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弱势群体居住需求与满足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弱势群体居住需求与满足探讨
城市建设可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建立一种优秀的城市文化,从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进而吸引外来投资,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改善整个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可以说是推动城市建设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只有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才能将整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爱的理念传播出去,让城市建设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

在给弱势群体进行居住建设时,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各种因素,对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在体现人人平等的理念下还要根据个人差异做出一些调整,将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城市理念深入到居住建设中去,最终解决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

1、关于弱势群体在居住需求上的界定
弱势群体在每个城市的定义都不相同,这是因为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生存发展所依赖的条件是不相同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弱势群体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最低的生活保障,人均收入低于本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居住环境的界定即是满足人们居住的境要求的总和,包括物理、生理以及心理等多种环境要求因素。

物理环境是要求有足够的光、热、色彩、声音等自然因素;生理环境则是包括室内和室外两种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则是包括可以给居住者带来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供人们消费娱乐的的环境因素。

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要考虑到满足居住者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的同时,还要减少特殊化,让他们避免其他人的有色眼光,在享受生理上的愉悦时也能减少心理上的阴影。

2、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居住状况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公民居住体制,即是由国家单位提供公共住房,这种大平均的方式很不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一些企业开始从国有制转化为私有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也让弱势群体的劣势凸現出来。

城市的经济负担与农村地区相比较大,那些弱势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也愈加艰难,经常会出现很多人拥挤的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里,不仅周围的生活环境恶劣,而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往往忍受着一些非人的目光,极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3、城市中各种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特征
3.1婴幼儿的居住需求特征
婴幼儿的居住需求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身体体重、生长状况、活动范围等各种因素,这是因为处于婴幼儿时期,他们的身体和活动范围都处在一定的发展变化时期,如果在住房建设中不能考虑到这一点,就会给婴幼儿带来居住困难。

例如在身高上,他们的身高还处在发育阶段,这就需要在对门框、把手、厨房、座椅等方面适当降低尺寸,避免因身高问题造成生活障碍,或者是身体损伤。

婴幼儿的住房可以循环利用,当孩子长大时时就要迁移到成人住宅区,然后给其他孩子居住,这样既可以减少经济的浪费,也能让婴幼儿的生活更加便捷。

3.2老年人的居住需求特征
老年人的运动、感觉和识别机能都普遍下降,在行走过程中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也在逐渐降低,对于一些障碍的识别功能也不再灵敏,所以很可能就因为一个小小的羁绊就跌到造成骨折。

因此,在给老年人进行住房建设时,要避免各种尖利、不平的设计出现,在住房中不要设立门槛等突出的事物,在桌椅、厨房、睡床等具有菱角的家具上进行打磨或者包缠,防止老人在居住的过程中被这些尖利的地方割破造成伤害。

在老年人住房周围的环境建设中也要注意,应该避免在城市的闹区或者车辆繁多的地区,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较低,过于繁忙的交通不利于老年人的休息,在街道的建设上也要注意干净整洁,及时清除小石子等障碍,保证他们的出行安全。

4、满足城市弱势群体居住需求的策略
4.1加强住宅的基础装修,强调空间的功能性
弱势群体的住宅装修是在住房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对居住的艺术性并不执着,他们更加注意的是对居住空间的功能实用性的高低。

例如在儿童住房中,要设有单独的一块游戏区供他们玩耍放松,对于正在上学的学生来说,则要有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区来进行学习,当然他们的休息区也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多准备休息的地方,老年人体力较差,需要随时进行休息调整,在住宅中就要多设立可供休息的桌椅板凳等设备。

在功能性的设计中,要考虑到住房的面积以及合理的装饰,对于儿童来说,不必给予过大的空间,只要够他们休息、学习和适当游戏就可以了,他们室内的装置也要尽量从简,太过复杂的东西他们难以操作;老年人的装修则要注重家具的摆放,减少突兀的家具搭配。

4.2改善住宅物理环境,提高环境的休养作用
对于弱势群体的住宅环境,他们都是行动能力较差或者身体功能还不健全的群体,因此在进行住宅建设时,要提高周围物理环境的休养作用,这种休养既包括身体上的,又包括心理上的。

从生理上来讲,住宅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声音、色彩、光线、气压、气流等多种因素,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因此在进行他们的住房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住房采光,空气流动平缓、色彩相对温和、周围较安静等条件,让他们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休养;从心理上来讲,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长期忍受着世俗的眼光,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闭塞、乖张、暴躁的消极情绪,因此,当地政府要鼓励社会人士对弱势群体进行关爱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情,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4.3优化住宅配套设计,加强住宅公共基础建设。

城市公共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文化的建设程度,在给弱势群体建设住房时,在优化住宅的配套设计的同时,也要对其住房周围的公共基础建设进行完善。

住宅的配套设计不仅要保证隔光隔热效果,还要注重隔音效果。

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听力有所下降,在看电视或者与人说话时要很大声音才行,为了避免对周围人民造成困扰,减少居民摩擦,一定要做好隔音防护设计。

对于住宅周围的公共基础建设也要完善,一个小小的休息公园、一些基础锻炼的体育器材、几个便于出行的公交站、一些供欣赏乘凉的树木花草等等都是在住宅建设设计中需要考虑和进行建设的。

只有在室内住的方便舒心,在室外也能得到正常的休息和放松,这才是真正满足了弱势群体对住房的需求。

5、结语
加强城市公共居住建设,关爱城市弱势群体,让他们在得到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下,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才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壮大,为城市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实行城市住宅建设保障,不仅是给弱势群体构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外貌,让城市走向平等、富裕、发展的康庄大道。

当然,给弱势群体建设住房只是推进城市建设的一小步,只有让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工作,满足自身经济要求,消除歧视眼光,才是整个城市完成和谐发展最根本任务。

多给弱势群体一些关怀,让他们体会到人情的温暖,这才是城市建设给他们最好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