脱一味模仿的设计风格,并开始在产品设计中注重“日本风”的本土化设计,试图以传统手工艺元素在国际市场中获得认可和成功。

日本工业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体制逐渐形成并日趋成熟。

在平面设计方面,日本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不得不着力于发展国际主义的、非本土化的设计。

与此同时,日本设计界也十分重视对于传统设计的保护。

日本此时的平面设计分为针对国外和国内的两部分:前者采用国际认可的方式进行设计,而后者则主要利用传统图案、布局尤其是传统文字来作为设计的立足点。

与日本的工业设计类似,其平面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即是传统与现代共存,民族化与国际化共存。

战后日本设计成就最好的一次展现机会即为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

这届奥运会的平面设计工作由“日本现代设计之父”龟仓雄策主持,涉及标志、海报和整个视觉系统。

这些设计都具有国际主义色彩,但又紧紧抓住了日本国旗上的红色圆形主题,并将其与奥运五环联系起来,既保存了日本的民族特性,也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同(图2)。

总而言之,战后日本的平面设计受到西方较大的影响,但日本的平面设计师亦不断在国际风格与民族特色之间寻求融合与发展。

二、日本现代设计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政府的推动作用
日本政府在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二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且被美国占领,经济发展几乎停滞。

此外,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极度匮乏,只有技术型出口才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设计水平的高低就决定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水平。

日本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自上而下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设计发展的政策:
首先是举办了大量国外先进设计的展览,例如1947年的“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的“外国生活资料展”、1949年的“创意艺匠展”等等。

这些设计展览向国民介绍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生
活用品、生活方式以及设计对生活的影响等,让国民了解到设计对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对新的生活方式、先进设计文化的向往和渴望。

其次日本政府成立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设计发展的官方组织,如1949年成立的通产省即日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MITI)即是其中之一。

该组织对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通产省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为企业生产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并控制进口以保障日本民族工业的发展。

1951年通产省“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成立,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工业设计。

这些举措逐渐使国外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传至日本。

1952年通产省还成立了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又于1957年成立了“工业设计促进会”,保障和加速了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这些政府部门对日本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美国的大力扶持
美国对于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向日本传输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也间接地培养了日本现代设计的独特风格。

作为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的占领国和重点扶持对象,美国的政策大大影响了日本的设计发展,并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对日本设计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二战刚结束后的1945~1951年。

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发展最为困顿的6年。

美国占领日本后,摧毁了日本所有的军事工业,并解散了许多支持战争的大企业,这导致了日本工业的大幅萎缩。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萧条,物资极度匮乏,不得不依赖大量从美国进口的工业品来保障日常生活。

同时,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也将其先进的生活方式引入至日本。

随着日本经济的缓慢恢复,日本的现代设计也随之发展,向来以模仿见长的日本以当时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美国产品设计为蓝本,迅速模仿生产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第二个阶段是1951~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

在此期间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

为了在冷战中获得优势,美国决定将日本作为“远东堡垒”,一个在亚洲的据点。

于是美国全面解除了对日本各大企业的控制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帮助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与日本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向日本的产品开放了国内市场。

1951年美国派遣知名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赴日讲学,进一步带动了日本的工业设计发展,增强了日本企业的设计竞争力。

(三)重视技术发展
由于二战后日本资源匮乏、经济疲软以及现代设计起步较晚等发展劣势,日本意识到高新科技对于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科技不仅可以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并能使设计在理念上紧跟并超越时代。

由于对新科技研发的重视,日本的工业品和设计能力总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设计手法和表现手段较能完美地体现设计产品的内涵,从而使日本的工业设计充满着勃发的生命力。

在用户眼中,日本的数码产品即是高科技的代名词,设计新颖、做工精细、安全实用、功能多样,新产品的每次推出都能令人眼前一亮。

(四)设计行为集体化
日本工业设计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体工作”。

大部分的日本设计产品都是由设计事务所或设计公司集体完成的,很少有个人完成的大型设计案例。

像索尼、日立、东芝等大型知名企业都有着极其成熟的设计部门,这与日本民族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日本企业的终生聘用制度有着密切关联。

公司拥有设计部门的好处之一在于设计能够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并且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就能在第一时间解决。

设计师在这种环境下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并能亲眼目睹自己的设计作品生产、面世。

这极大地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工作热情,令其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促进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

(五)注重设计人才的培养
日本政府有了设计产业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经验后,越发认识到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对现代设计教育十分重视。

通过大量实践,日本建立起了符合时代和日本国情的现代设计教育体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人才。

日本现代设计的教育体系最初分为两种:一是美国商业化设计体系;二是欧洲包豪斯设计体系。

而日本学者在仔细研究这两种设计教育体系之后形成了“以美国体系为主,欧洲体系为辅”的新型教育体系理论与方法。

与此同时,日本设计教育也没有放弃对东方传统图案学的研究,这种传统图案与现代形态构成学并举的教育研究方式也构成了目前日本所谓的“三大构成”教育体系之一。

三、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对于中国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一)将设计与政治经济、民生密切联系起来
政府须重视设计产业,制定有利于设计发展的政策,通过立法、提供技术和情报、提供发展建议来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

必要时还需提供资金支持。

虽然中国政府不像日本一样,很早就有与大型企业合作的先例,但完全依靠行政指令来指挥是无法激发企业的设计能力的。

只有认识到国家经济繁荣与企业发展程度、设计发展水平是紧密关联的,才能真正带动企业设计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设计的发展,随之带动经济的繁荣。

同时,尤为重要的是政府要让国民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认同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通过各种设计展览、舆论宣传均可达到。

(二)在借鉴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也要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日本在借鉴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全盘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二战后快速起步的日本现代设计亦没有破坏传统设计,反而与之融为一体。

例如日本当代的和服、食物与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传统元素保存度,原因在于日本走的是一条传统与现代设计双轨并行的道路。

两者相互借鉴,互不拘泥,形成了民族传统和现代化相结合的独特设计风格。

中国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出现对传统设计全盘否定的言论后,目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重视程度有了长足地提高。

但当前的舆论导向又有些唯传统是从的趋势。

现代设计是极具多元性的,中国现代设计需要借鉴日本设计“和魂洋才”的设计方法,兼收并蓄,在保留传统设计风格的同时,采用现代的技术文明和设计方法,将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设计理论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设计”。

四、结语
日本的现代设计在二战后不到三十年时间便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而日本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设计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给予了设计产业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日本现代设计成为国际商业竞争中的杀手锏,极大地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现代设计逐渐得到了国际性上的广泛认可,其设计产品更成为“优质设计”的代名词,这与日本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设计体系是有密切关联的。

这一设计体系适应当下设计多元化的市场环境,赋予了日本设计以无限的活力。

中国现代设计此时还未完全走出模仿阶段,需要在政府支持、国民认可的条件下,找到自身的设计定位与发展模式,打破目前的固定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最终找到自身真正的民族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和平,朱小尧.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与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8-54
[2] [日]井上清.日本历史[M].西安:西人民出版社, 2011
[3] [日]黑川雅之.设计与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明兰.设计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 [英]onathan M. Woodham.20世纪的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 [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师高民.日本现代工业设计观察与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8] 陈岩.日本现代设计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1(01):66-67
作者简介:
过麒天,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2011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