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
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板书课题)
二、知识积累
1.简介微雕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介绍文体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三、预习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器皿.( mǐn) 罔.(wǎng)不因势象形八分有奇
..( yòujī) 舟楫.(jí)
二黍.( shǔ)许髯.( rán) 石青糁.(sǎn)之壬戌
..( rénxū)
贻.(yí) 箬.(ruò)篷篆.(zhuàn)
2.理解课义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明有奇
.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
周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
为
.宫室、器皿、人物(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动词,表判断,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
.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
.观(连词,表承接)
.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
径寸之.木(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无实在意义)
四、合作探究
1.自学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明确:(1)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二人。
(4)舟尾横卧一楫。
(5)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形式。
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说说文言文数词的翻译规律并解释文中出现的数词。
明确:
文言文中数词翻译时:(1)省略的量词应补出。
(2)数词若在名词之后,翻译时一般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篆章一(枚)一(只)舟
为人五(个)为窗八(扇)
六、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mǐn) 罔.(wǎng)不因势象形八分有奇
..( yòujī) 舟楫.(jí)
二黍.( shǔ)许髯.( rán) 石青糁.(.sǎn)之壬戌
..( rénxū)
贻.(yí) 箬.(ruò)篷篆.(zhuà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因:顺着、就着
(2)罔不因势象.形象:模拟
(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余数
(5)如.有所语语:说话
(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7)佛印绝类.弥勒类:像
(8)其船背稍夷.夷:平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竟然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3.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C )
(2)石青糁之.( A )
(3)左臂挂念珠倚之.( A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 )
4.将下列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答案: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答案:(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归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预习交流
1.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写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二)文本探究。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5.本文题目中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三、拓展延伸
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相关段落: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同答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核舟记》)【乙】谢太傅云:“顾长康①画,有苍生来所无。
”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
人问其故,顾曰:“裴楷②俊朗有识具③,正此是其识
具。
”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
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此子宜置丘壑中。
”
顾长康面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④。
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⑤,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⑥中。
”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
(选自《世说新语·巧艺》,有删改)【注】①顾长康: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
②裴楷:字叔则,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
③识具:见地,才略。
④目精:眼珠。
⑤妍蚩:也作“妍媸”,美和丑。
⑥阿堵:这个,此处指眼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以.径寸之木以:
(2)清风徐.来徐:
(3)或.数年不点目精或:
(4)人问.其故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高可二黍许。
(2)此子宜置丘壑中。
3.【甲】【乙】两文段所写的王叔远、顾长康都有精湛的技艺,但其技艺又各具特色。
【甲】文段写王叔远在雕刻时,讲究;【乙】文段写顾长康在绘画时,讲究。
(要求:用白己的话概括)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六、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