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
术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教育与文艺所取得的重
大成就,并对其作用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评价;二要注意将中国现代的科技、
教育与文艺发展的历史与同时期政治、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三要注意将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科技、教育,与文艺
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技术红一号”发射成功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
航天时代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
员杨利伟成功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判断正误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
(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 √)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背景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2.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评价
(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知识点拨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
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表现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思维点拨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2.生物技术
(1)表现
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归纳总结
正确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科技进步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中国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沉重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其遏制中国社会发展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缓解和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联系密切,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练1949年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其原因是( )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答案 C
解析“科教兴国”战略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撤走了在华专家,故B项错误;1964年至1970年,中国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发展国防科技并取得重大成就,这是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 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物质基础并不雄厚,故D项错误。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如果(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应用 1 材料表明邓小平主要阐述了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的道理。
材料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举行的中非商务合作论坛上作《发展杂交水稻,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保障全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地增加粮食单产,“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现在看来就是利用杂交水稻技术”。
应用2 材料表明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研究表明,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
可以说,航天产业是一个联动效应极强的高技术产业。
——《西安晚报》应用根据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
提示侧重点:发展经济。
1.(2019·泰州学业模拟)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旅美科学家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中国开始跨入“两弹一星”时代是在( )
A.20世纪初B.20世纪三四十年代
C.20世纪六七十年代D.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属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成就,故正确答案为C项。
2.(2018·宿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
”该科技成就使我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增强了远程打击敌国的能力
C.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D.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时代
答案 C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不是导弹发射,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故C项正确;原子弹爆炸是出于国防目的,故D项错误。
3.(2018·无锡高二期末)下面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
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
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 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可知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正确;C项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2003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4.(2018·宿迁高二学业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一篇新闻报道中有如下内容:“一家职业学校的孙老师说,中国也有人登上了太空,这是我过去不会想到的事情。
那位杨先生很了不起,要写进中国人的历史。
”与这则报道有关的中国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也有人登上了太空”可知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进入太空,故正确答案为D项。
5.(2018·淮安学业水平一模)我国领导人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
在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选育“南优2号”
C.发射载人飞船上天
D.“211工程”计划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目的设问“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结合所学知识,杂交水稻是我国首创,最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项。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展开。
我国科学家首次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
B.“大跃进”正风行全国之际
C.“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局面下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 D
解析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成“银河—Ⅰ号”计算机,这是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1983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选D项。
一、选择题(1~9题基础达标,10~14题能力提升)
1.(2019·扬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战略过时了,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这是因为中国( )
A.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发射了“东方红一号”
C.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D.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65年”以及“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可判断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正确选项为A项。
2.(2019·无锡高二期末)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局势时,得知一个中国消息,感慨地说“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消息可能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B.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C.导弹发射成功D.籼型杂交水稻研发成功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赫鲁晓夫下台”可推知时间是在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正确。
3.(2019·扬州高二期末)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
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定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
4.(2018·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局面
C.体现了“科教兴国”重大成就
D.说明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目中图片里的横幅“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红一号”卫星使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正确答案为A项。
5.(2018·泰州学业模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奋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列人物中成就中国太空梦,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的是( )
A.袁隆平B.邓稼先
C.钱学森D.杨利伟
答案 D
解析依据设问“中国首位‘太空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杨利伟,故正确答案为D 项。
6.比利时最大的法文报纸《晚报》:“在戈壁荒漠的湛蓝天空之上,飘着一缕长长的白烟: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
”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南优2号”育种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往返成功
答案 D
解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将我国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与材料“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相符,故D项正确。
7.(2019·宿迁高二期末)“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科技取得长足的发展,下列科技成果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答案 C
解析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故C项正确。
8.“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份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B.华罗庚
C.李四光D.袁隆平
答案 D
解析材料“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远离饥饿”等关键词说明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故D项正确。
9.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
排名世界第3位。
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
这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
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
D.“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
答案 B
解析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是现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表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故B项正确;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国际领先的技术发明,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促进科技发展,没有起到直接助推作用,故D项错误。
10.(2018·扬州高二期末)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
”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美苏等国家对原子弹的垄断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 C
解析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是原子弹产生的理论基础,并非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国际因素,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十年代,故B项错误;为打破国际上美苏等国家对原子弹的垄断,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故C项正确;我国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且属于国内因素,故D项错误。
11.(2018·无锡高二期末)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美国总统约翰逊称“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幸的时刻之一”,苏联和英国也表达了类似态度。
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这说明( )
A.美法同盟关系已经破裂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美苏关系实现全面缓和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法国敢于表达与美英苏不同的看法,欧洲一体化使得欧洲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冲击着传统的美苏两极格局,故D项正确。
12.(2018·徐州高二期末)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
”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答案 B
解析题干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与资本主义的封锁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题干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少,而原因就是建国初科技水平薄弱,故B项正确;新中国建国初,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C项错误;新中国初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无史实支撑,故D项错误。
13.(2018·苏州高二期末)在谈到文革时期科技成就时,一位老工程师回忆到: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
这说明文革时期的科研优势是( )
A.全国技术力量的无成本合作
B.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
C.科技文化工作受到广泛尊重
D.“左”倾思潮没有影响科技领域
答案 A
解析A项与材料“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相符,故A项正确。
14.(2018·常州高二期末)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和精神财富。
下表中关于几种时代精神的表述,前后搭配不正确的是( )
解析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容,呈现反帝反封建的特点,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井冈山时期坚定革命信念,联系人民群众,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长征精神体现乐于吃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弹一星体现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求实精神,反映了科技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5.(2017·泰州高二期末)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袁隆平是“两弹元勋”之一。
( )
答案 B
解析袁隆平不是“两弹元勋”,他是农业科学家。
邓稼先、钱学森等人是“两弹元勋”,故题目说法错误。
16.(2018·江苏南京师大附中学业水平期末测试)1970年,随着“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 ) 答案 B
解析“东方红一号”卫星标志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神舟五号”标志中国进入载人航天时代,故题目说法错误。
三、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二“神舟五号”从一开始研制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
现了技术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材料三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出我国的哪些科技成就?它们有什么影响?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成就: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影响: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大国核垄断,振奋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杂交水稻。
(3)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能创造出有利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