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四院)、(附属延安医院)、(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学分: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
课考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
网络课程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
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
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在部分章节后面提供了一些急救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急救医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急救医学的概念。
二、熟悉:
1. 急救医学形成的基础。
2. 急救医学的临床特点。
三、了解:
1. 急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3. 急救医学的未来展望。
4. 急救护理。
5. 院前急救护理。
6. 医院急救护理。
7. ICU病房的护理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救医学、急救护理。
(自主学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救医学的概念。
2. 急救医学形成的基础。
3.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自主学习)
4.急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自主学习)
5. 急救医学的临床特点。
6. 急救医学的未来展望。
(自主学习)
7.急救护理。
(自主学习)
8. 院前急救护理。
(自主学习)
9.医院急救护理。
(自主学习)
10. ICU病房的护理。
(自主学习)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目的要求:
了解:
1.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 EMSS发展概况。
3. EMSS的基本结构。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自主学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 EMSS发展概况。
3.EMSS的基本结构。
(自主学习)
第三章危重病的临床常用评分系统
目的要求:
一、熟悉:疾病危重程度特异性评分系统。
二、了解:
1. 危重评分。
2. 疾病的非特异性评分系统。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危重评分(自主学习)、APECHEⅡ评分、SAPS系统。
(自主学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危重评分。
(自主学习)
2. APECHEⅡ评分、SAPS系统。
(自主学习)
3.AMI严重程度评分和心功能分级(自主学习)、急性肺损伤和肺部感染评分系统(自主学习)、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自主学习)、MODS严重程度的评分标准(自主学习)、创伤评分系统。
(自主学习)
4. 患者意识状态判定。
5. 危重患者的镇静程度评估。
(自主学习)
第二篇心搏骤停与复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心搏骤停的原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诊断。
2. 掌握基础生命支持的ABC步骤、注意事项。
3. 掌握电击除颤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4. 脑复苏的措施。
二、熟悉:
1. 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性生命支持的内容。
2. 心搏骤停时给药途径。
三、了解:
1.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2. 心脏紧急起搏。
3. 开胸心脏挤压。
4. 了解脑复苏的结局。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见习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脑复苏。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 心搏骤停的原因。
心搏骤停的类型。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 心肺脑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延续性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判断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体位;畅通气道;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及其注意事项。
建立有效循环:心前区捶击;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评价标准。
进一步生命支持:明确诊断,控制气道,氧疗和人工通气。
3. 开胸心脏挤压;电除颤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4. 延续性生命支持: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5.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维持酸碱平衡;循环系统的监护;呼吸系统监测;脑缺氧的监护;肾功能的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与体征;防治继发感染;脑复苏;脑死亡相关概念。
(自主学习)
(二)见习课:
见习内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心肺脑复苏。
第三篇休克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休克的概念;掌握休克的病情判断。
2.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3. 休克的诊断。
4. 休克的治疗要点。
二、熟悉:
1. 休克的病理生理和微循环变化。
2. 休克的临床表现。
3.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要点。
4. 过敏性休克的治疗要点。
三、了解:
1. 容量复苏的原则。
2. 休克治疗时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3. 休克的监测。
4.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要点。
5.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要点。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休克的概念。
2. 休克的病因,休克的分类。
休克的病理生理。
3. 休克的病情评估:资料收集与病情观察:休克早期、休克中期、晚期休克。
(自主学习)
4. 休克程度的估计,休克的监测。
5. 休克的救治原则。
6. 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自主学习)、失血性休克(自主学习)、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篇急性器官衰竭
第一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定义、诊断标准、救治原则及ARDS机械通气的特点。
二、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常见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原发和继发性ARDS、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
三、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源性(ARDSp)、肺外源性(ARDSexp)、顽固性低氧血症、非心源性肺水肿、血气分析、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肺开放策略。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ARDS的概念、流行病学。
(自主学习)
2. ARDS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学及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ARDS治疗及ARDS的机械通气(呼吸机使用)的特点。
第二章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DIC的病理分期、临床表现及救治措施。
二、熟悉: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及实验室检查。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系统激活、纤溶系统激活、出血倾向、休克、栓塞及溶血、抗凝。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DIC概念、正常人为什么不出现DIC。
(自主学习)
2.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DIC、病理及病理生理、病因、临床表现、分期及临床分型。
3. 怎样早期发现DIC(自主学习)、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疗效与预后。
(自主学习)
第三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急性脑功能衰竭定义。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GCS评分及意义、诊断依据。
急性脑功能衰竭抢救及治疗措施。
2. 急性呼吸衰竭的定义、诊断、抢救及治疗措施。
3. 急性心力衰竭的定义、急性左心衰竭的定义、临床表现、抢救及治疗措施。
4.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定义、病因及分类、抢救及治疗措施。
5. 肝性脑病的定义、主要诊断依据及救治原则。
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定义,几个概念: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及MODS的救治措施。
二、熟悉:
1.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病因。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鉴别诊断。
2.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3. 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心源性和肺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与ARDS)。
4.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5.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实验室和其它检查以及鉴别诊断。
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
1.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脑功能监测;急性脑功能衰竭的病因诊断。
2. 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诱发因素及发病机制。
4.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5. 肝性脑病的病因、病理、分型及发病机制。
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脑功能衰竭、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过度昏迷、急性呼吸衰竭、通气/血流比例、弥散障碍、氧耗量增加、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
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少尿期、多尿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促炎与抗炎反应失衡、过度炎症反应、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调节剂、血液净化技术、内毒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性脑功能衰竭定义。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急性脑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脑功能监测:监测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重要提振的变化;电生理监测;颅内压监测;急性脑功能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脑死亡的确立;急性脑功能衰竭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2. 急性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ARF的分度、抢救与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3.心血管系统相关的基础知识、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左心衰竭的定义、病因与诱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4.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定义、病因及分类、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5. 肝性脑病的定义、肝性脑病的病因、病理、分型及发病机制、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实验室和其它检查主要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救治原则。
(自主学习)
6. MODS概念、MODS的发病基础(自主学习)、MODS的发病机理(自主学习)、MODS的发展转归(自主学习)、MODS的初步诊断、MODS的预防和治疗。
第五篇常见急危重症及处理
第一章高血压急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主动脉夹层的概念。
2.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的治疗措施。
3.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标准。
二、熟悉:
1.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的鉴别诊断。
2.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和治疗措施。
三、了解:子痫的病理生理和处理措施。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急性主动脉夹层。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主动脉夹层的概念、诊断标准、治疗措施。
2.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主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机制。
3.主动脉夹层的分型。
(自主学习)
4.子痫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自主学习)
第二章呼吸系统急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重症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
2. 肺性脑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
3.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
二、熟悉:
1. 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2. 急性肺栓塞的病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三、了解:肺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通气/血流比;血浆D-二聚体;重症支气管哮喘;肺性脑病。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重症支气管哮喘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2. 肺性脑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3.急性肺栓塞的病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
第三章消化系统急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定义和常见病因。
2.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
3.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诊断治疗流程。
4.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定义和常见病因。
5.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急救原则和治疗措施。
6. 急性胰腺炎的轻重分型。
二、熟悉:
1.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学诊断。
2.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和治疗流程。
三、了解:
1. 上消化道大出血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
2.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非药物治疗和降阶梯治疗思维。
3. 药物止血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 特殊类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措施。
5.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少见和罕见病因。
6.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7. 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腹膜透析、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上消化道大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分型。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上消化道大出血定义、病因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病因诊断、抢救与治疗措施、急诊诊疗流程、止血药物应用的适应症和特殊类型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措施(均为自主学习)。
2. 重症急性胰腺炎定义、病因学(自主学习)、流行病学(自主学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轻重分型标准、急救原则和治疗措施(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适应症为自主学习部分)。
3. 血液透析(自主学习)、血液滤过(自主学习)、血液灌流(自主学习)、腹膜透析(自主学习)、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
(自主学习)
第四章突发性创伤
第一节创伤性气胸和血胸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创伤性气胸的概念。
2. 闭合性气胸的抢救和治疗。
3. 开放性气胸的抢救和治疗。
4. 张力性气胸的抢救和治疗。
5. 创伤性血胸的抢救和治疗。
二、熟悉:
1. 闭合性气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 开放性气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 张力性气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 创伤性血胸的临床表现。
5. 创伤性血胸继续出血及感染的鉴别。
三、了解:
1. 闭合性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开放性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张力性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创伤性血胸、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穿刺减压。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创伤性气胸的概念。
2. 创伤性气胸的分类。
3. 闭合性气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自主学习)
4. 闭合性气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自主学习)
5. 闭合性气胸的抢救与治疗:保守治疗、胸腔闭式引流。
6. 开放性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主学习)
7. 开放性气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自主学习)
8. 开放性气胸的抢救与治疗措施:转开放为闭合、维持生命体征、胸腔闭式引流。
9. 张力性气胸的发生机制。
(自主学习)
10. 张力性气胸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1. 张力性气胸急救:胸腔穿刺减压。
12. 创伤性血胸的临床表现:少量血胸、中量血胸、大量血胸的临床表现。
(自主学习)
13. 创伤性血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继续出血征象、血胸感染征象、迟发性血胸。
(自主学习)
14. 创伤性血胸的抢救与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第二节胸腹联合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胸腹联合伤的概念。
2. 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表现。
3. 胸腹联合伤的急救和治疗措施。
二、熟悉:胸腹联合伤的诊断依据。
三、了解:胸腹联合伤的病因。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胸腹联合伤、胸腹合并伤。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胸腹联合伤的概念。
2. 胸腹联合伤的病因。
(自主学习)
3. 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表现:呼吸功能紊乱、循环功能紊乱、腹部症状体征。
4. 胸腹联合伤的诊断、辅助检查方法选择。
(自主学习)
5. 胸腹联合伤急救与治疗措施。
第三节创伤性大出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创伤性大出血的临床表现。
2. 创伤性大出血的判断。
3. 创伤性大出血的现场急救。
二、熟悉:创伤性大出血的外科手术止血治疗。
三、了解:
1. 大出血的病理生理。
2. 出血的辅助检查。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创伤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诊断性腹腔穿刺、限制性液体复苏。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创伤性大出血的概念。
2. 创伤性大出血的临床表现:损伤部位的局部表现,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的征象。
3. 创伤性大出血的诊断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
(自主学习)
4. 创伤性大出血的抢救与治疗措施:抗休克、压迫止血、外科手术治疗活动性的体腔出血、预防感染和内脏并发症的发生。
5. 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充分性液体复苏。
(自主学习)
第四节复合伤
目的要求:
一、掌握:复合伤的现场急救要点。
二、熟悉:复合伤的定义。
三、了解:复合伤的发病机制。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复合伤,放射性复合伤,化学性复合伤,烧冲复合伤。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复合伤的概念。
2. 放射复合伤、化学复合伤和烧冲复合伤的发病机制。
(自主学习)
3. 复合伤的临床特点:致伤因素多、伤情复杂、伤势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易误诊漏诊;治疗困难。
(自主学习)
4. 复合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自主学习)
5. 复合伤的现场急救要点。
第五节多发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多发伤的定义。
2. 多发伤的迅速判断和进一步评估。
3. 多发伤的急救流程。
4. 多发伤抢救中损伤控制的概念。
二、熟悉: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三、了解:多发伤的辅助检查。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多发伤、损伤控制。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多发伤的定义。
现场救护:预防窒息、止血、包扎、固定和转送。
初期外科处理的原则:尽早清创、一般不做一期缝合、充分显露伤道。
2. 多发伤的致伤机制。
(自主学习)
3. 多发伤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自主学习)
4. 多发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自主学习)
5. 多发伤的判断评估方法。
6. 多发伤的现场急救。
7. 多发伤的进一步手术处理。
第六篇急性中毒
第一章急性中毒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2. 急性中毒的诊断。
3. 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治疗措施。
二、熟悉:
1. 毒物的体内过程。
2. 中毒机制。
三、了解:
1. 急性中毒概念。
2. 急性中毒流行病学。
3. 急性中毒的病因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中毒。
(自主学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急性中毒概念(自主学习)、流行病学(自主学习)、病因。
(自主学习)
2. 毒物的体内过程。
3. 中毒机制。
4.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5. 急性中毒的诊断。
6. 急性中毒抢救与治疗措施。
第二章常见药物中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急性镇静催眠药物中毒临床表现。
2. 急性镇静催眠药物中毒诊断。
3. 急性镇静催眠药物中毒抢救治疗措施。
二、熟悉:
1. 镇静催眠药物分类。
2. 镇静催眠药物中毒机制。
三、了解:
1. 急性解热镇痛药物中毒。
2. 急性抗精神病药物中毒。
3. 急性抗躁狂药物中毒。
4. 急性抗结核药物中毒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 急性镇静催眠药物的分类;中毒临床表现、诊断和抢救治疗措施。
2. 急性解热镇痛药物中毒的机制(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自主学习)、诊断(自主学习)、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3. 急性抗精神病药物分类(自主学习)、中毒机制(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自主学习)、诊断(自主学习)、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4. 急性抗躁狂药物中毒机制(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自主学习)、诊断(自主学习)、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5. 急性抗结核药物异烟肼中毒机制(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自主学习)、诊断(自主
学习)、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第三章急性食物中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抢救治疗措施。
2. 急性毒菌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抢救治疗措施。
二、熟悉:
1.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毒机制、鉴别诊断。
2. 急性毒菌中毒的中毒机制、鉴别诊断。
三、了解:
1. 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2.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
3. 急性鱼胆中毒。
4. 急性河豚毒素中毒。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 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机制(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自主学习)、诊断(自主学习)、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2.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毒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抢救治疗措施。
3.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机制(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自主学习)、诊断(自主学习)、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4. 急性毒菌中毒的中毒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抢救治疗措施。
5. 急性鱼胆中毒机制(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自主学习)、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
6. 急性河豚毒素中毒机制(自主学习)、临床表现(自主学习)、抢救及治疗措施。
(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